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展厅里 [打印本页]

作者: 巴图鲁    时间: 2005-12-1 09:38
标题: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展厅里
来源:SC论坛                            作者:非转基因玉米


4_510063_1133400826.jpg

32.28 KB, 下载次数: 10

4_510064_1133400902.jpg

37.42 KB, 下载次数: 7

4_510048_1133400928.jpg

38.27 KB, 下载次数: 6

4_510057_1133401003.jpg

44.58 KB, 下载次数: 12


作者: 巴图鲁    时间: 2005-12-1 09:41
标题: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展厅里
图片上的这位老人应该叫胡萼英
    李立达烈士是我的老战友,当时他在607团当代理团长,607团在上甘岭前线共击落击伤敌机71架,受到志愿军总部的表扬。他牺牲时留下结婚刚几个月的妻子胡萼英同志和一个遗腹女儿,她的名字叫李继达。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付主席张震同志,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朝参加纪念活动,胡萼英同志作为团员也参加活动。朝鲜付主席朴成哲同志授予她“三级国旗勋章”一枚,以表彰她对抗美援朝战争作的贡献。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表示对烈士的怀念,建议同志们向英雄夫人和女儿写慰问信。胡萼英同志地址:上海市五原路281弄8号。女儿李继达的地址是:上海市高邮路5弄23号乙108室。












英灵立心中 浩气达苍穹
                                      
──缅怀我的父亲李立达烈士
                                          
李继达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二日,我的父亲,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六十三师六0七团副团长李立达牺牲在朝鲜前线,年仅三十岁。那时我还是母亲腹中的胎儿,在出生前五个多月,就永远地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现在,那场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四十多年,人类历史上的弹指一挥间,对于我们这对从未见过面的父女,既似近在咫尺,又像遥距天涯。四十多年的思念,是失去父亲的悲苦?是英雄女儿的自豪?我只想要亲爱的父亲:想溯历史的长河,想破生死的障隔,想了解他,想探望他,因为他是给了我生命的父亲,我爱他;他也深深地爱我,爱我的妈妈。妈妈告诉我,父亲虽不知我是男孩还是姑娘,但他希望我能上大学,能为祖国多作贡献,能超过他。
  我懂得,父亲是千千万万先烈中的一个,他和无数英雄一起,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的丰碑,给我们后辈留下了永远的纪念。

                                 抗日烽火中投笔从戎

  父亲一九二三年四月出生于江苏射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刚考入初中,年底日寇进攻苏北,国民党57军不战而逃,学校被迫解散,日本鬼子占领了县城,沿公路和大河两岸奸淫烧杀抢掠,父亲目睹敌人的残暴罪行,积极要求参加抗日自卫队打敌人保家乡,但因年龄太小未被接受。
  三九年学校恢复,父亲又进学校读书。学校在法西斯统治之下,强制学生接受奴化教育。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也在学生中活动,父亲直接接受了党的教育。四0年春,学校中个别反动教师毒打学生杨某,引发了一场大的学潮,父亲作为主要学生代表之一向校方提抗议而遭学校开除,当时他刚念完初二。
  离开学校,父亲决心参加抗日队伍。他独自出走,打听到新四军远在淮南,但不知确切地点,非常焦急,离家后吃住无着,没有路费,过着流浪似的生活,走到东台,正逢国民党苏北军校招生,他考进了中央军校十三分校。进军校后,发现国民党军队极其腐败,根本不抗日,军官准备逃跑,到处一片混乱,父亲按奈不住愤怒,在课堂上挺身指责,遭教官皮鞭毒打。在军校只呆了一个多月,父亲串联了十几个同学一起离开了国民党军校。这时,听说新四军已经北上到了自己的家乡,父亲立即赶回家乡,参加革命。
  四0年十月初,父亲参加了党的淮海区地委民运干部学习班,并于同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地委盐城工作队分队长。四一年一月转为正式党员,并任裴刘乡支部书记。当时新开辟的苏北解放区正处于困难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寇频繁扫荡,许多同志被捕,不少人牺牲,又出了一些叛徒,组织遭到破坏,转入地下,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常在深夜穿过敌人的几道封锁线,完成征粮、联络等任务,表现异常勇敢,裴刘乡离区委不远,使区委机关与各级组织的联络工作和发动群众的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四一年七月,组织上调父亲到社会部突击队工作,任党小组长。突击队的任务,是根据上级指示,铲除汉奸、恶霸和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经常深入敌人心脏行刑,有很大的危险性,父亲第一次执行铲除任务由于经验不足没能把敌人处死,为此他自己作了深刻的检查反省,认真总结了教训,在以后执行的所有铲除任务中,无一敌人能逃脱应有的惩处,他成为除奸侦察能手。
  从事了将近二年艰苦的隐蔽斗争后,父亲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转入部队,投入直接与日寇作战的战场。四二年六月,由盐城县委调至县独立团,任政治处技术书记,同年十月,又调任九连支部书记。四三年元旦,由团长李彬山率领随新四军一师二旅南渡长江,开辟江南苏浙皖新区,部队合编为江南新四军十六旅,父亲任四十八团直属特务队支部书记。开辟新区的大小战斗行动频繁,除了消灭日寇和汉奸,还要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摩擦,部队忙于东西两面出击。父亲在作战间隙,还挤时间帮助其他干部学习文化。恶劣的环境加激烈的战争,部队伤病员较多,父亲也体力不支患了病,长期的艰苦战争使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行动困难,团首长决定要他在金坛老百姓家打埋伏休养。部队跳大圈子转移后,不少伤病员在国民党和日寇的联合清剿扫荡中抓被去或当场打死,父亲白天躲在稻田里,夜里藏入草垛,他决心去找部队。当有了部队的消息,父亲和剩下的伤病员忍着痛楚,走了三天,穿过敌人的道道封锁,终于找到了部队。但是父亲的身体状况不能在当时战斗行动频繁的部队中工作,四三年七月,旅部决定派父亲到江宁县交通情报总站任站长兼政治指导员。交通站的分布很广,干部大多是伤病人员,工作人员情况较复杂,不少人有各种坏习气,有的政治上不可靠。为了尽快使工作走上正轨,父亲立即着手进行教育改造,开展对不良习气的斗争,并大刀阔斧整顿组织,严肃纪律,建立各项制度,带领战士和工作人员出色地恢复并发展了交通站的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战争,四四年四月他被调到江宁县委敌工部任股长,年底又任县独立团组织委员和县警卫连指导员,由于斗争需要,警卫连绝大部分编入十六旅支援主力部队,仅剩一个班八个人,连长也去主力部队了,父亲指挥警卫连战斗,打了不少胜仗,经常缴获武器抓到俘虏,部队士气高涨,很快发展到六十多人,在远离主力的艰难恶劣环境中苦斗半年多,没有一个战士动摇逃跑,后来上级派来了副连长,父亲与副连长密切配合勇敢作战,队伍不断扩大,频频打击汉奸日寇,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铁戈拼华东

  抗战胜利后,一九四五年十月父亲在华中野战军八纵七0团政治处任宣教股副股长,年底又任教导队指导员,此后一段时间由于工作需要和部队改编,工作调动很多,曾任过华中野战军一师三旅政治部总务科长,华东野战军四纵十二师直属队总支副书记、协理员,十二师三十六团联络股股长、团直支部书记,无论到什么岗位,他都努力做好工作。一九四七年配合地方参加土改,也积极参加了部队的阶级教育和三查三整,父亲带头严格检查自己,提高觉悟,振奋士气,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父亲的精神境界也升华到了人生新的高度,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一些国民党部队起义,编入我军,十月,组织决定调父亲去起义部队工作,先在三十五军(原国民党吴化元部),后调三十三军(原国民党张克侠部),均任营教导员。起义部队的情况比较复杂,去工作有一定的困难甚至危险,有些同志确实有点顾虑。我父亲事先对困难环境作了适当的估计,坚定地向领导表示没有顾虑,不怕困难,保证把工作做好。由于既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又有大无畏的勇气,工作很有成绩,他狠抓教育,克服消极影响,鼓舞士兵斗志,注意搞好关系,与其他干部坦诚相见密切配合,用他长期积累的部队政治工作经验和指挥作战经验,更用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使起义部队很快提高了素质,成了在华东解放战场上勇敢战斗的队伍,从苏北渡江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以后又挥师浙东,奔赴解放舟山的战场。
  四九年七月,父亲调入华东特种兵高炮八团汽车营任教导员,从调到技术兵种起,他充分认识掌握现代化武器的重要意义,刻苦钻研技术。五0年五月,赴沈阳防空学校干训班学习,他认真学习炮兵技术,研究战术,特别钻研射击学理,各科成绩优秀,均在85分以上。五0年十二月结业,任高炮十二团二营教导员,五一年一月,部队整编为炮兵六十三师,父亲任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

                                     朝鲜战场上再建殊荣

  一九五0年十月,朝鲜战争的战火燃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祖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父亲多次申请上前线,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五一年初,告别了才团聚不久的亲人和当时正在恋爱中的未婚妻-我的母亲,毅然奔赴前线,全身心地投入刚整编不久的炮兵六十三师作战部门的工作整顿,迅速而有条不紊地改进并建设各项业务管理,为部队顺利入朝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朝鲜,父亲看到美国侵略者的飞机拼命轰炸城市和村庄,在中坪一个小村落,水田里布满了重磅炸弹的深坑,就像蜂巢似的,敌机还在对这已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不断轰炸。父亲很爱孩子,他看到驻地附近孤儿院的孩子在拣烂菜皮、争抢沾满泥土的肉骨头充饥,特地去看他们的寝室和饭厅,那么多的孩子赤着脚,零下十度的天气还没棉衣。其中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懂几句中文,父亲问她:“你是哪里人?”她说:“我是中国人!”父亲感到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会在朝鲜孤儿院呢?再问她,那孩子不好意思了。父亲明白了,孩子是羡慕中国,幼小的心灵对中国充满向往,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寄托着希望。朝鲜人民的苦难激起了父亲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为了多歼灭敌人的飞机,减少我军的伤亡,父亲每次选择阵地观察地形都非常认真,有时为了选择一个满意的观察哨位,他都要亲自接连爬好几个陡峭的山峰,当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一坐山峰,发现并不理想,就得爬另一更高的山峰,直到找到合适的阵地。敌机有时一天几次轰炸,每次前后几十架,我军的中小炮一齐开火,一次次取得击落敌机、打退敌人的胜利。在两年多的朝鲜战争中,父亲对“三七”“八五”高炮射击兵器学的钻研以及对空作战的战术指挥等方面摸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并经常注意推广教育,提高部队的战斗能力。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组织上准备调他任师参谋部领导工作,他向组织提出到战斗第一线,领导批准他下团工作,任六0七团副团长。在团里他身先士卒,更拼命工作,每次战斗、每次布置阵地,他一定要自己事先仔细研究察看。抗日时期留下的风湿性关节炎,在朝鲜战场潮湿的掩蔽所和山洞里,以及严寒的气候下更加重了,经常疼得不能动弹,更别说爬山走路了,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经常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天气,脱去棉衣棉鞋,使自己活动方便些,提早起床,爬山越岭观察地形选择阵地。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拼搏、在换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后来发展到连热天也得烧炕驱潮才能减轻病痛。
  我母亲胡萼英当时也参加了志愿军,一九五三年二月,我的父亲和母亲在朝鲜前线结了婚,她除了完成自己担负的战斗任务,还悉心照护父亲,用全部的爱,支撑起他那被病痛缠住的身体,投入最后打败美国侵略者的战斗。

                                           血染青山红

  一九五三年七月为了迫使敌人承认不可挽回的失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上级下达了新的战斗任务。七月十二日,为了部署新的阵地,父亲与团参谋长曹捷伯伯分别乘车前往743高地,车在山路上行驶,到处是被敌人炮弹炸出的弹坑和炸倒的树木,父亲不时停车下来,与同行的司机和警卫把横在路上障碍通行的树木搬开,这样在部队的炮车行进时就减少了障碍,能快速通过减少危险。当车行至赤木里,突然遭到敌人炮火袭击,一发罪恶的炮弹击中父亲乘的那辆车,他倒在血泊中,我亲爱的父亲,祖国忠诚勇敢的战士,在金达莱花盛开的山野,流尽了自己的鲜血。
  坚强的母亲,在烈士的遗像旁用血和泪写下:
  “幸福: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才是幸福。
  幸福:就是战胜一切困难。人的幸福在于劳动,在于为祖国的福利而从事创造性的忘我劳动。
  幸福:就是斗争!!!
  亲爱的立达同志:安息吧!
  为了人类解放世界和平我会坚强愉快地生活下去!”

                                  寻觅四十载 还我思念梦

  我父亲和当时牺牲的许多志愿军烈士,应朝鲜方面的要求,安葬在朝鲜,为朝鲜人民留下永久的纪念。停战后重新安葬时,我母亲已回到祖国,在安东(现丹东市)志愿军留守处生下我,以后又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父亲墓地的地址是部队有关部门于五五年一月告知的。但以后母亲两次委托出访的代表团寻找都未能找到,从此,寻找父亲的墓地,是我们母女最强烈的愿望。可是父亲葬在国外,没有直接找寻的机会,没有线索,一次次打听没有结果。亲爱的父亲,我们生不能见面,难道灵魂也不能串联?我们一定要找到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国防部外事局、我国驻朝使馆武官处等许多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父亲墓地的照片和确切地点。
  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五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四十周年纪念日,应朝鲜武装力量部的邀请,我母亲作为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家属代表团的成员,随张震将军率领的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访问朝鲜,参加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朝鲜国家副主席李钟玉代表金日成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授于我母亲三级国旗勋章。
  朝鲜有关部门了解到母亲的心愿,十月二十七日,专门派人陪同母亲前往江源道淮阳郡军事禁区的父亲墓地祭扫。
  相隔近四十年,母亲终于捧回了父亲墓地的一把泥土。这泥土,来自我父亲鲜血浇灌过的那片土地,里面含有父亲的信息,是我们亲情交流的媒体。这泥土和所有的泥土一起,构成了永恒的大地。四海苍穹,我们的心灵交流不息。亲爱的父亲,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写于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

作者: winter    时间: 2005-12-1 10:55
标题: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展厅里
感人致深!
作者: gaoyiq    时间: 2005-12-1 11:05
标题: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展厅里
为国献身,是值得尊敬的人。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5-12-1 23:53
标题: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展厅里
为国牺牲,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底。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