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转帖]凤凰卫视: 农民探访抗日战场 揭开历史迷雾 [打印本页]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9-9-18 10:11
标题: [转帖]凤凰卫视: 农民探访抗日战场 揭开历史迷雾

核心内容:70年前的长城脚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抗日血战。70年来,它却无声消散在时代的荒草烟尘之中。揭开历史的迷雾,一个普通农民的只身探寻。

凤凰卫视2009年9月15日《冷暖人生》节目文字:

解说:2008年春,几名北京市昌平区公安局的警察,在一条乡间公路上出警查车,当他们对一辆过路汽车经行例行检查时,意外情况突然发生。

杨国庆:一掀开后备厢那盖,他可能也没看见过,这是什么东西,这手好家伙,他不是胯那冲锋枪嘛,手胯那去了,下意识那种,这什么东西,我说这一个收破烂用的一个探测器。他不相信,他说不可能。他说你先把车开边上去,然后叫一老警察来。

陈晓楠:刚才这个把警察惊出一身冷汗的人,名叫杨国庆,他出生在昌平,就是当地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1999年,他们两口子在县城里开了家熟食店,几年后,小日子就殷实了起来,杨国庆还买了辆家用旅行车,可就在这时,邻居们却发现杨国庆的行踪诡异了起来,他时不时穿身军绿色的迷彩开车进山,一走就是几天;而与此同时,山区里的护林员和植树的民工们,也时常能见到一位中年男子,肩上扛着一个一米多长的铁家伙,在山脊和密林中探来探去,还不时停下来在地上挖坑。杨国庆的这种古怪行径持续了好几年,终于在2008年的这一天,他惊动了警察。经过几名警察的合力检测,最终证实,杨国庆随身携带的这一米多长的铁家伙,是一台金属探测器,警察们大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农民,要杠着这种高科技的东西,在这荒僻的山林中穿行呢?

杨国庆:我穿着这种仿军制的这种衣服,扛着探测器,就像扛着枪一样,我每天上山真的站在阵地上,你环顾四周,有时候也感觉到有时候像一个兵一样,像哨兵。

解说:杨国庆将肩上的探测器当成了武器,他要用这种武器,带他走进历史,还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而这一切,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日子殷实起来的杨国庆,迷上了户外运动,2005年春,他和几个山友到昌平西郊长峪城登山,接近山顶,杨国庆偶然回头张望,忽然看到了令他迷惑的景象。

杨国庆:看到一段比较明显的痕迹,一直从脚底下延伸到很远的一个山头上。当时我跟一块爬山的山友说,我说这怎么特像那个电影里面演那个战壕。

解说:山友们都说,这么高的山上,怎么可能有战壕。而从小爱好军事的杨国庆,却断定这就是军事工事。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他下山后,就到山脚下的村落中找来几位老人探访。

杨国庆:他就跟我说,原来三几年,他说山上就是打过一个大仗,说还是跟日本人打的,他们小时候,上山去捡养洋烙,就是打完仗之后上山去捡那个枪啊,或者刀之类,叫捡洋烙。他们在山上捡过特别大的地雷,这个他讲话说地雷跟脸盆似的,而且还捡过什么鬼子刀,还在山上放羊的时候看这个羊它不走,一堆羊就搁那吭东西,过去一看,就是一个头盖骨。

解说:老人们的话极大的震撼了杨国庆,活到四十几岁,他竟然第一次听说,自己的家乡昌平还发生过抗日血战。随后,他赶往昌平档案馆,找到一本名为《昌平掌故》的小书,书中的记载证实了老人们的说法。

杨国庆:1937年8月,日军铃木第十一混成旅团、酒井第一混成旅团、川岸第二十师团一部及板垣第五师团等约7万人进攻昌平,中国军队汤恩伯第十三军、高桂滋第十七军等6万人沿南口长城沿线迎敌。这场战役历时18天的阵地争夺战,战线都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长达500余里,中国军队伤亡33691人,伤亡日军15000人。

陈晓楠:放下《昌平掌故》这本布满灰尘的小书,杨国庆久久难以平静,南口,就在居庸关之南,就在他的家乡昌平的长城脚下。而这场史称南口战役的大会战,不论从参战人数还伤亡人数,都超过了中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而何以台儿庄战役名垂青史,南口战役却湮没无闻呢?2006年,杨国庆赴东北老白山,旁观了一次东北抗联的纪念活动,当地对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与英雄人物的重视,又一次刺痛了杨国庆。杨国庆说他没有多少文化,不能从整理文字史料上入手,而他受到村里老人们"捡洋落"的启发,决心从搜集实物上还原南口战役。于是,2006年,杨国庆花一千多元,买了台金属探测器,又将熟食店的生意推给妻子一个人,而他,则只身踏上了寻找南口血战的旅程。

[此帖子已被 永志不忘 在 2009-9-18 10:13:06 编辑过]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9-9-18 10:14
标题: 回复主题

解说:2006年春末的一天,杨国庆扛起了金属探测器,带上一把自制的铁镐,走进昌平的崇山峻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杨国庆:那我说就从小路开始吧,然后探探探,这个探测器响了,响,我心里头噔噔噔叫了,我觉得挺有意思啊,因为听人说过那边有地雷不是。比较小心的,挖挖挖呢就挖出一个子弹壳。那个子弹呢前部都锈掉了,这能挖出东西来这宝啊,我就在那儿特别高兴。

解说:这枚子弹壳,是杨国庆挖出的第一件战场遗物,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沿着当年南口战役的防线搜寻,在多处崇山密林中发现了战壕与工事的遗迹,并发掘出大量的马蹄铁、子弹夹、炮弹皮、钢盔、军锹等等战争遗物,有一次,他在一个掩体中就挖出了112枚子弹壳,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战斗的激烈;另有一天,他甚至一次就挖出了六枚完好的日军炮弹。

杨国庆:那天有点天气有点下了小雨,第一次去了料思台的这条沟,沟的上边就是北七岭阵地,也是燕长城的残迹。

小坡有几颗山杏树,地下有烂叶子什么的,我探到那的时候突然探测器就响了,那声音反应就跟子弹壳探的不一样。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体积稍微大一点的东西。

到底它有没有危险,我心里面也没谱,然后轻轻地用手,不用铁镐,用手扒叶子,轻轻地扒,我的心直跳,扒扒扒,然后就露出了尾翼,露出了炸弹头,因为我原来看到过这个炮弹,这个炮弹就是日军的应该是六零冲锋的迫击炮,用于非常灵活阵地战的那种炮。当时我坐在那儿,心里头又兴奋,觉得我真没白来,六颗炮弹。头排一个方向,这么摆列的。这个日军的炮弹它最能说明问题,你说你没有侵略过中国,那这个东西怎么来的,说南口战役存在不存在、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又能说明问题。

解说:2007年,昌平档案馆出版了《南口战役》一书,对于这场大会战,第一次有了比较翔实的记述,而随着对战场探寻的不断深入,杨国庆越来越深受震撼,因为史料中那一场场异常惨烈的战斗的具体细节,有时竟能被自己的发掘所证实。09年初,杨国庆在黄土洼村的北大台阵地,先是挖出了一枚国军的青天白日帽徽。

杨国庆:又在离它不到两米处,挖出了一枚被撕裂的日军身份牌。那个身份牌可不薄,是铜制的,这么厚,如果这个身份牌想用人的力量把它撕开,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经过了非常重击把它撕裂的,我想有第一种可能就是他是搏斗当中,咱们的军队和他拥抱拉响了手雷或者手榴弹的东西,这个东西把它炸开的,那同归于尽嘛,有这种可能。

解说: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21日凌晨,日军迂回到中国军队右翼全线发起总攻,其中的一个主攻阵地,就是黄土洼。40多门大炮和3队飞机无休止地轰炸,这道山梁陷入一片火海。镇守在这里的国民革命军十九团伤亡殆尽。团长傅竞芳带着伙夫、马夫等人和敌人展开肉搏,日军一次次进攻,一次次铩羽而归,终被打退。北大台上尸山血海。

解说:杨国庆夫妻二人所开的熟食店,就在昌平县城一条繁华的小街上。穿过一楼的店面,来到地下室,这里别有洞天,一个军事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特征表露无遗。

杨国庆在战场遗址上所发掘的物品,大多捐赠给了昌平档案馆,但他自己也珍藏了一部分,其中包括国军击落的一架日军飞机的部分残骸。

记者:这钢盔上还有弹孔。

杨国庆:这是一个最明显的,虽然只是产残片的,但是最能说明问题,这个钢盔你看弹孔比较小,从外沿看很明显就是当时中国军队佩戴这种头盔,德制的。这两个孔,这个后来我拿子弹在里面量了量很可能就是子弹打穿的,那就说明,这一个士兵为了捍卫国土可能牺牲在国土了

解说:据《南口战役》一书中记载,在会战中,国军第19团第一营驻守北祁岭阵地,在日军不分昼夜的飞机与炮火的轰炸下,一营像钉子般死死钉在阵地上,最后日军惨无人道地使用了毒气,一营全部官兵最终战死。在时隔71年之后,2008年春天,杨国庆来到这里,来发掘当年的熊熊战火。他先后挖出了国军的军锹、机油壶等物品,而随后挖出的东西,让他震惊了。

杨国庆:探探探,又响了。又要挖,我说这跟猪嘴什么的东西我感觉,我说这不防毒面具,在防毒面具旁边还有一盒完整的眼罩的那个还没有开封的,塑料的薄片。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9-9-18 10:15
标题: 回复主题

解说:在“南口”战役这本书里面,蒋介石在就对“南口”战役四十封电报当中,有三封提到了防毒面具,一封是汤恩伯的,一个是何饮清的,给汤恩伯的意思就是说日军很可能要使用毒瓦斯,我军要做好防毒的准备,给何饮清电报,意思就是拨发多少防毒面具给汤指挥官,我说这个家伙太重要了,它能够证明很有利的证明毒瓦斯的事,放在一边,那天又接着探,牙膏、筷子、饭碗、饭缸,然后就挖到的两头大蒜,两头大蒜。

在挖掘出的牙膏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化学工业社制”几个字,而因为与空气隔绝,这两头蒜在70年的时间里还基本保存完好,熟悉军事的杨国庆知道,当年为了预防痢疾,很多国军的士兵随身带着大蒜。看着这些遗物,杨国庆仿佛看到了当年一营的一名战士生前的最后身影。

杨国庆:我们坐在阵地上抽着烟想这个事情,也就是说在战斗当中,中国军人他们很可能正在吃饭,休息出于一种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因为毒气或者因为猛烈的炸弹炮弹让这些战士们瞬间地消失了,也就是看到这些蒜的时候,这个遗物还在,人确实,实实在在主人没有了,让人多么伤感。

记者:他们都是很年轻的。

杨国庆:对,他们都是很年轻的,很多都是十多岁,可能二十多岁。因为我今年呢也四十多岁,我女儿今年二十二岁,我觉得他们这个年龄是一样的。就说这个战争的残酷,真的。小时候你看电影,我觉得遥远,荧屏上的跟你的事实非常遥远。今天的你能够亲手地能够从阵地上挖出来而且能亲手触摸这些东西,我觉得跟原来那种感觉,它简直是天上地下。这是一张它可能就带着血迹的这种东西,让人心灵震撼。

解说:那天晚上,杨国庆没有下山,他就在阵地遗迹上搭了一个帐篷,仰望和70年前一样的夜空,杨国庆觉得自己就是当年的一个兵。

我就想在夜间星空下这种夜深人静的时候,找那种感觉,因为当时那个18天的阵地战,很多将士们他们夜间都是在那个阵地上度过一个个夜晚。

杨国庆:我觉得战地夜晚是一种非常冷的感觉,不是说身上冷,心非常冷的这种,其实那天晚上我也想到了老婆和孩子,那我想像,当年这些将士们在这个阵地上他们也可能有孩子的,有自己亲人父母的,那么他们在那个阵地上是不是也想到自己的家人,也想像到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也能想这个战争能完了,能很快结束了能回家看看。当然我在那上面住一宿我第二天还可以回家,还可以回到现实生活当中,那么他们可能第二天就没有了。永远的留在那个山头上,我觉得他们才是让我们最能够值得敬仰的英雄。

陈晓楠:从2006年到现在,杨国庆扛着他的探测器和铁镐,走遍了当年南口战役长达500公里的战线,而眼前这些雄伟的山河、壮丽的长城,早已不是他曾经作为户外“驴友”眼中的美丽风光,而是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而随着探测器一次次嘀嘀响起,他的耳边也马上响起枪炮声、厮杀声、马蹄和坦克碾压在大地上的隆隆声响。而每到一处,他都要走访当地村落中的老人,他要从这些老人口中旁证当年惨烈的一幕幕。有的老人回忆,1937年8月的雨水特别大,庄稼特别茂盛,而国军战士们很多要在雨水齐腰深的战壕里坚守阵地,下身都被泡烂;在黄土洼村,杨国庆见到了90 岁高龄的马复增,在当年的“北大台”战役结束后,老人和其他村民到阵地上,亲手掩埋了数百具“国军”将士的尸体。并且村民们还集体收留掩护了两个国民党伤兵。2009年初,杨国庆只身探访南口战场的故事被几家媒体报道,随即在今年五月份,杨国庆接到了一个让他惊喜万分的电话,电话中的人说,他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就是当年“南口”战役幸存的老兵。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9-9-18 10:16
标题: 回复主题

解说:放下电话,杨国庆马上赶往老人的家。老人住在北京石景山区,名叫高均甫,今年已92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1937年,还不满20岁的高均甫,是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四师二十团的一名二等兵。

杨国庆:我们团长叫什么,叫刘汉星,我现在都想得起来,他是个山西老西,我当兵那天啊,晚上第一排的副排长带着我去了,带着我去了说这小孩能当兵吗?他就拍拍我肩膀让我蹦蹦,我还蹦了蹦,他说还真行。

解说:参军没几天,高均甫就随部队开赴了南口前线,在战前动员大会上,三营长杨超是高均甫印象最为深刻的人。

就是杨超,那一个旅在那开会不是有人咳嗽吗,他是湖南人大高个,他就喊了,他们不要咳嗽,咳嗽就犯规矩,第二天早上天亮了我们到的居庸关了,我有点拉肚子,排长就叫我暂时上后头康庄住了一宿,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奔大山口,奔横山岭半道碰见了谁了?就碰见杨超了,抬着呢,跟着地上搁着,一听说是他,我心里面难过啊这玩艺,一说是打死了,我就问怎么死了?就是一个营五百来人啊,死了还剩二三十人哪。

解说:一夜之间,自己所在的部队就只剩下了二三十人,高均甫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随后,他和剩下的战友被十九团收编,加入了镇守横岭城的战斗。

杨国庆:就带着18个人攻对面的山头,这排来有三挺机枪,就朝对面打呀,让对面抬不起头来啊,我眼瞧着,那第三排排长一扶那枪机枪打过来把他打死了,我呢在这以前呢就打了一梭子弹,离着我这么远,没打着我,我该着不死,这就把这山沟里头就埋地雷,埋手榴弹,往树上挂手榴弹,就防备准备了,完了以后十九团啊就提出来啊,说敌人要来了,你们不能往后退,你们要是往后退就拿机枪打你们。

解说:因为年纪最小,高均甫始终受到战友们的保护,因而在惨烈的战斗中幸存了下来,十八天后,当他撤出阵地时,十九团也几乎全军覆没,各级建制都不复存在。而这只十九团,正是在北大台和北祁岭阵地与日军浴血奋战、坚守到最后一人的铁血团队。在撤往中原的火车上,连长命令所有属下面向铁皮车厢低头而立,以示战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车到邢台,在全军大会上,汤恩伯为将士们正名。

杨国庆:说这个陈连长的部队,这不应当不让抬头。退下来了,说咱们是什么呀打得没有人了我们才退,十天这是蒋介石说的,说你们能守十天就不错了,结果汤恩伯守了十八天,汤恩伯说了我对得起国家了。

解说:撤离南口后,高均甫加入了炮兵部队,在台儿庄会战中他担任四炮手,曾经创过一次战斗击发七十发炮弹的记录,重创日军。1945年,高均甫在贵州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1949年,在医院养病的高均甫被解放军遣返回乡务农,1956年被调入北京工人疗养院烧锅炉,在文革中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疗养院中掏粪种树。如今,92岁的高均甫在家中颐养天年,杨国庆知道,再找到像他这样的南口战役幸存老兵,已经很难了。

解说:2009年9月1日,我们亲身跟随杨国庆上山进行探测,这次探测的地点,是昌平城西50公里的长峪城,也就是杨国庆首次发现战壕的地方。翻越一个山头后,杨国庆开始用金属探测器沿山脊的小路开始探测,探测器不时响起,杨国庆又挖出了两块日军的炮弹皮。

1937年8月8日到15日,国军十三军五二九团,在南口战线与数倍于己方的日军激战一个星期,在仅剩下100名九死一生的战士时,团长罗芳仍带领他们与日军在山梁上展开近身肉搏,最后全团将士全部战死,仅身负重伤的团长罗芳一人幸存,而罗芳本人,又在随后的台儿庄血战中壮烈牺牲。在给罗芳的电报中,“南口”战役总指挥汤恩伯这样写道。

杨国庆:罗团长芳兄:贵团连日力挫强敌,曷胜欣慰。南口阵地,关系国家之存亡,敌人仅恃其炮火之威力,而不能完全毁灭此一带者,吾辈即不离开阵地寸步。人生百年,终须一死,好汉死在阵地上,即为军人光荣之归宿。

这个不管是“南口”战役,还是在各个抗战的战场上,我认为说一寸山河一寸血最能够体现出这个抗日的战场。每一寸土地都流过血,都有过敌人炮弹的痕迹,这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作者: 永志不忘    时间: 2009-9-18 10:17
标题: 回复主题

解说:在随后的探测中,杨国庆在烽火台附近挖掘出一个军用水壶,这是他第一次挖到国军的军用水壶,杨国庆异常兴奋。

解说:在探访南口战场的三年当中,杨国庆也发掘出一些人体的骨骸,距周边村中老人讲,战后日军都将己方士兵的尸体搜集出来,集体火化,而国军因为是撤退的一方,阵亡将士的遗体都来不及处理,当地的老乡将其中的大多数草草掩埋在战场上,而还有一些,就这样暴尸荒野,慢慢随时光风化。

杨国庆: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心里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去做,我个人理解迟来的就是说相对于72年前那些牺牲的将士们,你现在立碑我觉得稍微晚了一些,我也是有一种歉意的感觉。

解说:2009年8月8日,在“南口”战役开战整整72年后,杨国庆自费刻了这块石碑,在一些山友和老乡的帮助下,将石碑运上山顶,立在当年的战壕与长城的烽火台之间。

解说:所以我昨天跟小孩说了,每年清明节有事干了,只要是我能走得动,我肯定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我就要去那个地方,那地方很多山花,带瓶酒,我觉得就是说人死了是种躯体的消失,而灵魂永存。南口战役死难的这些人,他们的魂魄它永远是在的。只要是能在碑那找一个集中的地方,在那集中凭吊一下,有事干了。

陈晓楠:如今的杨国庆,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个怪人,有的人还笑话他“魔症”了。的确,放着自家的生意不管,滋润的小日子不过,每天跑到大山里挖回些破铜烂铁,汽油钱就不知搭进去多少,还又是立碑又要修纪念馆的。而在山里,他经常被护林员赶得到处躲,他挖出那六枚日军炮弹,不但被公安局没收,还被叫去做了好几次笔录。即便这样,杨国庆还是痴心不改,他说他现在一天不看《南口战役》那本书心里就像缺了点什么,而每次在山上爬累了,他就想想当年十九团和五二九团英雄的将士们,就又觉得浑身有劲了。他说南口战役只有18天,但要完全搞懂它,自己要用上半生,所以今后的日子,他还要去探测、去走访,走进大山中的历史,也走遍故乡的长城内外。

杨国庆:我总是看着那块石头,我觉得这块石头它并不是一块石头它是很有灵性的,我觉得它就是一个中国军人的一个战士的化身。它永远屹立在那儿,

长城我去过很多地方,它的雄伟和它的古老我都喜欢,但是我原来就是背着包照相、徒步,我能爬多少长城,现在我觉得不是,我觉得长城在中国人心目中它重要的位置太大,很多先烈们就是因为保卫长城抛头露撒热血都是在这个长城上,“南口”战役实际上也是一种长城的保卫战,所以我说长城的意义不应该局限于它是一个建筑,它是一个魂,它是一个抗战的一个魂。

《冷暖人生》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二 21:50

重播:周三 15:05


作者: 上涌    时间: 2009-9-18 13:44
标题: 回复主题
不知道79年的那些牺牲者的墓地,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估计是这样的,因为在课本里,那段重要的历史已经没有了。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