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位于广西龙州下冻公社(现在为乡)下的 一个小村庄,是中越边境上一个完全不起眼的小点,在地图上,我们难以很精细的找到它。但布局却是中国通往越南的一个咽喉要道,自清代以来,双方边民通过布局出入和贸易,清朝提督苏元春在广西沿线修筑了很多防御工事,在布局,至今还有一个清代的炮楼。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这个炮楼一度成为我军的一个指挥所。
1979年2月17日,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布局是广西方向战线上其中一个出击点,陆军42军126师、124师、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欠一个营)就是从布局关这里发起进攻,从布局关出去,沿着这条公路,经过班翁、靠松山,到达东溪。在东溪交汇,是越南4A公路,向北通往高平,向南通往七溪,这些要点,均被我军夺取。43军坦克团从布局往东溪穿插,在弯曲的山路上遭到越军伏击,很多在坦克上的步兵瞬间就被密集的弹雨打死,部分坦克也被击毁,最后坦克强行突破,然后由后续步兵清剿伏击的越军。为阻止我军进攻,越军炸毁了班翁水库,一度阻断了我军前送后运的通路,有部分阵亡的坦克兵遗体高度腐烂,又因通路切断不能及时带回,只能淋上汽油就地焚烧然后带回遗骨……战争就是残酷而血腥的,双方大量士兵在这里洒尽热血,中国士兵是勇敢的,越南士兵是顽强的,各为其主,彼此完成了军人的职责。
今天布局遗留的战争痕迹已经很少了,在山野林地,只需要个把月,植被就能从炸得光秃秃的山体上重新长出来,过上几个月又是杂草丛生,历经一年又一年,战争的痕迹也逐渐消亡,人的记忆也渐渐淡化了。中越边境是典型的嘎斯塔地貌,一座座山突然间就拔地而起,自然风貌的确优美,可是人活动的痕迹也越来越多地改变了这些自然的地貌。新的布局关正拔地而起,越南那边也从来不落后的,为了通关贸易也修建了货运场,山林小道也准备以水泥公路替代之。经济要搞活,人要吃饭,取之以的却是把自然环境彻底地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11-11 11:57:15 编辑过]
沿着沿边公路,我们的车走到布局,路上有一个小的路牌指着布局的入口,沿着箭头开进去不远,就是布局
布局村口的老榕树还依然屹立在村口,树还在,只是很多人不在了。布局村的变化不大,三十一年前贫穷,三十一年后依然贫穷,但估计很快这里 要变了,新的布局关正在修建,估计明年就能投入使用,这种生活在边境地区的村庄没有理由不会借这个东风搞边境贸易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淳朴的村落是否能保持清新的气息而没有铜臭味呢?
在布局新关口向越南方向的 右侧,还遗留着一个旧碉堡,上面杂草丛生,这是当年战争痕迹,但我估计,明年,它也许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经济,将没有它的容身之地。
这就是清代修建的一个炮楼,位于布局通往越南的路上,植被把它遮盖了,其实它挺大的,1979年,它还发挥余热,成了我军一个指挥所。然而,这只是它的回光返照罢了,战争结束,人去楼空,于是又开始它荒芜寂寞的岁月。
李宇:
怪不得 我军的坦克 也成了越军袭击的目标
坦克是大杀伤性的进攻武器,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一定是被优先照顾的对象。
原来的20号界碑,重新勘界后新界碑编号为958,布局关只要一开通使用,以后到这个界碑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它在关口外面,而关口是有武警、边检人员把守的,就类似于友谊关侧的浦寨。没有关系不打招呼想出去,我看是比较难的事情。
31年前,浩浩荡荡的大军、装备从这里通向越南,很多人走的是“不归路”,今天,这条路的远方已经修建了一个货运场,而这条土路不久的将来将会变成水泥路面。
我站在958号(旧20)向国内布局新关拍摄的照片,关口侧蓝色的那辆车是越南的,上面几个越南人翘着大腿,没看见他们有什么货物,倒像是在等 活干的。
布局村真的不大,很多房子还是当年的木房子,有些环境好点的则盖上了砖瓦房,不过,透过敞开的大门,里面的陈设也是很简朴的。在这天,布局村里面有人结婚,到处都热热闹闹的,小孩好奇的看着我们这些外乡人,有些老乡也偶尔看看我们。毕竟,来这里的外地人不是太多。
这座旧房子,是当年陈赓住过的,门口还挂着块牌牌,也就是历史古迹了。可是门口挂的那块大标语比较倒胃口:热烈庆祝中越建交60周年暨纪念胡志明诞辰120周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如今真的是“一笑泯恩仇”,三十一年前在这里流血流汗的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了。
反击战前听村民传说,五十年代初胡志明曾秘密从此进入中国。
如有从高处向越南方向拍的照片就好了,可以看到突破口的全景,但站在右边古炮台上视界受阻,最好的视角位置是登上布局关左边的山顶,只是上去很费时间。
关口左边的山视野比较开阔,但刚好给越南境内的两边高山俯视。而右边的是连绵的几座大山,便于隐蔽和运动,所以,一直以来军事设施都是建在关口右边。
79年决定突破口时,许世友也曾经到过关口侦察。
这条路就是从布局村出来通往布局关口的路,左侧电线杆旁边黑黑的,就是大清国的炮楼,当年曾经作为指挥部
这个就是新修建的新布局关,关口大楼已经修建完毕,所见的只是一些后期收尾工作。在这个新关口,只有三三两两正在施工的当地人,以及从越南那边过来的越南人。我们四个“异类”显然非常抢眼,外貌不像,衣着不像,还挂着单反相机,我们这边的人看我们是好奇新鲜的,而越南人的眼光是警惕的,在水口311高地,我们翻墙而入,这次,我们冒充来考察的老板,大腹便便皮肤白白的那个家伙自然而然的当老板,我们也成了跟班,唯唯诺诺的样子。在布局关一个老乡真以为我们是来考察的,相当的热情,“老板”提出想去越南那边看看,老乡一口答应,说跟着他屁事没有。出发前,发现我们中有某位兄台皮带扣上面有个五星,部队货。为了安全,他不能出去,留他一个也不放心啊,路客外表本身就很“越南”,而且也很熟悉情况,他自然是要陪“老板”出去的,于是我也只就能留在国内。为了一条皮带,我被迫错过了侦察的好机会。在边境地区,双方对公检法、部队武装人员都是很敏感的,所以要杜绝穿军装、迷彩、作训服之类的,衣着尽量边民化,这样会少很多麻烦。
“老板”出国考察去了,跟班的只能在国内呆在车上等,百无聊赖的我在车上看越南人,越南人也看我,看就看呗,我们的地盘,谁怕谁哦。
布局距离国家一类口岸水口不到10公里,在此处设通关口岸不知道能否繁荣起来..............
2月17日早晨从布局关的突破,我还没有搞清越军的阵地在哪里?
布局对面的越南村庄是叫那兰吗?
我觉得,可设想眼前为一个竖立的长方形,左右两边是近90°的石头高山,长方形上端为越南,下端为中国,布局到那兰的土路,及二个村庄的位置,都靠近右边的石头山,老界碑也在土路边,已离布局村不远,大约是右边线的1/4处。
长方形长大约不到一公里,宽有几百米长,当然也随山势而时宽时窄。长方形内基本是不平整的开阔地,但在中心位置有一个不高的石头山。
越军的位置可能在中间的小石头山,及左边中部石山有一个大石头洞,另外就是长方形上端靠左边的山上,傍边就是那兰村。在小石头山和左边的大石头洞,越军基本是利用洞穴建立的隐蔽火力点,白天在这里是看不到有越军活动的。
在这里行走,望着四处的石头山,感觉和在上海浦东区的街道上走动差不多,不过是一群高楼变成了几乎垂直的山。
好像战前42军想前出捕俘,但没成功。
[此帖子已被 鸣鹤在阴 在 2010-11-10 18:04:57 编辑过]
42军战前为了迷惑越军,隐蔽主攻方向,在那花、布局、水口、峒桂等方向都有越境侦察、捕俘活动。战绩可圈可点,也有牺牲。在龙州烈士陵园凡是墓碑上写1979年1月牺牲的,大部分是执行侦察任务时殉国的。但在对外宣传报道上一律用“我边防部队在执行正常巡逻”的外交口吻。
布局建设的是不是边贸交易点?如果是,那就属于地方管理的,和宁明的北山同级。水口是国家二级口岸,有海关,国家管,与宁明爱店同级,凭祥是一级。
布局地区给搞成这样,觉得有些可惜,这么好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掉了。原来那样的环境我最喜欢,虽是山区,但山青秀丽,一座座独立,山上全是榕树藤,象盆景一样,哪怕是冬天也绿油油。
看我发的最后那张拼接的照片。关口大楼已经修好了,从建筑上看,比不上水口,但比北山的破房子要好得多,也比弄怀、浦寨的要大一点,开阔一点。我估计,应该和浦寨的级别规模相似吧,具体的当然是等它修好了投入使用再说了。
我也觉得这样开山劈石修建关口货场对自然生态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但相对而言,总比从龙邦到那坡一线林立的采矿场好多了,那些矿场污染之大没看过的绝对想象不出,郁郁青山变成黑山,清澈河流变成红水、黑水。
坦白的说,他们是在赚子孙后代的坟墓钱。
布局-越南的卫星地形图,从这个角度看,从布局出去,两侧都是山,路位于两山之间,从布局一直到东溪,沿途都是这样的山,几乎处处都可以成为伏击点。
越军当时的兵力不足是实际存在的,大部分都去了柬埔寨,还留一些精锐保卫首都及周边,留在北部的兵力也就不多了,因此也只能更多的依靠二线的公安屯、民兵。倘若兵力足够,沿线和我们硬打,我军的伤亡不是现在这个数字。
上一份自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原图很大,只能截取局部
每格1平方公里
北山太偏僻了,交通不便,要绕山爬行,布局的路相对好走些。据说广西铁路部门已规划搞高铁,从南宁至龙州,最终去高平,不知开工没有。
中越边境广西段估计从凭祥开始至靖西一线,基本上如卫星图那样的地形,绝大多数是石山,确实是一道坚固的屏障,植被茂密,洞穴众多,高山或独立或相连,所以地势非常复杂。如果越军在此加强兵力,半个多月的有限战争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龙州因中越战争闻名,而历史上,它曾是广西的小香港,摘一段有关资料:
龙州有“广西之最”三十四件
龙州与越南接壤,距越边国界18公里,为国际交通要冲,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三关,十二卡,三十六隘。民国时期,都有重兵驻防,三关还派有把总官镇守,这些年间,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在广西来说是时间最早,可称为”广西之最“。
1.秦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从湖南零陵经广西全州、桂林沿漓江至梧州;西沿浔江、郁江至崇左,再经龙州、凭祥通往越南,沿途设有驿道,是广西最早的古驿道之一。(《广西交通史》)。
2.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龙州所属水口关、平而关,是广西民间经政府批准与外国通市贸易最早的两个关口。(《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3.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龙州开办的邮政局和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式列为三等寄信局,是广西最早的邮政局。(《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广西之最》)。
4.清光绪十年(1884年),从广州至福州本报线路发展至龙州的电报线路,是广西最早的电线路。(《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广西之最》)。
5.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在龙州北帝庙的龙州电报局,是广西最早的电报局(《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6.清光绍十二年(1886年)竣工的龙州火车站和铁路局,是广西最早的火车站、铁路局(《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7.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保卫边疆而先后在龙州境内构筑炮台77座,是广西七个边境县构筑炮台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炮台(《龙州县志》《中越边境广西段资料》)。
8.清光绪十二年(1888年),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修筑的龙州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军路,其中从龙州境内的鸭水滩至镇南关路段可行驶汽车,是广西最早的军路行驶汽车的公路(《广西交通史》)。
9.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龙州设为对外通商口岸,是广西最早向外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法战争史》)。
10.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法国在龙州设立领事馆,是法国在广西最早设的领事馆。(《外事史料》)。
11.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在龙州设置海关,下辖南宁市两个分关,是广西设置最早的海关(《广西海关资料》《中法战争史》)。
12、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西提督苏元春,为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南疆,在龙州县城西门外的公母山脚,创办龙州制造局(兵工厂),是广西最早建立的兵工厂(《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13.清光绪三十九年(1903年),龙州镇官立大信两等小学(今仁义街新华小学)初等班开办体操课,是广西开设体育(操)课最早的学校(广西之最》)。
14.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四品京宫、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在龙州创办的新龙银号,是广西最早的官办银行(《龙州县志》《广西之最》)。
15.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庄蕴宽在龙州开办的将弁学堂,是广西最早的军官?《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16.清光绪十二年(1906年),在龙州开办的广西陆军测绘学堂,是广西最早的测绘学校(《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17.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在龙州镇营街开办的广西巡警学堂,是广西最早的警官学校(《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18.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龙州镇开办的广西边防法政学堂,是广西最早的政法专业学校(《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l9.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太平思顺兵备道庄蕴宽在龙州镇白沙街天后宫龙神庙开办的广西边防陆军步兵教导团,是广西最早的陆军步兵学校(《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20.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广西巡抚张鸣歧在龙州南标营办的陆军讲武堂,在该校任教的有:吴元泽、蔡锷、纽永建等。清宣统年间迁往南宁,是广西最早的陆军学校(《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2l.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龙州镇南门街陈勇烈词办的广西第13区巡警教练所,是广西最早的警察教练所(《龙州县志》民国三十五年)。
22.民国十二年(1933年),龙州华利汽车公司办理龙州至越南谅山的客、货运输业务,是广西首次用汽车载运运输业务之一(《广西交通史》)。
23.民国四年(1916年),竣工通车的龙州铁桥,是广西最早的铁桥(《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24.民国五年(1918年),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开办的广西边务学校(学制四年。课程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越南地理、法文、边务沿革史等五门,均法文教材)。是广西最早的以外文为主的专门造就边务外事人材的学校(《龙州县志》民国三十五年)。(编者注:广西
边务学校开办应是民国16年(1927年))。
25.民国十五年(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龙州农民革命运功,农会会员有2000多人,是广西最早的农民革命运动之一(《党史资料》)。
26.民国八年(19l9年),从南宁架设至龙州的长途电话线路,是广西最早的长途电话线路(《龙州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
27.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邓小乎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龙州起义,是广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党史资料》)。
28.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西南航空公司开辟的广州经梧州达龙州的航线,全程643公里,开始办理航空邮运,每周往返两次,是广西最早的航空邮运(《广西交通史》《广西之最》)。
29.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西南航空公司开辟广州至龙州航线,在龙州镇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次年5月开始办理航运,是广西最早的民用航空线路(《广西交通史》《广西之最》)。
30.龙州境内的弄岗自治保护区陇呼屯的一棵枧木,高48.5米,直径2.99米,树龄l000年以上,是广西目前发现的最大最老的枧木,人们称之为“枧木王”(《弄岗保护区资料》)。
31.龙州特产菠萝蜜——木菠萝,其中果实线大的一只重达30多公斤,是广西乃至全国最大、最重、最甜的水果,可称“水果之王”(《广西之最》)。
32.龙州境内的弄岗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乃至全国、全世界罕有的、保存最好的岩溶区热带季雨林(《广西之最》《弄岗保护区资料》)。
33.1985年以来,龙州出产外销的红碎茶有:美、英、法、德、加拿大、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荷兰等国。出口量占全广西出口量的42%左右,是广西红碎茶产量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县(《广西之最》《广西外贸资料》)。
34.l984年7月,龙州籍摔跤运动员黄文贵,参加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48公斤级古典式赛夺得了金牌,是广西乃至全国运动员在世界摔跤锦标赛中第一次获得冠军者(《广西之最》《龙州县体育消息》)。
以上诸“最”,是龙州地理位置特殊而出现的特有、特早事件,我们要珍惜历史,发挥优势,把龙州建设好。------摘《龙州文史资料》第十辑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11-12 9:10:16 编辑过]
刘同志,字非常小,而我这次没吃成马肉,视力因此下降了……
编辑一下放大来看。
这次错失与大家会面了,下次过来再为大家补上,前不久127师一位老兵过来还专门弄了一个,两人聊得尽兴,干了3斤米酒。
龙州、凭祥、宁明三县市好象三兄弟,又象邻居,生活习惯、民风风俗差不多,但都各有自己独特的特殊地位。在内地人看来,龙州地处实在太偏,好远好远,但清朝时法国人很看重龙州的地位,所以在此设立了法国领事馆,幸庆的是有位法国人当年拍了不少龙州的图片,今天龙州人能看到家乡的老图片真是幸运啊。
清朝的广西提督苏元春也看中龙州,所以从广西沿海开始沿至云南边界处,各地都修有古炮台,布局屯是其中一个,附近的311高地也是炮台系列中的一座,它们与凭祥的金鸡山、越军潜伏过的宁明牛头山等都是炮台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学者称,北有长城,南有连城,这话不为过,因为南北长城都是防御外敌进犯的工事,只不过长城长,连城没那么长,但连城的显著特点是用大山石砌方正后垒成的,做工精细,而且有点艺术风格,比如雕花、修饰。
连城分为大连城、小连城,大的在凭祥,小的在龙州。凭祥的大连城山下在自卫还击战时曾是解放军野战医院的驻地,好象还有仓库。龙州的小连城则是苏元春总部的所在地,上过几次小连城,非常好,数座山头连在一起,石城连成一片,山上望下去,一片田园美景,清河蜿绕,漂亮极了,我们的苏叔公眼光真好。
龙州与大新相邻,山水秀丽,但大新要更胜一筹。
说回到布局,三年前第一次开摩托车去到那里,很兴奋,一路上所经之处,当年都是大部队驻扎的地方,相信当时全是部队和炮阵地。那些田野和山还有空气是最自然的,真的很舒服。
?怎么消除?
[此帖子已被 刘同志 在 2010-11-12 14:34:18 编辑过]
2月17日从布局穿插的部队中,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刚穿过那兰(第一个越南村庄)前行,便不时遭到右边石山上的射击!石头山几乎垂直于地面,被2——3米高的杂树丛遮蔽着,越南人藏身于一,二百米高的石洞里,居高临下地向下面开枪,由于洞口看不清,还击时仰角太大不好打,穿插部队只好紧靠着左边的山脚前进。后来调来一辆坦克,停在山下开阔地往上打炮,越南人则躲进洞里,但时不时冒出来向下射击。这种对射一直进行到深夜,夜空里只见枪口的火光,在我步兵曳光弹指引下的坦克炮火,下半夜才突然一片寂静。听第二天爬上洞口搜索的战士说,洞里只有血迹和弹壳。
据倪创辉《十年中越战争》书中所写,石安县(东溪)越军独立营共有四道防线,主力在靠松山,在边境只有公安屯及特工队防守。
但我想越军也估计到我军会从布局打过来,只是没有估计到进攻的规模。战前几天,就有部队陆续进入布局附近,来往的汽车把土路碾成5——10公分厚的泥浆路,还有各路人马上山看对面的地形,无数望远镜玻璃的反光也在提示越南人。——布局在东,那兰在西,从早晨到中午大地被薄雾遮挡,不好观察,下午清楚了,可太阳光又从西边往东边照过来。而且战前越军的特工队就在我国境内活动了,而我军当时对什么特工队基本是一无所知。
开战后几天,工兵部队一直在修整那兰到靠松山的道路,在那兰时有推土机推出一颗反坦克地雷。
开战时我军大炮的轰击,不知是否有明确的越军阵地目标,如果只是为了震撼越军,那我觉得没有必要,越南人从小就习惯了美国飞机的轰炸声,效果不大的。炮击的后果之一是那兰处于硝烟弥漫中,我军坦克兵不得不冒险伸出头来看路前进。
我军在布局出击的意图,越军应该有所防备。在中国军队大军云集的时候,越特不可能等闲待之,因为他们也急于了解中国军队的兵力部署情况,从中判断战争发动的迹象以及动手的时机。龙州兵力众多,应是侦察的重点区域,而到底在哪个口子出击,应是越军重点关注的地方,以便及时部署防御。所以战前,越特应该频繁出没于边境地区。记得在凭祥某坦克驻地的上柳村,原民兵连长说,坦克部队在山脚下的村子里,而后来发现越特竟然潜伏在山上的洞中,搜索时发现洞里遗弃的军用物品。我们有些侦察战例都是在敌人眼皮下侦察的,越特也应有此战绩,比如牛头山潜伏就是一例,如果不是两遇害群众被寻找,恐怕还不知道越特造访过。
八十年代中期,在县城我们就读的中学们口就抓到一个越特。但不是被我们的侦察兵抓到的,而是被中学门口一位水果贩察觉,报部队才抓获的。
龙州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都是山区,基本都是以山为界,能通行坦克军车的路并不多,布局久远以前就是中越边民传统的贸易点,自然有小道路,估计勉强可以通行坦克,不过幸庆的是越军没有布下强大的反坦克火力,不然丛林中反坦手四处伏兵,恐怕后果更严重。
陈赓与布局村
195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应越共中央的请求,从各大野战军抽调干部,组建以韦国清为团长的援越抗法军事顾问团。胡志明在毛泽东面前点将要陈赓,毛泽东欣然同意。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陈赓,按照中央指示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先期入越。
7月7日,陈赓率领一个由军事、政治、后勤干部组成的工作班子和一个警卫连的战士,离开昆明进入越南。
7月27日陈赓抵达越共中央驻地——越南宣光省山阳城。在陈赓就要离开越共中央前往越军抗法前线的前一天,胡志明在离中央驻地10多公里的的秘密营地会见了陈赓,胡志明为了表达他与陈赓这位老战友重逢的喜悦心情,赋诗吟道:
“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里英雄来。”
当时,越南北部的高平、东溪、七溪、谅山一带的县城均为法军占领区。越南急需扫清北部地区侵越法军盘踞的几个据点,使解放区连成一片。
8月14日陈赓到达广渊越军前指,与8月12日刚刚到达这里的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立即与越南军方高层一道运筹和部署边界战役。
9月16日,越南北部的边界战役打响。越军采纳了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采取“围城打援,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分割歼灭北部边界地区的侵越法军。战役从9月中旬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共歼敌8个营,毙俘敌8000多人;收复5个市,13个县城,迫使法军一直撤到沿海附近,越南北部边界750公里地区获得解放。
越南边界战役期间,陈赓与胡志明主席在龙州的那造屯和布局村一带都有过活动。陈赓也曾经到龙州布局村住过,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央要求此次陈赓的越南之行,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因此,陈赓此次布局之行鲜为人知。
如今,龙州县重新修建了胡志明展览馆,以此怀念和纪念胡志明和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中越友谊。现在,纠结的是陈赓当年在布局村住过的农家小屋,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葺,也不知道哪一天因为发展边贸而被搬(拆)迁了。
链接:http://www.ccyl.org.cn/picture/jctp/201005/t20100527_372649.htm
布局、那花、科甲边贸互市点均为原龙州县武装部部长刘家义(现龙州县副县长)一手搞起来的!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