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一部老电影,是李连杰主演的《中南海保镖》,片中的杀手参加过越战,用的军刺是三棱刺刀。据说国际认证为最毒刺刀,已禁用,只用作礼仪表演。
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三棱刺刀刺入人体以后,通过血槽迅速将空气引入,空气在体内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刺入人体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敌手即刻毕命。
请问79年自卫反击战大量使用这种军刺吗?1984至1989年期间用过吗?什么时候禁用的?
没有禁用某种刺刀的禁令,如今在阿富汗和阿拉伯、非洲还可见民兵在用带三棱刺刀的56式。
血槽是避免肉夹紧刺入的刀身形成真空造成拔出困难。
“刺入人体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敌手即刻毕命”是神话了,扎大腿扎肚子扎屁股肯定立刻死不了。刺刀的杀伤力不超过长矛尖,弱于子弹。子弹洞穿都不能保证死,何况被捅一刀。
谢谢四楼朋友的解释。
1984至1989年防御战期间我军还用过56式军刺吗?
没有禁止使用三棱刺刀的禁令,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大量使用。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1956年式/-1式7.62毫米冲锋枪,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都使用过三棱刺刀。刺刀为三棱形(早期出厂的为剑形),有三条血槽。后端有椭圆孔,使刺刀能在枪刺座上移动,以保证枪刺在伸开和折迭两种状态射击的效果基本一致。在伸开时,靠枪刺管的套合孔套在枪管前端固定,在折迭,靠枪刺管上的缺口卡在枪刺座的后突笋上固定。用枪刺管簧将枪刺定位在伸开和折迭位置。1984年-1989年防御作战期间,由于我军已经开始逐渐换装81式自动步枪,但是只要还使用56系列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就一定还配上三棱刺刀。基本上由刺刀,枪刺管,枪刺柄,枪刺管簧(枪刺柄簧)和枪刺座组成
现代战争很少有机会用刺刀了。1984至1989年防御战据我所知只有一个战例用过56式军刺,那就是收复老山时一名叫尹光忠的士兵用56式上的刺刀刺死了两名越军重机枪手。这也是凑巧,如果对方是步枪手的话就刺不成了,肯定是用子弹或手榴弹来对决。
另外在一些战斗中守军打到弹尽援绝全部阵亡,因为无人生还也就不知道在他们的最后时刻是否用上了刺刀。
没有禁止使用三棱刺刀的禁令,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大量使用。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1956年式/-1式7.62毫米冲锋枪,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都使用过三棱刺刀。(注: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因文革期间制造工艺流程混乱等原因,于1978年被撤出部队列装枪械装备)刺刀为三棱形(早期出厂的为剑形),有三条血槽。后端有椭圆孔,使刺刀能在枪刺座上移动,以保证枪刺在伸开和折迭两种状态射击的效果基本一致。在伸开时,靠枪刺管的套合孔套在枪管前端固定,在折迭,靠枪刺管上的缺口卡在枪刺座的后突笋上固定。用枪刺管簧将枪刺定位在伸开和折迭位置。1984年-1989年防御作战期间,由于我军已经开始逐渐换装81式自动步枪,但是只要还使用56系列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就一定还配上三棱刺刀。基本上由刺刀,枪刺管,枪刺柄,枪刺管簧(枪刺柄簧)和枪刺座,轴螺组成。剑形枪刺刚度不够,容易弯曲,影响刺杀,所以后来用三棱枪刺所代替。不过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上基本上很少用到用枪刺搏杀的地步。
感谢以上老兵朋友的解释,让我了解了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使用的枪械知识。
我想当年很少用得上军刺的另一个原因,阵地战上是不是敌我双方的炮火覆盖都大,如果敌人冲上阵地来,也只能用枪射杀。
是自动步枪火力猛打得凶,枪一响一大片人都赶紧趴下了,短兵相接的机会就少了。即使短兵相接了,也优先用密集火力争取打死对方,没打死又来不及换弹匣了才不得不动刀。单发拉枪栓的步枪半天才响一声吓不住人,等短兵相接就来不及拉枪栓了,于是优先用刺刀解决,刺不着的敌人才拉枪栓用枪打。
当然自动步枪兵的拼刺训练也远少于单发步枪兵,对于拼刺刀不那么有自信和胆量。
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百无禁忌,只要能制敌于死地,使用什么手段都有可能。
当年的白刃战,有人用手插进敌人的鼻孔,有人用牙齿猛咬敌人的耳朵,有人卯足了劲将敌人的嘴巴上下撕开,有人用膝盖顶住敌人的喉咙,有人拼命地死抓敌人的“鸟巢”……,目的就是要让敌人没有反抗能力,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
没有禁止使用三棱刺刀的禁令,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大量使用。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1956年式/-1式7.62毫米冲锋枪,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都使用过三棱刺刀。(注: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因文革期间制造工艺流程混乱,瞄准装置不易矫正射弹散布比半自动步枪大等原因,于1978年被撤出部队列装枪械装备)刺刀为三棱形(早期出厂的为剑形),有三条血槽。后端有椭圆孔,使刺刀能在枪刺座上移动,以保证枪刺在伸开和折迭两种状态射击的效果基本一致。在伸开时,靠枪刺管的套合孔套在枪管前端固定,在折迭,靠枪刺管上的缺口卡在枪刺座的后突笋上固定。用枪刺管簧将枪刺定位在伸开和折迭位置。1984年-1989年防御作战期间,由于我军已经开始逐渐换装81式自动步枪,但是只要还使用56系列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就一定还配上三棱刺刀。基本上由刺刀,枪刺管,枪刺柄,枪刺管簧(枪刺柄簧)和枪刺座,轴螺组成。剑形枪刺刚度不够,容易弯曲,影响刺杀,所以后来用三棱枪刺所代替。。三棱刺刀长约30公分左右。不过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上基本上很少用到用枪刺搏杀的地步。基本上和越军都是打遭遇战,都是用火力射击。当年上战场前我们步兵都是基本上成和尚的,目头发的是和越军在遭遇肉搏的时候防止对方扯头发和头部负伤时方便包扎。
没有禁止使用三棱刺刀的禁令,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大量使用。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1956年式/-1式7.62毫米冲锋枪,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都使用过三棱刺刀。(注:1963年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因文革期间制造工艺流程混乱,瞄准装置不易矫正射弹散布比半自动步枪大等原因,于1978年被撤出部队列装枪械装备)刺刀为三棱形(早期出厂的为剑形),有三条血槽。后端有椭圆孔,使刺刀能在枪刺座上移动,以保证枪刺在伸开和折迭两种状态射击的效果基本一致。在伸开时,靠枪刺管的套合孔套在枪管前端固定,在折迭,靠枪刺管上的缺口卡在枪刺座的后突笋上固定。用枪刺管簧将枪刺定位在伸开和折迭位置。1984年-1989年防御作战期间,由于我军已经开始逐渐换装81式自动步枪,但是只要还使用56系列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就一定还配上三棱刺刀。基本上由刺刀,枪刺管,枪刺柄,枪刺管簧(枪刺柄簧)和枪刺座,轴螺组成。剑形枪刺刚度不够,容易弯曲,影响刺杀,所以后来用三棱枪刺所代替。。三棱刺刀长约30公分左右。不过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上基本上很少用到用枪刺搏杀的地步。基本上和越军都是打遭遇战,都是用火力射击。当年上战场前我们步兵都是基本上成和尚的,目的是和越军在遭遇肉搏的时候防止对方扯头发和头部负伤时方便包扎。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