11月20日,周六又是一次骑行的活动,在早晨的7.30分—8.30分两个集合点的地方我们又举起了一次庞大的队伍。骑上人民新快速路上,宽大的路面是好走啊也干净。一路小爬向西骑行,进入武安地界向前骑了一段就到了康二城镇G22 峰峰的路口上,向南有10公里就到了大淑庄村,也就是到了朱家大院, 大家就拍照 浏览观看 听听大院的历史,转眼的时间就到了11点多了,还有一处未观看走吧,就去了大社镇的何家大院,再看看再听听时间就到了12点多了,大家也饿了吃饭去。
今天参加骑行人数名单;45人。
头驴;金戈铁马,中间照应;玫瑰, 难得糊涂
参加人;金秋二人,侯哥,老杨,馋鱼,心随风飞,永梅,巧克力,木子李,东风,梦醒时分,张的,茉莉花开,棒棒糖,三人行,老农,秋泉,自由飞翔,风铃,老虎,老美,惠明,运动,简简单单,百衣剑客,黑珍珠,悠闲六人,问海,转眼之间,蓝鹰,安利民,王梅,申玉涛。田玉萍,孙加文,杨春明,悍马骑士。
早晨第二集合点
大家合影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5:39:26 编辑过]
终于看到这颗百年古树了!
邯武大桥真壮观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5:49:12 编辑过]
一路小上爬也累呀! 休息 休息!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6:31:31 编辑过]
位于武安市淑村镇淑村的朱家庄园,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至民国建筑群。它历尽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朱家的兴衰历史。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家百年大院———朱家庄园,感受它的建筑风格、文化魅力和传奇故事。
朱家庄园位于淑村镇淑村西南角,是一处城堡式的古建筑群。庄园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大小14座院落,房屋400余间,至今保存完好。提起朱家庄园和朱家所经营的买卖商号,方圆几百里无人不知。庄园形成于光绪初年,大规模扩建是在晚清至民国初年。庄园的主人名叫朱文义(又叫朱文有),靠经商发家,创办商号“和盛恒”,买卖商号遍及华北内蒙,是武安在晚清至民国的首富。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北至包头张家口,南至磁州彰德府(今安阳),商号买卖钱财多,武安淑村朱文有。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6:43:13 编辑过]
与大多数北方民居一样,受封建封闭思想和战乱防御的影响,朱家大院的特点之一是城堡式格局。大院北临大街闹市,不设正门,
自西向东有三座院落,这三座院落的门楼不高,但是建筑装饰比较精美。东数第一和第二座院落的门楼造型均是中国北方民居传统的翘
檐抱厦式,青石五阶带坡石,高门槛,宽门框,两座院大门尺寸定制有所不同。东数第三座院落门楼的立柱砖雕和拱券式门洞造型带有
明显的西方罗马式建筑特点。这种把西洋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北方民居门楼造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设计别具特色。其中西合璧的门楼
造型与主人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有很大关系。
由于朱家以经营商号买卖为主,来往的客商多,这三座院落西面的一座就相当于商会会馆,在此接待客人,商谈买卖。如果客商当天不
走,也可以在此吃饭住宿。房间内装饰豪华精美,客人的饮食起居,专门有人伺候,服务水平相当于现代的五星级大酒店,而且全部是
免费的,据说这一招为朱家引来了无数的客商,使朱家的买卖越做越大。此院东临一条小巷,名叫朱家巷(现在叫长寿巷),东南角设
一门,拱券式门洞,门不高,上有一砖雕牌匾,用朱砂书写“治安门”三个大字,落款是民国三年,据说这三个大字出自名家之手,门楼
上有垛口和枪眼。进入此门左拐便是二门,二门高大威严,宽大厚实,上有箭楼,设瞭望窗和枪眼。箭楼上又有两米高的拦马,起防护
作用。西面设一门,与东南面的二门一样,方便车马和人出入,正南有一门,从地面算起大约有八米高,此门是整个庄园建筑的最高点
,仅门槛距地面就有两米高,是不走人的,上有箭楼,设有瞭望窗和枪眼,门上有一精美砖雕匾额,上书“人杰地灵”四个大字,也是出
自名家之手,据说是朱家花二十两白银求得,每个字值五两白银之多,从这一点看,可见朱家对文化品位的追求。
整个大院的外围四周,全部是六米高的墙体,上面设有青砖和灰瓦组成精美别致图案的三尺高的拦马。每当夜幕降临,四面的大门一拴
,看家护院的荷枪实弹在房屋上巡逻,可见防御功能之完备,从朱家发迹至解放前的五十多年里,由于世道不稳,战乱频繁,土匪响马
,杂牌军队,甚至包括装备精良的奉军,知道朱家的富裕,多次来抢劫,朱家凭借坚固高大的墙体,众多的家丁,装备精良的武器,使
抢劫者没有一次能得手与成功。
据说朱家光看家护院的就有20多人,而且都受过严格的武功和枪械训练,又有三个著名的镖师,除了看家护院外,还经常外出护镖。
朱家每年仅用以防卫的白银就有三百两之多。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6:52:21 编辑过]
从北侧一个院落沿楼梯登上庄园的屋顶,向南望去可以看到一个个院落,整齐排列,如建筑的几何平面图一样,线条分明,屋顶外侧用
青砖灰瓦组合成不同的精美图案,之间还有砖道相连,院落之间有过街楼相连,从屋顶可以下到任何一个院落之中,而院落下边又有暗
道可以从这家走到那家。这一巧妙的设计是借鉴了大社镇何家大院的建筑特点(朱家是与何家联姻后发迹的)。整个庄园大小十四座院
落建筑风格无一雷同。
在庄园的西门和南门里面,有一个东西长25米,南北宽20米的小广场,平时是小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所,也是庄园内的人们吃饭、
纳凉、交流新闻的场所。每到逢年过节,朱家的红白喜事,在这里搭台唱戏,增加了封闭幽深院落的文化娱乐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亲
近和谐的韵味。
综观整个庄园内的建筑,高大的房屋显得庄严威武,富足气派。小巧的院落显得清雅别致,温馨舒适,再加上镶嵌在建筑物上精美的砖
雕、木雕、石雕以及寓意吉祥的匾额刻绘,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以及渗透着商业气息的文字与警句,处处体现了建造者对建筑物与自身
文化修养和所经营事业的巧妙结合。比如朱家庄园的北部一个院子(现在是淑村村民委员会),几乎所有的门窗花檐上都雕刻有处事哲
理的词句,东房是:“道载”、“存养省察”、“遗经”;西房是:“看道”、“气交应候”、“流行”;北房是:“敦厚”、“广大精微”、“崇礼”…
…如此众多的理教,每天都和主人打着照面,时时提醒告诫着主人和子孙们不要忘记做人的标准和道理。传说朱家遵循礼义,治家严谨
,生活节俭,虽身为财主,也是以小米、玉米为主食,遇到逢年过节和初一十五才吃一顿“白米饭”。但在待客上毫不吝啬,这是朱家以
诚待人经商发家的一大诀窍。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7:05:47 编辑过]
朱家大院内部没有过分的雕饰,但在细微之处也可见其匠心。院内的植物配栽渗透了文化内涵,如北边临街的第二座院落栽有海棠树,
其寓意是喜迎各路宾朋好友和买卖客商,再配以出自名家之笔的书法题字,无不透着高雅别致以及丰富的文化修养与商业气息。朱家虽
是经商世家,但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是不惜钱财的。其自家建有新式学堂,用重金聘请的教师全部是当时武安最有名的,据说每个老师
除管吃管穿外,每年的酬金多达20两白银,老师如果生病朱家负责治疗调养,工钱一分不少。如果老师家里有了天灾人祸,朱家全力
帮忙。除此之外,每当老师过生日,主人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设宴款待,老师过年回家不是骑马就是坐车,而且主人亲自送到家。由此可
见朱家对老师的关爱与尊重。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按朱家的家规,无论男孩女孩五岁必须上学,而且受到的是正规完备的新式教育
,当这些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除个别成绩太差外,全部把他们送到北京读书。从朱家发迹到新中国成立,他
们后代的文化程度都很高,有许多是大学毕业。如台湾的朱新之,包头的朱新德等。
朱家大院发迹的第一代主人叫朱文义,大致出生在清同治末光绪初武安县淑村朱家巷(现叫长寿巷)一个贫穷的家庭,14岁时,因家
贫辍学,在一个典当行当小伙计。
武安在清朝时期,是商贾云集,买卖商号多如牛毛的富庶之地,在当时有名气的大镇有八个,如阳邑、和村、伯延、淑村等。淑村位于
武安南部,是武安山南十三个村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鼓山以东的商品集散地,沿街两旁到处是商号店铺。经商的来自四面八方,
其中山西潞安府(今长治)著名的大晋商王家(王家大院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在淑村大街的北头开有典当行,掌柜与朱文义的父亲熟
识,其父把他送去当了一个小伙计。由于朱文义头脑灵活,肯吃苦,在老掌柜的精心调教下,他迎人待客,说话办事,既有分寸也很得
体,总是一张笑脸喜迎客人,进门问好,出门相送。他还细心揣摩客人的心理,对于典当的货物,以质论价,童叟无欺,既不让客人吃
亏,也不让东家受损。这处处为客人着想的服务理念为当铺迎来了许多回头客,不但为当铺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也深得老掌柜喜欢。不
出三年,他除把经商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之外,在生意上还有许多创新思路和方法,把整个当铺料理得井井有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经
营的业绩也超过了老掌柜,为王家挣足了钱财。
朱家大院历经百年风雨,多次战乱,又经“文革”破四旧的浩劫,以及薛村煤矿挖煤区的影响,大院的原貌损坏严重,有的已经坍塌损毁
,有的已被农户改建,所幸是大院的主体还在。目前,淑村村民委员会已和在包头的朱家后代朱新德取得了联系,就保护开发朱家庄园
已达成了协议,前期的筹备和规划已完成。至于大院内的建筑尺寸定制、庭台楼阁的向位、高低错落的照应、扁额刻绘、花草栽植、可
攻可防可反击的设置等,无疑都牵涉到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这其中蕴含的建筑内涵、文化内涵、商业内涵还有
待专家学者探讨考证。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7:13:3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7:50:08 编辑过]
<DIV id=read_967358 class="f14 mb10">何家兴盛时,土地有六千多亩,大社村周边的邵庄、淑村等地都有何家的粮仓。”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7:51:12 编辑过]
何芝瑞中年时,家业发展到鼎盛。从这时起,何家开始扩建大院,经过几十年的延续,到了他晚年时,何家大院已名显四方。当时有这样的口碑流传——北至洺河川,南至漳河边,要数庄园好,武安何老先。
何家大院分东西两处大院,占地一万六千多平方米。西院为主院,共有大小院落26座,房屋500多间;东院为何家养殖、加工等建筑。现在西院保存基本完好,东院多数房屋或倒塌,或改建。
整体上,何家大院呈一个正方形——四周围墙各长100米。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7:56:49 编辑过]
何家养着二三十个人,相当于现在的保安,他们都配着枪。一次打仗,南门上有人就被土匪打死了。后来,门都用铁皮包裹起来,门闩也是。”
打仗时,何家大部分人提早搬了出去。仗打完后,何家人又回到家中, “清扫出的鸡蛋壳,就有两大粪筐。”何文军说,这些都是当时住在何家的天盟会的人吃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何家家底的殷实。
过着富足生活的何家人,后来有人开始吸大烟。郭振永说:“当时何家有个叫何宝玉的,他抽大烟,不仅他抽,其他人也抽。家里有人抽大烟了,也就开始渐渐衰败了。
抽上大烟后,家事也就不管了。抽光了家底,就开始卖地。二老爷抽大烟,爷爷也抽大烟。后来父亲分家时,何家只剩80多亩地了。再迟一点,就开始卖房子了。要是再过几年还不解放,何家就直接成贫下中农了。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8:04:39 编辑过]
也都看完了时间也到了12点多了大家也都饿了我们就找了一家差不多的饭店吃饭!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8:08:53 编辑过]
明天输入一个音乐
[此帖子已被 单车王子行 在 2010-11-21 18:35:01 编辑过]
好!好!很好,呵呵
庞大的队伍!真好!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