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打印本页]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19:4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0 09:45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
  1984年5月2日,老山。
  陆军第14军40师119团经过连日激战,攻占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后,就地转入防御。
  驻守那拉地区最前沿227高地的是119团7连。
  上午10时30分,我军发现清水方向越军出动坦克向我反扑。配属7连作战的三枪连排长王仁先主动指挥三炮连三排主动出击,秘密接敌。在227高地东南侧有利地形上占领射击位置。三炮连8班长杨朝明,沉着机智,放敌坦克接近,当进致阵地前沿700米(一说650米)时,肩炮先敌开火,首发命中敌坦克。
  与此同时,团炮群130火箭炮以两个连齐射,覆盖敌坦克,当即击毁2辆。
  之后,我军又以82无坐力炮架炮射击,击毁一辆伪装坦克。
  此战,创造了我军山林地单炮打坦克和集火打坦克的奇迹。
点评:
下图左边的河流就是泸江。照片上端的两辆坦克估计就是被火箭炮打掉的。因为它们右侧有一个山包(在照片上也能看出来),从227高地方向看过来,视线会被挡住。事实上三炮连3排以为越军只有2辆坦克。
下图最下端的是越军冲在最前面的那辆坦克。第二辆坦克在图上难以识别,可能是被拖走了,也可能是由于越军伪装得好。

被击毁的越军坦克,照片来自昆明军区政治部《碧血写青史 丹心献祖国》,由“麻醉枪”网友提供
[/watermark]

4_62227_7d564d24_1171979122.jpg

133.44 KB, 下载次数: 24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19:4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0 10:06pm 第 1 次编辑]

通过下面的照片,可以大致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位置

227高地位于146号和142号高地前方,照片由“一颗流弹”老兵提供

4_62227_903d83bb_1171980374.jpg

94.84 KB, 下载次数: 14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19:4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0 10:18pm 第 1 次编辑]

从越方角度看我军阵地,照片由“松毛岭”老兵提供

4_62227_5d453fe5_1171980965.jpg

93.48 KB, 下载次数: 17

4_62227_0bcd0570_1171981002.jpg

87.84 KB, 下载次数: 22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19:5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0 10:21pm 第 1 次编辑]

从我方阵地看227

4_62227_5602fcf0_1171981278.jpg

102.5 KB, 下载次数: 8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19:5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0 10:11pm 第 3 次编辑]

我军使用的武器
65式82无坐力炮

4_62227_1ed6ebe7_1171980232.jpg

173.31 KB, 下载次数: 14

4_62227_3c9f591f_1171980284.jpg

60.64 KB, 下载次数: 15

4_62227_d7425773_1171980683.jpg

85.56 KB, 下载次数: 18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19:5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0 10:00pm 第 1 次编辑]

在陆军第1军轮战期间,越军利用清水口的三辆修复坦克,构筑了以坦克为核心的支撑点,妄图用坦克炮支援步兵反扑。我导弹分队把阵地设在敌人鼻子底下,抓住有利战机突然发射,3发导弹全部命中敌坦克。
我军的红箭-73 反坦克导弹

4_62227_23364856_1171980008.jpg

76.73 KB, 下载次数: 17


作者: 粤中军    时间: 2007-2-20 21: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park1    时间: 2007-2-20 22: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0 2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7-2-20 23:15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在我写的《852行动计划》(3.8战斗)曾经提到的“半夜听到坦克发动机声音”事件,当时前指一片混乱,把几门122榴布置在船头大桥附近,准备打坦克。
我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为火炮配备破甲弹(估计没有,如果有就不会一听到坦克上来就手忙脚乱),况且122榴是以曲射为主的榴弹炮,直射距离有限。用这样的武器打坦克到底能有多少效用呢?1军当时已经配备了HJ-73反坦克导弹而且成功的用于实战(plr6在楼说明,而且我有1军的总结论文支持),当时为什么不把HJ-73布置在船头大桥附近呢?
如果把47军装备的86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拉上来,用标配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对付坦克,那就相当令人放心了。可惜后来的47军再也遇不上这样的机会,装备的100滑没有用武之地。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0 23:34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中国一雄2007/02/20 11:00pm 发表的内容:
这么说227在14军时已经是我军的阵地了?
毫无疑问。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1 15:1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simonchan2007/02/20 11:15pm 发表的内容:
在我写的《852行动计划》(3.8战斗)曾经提到的“半夜听到坦克发动机声音”事件,当时前指一片混乱,把几门122榴布置在船头大桥附近,准备打坦克。
我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为火炮配备破甲弹(估计没有,如果有就不会 ...
先从技术角度说。122榴没有破甲弹,打坦克也不一定非要“直射”,122榴使用榴弹打坦克是可行的,只要直接命中一发就能够使坦克丧失战斗力。把两门122榴推上公路打坦克是正确的。
北方步兵师虽然换装了100滑,但是好像没有拉上来。
再从战术上来说。1军显然压根没想到越军会动用坦克,不但没有组织反坦克预备队,连一线步兵的火箭筒/82无都没有准备好。而一听到发动机声又惊慌失措。
看地形就知道“坦克”是多么荒谬。越军坦克在夜间沿着依山傍水的公路除了送死还能干什么?所谓的发动机声没准就是佯动的拖拉机。
1983年一发122榴价163元人民币,上万发价值一两百万!
对比两个事例,可以看到,14军表现出色。步兵敢打敢冲,技术过硬,坦克一露头就被打掉,压制炮火反应及时,火力准确。相比之下,1军惭愧。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1 17: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7-2-22 08:11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nongyelu23102007/02/21 05:15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给出的图片,跟我以前见到的那张3辆T54/55和2辆ASU85被击毁的图片很像,就是LZ这张图片的植被比那张强.我现在都怀疑那张是否是PS的.

那时候有photoshop了么?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7-2-22 08:24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plr2007/02/21 03:19pm 发表的内容:
先从技术角度说。122榴没有破甲弹,打坦克也不一定非要“直射”,122榴使用榴弹打坦克是可行的,只要直接命中一发就能够使坦克丧失战斗力。把两门122榴推上公路打坦克是正确的。
北方步兵师虽然换装了100滑,但 ...

兄弟,我不怀疑122榴的威力,只是榴直射打坦的准确性。而且按照设计,它根本就不是专门用来对付坦克的,当时也没有炮射激光制导炮弹。按照1军当时的情况,估计肯定不会装备破甲弹,解放军有没有为122专门研制破甲弹也是难说,毕竟用途不同。122拉到船头大桥完全是应急。唯一使我纳闷的只是:当时为什么不把已装备的并用于实战且有战果的HJ-73布置在船头大桥。唯一的解释可能是:手忙脚乱。据老兵的回忆,当时指挥部里某些人甚至不会使用紧急配发的40火。
“1军显然压根没想到越军会动用坦克”应该是对的,否则不至于手忙脚乱。但是他们却又有hj-73击毁越军坦克的实际战果,显然也不是无的放矢。
想不通……呵呵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0:0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西蒙你所说的“直射”我相信是“直瞄”的意思。直射是指瞄准线上的弹道高在整个表尺距离内不超过目标高的发射。
122榴弹炮根本就没有破甲弹这个弹种。榴弹炮以营为单位集火射击压制或拦阻坦克属于标准的做法。而单炮直瞄打坦克,是我军极为重视的,连203榴弹炮都被赋予了这个使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0:1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nongyelu23102007/02/21 05:15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给出的图片,跟我以前见到的那张3辆T54/55和2辆ASU85被击毁的图片很像,就是LZ这张图片的植被比那张强.我现在都怀疑那张是否是PS的.
越军一个坦克排确实是3辆坦克。那些残骸放了有一年以上,热带的植物长得快可以理解。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2 11: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1:2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直到7.12,227还在14军手里。可能是后来放弃了。3,4楼的照片是后来拍的。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2 14: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4:2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貌似211是1军拿下的,这样看来,很可能是14军或11军收缩防线时将211连同227一起放弃了。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2 14: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4:54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67军刚接防,越军就向211进攻,当时67军在211上已经设防了。可以肯定67军不会在立足未稳之际就扩大防区。211显然是从1军手里接过来的。
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67军对丢失211那么敏感?显然不能从军事角度看问题。
我始终认为,67军在接收阵地的问题上刁难1军,结果一上来就把1军交给的阵地丢了,大丢脸面,所以才昏了头乱冲。要知道当时1军还在后面休整,大伙眼睛都盯着呢。1军一回杭州,官兵们说起来最不屑的就是粟裕儿子领导的这个败仗,而且还被俘虏了几个。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2 16: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6:5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1军拿下的时候上面有没有越军我不敢妄加揣测,还有待发掘。
主动放弃一些不利于防御的阵地不叫丢失,但是有人驻守的阵地被攻占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我想关键在于是主动放弃还是被动丢失。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17:4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很多人着眼于211,227等高地的得失,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制高点的得失真的那么重要吗?
越军在丧失那拉一线主要阵地后,他的防御体系崩溃了吗?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2 20: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21:4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2/22 09:43pm 第 1 次编辑]

就老山作战来看,战场温度,阵地的夺取或放弃,都是由最高统帅部制定方针的。有时很难从态势来分析。
从地形上看,占据227高地能够形成非常有利的态势,然而事情确实如松毛岭所说,不那么简单。比如,前送后运怎么办?工事?
关键是:不要沉迷于制高点!
作者: 中国一雄    时间: 2007-2-22 22: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2 22:38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啊,有什么传说吗?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7-2-23 09:1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事例反映出越军指挥员缺乏现代兵器使用常识。7月12日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用80枚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打我防御工事也是一例。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7-2-23 15:5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MJ35211在 2007/02/23 04:0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pcliusi2007/02/23 09:19am 发表的内容:
这个事例反映出越军指挥员缺乏现代兵器使用常识。7月12日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用80枚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打我防御工事也是一例。
八里河东山越军用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攻击我前沿工事未必是越军乱用兵器,主要是他们在东山方向缺乏大口径直射火器的支援(地形险恶所致),不得已而采取非常规手段动用导弹欲摧毁我一线工事。反过来讲越军在使用兵器方面不拘泥于教程,敢于将所配备的兵器使用到极大的限度,这种思想超出我军的兵器使用常规,打在敌人的阵地上总比报废在库房里强。我们总是讲打不对称战争,什么叫不对称?有战术思想上的不对称,也有兵器使用上的不对称。这一点越军总是先行于我们一步:12.7高机对我步兵平射在79年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我军却连想都没有想到;八里河东山导弹战例起先报军前指和总参指挥组怎么都不相信,待前线将导弹尾翼残件和制导线缆呈送他们后才恍然大悟,诸如此类的战术例子在10年中越作战史里举不胜举。
以上观点与cpcliusi商榷并望指正。
作者: cpcliusi    时间: 2007-2-23 19:35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同意M连长的意见,战术、武器的运用贵在一个活字。如果与实际结合得当,就是事半功倍,比如越军的高机平射;倘若与实际脱节,就是事倍功半,比如用反坦克导弹打防御工事。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3 19:5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没有80枚之多吧?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7-2-23 20:0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从实战来看,那天越军打的那几十枚萨格尔对我一线工事毁坏效果还是显见的,要不是一些导弹的制导线被树枝牵挂,其战果应该更大些。我们通常比较考虑兵器使用上的费效比而忽视兵器使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既然有“牛刀杀鸡”一说,为什么越军就不能在局部战场也同样使用他手里的那把“牛刀”?假如他手里只有“牛刀”而感觉最顺手的话。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7-2-23 20:15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plr2007/02/23 07:53pm 发表的内容:
没有80枚之多吧?
plr:据122团团史记载,7月12日11时30分至13时10分在东山34号、副34号和33号高地发射了71枚苏制萨格尔。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3 20:2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MJ352112007/02/23 03:57pm 发表的内容:
八里河东山越军用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攻击我前沿工事未必是越军乱用兵器,主要是他们在东山方向缺乏大口径直射火器的支援(地形险恶所致),不得已而采取非常规手段动用导弹欲摧毁我一线工事。反过来讲越军在使用兵 ...
我也有同感。
在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将通用机枪全部当轻机枪使用,并且使用“米兰”反坦克导弹打工事,效果良好。让人耳目一新。
就越军使用反坦克导弹的情况,我觉得越军在运用上还是有一定问题。
比如,越军导弹从我工事射孔打入,穿门而出,无一伤亡。反映出越军不了解破甲弹的特性。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3 20:3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MJ352112007/02/23 08:15pm 发表的内容:
plr:据122团团史记载,7月12日11时30分至13时10分在东山34号、副34号和33号高地发射了71枚苏制萨格尔。
晕!实在是不敢相信,他们简直是疯了
作者: 天龙娇子    时间: 2007-2-23 21: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午夜哨兵    时间: 2007-2-23 23: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7-2-24 09:01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午夜哨兵2007/02/23 11:40pm 发表的内容:
导弹的制导线被树枝牵挂?
看来您对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制导原理还存在着认识错误,建议查查资料.
                                              一个老导弹射手

的确存在绊线问题。
国产的红箭-8在南联盟内战中使用。经常发生制导线被树枝挂断导致打飞。但HJ-8便宜可靠而且威力大,可谓物美价廉因此深受欢迎。在最近的黎以冲突中,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同样使用HJ-8(可能为伊朗提供也可能黑市获得),击毁多辆以军的“梅卡瓦”坦克。中东地区沙漠为主,因此hj-8的绊线问题不突出。
国产HJ-10采用激光制导,不存在绊线问题。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4 09:18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错!有线制导的导弹,信号线是收在导弹里,一边飞一边放的,导弹飞过去后,导线会挂下,但是不存在“牵挂”而断线的问题。
午夜哨兵不愧是老导弹射手,概念清晰
作者: 天龙娇子    时间: 2007-2-24 15: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7-2-24 15:51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午夜哨兵2007/02/23 11:40pm 发表的内容:
导弹的制导线被树枝牵挂?
看来您对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制导原理还存在着认识错误,建议查查资料.
                                              一个老导弹射手
东山导弹战例的确存在部分导弹严重射偏问题,战后在树枝上挂着许多制导线,步兵弟兄们估计是导线被挂断而射偏,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现有老导弹射手纠正,谢谢!
plr的观点我清楚了:导弹(有线制导式)在飞行途中其尾部的制导线放线的长度要多于导弹的飞行距离,使相当数量的导线下垂产生一定的余量而避免导线过于拉直被障碍物挂断。不知道是否理解正确?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4 20:21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导线的长度肯定超过射程,因为导弹的典型弹道不是直线。具体数据我也不太清楚,从高速摄影看,放出来的线呈螺旋状,有一定余量。
放线的速度是没有问题的,即使被挂住也不会有不利影响,反倒有好处,因为之前的导线不会再“拖后腿”了。如果因为导线不够长而断线,那么断的地方应该是导线与弹体的接头处。
打偏的原因,我看还是质量问题,因为那时苏军已经全面换装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给越南的多半是淘汰下来的,年份久了故障率高。
作者: 午夜哨兵    时间: 2007-2-24 2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午夜哨兵    时间: 2007-2-24 2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7-2-25 09:3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plr2007/02/24 08:21pm 发表的内容:
导线的长度肯定超过射程,因为导弹的典型弹道不是直线。具体数据我也不太清楚,从高速摄影看,放出来的线呈螺旋状,有一定余量。
放线的速度是没有问题的,即使被挂住也不会有不利影响,反倒有好处,因为之前的 ...

谢谢您的说明,长见识了。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5 13: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5 13: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5 21:4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nongyelu23102007/02/25 01:37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意思是,有可能是用现代电脑动画技术填上去的.我记得在树边上有1辆被击中弹药室造成弹药殉爆,炮塔被掀掉了;那个 ...
网上流传的照片的源头就是“麻醉枪”网友提供的。“我军士兵研究下一步行动方案”与敌坦克被毁之间并无关系。
“短号”并不是单兵反坦克导弹,“标枪”也是俩人发射组。
作者: 9303    时间: 2007-2-26 12:4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54式122榴曾配有破甲弹,但早已淘汰,具体不详。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6 20:0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那是苏联货。新中国没有研制过榴弹炮配用的破甲弹。9303知道不少老底子的故事哦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2-26 23:34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122榴弹炮虽是以间瞄射击为主,但逼急了也可以直瞄打坦克,它有瞄准镜。不过它追瞄运动目标远不及反坦克炮灵活,与坦克对轰乃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若能回避此种自杀式打法时还是以回避为妙。79年就有我军坦克轧翻越军122榴炮的例子。看来一军动用122榴是被吓到了兔子急了也咬人的地步。
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使破甲深度大减,这是任何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所以破甲弹头一贯多与不自旋或低速自旋的滑膛炮或火箭导弹配用。
轮战军里的反坦克炮兵很多都开上来前是用100滑的(我军主力反坦克炮),但把炮留家里了,空手来老山使用移交下来的85加。我想这可能理由有三。理由一是100滑打穿甲弹虽穿深比85加大很多,但老山的主要作战样式是以榴弹轰击越军的土木工事。若论打榴弹,那100滑就不如85加打得准了,还是85加效果更好。理由二:反坦克炮布置得比较靠前,交通条件也差,在越军眼皮下拖拉更换火炮既危险也困难,而且换炮的火力效果也不见得好。理由三:我军炮战能力远超越军,各种大小炮已把越军压制得够呛,炮兵压力远没到需铢锱必较的程度。所以那几门85加打到后期几乎磨光膛线成85滑,还在那里硬挺着充数,炮兵们也懒得换,只要还能响给步兵听就行。
老山战争主要是步兵在炮兵支持下的攻防战,反坦克导弹若老摆在一线阵地,既不屑去打越军步兵,老挨炮弹枪子徒增损耗也不是办法,就应该长期呆在二线,或象某导弹兵反映的去当军工,也算没白吃军粮白来一趟。用反坦克导弹打越军能不移动的坦克,一军是让导弹兵活动活动筋骨,乃是一场有预谋和充分准备的行动,所以能打出好成绩。但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可就有些手足无措了。不过等看见坦克再调兵背着反坦克导弹跑山路到一线,恐怕哪个军也没那种马拉松能人。那时代的坦克夜战能力差,我军都不咋样,别说黑夜里瞄人了,复杂地形上能闭灯开得自己别撞树陷坑掉河就不错了,越军的坦克战水平就更别提了,敢在白天向我军搞坦克‘游行示威’结果赔夫人又折兵就可见一斑。一军怎么慌到把保底的牌都给忘了,中了越军的空城计?必要的最坏打算是该做一些,但紧张到白打万发炮弹就有些紧张过头了。
越军用导弹打八里河东山而不在那拉主战场使用,表明了他们的作战意图是火力压东山,兵力占那拉。但我军东山用直接火力支援那拉战场,对大部分火器还是太遥远了些,所以越军在东山该以制造佯攻假象和压制观察所和发射点为主要目的。但火力压制谈何容易,越军炮兵势弱,又该主用于那拉。高机打暴露步兵厉害,但打射孔观察孔还是吃力,60、82迫打地堡工事也力度不够。亏他们对佯攻这一路配了几十枚导弹下这么大本,或他们对打瞎东山这只眼睛太过重视!反坦克导弹打土木工事一是确实费效比太低,二是为撞硬甲设计的引信撞土堆,瞎火率高。每瞎一支可就白扔了好几万!与其说是越军活用武器,不如说是无奈,就只剩放导弹这一招还好使了(附带说一句:我军十几年前用高机打过印度兵,剥夺越军该项专利权终身)。不过想不通他们既然舍得打几十枚导弹,为什么不可以先打上几十几百枚烟幕弹试试封闭东山视线的效果?
红箭73一边飞一边放的线是拉直的,但红箭8是一边低速自旋地飞一边一圈圈地螺旋形甩导线。导弹断线多是因个把线强度不够或放线通道不顺畅。比如台军演习发射美制陶式,有一枚断线失控后坠落于陈水扁面前200米处。红箭9把发动机喷口给设到弹体侧面,于是就腾出弹尾端安激光或无线电指令接收器了,取消了‘绊脚’的导线。
至于有网友关心的步兵用轻型弹,得益于前些年大力重视的相关技术积累,已使我国有能力克隆美国的标枪。但轻型弹不是为了解决单人发射组的问题,而是控制单兵负重。双人发射组其实更好,不仅多带一枚弹,还需要一人做观察员,发射员先隐蔽待机,不见兔子不撒鹰。
打台军滩头坦克,我军已解决从摇摆的艇上发射反坦克导弹的问题,红箭73的威力就可以搞定它们。
烟雾弹发射器会使激光制导暂时失去作用(主要指半主动式,对于驾束式则难把握发烟时机),但也同样也会使光纤制导失效,除非用目前没怎么防护到的攻顶法。当前的反坦克导弹只有用主动毫米波雷达的可以不怕烟雾弹,不过这种弹数量还不多。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15:4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新年新气象,JMYY也迈上新台阶。
但凡现代火炮都有瞄准镜,没有瞄准镜的那是掷弹筒。
榴弹炮的技战术指标就有对军用车辆等运动目标进行打击的要求,何来“追瞄运动目标远不及反坦克炮灵活”?
至于“坦克轧翻越军122榴炮的例子”,更是可笑,手榴弹炸药包打掉炮阵地的事都有,更“自杀”沾得上边么?
“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更是贻笑大方。自抗美援朝起,57,75,105毫米各型线膛无坐力炮都配有破甲弹;85加农炮,100线膛坦克炮也都配发了破甲弹。七十年代研制的新型破甲弹可以通用于100毫米线膛/滑膛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不知道何来的“任何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2-27 16:5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榴弹炮打车辆虽有要求但是副业不是主业,如果“追瞄运动目标及反坦克炮灵活”,那还保留反坦克炮种做什么?
“手榴弹炸药包打掉炮阵地的事都有,更“自杀”沾得上边么?”
即使是专业的反坦克炮与坦克对打,苏联二战统计的损失比约是13:1。榴弹炮与坦克对打,能成绩比反坦克炮更好?
“手榴弹炸药包打掉炮阵地”,看不出这与一军摆榴弹炮反坦克有什么逻辑关系。炸药包打掉坦克的事也有,照这逻辑那一军连榴弹炮也不用摆了?
德国人最初于二战中发明破甲弹时的确是为线膛炮预备的,并被各国效仿。但随着弹药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旋对穿深不可克服的不利影响后,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再后来出现的让线膛炮打破甲弹的新方法,一种是给线膛炮弹加上滑动弹带减弱炮弹自旋,实际也是让线膛炮接近滑膛炮。还有一种方法是发射破甲子母弹,释放自旋弱的子弹去破甲。但这两方法都是回避而不是解决了自旋问题,同时也暗示了自旋-穿深矛盾的克服难度。如果你已经解决了,欢迎发表。
作者: 35191-135    时间: 2007-2-27 17:15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甲弹有三类:破甲弹、穿甲弹、碎甲弹。
破甲弹:主要应用炸药垂直爆炸的特性,通过V型金属“药形罩”在爆炸时产生金属射流达到穿透装甲目的,引信为瞬发(弹头),相对而言此弹对初速要求不高。
穿甲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高速、高刚性的弹体穿透装甲。速度通常采用高膛压或者通过弹体脱壳追求大的比动能方式取得。
碎甲弹:塑性炸药、弹头触发弹底引爆引信;击中目标塑性炸药“堆在装甲表面”后爆炸(设想一下车内会是啥结果?)。
我认为一军上述事件被人为夸大了,有82W、75W,40H不会引起如此大的恐慌!本人最初就是82W瞄准手,只要是全训单位,千米以内无论有架还是肩炮射击,几个破玩意真是小菜!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17:3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4:50pm 发表的内容:
榴弹炮打车辆虽有要求但是副业不是主业,如果“追瞄运动目标及反坦克炮灵活”,那还保留反坦克炮种做什么?
“手榴弹炸药包打掉炮阵地的事都有,更“自杀”沾得上边么?”
即使是专业的反坦克炮与坦克对打,苏联 ...
可笑呵,打运动目标就一定要打坦克吗?汽车跑得快还是坦克跑得快呢?
那么“坦克轧翻越军122榴炮的例子”又和“自杀”沾得上边么?
“苏联二战统计的损失比约是13:1”出处何在?
解放后我国研制的各型无坐力炮/坦克炮/反坦克炮都配有破甲弹,这是事实,不是你YY就能歪曲的。
直到八十年代,随着105无坐力炮的列装,我国还研制配套了破甲弹,JM所谓“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实乃不折不扣的胡说八道。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17:4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35191-1352007/02/27 05:15pm 发表的内容:
甲弹有三类:破甲弹、穿甲弹、碎甲弹。
破甲弹:主要应用炸药垂直爆炸的特性,通过V型金属“药形罩”在爆炸时产生金属射流达到穿透装甲目的,引信为瞬发(弹头),相对而言此弹对初速要求不高。
穿甲弹:简而言 ...
75无是线膛炮,精度高射程远,就更不在话下了。1军的那几门好像还是11军留下的。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17:4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美军新近为轻机械化步兵开发的105毫米轮式自行突击炮,也照样配用破甲弹。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2-27 19:05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plr2007/02/27 05:39pm 发表的内容:
直到八十年代,随着105无坐力炮的列装,我国还研制配套了破甲弹,JM所谓“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实乃不折不扣的胡说八道。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配有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
这不正是我前面讲过的“再后来出现的让线膛炮打破甲弹的新方法之一是给线膛炮弹加上滑动弹带减弱炮弹自旋”么。建议你再去了解一下105炮。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7 19: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7 2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7 20: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20:48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7:05pm 发表的内容: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配有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
这不正是我前面讲过的“再后 ...
JM开始放狗了。可喜可惜,靠上网恶补是不够的。滑动弹带是英国人发明以解决线膛炮发射长杆托壳穿甲弹问题的,和破甲弹没有关系。为什么呢?老军械35191-135已经点出了关键:“相对而言此弹对初速要求不高”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6 11:34pm 发表的内容:
[color=#0000CD]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使破甲深度大减,[color=#0000CD]这是任何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所以[color=#0000CD]破甲弹头一贯多与不自旋或低速自旋的滑膛炮或火箭导弹配用。
你说“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那么57/75/105无坐力炮,还有85毫米坦克炮/加农炮,以及100毫米坦克炮配用的破甲弹都被你蒸发了?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4:50pm 发表的内容:
德国人最初于二战中发明破甲弹时的确是为线膛炮预备的,并被各国效仿。但随着弹药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旋对穿深不可克服的不利影响后,[color=#0000CD]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再后来出现的让线膛炮打破甲弹的新方法,一种是给线膛炮弹加上滑动弹带减弱炮弹自旋,实际也是让线膛炮接近滑膛炮。还有一种方法是发射破甲子母弹,释放自旋弱的子弹去破甲。但这两方法都是回避而不是解决了自旋问题,同时也暗示了自旋-穿深矛盾的克服难度。如果你已经解决了,欢迎发表。
75无破甲弹是如何稳定的?“滑动弹带”吗?当然不是
85加破甲弹是如何稳定的?“滑动弹带”吗?当然不是
100坦/反坦克炮通用破甲弹是如何稳定的?“滑动弹带”吗?更不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这种100毫米破甲弹压根就没弹带。
在1975年式105破甲弹定型后推出的两种改进型是如何稳定的?“滑动弹带”吗?仍然不是。
再告诫JM一次,不懂不要装懂,班门弄斧只会让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20:5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nongyelu23102007/02/27 07:57pm 发表的内容:
PLR,请问俄制AT14型反坦克导弹的绰号不是叫短号吗?
是的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7 21:0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nongyelu23102007/02/27 08:08pm 发表的内容:
我还是觉得HJ8L不够轻便,人家美制标枪无需支架即可发射.但拥有像SRAW那样的单兵近程反坦克导弹,PLR你该不会反对吧?近程甚至是超近程反坦克火力方面,目前我军还存在隐忧.
  我国目前的反 ...

标枪固然轻便,不过我“发射”的时候还是用支架的,到底是导弹,有一系列的操作呢,不像82无那样简单。
"掠夺者”绝对是好东西。我希望把那些89,98都扔掉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8 10:1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4:50pm 发表的内容:
德国人最初于二战中发明破甲弹时的确是为线膛炮预备的,并被各国效仿。
再给JM上上课。破甲弹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瑞士人发明的,虽然不少瑞士人说德语。而其原理---门罗效应,是美国人门罗在1888年发现的。

作者: 草蜢    时间: 2007-2-28 1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2-28 19:03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hjf1390在 2007/02/28 09:48pm 第 1 次编辑]

破甲原理与破甲弹不分。火药原理是中国人发现的,那些用火药的炮弹能算中国的么。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破甲炮弹是德国红头,就如同是美国发明了飞机,而不是之前英法德搞了几十年的那些‘飞机’,尽管它们也能离地。
破甲弹不是穿甲弹,化学能炮弹的威力当然与速度关系不大,自旋或不旋才更关键。自旋破甲弹也不是破不了甲,只是要比不旋的差一截。没给比下去之前自旋弹也曾被捧为宝,但等克服了它最大缺点的微/不旋弹研制出来了,谁还再去研制和买这类弹?以前的人是没有不旋弹也还没研究清楚,才会给线膛炮配。但等认识到自旋会破坏射流后,就没兴趣了,较现代的破甲弹头主配给从火箭筒到无后、迫榴、坦克炮等,各类直射型滑膛发射器几乎没有不配的,甚至只要不怎么自旋,就连地雷手雷枪榴弹也配。至于线膛炮,注意(我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提醒了)我说的是“一般不配破甲弹”,比如主帖里一军想打坦克那两门122。至于可发射的几种炮,要么是因为老炮在耗旧弹,要么是因为采用新技术可实现微/不旋的滑膛发射效果,实际是把线膛炮变成滑膛炮打(我国最早从85加就开始应用,以后更大口径的也类似)。
关于100mm通用破甲弹, “在曹孝清主持下,创造出无弹带的滑膛弹新结构,使弹炮之间形成气垫,弹丸在膛内呈悬浮状态。这种新型破甲弹可通用于100毫米口径的59式坦克炮、69式滑膛坦克炮和73式滑膛反坦克炮3种火炮。一九七九年设计定型,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提醒第一句里的“滑膛弹新结构”,免得有人又看漏了。炮弹处于气垫悬浮状态当然也就不会被膛线挤得要高速旋转才能飞出去,还是没出把线膛变滑膛的套路,只是把弹带材质给改成了气体。不过拿滑膛炮弹当线膛弹来说事,有些人可真行!
炮弹的线膛减旋技术是七十年代前后才开始应用的。至于有人拿着五六十年代定型的炮弹来问我它们是否用上了该技术,如果是幼儿园或小学生来问,我会给耐心解释;如果是个成人来问这种问题,我可真是无语。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7-2-28 19:1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JM可能就是“军迷”的意思。在血站plr是为数不多的几位专家型网友之一,每天上来看看他们的讨论帖子,得宜非浅。
作者: nongyelu2310    时间: 2007-2-28 20: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8 22:3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如果你要说“发射”的话,现代反坦克导弹都是一个人发射的,再扯远一点,83式122榴弹炮可以一人操作瞄准发射,对运动目标进行射击,但咱们不能说它是单兵榴弹炮吧,呵呵。
“标枪”在美军轻步兵中是双人发射组;在机械化步兵中由步枪手兼任,不占编制。
作者: plr    时间: 2007-2-28 23:14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8 07:03pm 发表的内容:
破甲原理与破甲弹不分。火药原理是中国人发现的,那些用火药的炮弹能算中国的么。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破甲炮弹是德国红头,就如同是美国发明了飞机,而不是之前英法德搞了几十年的那些‘飞机’,尽管它们也能离地。
破甲弹不是穿甲弹,化学能炮弹的威力当然与速度关系不大,自旋或不旋才更关键。自旋破甲弹也不是破不了甲,只是要比不旋的差一截。没给比下去之前自旋弹也曾被捧为宝,但等克服了它最大缺点的微/不旋弹研制出来了,谁还再去研制和买这类弹?以前的人是没有不旋弹也还没研究清楚,才会给线膛炮配。但等认识到自旋会破坏射流后,就没兴趣了,较现代的破甲弹头主配给从火箭筒到无后、迫榴、坦克炮等,各类直射型滑膛发射器几乎没有不配的,甚至只要不怎么自旋,就连地雷手雷枪榴弹也配。至于线膛炮,注意(我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提醒了)我说的是“一般不配破甲弹”,比如主帖里一军想打坦克那两门122。至于可发射的几种炮,要么是因为老炮在耗旧弹,要么是因为采用新技术可实现微/不旋的滑膛发射效果,实际是把线膛炮变成滑膛炮打(我国最早从85加就开始应用,以后更大口径的也类似)。
关于100mm通用破甲弹, “在曹孝清主持下,创造出无弹带的滑膛弹新结构,使弹炮之间形成气垫,弹丸在膛内呈悬浮状态。这种新型破甲弹可通用于100毫米口径的59式坦克炮、69式滑膛坦克炮和73式滑膛反坦克炮3种火炮。一九七九年设计定型,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提醒第一句里的“滑膛弹新结构”,免得有人又看漏了。炮弹处于气垫悬浮状态当然也就不会被膛线挤得要高速旋转才能飞出去,还是没出把线膛变滑膛的套路,只是把弹带材质给改成了气体。不过拿滑膛炮弹当线膛弹来说事,有些人可真行!
炮弹的线膛减旋技术是七十年代前后才开始应用的。至于有人拿着五六十年代定型的炮弹来问我它们是否用上了该技术,如果是幼儿园或小学生来问,我会给耐心解释;如果是个成人来问这种问题,我可真是无语。
"破甲原理与破甲弹不分"?我前面说得很清楚:破甲弹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瑞士人发明的,而其原理---门罗效应,是美国人门罗在1888年发现的。你还好意思说什么“德国人最初于二战中发明破甲弹时的确是为线膛炮预备的,并被各国效仿”吗?
什么叫做“一般不配破甲弹”,对我军装备的各型无坐力炮而言,破甲弹都是主要弹种;对各型坦克炮而言,破甲弹都是标配。何来“一般不配破甲弹”?
105无坐力炮消耗什么"旧弹"了?1966年设计定型的加农炮用破甲弹是“旧弹”还是“滑膛发射效果”?
“拿滑膛炮弹当线膛弹”,好家伙,59式中型坦克难道用的是滑膛炮?
JM还是老老实实面对现实吧。自抗美援朝起,57,75,105毫米各型线膛无坐力炮都配有破甲弹;85加农炮,100线膛坦克炮也都配发了破甲弹。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3-1 03:4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hjf1390在 2007/03/01 04:16am 第 2 次编辑]

有些人真是能揣着明白当糊涂。
七十年代前后可以说是旧式自旋与新式微旋或不旋两代破甲弹的分水岭。新式破甲弹基本不是滑膛炮打出去的滑膛弹,就是改造后可以从线膛炮里打出去的滑膛弹。
“105无坐力炮消耗什么"旧弹"了?”
昨天刚说过是75式105无坐力炮,定型时间晚于分水岭,新式炮当然是打新弹了。把它的出生年代“忘”得这么快?
“拿滑膛炮弹当线膛弹,好家伙,59式中型坦克难道用的是滑膛炮?”
100mm通用破甲弹已被官方定义为滑膛弹,配给两滑一线三种炮使用,你明知道其中有一种是线膛炮还何来此问?
作者: 粤中军    时间: 2007-3-1 09: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lr    时间: 2007-3-1 10:3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3/01 10:37am 第 1 次编辑]

谢楼上款待

作者: plr    时间: 2007-3-1 11:08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3/01 11:1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3/01 03:46am 发表的内容:
有些人真是能揣着明白当糊涂。
七十年代前后可以说是旧式自旋与新式微旋或不旋两代破甲弹的分水岭。新式破甲弹基本不是滑膛炮打出去的滑膛弹,就是改造后可以从线膛炮里打出去的滑膛弹。
“105无坐力炮消耗什么"旧弹"了?”
昨天刚说过是75式105无坐力炮,定型时间晚于分水岭,新式炮当然是打新弹了。把它的出生年代“忘”得这么快?
“拿滑膛炮弹当线膛弹,好家伙,59式中型坦克难道用的是滑膛炮?”
100mm通用破甲弹已被官方定义为滑膛弹,配给两滑一线三种炮使用,你明知道其中有一种是线膛炮还何来此问?
别扯什么“分水岭”,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但是线膛炮一直配有破甲弹。
你一再说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那么请问57/75/105无,还有85/100/加农炮/坦克炮配用的破甲弹难倒都被你蒸发了?我军坦克炮弹药基数里除了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是1:1的比例,难道这就是你说的“一般不配破甲弹”?
你说:“线膛炮打破甲弹的新方法,一种是给线膛炮弹加上滑动弹带减弱炮弹自旋,还有一种方法是发射破甲子母弹”,然而新100破甲弹有弹带吗?105无II,II型破甲弹用“滑动弹带”吗?都没有。
你还说“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那么85加配用的破甲弹到底是旧弹还是新弹?
总之JM一再号称的“一般不配破甲弹”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我军年制式化后列装的所有无坐力炮/坦克炮/反坦克炮,除了57反坦克炮,全都配用破甲弹。

作者: 草蜢    时间: 2007-3-1 11: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3-1 15:2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句子请读完整,不要断章取义只理解了半句。我原句是“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那么全句所指的是哪种弹?线膛破甲弹的生命力三四十年前就已消失,只剩最后一口气在仓库和博物馆里。
“你还说“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则又一次只理解了一半。原句“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再后来出现的让线膛炮打破甲弹的新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再后来引导的那一半是白写的么?如果完整句对某些人太长理解困难,那我只好举个短例。
如果我曾说过:中越七几八几年打仗,再后来和平了。有人问:你说过中越打仗么?我答:说过呀。又问:中越现在打仗么?答:不打呀。于是评论:那你说中越打仗不是胡说么!我对这种‘跨时代’评论真是无语。
弹带减旋是各国不约而同采用的一种线膛减旋技术,各有各的叫法和用材与结构。我国也未统一名称,多以所用材质各自称呼。若需给予统称,我引用了个普遍使用过也比较贴切的“滑动弹带”,因为滑动一词可以直观表达出内外层之间有转速差(大约差5倍),而内外转速差正是该减旋技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原理。有转速差就有相对滑动,与所包的弹种无关。尽管我国开始普及滑动弹带一词是因它与英国的105mm长杆穿甲弹相关,但若从此认为滑动弹带只与长杆弹相关,那可就……

作者: plr    时间: 2007-3-1 16:4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3/01 03:20pm 发表的内容:
句子请读完整,不要断章取义只理解了半句。我原句是“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那么全句所指的是哪种弹?线膛破甲弹的生命力三四十年前就已消失,只剩最后一口气在仓库和博物馆里 ...
别狡辩,你一再强调的“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而事实是我军年制式化后列装的所有无坐力炮/坦克炮/反坦克炮,除了57反坦克炮,全都配用破甲弹。
还敢大放厥词说什么“线膛破甲弹的生命力三四十年前就已消失,只剩最后一口气在仓库和博物馆里”,现在大量列装的105毫米破甲弹难道都在“仓库和博物馆”?
56式85毫米加农炮是什么时候定型的,其配用的破甲弹又是什么时候定型的。我国什么时候“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把年代列出来!
还扯什么滑动弹带,我早就说了,英国人发明的滑动弹带是用在长杆托壳穿甲弹上的。
我国85毫米破甲弹与“弹带”有什么特殊关系么?
100毫米通用破甲弹有弹带么?
105毫米破甲弹是滑动弹带么?
回答都是否定的。
作者: MJ35211    时间: 2007-3-1 19:0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只要枪不走火,这样专业加激烈的讨论应该不坏,相信斑竹同样希望活跃我们的血站。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07-3-1 20:2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MJ352112007/03/01 07:07pm 发表的内容:
只要枪不走火,这样专业加激烈的讨论应该不坏,相信斑竹同样希望活跃我们的血站。
呵呵,这几天胃病又犯了。这不,吃了胃药坐小板凳看两位大仙斗法呢。
过程非常精彩,而且也遵守比武规则,只是无论谁胜,咱都没有漂亮MM可供许配,只能比武,不能招亲……

作者: plr    时间: 2007-3-2 17:1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plr在 2007/03/02 05:36pm 第 1 次编辑]

在此给大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反坦克炮主要有无坐力炮,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反坦克炮主用弹包括破甲弹,穿甲弹和碎甲弹;辅助弹主要是榴弹。
破甲弹是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简称,二战期间由瑞士人发明。由于破甲弹对初速的要求不高,因此不像穿甲弹那样必须由身管武器发射,可以大大减轻武器系统的重量。破甲弹开始主要用于火箭筒,如美国的“巴祖卡”和德国的“铁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57,75,82和105毫米4种口径的无坐力炮研制了11种型号的破甲弹。除82毫米外,其余皆为线膛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国就开始仿制57和75毫米无坐力炮破甲弹。
早期线膛炮发射的弹丸采用旋转稳定,会破坏破甲流的稳定性。六十年代以后,普遍改用微旋和不旋转弹丸。
待续。。。。。。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7-3-3 15:00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hjf1390在 2007/03/04 00:28am 第 1 次编辑]

我的天,有些人的脑筋怎么如此顽固!对破甲弹发展史上的重大分水岭就是想不明白,把不同时代的弹种前后搞得混乱不堪。
即使不看我讲的,怕我的句型段落结构对别人太难懂,只看某些人自己讲的两句。
第一句“还敢大放厥词说什么“线膛破甲弹的生命力三四十年前就已消失,只剩最后一口气在仓库和博物馆里””
第二句“六十年代以后,普遍改用微旋和不旋转弹丸。”
两句合起来看,那可不就意味着七十年代后被大量制造的破甲弹是微旋和不旋转的(滑膛)弹,七十年代前大量造的自旋式线膛破甲弹如果还没被销毁或消耗那也放在仓库和博物馆里不再大造了么?
“六十年代以后普遍改用的微旋和不旋转弹丸(感谢某些人终于承认了这第一点)”,但那些是滑膛破甲弹而不是线膛破甲弹!这第二点上如果迷惑那就是思想不够清晰被线膛管障了目。虽然是从线膛发射管里打出去的,但该弹不具备被靠膛线起旋和靠自旋维持飞行稳定的线膛弹两大基本特征,仍旧保持着滑膛弹的特性,尽管要靠武器设计师的许多奇思妙想才特意保持得住。
怕句太长只好再举个简单易懂的短例:从雌性肚子里生出来的不全是雌性。
“英国人发明的滑动弹带是用在长杆托壳穿甲弹上”=滑动弹带只可用在长杆托壳穿甲弹上?这逻辑关系恕我证不出。我见过从几十毫米小口径到1百多大口径的多种炮弹上在用着滑动弹带技术。
传统的固体滑动弹带固然在线膛减旋方面是迈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但在-40度低温下的材质物理性能与常温差不少,在+40度或热膛发射时又会因热胀而卡紧,还有水汽凝结积尘锈迹炮膛残渣等因素也会改变滑动摩擦系数,结果是即使同一发弹若在不同条件下打也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性能不够稳定。曹孝清把固体滑动弹带给改成了气体环,不但气固间的摩擦系数远比两固体之间的小(滑动摩擦系数越小,减旋效果越好),而且对使用条件的变化也没固体弹带那么敏感。这一发明确实很有含金量,该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有些弹上看不见固体弹带,那不等于就没有滑动弹带。想让各种口径各种类型的滑膛弹不受或少受螺旋膛线的影响,中间必有个过渡隔离层,区别只是各型弹上这个隔离层所用的材质和结构而已,即使以后耐高温的纳米超滑涂装研制成功只需在把弹丸上那层薄漆改改,该层也依然存在。
说了半天滑动弹带,忘了帖张示意图了。现编辑补上。

sliding20band_1172939268.gif

11.88 KB, 下载次数: 2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8:37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我还没写完完呢,JM这么急着跳出来,正好给你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什么叫“自旋式线膛破甲弹”?JM发明的?
滑动弹带用在破甲弹上?别YY,拿出证据。
更别想玩什么“滑膛破甲弹”的把戏。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8:46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把JM的奇谈怪论总结一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6 11:34pm 发表的内容:
122榴弹炮虽是以间瞄射击为主,但逼急了也可以直瞄打坦克,它有瞄准镜。不过它追瞄运动目标远不及反坦克炮灵活,与坦克对轰乃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若能回避此种自杀式打法时还是以回避为妙。
榴弹炮的技战术指标就有必要时对敌战斗车辆等运动目标进行射击的要求,何来“追瞄运动目标远不及反坦克炮灵活”?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8:5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6 11:34pm 发表的内容:
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使破甲深度大减,这是任何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所以破甲弹头一贯多与不自旋或低速自旋的滑膛炮或火箭导弹配用。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3/01 03:20pm 发表的内容:
句子请读完整,不要断章取义只理解了半句。我原句是“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那么全句所指的是哪种弹?线膛破甲弹的生命力三四十年前就已消失,只剩最后一口气在仓库和博物馆里 ...
自抗美援朝起,57,75,105毫米各型线膛无坐力炮都配有破甲弹;85加农炮,100线膛坦克炮也都配发了破甲弹。七十年代研制的新型破甲弹可以通用于100毫米线膛/滑膛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不知道何来的“任何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9:14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4:50pm 发表的内容:
德国人最初于二战中发明破甲弹时的确是为线膛炮预备的,并被各国效仿。但随着弹药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旋对穿深不可克服的不利影响后,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8 07:03pm 发表的内容:
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破甲炮弹是德国红头,就如同是美国发明了飞机,而不是之前英法德搞了几十年的那些‘飞机’,尽管它们也能离地 ...
" 破甲炮弹" -----------这是JM的新发明,可惜这仍然不能圆前面的错误。
破甲弹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瑞士人发明的,虽然不少瑞士人说德语。而其原理---门罗效应,是美国人门罗在1888年发现的。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9:3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8 07:03pm 发表的内容:
没给比下去之前自旋弹也曾被捧为宝,但等克服了它最大缺点的微/不旋弹研制出来了,谁还再去研制和买这类弹?
这里JM又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自旋弹”,试图用这个来掩饰前面的错误。不过前面可不是这么说的。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4:50pm 发表的内容:
随着弹药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旋对穿深不可克服的不利影响后,[color=#0000CD]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
JM说的可是“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事实是我国在八十年代仍然在研制线膛炮用破甲弹。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8 07:03pm 发表的内容:
至于线膛炮,注意(我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提醒了)我说的是“一般不配破甲弹”,比如主帖里一军想打坦克那两门122。至于可发射的几种炮,要么是因为老炮在耗旧弹,要么是因为采用新技术可实现微/不旋的滑膛发射效果,实际是把线膛炮变成滑膛炮打(我国最早从85加就开始应用,以后更大口径的也类似)。
85加农炮用的难道是“滑膛发射效果”?胡说八道,知道什么叫尾翼稳定吗?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9:49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3/03 03:00pm 发表的内容:
但那些是滑膛破甲弹而不是线膛破甲弹!
1956年式75毫米无坐力炮破甲弹难道是“滑膛破甲弹”?
1966年式85毫米加农炮气缸尾翼破甲弹弹难道是“滑膛破甲弹”?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19:52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3/01 03:46am 发表的内容:
七十年代前后可以说是旧式自旋与新式微旋或不旋两代破甲弹的分水岭。新式破甲弹基本不是滑膛炮打出去的滑膛弹,就是改造后可以从线膛炮里打出去的滑膛弹。
1956年式75毫米无坐力炮破甲弹难道是“可以从线膛炮里打出去的滑膛弹”?
1966年式85毫米加农炮气缸尾翼破甲弹弹难道是“可以从线膛炮里打出去的滑膛弹”?

作者: plr    时间: 2007-3-3 20:05
标题: [原创]八十年代以来我军唯一的打坦克战例
下面引用一下JM自己的发言,让大家笑一笑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6 11:34pm 发表的内容:
[color=#0000FF]线膛炮一般不配破甲弹,因为线膛炮弹的高速自旋会使破甲深度大减,[color=#0000FF]这是任何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所以[color=#0000FF]破甲弹头一贯多与不自旋或低速自旋的滑膛炮或火箭导弹配用。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4:50pm 发表的内容:
德国人最初于二战中发明破甲弹时的确是为线膛炮预备的,并被各国效仿。[color=#0000FF]但随着弹药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旋对穿深不可克服的不利影响后,就已不再为线膛炮研制破甲弹了,仅是消耗已有的旧弹。再后来出现的让线膛炮打破甲弹的新方法,一种是给线膛炮弹加上滑动弹带减弱炮弹自旋,实际也是让线膛炮接近滑膛炮。还有一种方法是发射破甲子母弹,释放自旋弱的子弹去破甲。[color=#0000FF]但这两方法都是回避而不是解决了自旋问题,同时也暗示了自旋-穿深矛盾的克服难度。如果你已经解决了,欢迎发表。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7 07:05pm 发表的内容: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配有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
下面引用由hjf13902007/02/28 07:03pm 发表的内容:
“在曹孝清主持下,创造出[color=#0000FF]无弹带的滑膛弹新结构,使弹炮之间形成气垫,弹丸在膛内呈悬浮状态。这种新型破甲弹可通用于100毫米口径的59式坦克炮、69式滑膛坦克炮和73式滑膛反坦克炮3种火炮。一九七九年设计定型,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作者: 粤中军    时间: 2007-3-3 2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