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谈谈许世友在79对越作战中的战役指挥 [打印本页]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29 20:56
标题: 谈谈许世友在79对越作战中的战役指挥

79对越作战,许世友担任东线总指挥,主导了广西方向我军的战役部署和战役指挥。总体上说,攻坚必克,基本完成了中央军委对于此次对越作战的规定任务。然而,多年以来,坊间对于许世友的对越作战指挥多有微词,如认为贪多求大,因循守旧,不知己知彼,打仗想当然,老经验套用新情况,损失惨重,得不偿失等等。以致于形成了一种气氛,一提到79对越作战,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就摇头:打得不好,伤亡太大,许世友瞎指挥。fficeffice\" />

批评总是很容易的。如果不能对批评坚持辩证求真的态度,不能从批评中取得实事求是的经验教训,批评也就容易流于以讹传讹。为了不以讹传讹,那就有必要用唯物主义精神去还原历史,将经验主义的判断进行量化,看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许世友到底是怎么打的,怎么指挥的,到底有些什么经验教训。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东线的战役指挥,首先要了解两军对垒的基本情况。

越北的地理情况是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岩洞众多、公路稀少,大兵团难于展开,利于防守,不利进攻。首都河内离中越边境不过ffice:smarttags\" />150公里左右,回旋余地很小。这种特点,决定了越南的国土防御战略是“一线坚守,一线取胜”,“不能让敌人深入我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不能轻易后退,以防危及首都。因此,越军将北部的主要作战兵力部署在国境线至国土50公里的战术纵深内,就要在这一区域决胜。
越军在广西正面的主要作战师部署是:346师位于高平,3师、337师、327师位于谅山至禄平地区,325B师位于先安,338师位于亭立,323师位于芒街、河浍地区,322师位于银山,312师位于太原,308师位于河内。其中346师、3师、337师、327师、325B师、338师、323师地处边境一线,直面我军打击;308师、312师、322师位置靠后,为机动反击部队。
除作战师外,中越边境沿线越军还有若干省队、独立营和公安屯等地方部队,执行特种作战的特工部队,特别是有数量众多的民军。这些民军按城镇、厂矿、农场、林场等地域编成,有连、营、团、师的不同编制,装备良好,有步枪、机枪、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火器。这是真正的“全民皆兵”,正适合越北兵少地大的战场实况,部队分散于山岳丛林地带到处打击和消耗敌人,强调以少胜多独立作战,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持久作战,耗光拖垮敌人。这是越军在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中练成的得意战法。

一旦爆发战争,在从国境线至纵深20公里范围内,越军就以地方部队、民军和公安部队凭借既设阵地、有利地形和多重火力坚决固守,阻击和杀伤敌人于边境;在20-50公里纵深范围内,以作战师机动出击,利用一线越军坚守争取的时间,将部队展开实施机动防御和进攻作战。越军的战斗经验丰富,单兵战斗力强,单兵武器也优于我军。总体上说,越军的以游击、阵地和运动相结合的战法,是弱势小国对抗强势大国的不对称战法,有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为依托,是越军当时的必然选择。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29 20:56
标题: 谈谈许世友在79对越作战中的战役指挥

农夫自子:同一战壕的人,出国打仗,上头说要打出军威,当兵的说,不能丢脸皮,“肚皮不解决就没有军威和脸皮”。

当年在高平,有一79年的麻城兵,一早一人就从阵地自己跑出去,半天不见回来,枪炮声不时的响起,在为他担忧,还好他挑着两片猪肉回到阵地,浑身上下都是血和烂泥。光个头,领章不见一边,一口气干一口茶水。问他干什么如此狼狈,他说:”(一口麻城语,妈妈个卖皮)“到田边看到这头猪有一百来斤,找到一把破刀,就一人在水田中同猪大干了一场,猪又能跑,追着猪砍来砍去,就自己一人,又怕越南的特工队,大家说你这个鬼样子,不要说特工队见你都怕,阎王爷都怕你。

我军本勇者无畏。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29 21:08
标题: 回复主题

与之针对,79之战,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战略原则是: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歼敌速回。具体战役设想是用15~20天时间,歼灭越军3~5个师,攻占越北有限纵深的重要战略据点,沉重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fficeffice\" />

与越军相比,我军优势在于兵力雄厚,炮火强大,指挥层和军队领导骨干是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精英,擅长大兵团作战。对越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施以重点打击。主要作战方向须具备的要素是:有限纵深内的重要城市和战略据点,有越军的重要兵力防守,有主要公路交汇,适合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开进。纵观越军一线部署,先安、亭立、芒街位置稍偏,辐射力不大;高平地处越北3条主要公路交通要冲,谅山为河内东北的门户,公路铁路都很发达。两地都是沟连南北的交通枢纽,且周边越军主力密集,正是适合打击的好目标。

79之战打得比较仓促,当年的情报工作做得不是很好,对越军的情况掌握不是很深入,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重大教训。根据有限情报,广州军区前指估计越军在高平、谅山地区周围的主要兵力有6~7个师,约5~7万人,加上地方军人数在10万左右。因此我军在东线先后集结了7个野战军18个师的作战部队,加上广西军区部队和配属保障部队共约32万余人,以形成对当面之敌的绝对兵力优势。在火力上,无论是军属炮火,还是师属炮火,在编成上我军都强于越军。这一战我军集中了师属以上炮兵48个团,是越军的5倍以上,也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有一个很重大的漏洞,对于越南民军人数并未计算进去,也未充分考虑到越北特殊地形对于作战的影响。当然,再充分考虑也难以精确估计,没有实战打过就无法了解都有什么样的困难。实战中,民军到处都是,不分前方后方,钻山越林,上下袭扰,火力还很强,枪一响,几个人就能牵制一连解放军。这样打下来,我军兵力总是不够,后方难以巩固,不得不把预备队接连填进去进行反复清剿,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东线的整体攻击规模和攻击效果。

经过对东线敌我双方的分析判断,许世友的战役设想是:“牛刀杀鸡”,将敌军割开,打垮,歼灭。越军第一线不是兵力最多、最密集吗,那我就用强大炮火戳穿你的硬外壳,然后选择薄弱部位切进去,用坦克部队打穿插,侧翼迂回,断敌退路,分割包围,包饺子,打歼灭战。可以说,这是我军一贯的战略思想,重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我军历史史上曾有过无数的精彩战例。对于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区,这样特殊的异国敌情民情,大穿插,大迂回,打歼灭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未战之前恐怕很难想得周全。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许世友是老经验套用新情况。但是,没有实践也就没有经验教训。新情况什么样,没打过谁也不知道。人类总是靠着经验来指引前进方向的,从战役计划上看,至少很难有自信否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指责许世友在战役计划上如何如何,是事后的看法,对于当时,恐怕是苛求了。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29 21:09
标题: 回复主题

主攻方向定在高平,地处越北正面,辐射四方,且西北和东南两面被我国境线所包围,是迂回包围的理想目标。另在谅山、同登方向对越军保持压力,使其难以分兵高平。fficeffice\" />

高平守敌为越军346师,下辖步兵246团、677团、851团、188炮兵团,还有地方军几个团以及一些县独立营、公安屯,总兵力约4万余人。越军判断中国军队会以坦克部队打穿插,进攻重点是依托公路的高平北面和东面两翼。北面是茶灵、朔江方向,有166号公路从广西平孟县经朔江直达高平。越军将主力246团、677团和188炮团放在这里,意在凭踞复杂山地堵截并最大限度杀伤中国军队。东面是复和、东溪方向,有4号公路从东溪直达高平,向南可到谅山,向东北行ffice:smarttags\" />19公里则达复和县城。从高平经复和有3号公路直通中国水口关。越军在此布置了地方军一部、独立营、公安营、混合炮兵营和部分武装民军。利用沿途有利地形,构筑了以平射炮、高射炮、火箭弹等反坦克武器与高射机枪及各种轻重机枪组成的层层防守阵地。东溪以东面对的是中国布局关,无公路可通,只有一条牛车小路在断崖和峡谷中穿行,弯多路险,路边有靠松山险隘阻隔,沿途有6座桥梁,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木桥。越军认为这里中国军队无法通过,只布置了县独立营、边防公安连和武装民军1000余人,设置了四道防线。

对于打高平,许世友要求集中兵力火力,不要分散,打开越军第一线后,选择薄弱部位直插要害,杀开一条血路,钻进去打,断敌退路,力求全歼。集中广州军区41121师、122师、123师,42124师、125师、126师,武汉军区43129师,共7个师10万人马,对高平越军形成251的兵力优势。针对346师的主力在茶灵、朔江方向,许世友下定决心:以一部向茶灵地区佯攻,吸引越军注意,我军主力分南北两个集团,从越军守备薄弱的布局和莫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一部在朔江和水口方向沿公路推进做正面牵制性攻击。在谅山方向,以55军为东集团,攻击同登,加以压力,配合高平地区作战。

高平战役的具体部署是:北线41军主攻,121师、123师(欠368团)加强军坦克团和军区部分水陆坦克,绕过346师防御正面,从念井突破,向班庄、扣屯方向实施穿插,抢占纳隆桥,切断346师退路并阻击银山322师增援;122师从广西平孟方向攻击朔江,打通至高平的正面道路;123368团从靖西方向进攻,以牵制茶灵越军不能增援高平。

南线以42军主攻,以126师为第一梯队,124师为第二梯队,集中大量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搭载步兵从布局关突破,走牛车小路穿插东溪,打通4号公路,与北集团南北对进直捣高平;以125师从水口关向复和县城进攻,打通3号公路;以43129师沿4号公路向南攻击七溪、脱浪方向,阻击谅山越军北援。

从这个部署上看,似乎是相当理想的。北线和南线穿插到位,高平地区之敌即成瓮中捉鳖,正面稳扎实稳打即可。打通公路,炮兵和后勤源源跟上,一直保持强大火力,越军区区一个作战师和地方部队如何抵挡!高平纵深穿插最远不过100公里,以机械化部队开进速度,3~5天连围带攻也够了。打向要害,杀开血路,断敌退路,合围歼灭,环环相接,似乎看不出什么瑕疵。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穿插和攻击都要到位,二是要捕捉到越军重兵集团。许世友要避免的,就是插不进去,打成僵持和消耗,打得不痛不痒。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29 21:12
标题: 回复主题

实战局面给了一个严峻的回答。fficeffice\" />

北线122师打朔江,搞了浅近纵深的短距离穿插,断敌后路,打得比较成功。坦克部队沿公路攻击,配合不到位,几次遇挫,损失不小。最后6天拿下朔江,已超出了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对整个高平战役时间的估计。123368团攻击茶灵方向的八姑岭和八达岭,有力牵制住了346677团,歼敌一部,打出一个“八姑岭英雄连”,完成了战斗任务。这两岭的山地攻防战相当残酷,从中可以看出越军的单兵战斗力很强,这一仗绝不是那么好打的。

121师和123师的双层迂回都没到位。121师穿插路程最远,达上百公里。沿途地形复杂、敌情不明、远离后方、联系中断、补给困难,受越军大小袭击上百次,伤亡很大,迷路失散,大量人员失踪,粮弹供应不上,部队饿着肚子拼命穿插。最后虽然插到目标地班庄,但各部因迷路遇袭而分散混乱,未能及时整合进至高平外围,而是滞留于扣屯地区,战术企图归于失败。123师穿插路程稍近,在安乐地区遇袭受阻,因通讯联系不畅,指挥员判断失误,部队后撤等待,从而贻误战机。后兵分两路继续穿插,367团先遣队虽到达扣屯,但兵力不足,只能持防御态势,也未能迅速进至高平外围。123师主力则滞留河安地区,与沿路越军缠斗,没能在北线进逼高平,南北对进的企图已落空。

121师和123师的双层穿插是高平战役中最大的败笔,中国军队当时所有的弱点几乎都在这次战役迂回中暴露。师团级部队长途穿插,首先隐蔽性就很难保证。坦克搭载步兵走公路,必然遇到越军层层阻击。步兵要下车还击,步坦就容易脱节。即使坦克冲过去了,没有步兵伴随,那就是活靶子,极易被越军击毁击伤。如果沿大路强攻硬打,旷日持久,穿插迂回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步兵走小路隐蔽穿插,因地形不熟,敌情民情不明,迷路遇袭屡有发生,部队越拖越长,乃至变成营连级别的各自为战。即使穿插到位,但部队散失严重,极难整合,一时形不成有效战力,结果只能自保防御,难以按原计划向高平外围发起攻势。

因情报不准确,通迅联络也不畅,命令传达过程中经常走样,影响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为隐蔽前进,穿插部队还一度关闭电台,前后方三天联系不上,战况无法掌握,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是着了大急。而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敌国全民皆兵,部队连续行军作战,疲惫伤亡也就罢了,又遇断粮饿饭,迷路遇袭,伤员无法转运,只好随军携带,影响士气,刀锋钝锉,穿插之艰苦难以形容。而一路兼程前进,未及时消灭沿路越军,造成后方越军散兵众多,跟进部队屡屡遇袭,难以巩固战地,不得不投入战役预备队加以清剿,这又大大拖长了战役时间。当时银山和太原方向并未有越军主力师来增援,如果真来了,以121师和123师的疲惫兵力,能否挡得住还很难说。

北线的实战进程,肯定是许世友想不到的。我军以前没打过大规模坦克作战,对于步坦配合经验不足,沿公路穿插障碍多,困难大,想当天穿插到位,3~5天结束战役,实战证明是不可能的。这在战役计划中是想当然。步兵走小路徒步穿插,翻山越岭,重火力跟不上,遇到越军阻击很难就地压制歼灭。前边部队冲过去了,后边的又要挨一遍打,伤亡很大,真有点像美军战史中说的“印地安苔刑场”。加上后勤保障不力,即使穿插到位,也因饥饿疲惫而战斗力大减,难以完成预定任务。许世友自己当年曾在电话中痛斥粟裕:“手在地图上一卡一卡就下命令,当兵的可用得是两条腿!”事隔30余年,现在也轮到他挨骂了。就这个意义上说,高平之战中的大穿插、大包围,是超越了我军实际战力的,难以达成理想战果。许世友想打歼灭战的钳形割裂战法,企图良好,效果不达。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29 21:12
标题: 回复主题

南线作战是高平战役的关键。这一路集中了20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突破,43军坦克团1营用了3个小时插到东溪,表现可谓出色。因搭载的步兵中途下车作战,坦克1营独守东溪3个多小时,一直坚持到后续步兵赶上来。这真是很危险,如果越军集中兵力进行反击,东溪就可能得而复失。关键时刻,ffice:smarttags\" />217日下午,越军炸毁了东溪以东的班翁山区水库,造成纵长800,宽约70,泥水深1左右的泛滥区,将42军的后续部队和车辆全被堵在水障后面。这样一来,除前边突破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外,后边的轮式车辆和炮兵就被堵住了。没有炮兵和保障部队跟上,前方坦克冲击和步兵拔点都要受到很大影响。fficeffice\" />

面对突遇的困难,许世友有两种选择:一是迅速架桥修路,排除水障继续前进;二是改道从水口大桥通过走3号公路,经复和县城上靠松山,然后进入4号公路追赶先头部队。如果选择前者,无法把握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排除水障,部队只能在这里干等。如果选择后者,走公路速度会大大加快,可以把握一定的主动权。许世友选择了后者,命步兵徒步通过水障追赶前方部队,继续向高平攻击前进,水障后的车辆改道走水口大桥上3号公路。

这时,又一个问题出来了。走3号公路就要通过复和县城,县城旁边流过一条平江,需要在江上架设浮桥让车队通过。可是42125师虽夺下水口大桥,但还没有打下复和县城,也没有占领架桥地区的敌占要点。因为攻击艰难,伤亡不小,125师的部分部队还退了回来。这下许世友大发雷霆,将125师一顿痛骂,“杀他们的头”的话都出来了。危急之下,有人建议用预备队54162师换下125师攻击复和。许世友不同意,下死令要125师强攻复和。125师又用了一天终于打下了复和县城,但步兵和坦克损失很大,而且还是没有打下控制平江渡口的几个山头。这又耽误了一天,许世友不得不下令让54162师加入战斗。162师表现出色,漂亮地打下山头控制了平江渡口,架起浮桥让车辆部队通过,又向前出击,将3号公路和4号公路打通,终于将炮兵和保障部队送上了前线。此时,已是221

从事后结果看,班翁水障经过抢修,已于219修通,可勉强让轮式车辆通过。而打通3号公路到东溪,已是21日,这一天多的时间就是折腾浪费了。如果南线穿插到位,高平被克,复和地区越军就是瓮中捉鳖,可以慢慢扫荡,用不着当时急着强攻硬打。但这结果又是临战时无法预知的。越军炸水库,多长时间排除水障,125师打不下复和,这都无法体现在战役计划中。能考验的,只是指挥员的临机应变。总的来看,许世友让部队改道,其决断可以理解,只是结果是不理想的。可以把握的,是当时应该让162师直接加入战斗,那样按实战进程进行,时间就能早一天,对全局就更有利一些。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5-30 01:16
标题: 回复主题
许指挥的仗基本是在长江以北打的,没有在南方山地的作战经验,所以战法不对路多处碰壁。许靡下的众多部队也没山地作战经验,放大了司令官这一缺陷。西线由昆明指挥的西南部队就实现战前计划比东线顺利得多。
不过这还不是不可克服困难。如果战前在南方地形上组织师级远程穿插和实兵对抗演习,检验部队官兵在南方山区的运动和战斗发挥以及指挥员主观认知上的不符,还是能暴露出很大一部分问题的。坦克搭载步兵只能移动不能连续作战的问题也能暴露了。战争准备不充分,主要战役设想没用演习来事先检验漏洞和让部队熟悉将来打法。

作者: 不再    时间: 2010-5-30 16:32
标题: 回复主题

转来一文,有些道理,给大家助兴:

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一员猛将,他性格的刚烈程度,在我军55年授衔的1600多位开国将帅中,绝对是位列三甲。他暴烈的性格使他不轻易服人,别说是十大元帅十大将他不服,当年在延安时,他连毛ZX都要sa掉。
从解放军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山头体系看,许世友将军不属于任何一个山头,他根源上是张--焘体系的,说起来与徐向前元帅有些渊源。纵观许世友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许世友将军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是毫无战略谋划的,没有从全局战略上去考虑,与友军的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戎马一生,当过十一次敢si队队长。面对敌人sa得性起,就不计后果袖子一卷扬起大dao就冲,或光起膀子端起抢就上,他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了,他还管其他战士的命?他这种身先士卒的行动在战场上能够起到振奋斗志的表率作用。

说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也许有人不服气。那么,我们看看,许世友将军经历的哪一场战斗是战役级别的?当然,许世友将军是经历了一些战役,但这些战役都不是许世友将军谋划指挥的。在一些许世友将军独当一面的战役中,如果没有战区指挥员的运筹帷幄,许世友将军不但没能取得胜利,还可能被敌军引诱吃掉了。
有人对许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和率电话大加赞赏。这恰恰说明许世友将军是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人,他的战役意识和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表现,已经与一名高级将领的战略意识相去甚远。高层对其提出了警告,但许世友将军的性格使然,他根本不把警告当一回事。fficeffice\" />

孟良固战役后,我军发起济南战役,拉开了攻克大城市和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济南战役中,许世友将军再次耍。以攻城总指挥自居,不服从整个战役的战略指挥,不服从命令,毫无战斗协同意识,搞什么助攻主攻,预备队变主力等等不计后果、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不考虑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搞得前线将领不知道谁指挥谁。虽然济南战役最后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战区指挥员决定要将许撤职查办了。因为象许世友将军这种只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自以为是的前线将领如果不把他撤职了,今后的大兵团作战中,全军覆没的将是我军。为此,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将军被了。许世友将军的部队(也就是有人大谈特谈的不受粟裕指挥的山东兵团)编入了宋时轮将军的部队。许世友将军离开了作战指挥位置,从此没有出现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大决战中。

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将军的被了,他没有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等等一系列的两军大决战。这是许世友将军没有战略眼光的后果,也是许世友将军和粟裕大将的恩怨的所在。
红军时期,许世友将军的级别甚至比粟裕还高,可济南战役后,粟裕把许世友了,把许世友的老部队编给了别人,老许怎能不恨粟裕?当然,撤了老资格的自以为是且性格暴烈的许世友,sa一警百,从此华野众将谁敢对粟裕抗命?撤了许世友,华野在往后的战役中仗越打越顺,越打越大越打越强。
有人说,许世友离开华野是因华野的指挥有问题,请问,如果是华野有问题,许世友为何不去一野二野四野或华北聂荣臻部?所以说,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他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他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让他参加大兵团作战只会祸害全军。

1979年让他参加中越边境作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此帖子已被 不再 在 2010-5-30 16:37:13 编辑过]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30 16:48
标题: 回复主题

呵呵,谈历史有观点没问题,至少要谈得全面。纵观我军各个版本的军史,有谁说过济南战役打得不好了?许世友难道不是攻城总指挥,还用“自居”吗?

许世友济南战后因病休养,有的文章就说“撤职查办”了。证据可充足?叶飞也没上淮海,因病休养。说他“撤职查办”,行吗?

“把许世友的老部队编给了别人”,49年整编华野各纵队司令基本都不带老部队了,就是防止山头主义。许世友恨谁去?光他恨吗?

“1979年让他参加中越边境作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以讹传讹,预设立场,以论带史,不值一驳。


作者: 不再    时间: 2010-5-30 16:55
标题: 回复主题

转来一文,有些道理,给大家助兴:

许世友很会做人呐,张--焘、毛zx、老邓都把他当心腹,死后还能土葬,在那些将军中也算头一份。--焘得势时他服从张--焘。张--焘完蛋时他要杀毛,毛取得斗争胜利后他效忠毛周。毛周去世后他立马清算毛的亲属,效忠邓。实际上是是个没有党性原则的人。他的粗------实是骨子里要无懒、要横,假憨厚,真小人啊,利用领导人都喜欢有勇无谋的心理。fficeffice\" />

看起来戆直,论心计却远在绝大多数开国元勋之上,除了得罪粟裕而没能参加淮海大战、渡江战役等,基本是一红到底。他敢摔粟大将电话,源于自视过高,不服粟裕,而事实证明粟裕大将的指挥才能远非许可比,其实在当时的华野不服粟裕的不止许和尚一人,只是许自恃毛主席的厚爱敢当刺头,毛从大局出发力挺粟裕,完全是正确的选择。47年一帮人闹七月分兵,中央军委错判形势批准了,粟裕没顶住上上下下的压力,结果华野打不了大仗,自己损失也相当惨重,重新合兵后局面立马扭转,所以说粟裕是特别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反观许,79年打越南,开战之前一定要老邓换掉西线的王必成,说不能配合,老邓居然也同意了,王必成是谁?江南一只虎,粟裕华中野战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粟裕的铁杆,许和尚也真是恨屋及乌,而战争中担任东线指挥员的许和尚打的怎么样?伤亡远大于西线,撤回国时搞三光政策,所有建筑物zha毁,连电线杆都不留,难怪人越南战损统计,死的猪要比死的人还多。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30 18:38
标题: 回复主题

什么是党性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难道许世友一定要反了毛再反邓那叫“有党性原则的人”?为批评而批评逻辑也不讲。

“47年一帮人闹七月分兵”,这个比较搞笑吧。华野原定是要在内线作战寻机歼敌的,军委6。29急电要求分兵配合刘邓跃进南线,华野服从大局,这才仓促分兵。真也不知是哪“一帮人闹‘七月分兵’”,网上确有一帮人在闹腾。

“王必成是谁?江南一只虎,粟裕华中野战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粟裕的铁杆,许和尚也真是恨屋及乌”,呵呵,王必成和许世友是河南新县老乡,都是红四出来的,很多人不知道吧?和粟裕是啥时候的关系了?

“战争中担任东线指挥员的许和尚打的怎么样?伤亡远大于西线,撤回国时搞三光政策,所有建筑物zha毁,连电线杆都不留,难怪人越南战损统计,死的猪要比死的人还多。”关于许世友的指挥怎么样,本文正是力图说明一下,看了的自然心里有本账。说什么“三光政策”,更搞笑了,难道我军温良恭俭让的回国就光荣了吗?像中印边界那样,全部缴获都要精心擦拭造册让败军来点验,人家尊敬你了?说得更不客气点,甲午战争中国赔了日本2亿3千万两白银,二战后国府和中共都放弃了向日本索赔,这光荣吗?历史笑柄。我估计,骂许世友“三光政策”的人,对中国不向日本索赔一定骂得更狠,祖宗骂出来都是可能的。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0-5-30 18:39:18 编辑过]


作者: 拔牙手    时间: 2010-5-30 20:54
标题: 回复主题

俺玩点阴的,让h网友受伤(借某贴沈网友有理有据之时,刺h这家伙一下,九段·)呵呵

受得了受不了?h网友?纸上的战场啊,俺的战术打法。


作者: 拔牙手    时间: 2010-5-30 20:55
标题: 回复主题

接着说

不管和尚之前如何,俺想问,换了他人,你怎么知道一定比他更强?也许更糟。

你不是事前诸葛。

总结经验可以,刻薄指责就免了吧。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5-30 21:38
标题: 回复主题

许指挥的仗基本是在长江以北打的,没有在南方山地的作战经验,这与事前还是事后诸葛亮无关。主要战役设想没用演习来事先检验漏洞和让部队熟悉将来打法,这与许司令还是王司令无关。

这里是谈军事不是谈人事,希望发言贴近主题。

另外有些发言还反应了不同人在行为指导思想上不同。如果我要参与一件事情,那我就要让这件事因有我的参与而不同,最好是朝正面方向有所变化,这才是自己的参与价值。如果只是一味瞪眼旁观反正有别人在干或已经干了,有自己没自己都一个样,那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观众,价值不如前者。我在我参与的事情中不想这么消极。

[此帖子已被 hjf1390 在 2010-5-30 22:03:06 编辑过]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30 21:57
标题: 回复主题
呵呵,h网友是不是九段不知道,老沈倒是业余5段,还真写过不少围棋史的贴子。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30 22:03
标题: 回复主题

追忆围棋史上的八大“超一流”棋手
“超一流”的称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日本棋坛一群优秀的年轻棋手崛起,到处攻城拔塞,将老一代棋手送进历史,进而开创了新的一代辉煌艺风。这些棋手的水平明显高出于同时代的一流棋手一筹,因而被冠之以“超一流”的称号。当时日本棋坛被称为“超一流”棋手的有6位,是大竹英雄、林海峰、加藤正夫、武宫正树、赵治勋、小林光一。令人惊异的是,除了林海峰是出自吴清源门下外,其余5位全部出自于木谷实一门,都是师兄弟。后来,又加上了韩国的曹薰铉和中国的聂卫平,组成公认的世界八大“超一流”棋手。

尔来二十年矣。昔日的八大“超一流”棋手已逐渐老去,基本上退出了竞争激烈的一线世界棋坛。后来者在水平上则更上层楼,出现了“世界第一人”李昌镐、“不败少年”李世石、“最强攻击手”刘昌赫、依田纪基、马晓春、常昊等新一代“超一流”棋手。相对于当今世界棋坛追求胜负、实战手横行、对实地寸土必争的流行趋势,当年的“超一流”时代则艺风各异,更具有深沉的艺术美感。笔者学棋时正值八大“超一流”棋手傲视风云的年代,因而在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在此著文,以追永怀之念。
最早崛起的“超一流”棋手是林海峰九段。林海峰是台湾籍人,童年时被旅日大国手吴清源九段发现,从而收入门下,带去日本发展。林海峰的横空出世始于1964年的日本围棋名人战。年仅23岁的林海峰杀出重围,一举在决赛中击败了被称为“剃刀”的日本第一人坂田荣男九段,从而演出了一场震撼日本棋坛的地震。其后林海峰棋艺更加精进,东征西讨,一度君临日本棋坛。在三十多年间,林海峰独挡几代棋手的冲击,始终屹立于棋坛高峰而不倒。日本棋坛设有高等级的七大棋战,其中具有最高荣誉的则是“棋圣”、“名人”、“本因坊”,被称为大三冠。林海峰拿过其中的名人和本因坊,遗憾的是最大的头衔棋圣却三度挑战未果。林海峰最出色的战绩是在1990年夺得第三届“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大赛冠军,从而成为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围棋世界冠军。 
林海峰的棋风厚实,算度细密,官子精细。林海峰棋风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韧”,很难轻易被对手打倒。磨来磨去,最后胜利的往往是他。因此,被人称为“两枚腰”。这是用相扑来比喻他的,意思说他有两个腰,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摔倒两个腰呢?日本的曾经本因坊九连霸的棋手高川格九段曾评价他的棋风是“叩桥而不渡”。意思说人要过桥时可能会先敲敲桥是否结实,再考虑过去否。而林海峰就算敲了也不会轻易过去,其谨慎小心由此可见一斑。
与林海峰同时代的另一位“超一流”棋手是大竹英雄九段,两人并称为“竹林时代”。大竹出身于木谷实门下,是木谷门超一流棋手中的大师兄。大竹九段战绩稍逊于林海峰九段,拿过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冠军,却从来没有将当时最大的名人和本因坊集于一身,从而没有过林海峰君临棋坛的辉煌。大竹九段后来也挑战过棋圣,可惜未能成功。大竹英雄是典型的状态型棋手,状态上来了谁也挡不住,不在状态时谁都可能在他头上动土。一般来说,“大竹火山”每五年爆发一次。大竹英雄的最出色战绩是夺得了1992年的“富士通杯”世界冠军,同年还夺得了奖金最高的“应氏杯”大赛亚军。只可惜他在最后的决战中功败垂成,否则就是世界双冠王了。
大竹英雄九段的棋风极为厚实,可以说是日本棋手中棋风最为厚实的一位。他极为注重棋形的美感,认为难看的棋形根本不能下,那样会玷污棋谱,因此被人称为“美学棋士”。然而围棋毕竟是注重实战效果的,过于注重美感就会影响胜率。大竹本人就曾多次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为了不“弄脏”棋谱,因而主动认输。大竹九段的另一特点是思维极其敏捷,往往落子如飞,在快棋赛中有着出色的战绩。
第三位“超一流”棋手是加藤正夫九段。加藤九段也出身于木谷门下,然而出名却比林海峰和大竹英雄晚多了。加藤九段曾经八次进入决赛,然而八次失败,直到第九次才挑战成功,终于破茧而出。加藤九段一生有过两次辉煌。一次是在70年代末,加藤连夺名人、本因坊等五个冠军,被称为“五冠王”。他在挑战棋界最大头衔“棋圣”时,与藤泽秀行棋圣大斗了七局“中国流”,一时轰动棋坛。非常可惜的是加藤九段在三比一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藤泽棋圣连扳三局,从而痛失棋圣。日后加藤九段又三度挑战棋圣,却都功亏一篑。另一次是在1987年,加藤九段连夺四冠,再次君临棋坛。可惜第二年师弟小林光一崛起,加藤九段苦斗无功,丢掉了大部分头衔。加藤正夫九段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夺得过围棋世界冠军。而这一心愿此生已无法完成。2004年12月30日,加藤九段因脑梗塞而猝然离世,终年56岁。
加藤正夫九段的棋风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棋风刚勇凶悍,擅长追杀对手的大龙。在加藤当时的棋局中,主动挑起战斗,猛烈攻击对手大龙的局面屡见不鲜,并常常屠龙成功。因此,和他对阵的棋手往往提心吊胆、叫苦不迭。加藤九段也被人称为“天杀星”。这一时期,加藤常常追杀一直线,凶猛有余,稳定性则不足。三十多岁以后,加藤九段的棋风发生了一个大转变,转而追求均衡的局势和细腻的官子。这一时期加藤九段的胜率大为提高,被称为“官子加藤”。凭心而论,我更喜欢前一时期追杀大龙的加藤,可能因为这样更加精彩刺激吧。

与加藤同时并称的“超一流”棋手是武宫正树九段。在八大超一流棋手中,武宫九段大概算是最有名的,这和他号称“宇宙流”的棋风有关。武宫九段在少年时就很厉害,被称为“九段杀手”。武宫比加藤早崛起一年,挑战师兄石田芳夫成功而成为本因坊冠军。武宫九段和本因坊非常有缘,曾经连霸四届。到95年,他又拿到了名人。和前几位的遗憾一样,武宫也几度挑战棋圣而未果,不能将大三冠集于一身。武宫正树九段是第一个世界围棋冠军的拥有者,曾连霸二届“富士通杯”世界冠军和四届“亚洲杯”快棋赛冠军。
武宫九段的棋风善围大模样,从而在重视实地的世界棋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宇宙流”。围棋边角容易,而中腹则极难把握。武宫九段的特异之处就是对中腹的选点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感觉,并屡屡围空成功,从而成为了棋坛奇才。不过武宫九段自己倒认为自己的棋风并不是什么“宇宙流”,而是“自然流”,是根据局势的流向而自如把握的流派。这大概并不是谦虚,因为武宫的大模样正是在不断的攻击中而进行自如转换的,从而给人一种十分耐看的美感。不过,武宫九段后期有些过于注重模样的构筑,在被别人掌握了规律后胜率就大不如前。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宫仍然执着于艺术的探索,不为胜负所累,令人敬佩。
下一位“超一流”棋手是赵治勋九段。赵治勋是韩国人,其叔叔就是韩国围棋之父赵南哲。6岁时赵治勋被叔叔送到日本学棋,投入木谷门下。赵治勋童年时很调皮,成天屁股上挂着木头枪到处乱跑。后来师母发了脾气,要把他送回韩国。赵治勋终于醒悟,从此开始发奋,成绩突飞猛进。他先是创造了入段年龄最小的记录,然后又杀入了各大棋战的循环圈。80年代初,赵治勋相继击败师兄大竹英雄和加藤正夫,拿到名人和本因坊冠军,又在棋圣挑战中以四比三战胜已经六连霸的藤泽秀行棋圣,从而始无前例地将大三冠集于一身,开创了天下无敌的“赵治勋时代”。在那一时期赵治勋独走日本棋坛,杀得各路名将叫苦连天。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正在巅峰时期的赵治勋,却突然遭遇了一场车祸,重伤住院。其时,正值上升期的师弟小林光一向他挑战棋圣。按照规定,如不能应战当弃权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顽强的赵治勋坐轮椅强行上阵。人们看到全身缠满绷带的赵治勋艰难的落下每一个棋子,都不禁耸然动容。赵治勋终因伤痛而痛失棋圣,从而让出了棋坛第一人的位置。然而,在沉寂了9年后,赵治勋重又奋起,击败师弟小林光一,夺回了棋圣。随后,他又击败武宫正树,再次将大三冠集于一身,开创了第二个“赵治勋时代”。如果说日本棋界有奇迹的话,那么奇迹的最多创造者当数赵治勋九段。他不但两度集大三冠于一身,而且将日本棋界的七大冠军全部拿了个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短期内也看不到后来者。赵治勋九段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较为波波折折,但仍拿到了“富士通杯”和“三星杯”两个世界冠军,并没有让他的拥护者们失望。
赵治勋九段棋风的最大特色是酷爱实地,绝不肯轻易将实地让给对手,可以说是寸土必争。他自己就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劝君取地》。因为善取实地,所以也就练出了一身高超的治孤本领。一般棋手的治孤主要是为了逃避对手的攻击,而赵治勋的治孤则充满了极端气息,总是故意在对手面前耍大龙,从而逼得对手不得不痛下杀手。然而赵治勋的计算极为精确,各种小地方的利用也不放过。所以尽管他的大龙经常惊险万状,却总是能绝处逢生,并把棋局赢下来。赵治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长考。一手棋考虑一、二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经常能看到别人还剩三四个小时,而他已进入读秒了。不明内理的棋手这时往往一手快似一手,想利用时间逼他。不想赵治勋早就在前面全计算清楚了,所以以快对快不但难不倒他,对手反而因过快而出现漏着,被赵治勋所乘。赵治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独特魅力的棋手。

与赵治勋齐名的另一位“超一流”棋手是小林光一九段。小林比赵治勋大4岁,却因入门晚而成了师弟。少年时期的小林总是下不过赵,因而把赵作为追赶目标,发奋苦学。小林很早就成为日本棋界的希望之星,进入各大棋战的循环圈如家常便饭。然而他也和师兄加藤正夫早年一样,总是失手于最后的决赛。小林的第一个大头衔是1985年的十段战,苦战五局终于战胜师兄加藤而夺冠。在冠军就位式上,小林九段哽咽着泪流满面,因而被称为“泪的十段”。此后小林九段一飞冲天。在其后举行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小林连斩中方六员大将,直逼主帅聂卫平帐下。从此,小林成为了中国棋手最大的敌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打倒小林”成了中国棋手梦寐以求的目标。在夺了十段后,小林又连取名人和棋圣,坐上了日本棋界第一把交椅的宝座。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小林光一成为日本围棋的当然代表。遗憾的是,小林三次冲击赵治勋的本因坊,却都功败垂成,从而失落了大三冠之梦。小林光一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并不理想,只在巅峰已过的1997年拿过一届“富士通杯”冠军。
小林光一的棋风也是酷爱实地,算度精细,官子一度号称天下第一。与赵治勋不同的是,小林的棋风重视均衡,不像赵那样走极端。小林的另一绝招是善于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只要他坚信这样下能把棋局赢下来,便会以俗手定形。因此小林的棋极为不入“美学棋士”大竹英雄和“宇宙流”武宫正树之眼,被嘲笑为“地铁流”。不过,小林的俗手往往是极为有效的手段,常令对手无可乘之机。小林的一句名言就是:“胜半目的棋,靠的是运气。胜一目的棋,靠的是实力。”在“世界第一人”李昌镐崛起之前,小林九段的后半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强。

除了六位日本“超一流”棋手之外,韩国的“超一流”棋手是曹薰铉九段。曹九段幼年时也东渡日本学棋,投入了吴清源的老师濑越宪座门下。曹薰铉很早就表现出了天赋异禀,被誉为“天才少年”。20岁时,曹薰铉因服兵役回到了韩国。他目睹了祖国围棋事业的艰难,便打消了服完兵役后回日本深造的念头,而留在了韩国。曹薰铉在韩国很快就拿到了几乎所有的冠军,这时他遇上了一个半生的竞争对手:土生土长的徐奉洙九段。在以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曹徐二人成为了韩国围棋的代表。两人几乎逢赛便斗,进行了上百次的决战。在这样血火纷争的淬炼中,二人的棋艺突飞猛进,终于屹立于世界围棋的潮头。曹薰铉九段被世人所知是1988年举行的奖金最高的“应氏杯”大赛。曹九段连斩小林光一、林海峰等名将,又在决赛中三比二击败中国的聂卫平九段,从而成为了韩国的围棋英雄。此后,曹薰铉的棋艺更加精进,进入世界大赛决赛如家常便饭。至今为止,曹薰铉已拿了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他的学生李昌镐九段。曹九段的另一传奇业绩是培养出了不世出的围棋天才李昌镐九段,可以说为世界围棋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薰铉的棋风特点是敏捷快速,战斗力极强。有人评价他的棋风是“柔风与快枪”。柔风是说他行棋的速度,像风一样忽来忽去,令人捉摸不定。快枪则是说他的力量极大,如长枪挥舞,经常在无形之中就已将对手挑于马下。曹九段的另一绝活是“翻盘术”,就是说行棋时特别顽强,总不让对手舒服的定形。如果局势不利,他就会四处寻衅,到处发掘前半盘埋下的伏笔,从而利用对手的失误一举反败为胜。曹薰铉的翻盘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靠对手的失误,而是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在里面。像小林光一九段这样后半盘极强的对手,曹薰铉也能屡屡翻盘,可见他的厉害。
最后一位“超一流”棋手是中国的聂卫平九段。聂卫平学棋之初总是下不过弟弟,但他有极强的好胜心,百折不挠,终于后来居上。聂卫平在1965年就拿到了全国的儿童围棋冠军,1966年又打上了成人组第41名。然而文革爆发了,聂卫平和很多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去了农场。在那里,聂卫平虽无棋可下,但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从而为他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七十年代初,国家围棋队重建。聂卫平被选入队里。在这里,他发奋学习训练,终于在1975年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全国围棋冠军。1976年,聂卫平和国家围棋队东渡日本,他七战六胜,包括战胜了日本“天元”藤泽秀行九段和本因坊、名人石田芳夫九段,从而一举成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聂卫平是中国围棋第一人,在与日本棋手的征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战绩。聂卫平一生最辉煌的战绩是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的11连胜,杀得日本棋手一度患了“恐聂症”,成为中国围棋崛起的历史性座标。聂卫平九段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曾连拿过三个世界亚军,却总是在登顶时功亏一篑。
聂卫平的棋风厚实,大局观极好,善于根据形势灵活的转换,从而让对手无法掌握他的行棋节奏。在聂卫平的对局中,弃掉大龙而迅速转身取得主动的局面屡见不鲜。这种驾驭局面的能力非一般人可及,正是良好的大局观加上身经百战的机敏锻铸而成。在他的巅峰时期,其落子着点常出人意料,仔细考量却又发现这正是当时局面下的最佳着手,其神鬼莫测性可与1990年代末的李昌镐比肩。可惜,过了巅峰期后,聂卫平总是在关键之刻精力不济,从而出现“昏着”,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胜率。如果不是这样,聂卫平本该有更大的辉煌。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0-5-30 22:04:1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0-5-30 22:05:50 编辑过]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5-30 22:08
标题: 回复主题

闲聊刘小光和江铸久

在1980年代的中国棋坛,刘小光和江铸久是二个著名的力战杀手。下起棋来讲究的是惊心动魄,“招”不惊人死不休,深受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棋迷喜爱。
刘小光身高一米八二,外号“重锤”,这是聂卫平给起的,意为他就像一个手抡重锤的力士,一直举得高高的,只要他看准了,一锤下去,什么样的英雄人物也难逃厄运。刘小光棋风刚劲勇猛,擅长攻击和杀棋。他崇拜的棋手是日本的加藤正夫九段,一直在学,招也学得像。讲究直线攻击,不玩虚的,没那么多东西呼应内外配合的花活,就是迎头猛攻,追击纠缠,让对手上天无路,焦头烂额。还在国家队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刘小光执黑摆上三连星就开始吃棋,屡屡屠龙成功,常让对手没下之前就心惊胆战。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时候,刘小光出场遇到日本宫泽吾朗七段,这也是一个力战型棋手。双方开局就硬碰硬地纠缠在一起,通盘大格斗,足足激战九个小时,最后终于将对手摔倒在地。因为过于疲劳,赛后刘小光就胃痛不止,不得不专门找来医生进行按摩。第二盘是日本石井邦生九段,刘小光杀得性起,布局未几就开始吃棋。简直欺人太甚,一下吃崩,反被对手活到自己空里,局面大损。劣势之下,刘小光到处挑起战火,不断发起猛攻逼对手退步。石井优势意识过大,步步退让,刘小光则凭借精确的计算连续弄险,一点一点扳平了局面,最后以一又四分之一子反超对手。第三局刘小光面对的是上届淘汰了自己的小林觉八段,开局就发起猛攻,有如苍鹰搏兔,小林觉措不及防,被打得无还手之力,中盘大龙被屠。第四局对上工藤纪夫九段,和第二局一样,开局刘小光就想发力,结果被对手反攻,一时山河变色,又陷入大劣势之中。刘小光再次抡起攻击的重锤,坚决纠缠工藤的一块孤棋,借势捞地、治孤、渗透,攻难渡险,如走钢丝一样逆转了局面,以一目半取胜,成就了四连胜的壮举。 
刘小光的棋,有一套固定的路子。一旦被他走上,对手想全身而退是很难的。属于冲击力强,有拿冠军的实力。然而至刚者折。锤子举得太高了,如果一击不中,再想举起来就难了。
江铸久也是一米八的大汉,外号“拼命三郎”,据说是曹志林给起的。意为江铸久的棋好近身纠缠,擅长短兵相接的格斗,常常弄险。一般人是对手一刀砍来,先躲闪或招架,然后再反击。而江铸久则是你一刀砍来,他不躲闪招架,反而也一刀砍去。比的,就是谁的刀快,谁的神经强,真有点梁山好汉石秀的意思。这就有点野路子的感觉,不讲究正规套路,凭的是缠斗的感觉和气势。日本棋手相对棋风工稳,本格派多,对这个特别不适应。1982年的中日围棋对抗赛,江铸久即施展这套本事七战全胜,给了日本人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是江铸久精彩表演的舞台。第一盘江铸久对依田纪基,因为对三间夹的布局理解不深,很快陷入难局。中盘江铸久展开绝活,自己不活,硬要转换,诱依田求稳,江弃掉一块棋,反而把局势扳平了。官子是江铸久的弱项,但这盘棋却眼明手快,着着抢先,以二目半取胜。第二局江铸久东征赴日迎战小林觉,临行之前就在机场发出誓言:“撞沉吉野”!果不其然,江铸久此局气势磅礴,大开大阖,硬是杀掉小林觉一条大龙,堪称完胜。第三局对淡路修三九段就像刘小光对石井邦生九段那局的翻版,开局江铸久就走差了,被对方领先二十余目,陷入难局。因为苦苦思考,用时过多,很快就要进入读秒,而淡路修三还有一个半小时,形势极度险恶。之后江开始发力追赶,满盘挑起烽烟战火,在读秒的催逼声音中强手连发,自己的棋不活就造劫要吃淡路的大角,弄得淡路含糊起来,终于把江铸久放虎归山。第四局对曾获过天元头衔的片冈聪九段,江铸久在前半盘不利的情况下,展现了“拼命三郎”的气势,毅然杀入下方白棋的大空中,一番白刃见红的博斗后,生生活出一块棋来,气走了颇为绅士的片冈九段。第五局江铸久对石田章九段已是心如明镜,利用一个打劫一举掀翻石田,五战连胜,荣获“抗日英雄”称号。
江铸久的棋,有其独到之处,讲究快和狠。然而基本功不太扎实,棋形不正规,容易被对方抓到弱点。从成绩上看就是不稳,基本就是中坚棋手的行列中沉浮,很难更上一层。
这样的二个人,一旦遇到一起,就是火星撞地球,杀得不亦乐乎,让棋迷大饱眼福。1989年的第三届中国围棋天元战,江铸久偷胜钱宇平获得挑战权,与刘小光进行了五局大战。这五盘棋盘盘打入与对攻,有四盘是中盘决出胜负。最精彩的是第二局,满盘杀得山河变色,一直混沌难分。到最后时刻,刘小光才发出一记一路上的杀手,秒杀江铸久一个大角,这才以一又四分之一子取胜。最后,刘小光以三比二卫冕成功。
说到天元战,二个人之间还有一段公案。1988年一月举行了第二届天元战的挑战者决出战,刘小光与江铸久在四强战中相遇。这盘棋堪称二人之间最精彩的对局,也令笔者多年难忘。从开始就二条大龙对攻,然后是复杂的攻杀与转换,后半盘连续打劫,打了上百手,最后连棋子都打光了,不得不加了一副棋接着下。双方各死了二条大龙,满盘死子遍野,血肉横飞。直下到终局,无论是对局者还是观战者,都数不清双方的胜负。经裁判数子,刘小光执白以一又四分之一子取胜。
其后,刘小光六目半战胜曹大元夺得挑战者之位。在决赛中,刘小光二连败后三连胜,艰难逆转马晓春九段,勇夺天元宝座。而马晓春,则就此陷入其围棋生涯中少见的低谷达一年之久。
话说到这,应该没什么问题了。然而,事隔几个月后,有读者向《围棋月刊》编辑部反映,打完刘小光和江铸久那盘棋,经过最后数子,应该是江铸久的黑棋胜四分之三子。编辑们照棋谱一摆,果然是黑胜。这下有些含糊了,刘小光都拿了天元冠军了,怎么这挑战者还有问题了!不久,江铸久也知道了消息,表现很平静,说无论事实如何,事已至此,他都尊重比赛结果。编辑们又访问了刘小光,刘拿出了自己记的棋谱,复了一下盘,发现有几处和公开的棋谱不一样。如打劫过程中,公开的是江铸久冲了一下找劫,刘记的是江扑了一下找劫,这就等于差了一目棋,而且不止一处有类似情况。按照刘的记录,是他胜一又四分之一子。
这就有了几个问题。一,如果按照公开的棋谱,是江胜,那么说明裁判数子有问题;二,如果按照刘记的棋谱,则是记录员有问题,记错棋谱了,导致影响胜负,责任不小;三,如果刘的棋谱是准确的,那么江铸久输得就有点冤了。找劫材不细,差了几目,拱手让出了挑战者。不过说冤也不冤,性格决定命运,江铸久的基本功就是不太好,关键时刻,出毛病了。 |
刘小光和江铸久虽然都生就了威风凛凛的形象,然而私下里却是谦虚谨慎,待人热情,很容易成为好朋友。二个人也有点差异,刘小光的谦虚是真谦虚,做事说话都留有余地,让人感觉很舒服。江铸久的谦虚是表面,骨子里是相当孤傲,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刘小光日后成为围棋部的领导,江铸久则远走海外。

性格真的决定命运。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0-5-30 22:09:1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0-5-30 22:11:32 编辑过]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5-30 23:47
标题: 回复主题

撤回国时搞三光政策,所有建筑物zha毁,连电线杆都不留,难怪人越南战损统计,死的猪要比死的人还多。”

当年在越南杀猪的事不关许世友的事,是当兵明智醒悟,谁知道当年打仗后勤会跟不上,在那样的场合,四、五天没的吃。当兵的想死了好说,如果饿的没力气,当了俘虏,罪不好受。不知道我军的老军头是否想道, 假如不到一个月的战事,饿死上千军人,何说?谁会心痛?

有的老兵就说:摊上一场出国打仗,结果是饿死的,祖宗会怪罪,奶奶个球的,自己解决吃的,吃饱了有力气去同越军斗,而且那不完的米,也不给越军留,让越军也饿一饿。


作者: 农夫之子    时间: 2010-5-31 11:34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友啊:

有的老兵就说:摊上一场出国打仗,结果是饿死的,祖宗会怪罪,奶奶个球的,自己解决吃的,吃饱了有力气去同越军斗,而且那不完的米,也不给越军留,让越军也饿一饿。

不愧为老兵,说出的话还保存当年杀越南猪的气魄。
作者: 斑马    时间: 2010-6-1 23:49
标题: 老兵说得好!
麻城兵的杀猪故事好精彩!打仗首先要保证的自己的战斗力,能生存才能战斗。
作者: 农夫之子    时间: 2010-6-2 17:48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友啊:

农夫自子:同一战壕的人,出国打仗,上头说要打出军威,当兵的说,不能丢脸皮,“肚皮不解决就没有军威和脸皮”。

我军本勇者无畏。

163师的边师长当年说过:要打倒越南的牛看见解放军都怕的地步。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6-2 21:30
标题: 回复主题

相见不如怀念———— 79年的麻城兵讲到当年那个场面,确实令大家笑破心肝,他说:越南的猪也是很灵活的,一个人拿住刀,在水稻田追、砍、打、滚,人喊猪叫,“斗”了半天精疲力尽,费好大劲和时间,才把那头猪杀死。一人又远离阵地,提心吊胆的。

有的兵说自古:“有武松景阳冈打虎,79年有俺麻城兵在高平打猪”,(麻城和许世友的河南省新县原为同一个县)。

可以说明我军的官兵是一反应过来,就能斗的了,越南的兵经就没有那么“来神”。


作者: 子睿    时间: 2010-6-3 00:49
标题: 回复主题

这个我军的河南麻城兵在越南高平杀猪的故事太精采了,太好笑了!

我记得《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好像也有一段,说是一个炊事班的兵,在越南战场上因怕枪声引来其它越军,就用一把刀把一个越军愣是给砍死了,后来,战友们开玩笑说他这活都是在炊事班杀猪练成了。

看来,这炊事班的人身怀的杀猪技术在战场上还挺能派出上大用场的!

[此帖子已被 子睿 在 2010-6-3 0:52:41 编辑过]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6-3 01:04
标题: 回复主题
把朝鲜战场与越南战场混为一谈,援助行动与惩罚行动、盟国领土与敌国领土不分,转变思想真难呀!
作者: 骑骏    时间: 2010-6-3 02:04
标题: 回复主题

LZ分析的长篇大论没时间往下看,总结一点:79年我们是自己害了自己。

广西山区根本无法摆放这么多部队,部队拥挤造成后勤困难,徒增伤亡。如果人数减少一半,利用自己炮火上的绝对优势,对每个攻击点必须炮火准备,那么山地战中我军的火力是越军的10倍以上,而且由于人员减少后勤压力减低,道路也畅通,物质能尽快运到士兵手里而不至饥饿,士兵有精神才能打好仗。

而我方当时采取杀鸡用牛刀的战术,采用大兵力作战,但是越北山区根本无法运进这么多兵,而且战术上学习朝鲜战争采用大兵力穿插,可是越军根本没有什么重武器依赖公路,你就是穿插到位截断他的后路他仍然可以分散到周围山区打游记,所以我们的穿插战术根本没什么战果,反而因为穿插造成大量伤亡。如果把穿插中的一个团兵力减少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沿途后方用炮火支援,把穿插战变成炮兵侦察战,把炮兵的眼睛安插到敌人后方,那么这样一只小部队的威力绝对超过你一个团,而且小部队穿插规模小,后勤压力小,部队目标小且灵活,那么能更顺利穿插到位。

总之,79年如果我们能减少一半前线步兵兵力那么我们的伤亡会减少一半,杀敌效果能增加一倍,所以说是我们自己害了自己。也就是说依靠信息/侦察来提升部队火力打击度,没有高技术一样能打信息化战争!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6-3 02:59
标题: 回复主题

山地加上洞穴多,炮击效果不好,最终还是要靠步兵战斗才能彻底解决。你炮火再猛只要不派兵上去他就不会丢下阵地跑。朝鲜战场的美军也曾和你想的一样,不但大炮猛更加上了飞机呢(可以不用派兵钻过去看了)。

现代战场上步兵的作用虽然不大但仍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作者: 五三零一八    时间: 2010-6-3 07:55
标题: 回复主题
农夫之子:

163师的边师长当年说过:要打倒越南的牛看见解放军都怕的地步。

在越南的山坡上经常见到越南的牛,牛是自由放养的,可能牛的主人怕牛走失,就在牛的颈子上捆绑着一个响钟,每当牛走动时,响钟就发出叮当响,走得越快,响声就越大。这些牛看起来象很聪明,见到我们这些解决军,牛就马上跑的,还真是让163师长讲对了。牛是否知道中国人会打死它的呢?呵呵!


作者: 边疆检察官    时间: 2010-6-3 11:13
标题: 回复主题

   谈点个人看法。我看过当时任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的回忆录,另参阅王志军《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一书,当时广州军区上报的作战方案被中央军委否决,对高平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穿插包围是中央军委的意思,广州军区只好修订作战方案。

  实战证明,对高平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穿插包围并不成功。相反,无论是西线,还是东线的同登、谅山作战,进行浅近纵深、小范围的穿插包围作战却是有效的,作战成果也较好,因为这种作战发挥了我军兵力、火力优势,特别是炮兵火力优势,后勤压力也较小,基层官兵也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周德礼谈到许世友时,认为其是我军一员勇将,但作战谋略略有不足。我认为这一评价是客观的。高平作战不太理想许世友只是执行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其在战役指控中并未见有明显的失误。

  另外说明,我从来不是许世友的粉丝。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6-3 21:17
标题: 回复主题

54军162师部队的作风,也是心狠手辣的,下手同163师一样的重,前几年同海南省白沙县162师退役兵摆龙门阵,聊越战高平的的事,因同一个军又在高平方向,讲到我团在高平,告戒是不留俘虏的,防止吃亏,抓到越军很硬气。

他说162师的规定是打死越军是以割耳朵来计算战果的,一次战斗打完了,162师的兵就提住刺刀,就去摸那些打死的越南死兵,因是晚上,拿住刀摸的耳朵就割起来,那个越南兵是装死的,没有想到162师的这样的手段来记战功的,割的时候越南兵是一声不吭,实在不行翻身捂住耳朵就跑。162师的兵,也是反应不过来,在想怎么搞,打死的也能跑的。


作者: 太过分了    时间: 2010-6-5 12:18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友啊:

54军162师部队的作风,也是心狠手辣的,下手同163师一样的重,前几年同海南省白沙县162师退役兵摆龙门阵,聊越战高平的的事,因同一个军又在高平方向,讲到我团在高平,告戒是不留俘虏的,防止吃亏,抓到越军很硬气。

他说162师的规定是打死越军是以割耳朵来计算战果的,一次战斗打完了,162师的兵就提住刺刀,就去摸那些打死的越南死兵,因是晚上,拿住刀摸的耳朵就割起来,那个越南兵是装死的,没有想到162师的这样的手段来记战功的,割的时候越南兵是一声不吭,实在不行翻身捂住耳朵就跑。162师的兵,也是反应不过来,在想怎么搞,打死的也能跑的。

——哇!好疼!为什么总是想到割耳朵呢?割鼻子不行吗?在老山作战中也经常采用割耳朵验战果的方法,结果某部在一次战斗中要求用敌右耳为证时,结果在一堆右耳中被查出一片左耳。万一那个兵也是忍痛装死的,让人家现在老眼昏花时怎么戴老花镜嘛!没有耳朵支撑着,就算用松紧戴固定眼镜也是会掉的哦。


作者: AK47-2004    时间: 2010-6-5 14:49
标题: 回复主题

大家好!好久没上来了。我就是麻城人!真为我们麻城老兵骄傲,呵呵!那时我们麻城农村过年几乎家家都有杀猪的,吃不完就腌起来来年吃。我想这个老兵应该在家时练过的吧!哈哈

子睿姐姐说“河南麻城兵在越南高平杀猪的故事太精采了,太好笑了!”其实是不对的。麻城是一个三省交界的地方,行政上属于湖北省。所以应该是湖北麻城兵!指出子睿姐姐的一点笔误望姐姐海涵,其实我是很仰慕姐姐滴!而且在我去年国庆时发的一个贴“许世友将军故居行”里跟姐姐也有交流!握手!谢谢

另外在另一帖子里有人谈到当年西线指挥换将的事。里面谈到许世友将军和王必成将军是河南新县老乡,其实也是错误的。许世友将军和王必成将军的故居相距不远,大概也就十来公里!本来当年都是隶属湖北省麻城县(现改为麻城市),只是后来许世友将军的家乡田铺一带被划归河南新县,在这个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估计湖北省的领导对当年将许世友将军的家乡田铺一带划归河南一事追悔莫及!但是王必成将军的故居依然属于麻城市管辖。所以不能说许世友将军和王必成将军是河南新县老乡,这个措辞是不准确的。而我们麻城也一直将许世友视为麻城人(据说当年将军健在时也是只承认自己是麻城人)特此说明!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6-5 23:14
标题: 回复主题

燃烧的血论坛呈现在是大家眼前的实实在在的一部人生的记录。

是对越作战的事件的亲历者,更是见证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雨历程。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也想不到人生一场会在许世友上将的指挥下,为国作战。战火的青春是无悔的。

汉家的军人的子第是可爱的:当年在河南黄河滩160师农场搞生产,多少白脸军哥哥,晒的象锅底一黑,有的兵很会搞笑和恶作剧,军农生产是累,一躺下来是难的醒,可是有个洛阳兵,拿个大红纸盖在睡觉的兵,他就在旁边念到“某某军人,因搞军农生产,不幸累死,上面覆盖军旗,该军人永垂不朽”。把大家乐的笑的,苦和累就这样过去了。


作者: 农夫之子    时间: 2010-6-6 15:04
标题: 回复主题

78年12月中,各路大军往广西边境开拔,开进途中经过广东的几个县就顺便把当年应征的新兵给捎上(算是79年的兵),摩托化行军进入广西境内后,由于当时往边境的公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集结的部队又多(有42、43、55军),经常堵车,军车一辆接着一辆停在路边,加上当时为了保密所有的军车统一把车号给涂上了,这下可难倒这批新兵了,下个车方便回来,一不小心就爬上别的部队车了,好心的告诉你上错车了,想逗乐子的全车老兵低头瞌睡一声不吭,待新兵哭着找不到背包的时候,全车人大笑才告诉你上了某某军的车了。

一场哭笑不得的误会后,老军头发话:其实各军的车很好辨认,你只要看车上挂什么就不会上错车了。新兵好奇问怎么看?老军头说:42军的挂酸菜;55军的挂猪肉;43军的挂大衣。新兵听后屡试不爽。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6-6 20:05
标题: 回复主题
能成为老军头的人的确不简单,能发现和找到一般人所忽略的特征或规律并合理利用。出类拔萃者一定是有他的强项。
作者: 刺刀见血    时间: 2010-7-6 23:29
标题: 回复主题
说起越南的猪和牛就象越南兵一样跑得快这一点不假,2月23日我们饿得不行了.才接到上面指示就地解决.我们就下山到村子找吃的,正好副连长遇到一头猪,他说是他的,马上拔出手枪对猪打,十发子弹都打完了.还是打不上,只好拿这木棍追着猪打.边追边骂,就象我们在山上草丛中发现越军逃跑,都举枪朝他打,子弹打完了还是找不到他的尸体.
作者: 北京老兵    时间: 2010-7-7 11:55
标题: 回复主题

沈晨曦战友,谢谢你的介绍,当年的“自卫反击战”由你介绍的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我们虽然参战,但是懵懵懂懂,随大部队而行,不知其一,更不知其二。看了你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局。

我看现在的大区司令未必达到当年许的水平,因为又三十年军队没有打仗,战争才是对军队和指挥员的最大检验。

[此帖子已被 北京老兵 在 2010-7-7 11:59:05 编辑过]


作者: 红色军旅    时间: 2010-7-9 00:14
标题: 回复主题

和平年代论战均系纸上谈兵,是骡子是马拉上去溜溜才知道。当年老邓为了保留有实战经验的基层指挥员,由实战后送院校深造再到基层任职,可有些未参加的指挥员还就是看不顺眼,这应该是嫉妒。

[此帖子已被 红色军旅 在 2010-7-9 0:16:14 编辑过]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7-10 17:44
标题: 回复主题

126师打开东溪的口子后,124师的坦克梯队也进入4号公路,两师快速插向高平。一路扫荡阻击越军,连闯嫩金山口、弄梅隧道,冲过博山险隘,于20日晚进至高平外围,至此南集团穿插到位。这时北集团的121师兵力分散,正向扣屯地区收拢,123师在河安地区与越军激战,都没穿插到位。南集团于21日从高平外围发起进攻,正待攻城时,军区通报越军在高平约集中了2个多团,还有几十辆坦克。以124师同126师一部一个多师的兵力进攻高平,恐没有把握,令42军就地控制要点,待41军到达后再行攻击。为加强攻击兵力,许世友将54160师和162师都调向战场。一直等到24日,42军通过对高平的反复观察和派出小分队侦察,发现城内并无重兵,遂于当晚发动攻击占领高平。fficeffice\" />

为截断高平越军南逃之路,阻击银山322师增援,41军和42军都派出一部从西北和东南两路向高平侧后的纳隆地区穿插。24日,42370团首先到位,炸毁了位于太原至高平的3B公路上的纳隆桥,占领附近要点形成对内对外正面。而43129师也打通了4号公路,攻克七溪,保障了高平地区我军补给线的畅通。战役发展至此,高平地区越军已全被网住。然而,各部歼敌不多,越军主力并未发现。许世友估计越军主力在高平以北的克马诺地区,派出160师和162师进行会剿。结果也没能歼灭多少越军。这就进入了高平战役的最后阶段:拉网清剿。

所以要进行大规模拉网清剿,一是为了更多地歼灭越军,实现反击战的重要战役目标;二是越军游击骚扰得很厉害,造成我军很多伤亡,必须予以打击;三是我军要撤退回国,要对主要撤军路线进行清理,打掉附近成建制越军,保障回撤的顺利进行。许世友将高平地区分成南北两线,先后投入41军、42军、54160师、162师、2058师、50150师共10个师部队,以分散对分散,以游击对游击,加强伴随炮火,小群多路,拉网合围,逐片地区反复梳理,硬是将越军逼出来,赶出来,然后歼灭掉。

有的网友提道:我们是要在高平建立政权吗?显然不是!我们有必要把每一个越南兵清除掉吗?也没必要!如果在清剿中我军牺牲一名战士能换来打死3个越军士兵,值得吗?我认为不值得!我军战士的生命宝贵得多,能减少伤亡就要尽量减少伤亡。我觉得拉网清剿最好只限于这几种因素:发现越南隐藏的仓库,消灭排以上建制的越军,重点是公路及大路旁几公里的区域。

确实,说得很有道理。79之战中的大规模清剿可以说是意外情况。这次作战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认识到了异国战场越军游击作战的厉害。真是不分前方后方,到处全民皆兵,迭遇袭击骚扰,昼夜惊魂未定。拉网清剿,正是针对越南战场特殊作战形式而采取的对策。实战过程证明,如果不费力气去打掉隐藏的越军,那就会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付出更多的血的代价。如其被动挨袭,死得不明不白,不如主动出击,消除敌人的威胁。战争的辩证法就是这样。许世友的拉网清剿决策,是从战役全局考虑的,是必要而有效的。

东线作战的第二阶段是打谅山。本来55军领衔的东集团是一个“声东击西”的角色,在同登方向发动攻击以牵制越军预备队对高平的增援。因为高平打得不太顺利,费时持久,于是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决心在谅山方向施以重击,打开局面。

谅山是越北的交通枢纽,也是首都河内的屏障门户。而同登又是谅山的大门,是我军攻击谅山的前进基地。守谅山的是越军3师,当年号称“南方的一颗金星”,是在北纬17度线以南与美军作战的主力师。其中12团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为越军中的一等部队。守同登的正是这个12团。

相对打高平的反复曲折,同登、谅山战役倒是打得豪气如云。针对此两处战略地位重要,越军避无可避的弱点,许世友指挥东集团发起正面进攻。打同登55军以163师为主攻,以164师和165师切入同登左右侧的坂然、班庄地区,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经34夜作战,将同登地区全部攻克。越军“英雄”12团基本被歼,55军共击毙越军3973人,俘虏58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

对于谅山战役,许世友再次祭出牛刀。集中55163师、165师,加强54161师由北向南平推,以164师和50148师由东向西卷击,5个师打1个师,可谓重拳出击。另以43127师、128师攻击谅山以东的禄平,阻截亭立的越军338师北援谅山。“金星”3师凭借谅山外围扣当山、扣马山、巴外山、扣考山等制高点顽强固守,打出了一场惨烈的攻坚战。然而毕竟兵力兵器相差悬殊,这种硬碰硬的正面作战不是越军可以承受的。ffice:smarttags\" />227打到35,谅山被克,越军第3师基本被歼,327师、337师、338师都遭到严重打击,进攻河内的大门已敞开。

此时,中国政府宣布撤军了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7-10 17:45
标题: 回复主题

综观79之战东线的战役指挥全程,许世友的总体把握是到位的,有一股锐气,攻难渡险,克服一切困难,有我无敌,终于予越军以重创。这种打到底的气魄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攻击遇到困难就犹豫动摇,甚至畏敌退缩,贻误战机不说,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被敌人反戈一击那就要受到重大损失。高平战役中,部队穿插受阻,遇到了前所未见的困难。那还要不要打下去,插进去?正因为这里是敌人的要害,才会遇到如此的困难。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是否能坚持最后五分钟,是指挥员能力的重要体现。北线121师的穿插,南线125师的攻坚,都是刀锋已形钝锉,但在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的强力推动下,终于打了过去,没有给越军以反击的机会。而后期拉网清剿,灵活改变战术,也成为了实现战役目标的重要保障。79之战对于越南首都的强大震撼,正在于谅山被克。而重击谅山,打过奇穷河,威摄河内,是许世友向中央军委请缨而战,是他的得意之笔,显示出了许的魄力与狠劲。fficeffice\" />

79之战的重大教训,是我军多年来军队建设的落后。中共从建军起主要是一支落后的农民军队,朝鲜战争得机缘与世界最强的美军角力较量,在苏联的帮助下,从战略战术到体制装备实现了飞速发展,从革命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转变,迅速拉近了与世界先进国家军队的距离。然而因中苏交恶,国内政治动荡,中共建军的方针发生逆转。庐山会议后经历了朝鲜战争的一批军队精英纷纷下台,重提革命化建军,政治冲击军事,取消军衔,批判“唯武器论”,训练废驰,军队现代化进程中断,甚至搞出了“骡马化”,中国的军队建设与世界先进国家又大大拉开了距离。直至79作战,解放军参战部队全训部队很少,很多都是生产部队,临时扩编,新兵众多,战术生疏,因而初战时受到了很大伤亡。武器发展也落后,单兵武器还不如越军。虽有坦克部队参战,却连二战时就解决了的步坦联络都达不到,很难谈到配合,致使坦克部队也受损严重。通讯联络上一如朝鲜战争时的落后状态,一打远了前后方就联络不上,指挥员掌握不住部队,仍靠通讯员口头传达,费时费力,屡屡错失有利攻击时机。好在越军的作战态势缺乏有力的机动反击,否则真有可能遭遇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时的被敌乘隙反攻。后勤上比朝鲜战争时期稍好点,可以携带的野战食品种类多了许多。但也仅此而已,单兵负荷过重,打远了后勤就供应不上,仍是礼拜攻势。如北线121师进行穿插就断粮一周,不得不中止攻势,取粮于敌。因政治因素限制,79之战是低烈度的有限战争,中越两军将之打成了一场一战类型的,至多是解放战争类型,连二战类型都达不到的战争,让世界上很多军队看了笑话。落后,是中国军队的痛。也正是79之战,暴露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落后,为邓小平大刀阔斧地对之进行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许世友的晚年,曾对原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谈79之战:“老周啊,这一仗是我军抗美援朝以来打的最大的一仗,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今生今世打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地形特殊、气候特殊、对手特殊、民情特殊,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一下。我们应当用回忆录的形式,把经验教训写出来,给后人留下点有用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你是当时广州军区的参谋长,各方面的情况你都清楚,你负责把他完成吧。至于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

第二年,许世友就去世了。
是的,让历史去评说吧。


作者: 北京老兵    时间: 2010-7-10 17:52
标题: 回复主题

许世友的晚年,曾对原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谈79之战:“老周啊,这一仗是我军抗美援朝以来打的最大的一仗,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今生今世打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地形特殊、气候特殊、对手特殊、民情特殊,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一下。我们应当用回忆录的形式,把经验教训写出来,给后人留下点有用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你是当时广州军区的参谋长,各方面的情况你都清楚,你负责把他完成吧。至于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fficeffice\" />

第二年,许世友就去世了。
是的,让历史去评说吧

怀念许将军!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7-10 18:59
标题: 回复主题

高平不太要害,越军既未在那里布置野战军的重兵防御也未进行坚强战斗就主动放弃了,远不如对同登谅山那么重视。去那里的部队处境艰辛也不是因为遭遇劲敌而是因为沿路捅了不少马蜂窝。

难理解为何把高平的战略重要性置于谅山之上,在地理和越军兵力聚集上都无明显胜出。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7-10 20:54
标题: 回复主题

79作战规模是逐渐打大的,东线开始就是要打下高平,因为高平打得不好,歼敌不多,这才在谅山方向加强攻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高平正面广大,公路汇集,越军兵力密度大,侵略据点多。打下高平,符合我军出兵的主要目标。谅山的好处是离河内近,但在中越边境的位置上稍偏,只动谅山难以起到大量破坏越南侵略资源的目的。而且攻谅山有侧敌的危险,高平和太原越军会从后面压过来,还得在高平方向加大压力。实战先解决了高平,再打谅山就泰山压顶了。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7-10 23:51
标题: 回复主题

中国从清朝到新中国联系越南的主要通道一直就是友谊关—谅山,这是有其地理必然性的,高平-河内的距离比谅山-河内几乎远一半。越军如果要提防中国入侵,当然要重点防御主要通道。高平快陷落时是从里面撤兵,谅山快陷落时是往里增兵,这对比就能看出越南更重视哪个。聚歼越军主力的大战场该选在谅山而不是高平,因为谅山是其内地门户不得不防,高平是孤立前出的预警据点可防可不防。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7-11 14:53
标题: 回复主题

79对越作战没太波及的北方边境就是越南河江地区,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都在这一片。到八十年代就打得热闹了。为什么?除了政治因素外,越军成天在边界上打枪打炮,搔扰不停,特工偷袭,是不能容忍的。

大多两国的边界磨擦都发生在不太起眼的地区。高平地区的特点也在这里,虽离河内远,但辐射广大,侵略据点众多。我军当初就没想打到河内,但拔除越军在边境的侵略据点是出兵的重要目标。相比之下,谅山贴近口岸,双方重兵驻防,反而活动不是方便。79打下谅山,是后来根据形势发展,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7-11 23:14
标题: 回复主题

尽管我军未想去打河内,但打下谅山比打下高平更能撼动越南领导人心理(就好比苏军是攻黑龙江还是攻内蒙更能震动北京),更可能逼他们赶紧从柬埔寨调军实现我国援柬的战略目标。高平左右两侧都被中国边境包夹战略态势极为不利,失守不意外。越军和越领导人都已做好予中国大量杀伤后主动放弃高平的心理准备和计划。同登、谅山、高平、柑塘、沙巴等二线重镇,高平是唯一未作城区坚决抵抗就主动放弃的,可见在越南的棋盘上它基本是一颗没打算保的弃子。中国费了牛劲打下高平,对越南来说不过是“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军在选择主攻目标上第一刀没戳到越南心窝只戳到一块囊肉,只好又往谅山戳第二刀。

越南河江地区虽然在79年未发生战事,但是我军对那里进行了侦察行动,为八十年代的边境摩擦作战提前埋下了伏笔。走一步看两步。


作者: 余副站长    时间: 2010-7-12 00:45
标题: 回复主题
北京老兵:

沈晨曦战友,谢谢你的介绍,当年的“自卫反击战”由你介绍的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我们虽然参战,但是懵懵懂懂,随大部队而行,不知其一,更不知其二。看了你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局。

我看现在的大区司令未必达到当年许的水平,因为又三十年军队没有打仗,战争才是对军队和指挥员的最大检验。

[此帖子已被 北京老兵 在 2010-7-7 11:59:05 编辑过]

小沈,好象是八零后军迷.所以称为\"坛友\"比较合适~~~~~~~


作者: 边疆检察官    时间: 2010-7-12 11:55
标题: 回复主题
   对沈晨曦就许世友在79对越作战中的战役指挥水平发表的观点,我严重表示同意。
作者: 沈晨曦    时间: 2010-7-13 22:23
标题: 回复主题
呵呵,73年的。79年时我已在位于红山口的解放军军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院里从露天电视中看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播报了。
作者: gaoyiq    时间: 2010-7-24 15:38
标题: 回复主题
能找来看看吗。
作者: 新民苑    时间: 2011-4-3 21:29
标题: 回复主题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对东线我军作战描述的十分清楚。

但对许世友的指挥水平,我有不同看法,总的来说,许不如西线杨得志。

在开国上将中,许的水平只能说是中上水平,由于不服从领导,济南战役后,

被解除兵权,未能参加华野后来的几大战役,事实证明,淮海战役中,粟大将

直接指挥到纵队,效果更好。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11-4-4 07:38
标题: 回复主题
hjf1390:

高平不太要害,越军既未在那里布置野战军的重兵防御也未进行坚强战斗就主动放弃了,远不如对同登谅山那么重视。去那里的部队处境艰辛也不是因为遭遇劲敌而是因为沿路捅了不少马蜂窝。

难理解为何把高平的战略重要性置于谅山之上,在地理和越军兵力聚集上都无明显胜出。

其实很简单,因为高平是越南伸向我国的一个突出部,想东西对进,合围越军打歼灭战嘛。


作者: 广西军烈属    时间: 2011-4-4 21:16
标题: 回复主题
有资料说,许和尚完全够格上军事法庭。
作者: 北山    时间: 2011-4-5 00:51
标题: 回复主题
是的!许司令在世也上不了所谓军事法庭!我们歼灭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为国家的经济改革、经济建设奠下基础。要上所谓的军事法庭,许司令绝对争不了名额,老鼻子也挨不上许司令。32年前活着回来的军人那个都可以站出来对簿公堂、我们才真正够资格。
作者: 1979的军列    时间: 2011-4-27 19:46
标题: 回复主题
许司令指挥艺术粗糙
作者: 蕉山    时间: 2011-4-27 20:38
标题: 回复主题

一场哭笑不得的误会后,老军头发话:其实各军的车很好辨认,你只要看车上挂什么就不会上错车了。新兵好奇问怎么看?老军头说:42军的挂酸菜;55军的挂猪肉;43军的挂大衣。新兵听后屡试不爽。

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似乎有点道理。


作者: 拔牙手    时间: 2011-5-1 22:42
标题: 回复主题

许啊

说勇则勇,说虎也虎

\"茅台\"与\"谋略\",相当距离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11-5-5 23:09
标题: 回复主题

我觉得,一方面,要承认和敬佩许司令作为革命军人的气质和风范——它表现在战时不怕流血牺牲,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平时军事训练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注重实战功夫;注意军民关系,防止军队扰民现象。这些素质即使在今天,对我军的建设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许司令只具备师军级的才干,加上我军几十年基本没打过仗,79反击战时许司令也好像有70岁了吧。

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苏军初期总是不断失利,被围歼,被突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高级指挥官方面来说,虽然被斯大林清洗了不少,但斯大林重用的毕竟还是红军初创时期战功累累的将领啊(如铁木辛哥,布琼尼,,),直到朱可夫出现,并被重用,苏军的态势才得到改变。记得朱可夫在回忆中写道,他在到前线视察时发现,那些老将领还是采用一次大战时的一线式防御阵地,这怎麽能挡住德军的坦克集团冲击呢,直到朱可夫建立的纵深防御阵地,才有效阻挡住德军的坦克集团。

淮海战役我军包围住杜律明的三个兵团后,也面临如何阻挡敌军在坦克大炮的优势火力下突围的难题,粟裕反复思考,用渔网的道理来对付敌人,实际也就是纵深阵地的运用。果然,敌军顺利突破我一线阵地,勉强突破我二线阵地,到三线阵地前,就再也无力攻了。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我军总是难打胜仗,在秀水河子一仗中,林彪亲临战场附近的一座山头,用望远镜观察战斗进展,发现敌军的美式装备火力很猛,而我军还是抗战时期的打法,冲锋时队形密集,后来林彪就提出了四组一队的基本战斗原则。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1-5-6 16:59
标题: 回复主题

朱可夫粟裕林彪他们都有时间去观察寻找发现当前工作方法中的问题(打仗算是军人的工作吧),然后想出办法去改进。

但许没这个条件,因为他的作战时间太短总共只有十几天,没有时间干。再说他也是待在后方指挥部里不去一线察看。

当然处在一线的军长师长团长参谋们也可以象朱可夫粟裕林彪那样察看和解决问题,不过他们多数人不象这三名将那么杰出可以发现那么多问题想出那么多道道来。


作者: 北京老兵    时间: 2011-5-6 18:11
标题: 回复主题

许司令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的粗;那样的鲁,他身边的人对他比较了解。当年在作战室里的工作人员更有体会。

许毕竟从战争年代走过来,首先他勇于担当,军队三十年没有打仗,也许有人都不敢授命。三十二年前的那场战争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毕竟上边还有军~

至今我军又三十余年没有打仗,如果战争真的来了,当今又有几个像当年的许司令?

我军每年都有军事演习,合成训练,但愿不是比划比划给人看的。看看美军是如何“练兵”的。

[此帖子已被 北京老兵 在 2011-5-10 6:51:30 编辑过]


作者: gaoyiq    时间: 2011-5-9 22:46
标题: 回复主题

只能说许世友老了,战争是年轻人的施展才华的地方。


作者: 水刃木    时间: 2011-5-10 00:40
标题: 回复主题

楼主主帖我没看完,但对后面跟帖者我差不多都看了一遍,其中我觉有二种认识:一是对那场战争和许司令的指挥的评价不咋滴,二是亲临那场战争的参与那场战争人的良好评价。

我是亲历参战者,也是东线东集团的55军163师作战。总的来说东线作战是成功的,虽说东线的北集团(41军),和南集团的(42军)进展不顺利,但沒有象某些人估计的那么悲惨!高平方向的突击穿插主要是路线太长,又是山地丛林,加至战前侦察了解不到位,至使大部队开进去情况完全是意料之外。象那种去异国复杂的山地丛林地带作战,能够进得去拨得出来已是不简单了(除了后来进去的150师之外),当年美国有空中支援那么强大的武器同样不是受挫吗?

其实很多不知情人后来只觉得东线不与西线打的好,这一点我有不同看法,东线其实打的并比西线差,因为东线战线比西线差不大二倍,就东线的我东集团克同登取谅山的辉煌战绩巳超过了西线,这是事实,我55军是东西两条线9大参战军歼敌最多的一个军,也是79年反击战立功受奖比例最高的一个军。


作者: 北京老兵    时间: 2011-5-10 09:30
标题: 回复主题

实战与演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反应。

美国的军队每年都有实战(当然他是到别国领土以掠夺为目的发动战争),每个士兵都有机会上战场。(因为与晋升职务有关)

每一个航空母舰群轮番出海演习(练兵)。

军队就是要能打仗的,不然吃着皇粮,拿着俸禄,花拳绣腿上不得战场,老百姓是不干的!


作者: xsjaqbl    时间: 2011-5-10 09:48
标题: 回复主题

高平地区战斗是存在一些问题,但客观地说,其作战难度相对于其它地区是大了一些,拿西线的13、14军对老街这一方向与41、42军对高平这一方向相比,就可看出,两者作战起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从作战纵深看,13、14军进入二、三十公里即止,不超过四十公里,而41、42军是其两、三倍的距离,如果算转战的路程(不算回头路),41、42军就更多了,有的部队达到一、二百公里,这对部队的持续战斗力、后勤补给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象126师,占东溪、取高平,夺茶灵,中间未经休整,打满了全场,这是很不容易的。

从作战对象看,13、14军为敌345师(战中316A师东援,主要由149师应对,可略去),41、42军为敌346师,都为一个师,但是真正的难题还不全是这一、两个师,从79之战的特点来看,而是分布在各自作战区域中的越方县级独立武装、民军、零散武装人员,这部分力量利用有利地形和亦军亦民灵活善变的有利条件,给我们造成的麻烦是不可小视的。但是,应对这一麻烦,13、14军要有利的多,因为作战区域小,部队能够互相策应,敌集结、藏身也不容易,而41、42军则不利的多,其作战区域大,部队看着多,进去以后也不显得多。作战后期42军这一路还好一些,因为纵深相对近一些,又是主突方向,部队进入多了一些,又有了护路部队,41军可就有点“鞭长莫及”了,清剿对于两军及后期进入的部队,都是一个很麻烦的事。

所以,对于高平战斗暴露出的问题,首先不能回避,其次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尤其是对一支部队作总体评价时,更应注意到这点。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1-5-10 10:41
标题: 回复主题
按理说共产D对于发动“土八路”在本地执行军事任务乃是行家,对越南抗美时期的作战路数也有观察,怎么在79却对越南动用大量民军措手不及?我军的作战困难很大程度是对民军的忽视造成的。
作者: 水刃木    时间: 2011-5-10 10:53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后很多人对许世友司令员的指挥评价及为不满意,这主要是因许的二点存在:一是战后许的退位有储多不正确猜测,二是牵联系起当年的150师冒然开进而被围困伏击损失严重,围绕这二点猜测和推敲至使对许司令的评价大打折扣,这显然是对许将军的不公道。东线的战线较长较宽地域复杂是没去过战场实地的人难以想象的环境,我认为没参加过当年战争的朋友不必纸上谈兵很容易,联想也不能太丰富了。试想当年不是许世友指挥如换上任何一位领导和将军,也许还会出现别的情况难以预料,那都是有可能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再怎么神秘的利害人物难保证万无一失的客观道理。我看到很多人因为东线的高平方向打得不顺利,又出现了一个150师事件,觉得许和尚根本不会指挥大兵团作战,又说许只有当个军师长的水平,这简直是三岁小孩说外行话,还来到这个军事论坛夸夸其谈。

评价一场战争的好差是要看它的总体效果如何,而决不是因某些方面的失利来否决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不是,打仗那有不死人的?很多外行人拿东线伤亡数据过高来眨低及为不严瑾,但东线歼敌也是最多的啊!有收获必有付出代价,战争本身是拿生命来换取胜利的,如照你们这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次战争牺牲成千上万的人都是应该否决的,谈不上胜利。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夺取江山巩固起红色政权和创建了新中国是胜利者啊!因此评价一场战争的好差决不是因某个突出的失利而全盘否决,看任何事物就象毛泽东说的那样\"一分为二\"才正确。

其中许多跟帖者对东线作战部队评价为太狠毒、太野蛮、甚至拿出违犯国际公约和军纪来说事,我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打仗。打仗说通俗一点就叫杀人!战场上每一个士兵的每一个主动都是为了去杀死对方,才能保住自已。而不是让你去讲那么仁慈心肠可以取胜的,你不杀死他,他就会趁你不备杀死你,战场上都是你死我活的对垒,凡来到战场上的无论那一方人都称做敌人,更何况当年越南是全民皆兵,你能分清谁是不会抵抗的老百姓吗?就象当年日本人来到中国侵略杀中国人一样道理称为\"日本三光政策\",你去了别国打仗是杀人,当然谁见了都是害怕和敌意的,也甚至象你描述的那样\"越南的蓄生见到解放军都害怕跑得比兔子还快\"!蓄生本性就是如此,你平时去抓它也会跑,更何况战场上枪炮声打个没停,听到那到处都是硝烟尸臭味,那个人不是紧张防备心态,蓄生更是如此感觉心态的。

说是许世友的指挥失误,还不如说是中央军委领导指挥失误更恰当些,许的指挥机关设在南宁,他不可能设在前线边境的射击范围內,中央总指挥还设在北京呢,你不可能叫他们也设在广西和云南省内吧?我知道也看到许司令在战前来到过凭祥友谊关金鸡山右脚下视察部队进攻路线地域,那天(79年春节前几天里)不知是巧合还是越方有了情报,许司令坐着吉普车到达金鸡山刚下车,越方冷不丁打来二发炮弹在山顶上暴炸,吓得矮胖胖的许司令蹦跳起来,骂骂例例地离开了。当时我们几个是连队派去帮连后勤组公差拉物资经过看到的一幕,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许司令年迈体弱了龟缩在遥远的南宁市瞎指挥。就象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志愿军那么多,被俘虏的志愿军也很多,那么彭总司令更加罪不可恕了,还能说打胜了吗?还是多多深入思考吧,不要因某一个利瞥而钻牛角尖.......


作者: xsjaqbl    时间: 2011-5-10 13:12
标题: 回复主题

79之战战绩,从整体来看,东、西线差别并不太大,我估计均为1:4左右(即我亡1,敌亡4左右),甚至东线可能还要好一点(敌亡数还要略多一小点)。当然敌亡数是泛指武装人员后的一个略数,千人以下略;我军亡也是个略数,这不是说统计不准确,而是各总部及其下二级部,对定义或有不同标准。最终数字,应以其后行文的中央军委作战总结中的数字为准,也只有它提出的数字才具有综合性、权威性以及排它性,我估计应是百人以下略。当然,我也是估计,应以解密后的数字比为准。

有说法认为东线不及西线,恐怕还是突破阶段一些伤亡情况的印象冲击造成的,其实一但这个阶段过去了,我军稳操战场主动权,控制了局面,在兵力、火力占优的情况下,作战就要顺利的多。后续部队上来后,一般来说均能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如148师,敌、我阵亡之比,在1:6左右。

另外,高平方向150师的问题,也确实给人留下不良看法。150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仅从前帖所讲的“鞭长莫及”来说,如果用在150师上,就是说,被伏击的问题发生了,如果这一地点是在浅近纵深,解救行动则必然是坚决、有效的。可是问题发生在我国政府宣布撤军已经几天,解救必然意味着要将一定规模的兵力重新折返投入到深远的班英、那嘎一带,而越军由原平支援,也会来的很快,敌、我双方有可能在这里形成一定规模的缠斗、胶着局面,这就会出现令我方被动的外交难题。不管是不是因为这个缘由,包括150师主力、448团主力(团自行决定派出的两个连除外)在内的一些近邻部队,虽都已做好接应准备,但最终按照命令都未能确实实施接应。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1-5-10 14:56
标题: 回复主题

150师的损失严格地说怪不到许头上,那是师团两级的指挥问题。但到底发生在他的地盘上难脱干系。苹果公司的乔总裁对新提拔上来的副总裁们都有训话:一旦出了什么差错,下级员工可以找犯错理由,副总裁不行!因为这个职位是由千挑万选出来的能力杰出者担任,对他们的期望就是犯错要比其他人少,所以不能按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当然职位薪金也都和普通人有很大差别)。

许作为统帅二三十万人马的司令,人们自然而然地期待他的水平该比手下那几十个正副军长师长们高,军师长们头痛的问题,司令拍拍脑瓜能想出个办法来让他们头不那么痛,这才能服众。许没有太多表现出缓解军长师长压力的服众能力。有时候还相反,把作战计划中的考虑不周压给军师长们去分担,125师被压垮。军师长们对许司令不大满意,也是有他们理由的。

救援150师失散部队导致的撤军外交问题,那不是什么大事。发个公告:几十万人已撤回来了,尚有几百人由于受到越军阻击没能按时返回国境,正在打通撤军通道中。国际上就能谅解了,第一没多少人滞留在越南,第二滞留也是因越军阻挠不是中国的责任。中国是对国际反应耽心过度。


作者: gaoyiq    时间: 2011-5-13 16:28
标题: 回复主题
西线是越南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受袭扰较少。但不能否认西线打的比东线要好。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1-5-14 03:13
标题: 回复主题
东西两线作战风格不一样。西线基本是平推战线,只打小范围的迂回穿插没打太多的孤军深入,所以身后给敌人留下的活动空间比较少,只有打散的散兵游勇作乱难有成连排建制的越军活动,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东线那些在身后留下大股敌军的远程穿插部队就惨多了。许的解放战争大兵团战法不太适合越南战场,所以许的部队遇上越正规军就打得好,遇上民兵游击队小股正规军就被搞得很狼狈。
作者: 水刃木    时间: 2011-5-14 12:44
标题: 回复主题

楼上网友们都也分析的有道理,东线高平方向却实估计不足,特别侦察没有到位,加之上级的胃口太大。东线高平方向的战略计划就是个错误\"大穿插、大包围\",东线高平方向就不要与西线比较了,就与东线的谅山方向相比较有明显区別。东线的三个战区二个方向,为什么谅山方向打的干净利索,战果胜过东西居全军之首,就是因为战略战术对头,适度范围地域包抄歼灭,逐步推进包围彻底干净地消灭。高平方向虽是上级作战意图失误,但部队作风顽强,整体是取胜的,如果79年派上另外几支部队去打那样的长距离穿插,估计也差不多一个样,甚至还会出现更惨!

说明一点:我不是东线高平方向参战老兵,只是个人理解,请大家多探讨!


作者: 炮船    时间: 2013-3-1 22:47
标题: 回复主题

东线作战的问题主要师团营三级指挥员水平的问题,与许的关系不大。如121师的穿插组织和指挥。

毕竟总不能让老许上去干扔手榴弹的活吧。


作者: 炮船    时间: 2013-3-1 22:58
标题: 回复主题

西线打得好,那么是杨得志如何了得?其实,杨是临战前才去,打了几天就病退了,无非是制定一下作战计划什么的,原因就在于东线部队师团营这几级的水平和部队对丛林战的训练和熟悉。

作为战区指挥官,许并无不当之处。

[此帖子已被 炮船 在 2013-3-1 23:23:54 编辑过]


作者: 炮船    时间: 2013-3-1 23:29
标题: 回复主题

仅从指挥的角度,前指欧和吴的表现是非常一般的。

欧在我军战争年代的将领中就不是以指挥见长,吴长期在首都搞卫戍区,脱离野战很久了。


作者: 西风烈    时间: 2013-3-2 05:55
标题: 回复主题
和炮船兄弟的置疑一样的,从官方公布的资料看。欧致富和吴忠貌似不是一路人吧。
作者: 炮船    时间: 2013-3-2 23:55
标题: 回复主题

不是的。

吴是以待查之身外放广州的。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