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原创]央视12套【大家看法】“老兵,跟我回家”后续报道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战火后重生的老    时间: 2009-12-1 09: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三七九团九连一    时间: 2009-12-1 09: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猎豹    时间: 2009-12-1 10:51
标题: 回复主题
祝愿李保良烈士早日回家。
作者: 战友2000    时间: 2009-12-6 17:14
标题: 回复主题
612高地防御战,是128师383团7连为掩护主力撤离战场所进行的一次战斗。612高地位于中越边境爱店西南3公里,越南龙头北侧。坚守612高地对控制公路稳定防御阻击越军有重要意义。
3月10日21点全连按照预定作战方案进行战斗准备。11日12点前全连完成防御作战准备。11日19点30分7连得到通报一股越军沿山沟正向我阵地测后迂回,连长命令各排准备战斗。20点越军利用山坡草木向炊事班阵地右翼接近,司务长叫大家沉住气,看清敌人在打。当越军距第一道战壕20多米时,司务长一声领下冲锋枪手榴弹一起向越军开火。指导员和通讯员在第二道战壕,向越军开火当场击毙越军6名。后面又一股越军冲上来,战士们勇敢沉着又是一阵猛打,击毙越军8名。
21点连长根据敌人两次向炊事班阵地进攻的情况,命3排长带7班副班长黄吴荣和一挺
轻机枪支援炊事班战斗。21点10分越军高射机枪和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两个班的兵力向炊事班发起了第3次进攻,边冲边喊:“中军缴枪不杀”,气焰十分嚣张,战士们咬牙切齿,沉着冷静,黄吴荣带领全班向敌人猛烈射击,两名越军应声栽倒,其他敌人扭头就跑。20分钟后又向炊事班正面发起第四次进攻,黄吴荣和炊事班战士黎雪刚依托第一道战壕将越军放近,尔后猛打,指导员也用轻机枪向越军狠扫,越军进攻又被打退,击毙越军9名。
22时30分,敌人重新调整部署,从两个方向向7连阵地发起地五次进攻,在连长指挥下2排沉着应战,各种火器突然开火,紧接着投出一排手榴弹,打死打伤越军10多人,另一路越军以一个排的军力向炊事班阵地进攻,黄吴荣用轻机枪,黎雪刚用冲锋枪首先向越军开火,两名越军被击中,后面越军继续往上冲,于此同时,事务长和炊事员李合伏支援黄吴荣战斗,经过20分钟激烈战斗,击毙越军12名。越军一次次的进攻,被7连一次次的击退。
战士们越打越兴奋,打红枪管,打红了眼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英勇顽强阻击敌人,与越军激战6小时,击退越军338师460团连、排规模的8次进攻。确保主力顺利撤离。
128师383团7连612高地夜间防御战斗击毙越军140余人。广州军区授予炊事班“英雄阻击班”、授予黄吴荣“歼敌英雄”光荣称号。有三名战友的尸体没有运回。

作者: 准备着    时间: 2009-12-7 20:17
标题: 回复主题

许昌一老兵寻找南疆保卫战中战友遗骸 兑现约定

<DIV id=msg>2009年12月04日 07:5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DIV><DIV id=main><STYLE id=_Custom_Style_>.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STYLE>

1204a1102.jpg

寻找战友的遗骸是郭益民未了的心愿

□记者杜文育文图

  “万一谁牺牲了,对方要将他带回老家。这是我和李保良的一个生死约定。30年了,这个约定没有兑现,我心里急啊!”

  11月3日下午,许昌市区五一路办事处内,郭益民打开他寻找李保良遗骸的材料,讲述了30年前那战火纷飞的一幕。

  战场上的生死约定

  郭益民家住许昌市区五一路。1978年12月,19岁的他在老家济源市轵城乡当知青,1979年1月入伍,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他的老乡李保良,并被分进了一个连队。

  1979年2月17日,在我国南部边疆重要军事行动中,他所在的部队开到了前线。郭益民清晰记得,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李保良约定:“谁有啥了相互帮助点,负伤了帮助包扎包扎,万一谁牺牲了,另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遗骸带回老家。”

  1979年3月11日,郭益民所在的连队坚守某高地,夜晚8时许战斗打响。身为一班重机枪手的李保良,处在主阵地上,郭益民为6班副重机枪手,阵地靠后。战斗开始不久,敌军的一发火箭弹打来,李保良的脖子被弹片划开,壮烈牺牲。

  郭益民说,因为种种原因,李保良的尸体没有及时转移到后方,就地进行了处理。当他听到消息时,已撤离回国,无法再回去寻找李的遗体,这便成了埋在他心底的一个永远的痛。

  四处奔波了却心愿

  郭益民说:“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想起战前我们聊到‘牺牲’时李保良的嘱托,觉得没有尽到战友加老乡的责任。”

  30年转眼过去,今年春天,郭益民踏上了寻找战友遗骸的征途。他打开一个黑皮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他追寻的经过:“2009年4月16号,到河南省民政厅打听部队老兵的情况”、“5月14号,拜访指导员赵得宽和战友刘汉军”、“10月1号,去武汉寻找许平。”

  郭益民说,通过几个月的探寻,如今终于有点眉目了。有战友告诉他,李保良阵亡时,许平在场,而许平目前在武汉。

  今年10月1日,下岗在家的郭益民离开许昌只身来到武汉,在黄陂附近的一个工地边打工边寻找许平。10月20日,在武昌一派出所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许平。

  许平回忆,李保良牺牲在战壕里后,班长跳下战壕,用肩膀扛起尸体,他在战壕上往外拉,把尸体弄了出来。这时有个战士受伤了,他就过去帮忙包扎。等他包扎完伤口,猛然回头,发现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了,于是他就一口气从斜坡冲到了谷底。

  许平后来才知道,李保良的遗体由战友陈建国背下了阵地,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没有能够把遗体运回来。“几十年了,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我常常跟老婆说,我有个战友,战死在国外。”谈及此事,许平心绪难平。

  “终于有希望了,感谢这么多的人帮助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郭益民已经联系到了20多个战友,战友们都一致支持他的行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寻找战友遗骸之行即将成为现实。

  “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找到李保良的遗骸,并带回家乡,安放在烈士陵园内,使为国捐躯者有一个安身之处。”郭益民说。

</DIV><!--main--><DIV id=pageArea style=\"DISPLAY: none\"><SCRIPT src=\"/imgCon/setPage.js\"></SCRIPT></DIV>
作者: 战友2000    时间: 2009-12-9 09:54
标题: 回复主题

此次防御战斗的主要教训是撤离战场组织不严。事先没有召集干部认真研究撤离方案,谁先撤、谁后撤、谁负责掩护不明确。连接到上级的撤出命令时,未待通知完部队,个别干部就带领一部分人员撤走了,以至造成撤出时失去统一指挥,3名烈士遗体未抢回。教训是深刻的。


作者: 粤龙尾    时间: 2009-12-9 11:51
标题: 回复主题

看到此深受感动,一块从战壕爬出来的生死战友情是与任何情谊无法相比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只有参过战的老兵才能体会到。

记得当年中央军委在下达撤军命令时,对参战部队还有一条必须执行的死命令:部队在回撤时,不允许留下伤员,牺牲的烈士必须全部运回国内。此项工作由各部队的政治(政委)指挥员负责,否则.....,各参战连队报本单位牺牲人员的去向.....。详细电文记不太清楚了。

在3月11日,164师在回撤的时候,有一个连队上报,该连的一位牺牲的副连长未找到,师长.政委都急疯了,参谋长下令,师侦察连派出80多人返回,硬是找回哪位牺牲的副连长。 从55军在执行该命令情况看,是不折不扣的。全军无一名俘虏,无一名伤员和烈士遗落在敌国。

向坚持执着的战友致以军礼!!!


作者: 战火后重生的老    时间: 2009-12-9 1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9 14:16
标题: 回复主题

8楼:

言之有道理,进攻有进有退,做到明因识果,,谁能保的常无事。兵败如山倒,兵跑跑也是要快的。


作者: 粤龙尾    时间: 2009-12-9 17:51
标题: 回复主题

看了各位老兵的帖子,引起共鸣,提点想法,不对之处,望各位老兵指正fficeffice\" />

一. 交替掩护进攻和交替掩护撤退是步兵分队基础训练的一个基本科目,沉着.冷静.果断.迅速也是对基层指挥员在日常训练中是否称职的一个基本要求。在临战中,基层指挥员除了无条件的执行上级命令外,他还有权力处置本单位在战斗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心理素质必须要好。

二. 当年,全军步兵的训练大纲都是一致的,在战术上的班进攻,排进攻和连进攻及交替掩护撤退都是有的。在过去我军的演习中,的确很少看到我们如何演练后撤。但作为基层指挥员在战时必须要会运用(撤退)这一战术。

三. 作为基层指挥员在执行上级命令的同时,要对所属战士们的生命负责(包括受伤.牺牲的)要有一种责任心。不能这边上级一下命令撤退,那边撒丫子领人就跑。我觉得163487团二营五连的基层指挥员做到非常好,他们攻打同登探某战斗受损后,在退出战场时,其指挥员要求带走所有的牺牲烈士,看着疲惫不堪的战士每4人抬着一位烈士走不动时,排长曾水泉用枪指着战士们红着眼大声喊:他们(烈士们)走不了,你们谁也不能走。可惜得很,这位排长在两天后的战斗中也牺牲了。

综上所述,79年那场战争的反思是多方面地,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是基层指挥员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可忽视。我军的今后发展和变革,必须注重和加强对基层指挥员的培养。其水平.能力.素质反应基层指挥员是否具备新时期的复合人才,这对部队的基础建设也起着关键作用。


作者: 南榔日尧    时间: 2009-12-10 13:48
标题: 回复主题
当时能撤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体会不到当时的艰难的.
作者: chinawin    时间: 2009-12-10 14:52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场上很多战友都有这样的生死之约,我身边163师的一位亲戚在攻打凉山的时候也与一位战友有这样的约定,谁负伤谁牺牲了另一位定当背其回去.幸好他们都凯旋而归.

祝愿老兵早日实现自己当年的诺言!并愿意提供相关的帮助!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11 01:27
标题: 回复主题

前几天才得知,一个在2月25日扣林一地,我部队第一个阵亡排长(另一个排长是在3月 1日在高平阵亡也是用汽油进行焚烧,带骨灰回来,都葬在靖西一齐,都是战前提的年青干部),是在山中抬了两天,没有办法,只好在山中进行焚烧,用小瓶带骨灰回来,(记的2月28日好象用喷火枪),有的兵说,共有4个战死的阵亡的,都一齐进行焚烧,不知是那四个,当时心中为他们感到悲哀,军魂就在南疆了。

到我连路过,听到一声响,吓的一跳,以为又遭伏击,往响的方向看去,不知是那个连队抓的老老少少,在那里哭天叫地,老妇女、小孩留放到一边。那些青年、壮年的在身上绑住杂(杂药包),用喷火枪进行引爆。看的心惊肉跳,方知“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民”是有道理的。

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伤痛也是那样的无奈。


作者: 准备着    时间: 2009-12-11 16:57
标题: 回复主题

不知是那个连队抓的老老少少,在那里哭天叫地,老妇女、小孩留放到一边。那些青年、壮年的在身上绑住杂(杂药包),用喷火枪进行引爆。”

老兄,你的帖子内容太有杀伤了。不宜啊。记住,我们的军队干掉的都是越军,起码也是穿了便衣的民兵。

扯远了,河南电视台近段一直在追踪报道老兵回家的这段新闻,很感慨,只有三公里,只隔一条路,但是却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 爱未来    时间: 2009-12-11 21:16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友啊:

前几天才得知,一个在2月25日扣林一地,我部队第一个阵亡排长(另一个排长是在3月 1日在高平阵亡也是用汽油进行焚烧,带骨灰回来,都葬在靖西一齐,都是战前提的年青干部),是在山中抬了两天,没有办法,只好在山中进行焚烧,用小瓶带骨灰回来,(记的2月28日好象用喷火枪),有的兵说,共有4个战死的阵亡的,都一齐进行焚烧,不知是那四个,当时心中为他们感到悲哀,军魂就在南疆了。

到我连路过,听到一声响,吓的一跳,以为又遭伏击,往响的方向看去,不知是那个连队抓的老老少少,在那里哭天叫地,老妇女、小孩留放到一边。那些青年、壮年的在身上绑住杂(杂药包),用喷火枪进行引爆。看的心惊肉跳,方知“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民”是有道理的。

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伤痛也是那样的无奈。

这场战争很少人提及平民的伤亡。

这里提及平民的伤亡我想不是未来哗众取宠,而是真的要反思一下用战争来解决当年的问题是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16 02:05
标题: 回复主题

讲的是两国交战的战争,中国的军人还是有点良心的,起码那些老人妇女、小孩没有下手。记住只要是战争,平民要离军人远远的。好果子是不多的。

2月27日我部在魁况一山地遭伏击,只听到一阵枪响,一个尖兵班,冯帝万副营长、陈玉文班长、黄顺绪副班长、汤建斌(1979年入伍)当即战死阵亡四名军人多名战士负伤,四班已无战斗力,3营的官兵,马上进行反伏击。团长和团部都被压制在中间,关健的时刻领军人物是480团福星,幸亏有个本事的凌天卿团长,指挥得当,还是把混乱局面(应该说大家蒙了一下,反应这回是真打了),带领480团的官兵扳过来,团长的川音果断而坚决,各营也奋力的在指挥下去喊打喊杀。否则越军一得计,那我团就伤亡大。

在一营迫炮连调上去,找好阵地六门炮,一齐发射,当时上去一看地形不利,不一拼就走不出魁况。那时只顾发射,只听黄水舟副指导员(战前从迫击排长提职),突然果断叫“停止射击”(那极有特色武昌音是一辈子忘不了),他听从六发炮弹,只有五发打出,有一发哑弹,他一定坚决要求排除哑弹操作,是有一门炮是有哑弹,黄水舟副指员,救了大一伙军人的命,否则从团部是多人躺在靖西陵园。真是服了他,在那样的场面,他有细心一面,而且敢于负责,不拖泥带水。要的就是这样基层的带队军官。

[此帖子已被 战友啊 在 2009-12-16 2:49:01 编辑过]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09-12-16 10:42
标题: 回复主题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的,49年王震率军入新疆,进入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地区时,事先广泛通知:哪个村庄敢对我军开火,我军将用大炮轰击该村!效果很好。

我军要以模范纪律表明我军是不会伤害老百姓的,同时也要以武器表明我军是不可侵犯的!


作者: 爱未来    时间: 2009-12-16 20:22
标题: 回复主题
鸣鹤在阴: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的,49年王震率军入新疆,进入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地区时,事先广泛通知:哪个村庄敢对我军开火,我军将用大炮轰击该村!效果很好。

我军要以模范纪律表明我军是不会伤害老百姓的,同时也要以武器表明我军是不可侵犯的!

怒我直言,这是强盗理论!

如果美军现在不准中国进行分裂,也用这种办法呢?50年美国的原子弹不能把中国人全部炸光吗?

49年的可能没有更先进的方法,人文精神也没到那个层面。现在还用这样的方法就行不通。

我可以这样讲,如果现在新和西能出个像马丁·路德·金的领袖,肯定就会成功。

我想在中国的军队模范纪律永远只是口号,因为没有人文基础。比如,战士没有清楚的交战规则---什么时候可以开枪,什么时候这是警告,等等啦。中国在军事法律方面是最不公开透明的机构。换句话说,目前的中国法律状况不可能诞生真正的纪律严明。

[此帖子已被 爱未来 在 2009-12-16 21:07:17 编辑过]


作者: 老哥哥    时间: 2009-12-16 20:49
标题: 回复主题
从楼上的“林子”里,我看到了“范跑跑”的鸟影!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17 21:28
标题: 回复主题

30年参战的军人本人和家庭,大多数家庭,都能以国家为第一,无论是何家庭背境从私下交流的信中,告知子弟,服从命令要上去,要为国杀敌。有的告知只要能杀敌,有功有无,不要计较,能活着回来就行了,同时要把身上钱花完,能想吃就去买来吃,今生是前世休来的战火命————看自己的造化了。

大家心态是上进的开朗的。也有几个泡病病,不去的。


作者: 战友2000    时间: 2009-12-17 21:52
标题: 回复主题
<DIV style=\"FLOAT: left\">爱未来 </DIV><DIV style=\"FLOAT: right\"></DIV>:
79年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你喜欢担杠。不伦不类的。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19 01:13
标题: 回复主题

对越南作战时,在高平三营的一个儋州籍客家语参战军人,看到一个越南的女青年在楼上,喊她下来,也用“落松空叶”、“钟堆宽宏独肚宾”,她就是不下。你到这边,她跑到那头。那个儋州籍客家语参战军人,一气之下,抱来一大堆柴火,要烧楼。而且用客家话顺口骂到“吊那妈——,我看你落么落”。谁知那个越南女青年,听懂客家音,就说“我落、我落”(意思是,我下来)。后送回国,撤军回国在广西的境内,还有幸见到面,那个儋州籍客家语参战军人,却不太好意思了。

在副连的带队去搜索,也顺手已扛一捆甘蔗,回到在高平防地,带回甘蔗给大家当饭来充饥,在回来时突然看到青年妇女,七、八兵立即把甘蔗一丢,把枪对住越南青年妇女,那女的举双手,并示意不要开枪,拿出一指条,大家一看41军某部的放行条,注明是华侨,希望不要对其伤害。小兵一看,就不管了。副连军官喝道,不行要搜身,叫当兵拿住枪,同时做好对外戒。他上前上上下下摸了一遍,仍不放心,一只手从裤边摸进去,可能摸女的要害处,那女一下笑出声,没事,就叫那个女青年回到她的住地。当兵的问副连军官的摸到什么东西,副连军官讲你们太大意了,万一她从那个地方掏出一个手雷来,大家就没命了,到时候你们就不回会笑出声来。他一讲,大家才清醒,有道理,当官和不当官想的是“周到和不周到,到战场小心为上”。

那时知道在越南两广白话、客家语,是通用的。当然在战场“阶级斗争这根弦,是时刻不能放松的”。


作者: 蕉山    时间: 2009-12-19 08:52
标题: 回复主题

79年2月17日开战没几天,支前民兵抬着三名被164师491团击成重伤的越军女兵俘虏担架路过我们10号高地,其中有一名体型较胖的女俘利用民兵放下担架休息擦汗的机会,向过来围观的战友说了几句越语,经广西战友翻译为“中国阿哥,我已负份几天了,伤口正化脓,请你们给我喝几口水……,


作者: 小屁孩    时间: 2009-12-19 11:39
标题: 回复主题

“吊那妈——,我看你落么落”,这不是客家话,是南宁地区的白话(粤语系列)。客家话是“掉你阿咩!矮款唔转落哞转?”

[此帖子已被 小屁孩 在 2009-12-19 11:54:48 编辑过]


作者: 半步崩拳    时间: 2009-12-19 14:45
标题: 回复主题

椐我岳父讲,他以前到越北各地抗美援越时,广西人说的桂柳话.白话.平话.客家话.各地壮话,有些越北人也会说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20 02:04
标题: 回复主题

记的在进越南前,上级也一在特别强调战死阵亡者后,要保证运回葬在国内,大家心想是应该的,不想当孤魂流落在国外。特别是一进越南后,心思是特别强烈死后希望能运回自己的祖国。但是一打进去,方知是难啊。如果有直升机则为边便利多了。

弹架连的军人,支前民工功不可末。

[此帖子已被 战友啊 在 2009-12-20 2:16:43 编辑过]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09-12-21 02:31
标题: 回复主题

以后480团驻防高平,团高机连大概是3月11日也来到气象台山加强防守,碰到一同入伍的当上了代理排长,他讲到3月1日的1977年入伍的排长就阵亡了,排长的被包还放在车上(大家同为1977年入伍的),死去的情况,他也劝排长小心一点,为这个排长阵亡感到不好受。他说那天也奉命去烧了,排长的尸体,是在天黑时,因入伍同在一个班几年,就多用汽油,尽心去烧的透一些,尽可能多带些骨灰回来,表示是有心了。“不是说死去尸体要带回国的埋葬,”“不行情况不给,路上不保险”。

排长的印象是很深的,高高白白净净的,永远给人那个令人那难忘笑嘻嘻的脸。“人生他本来是可以翻过那道坎的”,今年从网上得知排长葬在靖西烈士陵园,清明节托战友去给他敬香,以示对排长的哀思。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