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年那场边境战争七六炮得到了大量应用,咱们都知道这种炮是苏军的老古董,在二战时曾大量列装。可我军在79年作战中在前沿大量配置,广泛使用。使人不解?当时参加这个作战的部队几乎是南方部队,而我当时也在部队,按着当时我军北重南轻的配备,我当时所在的六十三军配备应该比他们好,可我们并没有这种七六加农炮,连属火力是:四零火箭筒、六零迫、八二无、五六轻机,营属火力是:八二迫、五三重机,团属支援火力是:八五加农,师属支援火力是:122榴弹炮,军属压制和加强火力是:130和152榴弹炮。我们的配备并没有七六炮,也没有火箭炮。那时候的火箭炮都属于独立的炮师。如驻山西孝义的炮十六师,它们就是火箭炮---
问题一:这种老古董炮为什么那时还在使用?
问题二:我们部队为什么没有?
我自己的感觉是当时战争开始,部队大量补充兵员和装备,当时库存着大量的退役和援越封存战备物资,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将这些物资装备配发部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把缴获的侵华日军钢盔都开封配发了,所以这也没什么奇怪。加上之前经历过十年动乱,部队从训练和装备适应程度等方面,对应用这些装备应该更得心应手一些!请前辈讨论!
第一你们是甲种师还是乙种师?
第二你们是战备师吗?
第三八五加农是我国产量较大的一种火炮,炮弹好找。七六炮就算状态堪用,能不能找到足够的合格炮弹都是问题。这点是和钢盔不同的地方。
我还留有在红河边收来的两个壳壳。
明白
为了简化
克虏伯公司火炮部的总设计师沃尔夫教授在日记中写道:“从总体上来说,德国的火炮要强于除苏联以外其他国家的火炮。在战争中,我测试了缴获的英国和法国火炮,测验很清楚地反映出德国火炮的优越性。但是我要说俄国的ZIS-3型是二战中最好的火炮。我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这是火炮历史上最杰出的作品。” 德国尖子坦克王牌奥托·卡里欧斯在他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写道:“……如果第一发炮弹没能击毁你的坦克,那么在挨第二发炮弹之前你是没有多少反应时间的。”他指的就是这种火炮。
==================================================================
我搜了一下,如果没错,76炮的射速超高,而且作为反装甲火力也很称职。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3:32:24 编辑过]
ZIS-3型76加作反坦克炮用是弱项,因为该炮的设计初衷是一款通用型炮,既要承担间接瞄准的压制性射击也要承担直瞄射击(射击碉堡、土木工事、装甲车、坦克等)。反坦克对加农炮来说是最吃力的一项任务,把所有加农炮都按反坦克炮标准来造无疑是很大浪费。76加作为一款通用炮,穿甲力只到及格水平,不如其他国家类似口径的专用型反坦克炮,比如死敌德国人的75毫米反坦克炮1000米穿甲力接近120毫米,远比ZIS-3的500米90毫米为高。
除了反坦克弱,ZIS-3在其它方面是很杰出的!
我没说反坦克,我只说反装甲。只有直射火炮才能构成对重装甲的威胁,这是常识。
ZIS-3在其它方面是很杰出的
=====================
关键的是,论产量,其重要性相当于t-34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3:32:54 编辑过]
对装甲的穿透力低不就是反装甲力弱么?“他是第一种苏联在流水线生产的火炮”,这是哪里说的?难道苏联以前的火炮都是铁匠打出来的?
[此帖子已被 hjf1390 在 2009-6-16 4:37:2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3:36:2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6 14:40:42 编辑过]
我没有执迷于其“强大的反装甲能力”只是说他具备反装甲能力?对不对?
等等就是扯淡了,至少我目前能查到的俄文资料无从证实这种奇谈怪论
================================
讨论归讨论,人身攻击就免了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3:36:5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6 19:18:10 编辑过]
貌似说ЗИС-3“作为反装甲火力很称职”的就是楼上吧
================================
以第三世界国家的装备水平,确实称职。我国援助非洲的63轻型坦克,还被他们拿来当主力使用。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3:35:5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6 19:23:09 编辑过]
如果不是流水线那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
一战时,没有流水线,产量也不过如此。上万的产量才能说明问题。
中国按毛主席的说法算不算第三世界国家?
==================================
但这个题目讨论的是越南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中国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
怒火万丈:
如果不是流水线那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
一战时,没有流水线,产量也不过如此。上万的产量才能说明问题。
中国按毛主席的说法算不算第三世界国家?
==================================
但这个题目讨论的是越南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中国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够用了这是你自己说的,与我无关,现在又耍赖说“讨论的不是‘中国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了。
=======================================
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不能一概而论。中国虽然是“第三世界国家”,但其军事力量是以一个第二世界中等强国建设的。中国之所以用85换装76是因为作战目标变成了苏联。如果没有美苏威胁,主要仍会以台湾省印度为作战目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3:37:39 编辑过]
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
================
我不和你这种人争,没意思,你有证据有事实就早点摆出来,别人和你的看法不同就人身攻击,不是这个论坛应有的态度。
行,那就以我们中国的假想敌美苏举例吧:
BM П -1 型
装甲厚度/水平倾角: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前上 6 毫米 /10度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前下 19 毫米 /34度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侧上 16 毫米 /76度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侧下 18 毫米 /90度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后上 16 毫米 /71度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后下 16 毫米 /71度
<DIV class=spctrl></DIV>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 PADDING-BOTTOM: 3px\"> </DIV>
车体顶部 6 毫米
<DIV class=spctrl></DIV>
车体底部 7 毫米
<DIV class=spctrl></DIV>
炮塔前部 23 毫米 /48度
<DIV class=spctrl></DIV>
炮塔侧部 19 毫米 /54度
<DIV class=spctrl></DIV>
炮塔后部 13 毫米 /60度
<DIV class=spctrl></DIV>
炮塔顶部 6 毫米
<DIV class=spctrl></DIV>
炮塔防盾 26 ~ 33 毫米
bmp2与之雷同,恕不介绍。
关于BMP-3的防护性能,外界报道的资料较少。根据俄方及外刊提供的资料,BMP-3的车体和炮塔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重要部位加装轧制钢板附加装甲或间隔装甲。前装甲相当于50毫米钢装甲的防护水平,可防300米以外的30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其余部位可防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攻击。车内有超压式三防系统、灭火抑爆系统、热烟幕系统,炮塔两侧有两组81毫米烟幕弹发射器。车体下部的推土铲,既可以工程作业,也可以起到辅助防护作用。车外涂四色迷彩,而阿联酋军队的BMP-3则往往涂沙漠迷彩。
M113装甲由航空用铝合金制成,在保持一定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这使得M113在发动机功率有限的情况下具备了更好的机动性和更大的载重能力,提高了水上行驶性能。全重只有10吨多。
哪种冷战时期的主力装甲车是76加不能贯穿的?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2:54:4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7 13:20:31 编辑过]
你在这个帖子里胡说八道的还少吗?
======================================
但我一直没有说别人是******“以上词语我不想再引用”
我和你是同龄人(只差月份)你的外语比我好,这我很钦佩。
我已经修改有争议的部分了。如果你能冷静的指出别人的问题,这是美德。(作为同龄人,我必须得友好的指出来)
冷战时期,火炮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主战坦克主要有导弹对付。火炮主要对付轻装甲和步兵。
(论坛上有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不过可以理解,毕竟一开始是以为自己的观点才是真理
但是,等到弄清楚孰是孰非,那两个人不就伤了和气?
所以,凡事不要 出口成脏 很难收场的...
有什么疑问,以一种客气口吻说出来..
等别人来解释,假如不解释或者解释不合理.
一定要辩驳,坚持真理,..我依然认为,不应先骂人
做人起码的素养...........)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5:08:17 编辑过]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