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打印本页]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7:59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watermark]因为曾在战场上交过手,所以,我对这个国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因为他们曾经是敌人,所以,在审视这个国家的人时,我难免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虽然有机会长时间地考察这个国家,但是,至今我仍觉得这是一个神秘的而匪夷所思的国家。
这是从一篇较长的考察文章中节选的8个部分,全部是公共话题。去年,舰船知识的陆军论坛上有很多军友希望我能发这篇文章,但是,因为舰船上的网络过滤太厉害,文章节选以后仍然发不出来,于是我放弃了。前几天,我偶尔发现了《军歌嘹亮超级论坛》,观察了两天以后,发现那里有许多当年参战的小兄弟,我想大家一定有共同的兴趣,所以,我决定试发一次,结果首发成功了。我感谢“军歌嘹亮的斑竹,同时,希望血站的斑竹也能够予以关照,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共享我的粗浅观感。谢谢!


在越过镇南关的地方(节选)/反斜面炮位
(一)太阳下的芒街
东兴和芒街都是濒临北部湾的城市,北仑河自西向东在这里一头扎进了大海,同时将两座城市分隔开来。北仑河大桥长约100米,中越两国的分界就在桥的中间,是一道黄黑相间的分界线。桥上拉着巨大的红底白字横幅“携手打拐,共创未来”。25年前,越南人炸毁了这座边境大桥,为的是防止中国军队从芒街打入越南,可是中国军队并没有选择这条狭窄的通道,而是以凭祥-同登、河口-老街为中心,开辟了东西线两个战场。北仑河大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由中国人帮助重建,恢复了这条残废了10年的国际通道。
在桥北仑河大桥的两头分别矗立着海关建筑——国门。据说越方的建筑是中国援建的,所以在风格上相同。所不同的是,守卫在国门前的人。在东兴边防检查站,中国的武警和海关关员在懒洋洋地例行公事,用绵软的语调打发着过往的游人;而在芒街边防检查站,瘦小的越南边防军人和海关关员看着成批成批涌入的中国游客,神情烦躁,大檐帽下透出的是惊恐不安、游移飘忽的眼神。
在广西境内,中国和越南的边境线上有4个一类口岸。东兴-芒街是仅次于凭祥友谊关的大口岸。东兴-芒街口岸通向越南腹地既可以走海路、内河,又可以走陆路,是目前出境旅游比较理想的口岸,高峰时每天进出关的人流量大约在6000人次。在6月份这个炎热的季节,前往越南旅游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约占80%以上,而欧美国家的游客一般选择在秋冬季去越南。
出了芒街海关,身穿湖蓝色、或是大红色越南国服的迎宾小姐一脸正色,下意识地只挑那些戴眼镜的男游客打招呼:“窘隔阿古奥(中国阿哥,好)!”如果您回应一声:“锅盖,太新(小姐,你好)!就可以看到那黝黑的面庞绽开一道雪白的牙床,那是你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见到的第一缕、也是不可多得的笑靥。
芒街,是一座比较老的边境城市,广宁省的省会。城市的市容大约和中国中等水平的县城相仿,靠近口岸的几条街上挤满了农贸市场和卖旅游商品的小店,闷热和汗臭味衬托着边贸市场的繁华。25年前,越军M-3计划的最高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但战争并没有给这里留下过多的痕迹。当时双方小规模的炮击都有意识地避开了城市的建筑,只有经过城边货车过境通道时,当地人会告诉您,那些堆着椰子和香蕉的地方曾经布满了地雷。1989年,中越之间结束了10年的战争状态,两国军队首先在口岸地区扫雷,为两国边境贸易扫清障碍,目前东兴-芒街每年的边贸总额大约相当于13~15亿人民币。
记得很多年前听过的一则笑话:为什么越南人那么矮小?因为越南的太阳离地面太近,越南人只好矮下身姿走路,这样可以离太阳远一些。女人并不在意身体的其他部位有多少是裸露着的,清一色戴着竹叶、棕榈叶做的斗笠,用纱巾或毛巾折成三角形蒙住眼睛以下的面部;男人则人人戴着一顶“公安绿”(典型的越南遮阳帽),脚登一双用天然橡胶制作的凉鞋。这是越南中小城市和农村人的基本装束。在街头,一群群越南男人跨在摩托车上,向过往行人招呼着:“一块、一块!”,花一元人民币就可以周游整个芒街。时光倒退10年,很难想象越南的男人会像现在这样辛苦,而今天,似乎这一元钱的生意对他们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位面膛黧黑的中年人,手臂从肘部向外翻,走近细看,这条伤残的手臂上记录的不是地雷伤就是炮弹伤。在我的相机面前,他用另一只手扶着摩托车,举起伤残的手臂作了一个“V”字型手势,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越南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机会去酝酿自己的理想之梦,他们从小期盼的理想境界就是“胜利”。尤其是中年人,多半曾经都是凶悍的越南军人、公安,他们和法国人、和美国人打过仗,也都胜利了。但是,中国人没有给他们“面子”,这也是越南人心里至今对中国人明显抱有敌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毒辣的太阳下,无遮无挡。这些越南的汉子轻而易举地让汗流浃背的中国游客从钱包里掏出一元人民币,似乎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补偿。我承认,这也是一种胜利,但是,却不得不去可怜这些当年的对手。
[/watermark]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1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二)男人和女人
越南的女孩子以长发、细腰为美。阿秀是河内商场的营业员,站在柜台前的她,腰很细、人很苗条,特别的就是一头过腰秀发,又黑又亮,解开盘在头上的发髻,秀发如瀑如云,煞是迷人。不时有中国的女游客打听她是怎样护理头发的,用什么香波的。其实越南的女孩还没有到那一步。阿秀说,北越的女孩还没有那样打扮,最多是抹一下口红,西贡的女孩很开放,脸上才会抹粉之类。
越南的女人最喜欢两种中国男人:一种是戴眼镜的,一种是身材比较胖的。越南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她们认为戴眼镜的人多半是有文化的,而身材微胖说明生活水平比较高,多半是老板。在海防市的一家商店里,一位身材匀称、个儿高约150公分,似乎应该是1/8法国混血的越南“锅盖”(小姐),借着我向她讨要一只大塑料袋的机会,用半生不熟的汉语问:“阿古,我好吗?看看嘛”。越南女孩因为气候的原因,一般在15~16岁就发育得很好,如果是法国或者美国混血,皮肤和脸形明显区别与土著人种,配上越南人苗条而丰满的身材,应该是很养眼的。因为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原因,越法混血的越南人在北越的街头并不少见,而在南越,美国人驻扎了十多年,越美混血儿似乎更多一些。按当地翻译的说法,其实越南的“锅盖”在这样的场合提出这样的要求,多半是针对自己看中的人,她们的直率出于纯天然的需求,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易。
越南的每一个女孩无论结婚不结婚,国家都允许她们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一律由国家出钱抚养。生孩子可以增加国家的人口资源,是为国家做贡献。在河内的街头,一位女孩说起非婚生育并没有那种难以启齿的感觉,她说:“男人给不给生活费、抚养费看协商,不给也没有关系,国家已经有保障了嘛。”而和谁生这个孩子,倒是越南女孩比较看重的问题。越南城市里的女孩对本国的男人并没有更多的兴趣,和一个外国人生一个孩子对她们来说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其中也包括中国人。
当然,在鸿基、下龙湾等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待价而沽的越南女人也比比皆是,她们多半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见到中意的单身男游客会主动问:“阿古,咖啡、牛奶、面包要嘛?欧食块、欧食块”。当地的翻译解释说,“咖啡、牛奶、面包”就是露水女人。但大部分女孩是靠掮客拉生意,30元人民币可以成交。有这样一种搞笑的说法:如果你给她50元,她会夸你是好人;如果你给她60元,她会问你(上)几个人;如果你给她70元,她会生气说你不拿她当人。
和女人相比,越南的男人对外国的女人显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女人在越南男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极为“富足”而且唾手可得的资源,本国的女人已经让成年男人消耗了大部分的精气。在越南,几十年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育龄男女比例在最严重的时期为4:6,女人找不到丈夫,直接导致新生人口资源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南采取了变通的人口复兴政策。表面上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同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但实际上允许一个男人拥有多个以生殖为目的的女人。越南人俗称老婆为“大米”,第二个女人叫“米粉”,第三个女人叫“面条”,第四个女人叫“包子”,第五个、第六个依次称为“咖啡”、“牛奶面包”。越南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米粉,所以,对女人的称谓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排列的,到了“咖啡”、“牛奶面包”,就属于尝鲜的了。在街头商贩们在劝说游客购买纪念品时,也总是要加上一句话:买一串项链送给面条吧!而不明究里的中国人不解这句话的意思,多半在越南人的眼里当了一回“吝啬的情人”。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1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三)生活和消费
越南盾与人民币的官方交易牌价是1:1700,市场实际兑换比率为1:1900,也就是说,1元钱人民币等于1900越南盾。在芒街海关的免税商店和河内最大的商场里,一个高中毕业、工作5年的营业员,月薪为80万越盾,相当于人民币440元,在当地属于中等略偏上收入。一个上尉军衔的公安(警官)月薪相当于600人民币,由于越南的公安在整个社会中属于凶悍一族,横征暴敛司空见惯,普遍有工薪外的收入来源,实际收入可以列入高薪水平。越南对从业人员的工资保障是强制性的,政策规定即便是为个体老板打工,月薪水平不能低于57万越盾,相当于300元人民币,如果低于这个标准,从业者可以向政府投诉。
越南人日常生活消费内容很简单,收入的60%要用在吃饭上,其他生活资料的购买力很低。我在当地超市买了一条越南的“国烟”LAM KINH相当于“软中华”这样的档次,花了28。5万越盾,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的越南人月薪只能买两条这样的烟。越南人的京族服装也是“国服”,有点像中国的旗袍,只是开叉一直开到最低一根肋骨处,清风掠过更显万种风情,当然里面还要穿一条水桶长裤和两个小件。像这样一件越南女孩心向往之的“国服”每件要花去40万~90万不等的越盾。因此,在越南人的眼里,中国游客几乎人人都是“大款”,怀揣2000元人民币来到越南,那种在国内时时困扰自己的、囊中羞涩的感觉立马荡然无存。
但是,中国人在越南很难品尝到购物的快感。在首都河内的还剑湖附近,有一家越南最大的河内商场,2001年建成开业,规模相当于北京的西单商场。主要经营对越南人来说是比较高档时尚的商品,里面除了服装外基本上是外国货,而90%的顾客都是来淘便宜货的游客,尽管如此还是门可罗雀。越南人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在类似于农贸市场或者规模较小的商品大卖场购买。在下龙湾最繁华的海边皇家乐园有一家大超市,和河内商场的食品超市大体相仿,里面只有8种牌子的香烟,食品(包括休闲食品)的种类比华联、苏果等连锁便利店略多一点,基本上都是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广西、云南生产、由越南人贴牌的产品。看起来货架上堆得满满的,实际上都是重复的品种。营业员向游客卖力推销的食品就是绿豆糕,并且不厌其烦地告诉顾客,它是获得国家金牌的产品。因此,很少吃绿豆糕的中国游客只能无奈地选择这种低档食品作为旅游归来的馈赠品。
当地的商贩似乎窥透了中国人内心的“不爽”,在旅游景区只要是用人民币或美元买东西,一律“狮子大开口”:开价都是5元、10元、20元地向上翻。三轮车夫开价20元人民币带客人在鸿基市区周游1小时,其实步行一圈也只需要1小时, “见面砍一半”应该是很给面子的价格了。按10元起步价算,一个三轮车夫每天只要拉一次客,他的月收入就可以达到300元人民币折合57万越盾,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薪标准了。如果是用越盾买东西情况就不同了。我去买一包“胜利牌”(越文商标)香烟,营业员要收20元人民币,而旁边一个保安买一包只花1万越盾。于是,我换了一个营业员直接付了1万越盾,也买到了这包烟,如此这般,我节省了2。8万越盾。此后的几天里,我发现人民币和越盾在越南人那里的“心理交易差”大约为3:1,也就是说,直接使用越盾购买同样的东西,可以节约三分之二的支出。
在越南的大中城市里,看不到开着大门营业的银行,银行的建筑也相当蹩脚。当地的翻译介绍说,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越南人觉得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事,一般不把自己的积蓄放在银行里面,老百姓没有上银行的习惯,银行只有依靠国有企业的资金流动来维持看上去凋敝的业态。越南人恨美国人和中国人,却最喜欢美元和人民币,这和他们对国家银行的信用持怀疑的态度有关。美元是硬通货,而人民币信用度高,一般人总是设法将越盾换成美元和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在越南境内无论是国营大商场,还是卖荔枝的老太婆手里都可以直接流通。
人民币不好使的情况我只遇到过一次。在河内还剑湖边的一家湖景茶馆里,本想尝一尝越南人炮制的“卡布基诺”,可是服务生却告诉我“只收美元”,我说按1:9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付账,差价部分算小费。没想到他愣是摇着头对我说“NO”。于是,我只好对他说:“卡布基诺,大便(越语:再见)!”转身又恶作剧地高喊了一声:“纳空松耶(越语:缴枪不杀)!”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2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四)城市与文化
越南长期受法国殖民文化的影响,大中城市中总能够感受到法越文化杂交的气息。比如,在河内的大街上,或是在边境城市芒街,相当一部分建筑在造型上都采用了尖顶、罗马柱、拱形门、落地窗等欧式建筑的元素。首都河内有大片法国人的原始建筑群。比如以法国总督府(胡志明的主席府)和巴亭广场为中心的建筑群;以军事博物馆和使馆区为中心的建筑群;以还剑湖为中心的文化休闲区的建筑群等等。环绕这些建筑群周边的是大片草地和椰树、阔叶桉树,像这样的环境,要是在国内的城市里一定是情侣如云、搂云抱月的场所,可即便在周末这里依然是一方净土。城市里时尚的青年男女几乎都集中到露天的KTV大舞台去一展歌喉,也许他们不需要借这样的环境偷情。
市区沿街的居民住宅虽然没有这般诗情画意,却也在文化的杂交中创造出别样的民居特色。近些年,越南政府鼓励百姓向国家购买土地,自己建设住宅,5米乘15米为一个单元,面积为75平方米,每个平方米的价格为23万越盾,总价大约在1785万越盾,折合人民币不到1万元,一旦买下终身享有产权。尽管如此,能够负担得起的人并不多,因为买下地就要盖房,一般人得为此付出毕生的积蓄。越南民居的占地面积5米宽、15米长,大小千篇一律,要想增加面积一般都是加高楼层,但不会超过5层,通常3层居多。迎街5米宽的楼房立面当地人喜欢将它做成欧式建筑的“贴面”,并涂上米黄的颜色。至于后面的部分,一律使用灰色砂浆抹上,长达15米的扇墙上绝无开窗的习惯,所以侧面看活象一具灰色的棺材,内部采光条件极差。这和当地阳光充足、人们希望避光降温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沿街相邻的楼房之间只有20~30公分的间隔,也算是一道奇景。
河内市区的汽车很少,公交车和轿车少之又少,摩托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辆摩托车坐3个人甚至4个人是很平常的街景,而且车上的所有人不用戴头盔。市区的道路没有快慢车道之分,站在大街的十字路口看街景,红灯熄灭、绿灯刚亮,摩托车如江鲫又似飞蝗,无论男女老幼都拿出“飚车党”的劲头,加大油门往头里冲,而这时候汽车只能贴着路牙像蜗牛一样爬行。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越南海防市的城市民兵曾经以一辆自行车和一只枪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今天旧景重演,他们的屁股下面一定是一辆摩托车。越南街上能够看见的汽车都是好车,大部分是从欧洲和美国进口的,而摩托车主要是日本产的“轰达”、“玲木”,少量是韩国和中国重庆产的,排量在90CC~125CC,几乎看不到踏板车(油门控速的车),发动机的轰鸣和排气管吐出的蓝烟,是越南城市最大的污染源。
河内的街头很少看到书报摊点,跑了很多条街只找到两个,报摊上只有3份报纸。一份是《劳动报》(党报),一份是《HA LOIH》(河内日报),还有一份《旅游周报》。拿人民币买《河内日报》是5元一份,而旁边的标价是2500越盾。在四星级的假日宾馆里,客房没有报纸,总服务台处的报架上除了市面上有的3份报纸外,多了一份英文《新闻报》。从报纸的版面看,《河内日报》相对来说图片用的多一些,但是请翻译念了一遍立马大失所望。一篇相当于600字的消息,将近300字的篇幅是参加会议的大小领导人的名单。电视可以收到4个台,两个越南的台分别是国家台、河内台,一个菲律宾英语台,一个中国央视4套节目,信号很好。
在旅游城市下龙市,寂寞的游客晚上可以花60元人民币到海边的“皇家海滨乐园”去看越南的水上木偶表演、斗鸡和民族歌舞。可是在河内、海防这样的城市,天黑以后你只能漫无目标地在灯光黯淡的大街上游荡,这时,你会成为无数个“马撒基锅盖”捕猎的对象。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3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五)旅游与行程
越南和我国的云南、广西两省接壤,边境线上一共有8个一类口岸。旅游出境主要集中在云南的河口,广西的凭祥、东兴。中国人到越南旅游主要是在17度线以北活动,即北越。北越的沿海城市已经开放,从广西出境只要在我国的边防检查站办理《边境通行证》就可以了;从云南河口出境,只持有《边境通行证》活动的范围很小,用护照签证活动范围可以扩大不少,因为这一条线上属于北越的三线腹地,很多地方外国人不得进入,对因私签证控制较严。越过17度线就是南越,前往西贡(胡志明市)则需要办理护照和签证,持有护照的人在河内可以补办前往西贡的签证。
从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看,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从东兴-芒街出境比较理想。从芒街向南进入腹地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这条路很窄而且山路崎岖多弯,颠簸难耐,到海防市汽车要开近6小时,从海防到河内道路虽然比较平坦,但由于越南没有高速公路,公安对所有车辆限速为每小时45公里,违者罚款76万越盾,所以汽车还要开2个多小时;第二条路,就是从芒街海码头乘海上高速艇到鸿基港,大约3小时。然后改乘旅游车在花3小时就可以抵达河内。从时间上看虽然仅仅节约了两个多小时,但走后一条路快艇的航线从下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心海区穿过,沿途可以观赏下龙湾“海上桂林”的自然奇观,风光绮丽美不胜收,全无车马劳顿之感。
中国人组团到越南旅游主要是去下龙湾去观赏“海上桂林”,参观河内的巴亭广场等历史纪念地。下龙湾的海床属于喀斯特地貌,根据航拍的资料这里大约有3000多个露出海面的小岛,或峭壁嶙峋、或酷似馒头,有的像石油平台,下面被海水掏崆,有的中间是巨大的溶洞,其规模堪比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下龙湾的标志性海景是一对单腿独立、正在斗架的公鸡,惟妙惟肖,叹为观止。但是,越南人对这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料”遗产的保护确实相当糟糕。从早到晚,上百条运送游客前往景区游览的柴油机挂浆船在海上恣意地吐着废气,给海景蒙上了一层蓝色的薄纱,油气味盖过了海滨特有的海腥气;上岛的码头秩序极其混乱,像一个个大型的“碰碰车场”;海景区内围垦养殖的海田随处可见~~
和下龙湾的混乱场面相比,河内巴亭广场、主席府景区井然的秩序、严肃的气氛,让人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广场上的胡志明陵寝是这种气氛的滥觞。在陵寝周围150米处有一道白线任何人不得进入。游客必须在广场外面留下自己的照相机、随身包裹以及打火机等物品,由两条规定的通道进入陵寝瞻仰胡志明遗容。来这里的人绝大部分是越南人,虔诚的越南游客每天早晨4:30就来这里排队等候瞻仰。在阳光下等待几个小时,去看一个故去已久的老人,这种情景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那是在20年前,如今中国的游客已经很少有人具备这样一份耐心了,于是,远远地立此存照,绕道而去。
在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团的日程表上,还会有一个项目,就是去海防市看当地的一个赌场。其实规模相当的赌场在下龙湾也有一个,所不同的是,海防大赌场允许越南人进去参赌,而下龙湾的皇家博彩城只允许外国人进去赌。海防大赌场每注最高限为1美元,而下龙湾的皇家博彩城每注最低限为1美元,最高限为100美元。越南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海防重镇毗邻河内,越南人开设赌场具有象征意义,因此被列为观光项目无疑是在向外国人吐露一段复杂的内心独白。有趣的是,下龙湾的皇家博彩城是江苏人投资、葡萄牙人管理的赌场,赌客也多半是中国人。赌场内每注为20美元和40美元的赌局最受欢迎,主要玩法是二十一点和掷骰子比大小。呵呵,中国人究竟谁是大款,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弄清楚。
中国人到越南旅游,除了观光外还有一明一暗两层心思:一是淘便宜货,二是玩越南女人。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因为越南女人的价钱很便宜。中国游客往回背的东西主要有三类,一是红木、檀木制品;二是橡胶制品;三是绿豆糕,这三类东西都是越南的特色产品。红、檀木制品只要你能背回来,在国内市场上应该都是价值不菲。但是越南方面对红、檀木的资源是有所控制的,在购买时一定不要买高度超过50公分、宽厚超过40公分的东西,否则,在海关肯定会被扣下。当然也有一种办法可以过关,就是在当地交易后请中方全陪和越方地陪见证一下,让越南商人把货送到我国境内的指定饭店,如果商人收款后不交货或者货不对板,可以向中方边境旅游部门投诉,据说越方旅游部门在这方面的配合非常得力,越南商人十分忌惮,所以基本上不会出问题的。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4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六)军警和治安
在越南城市的街头,随时可以看到挎着手枪、或是背着自动步枪的人,他们显然是在执行各种不同的勤务。而有些在街头匆匆而过的人则不容易分辨他们为什么要携带枪支。
其实,这些携枪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军人,一类是公安(相当于我国的警察和武警)另一类则是城市民兵。在这三类人中,要想将军人和公安区别开来其实很容易,别管他的服装颜色和徽记,只要看他帽子的形状就可以分清楚了。军人是平顶大檐帽,公安是马鞍翘檐帽(也叫船型帽)。比如,最难分辨的礼兵。在胡志明陵寝前的是军队的礼兵,而在胡志明住过的吊脚楼前的则是公安的礼兵。他们同样穿全白的礼服,怎么分辨?看帽子和肩牌就可以大致分清。除了帽型不同以外,公安是白帽箍,军队是红帽箍;公安是红底肩牌,军队是黄底肩牌。当然,更专业一点的人还可以指出其他一些不同的地方。有了这样的基本常识,你就会发现在大街上携枪的大多数人是公安。
越南的军人有野战部队、地方部队(省总队、市支队、县大队)和边防部队,两者在服装的颜色有所区别,野战部队的常服为暗绿色,地方部队的常服略泛土黄色。从军制体制上讲,越南的公安屯在战时属于地方部队,和平时期相当于我国的武装警察承担重要部位的卫戍勤务,同时负责治安和刑事侦破,他们常服的颜色酷似绿毛鹦鹉,上班时一律按衔职携带制式枪支。而另一部分则属于城市警察,比如身穿米色服装的交通警察、身穿灰色服装的经济警察,他们在上班的时候一律在腰间携带一根60公分长的电警棍。而真正的军人在街头携带枪支的并不多,只有在城市里的军事机关和城市以外的重要军事目标处可以见到他们荷枪实弹的身影。
根据国际惯例,军人随身携行的装备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戒备状态。在列宁广场边上的中国大使馆门前的卫兵和巴亭广场的巡逻兵换岗时,公安士兵都有一个我们熟悉的退弹验枪的动作,因为是实弹所以做得很认真。这就表明越南的公安在执行城市勤务时处于一种高等级戒备状态。在河内军区的门前,行人是不能不能停留的,尽管不能准确判断军队的勤务等级,但从荷枪实弹这一点看,绝不是我们的“门卫”概念,可以断定越南的武装力量即便在今天这样的和平环境中,也可能处于不低于我国的3级军事准备状态。
这里需要稍做解释:我军战备等级按照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军部队战备工作若干规定》,划分为四级战备、三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三级战备,即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有可能对我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它的特征是,值班部队(分队)能随时执行作战任务;勤务分队实弹上岗等等。
越南军人现在用的轻武器还是苏制的自动步枪,我看了一下有AK-47S1,也有中国的56冲,执勤公安用的是越南自己生产的自动步枪。通常勤务分队的武器会差一点,这也是正常的。巴亭广场上礼兵走的正步,是苏式的高抬腿分解动作,从这个礼仪动作可以看出,在军队中苏军的情结根深蒂固。
越南人打了几十年仗,创造了所谓“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神话,越南现在有8000万人口,虽然正规军队历经裁减,但准军事人员仍不低于100万。各种军事和准军事组织,仍然坚持相应的科目训练,有些设施和目标就是由准军事人员在守卫。1979~1989年越南军队与中国人交手时“运气”不佳,但是,在这个曾经全民皆兵的国家里,社会对军人和公安仍然给予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经济待遇相对于一般公职人员要高,平时在社会上的形象也是很牛气。越南人只要一提到军人就有一种敬畏感,而对于公安,一般老百姓是既敬畏又恨得咬牙。在游客较多的地方,公安时不时用身上的枪示意人们遵守秩序,除了枪以外公安还有一种特别武器,就是罚款,这个武器令越南人谈公安而色变。打个比方,中国人也怕警察主要是怕惹麻烦,对于规避警察往往心存侥幸。而越南人怕警察则怕到了骨子里,比如在城际公路上,公安说所有车辆只让开45码,否则罚款76万越盾,楞是没有一个驾驶员敢心存侥幸,好在路上车很少,车无论怎么开,也看不出谁是兔子谁是乌龟。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4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七)食而无味也是文化
吃、购、玩,是旅游的三大内容,可是中国人在越南却难饱口福,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赶快回去拉开自家的冰箱“恶补”一餐。因为在越南吃饱了就是社会主义,而想吃出特色、吃出民族文化来还是一种奢望。
在河内和鸿基,中午时分看一看越南人的午餐,肚子里立刻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发糙。一般人家桌上三菜一汤,需要解释的是有一个菜是从汤里捞起来装碗的,多半是叶菜或西红柿配榨菜,于是汤就成了真正的清水汤,其余两个菜里有一个是荤菜,好一点就是红烧肉,差一点的就是杂海鱼绞成泥掺上薯粉,炸制成型切块。鸡蛋炒西红柿、炒豆芽、烧豆腐也是最常见的家常菜。而更多的人家习惯于炒一盘米粉,做一锅菜汤结束一天中最“庄重”的一餐。好在越南人的食物都非常“环保”,这也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比如说,越南没有机械化的养鸡场,鸡都是农民一家一户放养的,用欧洲人的话说叫“快乐鸡”。因为日照较长,鸡蛋产量也大,蛋黄特别黄也忒新鲜,叶菜也是碧绿碧绿的。
看完当地人吃饭,再到四星级宾馆里看看那“一桌菜”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说一桌菜,其实只有“八大碗”,不过服务小姐会用中文向客人介绍其中的招牌菜。首先介绍的是一道“迎宾菜”,让人大跌眼镜的居然就是一盘烧制得相当猥琐的红烧肉,如果有地陪导游在一旁,还会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说这是中国的“毛家肉”,如若不信你凑近了看,肉皮上有一层猪毛。不知是大师傅的马虎,还是越南人的创意,反正是“毛加肉”,家家宾馆饭店无一例外。还有一道菜也是非介绍不可的,就是空心菜。空心菜是越南的“国菜”早就听说过,大餐上不可或缺。清炒空心菜少油寡盐,半尺多长的茎叶绝不改刀,一大盘菜三四个人伸筷子后立马“清彻见底”,先吃者好生尴尬,后吃者则面面相觑。不过“国菜”一上,就意味着下面没有菜了,就像中国的最后一道果盘一样。更为有趣的是,客人如果嫌菜少添钱加菜,服务小姐端上来的还是这八种菜里的一种,不会有新的品种。我有意识到宾馆的厨房溜达一圈,大师傅说:“就只有这八种菜的料。要么只能增加海鲜,其他的品种花样也做不出来了”。
当然,在越南星级宾馆早晨的自助餐里,还是可以吃到米粉这样的特色食品的,因为自助餐的品种很少,所以特色和单调几乎是同义词。我记下了三家宾馆早餐的食谱:鸡汤米粉、鸡蛋炒米粉、青菜炒米粉、米粉卷紫菜、馒头、油条、稀饭、煮鸡蛋、鸡蛋炒西红柿、煮花生米、泡菜、橙汁(从未见过牛奶和咖啡),除了米粉可以源源不断外,其他的食物如果前面人吃光了,后面人就没有吃了。
夜幕降临,在河内的平民聚居区也有不少路边排档,但规模很小一般不超过4张桌子。一方小桌就像中国北方的炕桌大小,30公分高矮,人坐在小凳子上屁股和桌子一样高。一盘炒米粉,几样海鲜,再加上虎牌啤酒,这是一餐相当不错的夜宵。北越沿海城市里的大牌广告当数“虎牌啤酒”,在下龙市这样的旅游城市,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啤酒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虎牌啤酒,一种是地产的下龙清啤,味道很淡。不过,越南人的米酒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大米酿汁、酒色略混,喝到嘴里是加饭酒的味道,酒精度在45~52度。
北越在地理上和中国海南处于同一纬度,共享北部湾资源,从水果到农副特产、海产,真正属于越南独有的不多,商店里的食品相当一部分是越南贴牌的中国产品,连街头的烧烤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依我只见,越南只有“百味粽”这一种吃食是独特的。它是用小叶桉、芭蕉、薄荷、山竹等几十种可食用的热带植物叶挤出汁来做成的“拇指粽”,一串粽子30~40个,味道各不相同,又有药用价值。不过您要是想品尝的话,就得从云南出境,因为那是越南西北山区人的绝活。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05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八)难测的人心
进入雨季,北越的山水云烟氤氲,闷热的空气不露形迹地把人包裹起来。越南人习惯了这种气候,也习惯了外国人在审视自己时流露出的那种狐疑的神情。
阮中海,今年26岁,一副精瘦的身材,高额头、凹眼睛、大颧骨是典型的越南人种。他就职的下龙游国际旅行有限公司,是越南最大的旅游集团。和所有当地人一样,他希望别人叫他“阿海”,这样感觉亲昵一些。阿海很健谈,只是和他一谈起政治生活方面的话题,我总感觉自己进入了“时光隧道”,一不小心就回到了20多年前。阿海最爱炫耀的是,还有3个月他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越南共产党党员了。他说,加入党的条件很严格,自己经受住了审查和预备期的考验。越南人对党的崇拜超出我的想象,不过,从一般人对党的追求中也可以看出越南共产党的控制能力。阿海工作起来小心翼翼,近乎巴结讨好客人,阿海说,只要有一起投诉、有一个党员不同意,他入党转正就要被“一票否决”。他所在的国际旅行部只有三个党员,自己成为正式党员后,升职就有希望了,即便暂时不能升职,也可以比别人的将近略微高一点。这和当年中国人入党才能做官的情形差不多。
近些年,越南人也搞改革开放,他们叫“革新开放”,但一般人的生活中依旧充溢着相当浓厚的政治气氛。越南人像一只受过惊吓的兔子,那份政治警觉中透露出的恰恰是一种自卑。越南人在公开场合有“三不谈”。一是不谈和中国打仗的事;二是不谈在越南谁最富有;三是不谈对社会主义不恭的话题。其实,这三类话题都与中国有关。照理说越南和中国的战场摩擦也持续了10年,和美国人发动的越战在时间上差不多,但越南人没有捞到好处,所以在国家军事博物馆里干脆把这一段历史给忽略了。其实骨子里心犹不甘,于是在南沙问题上总是“嗗愫”中国人,有点只干不说的味道;早些年越南排华、驱赶华侨回国,其中就有担心中国人控制越南经济这层意思,偏偏现在最富有的又全是中国人;越南想学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又怕一下子被资本主义控制了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对越南人来说,中国人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戒心和敌意也许已经成为一种基因。
几十年的战争让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血与火、生与死,也培育了一种冷漠。而当这种冷漠降临在越南人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个社会便显示出不尽人情的一面。在河内听说了一件“另类”拆迁的事:海阳省因建设需要拆迁一处居民区,当地人不满意政府的补偿条件而不愿迁移,于是,政府派出大批公安将居民驱赶出家门,然后用40火箭筒摧毁了这些民居。惊世骇俗之举,令人不寒而栗。
还有一件让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有一次去下龙湾,清晨,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斜对面,皇家海滩乐园的街边横着一具不明国籍的半裸女尸,死者大约30来岁,估计是淹死的。这时享受了夜生活的游客大多还没有起床,大街上过往的基本上是当地人,所有人经过这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连围观的兴趣都没有。直到快9:00才开来一辆警车,下来两名公安处理现场。在我们这些外国人眼里,除了冷漠已经无法用公安的工作效率来解释这种现象。
景色虽美,人心难测——我是这么想的。

(九)开放的胡志明市(西贡)
越南的版图在北纬17度的地方划了一道线,这是南越和北越的分界。这道界限以河划分,向南不远的地方,就是越南版图上最窄处,东面是海,西面是老挝,中间只有50公里,俗称“蜂腰部”。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7 18:16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图为 越南公安警官在街头与中国游客合影/摄影 反斜面炮位

D1EED2E3BACDB9AB_1109499182.jpg

133.28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剑出鞘    时间: 2005-2-27 19:09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小越南!我有个朋友去越南被那边的公安关了一天一夜,搜走了一个手机和2000多钱,回来天天骂
作者: 羽林军    时间: 2005-2-27 20:38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支持原创!
参谋继续!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5-2-27 22:22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终于找到答案了:我在以前发的一组越军领章照片中有一副标有“CA”字样的领章,我说是越南的公安部队,有血友提出疑义。大家看看上面的照片里那位越南公安人员武装带扣子上的字样,是“CA”吗?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5-2-27 23:24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原创的作品是绝对应该要支持的。
作者: 一鸣    时间: 2005-2-28 00:02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在看这贴子以前还在抱怨我的工资待遇底,
看了这个真是大快人心啊,
象我这个工资水平,
到了越南我看别说“面条”了,就是弄个“包子”、“面包”什么的不成问题喽!
没有结婚的男同胞们,攒足了钱,冲啊~~~~向越南进军喽~~~(我是不行喽!唉~~楼主大哥你怎么才贴出来呀)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8 00:29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MJ35211老兵:CA是越南公安的标志,制服的纽扣上也是cA。
作者: 喜欢战争    时间: 2005-2-28 01:06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支持就加精吧
作者: didiba    时间: 2005-2-28 10:32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写得很精彩!参谋长辛苦了,谢谢.
作者: 晓梦蝴蝶    时间: 2005-2-28 11:15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有机会我也去越南旅游,呵呵。
作者: 疯子拿把刀    时间: 2005-2-28 11:44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和陈清贫先生的《我在朝鲜的三天三夜》堪有一拼。
文笔风格上很类似。`~~~
后者据说点击逾百万了。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8 12:57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军友们如果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只要不涉及泄密,网络管理又允许,我愿意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
作者: 合成军参谋    时间: 2005-2-28 21:22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有朋友问:第九关于西贡的内容怎么只有一个头子。
不好意思,大约是涉及比较敏感的问题了,局域网给卡了。
我前面说了,军友们如果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只要不涉及泄密,网络管理又允许,我愿意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

作者: awei    时间: 2005-2-28 21:45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大哥 暂时还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强烈要求再往后续啊
作者: madwolfer    时间: 2005-3-1 08:45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好文章,把越南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也让我们对这个交手10年后的国家有个新的认识。
作者: 炮轰无知    时间: 2005-8-24 09:28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下面引用由剑出鞘2005/02/27 07:09pm 发表的内容:
小越南!我有个朋友去越南被那边的公安关了一天一夜,搜走了一个手机和2000多钱,回来天天骂
你那朋友定是泡了越南的锅盖,被越南公安逮了个着,

作者: 周泽兵    时间: 2005-8-24 10:40
标题: [原创]我眼睛里今天的越南(前几天在“军歌嘹亮”上发了8个部分)
蛮搞笑的!
顶!
狠顶!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