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打开尘封的回忆》主人公周北军原型回忆:我的一次作战经历
[打印本页]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35
标题:
《打开尘封的回忆》主人公周北军原型回忆:我的一次作战经历
自我拿到五六半第一天起,就觉得它与原装苏货有些区别,也说不出是哪儿。也许是视觉差,我总觉得五六半比老苏大哥的家伙短点粗点糙点凿实点,当然打起来五六半后坐力比苏货重,但也许就是这些更适合于子弟兵,也更适合于亚洲人的身材,手型,臂长和环境。 那年在南边,上级拿来几杆新枪,号称AK-74叫大家认识一下,说小Y的特种兵都使这家伙,还说华约部队刚开始列装,而且数量不多,一看那枪工艺材料那没说的,就说那钢口凭那时我国的工业水平还造不出来,折叠柄的后托咱还使不习惯,就挑了把木托的掂了掂是轻多了,有个参谋说看人家这托旋的,正经核桃木,这漆,这花纹真地道!现在想想纯属扯蛋,老苏哪来的那么些核桃树啊? 试枪时,大家还真是小心谨慎地,我打了几梭子,感觉初速快,枪体轻,后坐力小,二道火稍用点力子弹就出去了,握枪稍轻子弹就飞高脱靶。 那时有句话:平时七斤半,战场重千斤。指五六半有人说它七斤半重,可上了战场就重多了,其实这是正常心理作用,面对枪林弹雨你是拿着手枪踏实呢,还是拿着五六半踏实?我手里那把老五六半枪柄已褪色,露出淡淡的木纹,是6X年某省XXXX军工厂的产品,工艺略糙,但我使习惯了,每一寸都有我的手印,都有我的汗水,背着拿着举着擦着它,象是个熟悉的朋友一样。 某次战斗结束后,审小Y的个少尉,问他们的AK-74怎么不使?非得使五六半?少尉说;那枪使不习惯,弹温一高还爱卡壳,怎么不习惯?枪管长,打连发时跳得厉害,枪管进水和进土都不行,发生过“炸堂”情况。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36
“六零炮,重班机,关键时刻五六亲。”这半句是指我军连以下单位使用的三种武器装备,这个五六是指五六式冲锋枪,即中国版的AK-47,它点射速度快,覆盖率高,对单个和集团目标都构成足够的威胁,特别是在地型复杂的情况下,六零炮和重班机很难到位或者没跟上先头部队时,那么三把五六冲集中火力足以压制敌人的400米内班排级的冲锋,对敌人的简易工事,厚土,砖碉,木寨同样可以击穿,对仰角目标进攻里它同样可以发挥点射的优势,压制敌人火力,打伞兵和低空飞机也毫不逊色,进攻和防守都是一把好枪,加上它的结构简单,易于保养维修,适应于各种战场,到今天世界许多武装组织仍旧把它当步兵主要装备。 “火箭筒,手榴弹,可靠还是五六半”。 也是我军连以下主要装备,这各五六半就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40火箭筒性能不稳定,有臭弹,哑弹,也有自爆,手榴弹的投掷很容易被敌人抓住目标,而五六半结构同样简单,精度好,火力不弱,远距单发射敌,在某种程度上是战士更喜欢更依赖的武器,70年代到80年代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冲锋枪、2支56式轻机枪。特别是在打阻击和侦察作战中,五六半有时可以做狙击步枪使用,近战它的刺刀和坚固的木托也是打击的武器。我曾在装弹的一瞬间,一个小Y就地一滚,钻进草丛,当时来不及想,照着草丛就是一枪托横拍,那小Y嗷的一声窜出来,接着又是一枪托,直接搐小Y膝盖上了,那小子当时就倒地起不来了,被弟兄们捆了个结实。这两下拍的我手发麻,假如射击装弹来不及,用刺刀接触面小,没准那小Y跑了。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36
那次战斗是在抓了“舌头”两名后,遇到敌人的追击,地型可参见《第九突击队》最后的场景,地貌可参见《丛林奇兵》,两名“舌头”开始还比较老实,随着枪声的临近开始躁动起来,用后来他们的话说:一听枪声就知道自己的队伍追上来了,老兵们对自己的部队非常熟悉,听枪声就能辨别出是不是自己人。 当时,我们分队只上去十二人,基本安排上是三人一组,占住三个点互相支撑,阻击敌追兵,队形比较分散,怕敌六零或八二追击炮一发命中报销了三个人等于丢掉一个支撑点,那就危险了,《第九突击队》拍得比较花哨,战斗队型太密集,一个土坡上竟四五人打阻击,一发炮弹就能全报销了,可能是为拍出烟火效果吧? 分队长带着我和机要员押着“舌头”提前撤出,但转过山坡就发现了不远处就有敌人若隐若现,分队长决定撤回阻击阵地待援,这时“舌头”开始闹腾,不是要喝水,就是要方便,刚撤回阻击阵地,敌六零炮弹怪叫着飞来,分队长命我和机要员看押两个“舌头”,自己上坡指挥战斗,借黄昏的光线,我突然发现在我方侧后约200米处,敌人已摸上来了,我马上射击投入战斗,十发撂倒了七名运动中的敌人,在装弹的瞬间,一个小Y就地一滚,滚进旁边的草丛,我们的任务就是抓活的,要他们“说话”,如枪击,很有可能要小Y的命,而且来不及,小Y对地型熟悉,草高丛深,加上黄昏光线偏暗,很有可能跑掉,如逃回敌营,我们可能全军覆没,用枪刺接触面太小,当时要是有个短棍子是最好,砍刀也行,抡起来方便,出手收手都快,不出三下准把小Y打出来,没有反应时间,记得当时抡起五六半,枪管还烫手呢,照草丛就是一下子横拍,接触面不小于一米五,那小Y嗷的一声窜出来,呲牙咧嘴地抬不起腰来,估计是拍后背上了,第二下直接照膝盖上一搐,那小Y当时就倒下抽动了。。。。。。 就这两下,一“舌头”保住了,二是我们保住了阵地(敌以为我们是一个排以上兵力)在自己人掩护下安全撤出。也是这两枪托子为我拿回来一个二等功!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37
那次战斗的确是超水平发挥,(战斗英雄岩龙曾经125发击中敌56人,可是战斗环境比我们那次战斗严酷得多)但绝不是个人能力能够完全所致,还需战友的配合默契和战场的特殊性。 一是敌人急于救回“舌头”,(两个“舌头”都是军官,在昆明和桂林培训过)尽量不开枪,抵近包围,炮弹在我们周围炸开,是要截断我们的退路,僵持下去,等待大规模的援兵。后来得知敌误以为我们是一个排的兵力,开始我们的机枪一直沉默,所以敌人追上来,不敢靠太近,怕我们打伏击,包饺子。 二是我们地型有利,我们占住山坡,居高临下,山坡上石头林立,杂草丛生,利于我隐蔽作战,特别是我们占领东南坡,正值黄昏,敌逆光追击,目标很容易暴露。 三是那时我年轻(刚18岁),身体素质好,眼疾手快,不断地两侧奔跑抢位,说形象点就如老毛子排球队攻防配备似的,前边九位战友打拦网,支队长是教练,机要员看舌头,我就是那个后场来回奔跑的一传手。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38
四当时第一发把敌人顶在了约200米外,使之不敢靠近我们阵地,这一枪是试探,看敌人的素质反应和下一步的战术动作; 第二发从容瞄准卧姿击发敌倒下一个; 第三发跑位于我方另一侧后,看清敌正低姿抵近,枪口往下一压瞄准射击200米左右敌又倒下一个; 此时黄昏光线变幻略暗,草色微黄与光线混淆,我担心敌借机抵得更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书陆柱国的《踏平东海万顷浪》的情节,我军守岛部队见敌人逼近主阵地,指挥员令机枪扫射敌后约50米,敌人惊诧回头看的瞬间,所有步枪冲锋枪猛打,当即敌损伤惨重,退下去了。脑海里这个情节一闪,我叫了一声:机枪右侧300米!战友的班机对准右后侧约300米处就是几梭子,只见约150米处几个草丛动了,敌人隐蔽抵近暴露了,他们一定是惊诧为何枪打到后边了,还是后边被我们包围了,这时我举枪连续四枪,倒了三个,机要员的枪也响了,干掉了一个; 第八发看清敌在我左后侧移动,这枪那小Y反应快,我射击同时目标不见了; 此时支队长下来说:注意节省弹药,说着拿起缴获的苏制望远镜往我们阵地左右扫描了一阵,对我和机要员说:我打俩手榴弹,你们打目标,支队长投出两颗手榴弹,随着爆炸的烟尘,看清敌人在往前低姿移动,步兵借助烟尘移动是不二法则,但被我们支队长逆用了,我和机要员的枪响了敌倒下二个; 第十发借着黄昏的光线看去,不知是什么反光闪了一下光,这个瞬间被我捕捉到了,想都没想立即扣动扳机,目标不动了。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39
我对五六半感情很深,当兵第一次配发武器就是它,玩熟了,上前线擦枪时,看着膛线有的已经受损了,当时G军区领导想给我们换装备,但我们队领导坚持要我们用熟悉的武器,说只要保养好没问题,事实上也如此,正如东进说的:粗糙不可怕,关键问题要可靠。听说后来有给五六半加瞄准镜的,当狙击步枪使,但我从自己的实际经验来看,五六半作为近距离狙击步枪当之无愧,特别是在200米左右距离,只要视野好,隐蔽得当,基本功扎实,射击精度是相当高的,虽然,我们也缴获过苏制德拉戈诺夫狙击步枪,但该枪过长,不适于亚洲军人使用,后坐力也大于五六半,对射击精度有影响,而且弹药配型不好解决。 五六半伴随人民军队走过了战斗历程,今日成为礼宾枪仍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看到它感到特别亲切。 小Y个子偏矮不假,但我见到的军人低于1。6米的不多,要跑的小Y约1。68米,是个中尉,我抡枪的直径差不多一米五多些,正拍到那小Y的后背上闷闷的一声,疼得他呲牙咧嘴地窜出来,后来我问他为何窜出来,他说怕我再补一枪。小Y个子矮,重心低跑起来飞快,特别是在山地,北方话象“地了排子”似地几下就能钻没影了,因此我补了第二下,叫他瘸几天再说,幸好他和另一个舌头是被捆绑着手臂,要不然也许真跑掉了。 200米正是五六半狙击的最佳距离之一,400米目标小,近了目标移动快,提前量把握不易,把敌人控制在这个距离使之武器弹药发挥效力被我占先的地型抵消,同时给自己装弹留有缓冲时间,特别是在敌火力密集时候。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5-30 22:44
这次战斗中我10发子弹消灭7名运动中的敌人,并成功抓捕回两名越军尉官,因此立功授奖。总结经验的话,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越军不知道我们兵力,加上他们有俘虏在我们手上,他们有所顾忌,否则迫击炮打几下就把我们全拍下了;第二是分队长指挥灵活,尤其是对手榴弹和机枪的逆用,战术水平相当高超;第三是战友之间默契配合,我喊机枪时,战友心领神会。 这里我想说的是,战场上没有独行大侠,也没有什么超人,如果被电影里的特种兵表演迷惑的话,不可能真正知道战场的残酷无情。 人民军队讲革命英雄主义,但不会讲个人英雄主义,因在战场上没有战友的配合和领导正确指挥,任何人单兵能力再强,都逃脱不了被击中的可能。特别是当你和一支对你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军队交手时,而且这个军队打了近30年仗,善于游击战,素来全民皆兵等等,可想而知这个仗,我们要付出的代价有多高。
作者:
妙手仁心1976
时间:
2008-5-30 23:01
好帖,顶一下
作者:
中国战神
时间:
2008-5-31 09:50
怎么才二等功?至少一等功啊!
作者:
wuyonghe0001
时间:
2008-5-31 23:05
精彩,顶起!
作者:
asd189866
时间:
2008-6-3 00:36
谢谢楼主的回忆录!辛苦了!
作者:
redastro
时间:
2008-6-3 12:20
《这里我想说的是,战场上没有独行大侠,也没有什么超人,如果被电影里的特种兵表演迷惑的话,不可能真正知道战场的残酷无情。人民军队讲革命英雄主义,但不会讲个人英雄主义,因在战场上没有战友的配合和领导正确指挥,任何人单兵能力再强,都逃脱不了被击中的可能。》这句总结写的好,太好。说出了我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的道理。
作者:
小老广
时间:
2008-6-3 23:22
70年代到80年代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冲锋枪、2支56式轻机枪。 70/80年代。平时的步兵班是9人编制,配56冲锋枪 2支,56半自动 5支,56班用机枪 1支(正 副射手各1人)。战时配40火或60迫加强,或得到82.5无后座,加强(视作战情况而决定)。
作者:
特种战士
时间:
2008-6-12 00:26
主人公周北军原型所在部队是北线部队,即小说里所说的总参直属侦察部队,托管在某军,对外称为**军**分队。 这是他们部队的轻武器配置。
作者:
妙手仁心1976
时间:
2008-6-12 15:27
应该是篇转载文章,在别的网站看过,不过的确好文,顶一下!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