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有人提到“没炮弹有没炮弹的打法”我提几点自己的意见(纯技术贴) [打印本页]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2 23:20
标题: 有人提到“没炮弹有没炮弹的打法”我提几点自己的意见(纯技术贴)

没有炮火支援,我们的指战员无异于回到五十年代的朝鲜战场。那场战争比我们想象中的残酷很多。

这里的一片文稿仅供大家参考:

參考資料

  1. S.L.A. Marshall: 「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兩篇報告, 1950 年 12 月到 1951 年 1 月間對志願軍的戰術分析
  2. 美軍在1951年八月的報告:敵人擁有的武器
  3.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
  4.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重慶出版社
  5. 火器堂網站及堂主大作:抗戰時期國軍輕兵器手冊
  6. 韓戰英文網站:http://www.rt66.com/~korteng/SmallArms/contents.htm

引言

小米加步槍,真的是解放軍的秘方嗎?最近重新看一些韓戰的資料,連接上抗戰及國共內戰的中文的資料(討論抗戰時期的兵器工業),倒也反映出不少情節。這些韓戰的資料是從聯軍的角度來看,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見得完全正確,但是對手的印象也就是自己的借鏡了。


第一個資料:

S.L.A. Marshall: 「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兩篇報告的中文翻譯,在網站上廣為流傳。報告記載的是韓戰初期,即志願軍與聯軍最早在1950年末初次戰鬥接觸後Marshall對聯軍所做的採訪記錄。對志願軍的戰術與使用的輕兵器有很詳盡生動的描述。重要的部分附錄於後。Marshall的文章並不是小說,而是以探討軍事能力細節,尤其是營連層級以下到單兵為重點。


第二個資料:

另外一份聯軍報告是在1951年8月,關於北韓軍與志願軍的使用兵器裝備有很詳細的記錄和分析。並附圖片。這些兵器,都是從抗戰及國共內戰時遺留下來,又上了朝鮮戰場。中共志願軍大量使用蘇聯軍備是參加韓戰一年以後了。最初十二個月,使用的裝備清楚地反映了國共內戰時的槍械,甚至戰術戰法應該也忠實的反映了內戰時的作風。畢竟一個大部隊不可能眨眼間換一門功夫,一定是用過去熟悉的致勝秘方,在接觸了新對手後,才會再因時因地做改進。


第三個資料: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重慶出版社」

火器堂網站www.chinesefirearms.com,及「抗戰時期國軍輕兵器手冊」。

抗戰時期使用的兵器又亂又雜,抗戰時期結束後,接收大量日本繳來的日系槍械,再加上美國的軍援,這些武器不僅用於國共內戰,也被志願軍帶到了朝鮮半島!


第四個資料來源:

英文的韓戰網站。並包括一些中英文韓戰的書籍(未列入)。


第一部份:志願軍戰術

時間背景是聯軍仁川登陸後,北上平壤,直逼鴨綠江,志願軍於冬天秘密渡江,發起攻擊,西邊對美軍第二師造成大傷亡,東邊圍美軍陸戰隊於Chosin水庫。聯軍於初次接戰後,轉為後撤。


冬天的氣溫是攝氏零下負五到負三十度的可怕溫度,地上的積雪是幾尺厚。志願軍渡鴨綠江後,補給基本上依靠隨軍所帶的糧餉彈藥,沒有其他有效的後勤補給;不像國共內戰時可以發動大量民工運補。


1. 手榴彈是最重要的兵器!


(由參考資料一)在一個佈局良好的地區性戰鬥中,敵軍似乎時常喜歡以手榴彈兵為先鋒,有時候這些士兵除了手榴彈外並不攜帶其他任何武器。手榴彈會用綁在腰間的一個布袋裝著。他們大量使用手榴彈,當手榴彈耗盡時,我們士兵會看到他們似乎是空著手向我們陣線前進。在手榴彈攻擊時,極少有步槍火力的支援,但有一大堆衝鋒槍兵夾在手榴彈兵中前進。在更後方,有一到三挺機槍(但在攻擊連陣地時不會超過此數)掃射防禦陣地的高處和其他地區。就比例來看,我們最嚴重的傷亡看來是由準確的機槍火力造成的。在以步槍兵打頭陣的少數攻擊中,他們在接近手榴彈距離時會讓手榴彈兵快速地上前穿過步槍兵行伍,以便使用手榴彈。不是所有的手榴彈兵都有步槍,但是大部份步槍兵都帶了至少 5 枚小型木桿震撼式手榴彈(譯按:原文是 small potato-masher type concussion grenades)。(這些中共士兵都沒有刺刀)他們所有的近戰戰術似乎都在依賴使用手榴彈來迫使聯軍部隊退出陣地。

雖然中共士兵被教育說美軍士兵特別無法承受手榴彈攻擊,但實際上手榴彈攻擊對聯軍部隊的效果不彰。我們許多受到中共軍持續數小時手榴彈攻擊的兵士仍然對他們的手榴彈表示輕蔑。主要有兩個因素造成他們這種態度:

1. 中共士兵投擲手榴彈不遠且不準確。

2. 中共手榴彈本身殺傷力不強。

關於第一點,在仔細研究一堆手榴彈戰鬥的案例後似乎找不出特別的例外。中共士兵使用低手甩動的方式投擲手榴彈,在平地上最遠距離不會超過 20 至 25 碼,在陡峭的山坡向上投擲時距離更短。在一次山頭戰鬥中,我方部隊據守山頂,中共部隊在下方 20 碼處,他們的手榴彈兵花了一小時嘗試將手榴彈投過我們的壕壁,都沒有成功。在另外一次戰鬥中,我方有 7 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 15 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 50 到 60 顆手榴彈,其中 30 到 40 顆被我們的人踢掉或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這 7 個士兵個個都被手榴彈破片所傷,但都只是皮肉之傷,沒有人重傷或陣亡。在另一次排戰鬥中,有 30 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似乎只有當身體或頭部跟爆炸的手榴彈幾乎直接接觸時,才會引起重大傷害。我們部隊已經習於中共手榴彈的效果,也因此它們不會有損我們的士氣。

當在防禦中我方的手榴彈供應充足時,中共軍的手榴彈兵不是被消滅就是被擊退。不過在 Kunu-ri 的戰鬥中這很少發生。我們的士兵很少配備超過兩顆手榴彈,有些步兵根本沒有手榴彈。在許多案例中,戰鬥開始後要再補給(手榴彈)不是完全不可能就是極度困難。但是當手榴彈可以充分供應,而且防禦者能有效地使用時,都可以擋住敵人的攻擊。


這裡Marshall生動的描述了幾件事

1. 志願軍攻擊時,並不是每個士兵都有槍枝。而是以手榴彈兵為前導。有時夾了衝鋒槍兵。

2. 聯軍對志願軍所用的手榴彈並不懼怕。因為殺傷力有限,而且投擲距離短,不超過20-25碼。

3. 雖然志願軍逼近做近戰,但是裝備裡沒有刺刀。


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最可能的是沿襲抗戰時所用的手榴彈。依照「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中國使用的手榴彈是仿造德國的1924式木柄手榴彈。但是因材料缺乏,抗戰時火藥是把TNT與硝酸鉀混合,裝藥量降低,鋼皮彈殼改成鑄鐵。在內戰時期由44廠出了36年式增大破片效果;80工廠在1949年出了38年式,木柄減短。如果聯軍認為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威力過低,抗戰及內戰時使用的手榴彈大概也好不到那裏。


攻擊的前波,是以榴彈兵為主,常常沒有槍。這與軍閥時代幾個兵一支槍一樣。難怪認為志願軍會使用人海戰術。


國共內戰共軍收編了大量投降的國軍,有些文檔認為志願軍借刀殺人,乾脆讓聯軍來處理掉這些降兵。由韓戰結束後,大部分志願軍俘虜選擇去台灣的事實來看,到也不敢講是空穴來風。


2. 行進射擊制壓聯軍效果不佳。


不論是跑是走,他們幾乎總是一成不變地在行進中射擊。這是他們火力交鋒開始的特色,而且經常發生在開始用機槍和迫擊砲轟擊之前。不過,這種行進中射擊的方法不但錯誤而且沒有什麼效果。我們的士兵很少因此傷亡,並且眾口一聲地說,這種方法不會影響到士氣,更不會把我方士兵壓制到無法還擊。中共軍使用這種前進方式的戰術目標似乎是想要接近到近戰距離,然後在位於 50 到 800 碼不等距離外的機槍和迫擊砲壓制防禦者的同時,迫近到能使用手榴彈的近距離。在美軍陣線火力因彈藥耗盡而減弱前,這些攻擊波似乎從來不曾嘗試過要真正逼近。事實上,找不到有任何一個敵人的攻擊部隊直接全面突擊消滅我們排級以上的部隊,使得倖存者落荒而逃的例子。他們並不是靠無比的勇氣、狂熱、或是快速集中的兵力來攻陷陣地。他們是靠逐步增加兵力和火力對陣地擠迫,並且耐心地等候,當防禦者武器人員彈藥耗盡時會自然瓦解。


衝鋒槍的使用,在100米以外效果遞減,其實行進中射擊制壓聯軍火力的效果並不好,加上對聯軍陣地的攻擊以榴彈兵為主,必須接近到20碼以內,這也會造成相當的傷亡。


3. 輕機槍仍是最有效的武器

在 Kunu-ri 戰鬥中,中共軍武器對上我方步兵的效果可以從傷亡率、對士氣的 影響、以及對陣地的壓制來衡量。它們的效率評估如下:

1. 輕機槍

2. 迫擊砲(通常 60mm)

3. 手榴彈

4. 衝鋒槍(通常是湯姆生衝鋒槍)

5. 步槍

中共軍的機槍火力一直很準確並且很持續。他們會持續發射機槍直到被摧毀,也會利用掩護把機槍盡量往前推進到近距離。他們似乎沒有很多輕機槍;在攻擊一個連陣地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超過兩挺機槍的例子。它們的戰術目的似乎是在提供壓制防禦者的火力。

在一般狀況下,迫擊砲並沒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兩或三門迫擊砲會集中火力來使用。通常中共部隊只使用一門迫擊砲,而且是在攻擊已經開始一陣子後。迫擊砲火分兩類:一是一般區域性的壓制,一是集中在主要設施,例如防禦的機槍、迫擊砲陣地、指揮所、以及補給點。他們的區域壓制火力並不猛烈,我方部隊也並不太在意。但在集中射擊方面,他們的迫擊砲火都能很快而準確地命中特定目標,這似乎意味著他們發展出了能夠在戰鬥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在周遭潛伏一段時間並且測好距離,所以在戰鬥時可以很快地根據火光來定位。

在步槍火力方面,他們的衝鋒槍火力不論是在日間或夜間戰鬥中都不是十分準確,而且他們常常在過遠的距離就開始使用衝鋒槍。但是,中共部隊擁有許多湯姆生衝鋒槍,這可以從 Kunu-ri 戰鬥的報告和從他們的死者和俘虜身上蒐集到的數目看出。

延續了抗戰時的輕機槍傳統,輕機槍仍是最有效的武器。火砲基本上是缺乏,只有迫擊砲。比起北韓部隊,1950夏天開始南侵時有150輛T34戰車,志願軍完全是輕步兵的裝備,比起抗戰開始時的軍備,主要是多了衝鋒槍。


重機槍也是存在的,聯軍也繳獲不少(見兵器章)。抗戰時重機槍(與迫擊砲)是長距離的有效打擊兵器,戰損很高。在韓戰初次接戰時聯軍沒有提到重機槍的使用,讓人疑惑。不過也有可能在初次接戰時的志願軍部隊重機槍裝備很少。


4. 鐵絲網等阻礙物有效的遲緩了志願軍的攻擊速度


聯軍注意到鐵絲網等陣地阻礙物對志願軍相當有效。志願軍會停下來,由鐵絲網下爬過!! (受過軍訓的人還記得單兵攻擊陣地戰吧?)聯軍可能沒想到,志願軍連鉗子等破壞鐵絲網的工具都沒有。只好由下面鑽過去了。


其實筆者自己在1975年的成功嶺暑訓與1980左右受入伍軍訓時,攻擊陣地也是由鐵絲網下面爬過去,並沒有破壞鐵絲網。是否一向就是如此?鉗子等工具對美軍是常有的工具,但是在連基本輕兵器的裝備都不全的中國軍隊裏(由抗戰前到韓戰,甚至以後),沒有破壞工具時,唯一持續攻擊的方法只有避開障礙物,由鐵絲網下方匍匐前進了。

陸戰第一師將擁有的少量鐵絲網都盡可能地用來佈置在各防禦陣地上。蛇籠和雙層鐵絲網被佈置來阻斷可能用作接近路徑的山溝,另外在某些地方用灌木堆和有刺植物補強,不過由於這一區樹木不多,能用的材料有限。

絆腳線被佈置在防禦陣線的前面,當可以弄得到警告焰火時,它們也都被用上。

連級的作戰(分析)提供了中共軍對於這些鐵絲網障礙極度反應的良好觀察,他們似乎對於要克服這些防禦鐵絲網完全不太熱中。即使碰到的是拉在離地面 18 英吋的絆腳線,他們仍然會停下並嘗試從其下爬過。這種反應並非個人單兵,而是全面性的。同樣地,他們會嘗試要從蛇籠或雙層鐵絲網下爬過,而非先排除這些障礙。一名中尉的意見:「看起來他們好像對鐵絲網有種迷信似的恐懼,它每次都會把他們擋下來。」

5. 夜間作戰與照明


志願軍的攻擊偏好夜間,大概是更容易接近到投擲手榴彈的距離吧。一旦聯軍發射照明彈,志願軍的行蹤畢露,攻擊常因此而停滯。志願軍的戰法相當有技巧。但是聯軍施放照明彈時,依靠黑夜迫近的方法效果大失,攻擊也因此遲滯了。


在這次作戰中,相當少有機會能研究當中共軍進行夜間攻擊時,從後方使用照明方法暴露其身影的效果。迫擊砲本來有充分供應的砲彈來測試這種技巧,不幸的是照明彈都是屬於 1944 年生產的同一批有缺陷的彈藥,極度的酷寒也可能是造成啞彈的因素之一。平均說來,每四發照明彈中只有一發能燃燒。另一方面,中共軍的照明彈的光線要比我們的白得多,時間也短得多,卻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的燃燒率。

由於這些原因,再加上士兵都以為中共軍的照明彈是我們自己的近發彈,在下碣隅里地區很快地就有命令停止發射照明彈(譯按:原因應該是認為自己的照明彈效果不彰,反而暴露自己陣地)。不過,在少數使用照明彈,並且成功燃燒的例子中,明亮的光線對中共軍有遲滯的效果。


6. 嚴寒下的影響

朝鮮半島冬季的嚴寒,對禦寒裝備(相對)良好的聯軍都有很不利的影響,對志願軍而言,天候造成的人員損失應該是相當的高。Marshall提到聯軍看到不少被凍斃的志願軍。


在聯軍的輕兵器中,M1加藍德還是最好最不故障的。M1卡賓相對制止力與可靠度都差一截,聯軍士兵一有機會就把卡賓換成加藍德。(儘管加藍德重多了,又長,攜帶不便,但保命要緊哪)


志願軍的湯姆森衝鋒槍是否在嚴寒下故障就沒有資料了。輕機槍發射數發熱起來後就應該沒問題了。


至於栓動步槍如中正式,應該不受嚴寒的影響,除非擊針上的潤滑油被凍住,阻礙擊針正常前進打擊底火。

在零下的低溫中,M1 步槍、機槍、以及 75mm 無後座力砲的的性能表現仍然十分耐用良好。

陸戰第一師各營對於後者都十分讚揚。他們認為在山頂的戰鬥中無後座力砲是「不可或缺的」,士兵並不因為它「可能暴露己身位置」而不願用它,所有人的報告都認為它是非常有價值的戰鬥武器,特別是在對付敵軍工事的時候;士兵們也對它特別鍾愛。當用來對付掩體和其他砲位時,它的有效距離長達 1,200 碼。對它一致的看法是:「我們需要更多這種武器」。

在零下低溫的戰鬥中,105mm 榴彈砲在發射後有時會花上兩分鐘才能完成復進的程序,因此顯著地影響了發射速度。

有關白朗寧自動步槍的報告明顯地好壞不一,有可能是由於在寒冷狀況下保養方法上的差異所引起的。陸戰第一團下的各營不使用擦槍油,用汽油洗槍已去除任何殘留的油漬,並且不時地開上幾槍以保持武器溫暖,他們沒有任何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同一團下的連,仍然使用薄薄的一層擦槍油,也不定時開槍保暖,但他們的武器卻也毫無問題。陸戰第七團 F 連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在持續戰鬥中夜復一夜地故障失效,但到了白天檢查時卻又找不出問題所在,小心地保養也毫無幫助。其他單位也報告有相同的經驗。不過,白朗寧自動步槍的操作性能平均說來仍然良好,而且使用它的士兵通常對它都有信心。在酷寒下性能上以及保養方法上的差異(在陸戰第一師及第二步兵師中都一樣)應該顯示了需要對這武器進一步地測試與實驗,以找出可能最佳的解決之道。

陸戰第一師的指揮官及士兵們對卡賓槍沒有多少信心。一般的看法是當卡賓槍被改良成全自動時,反而變得「太嬌貴」。陸戰第一師各步兵連中最好的記錄是大約有 30% 的卡賓槍會故障。當士兵們有機會弄到 M1 半自動步槍時,他們會把卡賓槍盡快丟棄。也有人抱怨卡賓槍缺乏「制止力」。一些排長和班長談到曾經在不到 50 英尺的距離打中中共士兵兩三槍,看到他咬牙皺眉,卻仍能繼續逼近來。


陸戰第一團也用汽油來洗機槍。機槍的潤滑油在酷寒下會變得非常黏滯,直到變暖前會讓槍機動作變慢。不論周圍狀況如何,重機槍每 20 至 30 分鐘就得發射一陣,以保證能夠運作。在這武器中的抗凍劑可以承受大約零下 30 度的溫度,但是它只保護了槍管,槍管延伸部、槍機、以及緩衝組件都沒有保護。金屬部份會結霜,會把整支槍凍得結結實實;因此定時地開上幾槍是必需的。


討論:

志願軍在武器及補給的限制下,的確是小米加步槍的輕裝師。在朝鮮戰場的嚴冬之下還能有如此戰績,付出的代價的確高昂。


所用裝具比起抗戰時期的裝備,基本上是一樣的。唯一明顯的差異是衝鋒槍的大量使用。攻擊時手榴彈兵的迫近敵陣一定是犧牲很大。而手榴彈的效力不足,更會造成攻擊的無效。這些在抗戰的戰鬥中,筆者倒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


聯軍提到,志願軍一個團是3000人,輕武器大概是1000-1300件。在另一本書裡,志願軍編制是一團三步兵營(還有其他單位),一營三步兵連,一連三步排,一排三班,一班是正副班長再加12-16班兵。也就是一團有81步兵班,人數也就是1200左右。每一班在抗戰時的配備應有輕機槍一挺。考慮到輕步兵全靠人及牲畜來搬運一切物品,像重機槍連,迫砲連,可能就沒什麼步槍了。還有輜重要搬運。沒槍的人多可能也不免戰鬥責任。有本書「代馬輸卒」描述在國共內戰時就是用小兵代替牲畜拉砲,該書作者就是那個代馬輸卒。但是開戰後,無論有沒有配發到槍可能都要上最前線了。。。。


相比聯軍,即使是二線部隊,如輜重,醫療等,都有輕兵器的配備。步槍,手槍,衝鋒槍,卡賓,加起來槍比人多是正常。運送物品有車輛,戰鬥士兵自己不需帶口糧。這是天壤之別。


嚴寒的天氣對輕步兵也是個大考驗。所有東西都在自己身上了。取暖都要就地取材。聯軍也是冷的受不了,尤其腳部凍傷很頻繁。而志願軍個人禦寒裝備更差,凍傷的比例應該更高。而且丟手榴彈,應該把環套套在手指上,但是戴了手套後該如何處理?如何安全的同時拉環套與拋擲手榴彈?這些對戰鬥力都是很大的負面影響。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2 23:30:2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2 23:36:2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4 23:19:4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26:24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2 23:21
标题: 回复主题

第二部份: 輕兵器


依據聯軍的報告(資料二),志願軍參戰12個月後才開始換發蘇聯的軍備。前12個月的兵器是大雜燴。而北韓軍的兵器以蘇聯及日本為主,重武器方面,如火砲及戰車的密度都比志願軍高多了。


志願軍使用的武器,就如同看抗戰時所用的武器。重要的有手榴彈,79步槍(中正式,包括其他毛瑟),日本三八,九九(包括從77口徑改到毛瑟79口徑),捷克ZB26與勃然Bren輕機槍。唯一不同的是湯姆生衝鋒槍與M3衝鋒槍大量使用了。


抗戰初期的大刀也不再出現。Marshall的記載裡甚至沒有刺刀戰的紀錄。當然陣地戰的最後,總是有面對面的時候,他的記載是這麼寫的:槍托與拳頭齊飛。沒有刺刀的戰鬥(至少不是強調)。


另一個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武器也不出現了:盒子砲。手槍還是有,如日制的南部手槍。但是沒有C96盒子砲了。大刀與盒子砲這兩樣東西少了,多出衝鋒槍,是由抗戰到韓戰輕兵器上最主要的差異。


主要中國製造的武器,在「資料二」裏提到的:

  1. 木柄手榴彈。仿德國的potato masher。
  2. 馬克沁重機槍,仿MG08(?)。
  3. 捷克ZB26與丹麥麥特森輕機槍。抗戰時進口整廠的麥特森製造機械,但是在運\送途中被日軍炸毀。所以聯軍擄獲不少麥特森機槍,主要來源不清楚。
  4. M1與M3A1衝鋒槍。這些不確定多少是美國租借法案來的,多少是中國製造的。湯姆生衝鋒槍仿造多年,不過數量不多。租借法案裡有一項45口徑衝鋒槍共六萬三千支,包括所有型號。另外在1947年由60及90廠製造「36年式」仿M3A1的45衝鋒槍。到1950年韓戰時生產數量不清楚。
  5. 步槍,除了日制步槍外,毛瑟K98Kar(槍機彎柄)有多種,及中正式(直柄)。這是抗戰用的主流步槍。倒是漢陽造不再出現。由1944年21廠停產後,不知漢陽造是否已在諸次戰役中大量消耗了。

手榴彈

德國24式手榴彈,裝了TNT120-130課,彈殼用鋼皮沖成。鞏縣兵工廠仿製時,外型和發火裝置維持一樣,但是鋼皮與TNT中國不能製造,改為鑄鐵。裝藥改為TNT與硝酸鉀(40%+60%)混合70-100克,成為「防衛式」手榴彈。也就是爆發/殺傷力都比德國原型要低。

抗戰時有多種變型以減低材料的消耗。在內戰時,44廠於1947年開發出一短木柄手榴彈,外殼加厚,破片效果增強,定為36式手榴彈。還有第30,31等廠大量製造。之外80廠另至一38式手榴彈,也是短柄近似無柄,彈體小到40豪米外徑,近似瓶狀。僅80廠製造。

由聯軍的記載來看,志願軍使用兩種手榴彈,僅彈體形狀不同。極可能以這兩種手榴彈(36式與38式)為主要生產形式。可惜的是殺傷力過低,戰鬥效果不佳。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2 23:33:5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26:53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2 23:22
标题: 回复主题

馬克沁重機槍

中國仿製馬克沁重機槍起於1888年,金陵製造局。但是最重要的是在1934年中國獲得德國贈送的MG08/15的全套工作圖樣,交金陵兵工廠改進公差,於1935年改進成功,定名為24年式馬克沁重機槍。火器堂主經實物比對,證實24年式並非仿製MG08,槍閂設計不同且不能互換。21廠於1943至1944年致力於生產改進,務求零件在製造公差範圍內,達到零件互換的目標;槍閂內的零件均無序號。在1945年,21廠(即原金陵)將水冷式重機槍改為氣冷式,於1947年完成兩挺樣槍。

英文報告裡,提到單靠后座力不夠完成運\作,要靠氣動輔助。在子彈出槍口後,氣體輔助后座力達到正常操作(助退器)。工作原理細節有待專家解釋。

相比於美制的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馬克沁雖然更複雜,製造更困難,但是因有圖紙,反而生產順利。M1917中國仿造為三十節重機槍,在1928年上海兵工廠報告,連發200發以上者,最好批僅佔34.4%. 抗戰前兵工署向美比兩國索取圖紙均不成功,因此三十節重機槍無法有好的發展,而馬克沁重機槍成為國造的主力。


捷克ZB26輕機槍


中國仿製輕機槍是由廣東於1908年仿製1902年丹麥麥特森上校發明的麥特森輕機槍,79口徑,氣退式。之後各廠分仿多國輕機槍。1927年,天津大沽造船所仿製捷克的ZB26輕機槍,1933年,廣東廠也進行仿製。在1935年,兵工署翻譯完畢ZB26的工作圖紙,仿製ZB26的工廠也增多,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輕機槍。此槍為氣退式,氣冷,槍管更換迅速,彈匣由槍機上方供彈,射手可以貼近地面臥姿發射。並可選擇單發或連發。

英國也以ZB33為藍本,改進後成為BREN輕機槍,取捷克BRNO與英國Enfield的組合而成,口徑為303。加拿大在二次大戰時也製造,並曾供應中國BREN輕機槍,303與79兩種口徑都有。

在朝鮮半島,美軍報告裡特別提到捷克式與麥特森式輕機槍。中國曾進口麥特森輕機槍,上有國府標記。抗戰時51廠原訂生產麥特森輕機槍,因工具圖紙在運\送過程中被日軍炸毀,改生產捷克ZB26。聯軍特別提到麥特森式輕機槍,表示某些部隊仍有相當數量的麥特森輕機槍,但不清楚是少量國內仿製或是由丹麥進口的原裝槍。

衝鋒槍: 仿湯姆森與仿M3A1

1923年廣東首先仿製美制1921年湯姆森衝鋒槍,之後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也在1926年仿製。此槍可實施半自動與全自動射擊,45口徑,與有名的1911手槍子彈相同。是屬於瓦斯回衝(blow-back)方式閉鎖。

在抗戰前,德國的Bergman柏克門衝鋒槍亦被仿製,上海,金陵,廣東,漢陽,鞏縣均曾仿製。

衝鋒槍在抗戰時使用,製造極少,只有駐印遠征軍在租借法案(至1945年抗戰勝利)下得到不少湯姆森衝鋒槍,在緬北叢林戰場裡發揮極大功用。依據租借法案的紀錄,中國曾得到6萬3千支45口徑的衝鋒槍。

在抗戰勝利後,60廠與90廠曾仿製M3A1衝鋒槍,定名為36式(1947年)衝鋒槍。中國量產衝鋒槍是在1948年。韓戰時與美軍接敵,衝鋒槍的大量使用與被俘獲的數量,應該反應戰術上衝鋒槍的地位已大幅提高。

總結

美軍的報告,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印象,對各武器的效力做個重要的總結。雖然其中也增加了一些疑點,但畢竟那是50多年前的戰地報告,當時的重點在武器清單,而不是歷史淵源。

在朝鮮半島激戰一年後,志願軍也就換為蘇聯裝備,如T53/M44莫新那干,波波沙衝鋒槍等。而國軍也在美軍支持下,換裝為美制30口徑,如春田1903,M1加藍德,還有M1卡賓等。抗戰時的主力毛瑟步槍,捷克ZB26輕機槍/勃然(加拿大制的79口徑Bren,亦為仿ZB),在台海兩岸都快速的退出了舞台。兩岸的輕兵器,個別都統一了口徑,放棄了過去紛亂的武器系統與許多歷史上的疑點,分屬到冷戰的兩個陣營,結束了中國在20世紀前一半輕兵器收藏家的樂園的時代!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27:20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2 23:28
标题: 回复主题
总结:在没有充分后勤支援的情况下,派自己的子弟兵到一个敌对国家的首都区作战,是对生我们养我们的中国人民不负责任。我的亲属曾在云南军区卫生单位工作过,其惨烈的状况仍记忆犹新。一个月的战斗,给以防御为主的我国后勤系统造成了怎样的压力?没在后勤战线工作过的人不知道,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更不知道!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2 23:31:3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2 23:35:3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28:50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2 23:41
标题: 回复主题
现代战争拼的不是豪情,而是后勤。进攻河内的保障任务不是汽车就能完成的。必须开通铁路或者空运。请问,我国有能力保证空路,铁路的畅通吗?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29:17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3 17:55
标题: 回复主题

照这个理论,越军在中越全境储存的加农榴弹炮弹总数共X万发,还不及中国为老山一地而储存的炮弹多呢。那越军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原则就该趁早投降别打了。


作者: asd189866    时间: 2009-6-13 18:55
标题: 回复主题
战争是打的后勤,越军的后勤你不考虑吗?呵呵,他更耗不起!!!!在这个论坛有许多参战的老兵,他们至今还是豪情万丈的!!!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3 19:01
标题: 回复主题
等到了首都区,后勤就对他有力了。我们的装备要通过山区前运,他们呢?在抗美救国时期就修建有大量的弹药库。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3 19:03
标题: 回复主题

越军没有足够的弹药我们打得就那么费劲?那真的打到了首都呢?怎么不列出越军在首都的布防和弹药储备情况呢?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3 22:35
标题: 回复主题

“等到了首都区,后勤就对他有力了。我们的装备要通过山区前运,他们呢?在抗美救国时期就修建有大量的弹药库。越军没有足够的弹药我们打得就那么费劲?那真的打到了首都呢?怎么不列出越军在首都的布防和弹药储备情况呢?”

谁说越军没有足够的弹药,他们的炮弹足够他们大炮用的,库存见底还要等6年以后。越南连82毫米以上的迫击炮弹都不能自产,他们的炮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支援越南的近2千万发炮弹还不都是由中国给他们运过去的。如今中国自己要打炮了,你反倒说既没炮弹了也运不过去了。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3 22:40
标题: 回复主题

2000万发,不是一朝一夕生产的。越南有几次大规模进攻南越基地失败就是缺少重火力支援。

同样,前期我军究竟毁掉越军多少技术装备?杀伤多少有生力量?

他们的炮弹足够他们大炮用的---所以进攻河内得不偿失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3 23:18
标题: 回复主题

岂止是越南有几次大规模进攻南越基地失败就是缺少重火力支援,抵抗中国进攻失败也是这个原因。在无情重炮面前,再强悍如蓝博施瓦辛格的步兵也只有变成齑粉与泥土碎石一起飞扬消散在空气中的份。越军的炮弹足够他们大炮用不等于他们大炮够用,也不等于他们的火力密度能阻得住我军攻击。以我军攻克的越军炮兵阵地来看他们对炮兵的使用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他们的军史所限。与美军作战时纠集不起多少炮兵,因为炮一多必被轰炸掉。后来打高棉游击队靠步兵加迫击炮就够用了也用不上多少炮兵。所以越军打大战正规战的经验很有限,不超过中国省级军阀的水平,打游击才是强项。不过打游击守得住山头守不住城池。事实证明在老师面前学生们连山头也守不住。

中国十年给越南送了2000万发,平均一年运200万,那么给自己打,半年轰掉200万发不为过吧。用炮最猛的谅山也不过才轰了上万发就拿下来了,你说200万发的消耗计划够不够轰到河内的?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3 23:46
标题: 回复主题

中国十年给越南送了2000万发,平均一年运200万,那么给自己打,半年轰掉200万发不为过吧。用炮最猛的谅山也不过才轰了上万发就拿下来了,你说200万发的消耗计划够不够轰到河内的?

==========================================================

hjf1390 兄,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夺取河内从我军后勤体制上不可行,不是否认我军前期战果。但是攻打河内,肯定会改变战争性质,导致越南民意反弹。

<DIV style=\"FLOAT: right\"> </DIV>

另,2000万发什么炮弹?37、57、76、85?

气象原因呢?当时苏军的太平洋舰队已经向越南方向运动了吧?在苏联介入前能达成目标吗?

我记得苏德战争前期,希特勒也乐观的估计可以借助强大的工业实力达成作战目的,但是呢?

我无意将总设计师比作纳粹魔头,但是如果真的以为“从纯军事观点上看没错”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不过反过来说,打到河内倒是真能将侵柬越军调回的目标。

打了这么久的仗,疾病肯定会流行,美军的做法是,打一仗打一针疫苗,我军罕见报道。

人家没有素质好的炮兵,我们也没有足够数量的侦查手段。炮弹也许可以运来,甚至也可以给越军以重创,但是越南人也会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卫勤部队服役的亲戚就说,79年没见越南怎么打炮,老山者阴山越南的火炮开始构成威胁了。他们的特工常常潜伏于路旁引导炮兵射击。炮很准,司机只能时开时停避开炮击。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29:53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4 01:41
标题: 回复主题

我已经说过了,能挡住中国军队进军越南脚步的因素只有两个:中国政治领导人的战争决心和苏军动向。我军后勤不在此中。既然我军后勤能给越南炮兵一年运送2百万发,那么他们给中国炮兵半年运送2百万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么?

战争性质和越南民意与中国军队进攻深度无关。打同登谅山是惩罚战争打河内也是,打河内越南人不高兴打同登谅山越南人也不高兴。在乎对方的民意调查,你这战争观倒是很新颖。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4 08:00
标题: 回复主题

既然我军后勤能给越南炮兵一年运送2百万发,那么他们给中国炮兵半年运送2百万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么?

================================================

从我国援助的火炮种类来看,二千万发有很多是高炮弹和迫击炮弹,在机械化作战中没有实际价值。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0:20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4 08:12
标题: 回复主题

在乎对方的民意调查,你这战争观倒是很新颖。

====================================

我国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以军事上打击,政治上瓦解为原则。能激起对方民意反弹的做法对我们没有好处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12:42:25 编辑过]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09-6-14 18:19
标题: 回复主题

最近在军歌上,中国老兵与越南论坛的越军老兵交流时,越军老兵就对中国军队的炮火很不平,认为如果中国步兵没有炮兵的支援,在越南境内占领的阵地\"恐怕一天也守不住\".看来他们对自已的步兵能力很自信.不过,这种自信无论是在七九年,还是后来的两山轮战与十年边境冲突的交战结果,都看不到令人信服的根据.

没有炮兵有没有炮兵的打法,当年打日本兵,.连子弹都只有几发呢?也得打,战争没有假设,交战各方都是按照自已的技术和保障能力制定打法的.中国军队若与越军单挑,越军只是伤亡数字会小些,胜负几率却不可能就提高了多少.

[此帖子已被 射天狼 在 2009-6-14 18:23:2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射天狼 在 2009-6-14 18:30:52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4 18:37
标题: 回复主题

没有炮兵有没有炮兵的打法,当年打日本兵,.连子弹都只有几发呢?也得打,战争没有假设,交战各方都是按照自已的技术和保障能力制定打法的.中国军队若与越军单挑,越军只是伤亡数字会小些,胜负几率却不可能就提高了多少.

==============================================

没错,所以我避开了单纯的战略战术问题,直接谈后勤保障。而且我也没有否认前期的战果,只是认为讨论进攻河内不合时宜。

抗日战争不能与中越战争作比。因为必须指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是在占领区人心向背有利于我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这次战争不一样。而且我国也是第一次投入如此多的技术装备,本着练兵的目的也不会大打。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4 18:59:31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0:53 编辑过]


作者: 冷眼    时间: 2009-6-14 20:34
标题: 回复主题
弹药肯定不是问题,6,70年代为了打世界大战,搞三线建设,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武器弹药到今天都没用完。所有的仓库都是满的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4 22:33
标题: 回复主题

弹药肯定不是问题,6,70年代为了打世界大战,搞三线建设,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武器弹药到今天都没用完。所有的仓库都是满的

=================================================

但问题是还要留下大部分对抗苏联,而且相比美苏二战时坦克火炮产量,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坦克及大口径火炮年产量只能用“贫弱”来形容,特别是大口径火炮只和二战日本相当(年产量均是以“百”计算的)。

仅举一例:

美国:

M1轻型坦克:1940年34辆。

M2轻型坦克:1940年325辆,1941年40辆,1942年10辆

M3轻型坦克:1941年2551辆,1942年7839辆,1943年3469辆

M5轻型坦克:1942年2825辆,1943年4063辆,1944年1963辆

M22蝗虫轻型坦克:1943年680辆,1944年150辆

M24查菲轻型坦克:1944年1930辆,1945年2801辆

M18悍妇坦克歼击车:1943年812辆,1944年1695辆

M2A1中型坦克:1940年6辆,1941年88辆

M3格兰特中型坦克:1941年1342辆,1942年4916辆

M4谢尔曼中型坦克:1942年8017辆,1943年21231辆,1944年3504辆,1945年651辆

M4谢尔曼(76)中型坦克:1944年7135辆,1945年3748辆

M4谢尔曼自行火炮:1944年2286辆,1945年2394辆

M10狼獾坦克歼击车:1942年639辆,1943年6067辆

M36强击者坦克歼击车:1944年1400辆,1945年924辆

M7牧师自行火炮:1942年2028辆,1943年786辆,1944年1164辆,1945年338辆

M12自行火炮:1942年60辆,1943年40辆

M26潘兴重型坦克:1944年40辆,1945年2162辆

二战德豹式坦克

德国:

PzI轻型坦克:战前1867辆

PzII轻型坦克:战前1223辆,1939年15辆,1940年93辆,1941年223辆,1942年322辆

马德尔II坦克歼击车:1942年372辆

维斯佩自行火炮:1943年514辆,1944年162辆

Pz.38(t)轻型坦克:战前78辆,1939年153辆,1940年367辆,1941年678辆,1942年198辆

马德尔138坦克歼击车:1942年110辆,1943年783辆,1944年323辆

马德尔139坦克歼击车:1942年344辆

铁格自行火炮:1943年225辆,1944年346辆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1944年1687辆,1945年1335辆

PzIII轻型坦克:战前98辆,1939年157辆,1940年396辆,1943年100辆

PzIII(50)轻型坦克:1940年466辆,1941年1673辆,1942年315辆,1943年1906辆

PzIII(75)轻型坦克:1942年450辆,1943年213辆

StuGIII自行火炮:1940年184辆,1941年540辆,1942年90辆

StuGIIIF型自行火炮:1942年702辆,1943年3011辆,1944年3850辆,1945年863辆

PzIVD型中型坦克:战前211辆,1939年45辆,1940年268辆,1941年467辆,1942年124辆

PzIVG型中型坦克:1942年870辆,1943年3013辆,1944年3126辆,1945年385辆

StuGIV自行火炮:1943年30辆,1944年1006辆,1945年105辆

JagdIV坦克歼击车:1944年769辆

JagdIV/70坦克歼击车:1944年767辆,1945年441辆

灰熊自行火炮:1943年66辆,1944年215辆,1945年17辆

黄蜂自行火炮:1943年368辆,1944年289辆,1945年57辆

纳瑟恩坦克歼击车:1943年345辆,1944年133辆,1945年16辆

M&ouml;belwagen自行高炮:1944年205辆,1945年35辆

旋风自行高炮:1944年100辆,1945年5辆

Ostwind自行高炮:1944年15辆,1945年28辆

豹式坦克:1943年1768辆,1944年3777辆,1945年439辆

猎豹坦克歼击车:1944年226辆,1945年198辆

象式坦克歼击车:1943年90辆

虎式重型坦克:1942年78辆,1943年649辆,1944年623辆

虎王重型坦克:1943年3辆,1944年377辆,1945年100辆

猎虎坦克歼击车:1944年‘61辆,1945年16辆

苏T34坦克

苏联:

T-26轻型坦克:1940年1549辆

BT-7轻型坦克:1940年706辆

T-40轻型坦克:1940年41辆,1941年638辆

T-50轻型坦克:1941年48辆,1942年15辆

T-60轻型坦克:1941年1385辆,1942年4660辆

T-70轻型坦克:1942年4913辆,1943年3483辆

SU-76坦克歼击车:1942年26辆,1943年1908辆,1944年7155辆,1945年3552辆

T-34/76中型坦克:1940年117辆,1941年3020辆,1942年12572辆,1943年15820辆,1944年4100辆

T-34/85中型坦克:1944年10615辆,1945年21108辆

SU-122自行火炮:1942年25辆,1943年611辆

SU-85坦克歼击车:1943年760辆,1944年1899辆

SU-100坦克歼击车:1944年500辆,1945年1835辆

T-28重型坦克:1940年13辆

KV-1重型坦克:1940年141辆,1941年1258辆,1942年1860辆

KV-1S重型坦克:1942年585辆,1943年621辆

KV-85重型坦克:1943年148辆

KV-2重型坦克:1940年102辆,1941年100辆

KV-8重型坦克:1942年102辆,1943年35辆

IS-1重型坦克:1943年67辆,1944年40辆

IS-2重型坦克:1943年35辆,1944年2210辆,1945年1150辆

SU-152:1943年704辆

ISU-122/152:1943年35辆,1944年2510辆,1945年1530辆

再对比火炮产量

中国共向越南提供122毫米榴弹炮280门57毫米高射炮960门,各型迫击炮20237门。而1961-1972年的11年间,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几种装备仅分别增加了约200门、2000余门和1.7万门。

苏联30年代的火炮产量如下: 1930-1931:1911门 1932-1934:3778门 1935-1937:5020门到1934年1月1日为止,红军拥有17000门火炮,到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超过67000门的火炮。苏联兵工厂在1943年生产了21753门火炮,44年生产了23841门,45年则是13511门。充沛的后援保证了红军能够在突破口上集中足够多的火炮。在1943年有大约1300家工厂在生产弹药。炮弹的产量如下(包括火箭弹): 1941:51,000,000 1942:80,000,000 1943:86,000,000 1944:95,000,000 1945:61,000,000 总共三亿八千一百万发炮弹(其中八百七十八万发火箭弹)。其他资料表明,1941年的弹药产量只有二千六百万发,只有计划数的54%。在战时,苏联平均每年生产十三万四千根炮管(包括高射炮,反坦克炮和迫击炮)和七千八百六十万发炮弹,分摊下来大约每根炮管586.5发炮弹;而当时德国平均年产七千一百万发炮弹和四万二千五百根炮管,每根炮管分摊1670发炮弹。产生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初期苏联火炮的大量损失;然而苏联火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量上的不足。

1943年,红军尽其所能集中了一切炮兵用于对列宁格勒的解围,其中还包括了一个海军铁道炮旅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这些部队在1944年编入了AKP。1月14日和15日,21600门火炮(不包括1500门斯大林管风琴和600门高射炮)的弹幕射击拉开了进攻的帷幕,1月15日的早上7点10分至8点40分这一个半小时内有22万发炮弹落在了德国人的头上。在1944年6月22日开始的史诗般的“巴格拉季昂”战役中,24000门火炮和火箭炮提供了盛大的预备火力。

感情我们囤积那么多年的军火还不够老大哥一个半小时吃的?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4 23:02:4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4 23:10:3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1:22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5 18:37
标题: 回复主题

不要漫无边际地拿苏美德英阿来比较,就是把星球大战里的银河舰队也研究一通,对于研究打越军也没多少参考价值,因为战争年代、规模、样式根本就不一样。

对越作战战例表明越军的排级阵地经过数十发的大口径炮击、连级阵地经过百发左右的大口径炮击可以由步兵攻不下状态变成攻得下(伴随射击的无后座力炮、迫击炮不算)。每天一万大口径炮弹的射击量足以攻克累计由7千左右越军据守的阵地(这差不多是我军一天的攻击规模)。每发大口径炮弹算平均50公斤重,一万发的运输量是500吨。用60吨的标准货车运是不到10个车皮,用5吨解放卡车向前线运送是约100运输辆次。大概这般程度的炮弹运输和发射水平是否超出我国的支撑限度?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09-6-15 20:42
标题: 回复主题
hjf1390兄的出贴风格好象有很大变化,判若二人。

[此帖子已被 射天狼 在 2009-6-16 9:46:40 编辑过]


作者: 湖南骡子    时间: 2009-6-15 21:55
标题: 回复主题
拿苏联二战时的炮弹生产和消耗量做依据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那是全国的军工生产线开足马力拼命生产的结果。忘了说一下,苏联在1941年承受巨大失败后,主要军工生产转移到了乌拉尔、西伯利亚,在当时的铁路运输条件并不强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前线如此庞大的消耗,恰恰说明了一个国家在大规模战争中其军工生产和后勤保障的扩张潜力。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01:45
标题: 回复主题

拿苏联二战时的炮弹生产和消耗量做依据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那是全国的军工生产线开足马力拼命生产的结果。

=================================

如果我国要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只能这个打法。而且文革时我国兵工厂一样开足马力生产,结果还是这个成绩,更不能遑论“第三次世界大战”(若真的爆发,也只能靠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

每发大口径炮弹算平均50公斤重。对越作战战例表明越军的排级阵地经过数十发的大口径炮击、连级阵地经过百发左右的大口径炮击可以由步兵攻不下状态变成攻得下

===================================================

可是朝鲜战争证明,即使是美军那样的轰炸,也不能确保战地的夺取,最后还是得靠步兵拔点。这点在法国炮台已经证明,而且说明越军的永固工事防守很有一套。越军不守是因为他认为没必要守,或者没必要花大力气守。

因为战争年代、规模、样式根本就不一样。

=======================================

从中国军队的步炮协同、徒步步兵的穿插,机械化部队的运动和二战相比没有实质提高。

每天一万大口径炮弹的射击量足以攻克累计由7千左右越军据守的阵地==================上甘岭可是打了数十万发炮弹也没解决问题呀。我们才和越军几只王牌交手就翘尾巴了?当时时我们的优势有多大?到达河内后优势还能保持吗?这些都是未知数。

用60吨的标准货车运是不到10个车皮=================山地行车不可能满载,而且抢修铁路工作很缓慢,公路就如网友所写,经常堵车。您怎么保证您最需要的炮弹经过我们运伤员、运烈士的车队后还能及时赶到炮兵阵地呢?

在当时的铁路运输条件并不强的情况下===================你可能没发现,日俄战争俄国惜败后,俄加强了这条动脉的建设,当时已经是宽轨铁路了。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09:4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1:58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01:51
标题: 回复主题
你如果真想打到河内的话,我出个主意:优先保证一到两个个机械化集团军发动闪击,在空军和炮兵集团掩护下,也许可以杀到河内郊区,就这这个距离,130加也许可以打几炮。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4:22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6 04:24
标题: 回复主题

“越军不守是因为他认为没必要守,或者没必要花大力气守。”

你最好对越军对华作战思想有个基本了解再发言。

“从中国军队的步炮协同、徒步步兵的穿插,机械化部队的运动和二战相比没有实质提高。”

这些话与炮弹发射量有什么关系?我看不出这些话如何证明了中国军队朝越军每天打比如一万炮是不合理的该比如一个半小时内打二十万炮才合理?

“您怎么保证您最需要的炮弹经过我们运伤员、运烈士的车队后还能及时赶到炮兵阵地呢?”

第一我不需要及时让汽车赶到。从卡车卸下炮弹就往炮膛里填这不是炮兵的作战样式。只要当天到达卸下第二天要用的炮弹就足矣。100车次的不限时当日到达都完成不了,开公共汽车也没这么稀松的。

用60吨的标准货车运是不到10个车皮=================山地行车不可能满载,

这句也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吧。那即使半载,也只有先证明了中国西南的铁路网运10个车皮还行运20个车皮就吃不消,这句话才有价值。

“在空军和炮兵集团掩护下,也许可以杀到河内郊区,就这这个距离,130加也许可以打几炮。”

疑问一:既然空军已参战了那还需要大老远地推130加去给河内打几炮么?疑问二:如果陆军能杀到河内郊区,我想知道是什么理由让他们杀不进市区?


作者: 湖南骡子    时间: 2009-6-16 04:46
标题: 回复主题
呵呵,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去过俄罗斯。宽轨铁路就能保证更大的运量?有点搞笑。这个大能大多少?
西伯利亚大铁路虽然修了复线,20世纪30年代部分路段还初步实现了电气化,但在苏德战争中要满足从远东调运人员物资到欧洲的庞大任务仍然是相当吃力的。要知道从海参崴到乌拉尔以东的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叶卡捷琳堡)的铁路就有7000多公里长,如果再算上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到莫斯科的距离的话就是9000多公里了,这个距离是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那么远了。而且战争中苏联远东的铁路系统储备的大量机车、枕木、铁轨等等都调到了西边去,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情况实际上是老化相当严重。在对日作战前不久苏联方面才紧急赶工对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维护,勉强保障了对日作战前部队的输送准备工作。苏联战时把它的后勤输送能力达到了极限,能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毕竟是做到了。战争时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6 5:05:06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09:31
标题: 回复主题

要知道从海参崴到乌拉尔以东的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叶卡捷琳堡)的铁路就有7000多公里长,如果再算上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到莫斯科的距离的话就是9000多公里了

========================================

前苏联压根就没疏散那么远,宽轨和重轨铁路所能运输的量不是普通铁路所能比的

既然空军已参战了那还需要大老远地推130加去给河内打几炮么?疑问二:如果你最好对越军对华作战思想有个基本了解再发言。如果陆军能杀到河内郊区,我想知道是什么理由让他们杀不进市区

===================================================

很简单,炮兵打几炮,和空军扔炸弹的政治意义是不同的。美国在标枪一战役中向越南扔了那么多炸弹,其实对越南政治上的打击效果不彰。请注意我的前提:机械化部队。俄军首战格罗兹尼就过于依赖是用装甲兵。结果都被车臣武装“拔了盖子”。另外,一两个集团军,如果不及时回撤的话,还在那等着雨季被敌人包饺子啊?(斯大林格勒不就是这样吗?)

这些话与炮弹发射量有什么关系?我看不出这些话如何证明了中国军队朝越军每天打比如一万炮是不合理的该比如一个半小时内打二十万炮才合理?

==============================================

但证明了,我提出将我军后勤和二战相比不是“天马行空”。无论是美军进攻顺化还是我军进攻谅山,都是在短时间内用饱和式打击让对手屈服。河内市区及市郊总面积有数百平方公里,一万发炮弹还不够塞牙缝。

你最好对越军对华作战思想有个基本了解再发言。

==============================================

那就是“敌进我退,关门打狗,坚持敌后游击,拖入持久战,争取外援”。

这句也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吧。那即使半载,也只有先证明了中国西南的铁路网运10个车皮还行运20个车皮就吃不消,这句话才有价值。

============================================

我们当时修好了铁路吗?能用整辆火车运大口径炮弹吗?运输爆炸物,从安全原则来讲,是有规范的,不可能裸弹装载,有保护措施,而且包装部分,药包(发射药)总重不比弹丸轻,而且爆炸物有装载极限,车距限制和车速限制的。另,我没说中国国内运二十车炮弹不可行,我只是认为,在越南,我们铁路边打边修的情况下,完成二十车炮弹及配套发射药,火炮维修物资,和保障人员的运输不太可能。

从卡车卸下炮弹就往炮膛里填这不是炮兵的作战样式。只要当天到达卸下第二天要用的炮弹就足矣。

==============================================

我估计补给线拉长以后,能从第一天运到第三天的粮食就很不错了。而且在前线囤积数万发炮弹很不安全,我军的炮兵一直在机动就是不让敌人发现位置。你一下囤积这么多炮弹,卫星侦查不可能不发现吧?不怕越军一炮把你都打烂了?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12:48:2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13:37:5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3:18 编辑过]


作者: 湖南骡子    时间: 2009-6-16 11:05
标题: 回复主题
我们就算乌拉尔地区,距离莫斯科2000多3000公里,这也已经是个不短的距离了。不要再炒什么宽轨重轨的概念,战争时期决定物资运输能力的绝不仅仅是轨道的质量。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12:30
标题: 回复主题

战争时期决定物资运输能力的绝不仅仅是轨道的质量

=============================================

错了,物流是最容易形成瓶颈效应的。即在一个节点出现迟滞,就会影响全盘。只有一环套一环,每个环节都不能错才能保证物流的正常运转。

发展重轨和宽轨,提高运载重量和速度是各个大国梦寐以求的目标。否则美国就不会在冷战时期,铁路运输明显萎缩时还搞重轨铁路了。

用5吨解放卡车向前线运送是约100运输辆次。

======================================

我军参战部队当时没有装备5吨解放,主要是4吨解放,2吨gazi,5吨的东风极少见。运炮的部队有东方红,戴高乐,但是只是作为炮的运输手段没有充裕到运炮弹的程度。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12:38:4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3:42 编辑过]


作者: 湖南骡子    时间: 2009-6-16 14:36
标题: 回复主题
原来怒火先生还知道瓶颈效应,那你怎么不想想机车数量、车皮数量、调度能力、道岔和路段的保养状况对物流的影响?
另外,毛子修铁路有个怪毛病那就是不喜欢修隧道——地盘太大养成的坏习惯,嫌修隧道太麻烦,干脆让铁路大绕弯子,这种修路方式你能说对它的战略输送不会有瓶颈作用?
另外我们考虑的还仅仅是铁路,大量的物资要保证从车站输送到第一线,以苏军当时的汽车摩托化输送能力,就算加上美英援助的车辆,那个负担也是让人相当够呛的,但苏联人做到了。这又说明什么?战争时期,一切皆有可能——战争不仅是钢铁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单纯的物质决定论或精神决定论都是不全面的。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6 14:51:17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14:52
标题: 回复主题

嫌修隧道太麻烦,干脆让铁路大绕弯子,这种修路方式你能说对它的战略输送不会有瓶颈作用?
=====================================

但是避开了山区,火车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行驶,也能载更多的货物。成昆铁路就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其代价就是“无法高速运载大宗物资”

那你怎么不想想机车数量、车皮数量、调动能力、道岔和路段的保养状况对物流的影响?
======================================

说得好,你指出了我没指出的问题,所以更加说明我们不可能运输足够的军火支持进攻河内的战役。

战争不仅是钢铁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

========================================

没错,我没否认我军士气的高涨,但是没有物质基础哪有精神建筑呢?英雄三天不吃饭也得完啊。

另外,主张打一仗我国动员能力就能补充产能不足,这确实是对我国政策的误解。我国进行惩越作战的目的是,给反华势力一个警告,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而不是为了把全部国民经济都拖进去。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15:09:5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4:10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6 15:22
标题: 回复主题

“用5吨解放卡车向前线运送是约100运输辆次。======================================我军参战部队当时没有装备5吨解放,主要是4吨解放,2吨gazi,5吨的东风极少见。运炮的部队有东方红,戴高乐,但是只是作为炮的运输手段没有充裕到运炮弹的程度。”

不用5吨车拉100次,用4吨车要拉125次。此说与火车山地不满载一样,需要先证明中国西南地区的铁路网运10个车皮还行,运20个车皮就吃不消;西南地区的汽车兵只能保障100个车次,125个车次的任务就完不成,你的话才有写出来的价值。


作者: 湖南骡子    时间: 2009-6-16 16:59
标题: 回复主题
1.避开了山区就代表能开快?来回绕弯路,在高低不平的地形上爬坡等等等等,这些不会影响火车的速度?别忘了那是在电气化才刚刚开始的时代,苏联当时的机车主要还是蒸汽的。成昆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因此就“无法高速运载大宗物资”?真不知道你这因果关系的逻辑推导是怎么想出来的,你又忘记了:决定铁路输送量和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对俄国铁路系统做发言,您最好还是先去俄罗斯坐一回西伯利亚大铁路或者贝阿铁路上的火车再做结论。
2.你非要断章取义那我没办法,我举的事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苏联在战时困难条件下仍然能勉强保证前线的物资和人员运输。
3.你非要坚持中国当时的后勤供应能力不足以支持我军打到河内,可惜你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打到河内就撤军,难道会影响全部国民经济的大局?之所以不那样做,是最高领导人出于对国际形势和战争目的的综合考虑作出的选择,以所谓后勤掣肘说来解释实在很苍白。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6-16 17:01:02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18:22
标题: 回复主题

成昆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因此就“无法高速运载大宗物资”?

================================================

因为高速行驶会对桥梁造成超过自身重量的压力。这个是工程学的内容。

可惜你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

=============================

很简单,我询问过参战的汽车兵,他们都说完成不了。那我也没别的看法。而且我列出过我国炮弹产量和美苏德的对比,我们的产量只是他们的零头,这怎么够?

就兵力而言,也没形成3比1的优势,这对攻方不利。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4:49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6 21:44
标题: 回复主题

“我列出过我国炮弹产量和美苏德的对比,我们的产量只是他们的零头,这怎么够?”

没见过这么生搬硬套的。越军数量与美苏德军数量相比,是不是个零头?

中国的军事体系是以对抗苏军为目标规划和建设的,要保卫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到你这里连在一两万平方公里内(战区延伸到河内)打个几个师越军都不够使的,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难道那些经历过几千万士兵伤亡的国家领导人们对军事的理解只及你的百分之一?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22:18
标题: 回复主题

难道那些经历过几千万士兵伤亡的国家领导人们对军事的理解只及你的百分之一?

==================================================================

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战争,才会知道我国后勤及工业的落后,也才有果断撤军的举动。

中国的军事体系是以对抗苏军为目标规划和建设的,要保卫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到你这里连在一两万平方公里内(战区延伸到河内)打个几个师越军都不够使的

============================================================

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越南大打,也不可能有大打的后勤准备工作

打个几个师越军

==================

河内只有几个师越军?请问消息来源?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2:52:3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35:15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6 22:47
标题: 回复主题

不用5吨车拉100次,用4吨车要拉125次。此说与火车山地不满载一样,需要先证明中国西南地区的铁路网运10个车皮还行,运20个车皮就吃不消;西南地区的汽车兵只能保障100个车次,125个车次的任务就完不成,你的话才有写出来的价值。

===========================================

你说的有问题,就算有125辆次日运输量还是不能保证完成任务,为什么:

1,弹丸和发射药是分开储运分开包装的,因此就算是弹丸加发射药加包装箱不到50公斤,一辆车也运不满4吨----体积超标。但我们就按125算。

2,从弹药库运到河内前线要多少天?计入敌特破坏,天气,路况,堵车就算三天吧。

3,火炮长期作战复进簧有磨损吧?润滑油要加了吧?炮管要换了吧?轮胎要修了吧?我们姑且就算25车吧。

4,不能像卫国战争一样为了保证效率直接把机车掀了吧?得有去有回。乘以二。

(125+25)*3*2=900

我们每天要准备900辆车------仅仅是为了运大口径炮弹。就算没有损失一辆车损失,也没计入随行警卫部队的车辆,这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计算损失(重大损失除外),就得1000辆以上。我国从50年到74年援越的车辆总和也只有1.6万辆。

再来看装甲兵,履带,炮管,炮塔,特别是弹药,焊接损坏装甲的钢板,计算起来一天也得几百吨吧?(一个炮塔就有十几吨,一个发动机就有一到两吨)特别是要修复东溪穿插的那些63轻型坦克,由于分布分散,导致抢修的不易。

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炮弹及枪弹呢?按照我军一贯重视轻武器的传统,这部分才是大头。

油料-----刚开始离我国近,问题不突出,打到河内,到底多少吨?

补充部队----据战后中国军方发表的统计:中国军队死6954人,伤14800多人。得补充两万人吧?需要急救人员前往救治吧?这些不都要车运吗?

要指出的是正在修建中的越北的铁路可不一定运得了。特别是如此多的炮弹,绝对不能一起运输,一旦爆炸肯定是连锁效应。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6 23:58:2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0:03:0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0:23:40 编辑过]


作者: 天空之歌    时间: 2009-6-16 23:13
标题: 回复主题
楼上发言都精彩,可惜字体弄太小,老兵要看清楚更辛苦了.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7 00:58
标题: 回复主题

中国一个作战师(含炮兵)一天约消耗各种物资(含油料、给养和弹药)约500吨,坦克部队有自己的保障体系另算。师级后勤支援点一般距离前线30公里(敌方最远射程之外)。算道路拥堵汽车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那么是一个小时车程,加上装卸时间,一个运送往返约4小时,每天可以运2-3次,每次平均运3吨,每辆车一天可运送7-8吨左右。一个作战师的500吨物资需要70辆卡车保障,加上备用和机动卡车算80辆。非作战师保障量减半,40辆车。中国出境约30个师,算一半打仗一半跟进,那么每天消耗总共1万1千多吨,每辆车运7-8吨需要1800辆卡车往返于部队和师后勤支援点之间跑运输,再打个富余量算2000辆。从师后勤支援点到火车站、军需仓库,路程虽远一些,但是道路安全路况好跑得快效率高,基本1.5-2倍数量可以完成每天1万1千多吨的任务,也即三四千辆。这两级保障体制共需车辆五六千辆。再加一级保障也不超万辆。

一汽二汽七十年代每年军车产量约为5-6万辆,按新3年旧3年修修补补又3年的使用法则,一辆车可以用7-8年,那么中国军车保有总量不下三十万辆。从三十万辆里调剂出万辆支援出国作战有困难么?别忘了中国当时后勤规模是常年支持4-5百万人,如今要为二十几万人的出国额外加点班,不算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务。

[此帖子已被 hjf1390 在 2009-6-17 1:01:15 编辑过]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7 08:30
标题: 回复主题

师级后勤支援点一般距离前线30公里(敌方最远射程之外)。

===================================

那么怎么把弹药运到师支援点呢?空投是吗?

一个运送往返约4小时,每天可以运2-3次,每次平均运3吨,每辆车运7-8吨

===============

不太可能,因为从边境运东西到谅山就得两天(主要是因为不能单车行动,有特工破坏,不能夜间运送军火),就此看到河内至少得三天。如果接力运输就要乘以二或三。

如今要为二十几万人的出国额外加点班,

=================================

还有至少二十万民工,数万后勤战线的指战员,数十万越南老百姓。总数近百万人。

从师后勤支援点到火车站、军需仓库,路程虽远一些,但是道路安全路况好跑得快效率高,基本1.5-2倍数量可以完成每天1万1千多吨的任务,也即三四千辆。

===================================================================

就是这段路出问题,您没看到老兵的回忆录吗?惩越作战到第二阶段时,堵车已近很常见了。经常可以见到为了保证运输速度,推翻车辆的报道。

这两级保障体制共需车辆五六千辆。再加一级保障也不超万辆。

===================================================

越北的公路在不拥挤、不堵车的情况下最大通行车辆数是多少?两千?三千?

一汽二汽七十年代每年军车产量约为5-6万辆,

=====================================

二汽的汽车部队刚刚装备,还不成熟,没有多少投入作战。另外,纠正一个错误,一汽生产的“军车”一年只有几千辆--------没有几万辆-------那是包括民用车,小型卡车的总产量。

别忘了中国当时后勤规模是常年支持4-5百万人,如今要为二十几万人的出国额外加点班,

========================================

不会吧?后勤兵不是兵了吗?民工不吃饭吗?越南的老百姓饿了两周了,不管吗?

那么每天消耗总共1万1千多吨

========================

那是早期,因为步兵武器弹药还有存量,油缸还有存油,还看不出来后勤的吃紧。等“星期攻势”结束后,我军士兵身上的粮弹耗尽时,后勤的负担会猛增。

打个几个师越军

==================

这个问题,您回避了。到底是因为保密原因不能告诉我们越南在唱空城计,还是因为这个消息来源本身有问题?

别忘了中国当时后勤规模是常年支持4-5百万人

==============================

你也别忘了,很多部队是自给自足(包括那九个军里面的部队)的“经济建设部队”,后勤也只是在国内有保障。到国外要是粮食不足了----你总不能让他们弃甲归田吧?

诸位,二战时日军有一句话“后勤也算兵,蜻蜓也能算老鹰”

之所以日军不重视后勤,因为有抢劫习气存在。

可是我们是正义之师,对缺粮少药的越南民众不能不救治,这也是算个负担吧。

[此帖子已被 怒火万丈 在 2009-6-17 8:43:20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9-6-17 17:30
标题: 回复主题

我国后勤及工业落后呀,军火质次量少呀,车辆不够用啊,路面状况差啊,堵车不好走啊,还有特工埋伏呢,要管饭的人太多了,运输任务太重啦,越南的炮击好可怕呀,越打下去就越军越多抵抗意志越强啊,再打下去名声可就不好听了啊……

总之,你近日所发的一二十帖可归纳为一句话:什么困难在你面前都是天大不可克服的困难!那你就原地在屋檐下躲着吧。我更愿意去追随顶风冒雨也要大步前行的队伍。


作者: 怒火万丈    时间: 2009-6-17 18:07
标题: 回复主题

我国后勤及工业落后呀,军火质次量少呀,车辆不够用啊,路面状况差啊,堵车不好走啊,还有特工埋伏呢,要管饭的人太多了,运输任务太重啦,越南的炮击好可怕呀,越打下去就越军越多抵抗意志越强啊,再打下去名声可就不好听了啊……

总之,你近日所发的一二十帖可归纳为一句话:什么困难在你面前都是天大不可克服的困难!那你就原地在屋檐下躲着吧。我更愿意去追随顶风冒雨也要大步前行的队伍。

======================================

诶,大家都是网上认识的朋友,聊聊而已,莫当真。真的越南仔欺负到我们头上了,首长叫我们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

PS:有段时间我们这儿的国防生课余辩论的就是这些问题,比如二战日本的“白兵主义”和我军“刺刀见红”的区别和联系;如果阿根廷获得充足的保障,英国又如何如何;第四次中东战争,叙利亚若及时突破戈兰高地又会怎样怎样等等。

大家的辩论很激烈也很精彩,在辩论途中,甚至连“再这样想是什么什么主义错误”都说出来了,可是大家课后还不是好朋友,好同志?

我开这贴除了表述我的观点外,还为了活跃论坛气氛。毕竟,一个这样的军事论坛,技术贴似乎太少了。

如果需要,我还会再开一些相关的技术贴,届时欢迎老兵们发表意见。

最后,还得谢谢一直支持此贴的hjf1390 兄,湖南骡子兄。特别是湖南骡子兄,指出了我的错误论据,难能可贵。


作者: 卧雪护凤    时间: 2009-6-23 05:24
标题: 回复主题

又是一个理论派,还是国防生,套用周星驰的一句话:“官哦。”

[此帖子已被 卧雪护凤 在 2009-6-23 5:25:41 编辑过]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