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我与那场战争擦肩而过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僧伸脚    时间: 2007-11-19 09:32
标题: 我与那场战争擦肩而过
我与战场擦肩而过 小僧伸脚 1979年1月,我正在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学习。我们的课目是战术训练。地点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的牛头山。牛头山又名牛首山,因其双峰角立,形如牛首,故名。相传东晋丞相王导,曾指牛头山为天阙,故又名天阙山。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朝大将兀术,带兵南下,被抗金名将岳飞在牛头山打得大败。我们在此训练,有点发思古之幽情的感觉。时值隆冬,北风呼啸,雪花飘飘。我们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地上铺着稻草,一条毛毯盖在上面,再加一条床单,就成了床铺。夜里常常被冻醒。想起家乡的一句民谚:“小青年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始信此言不虚。白天训练,大部份时间在野外,时而练战术,摸爬滚打;时而坐在山坡上听教员讲课,脚冻得发麻,手冻得写字不听使唤。但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咬着牙坚持。 就在这时,中央决定,开始对越自卫还击! 战争之初,我军打得并不顺利。毕竟多少年没有打过仗了。而对方,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不是他打人家,就是人家打他。而且,他们的装备也不落后,常规武器几乎全是我国支援的。有些武器还是从美国人那里缴获的,比我国的还先进。加之我们出国作战,人生地不熟,双方刚一交手,我们处于劣势。最高统帅部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指挥员不熟悉现代战争。于是决定,调集正在军事院校学习的学员,充实前线部队。这样,我们就派上了用场。南面的几个大军区,都有学员先后被抽调去了前线。大家心里明白,唇亡则齿寒,战争继续发展,下一步,理所当然地就要轮到我们了。据说有关的文件和条件已经下达,大队领导在与我们的谈话时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些上前线的信息,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不要独子;二是不要已婚的。我们学员之间,也是有些紧张。大家都在猜测,谁上的可能性大些。没想到,我竟然成了所在班的最“理想”人选。 我们那个班,一共10个人,5个副指导员,5个排长。我当时是副指导员,这在我们同年入伍的同学中,职务是最高的。另外,有2个已婚,2个高干子弟,还有几个是独子。颠来倒去,我便成了“焦点人物”:我是兄弟姐妹齐全的一个人;那时刚谈恋爱,未婚妻还只见过照片,更谈不上“已婚”。班里的同学都“举荐”我:“老孙去最合适了。”我本人,是很崇尚经历的一族。凡事,只要可能,总想体验一下。觉得人生过于单调、枯燥,未免辜负了来世上一遭。而此时,战争就横亘在面前。既然如此,就随它去吧。心里想,能活着回来更好,即使“光荣”了,也赢得了一生英名,光宗耀祖,值得。于是,就给父母和未婚妻分别写了信。给父母的信,写得较含蓄,说是中国和越南打起来了,有好些部队都上前线去了。我现在步兵学校学习,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抽调上去的,但也不能打包票。总之是点到为止的话。给未婚妻的信,则写得明白通畅,甚至有点慷慨激昂。说是靠南面的几个大军区,都抽调了基层的院校学员上了前线,如再抽人,就该轮到我们了。如我们学校抽人,我去的可能性极大。未婚妻接到信后,很及时地回了信,她非但不扯我的后腿,而且很支持我服从祖国召唤、随时准备上前线的态度。 转眼就到了春节。前方依然打得激烈。我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给家里写了封拜年信。尤其是我还在上与不上前线之间徘徊,写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那封信,至少是离春节15天前发出的。但不巧的是,直到大年三十,这封信还没有走到家。 原来,我们住在牛头山的深山里面,信件、报纸,都是一个星期才送一次。那怕是电报、鸡毛信,照样如此。报纸上登的关于战场上的消息,本来就少,到我们手里,早已成了黄花菜。于是我们就听广播。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听ABC、EBC 的对华广播。虽然知道违反纪律,但对战争的焦虑在揪扯着大家的心,禁忌也顾不得了。尤其一些外国电台的广播,因为信号不好,时断时续,但大家听得特认真,个个屏住呼吸,像搞潜伏一样。听完了,就开始议论,有的赞成说打得好;有的反对,说根本不应当发动这场战争。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反对者与其说在对战争进行评价,不如说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调上前线,说到底是怕死。记得我们邻班的一个副班长,是言辞最为激烈、最为落后的一位。后来,战争结束了,我们学习也结束了,那位副班长还被评为优秀学员。说实在话,我从心底里看不起他。此人如果飞黄腾达,于国于民,是个隐患。 我写的家信,因为交通不便,父母在春节前没有收到。他们于是认为,我上前线去了。我的一个在部队当炮兵的堂弟,春节前去了前线。老百姓缺乏军事知识,认为只要一人去了前线,其他人也都会去的。除夕的晚上,全家人望着碗里的饺子,竟没有一个人动筷子…… 由于战争后来打得很顺利,最高统帅部没有继续征调军事院校的学员,我们军区的学员,便没有参战,倒是我原来的连队,抽调了4名战士,他们在前线作战勇敢,立功受奖,最后光荣凯旋。 那场战争,无意中成了考验我们的试金石。 有时读到关于那场战争的文字时,曾想,如果战争的牺牲是有“定数”的话,那么,我要感谢烈士们。他们中的某一位,或许就是代替了我。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7-11-19 11:24
“转眼就到了春节。前方依然打得激烈。“ 当年是春节后很久才开打得吧。1979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一
作者: 广西神勇战士    时间: 2007-11-19 15:35
是春节过后才打。春节前,边境已经陆续集结了大量的部队,随处可见披了伪装的军车,或全副武装的军人,我没有查过2月17日是大年初几,在那个年代,不仅是国家打仗,而且是发生在自己家乡,不知那些大人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过年,那些马上就要奔赴战场的战士们呢?
作者: 42师125团    时间: 2007-11-19 15:50
1979年2月17是正月十一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7-11-19 17:17
以下是引用42师125团在2007-11-19 15:50:27的发言:1979年2月17是正月十一
1979年2月17日 是正月二十一 那年春节是1月28日, 当时邓小平正在访美.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1-19 17:55
以下是引用永志不忘在2007-11-19 11:24:08的发言:“转眼就到了春节。前方依然打得激烈。“ 当年是春节后很久才开打得吧。1979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一
厉害!火眼金睛!作者是杂文家,文风很严谨的,也被你挑出了毛病。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1-19 17:56
以下是引用永志不忘在2007-11-19 17:17:34的发言:一 1979年2月17日 是正月二十一 那年春节是1月28日, 当时邓小平正在访美.
完全正确!
作者: 小僧伸脚    时间: 2007-11-20 16:03
小僧伸脚的道歉:确实是我记错了。 看了上面战友们的留言,我查了一下万年历和当时与未婚妻的通信,发现我写的时间差距太大,给人一种胡编乱造的感觉。我们是1979年2月14日下午到达野外训练基地的。17日凌晨我军向越南发起进攻。当时看不到报纸,只能从广播里听战斗的概况。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大家议论上战场的事,也就是那个时候。 至于春节我家里发生的事,很可能是我的信没有到家,外面传说部队都拉去打仗了,所以弄得全家很紧张。 很对不起大家了!这是一个教训。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7-11-20 17:34
年代久远,难免记错。 对你的严谨表示钦佩 向老兵致敬!
作者: 小僧伸脚    时间: 2007-11-21 15:54
谢谢\"永志不忘\"。作为一个老兵,我今后肯定要多关心这个论坛。
作者: 烈士的妹妹    时间: 2007-11-21 21:04
小僧伸脚:你可能不知道,\"永志不忘\",只是一个大学生,而且他主动帮着整理烈士有关资料,相当认真。有这样的晚辈,烈士才会安息!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