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随163师489团3连老兵边境行记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14 12:45
标题: 随163师489团3连老兵边境行记事
一、 [face=黑体]题记[/face] 10月3日,早晨,东莞市常平镇,细雨蒙蒙。 近30人的老兵队伍整装待发,目标:广西凭祥。目的:祭奠战友,慰问当年的房东。他们是东莞市常平镇的老兵,他们是1979年55军163师的部分参战老兵——那时他们不过十八九岁。 老兵不再年轻!时光如大漠流沙,把历史悄然掩埋。 我试图从想像中找回他们当年的勃发英姿,把眼前的高楼大厦想像成茅屋草房,把路边伫目观望的行人想像成房东大娘,但我失败了。 不得不承认,我和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河流,一条摆渡不过去的河流;他们呢?他们的记忆深处有没有一条28年的时光河流,隔着过去和今天? 不知道此时此刻老兵们在想什么。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的内心注定不会平静;这一路,他们的内心注定不会平静………… 是为记。 二、他们记忆中的凭祥是什么样的呢? 近了!近了! 当“凭祥 1公里”的公路标识牌映入眼帘的时候,老兵们突然沉默起来。就在这之前,他们还在向我描述当年的情景:那时只有一条国道,还是土路;那时我们晚上行军,白天躲进树林休息…… 他们目光向外,眼睛瞪得大大的。也许,路边飞掠而过的一草一木都有他们的记忆。 “变化太大了!”这是汽车缓缓驶入凭祥市区时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与东莞的任何一个乡镇相比,凭祥都是非常落寞和闭塞的。 从南宁至凭祥的高速公路上,几乎看不到其他车辆;一路上,从没有来过凭祥的司机不停地感叹,“这条公路肯定要赔钱”,“公路两边怎么连个村庄都看不到?要在东莞早就盖上厂房了。” 凭祥,没有沃尔玛、家乐福,没有麦当劳、肯德鸡,没有专卖店和步行街,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所谓城市象征的广场。 他们记忆中的凭祥是什么样的呢?土砖房、木板屋、一律的平房,一条很窄的小街…… 也难怪,28年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对于活着的世界,28年,足以崛起一座新城,足以重新开始一次新的人生! 也许再过28年,凭祥又会令今天的老兵们感慨万千。想到这,我不禁打了一个冷颤——那时我们的老兵该是耄耋老人了。 民政局的黄股长兴奋地告诉我,富士康有意向在凭祥投资建厂,用不了几年凭祥将会大变祥。说实话,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极为复杂,我希望凭祥能像珠江三角洲那样,因为外资的进入,因为工业化的脚步而发生历史性的变迁;可我又害怕这种改变,我怕商业化的气息改变了它的质朴,我怕灯红酒绿让烈士陵园从此不再安宁。 犹如友谊关前的越来越红火的两国边贸,总让人感到不是滋味。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到了今晚要入住的“金外滩酒店”。这时,大厅里已聚满了一群老兵,他们有的是从湖南来的,有的是从广州、珠海等地来的,他们多是163师489团3连的老兵。 握手,拥抱,嘘唏…… 看得我两眼潮湿。分别时是那样的风华正茂、志存高远,再握手时,已是年过半百,老态可掬。 老兵们抢着向我介绍一对夫妻,男的是163师489团3连的老兵,女的是当年房东的女儿。多么令人遐想的故事!我打趣地问老兵:不是说战士不准和当地村民谈恋爱吗?老兵满脸羞色地说,我们当年没有谈恋爱,是打完仗以后我再来找她的。 吃完饭已是晚上八点了。原489团侦察排、边防三师9团侦察大队的尹波良老兵一行四人说要回夏石的团部看看,问我愿不愿意一起去看看。关于这个地方,我在网上看过许多资料和照片,如今能到现场走走,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从高速公路上一拐进夏石镇,路越来越黑,越来越颠。从这点上,你就能判断这里已被抛弃。 当年的团部,已是当地的一个小木材加工厂,到处堆放着木板等杂物。几盏有气无力的灯光打在团部的上空,更显几分颓废和恐惧。尽管我有思想准备,可还是没想到曾经声名显赫的边防三师9团竟会是如此景象。老兵们也没想到。 荣誉室里一片漆黑。还好,侦察老兵带有手电筒,我们就着这一豆灯光,寻找当年的辉煌。 早在网上看过一片狼藉的荣誉室照片,果真如此。各种实物、照片散落在地上,挂满了蜘蛛网。面对此情此景,这个从1979年开始在中越边境浴血奋战了好几年、曾受过中央领导人接见的老兵流下了眼泪。 我知道,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军营里,大到集团军,小到许多基层连队,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荣誉室,记录着部队的辉煌。而这个荣誉室,却让我见证了什么是“舞榭楼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回凭祥时,老兵选择了当年的老路。二十多年前,这条路上曾经是铁马兵戈,年轻的士兵从这里奔赴前线。走在这样的路上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世事变迁的感受。 夜,越来越浓。站在窗前,看凭祥灯火,竟有一种故乡的感觉。 明天就要去陵园了。今夜谁将无眠?!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simonchan于2007-10-29 7:32:49编辑过]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14 12:53
图1:从南宁至凭祥的高速公路上,几乎看不到其他车辆。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14 12:55
图2:哦,我的凭祥! 图3:握手,拥抱,嘘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4 12:57:04编辑过]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14 12:59
图4:朴实、厚道、恩爱的老兵夫妻。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14 13:00
图5:光荣啊,老兵!(原489团侦察排、边防三师9团侦察大队的尹波良老兵提供照片)
作者: 中国特种兵    时间: 2007-10-14 13:17
下次我一定要去~~~
作者: 废枪    时间: 2007-10-14 15:07
你们那时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就是为了凭祥今天宁静祥和。 凭祥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你们28年前不畏苦、不畏死笑对生死疆场的结果,我们是最直接享受你们28年前奉献的凭祥人。感谢你们,老兵!
作者: 英歌山解放军    时间: 2007-10-14 15:39
期待下文续!
作者: 罗定义工网    时间: 2007-10-14 21:03
怎么不见论坛上发公告说去凭祥,是否老兵才可以参加的?希望加入
作者: 遥望南国    时间: 2007-10-15 17:10
谢谢您-“烈士的妹妹”!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兵们的感觉!
作者: luck路客    时间: 2007-10-15 17:42
向老兵们致敬,可惜我也没能随行遗憾啊!
作者: 艳阳天    时间: 2007-10-16 09:56
呵呵,我也是曾经走过不过是4月份的时候去的!!!!!
作者: 攻同登克谅山    时间: 2007-10-19 23: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蓝精灵    时间: 2007-10-20 13:27
致敬!南友高速是比较车少的。/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4 21:28
三、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10月5号,凭祥。 即使是吃了两片安定,我还是早早地醒了。 此时是早晨六点半,凭祥街上店门紧闭。寻觅了老半天,总算有家小杂货铺开着门,只买到了一些简单的上香的东西。然后赶紧拦了一辆摩的,告诉她去匠止烈士陵园。 开摩的的是个30多岁的妇女,她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我以为我们语言上有障碍,于是拿出笔,写给她看,结果她还是摇头。我说,你怎么连烈士陵园在哪都不知道呀?!她说她刚从夏石镇来这开摩的,时间不长。我说你知道市政府在哪吗?把车开到那里,我再告诉你怎么走(凭祥来过多次了,但到现在我还只是认识从政府门口到陵园的路。) 她赶紧点头说知道知道。 路上,我给“英歌山”发了条短信,告诉他,我先去陵园了。我想在老兵们来之前,一个人静静地待上一会儿。 匠止陵园,黎明静悄悄,群山仿佛还在沉睡,草木仿佛还在沉睡。 他们呢?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在等待,等待战友的到来,等待28年来的相聚! 我向他们走去,罗伟明烈士,毛灿成烈士,廖复庆烈士,郑武国烈士,肖承忠烈士……这些根植于我内心的名字,仿佛一个个灿烂的花朵,青春着,跳跃着,生动着。 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他们的青春。 一时间让人有一种拾不起的感觉。 上香,点烟,倒酒…… 亲爱的兄弟,今天我就是你们的亲人!让我用眼泪为你们拂去脸上的尘土,愿这一杯薄酒能慰藉你们孤独的心。 我知道,你一直在等,等爸爸妈妈来看你。可你不知道,28年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你在哪里,他们找啊找啊,找得两眼昏花,找得华发满头,也依然找不到来看你的路。 亲爱的兄弟,从今往后,你们就是我的至亲!只要有可能,我就会来看你们,并尽可能地把你们的照片送到爸爸妈妈手里,了却他们一生的牵挂。 不知过了多久,陵园里开始热闹起来,我知道,是老兵来了。 重逢、相聚,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多少大大小小这样的场面?可谁见过这样的重逢、这样的相聚? 十月的阳光下,十月的陵园里,我见证了活着的与死去的战友的重逢。 太多的鲜花,太多的香烟,太多的纸钱!据说有个事业比较成功的老兵,单纸钱就花了一万元!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表达28年的怀念之情;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寂寞的英灵;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了却一些难了的心事…… 列队;献花圈;默哀;烧纸;鞭炮…… 一时间,陵园上空,烟尘弥漫,纸钱飞舞。 一时间,生与死、现实和记忆之间,有了一个交集。 那一刻,我明白了:活在凡尘世界,是一种活的方式;活在记忆里,也是一种活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加美丽的方式。 有谁能占据一个人的心灵28年?又有谁能让人牵挂28年? 那一刻,我为烈士感到欣慰! 四、法卡山的昨天和明天 在整理凭祥市上石陵园材料时,我就发现有一个日子让人特别心痛,因为很多人牺牲在这一天——我数了一下,有92人之多(标明这个日子的)。于是,我把这个日子——1981年5月16日,在百度里搜索了一下,原来,这是法卡山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天。同时,我也记住了边防三师9团5连,这个打得最惨烈的一个连。 没想到,此行中有个老兵就是边防三师9团5连的(最早是163师488团的),他叫利沛钦。他说,当时他们连打得只剩下8个人。 望着这位现在很有成就感的老兵,我想,上帝对他真是宠爱有加呀!不仅从1979到1981年,两次大的战役中他能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亦官亦商,左右逢源,赚得盆满钵溢。 也许是因为他,我们得以上了法卡山。 他上去后对现驻守在法卡山的士兵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理解我们的感情——他要在山上烧纸,以祭奠死去的战友。估计,按理说,这是不容许的。 整整一大麻袋的纸钱,烧了足足有二十多分钟,在法卡山山顶——这里曾经战火纷飞,血流成河;这里曾经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这里曾经倾泻了近万发炮弹,泥成焦土,石化为粉,整个山头被削平了2米——这个数字让我震惊并心存疑虑,我怕自己听错了,一遍遍地求证老兵;这里曾经是154条年轻的生命铸成的血肉长城;这里有着多少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啊——你随便抓一把泥土,都能触到一个亡者的魂灵! 午后的阳光缱绻温馨。篮球场、黑板报,新营房,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山头,宁静而安详,没有痛苦,没有沉思,也看不出伤痕,脚下曾被烧焦的土地又长出了新绿,郁郁葱葱的浓绿覆盖了当时被炸得光秃秃的山头。但防空洞上方“严守法卡山”这几个字,在告诉人们,是我们的战士用血、用生命守住了法卡山,使法卡山成了全世界瞩目的山! 一切了无痕,只有那一柱柱香火,穿过岁月的伤感和沉重,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唤醒一种叫做悼念的情感,让人触景生悲,入眼落泪。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从小就读这些诗,可只有在这里,才体会到其中的真味。 法卡山上一个士兵告诉我们,从明年1月1日起,这座我们为之付出了一二百条生命的山头,就要划一半给越南了,届时那里就要立起一块新的界碑。 于是,我们赶紧从不同的角度拍摄最后的法卡山。因为,法卡山的战争痕迹将尘封于照片里了,成为最后的纪念。 法卡山上应该香火永存!慰藉逝者,警醒后人! 荣誉室里,陈列着中央领导人视察法卡山的题词,还有当年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和慰问信,泛黄的信笺见证了法卡山的英雄岁月。我还看到了许多年轻烈士的照片,以及一串串名单。他们让我流泪,也让我嫉妒:我无缘像他们那样,像自己的哥哥那样,让青春在战火中像礼花一样绽放,而只能在平庸的生活中一天天老去。其实,军人战死沙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只要我们的国家能给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誉,只要我们的人民能够尊崇英雄、铭记英雄。 下山了。回头望去,法卡山巍然耸立着——在青山翠柏之间,在蓝天白云之间。 我想起了法卡山烈士陵园里的154条生命,他们曾经的理想、信念,史诗般的壮举,如何面对这一历史的变迁? 2008年1月1日,那一天,这些烈士的英灵,会不会来到法卡山上,在新的界碑前聚齐,来看一看他们用生命捍卫的这个山头呢?那时,他们该是什么样的心情? 还有,154条生命后面的一个个家庭,有谁考虑过这些父母、兄弟姐妹的感受? 云南的老山呢,她的命运又会如何? 历史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可历史又恰恰是最经不得时间考验的。我为那些长眠在地下的忠魂流泪叹息。 再见了,法卡山,我心中永远的痛!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4 22:24:24编辑过]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4 21:29
图1:哪一个是你,兄弟?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4 21:30
图2:法卡山上祭英灵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4 21:31
图3:法卡山的老兵和新兵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4 21:32
图4:中央领导人慰问法卡山的官兵(照片由尹波良老兵提供)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4 21:33
图5:法卡山荣誉室里展出的弹痕累累的钢盔
作者: 红星217    时间: 2007-10-24 22:06
烈士的姝姝,终于看到你文学的随行日记,我代表我们三连战友感谢你的日记感想和报道,希望下次我们能见面。
作者: 广州老班长    时间: 2007-10-25 00:05
妹妹辛苦了!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5 22:27
“广州老班长”也是9团3连的?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5 22:28
图一、利沛钦老兵指着一麻袋的纸钱,对现驻守在法卡山上的士兵说:请理解我们的感情!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5 22:28
法卡山上的分水岭,从2008年1月1日起,左边就是中国的,右边就是越南的了。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5 22:29
法卡山上的瞭望塔,站在上面,周围所有的山头一览无余了。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5 22:30
当年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和慰问信,见证了法卡山的英雄岁月。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5 22:33
防空洞上方“严守法卡山”这几个字,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战火纷飞,血流成河……
作者: renjping    时间: 2007-10-26 08:26
又一次心灵的震撼,烈士永生!谢谢烈士的妹妹,你辛苦了!
作者: 广州老班长    时间: 2007-10-27 14:15
你好,我是老三连的,这次活动本人都有参加,好多谢你对我连关心,我原是八班长,79年4月全班被调到新组建的边防三师九团,81年法卡山战斗我都有份参加,当时我连正在师部施工,5月15日深夜,越南一个加强团反攻,我们接到命令后全连上阵,当事我带领一排在法卡山左边普录德阵地最前沿的5号高地,6月7日负伤,7月6日出院后从返前线。这次活动需有参加,但未能从上法卡山感到可惜。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7 23:16
以下是引用广州老班长在2007-10-27 14:15:24的发言:你好,我是老三连的,这次活动本人都有参加,好多谢你对我连关心,我原是八班长,79年4月全班被调到新组建的边防三师九团,81年法卡山战斗我都有份参加,当时我连正在师部施工,5月15日深夜,越南一个加强团反攻,我们接到命令后全连上阵,当事我带领一排在法卡山左边普录德阵地最前沿的5号高地,6月7日负伤,7月6日出院后从返前线。这次活动需有参加,但未能从上法卡山感到可惜。
我有你们的一份名册。八班长,致敬!
作者: 准备着    时间: 2007-10-28 00:41
又被感动了。 小建议:引用\"...不仅从1979到1981年,两次大的战役中他能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亦官亦商,左右逢源,赚得盆满钵溢...\"适当加点“迷彩\"吧,毕竟利老兵是*江镇党委委员的身份啊,注意影响呵呵。。。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8 22:05
五、来自南山烈士陵园的感伤 南山烈士陵园座落在通往友谊关的公路旁。大门铁锈斑斑,围墙也有些破旧了。 这里安葬着640名英烈。 从大门进去,有一条百余米长的狭窄的水泥道,两旁是苍松翠柏,通道尽头是一座三个军人合一的雕像,雕像上写着“千古烈士”。走在这条幽深的通道上,你能感觉到历史的悲壮已经远了,淡了,伤感和落寞会油然而起,让你的心越来越沉,越来越沉……不像匠止烈士陵园,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震憾。不知为什么,我更喜欢南山烈士陵园的氛围,喜欢缓缓地走在那条狭长的通道上,体会世事的浮沉,沧桑的嬗变。 也许是匠止烈士陵园离市区更近,场地更空旷,规模更大,因而市政府的祭奠活动都放在匠止陵园;慕名而来凭吊的人们,也大多首选匠止陵园。因而,南山、法卡山烈士陵园,相对来说,就清静和落寞得多,即便是在清明节。 令我诧异的是,国庆节的南山烈士陵园,会是如此门前冷落:那条狭长的通道上长满了厚厚的一层青苔,走在上面,要小心翼翼,时刻提防着滑倒。这表明,久无人来。 绒绒青苔,萋萋草茎,只有那一座座墓碑成为战争的痕迹。 泪水夺眶而出。 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不想陪爸爸妈妈一起到老? 而如今,陪伴他们的只有寂寞的月光和南疆不太富裕的山川。 这是一个浮躁的、物欲横流的世界,金钱、美酒、MM、甚至白粉,我们似乎什么都不缺,可唯独缺少英雄主义氛围。像国庆节这样的日子,有多少人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庆节”的背后是多少人的生命!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多少人的鲜血!还有多少人会想到,游山玩水时,不妨去这片热血染过的土地上走走?!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父母一天一天地老去,以后还有谁会惦记他们? 也许只有他们的战友了。这个国庆节,如果没有这群老兵千里迢迢的祭奠,陵园里会不会是一片死寂? 就在我黯自神伤的时候,我看见有两个自行车手走进了陵园。他们很认真地打量着“英雄塑雕”,打量着老兵献的花圈,打量着老兵的一举一动,然后向后面的墓碑走去。 他们是广州自行车爱好者协会的,利用国庆,走一走“沿边公路”,这是一条自行车发烧友和摩托发烧友的梦想之路。 他们这一行有不少人,但只有他们俩走进了陵园,其他的人在路边的小卖部休息。我问他们怎么会想起到陵园来,其中一个岁数稍大一点的小伙子告诉我,他的父母当年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所以,沿路只要看见有陵园,就会进来看一看。 看着这两个酷酷的车友,我有点感动。其实,只要那么几分钟,随意的几分钟,去烈士陵园走一走,为那里静静躺着的青春献上你的敬意,烈士的在天之灵,就不会孤独,他们所有的付出,就不会有遗憾…… 今年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传奇英雄切·格瓦拉牺牲四十周年,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再次掀起格瓦拉热,他的头像也出现在T协衫、甚至车门上。 这一景象让我很感慨,人们这样热中于追逐一个远方的英雄,但却对本国的英雄很疏离,这是为什么呢? 我怀疑,这些人并是真的爱英雄,而仅仅是在赶时髦而已——“切”是伟大的,但中国的英雄也同样伟大,不应该厚此薄彼。 (待续) 图1:狭长的通道上长满了青苔,人们只好在上面行走。 图2:这一刻,我为他们感到欣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8 22:23:53编辑过]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8 22:08
图3:他,两度进入越南——1967年,他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79年,他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样的经历,令人不胜唏嘘。 图4:老兵说,谢谢你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8 22:12:09编辑过]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0-28 22:10
图5:带着敬仰,我走向你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8 22:31:59编辑过]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1-3 22:50
六、别梦依稀咒逝川 10月5日,傍晚,凭祥市竹坑村。 这是一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普普通通的边境小村;这是163师489团3连战前的驻地——他们曾在这里驻扎了两个多月。 走进村庄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大场地上,摆放了十多张桌子,每个桌子上面都盖有一块白塑料布。走近一看,原来是老乡们早早备好的饭菜——这些饭菜是老乡们特意从老兵入住的“金外滩酒店”请来师傅做的,连碗筷都是酒店师傅带来的。据说是每桌300元的标准。 也许老乡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们的隆重和热情。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老兵们不再是那群十七八岁的娃娃了,而是贵客了。 而老兵们更希望像以前一样,宰几头猪,杀几只鸡,备些自家酿的米酒,就行了。 除了一幢新起的两层小楼外,小村依旧,还是当年矮矮的土砖房。 一到村庄,老兵们就各自去找自己的房东。 而我,忙着扑捉感人的画面。遗憾的是,暮色如烟,无法拍更多的照片。 文书拉着我看他当年睡的小屋,一间只有五六个平方米的小屋。而就是为了腾出这间小屋,大伯大妈一家要挤在外面的堂屋里睡觉;有的老乡家,不大的屋子里,却要安排一个班的战士——身居小屋,你能感受到当年老乡们付出了什么。 连长带着夫人来了。房东老远就认出了他。四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两个多月”的时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日子,无论老乡,无论老兵。 于老兵而言,或许感念更多。有个老兵告诉我,战前他的气管炎患了,总是咳嗽,是房东想方设法,用土方子治好了他的病。(不敢想像,如果他带病上战场,该有多危险!) 这个老兵告诉我,他把身上仅有的不到1000元钱,全部给了房东;文书告诉我,他给了房东家1000元钱;五班长李权钦老兵为这次聚会赞助了一万元…… 钱,不是万能的,可此刻,它却是一种情,一份心! 晚宴上,老兵醉了,老乡醉了。 此别何时再相聚?! 有意思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位血友“红星217”,他也是163师489团3连的老兵。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也是他不曾想到的。 踏着黑夜,告别了竹坑村。回去的路上,突然想起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七、当告别来临的时候 10月6日早晨。 原本一天半的日程安排,一天就结束了。今晨,老兵就要离开凭祥了。 28年,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临行前,我再次独自来到陵园,和哥哥告别,和他们告别。 面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战友,他们会伤感吗? 30年的纪念日越来越近了。有老兵告诉我,他们届时要选择“2·17”的日子,来重走当年路。纪念日当然重要,但眼前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形式当然重要,但内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感悟,也许老兵们目前还体会不到。只有等他们退休以后,等他们老了,内心深处的东西才会慢慢浮现,才会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值得骄傲的,什么是最值得怀念的,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甚至什么活得好活得不好之类的东西,到那时才会有答案。 经历了生与死的老兵,其感悟应该比常人来得更早更深刻吧? 离开凭祥前,抽空去了一趟观音庙。站在半山腰的观音庙眺望凭祥,觉得它像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在沉静中释放出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一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 八、后记 离开凭祥近一个月了。当我坐到电脑旁敲击键盘时,随163师489团3连老兵边境行的一幕幕跃然于眼前。老兵是平凡的,凭祥行也没有什么猎奇的。我曾经为这种想像中的差距而失落。其实,这才是生活的常态。相反,刻意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感谢163师489团3连的老兵,尤其要感谢李权钦老兵和英歌山网友,让我有机会与你们同行,让我狭隘的目光得到了一次洗礼…… 我面前摆放着一份163师489团3连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人员名单,上面有许多黑框,黑框框住的,是牺牲的战友。 致敬!老兵!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1-3 23:04
图一:老乡们早早备好饭菜,等着老兵的到来 图二、图三:除了一幢新起的两层小楼外,小村依旧,还是当年矮矮的土砖房。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1-3 23:06
图四:文书和他的房东 图五:老连长和房东
作者: 法卡山新兵    时间: 2007-11-6 17:52
再一次感动,我也是在今年7月中旬去了趟凭祥,所经的路线和老兵们差不多,也到了法卡山上,但应该比你们荣幸的是在山上和官兵们共同进的晚餐(叫卡阵地上),受到了现任的官兵的款待(其中还包括一位副团长),那天离开时,我真的伤心的哭了,虽然那场战争是在我儿时的事,但我是在法卡英雄们战斗过的部队经历了三年的时光,我也离开部队10年了,但法卡山同样也是我这10年中魂牵梦绕的地方,当时下山时战士也是说将在2008年后全部炸掉工施,下山后,那天晚上和战友一同醉了!!那几天刚好赶上当地的6月6节日,又被邀请到驻地老乡家里吃了餐饭,上一在夏石白马村! 相对你们这些老兵们,我多的是敬仰和羡慕,你们才真的有那么人生履历上辉煌的一页!! 向健在的老兵门敬礼!! 向在地下的英灵们致敬!!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