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讨论] 1979年被中央军委否決的广州军區第一個作战方案 [打印本页]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29 14:08
标题: [讨论] 1979年被中央军委否決的广州军區第一個作战方案
其实最后实施的作战計划是经过好几个阶段的修改形成的。我们广州军区初期制訂的第一個作战方案并没有得到中央军委和邓小平的同意。 1979年12月下旬,广州军区前线指挥所在南宁的西园开始制訂作战方案。经过許世友,向仲华和周德礼以及其他高级指挥人员的反复討論,他们首先訂出了作战方案的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針。最初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六句話,二十四个字。“全線展开,同步推进,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個歼灭”。 根据這個作战方针,广州軍區參謀長周德礼和司令部制定了當時最初的作战方案。根据這個初步的作战方案,广州軍區准备在广西地域将此次战役分为三亇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线突破越南边境防御,首先歼灭位于边境的12个越南公安屯。 第二阶段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位于中越边境广西段的6个越军守备团。 第三阶段转移兵力寻歼越军主力第三师、第三一二師和第三四六师。 经过許世友和向仲华同意后,這個作战方案送到了北京的中央军委審批。 根据這個初步的作战計划,广州军区的前指并沒有打算使用41军和42军对越南高平进行長途大纵深的穿插包围。对高平的进攻本來是准备打算採用“同步推进,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個歼灭”的战术。 广州军区前指在1979年1月23日接到了中央军委的通知,让參謀長周德礼等速到軍委汇报和解釋作战方案。当日的下午,周德礼带着作战部的副部長迟云秀,作战部一科的孙戈卿以及其他有關人员乘坐专机直飛北京的西山作战指挥中心。 当晚8点钟在总参作战部的会议室里,周德礼参谋長开始向鄧小平等中央军委主要将领们詳細介绍和解釋了广州军区前指的初步作战方案。當時参加這個总参作战部作战会议的除了鄧小平外,还有徐向前,洪学智,韋国清,杨勇,王尚荣等。 周德礼參謀長用了一個小時的时间向老爺子们汇报和解釋那個作战方案。可是鄧小平說:“刚才聽了广州军区周德礼参長汇报了許世友同志的作战方案,我认为是亇十分稳妥的方案,但是不符合军委的意图。” 我们广州军区制定的初步作战方案就是这样被否定了。 討教题目: 三十年后我们应当如何評价广州军区当年的第一个作战計划 ?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8-1-29 14:42
1979年作战军委制定的指导方针是速战速决、速歼速回,总的意图是要打出歼灭战,而我军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就是先迂回包围而后分割歼灭,从历史经验出发,步步为营一面平推就很容易把敌人赶跑,打成击溃仗。所以老邓说方案稳妥、但是不符合军委的意图。 但这也只是我军的单方面设想,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979年作战对敌情不熟悉,对高平越军的意图判断错误,以两个军进行大纵深战役穿插的出发点就是怕敌人跑了,所以一定要先关上高平的大门,同时阻击太原方向的增援。结果呢,高平的敌人“没有跑,也不打算跑”(周参谋长语)。结合这个实际情况,广州军区第一个作战计划比最终计划更加合理。实战也证明,在越南那种山岳丛林地形下进行大纵深战役穿插困难太大,代价太高。如果采取24字方针,部队的损失会有相当的减少。
作者: 信天游66    时间: 2008-1-29 16:23
第一方案的打法稳健可减少伤亡,但耗费时间长,同时怕苏联借机出兵.达不到多歼敌和震撼越南当局的效果.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8-1-29 21:42
说难听点,1979年三个主攻方向:黄连山 高平 谅山,就属高平打得最难看,进展缓慢,部队伤亡大。原计划以7个师的兵力加强炮装工3-5天全歼高平之敌,结果投入11个师打了28天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作战准备时间短、行动仓促、准备工作不足尤其对敌情地形越军作战特点了解不够;上级计划欠妥,不尽切合实际,拉大了战斗效费比;部队缺乏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且自身军事素质不高;越北地形险要、民情对立,越军早有准备且战法比较得当…… 周参谋长总结东线作战时说,高平方向的计划只是基本符合实际,所以只是基本完成了军委交给的任务;而谅山方向的计划更好一些,加上部队打得好,完成军委任务就更好一些。
作者: 广西神勇战士    时间: 2008-1-30 07:34
龙州边境至高平都是一路险恶的山区,山基本都是石山,机械部队和其他步兵难以顺利推进,纪录片中的坦克在山上穿行就是典型的地方。而且山上岩洞众多,越军在此山上布兵防守是极为有利的,所以我军很容易受越军伏击,困难也就大些。而友谊关至谅山相对来说地势较好些,公路两侧都是土质山包,先炮击后由步兵冲锋,容易攻克。
作者: 广西神勇战士    时间: 2008-1-30 07:51
可惜整个还击战时间太短了,在越南边境地区欲速战速决是很困难的,至少付出的代价很大。从老兵主贴中的三个阶段中可以看出,我个人看法这种作战意图还是合理的,先让各部队渗透入境,到达预定目的地,待部队准备充分,再围歼重点的越军据点。如果还击战时间再允许长些,中国军队再呆久些,咱不找他们主力师,他们也会自动找上门来,那就好办了。毕竟中国在广西云南一千公里的边境线上军事压制越南,一定能把他们拖垮,越南当局肯定不心甘这么和中国耗着。但速战速决的要求可能也是国际形势上的考虑,那就没办法了。
作者: 后悔我没去上    时间: 2008-1-30 08:39
现代化战争和几十年前的战法已经不配套了,我们过去用的穿插战法不会总是有效的。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30 11:39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29 14:42:08的发言:1979年作战军委制定的指导方针是速战速决、速歼速回,总的意图是要打出歼灭战,而我军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就是先迂回包围而后分割歼灭,从历史经验出发,步步为营一面平推就很容易把敌人赶跑,打成击溃仗。所以老邓说方案稳妥、但是不符合军委的意图。 但这也只是我军的单方面设想,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979年作战对敌情不熟悉,对高平越军的意图判断错误,以两个军进行大纵深战役穿插的出发点就是怕敌人跑了,所以一定要先关上高平的大门,同时阻击太原方向的增援。结果呢,高平的敌人“没有跑,也不打算跑”(周参谋长语)。结合这个实际情况,广州军区第一个作战计划比最终计划更加合理。实战也证明,在越南那种山岳丛林地形下进行大纵深战人役穿插困难太大,代价太高。如果采取24字方针,部队的损失会有相当的减少。
其实我们是否应该使用短距离交替穿插的战术,既可达到包围敌人的目的,也可互相掩护減少伤亡。虽然每一次短距离穿插包围的敌人可能少些,但是几次交替穿插包围下來加起來的歼敌人数并不一定少于大纵深穿插。而且我觉得当年的围点打援没有发挥好。 不知对否请指正。 “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個歼灭”,這幾句中其实已经包括穿插战术,我想前后作战計划的分別是想一口吃亇胖娃娃还是分开几次吃的问题。
作者: 南宁人    时间: 2008-1-30 11:44
按照原来的计划,我军的伤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但是由于越南北部山区的地形和天气比较复杂,越军可以凭借复杂的地形节节抵抗,同时如不能截断越南的公路线,越军就可能会从内地向其北部增援,至于增援的越军是地方部队还是正规部队不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援军,越军就有可能会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就算不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只要占据山头,就可以节节抵抗我军的进攻,消耗我军。而我军运用穿插战法,一方面可以阻敌增援切断北部越军的退路,另一方面对越南当局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当然穿插的兵力也要根据穿插的距离和地形合理设置,不能太少或太多。121师穿插扣屯的兵力,本人认为有些少了。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30 12:31
以下是引用南宁人在2008-1-30 11:44:01的发言:按照原来的计划,我军的伤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但是由于越南北部山区的地形和天气比较复杂,越军可以凭借复杂的地形节节抵抗,同时如不能截断越南的公路线,越军就可能会从内地向其北部增援,至于增援的越军是地方部队还是正规部队不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援军,越军就有可能会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就算不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只要占据山头,就可以节节抵抗我军的进攻,消耗我军。而我军运用穿插战法,一方面可以阻敌增援切断北部越军的退路,另一方面对越南当局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当然穿插的兵力也要根据穿插的距离和地形合理设置,不能太少或太多。121师穿插扣屯的兵力,本人认为有些少了。
如果越南人派兵增援就正中我们的下怀了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8-1-30 13:29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30 11:39:38的发言:
其实我们是否应该使用短距离交替穿插的战术,既可达到包围敌人的目的,也可互相掩护減少伤亡。虽然每一次短距离穿插包围的敌人可能少些,但是几次交替穿插包围下來加起來的歼敌人数并不一定少于大纵深穿插。而且我觉得当年的围点打援没有发挥好。 不知对否请指正。 “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個歼灭”,這幾句中其实已经包括穿插战术,我想前后作战計划的分別是想一口吃亇胖娃娃还是分开几次吃的问题。
战后军内对热带山岳丛林地能不能使用穿插迂回打法,究竟怎么使用,吵得很凶。我个人的看法和王兄一样,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战役穿插,适当距离的战术穿插更加合理。55军打同登、谅山就是用的战术穿插、多路攻击、稳扎稳打、各个歼敌打法,在强大炮火掩护下,效果不错。 围点打援,这个我更觉得用围点阻援更恰当,因为当时作战的首要目的或者说重点,是歼灭预定地域内的敌人,而不是打来援的敌人,打阻击是为了前面这个目的服务的,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30 15:01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30 13:29:01的发言:] 战后军内对热带山岳丛林地能不能使用穿插迂回打法,究竟怎么使用,吵得很凶。我个人的看法和王兄一样,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战役穿插,适当距离的战术穿插更加合理。55军打同登、谅山就是用的战术穿插、多路攻击、稳扎稳打、各个歼敌打法,在强大炮火掩护下,效果不错。 围点打援,这个我更觉得用围点阻援更恰当,因为当时作战的首要目的或者说重点,是歼灭预定地域内的敌人,而不是打来援的敌人,打阻击是为了前面这个目的服务的,
我在参战的过程中有個感覺,越军对于我们短距离穿插分割较为害怕,除心理压力外,短距离穿插時我军可保持強而有力但源源不断的冲击波,士兵也可以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加上炮火的使用,效果会比较好。 穿插分割的实施必须要同時使用几支不同的部队,由不同方向穿插,可以打断敌人防御和后勤链。 打援和阻援都是可以达到同一個目标,都可以增加歼敌人數。就怕他们不來,打援和阻援在代价計算学上都是属于好買賣。
作者: 冷眼    时间: 2008-1-30 15:48
79年穿插战役效果不理想。主要是两个原因:地形,时间。 越南的地形是我军国内战争中从没遇到的,加上是在敌国境内作战,用过去的老战法老经验是要吃亏的。再加上不能动用空军,不能采用纵深空降的方法。所以用穿插分割包围的方法是不行的。 其实原先有通过他国进行横切的方案是挺好的,不过又怕规模影响难以控制否决了。很遗憾!所以说,此次作战大的限制很多,造成了作战方案的局限性。 要求在越北的易守难攻的丛林山地不动用空军的前提下用10几天时间达到打歼灭战和夺取预定目标任务的确非常困难。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30 16:20
在越南北方的地形上長距离大纵深的穿插就好象让我们的部队排着队在山上的一条小路上去趕集般的。 然后还得排着队过獨木橋。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8-1-30 18:57
排队赶集这个说法很形象
作者: plr    时间: 2008-1-30 19:48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29 14:08:26的发言: 三十年后我们应当如何評价广州军区当年的第一个作战計划 ?
要是执行这个计划就好了!
作者: plr    时间: 2008-1-30 21:13
《对高平地区作战计划问题的探讨》 周德礼 一 我们在计划高平地区的作战时,预计我军兵力可以达到X倍于敌。确定这个数字的根据是,战前敌人在战区内有一个步兵师(八千五百余人),三个独立团(三千余人),五个县独立营和一个特工营(约两千人),十一个公安屯和驻兵点(不足一千人),共约一万五千人左右。按说这样的兵力对比,我们是占绝对优势了,但在作战过程中仍然感到兵力不足,在陆续投入一定数量的战役预备队后才基本上满足了攻歼敌人的需要。 为什么X倍于敌的兵力,仍然感到兵力不足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兵力对比的计算上,没有把敌方民军的兵力计算在内。 ..... 在作战过程中,我军要拿出相当大的力量去对付民军。这在战前我们是没有估计到的。 高平战区究竟有多少民军?据调查,八万人口的广和县,就有民军一万多人。组成了62个连队。......估计整个高平战区敌民军数也要超过敌正规军与地方军的总和。我们在计算敌我兵力对比时,没有把这样大的一股武装力量计算在内,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二 有人认为越军不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这种判断是值得商榷的。越军没有组织大的反击行动,主要是因为它兵力不足,如果进行大规模反击,它将遭到更惨重的失败。从军事上来说,这正是它有见识的地方。 在战术上,敌人在主要方向上,只要有力量就组织反击。在次要方向上,兵力更少,它不但无力反击,就连坚守阵地也很吃力,一旦遭我沉重打击而招架不住时,就上山钻洞,分散打游击,利用其熟悉的特殊地形和群众条件, 与我军周旋,以持久战和游击战对付正规战,这又是其战术得法的地方。如果它脱离山洞和森林向我反击,在起伏地或开阔地与我交战,那么,用不了28天,它早就会被我消灭光了。因此,我认为,敌人的战法是适合它的国情,适合它那里的客观条件的。 战前,我们对敌人认识不足,对其防御企图和可能采取的战法,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原以为高平地区的敌人,很可能向高平西南山区突围。为防敌逃跑,我军主力首先着眼于合围,组织了两支强有力的战役穿插部队 ......事后看来,敌人并不准备跑,实际上也没有跑。 事先对敌人研究不够,没有对付敌游击队的计划,这就不能不临时增加兵力,延长作战时间。 三 战前,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敌人在这种地形上的防守战术,因而也就谈不到找出我军在这种地形上进攻作战的成套战法。对怎样组织侦察,怎样部署兵力,怎样组织火力,怎样进行战斗编组,怎样组织协同,怎样组织实施现场指挥等等,都研究得不细,搞得不扎实,以致在作战前期的攻坚战中增大了伤亡,浪费了弹药,延长了时间。 1980年第一期《军事学术》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31 02:52
以下是引用plr在2008-1-30 21:13:02的发言:
《对高平地区作战计划问题的探讨》 周德礼 一 我们在计划高平地区的作战时,预计我军兵力可以达到X倍于敌。确定这个数字的根据是,战前敌人在战区内有一个步兵师(八千五百余人),三个独立团(三千余人),五个县独立营和一个特工营(约两千人),十一个公安屯和驻兵点(不足一千人),共约一万五千人左右。按说这样的兵力对比,我们是占绝对优势了,但在作战过程中仍然感到兵力不足,在陆续投入一定数量的战役预备队后才基本上满足了攻歼敌人的需要。 为什么X倍于敌的兵力,仍然感到兵力不足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兵力对比的计算上,没有把敌方民军的兵力计算在内。 ..... 在作战过程中,我军要拿出相当大的力量去对付民军。这在战前我们是没有估计到的。 高平战区究竟有多少民军?据调查,八万人口的广和县,就有民军一万多人。组成了62个连队。......估计整个高平战区敌民军数也要超过敌正规军与地方军的总和。我们在计算敌我兵力对比时,没有把这样大的一股武装力量计算在内,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二 有人认为越军不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这种判断是值得商榷的。越军没有组织大的反击行动,主要是因为它兵力不足,如果进行大规模反击,它将遭到更惨重的失败。从军事上来说,这正是它有见识的地方。 在战术上,敌人在主要方向上,只要有力量就组织反击。在次要方向上,兵力更少,它不但无力反击,就连坚守阵地也很吃力,一旦遭我沉重打击而招架不住时,就上山钻洞,分散打游击,利用其熟悉的特殊地形和群众条件, 与我军周旋,以持久战和游击战对付正规战,这又是其战术得法的地方。如果它脱离山洞和森林向我反击,在起伏地或开阔地与我交战,那么,用不了28天,它早就会被我消灭光了。因此,我认为,敌人的战法是适合它的国情,适合它那里的客观条件的。 战前,我们对敌人认识不足,对其防御企图和可能采取的战法,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原以为高平地区的敌人,很可能向高平西南山区突围。为防敌逃跑,我军主力首先着眼于合围,组织了两支强有力的战役穿插部队 ......事后看来,敌人并不准备跑,实际上也没有跑。 事先对敌人研究不够,没有对付敌游击队的计划,这就不能不临时增加兵力,延长作战时间。 三 战前,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敌人在这种地形上的防守战术,因而也就谈不到找出我军在这种地形上进攻作战的成套战法。对怎样组织侦察,怎样部署兵力,怎样组织火力,怎样进行战斗编组,怎样组织协同,怎样组织实施现场指挥等等,都研究得不细,搞得不扎实,以致在作战前期的攻坚战中增大了伤亡,浪费了弹药,延长了时间。 1980年第一期《军事学术》
我個人还是比较喜欢我们的老军长周德礼,人很实在,绝不好大喜功。只說实話。但脑子好使得很。 我有個战友家在北京和周德礼邻居,他說这老头人好得很,实在。 下次想法讓他也上來写写和周德礼做邻居時的故事,好笑得很。 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腰也不好。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8-1-31 03:13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31 2:52:00的发言:》 我個人还是比较喜欢我们的老军长周德礼,人很实在,绝不好大喜功。只說实話。但脑子好使得很。 我有個战友家在北京和周德礼邻居,他說这老头人好得很,实在。 下次想法讓他也上來写写和周德礼做邻居時的故事,好笑得很。 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腰也不好。
请问王兄,55内部如何评价从38来的朱军长?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8-1-31 03:28
以下是引用plr在2008-1-30 19:48:09的发言:] 要是执行这个计划就好了!
执行这个计划唯一不能把握的就是所需的时间问题。谅山方向可以战术穿插稳扎稳打,是因为本身作战纵深浅,战区面积小,进展自然要快些,和高平战区的2400平方公里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1-31 08:44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31 3:13:41的发言:。 请问王兄,55内部如何评价从38来的朱军长?
两位的资历都差不多,但是周在55的根很深,50年代初在我们这里当过師長(53-55),后到北京,72年再回來当军长。所以在我们这里威信很高。 朱因为在我们這里時間比较短,打仗前幾個月才到,80年中就到北京学习了。所以相对周差了一点。 另外我们心目中周的威信比较高是因为他淡泊名利,为了說實話,他舍得用自己的名利和仕途換真理。
作者: plr    时间: 2008-1-31 20:50
以下是引用狼牙山后代在2008-1-31 2:52:00的发言:》 我個人还是比较喜欢我们的老军长周德礼,人很实在,绝不好大喜功。只說实話。但脑子好使得很。 我有個战友家在北京和周德礼邻居,他說这老头人好得很,实在。 下次想法讓他也上來写写和周德礼做邻居時的故事,好笑得很。 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腰也不好。
《军事学术》上那么多总结文章里,就数周的最实在。
作者: plr    时间: 2008-1-31 21:07
以下是引用cpcliusi在2008-1-31 3:28:35的发言:! 执行这个计划唯一不能把握的就是所需的时间问题。谅山方向可以战术穿插稳扎稳打,是因为本身作战纵深浅,战区面积小,进展自然要快些,和高平战区的2400平方公里不可同日而语。
时间是很难算准的,哪个方案都会有这个问题。现在仗打完了我们当事后诸葛亮看得比较清楚一点。如果要追溯当时的决策,我看问题在于不知彼又不知己,更糟的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又一厢情愿地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意图”。
作者: plr    时间: 2008-1-31 21:09
286是典型的情况不明决心大,没有战役指挥的能力,却硬要装内行。
作者: 粤中军    时间: 2008-2-1 15: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2-1 16:34
忽然有一奇想,如果当年用牛刀先插入諒山,然后左右开弓,左打海防,右攻太原。不知效果如何?
作者: 粤中军    时间: 2008-2-1 16: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2-1 17:06
以下是引用粤中军在2008-2-1 16:49:04的发言:? 楼上, 我上一帖也基本是这个意思, 即夺下谅山后, 兵分两路或三路, 一路向南, 一路向西--即你所说的太原方向, 如兵力够后勤充足可再分一路向东--兵指海防, 与楼上的思路基本一致, 详细的稍后再写.
老兄, 如果向南那可是大打了,我想如真如此的話,我今天也沒有机会和你老兄在此纸上談兵了。
作者: 狼牙山后代    时间: 2008-2-15 04:16
以下是引用plr在2008-1-31 20:50:56的发言:。 《军事学术》上那么多总结文章里,就数周的最实在。
請問在那里可以找到周德禮完整的總結 ?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