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推荐]怀念战友——2009清明祭 央视七套《军事纪实》五集系列片(图片) [打印本页]

作者: 铮铮傲骨    时间: 2009-3-31 19:35
标题: [推荐]怀念战友——2009清明祭 央视七套《军事纪实》五集系列片(图片)

——央视七套《军事纪实》五集系列片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8419746316888fficeffice" />

怀念战友——2009清明祭

(片头图片)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8419746316888

[此帖子已被 铮铮傲骨 在 2009-3-31 23:39:11 编辑过]


作者: 战友2000    时间: 2009-3-31 21:02
标题: 回复主题

CCTV_7!!!


作者: 沁园春    时间: 2009-3-31 21:12
标题: 回复主题

非常感人的片子!

眼泪是不由自主地~~~~~~~~~


作者: 铮铮傲骨    时间: 2009-3-31 22:04
标题: 回复主题

——央视七套《军事纪实》五集系列片

怀念战友——2009清明祭第一集)

fficeffice\" />《情系麻栗坡》

[此帖子已被 铮铮傲骨 在 2009-3-31 22:22:54 编辑过]


作者: 准备着    时间: 2009-3-31 22:37
标题: 回复主题
再没有老兵的声音,老兵在地下也无法安息。
作者: 三七九团九连一    时间: 2009-4-1 09: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铮铮傲骨    时间: 2009-4-1 23:15
标题: 回复主题

《怀念战友2009清明祭第一集:情系麻栗坡》

(解说词)

2009年2月的一天,云南省文山州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来了一位身穿素衣的中年女士,当她看到这些战斗英雄的墓碑时,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掩面而泣。fficeffice\" />她曾经也是一名老兵,并担任过战地医护人员,在当时她们被亲切地称作“战地女神”。就是这样一位曾亲手挽救许多战友生命的白衣天使,多年来她每天都在承受着思念的煎熬。为了圆自己看望战友的这个梦,这天她专程从山东济南来到远在云南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站在战斗英雄李海欣烈士的墓碑前,这位老兵久久不愿离去。二十多年前,也是十七八岁的她,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与战友对话了。曾经的战友,是那么的熟悉,站在墓碑前看着熟悉的照片,她仿佛还能感觉到战友间情谊的温暖。这一座座冰冷的墓碑,仿佛又把她带回了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在那段征战的岁月里,一位名叫张峰的战友曾许给她一个最真最美的承诺。这样一个美丽的承诺,却成了战友间永远的遗憾。这位名叫张峰的解放军战士一去就再没有回来。战友啊,你可知道?对于这名护士大姐来说,你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这位护士大姐真的希望没有那制作台灯的弹壳,因为是它夺走了你年轻的生命。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城西北四公里处的磨山坡上, 1979年开始修建,1988年正式竣工,共历时九年时间。整座陵园占地50余亩,自下而上由32台挡墙,32道石阶,800多米围墙组成。各式苍松翠柏环绕周围,使得麻栗坡烈士陵园显得更加宏伟庄严。在陵园的正面耸立着一座高19.99米的纪念塔,塔身正面铸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背面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它向人们昭示着英烈们的丰功伟绩。陵园在磨山坡的环抱中依山而建,由下至上按照烈士牺牲的先后顺序,前后总共安葬了959名烈士。在他们中间,有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英雄儿女,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了麻栗坡这片红土地。“青山有幸埋忠骨”,在雪松、龙柏掩映下的这座磨山坡上,一排排烈士墓碑整齐排列。每座墓碑的碑文上方都镶砌了一颗见棱见角的红色五角星。在群山环抱下,远远望去,一座座墓碑就像一个个身穿戎装整装待发的战士,在这里集合待命。与二十多年前老照片里的陵园相比,如今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有了很大变化,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1999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迎来了第一次整修,同年陵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烈士陵园,成为社会各界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2007年,政府出资对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地面实施了硬化,墓碑前的台阶也加修了栏杆。从此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每一座墓碑都焕发出了年轻的神采。每年清明时分,都会有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亲人和战友涌来,他们来看望长眠在这里的至爱亲人和亲密战友。照片上这位悲痛欲绝的母亲名叫赵斗兰,2004年的那个清明节,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她惟一的儿子——赵占英烈士。这位年迈的母亲,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打着儿子的墓碑,大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呼唤这位已经在这里长眠了整整二十年的——赵占英烈士。拍摄这组照片的人叫朱效悯,今年41岁,是麻栗坡县城的一名普通百姓。2003年,朱效悯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报道,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报道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在麻栗坡土生土长的朱效悯懂些照相技术,于是自己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在网上看到这篇报道后,他觉得很多人大老远来到麻栗坡就为了去看看陵园里的烈士,而自己这个本地人从自己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总共才不过五公里的路程,他有义务把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情况拍下来,跟关心这里的人分享。于是朱效悯萌发了每年清明节都要来麻栗坡烈士陵园拍照的想法,他想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他看到的那些感人瞬间。而就在2004年清明节这天,朱效悯拍下了烈士母亲赵斗兰在儿子牺牲二十年后,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儿子的这组照片。朱效悯希望能有更多人与他分享清明节这一天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的感人故事,于是他把这组照片发到了网上。就在朱效悯把照片发到网上不久,立刻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节选]“妈妈/那一定是你/我听到了/那手工的绣花布鞋/踏在地上的声音/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随即,各种版本的flash动画开始在各大网站传播。一时间,麻栗坡烈士陵园成为了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朱效悯的生活。在朱效悯众多的照片,记录了很多这样的感人画面,一声声母亲对儿子的呼唤撼动了每个人的心灵。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像赵占英烈士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在陵园管理所里,存放着这样一本厚厚的名册,几乎每一位来到烈士陵园的亲属都要先来这里查询烈士墓碑所在的位置。名册中记录了每一位烈士的大致简历,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简历有着惊人的相似,平均38个字的这一份份简历,铭刻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壮丽人生,这便是烈士们短暂却辉煌的一生。李志林是麻栗坡烈士陵园的一名管理员,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了。他熟悉这里绝大部分烈士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墓碑所在的位置。李志林的父亲李友权、母亲陈惠香是最早来麻栗坡烈士陵园守陵的人,全家搬来的那一年李志林三岁,从小到大李志林最喜欢的是听父亲讲发生在烈士陵园里的感人故事。虽然他们一家与这里的烈士并无血缘关系,但每当看到烈士亲属悲痛的场面时,他们都被深深地感动着。1997年退伍之后的李志林成为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的一名管理员,从此他便开始亲眼目睹更多感人的画面。赵妈妈的哭诉给了李志林不小的震撼,原本只是因为善良看别人哭就掉眼泪的他,这一次开始真正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心底的亲人的悲痛和思念。自此之后,李志林最不能见的便是烈士母亲的哭诉,渐渐的早已把每一位烈士当做自己大哥的李志林,也开始把烈士的母亲当做自己的老妈妈。这位是滚雷英雄韩跃奎的母亲,烈士韩跃奎是贵州人,年迈的母亲始终记得儿子最喜欢吃猪肝,因此每年来看望儿子的时候,这位慈祥的母亲总忘不了带上一盘炒猪肝,更特别的是,母亲每次都会特意多放些辣椒,让儿子吃到家乡的味道。这便是烈士的母亲,养育了共和国卫士的母亲,面对亲人,英雄们却默默无语,再也无法用言语回答母亲的呼唤。当年迈的母亲伏在儿子的墓碑上时,只有痛哭才能表达她们内心那沉甸甸的思念。这样深深的自责扎根在战友的心里,他们多希望时间能倒回,让他能伸手拉回亲如兄弟的战友。2008年4月的一天,麻栗坡烈士陵园里来了这样一位老兵。他叫吴华,在战斗中为救战友不幸触雷失去了双腿,导致高位截肢。时隔二十年后,这位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勇敢战士,再一次来到这片留下他双腿的土地。他要来这里看一看那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没有了双腿,他的两只脚再也不能亲自踏上这块土地了,但轮椅可以把他带到那些朝思暮想的战友身旁,轮椅到不了的地方,还有一同前来的战友用肩膀背着吴华,说什么也要看望一下那些让他无法忘怀的兄弟。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看到这满山遍野的墓碑,感受到的是肃然起敬,而对于熟悉他们的战友,这满山的墓碑却是一个个鲜活的脸庞。还是2004年的那个清明节,像是为了悼念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墓碑上的红五角星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红耀眼。这一天,几个专程赶来的老兵,带来了九百五十九支鲜红的玫瑰,前来看望这些故去的战友。他们把一支支火红的玫瑰,插在每位烈士墓碑的左侧,雨中的红玫瑰此刻红的就像一滴滴的鲜血,而漫山遍野的红玫瑰,浸透着这959名解放军战士对祖国无限深情的忠诚。在战友们的心里,数千公里的距离不算远,三十年的时间不算长,他们一直把战友放在最贴心的地方,永远铭记下去。今年43岁的刘建宝,是云南省军区某边防团的一名团长,他所在的团就在距离麻栗坡烈士陵园不足三公里的地方。26年前17岁的刘建宝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刚入伍的那段战斗经历给了他一生的烙印。在那场战斗中,刘建宝所在的团有三十位烈士长眠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园里,而最让刘建宝终生难忘的是他的一位叫田家忠的亲密战友。在刘建宝的印象里,他和田家忠的关系就像是亲兄弟。每个月十块钱的津贴,两个人谁去领都行。两个人同用一支牙膏,同喝一壶水。那段特殊年代下的战友情,早已让他们把彼此当做了亲人,每当谁来了家信,总是要一起分享,因为不论两个人谁的家信当中,都会提到对方。在刘建宝和田家忠之间,还会经常交换一种特殊的信件。对于这些年轻、血气方刚的战士来说没什么是令他们惧怕的,然而最让他们感到胆寒的便是每次出征前必写的那封无法寄出的家信。刘建宝和田家忠两人,不只一次地写过这样的信件,然而就是这样一封封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信,最终让很多战士真的无法兑现孝敬父母的承诺。19841118日的一个午后,刘建宝的这位名叫田家忠的战友,这名和他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这位云南曲靖籍的小战士,在他入伍十个月之后光荣地兑现了他在入伍时把一切献给祖国的誓言,然而却再也无法兑现给父母尽孝的承诺,永远地离开了他所挚爱的部队,离开了他最为亲密的战友。而再过十几天,是他十九岁的生日。短短几分钟,一个战友便永远地长眠在了这里,亲密战友的突然离去让刘建宝怎么也不敢相信,刚刚还在一起吃过午饭谈笑风生的那个好兄弟,此时却再也不能跟他说话,而在当时,刘建宝的衣兜里还揣着当月两个人没有用完的津贴。如今,距离田家忠烈士牺牲已经整整过去25年了,然而战友牺牲时的那个情景却始终在刘建宝的脑海中挥之不去。25年里,刘建宝有两次机会,可以调到麻栗坡以外的其他城市工作,但是他都拒绝了。二十多年过去了,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的那些战友,成为了刘建宝心底的一块痛,不忍触碰。团里的官兵只知道团长早操和下午的体能训练总是要单独行动,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二十多年岁月,却始终抹不去战友间真挚的情感。2009年3月的一天,就在又一个清明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云南省军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们,又一次来到了距离营区三公里处的这座麻栗坡烈士陵园,就连团里官兵也不清楚,这是他们团第几次在清明时分来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了,而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悼念更多的是一种宣誓,不仅是向团里那三十位长眠在这里的烈士,更是向陵园内的所有烈士进行宣誓。青山巍巍,为共和国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