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北晚报
30年前,曾经有这么一批热血青年,为了祖国南疆的安宁,血洒边陲,长眠在那片红土地下。30年来,他们的墓地芳草萋萋,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出现亲人祭扫的身影。
在这些烈士中间,就有11名滨州籍烈士。
30年过去了,他们的父母已经是白发苍苍,他们的兄弟姐妹也已经人到中老年。
在他们牺牲三十年之际,有热心的网友发起倡议: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作为滨州的主流媒体,我们响应网友的号召,用媒体的力量来践行这一倡议。
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慎终追远,褒扬烈士的伟绩,实现他们未竟的意愿,帮烈士亲人去祭扫他们长眠的墓地,让他们的英魂得到慰藉,让亲人们的心愿成真。
我们希望用媒体的力量,联系社会各方,资助这些烈士的亲人实现他们期盼的梦想。
如果你愿意为此尽一份力量,请联系鲁北晚报:2112091
儿啊,娘想你啊!
崔福征烈士母亲29年后终于见到儿子墓碑照片
□鲁北晚报记者 王磊 孙贝
11月18日晚,一位叫“枫桥听雨客”的网友在滨州论坛发出了这样一个贴子:“请帮烈士回家——看滨州人民的骄傲”,贴子大意:民间志愿者“烈士的妹妹”、“luck路客”、“simonchan”等,整理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边境作战中牺牲烈士的资料,其中有11位滨州籍烈士的相关信息,并有烈士墓碑照片,希望在明年30周年的祭日前,烈士的亲属能知道他们的亲人安葬在哪里并能够去扫墓(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的烈士亲人都不知道烈士埋在哪儿),至少让烈士的墓碑照片能够回家。 “信息真实吗?如果是真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份礼物给烈属送到。”论坛站长情调在看到信息后,一边积极联系网友核实信息,一边联系本报寻求帮助。
为了核实信息,11月19日下午,论坛网友情调与记者一起赶到了位于市西办事处的大有崔村。在村头,记者找到一位老大爷询问:“请问,村里有一位叫崔福征的烈士吗?”
“有!他家就在前边,我领你们过去。”
惊喜中,我们就这样顺利找到了第一位烈士的家。
本报讯 1979年,卜秀荣老人24岁的儿子崔福征光荣牺牲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荣立三等功。
29年来,卜秀荣时时刻刻都念叨着自己最亲的大儿子,每当清明祭奠时节,都会朝着云南的方向为崔福征烧几炷香。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云南给孩子扫扫墓,如果去不了,哪怕有一张儿子墓碑的照片也行啊。
当老人得知记者给她带来了长子崔福征墓碑的照片时,双手颤动不已。卜秀荣老人紧紧地握着崔福征墓碑照片,回忆道:“1979年3月的一天,民政局的人送来一些东西,拆开后看到上面的‘崔福征烈士的遗物’几个字,我就眼前一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刚说了几句话,老人的泪水就在眼中颤动起来。
顿了顿,卜秀荣老人的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告诉记者:“其实在他牺牲前的几个月,我们全家还吃了一顿团圆饭,崔福征休假回来探亲,告诉我,他坚决要求上前线,已被批准。我很担心地说,小心啊。他说,娘你放心,不会有事的。可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我已经29年没有‘看’到他了,我想他呀……”
记者在卜秀荣老人家的壁挂镜框中认出了崔福征烈士的照片,老人用手轻轻抚拭,她说,崔福征是家中的长子,也是3个儿子中最令大人放心的孩子,没应征入伍前还当上了生产小分队队长。
今年43岁的小儿子崔福忠一边劝慰母亲,一边对记者说:“我哥牺牲后,全家人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老人因为长时间流泪,导致视力下降,耳朵也因着急过度,听力大不如以前了了。崔福征是为国家牺牲的,值得!每当我们想他时,就看看他的照片。我们也想去云南扫墓,但根本不知道他葬在哪里。而且路程太远,路费、住宿费也负担不起。”尽管这家人已有29年没去祭奠亲人了,但他们一直都在心里惦记着崔福征烈士。
在见到崔福征烈士的母亲后,记者与同去的网友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们将继续努力,一起去寻找烈士的亲人。
32年!烈士一去不复返
最后的家书成了遗书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本报讯 11月23日下午,记者根据手中的资料来到了滨城区堡集镇吕家桥村,几经打探,终于找到了在1979年边镜作战中牺牲的吕吉烈士的哥哥吕忠。
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后,今年已经60周岁的吕忠低下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抬头对着屋里吕吉烈士的遗像念叨着:“小四啊,哥哥想了你32年呀!今天终于见到你的墓碑照片了。”
“我们兄弟五个,吕吉排行老四,是我最疼爱的一个弟弟,也是兄弟里面读书最多、文化最高的,要是现在还活着,也是50多岁的人了。”谈到四弟吕吉,吕忠多次流下了眼泪,在他心里,弟弟永远定格在入伍前那个年轻的模样,“小四1976年入伍,当了三年兵就没回过一次家。那是1978年秋后的一天,他往家寄回一封信,说马上就要复员了,能回家过个团圆年。当时全家都十分高兴,但是……紧接着我们就收到了第二封家书,小四说要上前线去打仗了。”
“谁都没想到,最后的家书却成了小四生前的一封遗书。”吕忠回忆说,母亲和兄弟们知道后都十分担心,但是又不能得到前线确切的消息,全家人在焦急、担心中度过了1979年春节这段难熬的日子。春节过后不久,滨城区民政局就派人找到了吕家,带来了一个沉痛的消息:吕吉已经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部队决定授予吕吉烈士称号,并追记三等功。
吕忠说,噩耗传来,全家人都哭了,由于父亲的早逝,这最听话的儿子就成了母亲的一块心头肉,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当场晕了过去,出院时已是数月之后。一直到1998年母亲去世时,还在不停念叨着小四的名字。
捧着弟弟的遗物——留在部队的衣服、棉被,和马列著作选读、毛主席语录、两枚毛主席纪念章、三等功奖章,吕忠十分悲痛。直到现在这些遗物还被吕忠仔细地收藏在抽屉中,想弟弟了,就翻出来看,每多看一眼就多一份心酸。
朴实的吕忠告诉记者,从吕吉当兵那一年起,他已经32年没有见到弟弟了,如今看见吕吉烈士墓碑的照片也算是一种对活着的人心灵上的安慰。望着弟弟的遗像,吕忠默默地说:“小四,你这一走就是30多年了。不知道啥时候,哥哥才能去看看你啊。”
明年清明节,我们将组织烈士家属去云南、广西扫墓,希望各位爱心人士捐助资金,以求成行。联系电话:13061056809
鲁北晚报系列报道:助烈属扫墓 帮英魂回家4
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系列报道引众多市民关注
本报吹响烈士寻亲“集结号”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本报讯 “《最后的家书成了遗书》读后落泪!我愿捐助。”昨日下午,记者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从上周开始,本报连续三期刊登的“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系列报道引起众多市民关注。
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来电,有反映烈士情况的:“杨长峰烈士的家就在沾化县冯家镇的西山后村,你们可以去找找看。”也有关心报道进展的:“请问,找到几位烈士的家属了吗?我是博兴县的,可以为你们提供志愿服务。”
在滨州论坛,网友们也对此次报道给予全面关注,除了网络最直接的方式——“支持!顶!”之外,网友平安中国表示“有时间我们一起去。向烈士致敬!”网友abc_life的表态最直接——“卡号”。
听着电话里读者热切期盼的声音,看着短信中那一个个闪烁着爱心的文字,记者被深深感动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烈士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到了“匹夫之责”。同样,及时为烈士们寻亲,让烈士的英魂“回家”,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义务。
在去年叫座的贺岁片《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后半生就为了寻找47具战友遗骸、他们阵亡真相、追授他们“烈士”的称号而活着,谷子地的所作所为在当代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上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犹太人为600万被法西斯杀害同胞找来照片等,使一个个遇难者从碑上“站”起来;每年9·11纪念日,美国主要的纪念活动都要以不同方式诵读死难者名单,让人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屈指数来,29年的光阴,昔日的青年已近老年,烈士们的父母在逐渐故去,年少时的朋友已记不清他们的容颜,许多关于烈士生平、事迹、遗物等的珍贵资料濒临消失。为了不让对烈士的纪念只停留在墓碑上的一个名字,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如果您了解烈士的情况,如果您曾经踏上过那片战场,如果您愿意提供资金助烈士家属去云南、广西扫墓,请拨打电话:13061056809与我们联系。
又讯 昨日,热心网友再次提供了阳信县的四位烈士信息,他们分别是:
傅希明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7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7部队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0岁。
孔常礼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5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7部队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4岁。
马士成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6年3月入伍,中共党员,53242部队侦察连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2岁。
刘中和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5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249部队战士,1979年3月牺牲,终年26岁
[此帖子已被 遥望南国 在 2009-3-22 10:55:52 编辑过]
山东滨州《鲁北晚报》记者和滨州论坛站长“情调”拍摄的崔福征烈士的母亲和弟弟
我是滨州论坛的情调,我说下崔福征烈士的情况,他的家人只是知道大体方位,在云南具体那个地方就不清楚了,当时部队交接的时候出现纰漏因为滨州区域划分了多次有些地方已经归到了其他市区,目前还有几位烈士未能找到,不过我们会继续努力地,争取明年清明让他们去扫墓。
情调你好,相信你能够看到我的回复。根据你在上几贴中出现的烈士名字,我找到以下三名,希望能有所帮助。
崔福征烈士,山东滨县,35503部队,安葬在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马德平烈士,山东博兴 ,35218部队班长,安葬在云南河口小南溪烈士陵园
孙克本烈士,由于墓碑上的刻字已经有些模糊以及当年使用第二套简化字的原因,籍贯我们整理的时候始终无法辨认,仅仅能够识别为山东,县不详(你上面提及是“邹平县”),35107部队,安葬在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烈士在陵园中的具体位置,请您查询云南河口、金平当地的中国电信,向他们索要当地民政的电话号码,我相信应该有收获的。
遥望南国:又讯 昨日,热心网友再次提供了阳信县的四位烈士信息,他们分别是:
傅希明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7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7部队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0岁。
孔常礼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5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7部队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4岁。
马士成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6年3月入伍,中共党员,53242部队侦察连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2岁。
刘中和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5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249部队战士,1979年3月牺牲,终年26岁
傅希明烈士,山东阳信,53567部队,安葬在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
孔常礼烈士,山东阳信,53567部队,安葬在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
刘中和,山东阳信,53249部队,安葬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
马士成烈士,山东阳信,53242部队侦察连,安葬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
论坛中有经常在凭祥、龙州一带活动的网友,稍后他们回告诉你凭祥和龙州当地民政的电话。
情调,确认对越作战部队战时代号的安葬位置很简单:凡是5字开头,都是广西方向的,3字开头都是云南方向
从弟弟参军起,母亲面南而坐24年
11月26日本报的《本报吹响烈士寻亲“集结号”》报道刊登不久,11月26日下午,记者接到沾化县杨长春先生的电话,杨先生在电话中说,他的亲弟弟就是我们要找的烈士之一——杨长峰,当这个被他深埋于心底三十年的名字多次出现在本报系列报道中时,经过两天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鼓起勇气主动联系本报记者。
在电话中,杨长春告诉记者,正如读者来电所言,烈士的家在沾化县冯家镇西山后村,家中共有兄妹五人,在兄弟中杨长峰排行老三,他是二哥,家中还有一个大哥叫杨长树。
母亲面南而坐24年
“老家的房子里都是炕在南,门在北,所以,人在炕上都是面北而坐。但从弟弟参军那天起,母亲在炕上坐的方向就悄悄地由面北改成了面南,这一改就是整整24年。无人的时候,母亲总在手里拿着弟弟的遗物,嘴里默默地念着什么,一直到1999年因病去世。”回想起弟弟刚牺牲时的那段日子,杨长春双手始终紧紧地攥着座椅扶手,下颚不自觉地颤动。“弟弟去世后,母亲的情绪一直难以控制,每次我回家看望老人,母亲都会在我睡着后,摸着我的头发默默地念叨着弟弟的小名‘树河啊,树河……’”
“三十年了,无数次在梦中见到树河,都认为他还活着,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而已,但是醒来时却已泪眼朦胧。”由于没有亲眼见到弟弟的墓碑,杨长春始终无法接受爱弟去世的现实。时间流逝,伤痛会渐渐淡忘,但深藏于兄弟之间浓浓的亲情却永远难以割舍,弟弟的去世对他的打击不言而喻,以至于过去的30年中,杨长春始终不愿提及关于弟弟的任何信息。
兄弟互瞒,却抱头痛哭
1979年,随着前方战火的点燃,杨长树、杨长春兄弟二人的心就飞到南方,牵挂着兄弟的安危。
3月的一天,邻村一位船厂工人收听广播时,在牺牲烈士名单中听到了杨长峰的名字,便悄悄地告诉了杨长树。知道这个消息后,杨长树强忍悲痛,封锁消息,并心存侥幸,希望是那位工人听错了。
在县城工作的杨长春,看到其他参战军人已经开始给家里写信,弟弟却没有一丝消息,心中便有了最坏的打算,并开始四处打探消息。某天,在一位与弟弟同时参军的战士来信中,看到“我们同来的这批兵,已经有人在战斗中牺牲了。”虽然没有名字,但杨长春知道,那就是弟弟。
兄弟俩人就这样各自揣着这份悲痛,瞒着亲人,等待部队最后的通知。
压抑之下,杨长春终于顶不住压力病倒住院,医院里兄弟二人一见面,尚未开口,便已是泪流满面。当下,心中已是明明白白的兄弟二人便抱头痛哭。
之后不久,沾化县李家公社就来人送回了杨长峰的遗物,最终把“迟来”的噩耗带给了杨家:杨长峰已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部队授予杨长峰烈士称号,并记二等功。
大哥远赴广西
完成替父亲扫墓心愿
弟弟的牺牲,激起了杨长春重新穿上绿军装的念头,有过三年从军生涯的他毅然决定:接过弟弟的枪,去当兵!在寄给部队的信中,杨长春多次透露自己的想法,最终被组织劝阻。自此,他与大哥就担当起了安慰父母、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
杨长春告诉记者,他弟弟的部队曾经专门为两位老人寄回了墓碑的照片,但是拿到照片后,他只是偷偷地拿给了哥哥,不敢给父亲看,怕老人再次伤心。
杨长峰牺牲后,被安葬在了遥远的广西防城县烈士陵园。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只能在家乡遥祭儿子。1983年,父亲病重,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虽然什么话也没说,却一直望向远方。兄弟二人心里明白,父亲是在想他那“最乖,最听话,能力最强”的好儿子呢。大哥杨长树二话不说,打点行囊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到达广西后,在部队的帮助下进入陵园给弟弟扫墓,为临终的父亲了却一桩心愿。
杨长树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是三世同堂了,最大的孙子已经20周岁,自己打算明年带着这群晚辈,到他们的三爷爷杨长峰烈士墓前去看看,认识那个地方,以后,即使很多年过去了,也还会有人去扫墓、缅怀。
烈士的战友,你在哪里?
想知道自己的亲人是怎样离开了这鲜花盛开的世界,又被安葬在了何方,这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家庭很真实自然的愿望,然而29年来,杨长峰烈士牺牲的情况,一直是杨家一个最大的未解之谜。
在采访中,杨长春告诉记者,他的弟弟杨长峰已经牺牲这么多年了,家人一直不知道他是怎么牺牲的。悲壮的场面,究竟是怎样的,成了杨家多年来萦绕在心中的一个难解而又痛苦的结。杨先生说,弟弟牺牲后是一位博兴籍的战友把弟弟的遗体从战场背回了营地,当时烈士的枪中仅余一发子弹,也被这位战友留在了身边以作纪念。
杨长春说,他现在迫切地想见到这位战友,希望本报能够找到当年这位博兴籍战士,了解杨长峰烈士牺牲前的过程,以解开心中的结。
杨长峰烈士日记信件选
1975年2月2日
今天,是不平凡的一天,是幸福的一天,是难忘的一天,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天……我就在今天光荣地入伍了。从今天起,我就是一个正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了,鲜红的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战斗行列,是何等的光荣。为此,真感到自豪,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今天理想终于实现了。
1979年参战前夕
敬爱的党支部:
我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加战斗,在战斗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怕流血牺牲,敢打敢拼,坚决完成支部交给我的各项战斗任务。
二、严格遵守战场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三、我的入党誓言,就是我这次战斗中的誓言,我要在战斗中努力实现我的誓言,为捍卫神圣的祖国领土,为保卫祖国的尊严,把我最后一滴血洒在祖国的南疆。
1978年12月28日信件
大哥、二哥:
今去信不为别事,只是要告诉你们,今年我不能回家了。老兵复员工作已全部停止,部队要打仗,我们部队已从十一月二十号来到了前沿,战争即将爆发。
儿子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任何一个当儿子的应尽任务,可是,我自己却是一个不孝之子呀,在对待父母亲这方面我没有半点良心,可以说一对不起天,二对不起地,三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爹娘。
哥哥们,现在我没有任何担心事,因为我家里还有两个哥哥。我无限地相信你们和依赖你们。我希望你们也不要为我担心。当兵这条路不是你们让我走的,而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即使是死了,我也甘心情愿。
我想念爹娘,爹娘把我养大成人,一把屎一把尿、一口糠一口菜。可是老人家连一分钱也没沾我的,这个儿子也可能是白养活了。哥哥们,你们好好地安慰爹娘,不要挂念我,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吧。
一字之差险与烈士擦肩而过
鲁北晚报记者 王磊 孙贝
连日来,本报记者一直为寻找烈士的亲人四处奔波,11月29日下午,在采访途中,一位阳信的读者打通了记者的手机,电话那头的声音显得异常激动,用试探性的口气询问道:“我叫孙常友,我的亲大哥孙常礼就牺牲在了1979年那场战争中,但和烈士名单有出入,你们可否确认一下。”
12月2日下午,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核实后,记者一行来到阳信县洋湖乡八里泊村,车刚进村,就见到了早早来到村头等待的孙常友,眼中流露着急切的神情,“四天了,我越想越觉得你们报纸上刊登的这位烈士就是牺牲在南疆的亲大哥。”
孙常友告诉记者,大哥孙常礼在1975年1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于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编号53567,终年24岁。“所有信息都相符,唯独姓氏与贵报刊登的孔常礼烈士有一字之差,我大哥名叫孙常礼。”
原来,本报上周《本报吹响烈士寻亲“集结号”》刊登以后,引起了该村小学教师王绍武的注意,“‘孙’和‘孔’在手写体上很容易混淆,常礼牺牲的事我们村都知道,看到这个消息后,我就觉得可能是姓氏搞错了。于是就把报纸送到了他家人的手中。”
怀念
遮风挡雨的大哥
“哥哥当兵那年二十,我十八。”说起大哥,今年52岁的孙常友几度落泪,“那时候家庭困难,哥哥很小就辍学在家从事劳动,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在哥哥的庇护下长大的孙常友,对哥哥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干起活来,谁都不服。打起架来,也是谁都不怕。那时候,村里年轻人都愿意跟我哥哥在一块。”
话语中,一位给弟弟摭风挡雨的大哥似乎就站在我们眼前。姐姐孙俊英一边摸着弟弟的脸,一边说,“像,真像。如果常礼没死,现在应该跟常友是一个模样。”
哥哥牺牲后,老实本分的孙常友便把这份悲痛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二十九年过去了,身边的人大都已经遗忘了他还有位哥哥,孙常友却在午夜梦回时常常见到意气风发的哥哥又回到了身边,醒来时,泪水已浸湿了枕头。
为当兵
切除“心病”
在本报得到了烈士的信息后,一向安分的孙常友被“惊醒”了,连日来,像上了弦的发条一样四处奔波,寻找打探当年知道哥哥信息的人,以求最终确认报纸上刊登的“孔常礼”就是哥哥“孙常礼”。
当信息被一个一个验证后,30年前的那些事在他心里就像打翻了调味瓶,五味杂陈。
1974年年底的一天,孙常礼非常严肃地把全家人叫在一起说道:“部队来村里征兵,我要当兵。”但是,常礼虽然身体非常健壮,左手上却多了一个小手指,就在拇指的一侧,虽然不影响劳动,但不符合征兵条件。一心想当兵的常礼便到公社医院切除了这块“心病”。就这样带着还没完全好的伤指,踏上了从军的路程。
从军四年,孙常礼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烈士牺牲后,家中只剩下姐弟俩相依为命。
孙常友说,大哥牺牲后,就一直想去为哥哥祭扫,但由于家庭困难始终未能成行。事隔多年后,想去时又不知道墓碑的位置所在。扫墓一事一放,就是29年。
记者走后,烈士母亲痛哭失声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1979年3月,一位年轻的中国士兵永远倒在了祖国的南疆,24岁鲜花般的生命成为永恒。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记忆却一天一天的拉长。我们无法忘记那场捍卫祖国尊严的殊死搏斗,无法忘记那些为了祖国安宁,为了后方安康而牺牲的同胞……
12月4日下午,记者走进了沾化县泊头乡季姜堂村季培泉烈士的家中,见到了今年已经80岁的烈士母亲及烈士的兄弟姐妹们,采访现场虽然气氛凝重,众人几度落泪。但是,记者能够感受到,所有人的情绪都在压抑之中。采访结束,记者在归途中接到了烈士三弟季培俭的电话,得知,我们走后,老母亲再也克制不住情绪,放声痛哭,谁也劝不住,最后演变成全家人陪着老人一起哭。似乎要把这压抑了近30年的思念之情,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
无言道别 白发人送黑发人
看着照片中季培泉烈士的遗像,记者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村青年,告别了亲人的嘱托,带着儿时伙伴羡慕的眼光,怀揣着对部队神圣的期望,参军入伍了。
“培泉当兵那年20岁,兄弟姊妹里,数着他脾气好,听话懂事,跟爹的感情最好。”大姐季培荣比培泉大十几岁,从小看着弟弟长大的她,一说那些陈年往事,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那年,培泉回家探亲,爹不住地围着他转,一会儿摸摸胳膊,一会儿掐掐腿,欢喜的不得了。到了晚上,爷俩也不睡觉,一拉就是一宿。”
“速回!”军令如山倒,探亲假才过一半,部队的一个加急电报令他火速归队。最后望一眼年事已高的父母,季培泉没来得及给他们留下只言片语便匆匆离去。谁知这无言的离别,成了全家人永远的遗憾、永远的伤痛。
1979年2月17日,随着前方战事的打响,远在农村的父母仍旧没有季培泉的半点音讯,此时,他们心里已经或多或少的猜到“儿子已经上战场了。”此后,全家人的心便揪的紧紧的,父亲开始失眠,一有机会便四处打听,天天守着广播听,天天心急的等邮差。
终于有一天,一行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家中,并带着一大包东西,还没开口,父亲季维元便什么都明白了,当即泪如雨下,紧紧地拽着那张烈士证明通知书,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爹的脾气倔,性格又内向,弟弟牺牲后,除了知道消息的第一天,爹在我们面前再没有流过一滴泪,实在难受了,就自己跑到厕所去,出来时两眼通红。从那一年起,到了晚上,爹就喜欢在院子里哼哼着唱,唱的啥谁也听不出来,仔细听来又像是一种哭声。听娘讲,爹回来的时候,脸上全是泪。早晨,娘给他收拾床,枕巾都能拧出水来。”季培荣说道,“爹就是太倔,啥事都憋在心里。心里难受,就不吃饭,憋着憋着就憋出痨病来了,那么壮的身子骨,眼看着就垮了,谁看见谁掉泪。”
1989年,父亲季维元病逝,享年62周岁。
兄弟参军 接过哥哥的枪
“爹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打仗总会有人牺牲,哥哥牺牲后,他什么要求也没提,就是坚持要把我也送到前方去,去接哥哥的枪。”三弟季培俭在二哥牺牲那一年尚不满18岁,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为了给哥哥报仇,几经努力,培俭在当年冬天踏上了南去的列车,来到广西,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临行前,父亲季维元再三叮嘱培俭:你是烈士的弟弟,到了部队,一定要服从指挥,为兄报仇。
培俭参军三年,一直在哥哥原部队担任卫生员,虽然没有真正踏上过战场,但是,在哥哥奉献精神的鼓舞下,在部队首长的关怀下,也是干得有声有色。在临退伍前,培俭将父亲从山东老家接到了广西,圆了父亲亲自到陵园为烈士扫墓的心愿。
四弟季培庆在家中年龄最小,培泉牺牲时,年仅十四岁,从小深受哥哥疼爱的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见记者要把哥哥生前的笔记与信件带走,培庆先是万分的不愿意,然后又细细检查打包,临走时一再叮咛,“千万要保存好,一点儿也不能损坏了。如果不是你们要拿,谁我也不让他动。”
打开记忆 80老娘盼儿归
“直到今天早上,才敢和娘说你们要来,老人从早上就一直坐在炕头愣神,一上午了谁都不搭理,嘴里就嘟囔着老二的小名,小啊……小啊……”大姐季培荣轻轻地推开老人的房门。
见到记者,老母亲先是一愣,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起身蹒跚走进卧室,记者赶忙跟了进去。只见她打开一个木箱,从箱子中取出一个又一个布包,原来布包里面放的全都是烈士遗物,军装、床单、被子……大姐季培荣边帮着整理,边说:“这个箱子从接到弟弟遗物那天起,就放在了这里,这么多年了,谁也不能动,娘总是说,万一哪天‘小’回来了,咱得给他留着。”
在采访中,老母亲的话不多,听到儿女讲述三十年前的事情,也只是默默的流泪。但是,拿着烈士遗物的双手,却是越攥越紧。
多年来,为了安抚老人,季培荣兄妹从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到培泉,连挂在墙上的照片也全部收了起来。那些尘封在老人心中的记忆又被提及时,无声的泪水诉说着她内心的悲痛。
烈士的牺牲
29年来,季家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折磨之后,开始自己安慰自己:亲人走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但是,在烈士的亲人心里,季培泉当年牺牲时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呢?
在山东省民政厅1981年编发的《光照千秋——对越自卫还击战山东革命烈士事迹选》一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季培泉同志带领全班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2月27日,季培泉同志所在连队奉命参加攻打高巴岭的战斗。高巴岭地势险要,驻有重兵把守。他不顾敌人的密集火力,冲在最前边。可是,就在这场激烈冲杀中,季培泉同志不幸被敌人子弹打中了胸部。他身负重伤后,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继续向敌人投出了最后一枚手榴弹,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班同志在他英勇牺牲的精神鼓舞下,前赴后继,勇猛冲击,终于与全连同志攻占了高巴岭制高点,全歼了高地的守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博兴县
马德平烈士
山东博兴县人,35218部队副班长,1956年生,中共党员,1979年2月22日牺牲。云南河口小南溪烈士陵园
贾政东烈士
山东博兴县人,35504部队54分队副班长,中共党员,24岁,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张庆玉烈士
山东博兴县人,35218部队46分队班长,24岁,中共党员,1979年2月牺牲。云南马关城关烈士陵园
★★★沾化县
孙秀玉烈士
山东沾化县人,35503部队80分队班长,中共党员,24岁,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三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宗林喜烈士
山东沾化县人,35505部队52分队副班长,中共党员,21岁,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邹平县
张同富烈士
山东邹平县人,35234部队52分队班长,中共党员,23岁,1979年2月牺牲,三等功。云南蒙自烈士陵园
★★★滨县
崔福征烈士
山东滨县(现滨城区)人,35503部队44分队班长,中共党员,24岁,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三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附:看有没有是滨州籍的?
王秀灵烈士
山东?人,35206部队57分队战士,21岁,1979年2月?日牺牲,中共党员。云南河口小南溪烈士陵园
倪士标烈士
山东滕山县人,35206部队65分队战士,中共党员。1979年3月牺牲,23岁。云南河口水头烈士陵园
党传义烈士
山东省人,36005部队21分队战士,1972年生,1989年2月入伍,团员,1990年5月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云南河口小南溪烈士陵园
胡昌左烈士
山东章立县人,35241部队战士,1979年2月23日牺牲,22岁,中共党员,二等功。云南水冲子烈士陵园西园
王仕平烈士
山东高店县人,35240部队战士,1979年2月22日牺牲,25岁,中共党员,三等功。云南水冲子烈士陵园西园
凌铁柱烈士
山东省?县人(墓碑字迹模糊),35504部队62分队副班长,中共党员,24岁,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荣牺牲,三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吕吉烈士
山东省?县人(墓碑字迹模糊),35505部队45分队副班长,中共党员,24岁,1976年3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三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孟宪刚烈士
山东省?县人(墓碑字迹模糊),35503部队80分队副班长,中共党员,23岁,1975年1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一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秦宗山烈士
山东省?县人(墓碑字迹模糊),35505部队79分队战士,中共党员,23岁,1977年1月入伍,1979年2月牺牲,二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程志愿烈士
山东省?山人,35546部队3支队班长,中共党员,23岁,1979年2月21日病故,三等功。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孙克本烈士
山东省?县人,35107部队63分队战士,共青团员,25岁,1977年1月入伍,1979年3月牺牲。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12月13日上午,鲁北晚报滨州论坛星火义工在滨州影剧院广场举办“帮烈属扫墓助英魂回家”大型广场募捐活动,图为活动现场照片。
[ 原帖 蓓蕾宝贝 于 2008-12-13 ]
注:募捐的工作人员都是滨州论坛的星火义工
尊重烈士,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魂。希望在神州大地上能更多地出现这样的事。
助烈属扫墓 帮英魂回家 募捐活动通知到明年那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们在他乡的土地上30年了,他们的家人没有能力去给他们扫墓,曾经有一首诗歌中写到:“娘啊,儿子等了你20年”。那是20年的时候一个烈士的母亲去给儿子扫墓的情景,我只记住了这么一句。没想到,我们滨州籍的烈士却等了30年。 为筹集明年的经费,我们星火义工也尽点心意。 定于12月13日上午9点到影剧院广场,《鲁北晚报》、滨州论坛、星火义工联合为他们募捐扫墓的经费。 请有时间的义工朋友们去为我们滨州籍的英烈们献上一份爱心吧!12月13日上午9点影剧院广场集合。 |
——滨州论坛《爱心社区》版主“冯家浪子” 助烈属扫墓 帮英魂回家大型募捐活动与滨州论坛、鲁北晚报2009元旦联欢晚会同时举行希望大家准时参加。 |
本帖最后由 鲁北晚报 于 2009-1-3 22:02 编辑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本报自11月21日启动“帮烈属扫墓,助英魂回家”系列报道后,短短三周的时间内,已为七位滨州籍烈士找到亲人。每天,都有大量热心市民和参战老兵的电话涌进本报热线。一个个热线电话的背后,是成百上千个家庭对烈士寻亲报道的关注。 面对这一份份信任和托付,本报将尽力与有关部门联系,以求更快得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 “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挂……如果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你会看到美丽的茶花,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二十九年前,当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走上了南疆边境战场,一首描写战士情的抒情歌曲随后便风靡全国。在沾化县下洼镇皂户信村,有着成千上万朵枣花,这一片片黄灿灿的花,陪伴着孙秀义烈士的母亲,一陪就是二十九年。 母亲,笑容如此慈祥 二十九年后,在冬枣故乡沾化县下洼镇,记者见到了孙秀义烈士的母亲王廷荣,老人今年78周岁,干净的棉袄外套和整齐的发髻可以看得出家人的悉心照料。见到老人时,她刚刚吃过早晨饭,当记者提到“孙秀义”三个字时,老人竟露出了慈母般的笑容,她拉过记者的手,凑到记者耳朵旁大声地说:“谁?不知道啊!老了,糊涂了!耳背!” “娘,还记得早上吃的啥不?”大哥孙秀仁一边给老人收拾碗筷,一边逗老人开心。 “早上吃的面条,这还能忘了吗!”老人像个孩子似的假装生气,对大儿子的问题表示了不满。 说着,孙秀仁偷笑着把老人吃剩的半块馒头拿给记者看,“越老越像个小孩,俺娘糊涂很多年了,关于二弟的事情,忘了,也好!” 原来,自从孙秀义烈士牺牲后,老人因为受到突然刺激和过度惊吓,逐渐变得神志不清,以至于后来一提起孙秀义烈士的事,就会出现休克、眩晕等症状。孙秀仁说,“就在不久前,老人因突发性脑梗塞住了半个月医院,这个病就是因弟弟去世,终日伤心过度造成的。” 在里屋,孙秀仁从大木橱中翻出了弟弟的遗物,小心地告诉记者,这么些年过去了,由于母亲的病,家人始终不敢在她面前谈论起二弟生前和牺牲时的那些事情。看着孙秀义烈士的遗照和遗物,记者有些犹豫,到底该继续采访,还是该离开老人。就在这时,老人在床上招呼记者,“你们在说什么呀,你们在看什么呀,过来炕上坐着说话,暖和!我就稀罕人多,热闹!” 悄悄地收起照片,记者试探性地问老人,“奶奶,咱说说孙秀义烈士的事吧?”“不说!”“好,不说就不说。”随后,记者故意偷偷地看了一眼烈士的遗照,果然,老人好奇地凑了过来,“我看看。”说着,便拿了过去。这一瞬间,全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当老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照时,先是一怔,突然闪过一秒的清醒,随后,老人便捧着照片一直看,像是在憧憬,又像是在怀念,嘴里还念叨着:“多好的孩子啊,多好的孩子啊……”看到老人慈祥的笑容,记者的内心也有了些许的安慰。 “现在俺和俺媳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伺候好老娘。比起三十年前,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兄弟四个每户都有几亩枣园,收入都在两万块钱以上。连我儿也都成家立业了,小女儿正在上大学。”孙秀仁看了一眼老母亲,然后慢慢抬起头看向天空,“二弟,如果你在天有灵,希望你能看到兄弟们把咱娘照顾得很好,放心吧!” 英雄,在开战之前牺牲 在下洼镇,记者找到了孙秀义烈士的战友张树礼。回忆起孙秀义烈士,记者注意到张树礼的眼神一直是望向窗外的,随后他点了一根烟,深深地吸一口,然后,又深深地吸了一口。 “我和孙秀义是初中、高中同学,部队战友,一个战场上奋斗过的铁哥儿们,只是我回来了,他却与那片热土融为了一体。”张树礼似乎并不想使劲回忆,毕竟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日子。“事实上,秀义是牺牲在开战之前的。” 1979年2月15日,在即将对越展开自卫还击之前,孙秀义作为工兵排班长,带领几名战士协助侦察兵潜入越南境内,到某高地执行潜伏捕俘任务,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走在队列前面,负责排雷开路。“在边境地区,越军为了阻止我军进攻,在其阵地前沿埋设了宽正面、大纵深的防步兵雷场,秀义在第一次捕俘行动中,顺利完成任务归来,当场立下三等功。” “第二天,2月16日,离开战还有最后的24小时,军令如山,如果在最后时刻仍不能按时开通道路,将会大大增加即将发起冲锋的连队战友的伤亡。秀义配合侦察兵再次潜入了越南境内,就在顺利完成任务归来之时,同行的一名侦查参谋不小心触雷,秀义凭着过硬的排雷技术救下了侦查参谋,可是,就在他即将排除地雷隐患的最后一步时,地雷引爆了。”说到这,张树礼狠狠地把烟头掐灭,“地雷炸去了秀义的左腿,虽然战友们为了抢救他,拼命往回赶,但就在踏进国门的最后一步,秀义终于没有坚持住,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了即将开战的战场上。” 孙秀义烈士牺牲的几小时后,2月17日凌晨战役打响。 每年的2月17日,是张树礼和战友们聚会的日子。敬上一根烟,洒下一壶酒……二十多年来的聚会上,张树礼和战友们总是重复着相同的话题,关于那片热土、那个年代、那场硝烟,还有那些长眠南疆的战友,每一声叹息,都会深深地撞击这些老兵的心。 |
本帖最后由 鲁北晚报 于 2009-1-3 21:53 编辑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把他们照顾的好好的,勤打扫着,看好门。我想,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被照顾着吧。”在阳信县烈士陵园,77岁的“守墓人”傅金堂这样告诉记者。 30多年前,傅金堂的大儿子傅希明走出家门,踏上了从军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1979年,刚满20岁的傅希明牺牲在了祖国的南疆。 14年前,傅金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说,县烈士陵园需要人守护,便找到了县民政局领导主动请缨。“没啥别的想法,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烈士,但葬的太远,咱去不了。那就来给其他的烈士做点事吧。”从此,陵园便成了这老两口的家。 儿子是父亲的骄傲 这座已经建成多年的烈士陵园,就坐落在阳信县城东南方的公路边,静谧祥和。12月15日下午,当记者在县民政局干部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时,只有傅金堂78岁的老伴魏玉荣一人在家,“老头子卖酒瓶去了,等会儿回来。” 走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刷了红漆的木架子,记者注意到,在最上面一排摆着的就是烈士傅希明的遗像、烈士证明、立功喜报以及军功章等遗物。整洁的相框和几盆假花,可以看出老人经常照料。 “忘了,什么都想不起来。”听到记者询问自己的大儿子,魏玉荣老人直摇头。“还是问他爹吧,他清楚。” 半小时后,傅金堂老人回来了,带着一脸的疑惑。在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后,老人悄悄地换下了他那件破旧的棉袄,摘掉了毛线帽,换上了一件非常合体的西服外套,“咱是烈士的父亲,穿得太邋遢给烈士丢人。” 令记者意外的是,说起已经牺牲多年的大儿子,老人自豪之情远远多过悲伤。“这个孩子,从小就皮,不正经读书,成天逃学。但是脑子好使,肯干活,能挣钱。”老人年轻时在村里联运站上干活,撵驴车搞运输,傅希明十岁左右的一年,老人不小心伤着了手,撵驴车的活就由傅希明接了过去,从此,这大儿子就成了家中的主劳力。 到了傅希明18岁那年,突然有一天找到父亲商量,“今年征兵我想去试试,你找俺当书记的姨姥爷说一声行不?”傅金堂给儿子扔下一句话:“你想当兵为国出力,这是好事,我不拦着。但是,找人走后门的事我不办。” 没有找人,傅希明自己报名参军,顺利通过体检,舍下已定亲两年的姑娘,当兵去了福建。 “这孩子要活着,一定出息!牺牲前干到了副班长,还立过两次功,就是吃亏在没文化上。”老人告诉记者,希明一到部队,因为聪明能干,就被团长点名要去当警卫员,但是,由于没文化又被退回了连队。“他给家里来信,告诉我们,不管多困难,也要供着弟弟妹妹们念书。但是,家里孩子实在是太多,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有钱供孩子念书啊。后来,希明牺牲后,部队里想要照顾家里的三闺女到部队去干卫生员,也是因为没文化,没去成。” 两位老人守护陵园14年
|
在这里潜了好几年水,竞不知身边也有英雄存在
看了这个贴子,才知道我们的家乡也有参战的英雄,而且他们生活的也不尽如人意。自豪的同时,也感到许多无奈……
如今虽然物是人非,但我们的英雄情结还在,我们的爱国热情还在~!
行动起来,为我们的英雄,为我们尚健在的英雄的父母,为他们的后代,做点事!
三十年前,你走时,母亲把你送到村口,眼里含着泪花,嘴里却说:孩子,放心地走吧,家里不用你操心。哪曾想,你却是一去不复返,永远地离开了。 烈士母亲声声骂 句句都是思念情 自2008年11月份,本报推出“帮烈属扫墓,助英魂回家”系列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肯定。通过本报的连续报道,已经成功找到了九位烈士的亲人,日前,在滨州更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之下,记者一行在博兴县乔庄镇宁家村找到了刘西岭烈士的亲人,得知家中尚有91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在家务农的大哥一家。 |
陪烈属一块儿过年三十 □本报记者 王磊 千里故乡远 义工“泌园春”在滨州论坛留下的这首词,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
积极请战,政东代友出征
“本来,这孩子是不用上战场的”舅舅说到。原来,1976年,21岁的贾政东赴山东胶县当兵,成为一名炊事员,两年后,被提为炊事班副班长。同年,随着南方边境形势的紧张,部队里开始了战前动员,战士们纷纷写请战书,积极要求到前线去。本来,身为炊事员的政东是没有机会参战的,但就在出发前,一位战士突然患病,政东马上向组织反映,要求把自己替换上去,看到政东请战积极,并且日常表现出色,部队上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四处奔走,找寻烈士点点滴滴
孩子的牺牲,让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多少年来,俺家过年都跟人家不一样,别人过年都欢欢喜喜的,俺家里一过年就难受。”弟弟刘传民告诉记者,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到年根上就开始难受,总是背着人偷偷地掉泪,可是通红的眼睛却是谁也瞒不过去。30年的想念被千山万水阻隔
采访中,一家人的语调虽然十分平淡,但讲述起烈士的青春,三十多年的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那一刻似乎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间!弟弟刘传民,在我们面前一直努力保持笑容,但当记者拿出烈士的墓碑照片后,压抑的情感再也克制不住,一句“哥哥……”便再也说不出话来,泪水夺眶而出,手捧照片泣不成声。<DIV class=ad_pip id=ad_thread3_0> </DIV><DIV id=ad_thread4_0></DIV>30年期盼 今朝梦圆 本报“帮烈属扫墓,助英魂回家”报道团即将成行 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5位烈士亲人将远赴云南为烈士扫墓。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这是由一则网络帖子引出的感人故事。 在祖国的南疆,安葬着十几位滨州籍烈士,由于各种原因,30年以来,他们的亲人一直没来看过他们。 这些烈属中,有些人是因为家境贫寒没能来烧上一把香。而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牺牲的亲人被埋在哪里。 热心人网络发帖寻烈属 本报吹响烈士寻亲集结号 2008年11月18日晚,一位叫“枫桥听雨客”的网友在滨州论坛发贴:“请帮烈士回家——看滨州人民的骄傲”,贴子大意:民间志愿者“烈士的妹妹”、“路客”等,整理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边境作战中牺牲烈士的资料,其中有十几位滨州籍烈士的相关信息,并有烈士墓碑照片,希望在明年30周年的祭日前,烈士的亲属能知道他们的亲人安葬在哪里并能够去扫墓,至少让烈士的墓碑照片能够回家。 本报迅速跟进,吹响烈士寻亲集结号,并发起“帮烈属扫墓,助英魂回家”活动。 记者根据网友提供的照片,整理出一份烈士名单,包括他们的姓名、部队编号、年龄、立功情况等,并在滨州民政部门核实后,前后十几次赴烈士家采访。 随着系列报道的陆续推出,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多次活动筹集路费 社会各界无私帮助 为了帮助烈属筹集路费,红十字星火义工和滨州论坛的网友,多次发起募捐活动。不少社会组织、企业、爱心人士也纷纷捐款,近日,滨城区交通局成功拍得滨州市美术家协会无偿捐出的30余幅字画作品,帮助烈属圆梦。 3月16日,5名烈士的亲人在社会各界的热心资助下,将远赴云南为烈士扫墓。 近日,当烈士的亲人得知活动即将成行的消息后,纷纷表达了激动喜悦的心情。 滨城区大有崔村烈士崔福征的弟弟崔富新今年已经48岁了,“当年,哥哥马上面临复员了,说好一回家就结婚,家里连对象都给相好了,没想到他就这么去了。30年了,一家人从未忘记过他,一直想去给他上炷香。这次,终于能了却我们的心愿了。”为了不让年老的母亲担心,他跟弟弟商量着,等启程前再告诉她这消息。 博兴籍烈士贾政东的妹妹刘秀华,多次来电咨询记者相关事宜,“心情太激动了,恨不得现在就能出发。” 另外,还有沾化籍烈士宋林喜、孙秀义的亲人也随队同行。 |
3月16日上午8点半,由本报副社长副总编张慧金、本报记者王磊、孙贝组成的鲁北晚报“帮烈属扫墓、助英魂回家”报道团和崔福征烈士、宋林喜烈士、贾政东烈士、孙秀义烈士的家属一行8人从滨州坐济南机场大巴乘飞机赶往云南金平烈士陵园,为长埋在这里的滨州籍5名烈士带去家乡的思念与问候。 飞机11点30从济南遥墙机场出发,下午2点半到昆明,明天下午从昆明坐中巴长途跋涉9个小时,到边陲县城金平。 鲁北晚报和滨州论坛、滨州人论坛将在第一时间报道有关消息 |
带一瓶黄河水,捧一把家乡土。3月12日,崔福征烈士的弟弟崔福新来到黄河边,“既然哥哥回不来了,那就给他带点儿家乡的水土去吧。”鲁北晚报记者王磊 摄
[此帖子已被 遥望南国 在 2009-3-22 10:50:1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烽火连三月 在 2009-7-7 16:15:07 编辑过]
鲁北晚报“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云南扫墓掠影1
让人心酸、心痛、潸然泪下、唏嘘不已的照片!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