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29 14:42:08的发言:1979年作战军委制定的指导方针是速战速决、速歼速回,总的意图是要打出歼灭战,而我军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就是先迂回包围而后分割歼灭,从历史经验出发,步步为营一面平推就很容易把敌人赶跑,打成击溃仗。所以老邓说方案稳妥、但是不符合军委的意图。 但这也只是我军的单方面设想,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979年作战对敌情不熟悉,对高平越军的意图判断错误,以两个军进行大纵深战役穿插的出发点就是怕敌人跑了,所以一定要先关上高平的大门,同时阻击太原方向的增援。结果呢,高平的敌人“没有跑,也不打算跑”(周参谋长语)。结合这个实际情况,广州军区第一个作战计划比最终计划更加合理。实战也证明,在越南那种山岳丛林地形下进行大纵深战人役穿插困难太大,代价太高。如果采取24字方针,部队的损失会有相当的减少。
以下是引用南宁人在2008-1-30 11:44:01的发言:按照原来的计划,我军的伤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但是由于越南北部山区的地形和天气比较复杂,越军可以凭借复杂的地形节节抵抗,同时如不能截断越南的公路线,越军就可能会从内地向其北部增援,至于增援的越军是地方部队还是正规部队不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援军,越军就有可能会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就算不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只要占据山头,就可以节节抵抗我军的进攻,消耗我军。而我军运用穿插战法,一方面可以阻敌增援切断北部越军的退路,另一方面对越南当局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当然穿插的兵力也要根据穿插的距离和地形合理设置,不能太少或太多。121师穿插扣屯的兵力,本人认为有些少了。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30 11:39:38的发言:
。 其实我们是否应该使用短距离交替穿插的战术,既可达到包围敌人的目的,也可互相掩护減少伤亡。虽然每一次短距离穿插包围的敌人可能少些,但是几次交替穿插包围下來加起來的歼敌人数并不一定少于大纵深穿插。而且我觉得当年的围点打援没有发挥好。 不知对否请指正。 “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個歼灭”,這幾句中其实已经包括穿插战术,我想前后作战計划的分別是想一口吃亇胖娃娃还是分开几次吃的问题。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30 13:29:01的发言:] 战后军内对热带山岳丛林地能不能使用穿插迂回打法,究竟怎么使用,吵得很凶。我个人的看法和王兄一样,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战役穿插,适当距离的战术穿插更加合理。55军打同登、谅山就是用的战术穿插、多路攻击、稳扎稳打、各个歼敌打法,在强大炮火掩护下,效果不错。 围点打援,这个我更觉得用围点阻援更恰当,因为当时作战的首要目的或者说重点,是歼灭预定地域内的敌人,而不是打来援的敌人,打阻击是为了前面这个目的服务的,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29 14:08:26的发言: 三十年后我们应当如何評价广州军区当年的第一个作战計划 ?
以下是引用plr在2008-1-30 21:13:02的发言:
《对高平地区作战计划问题的探讨》 周德礼 一 我们在计划高平地区的作战时,预计我军兵力可以达到X倍于敌。确定这个数字的根据是,战前敌人在战区内有一个步兵师(八千五百余人),三个独立团(三千余人),五个县独立营和一个特工营(约两千人),十一个公安屯和驻兵点(不足一千人),共约一万五千人左右。按说这样的兵力对比,我们是占绝对优势了,但在作战过程中仍然感到兵力不足,在陆续投入一定数量的战役预备队后才基本上满足了攻歼敌人的需要。 为什么X倍于敌的兵力,仍然感到兵力不足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兵力对比的计算上,没有把敌方民军的兵力计算在内。 ..... 在作战过程中,我军要拿出相当大的力量去对付民军。这在战前我们是没有估计到的。 高平战区究竟有多少民军?据调查,八万人口的广和县,就有民军一万多人。组成了62个连队。......估计整个高平战区敌民军数也要超过敌正规军与地方军的总和。我们在计算敌我兵力对比时,没有把这样大的一股武装力量计算在内,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二 有人认为越军不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这种判断是值得商榷的。越军没有组织大的反击行动,主要是因为它兵力不足,如果进行大规模反击,它将遭到更惨重的失败。从军事上来说,这正是它有见识的地方。 在战术上,敌人在主要方向上,只要有力量就组织反击。在次要方向上,兵力更少,它不但无力反击,就连坚守阵地也很吃力,一旦遭我沉重打击而招架不住时,就上山钻洞,分散打游击,利用其熟悉的特殊地形和群众条件, 与我军周旋,以持久战和游击战对付正规战,这又是其战术得法的地方。如果它脱离山洞和森林向我反击,在起伏地或开阔地与我交战,那么,用不了28天,它早就会被我消灭光了。因此,我认为,敌人的战法是适合它的国情,适合它那里的客观条件的。 战前,我们对敌人认识不足,对其防御企图和可能采取的战法,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原以为高平地区的敌人,很可能向高平西南山区突围。为防敌逃跑,我军主力首先着眼于合围,组织了两支强有力的战役穿插部队 ......事后看来,敌人并不准备跑,实际上也没有跑。 事先对敌人研究不够,没有对付敌游击队的计划,这就不能不临时增加兵力,延长作战时间。 三 战前,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敌人在这种地形上的防守战术,因而也就谈不到找出我军在这种地形上进攻作战的成套战法。对怎样组织侦察,怎样部署兵力,怎样组织火力,怎样进行战斗编组,怎样组织协同,怎样组织实施现场指挥等等,都研究得不细,搞得不扎实,以致在作战前期的攻坚战中增大了伤亡,浪费了弹药,延长了时间。 1980年第一期《军事学术》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31 2:52:00的发言:》 我個人还是比较喜欢我们的老军长周德礼,人很实在,绝不好大喜功。只說实話。但脑子好使得很。 我有個战友家在北京和周德礼邻居,他說这老头人好得很,实在。 下次想法讓他也上來写写和周德礼做邻居時的故事,好笑得很。 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腰也不好。
以下是引用plr在2008-1-30 19:48:09的发言:] 要是执行这个计划就好了!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31 3:13:41的发言:。 请问王兄,55内部如何评价从38来的朱军长?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31 2:52:00的发言:》 我個人还是比较喜欢我们的老军长周德礼,人很实在,绝不好大喜功。只說实話。但脑子好使得很。 我有個战友家在北京和周德礼邻居,他說这老头人好得很,实在。 下次想法讓他也上來写写和周德礼做邻居時的故事,好笑得很。 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腰也不好。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31 3:28:35的发言:! 执行这个计划唯一不能把握的就是所需的时间问题。谅山方向可以战术穿插稳扎稳打,是因为本身作战纵深浅,战区面积小,进展自然要快些,和高平战区的2400平方公里不可同日而语。
以下是引用粤中军在2008-2-1 16:49:04的发言:? 楼上, 我上一帖也基本是这个意思, 即夺下谅山后, 兵分两路或三路, 一路向南, 一路向西--即你所说的太原方向, 如兵力够后勤充足可再分一路向东--兵指海防, 与楼上的思路基本一致, 详细的稍后再写.
以下是引用plr在2008-1-31 20:50:56的发言:。 《军事学术》上那么多总结文章里,就数周的最实在。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