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李海欣高地之战[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HXQ    时间: 2003-10-20 12:52
标题: 李海欣高地之战[转帖]
[这个贴子最后由射天狼在 2005/05/31 06:44pm 第 1 次编辑]

“十五勇士,和他们的李海欣高地”

  “老山主攻团”步兵三连三排的战士们负责196高地的防御任务。

  7月12日凌晨4时50分,越军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特工连秘密摸到了196高地前沿。当敌人在我主阵地前沿进行排雷破障时,被我警戒阵地的暗兵发现。三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接到报告后,立即带领5名战士赶到警戒阵地一侧,埋伏在草丛里,看准时机,向正在开辟通路的越军突然开火,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看偷袭不成,便马上转为强攻。50多个越军在密集的火力、炸药包、手榴弹的掩护下,一次冲锋即攻占我警戒阵地,之后,一窝蜂似的向我主阵地扑来。

  李海欣立即按预定方案命令全排各就各位,严阵以待。当越军气喘吁吁地进至我阵地前沿20米时,李海欣大喝一声:“打”,顿时,各种枪弹从上、中、下成立体式,从左、右两侧成交叉式,水柱一般向越军飞泻而去……战斗进行了不到10分钟,越军就丢下20多具尸体撤退了。

  这个时候,天色已蒙蒙发亮。李海欣带领全排抓紧时间埋设定向地雷、搬运弹药,等待着天亮后越军的大规模攻击。

  6时30分,敌人在极其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动用了两个连的兵力,分三路向196高地扑来。这一次,越军采取了相互掩护、梯次进攻的战术,利用其火力和兵力上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利用其炮火将我三排的全体战士死死压在战壕里抬不起头来的时间,一鼓作气攻占了我主阵地东、西两侧的三个警戒阵地,使我失去了倚角之势。继而,越军分东、南、西三面将196高地包围起来,先头越军距我第一道战壕只有50米了……196高地的形势已经非常危险。

  李海欣很清楚所处的险恶境地,他知道,单靠他们这几个人死拼硬杀是无论如何也打不退越军的。看到这种危险局面,他便用861无线电指挥机和上级沟通了联络,请求我军炮火对196高地前沿50―100米地段实施集中射击……不到一分钟,我军的炮弹就一组一组的呼啸而至……炮弹准确地打在越军的进攻队形里,打得越军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使其攻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李海欣抓住这一难得时机,命令全排立即开火,将靠近前沿的越军消灭掉。在我强大炮火的支援下,越军这第三次进攻又告失败。此时,三排有2人牺牲,5人重伤,2人轻伤,能坚持战斗的人只剩10个人了。

  利用这战斗的间隙,李海欣带领战士们将牺牲烈士的遗体和重伤员抬进阵地上的一个坑道里。这个坑道原来是一个小山洞,后经越军改造和我军的加固,已经成为了一个能打、能藏、能生活的藏兵洞。战士们在藏身洞里只要将洞口控制住,即使越军占领了表面阵地,在洞里面坚守一个星期是不成问题的。李海欣仔细将伤员和烈士遗体安顿好,又根据人员的伤亡情况对阵地防御重新进行了分组,尔后,抓紧时间修复被敌人炸毁的工事,埋设地雷,备足弹药,等待着越军的再次攻击……

  10时50分,越军集中了一个炮兵旅的炮火,将成百吨的炸弹像冰雹一样砸在196高地上……整个高地烟柱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刚刚修复的工事被全部炸平,满天的硝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炮火袭击刚过,200多个越军在督战官的带领下,赤裸着上身,全身挂满了子弹和手榴弹,杀气腾腾地喊着口号,向着196高地扑来……

  熟悉越军战术的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越军那臭名昭著的“敢死队”。

  这些人是越军的骨干分子,作战时凶猛异常,军事素质高,人人怀有必死心,个个都是亡命徒。按照越军几十年的作战“惯例”,只要“敢死队”出战,一般都有取胜的把握。

  现在,他们来了……

  上午11时,炮火袭击的烟雾尚未散尽,越军便出动了从不轻易出动的“敢死队”,向着196高地――日后的“李海欣高地”――发起了冲锋……

  ……望着这黑压压的人群,看着这气势汹汹的敢死队,老战士一般都能沉得住气,新战士可就心慌了……

  三排有个纳西族新战士小和,刚刚参军,尚未满18岁。看到越军“敢死队”漫山遍野蜂拥而上……一梭子子弹就打倒一片人……一颗手榴弹就炸翻五六个……心想:照这样打下去,那得打死多少人呀?!越想越不敢开枪,越想心里越发毛,越想越打抖……就偷偷地溜回了坑道……

  三排的战士本就少得可怜,小和一走,阵地上就出现了缺口。越军敢死队马上利用我防御上出现的空隙,在烟雾的掩护下,冲进了第一道战壕,并开始向第二道战壕发展进攻……

  李海欣一看,立即端着冲锋枪飞奔过来,在击毙了正在翻越壕沟的8个越军后,他自己的胸部和小腹也两处中弹,身受重伤……他咬紧牙关,强撑着身子,向前爬了两米多,按响一颗定向地雷――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十几名越军飞上了天空,随之化为落下的血雨腥风和残肢断体。这时候,九班杨班长跑过来为李海欣包扎伤口,他按住杨班长的手,说:“别再为我浪费急救包了,现在,我就把高地交给你,告诉战友们,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咱三排丢脸。”说完,他一把将杨国跃推开,眼睛盯着第二批冲上来的越军、盯着铺天盖地向他飞来的手榴弹和炸药包――按响了第二颗定向地雷……几乎就在同时,越军敢死队扔过来的炸药包也在他身旁爆炸……将他的身体炸成了两截――李海欣壮烈牺牲。

  目睹李海欣排长的惨死,杨班长悲痛欲绝,痛恨至极――他一越而起,站直身子,迎着越军的敢死队猛烈开火……边打边高声呼喊:“弟兄们、给我狠狠打、打死这些王八蛋、打死这些龟儿子,给咱们排长报仇!”

  全排的战士听到排长牺牲的消息,个个气得浑身颤抖、两眼血红,再也不顾什么危险和隐蔽了――端着冲锋枪在战壕内左冲右突,对着越军一个劲地猛扫,枪管打红了,换一支再打,有的将手榴弹几个几个地捆成一捆,不停地往敌群内丢……

  ……阵地上战友们那声嘶力竭的喊杀声惊动了坑道里的重伤员,他们纷纷从坑道里爬出来,或换弹夹,或捆绑手榴弹,或按定向地雷,同阵地上的战友们一起投入了这场殊死搏斗……

  那个纳西族战士小和,想到因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了防守上的空档,造成了排长的惨烈阵亡,深感对不起排长,对不起全排的战友们,现在,只有以死相拼、将功赎罪吧!……他怀抱一挺轻机枪,在阵地上往来奔突……哪里形势危急,他就杀向哪里……一口气打完了三个弹链,打死打伤了几十名越军,在危急时刻为巩固阵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全排战士的拼死搏杀、顽强抗击下,越军敢死队在我阵地前沿丢下了80多具尸体后,狼狈地退了下去――越军的第四次攻击宣告失败。

  趁这个机会,杨班长赶紧检查了阵地上的情况:15个战士中有6人牺牲,5人重伤,4人轻伤――阵地上已经没有一个完人了;高地上除了一条坑道外,工事和战壕基本上都被炸成了一层厚厚的浮土;而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唯一能与上级保持联系的861指挥机也已被炸烂――这意味着他们再也得不到炮兵的支援了。面对这种情况,杨班长带着三名轻伤员将阵亡战友遗体将和重伤员抬进坑道,接下来,赶紧埋地雷、压弹夹,准备继续战斗。

  然而,刚刚埋了几颗地雷,就听到高地四周响起了“缴枪不杀”的喊叫声,杨班长抬头一看――第一道战壕已被越军占领,第二道战壕里也站满了越军,并且端着枪,从东、西、南三面将他们四人围起来,最近的越军离他们只有20多米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越军看到连敢死队也无法攻占196高地,便改变了进攻的战术手段――在第四次进攻刚一结束,马上动用预备队,利用茂密的树林和茅草作掩护,不开枪,不开炮,在杨班长他们正集中精力抬运重伤员和烈士遗体时,悄悄地占领了第一道战壕……

  杨班长一看,知道他们这四个人要硬拼是不行了。于是,小声告诉三个战友:“看我的动作,撤回坑道”。说完,就按响了两颗定向地雷,趁着尘土飞扬和越军卧倒的一刹那,他们几个连滚带爬的撤进了坑道……表面阵地失守了。

  此时,越军已经成群结队地涌上196高地,他们高举着枪支,围绕着军旗,在阵地上又是欢呼跳跃、又是摄影拍照,欢庆他们来之不易的胜利。

  表面阵地失守以后,战士们憋在坑道里,听着越军那粗野的狂笑,心里感到极不是滋味,每个人都在想――难道牺牲了那么多战友的阵地,就这么完了么?
  
  大家谁也不吭气,就这样默默的闷坐着。最终,新战士小和再也忍受不住这郁闷的压抑,他悄悄摸到洞口,端起冲锋枪对着外面狂叫的越军就是一梭子,吓得外面的越军全部卧倒,心里在揣摩着枪声来自何方……

  也似乎在这一瞬间,他们才明白……他们并没有完全胜利,阵地上仍然有中国士兵。

  于是,越军又组织了一个排的兵力向坑道口逼近,准备炸毁坑道,逼我出洞。但是,他们在几次靠近洞口往里投手榴弹和炸药包时,都被杨班长他们打退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这几个少得可怜的中国士兵已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越军便只留少量人员守住洞口,大多数就转向攻击其他高地去了。

  杨班长他们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办法撬开了坑道出口,钻出来打敌人的冷枪,尤其是大量射杀沿196高地运送弹药的越军后勤兵。这就又迫使越军调来一个连的兵力,重点监视三排的最后几名战士。

  下午5时,我军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组织,在强大炮火的轰击下,开始实施反冲击――要在天黑之前夺回被越军占领的所有阵地。

  杨班长他们根据炮弹的炸点、越军的喊叫声和越来越密集的枪声,判断我军正在实施反冲击。于是,他指挥三个轻伤员钻出秘密出口,在敌人的背后开枪射击,搞得越军腹背受敌,无心再战,仓皇逃去。就这样,在增援部队和炮兵部队的配合下,三排的全体战士顽强抗击,终于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进攻,重新夺回了196高地。

  这次战斗,全排15名战士共毙敌114名,缴获各种枪支185支(挺);有三名战士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其他12人都荣立一等功或二等功。他们坚守的196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全排被中央军委授予“十五勇士”荣誉称号。
  
  1984年7月12日的惨烈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30分……越军在拼命攻击了17个小时之后,已是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军心发生动摇,战斗力已基本丧失,再也无力继续进攻了……

  在无可奈何之下,越北二军区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晚11时左右,就见那些越军的残兵败将――从树丛里、从茅草里、从峭壁后、从顽石旁――他们抬着、背着、扶着受伤的同伴,三三两两地从各个高地上摇摇晃晃的溜下去――汇集成一股冲天的晦气,消失在大青山背后……将晦气带给了越南政府,将悲哀留给了越南人民。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05-5-31 17:59
标题: 李海欣高地之战[转帖]
战斗虽然赢了,但还应该总结一下.我个人认为现代战争中重型火器应占对敌杀伤的主力位置.我军由于传统上缺乏飞机坦克大炮这些重型火器因而形成了大步兵主义,主要靠对步兵的运用来赢得胜利,还未适应我军重武器比重在逐渐增加的新结构.
在有重型火器支援时,阵前1百米外可画为重炮杀伤区,1百米至30米画为迫击炮杀伤区,都事先标定好射击诸元;30米内靠步兵手榴弹解决.这种情况下步兵的主要任务一是警戒观察,为火炮指引目标;二是用手中火器对敌射击,尽量迟缓敌人在火炮杀伤区内的通过速度,尽可能多让炮兵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只对穿越火炮杀伤区的或在火炮死角内的残余敌军才需进行残酷的枪对枪面对面的厮杀.
可从文中看到李海颀好象并未积极主动地运用炮兵支援,企图依靠步兵力量独力打退敌人,李只是在敌人三面进逼形势非常危险,单靠他们这几个人死拼硬杀是无论如何也打不退越军的不得已情况下才被迫呼叫炮轰.有了炮火支援局势立刻缓解.这也表明了重武器的威力和对战局的影响.那么早点开始炮击有何坏处?要是我可能看见3人以上就呼唤迫击炮10人以上呼唤重炮.文章里好象李高地只呼唤过这一次炮击,以后直到反击前再无用炮记录,反倒让越军炮兵旅给炸平了工事.是大步兵思想作怪还是文章作者为突出英雄主义而改编了事实?
问题二是前线通讯差劲.除了战时可能被割被炸而靠不住的有线电话外,高地上只有这一部861无线电指挥机.多配一部又何妨?如果我意见错了纯属画蛇添足,不过多损失一部机器罢了;但如果意见对了,就能多挽回阵地上的几条命.这么重要的前哨阵地干嘛不多加道保险呢?或者残酷一些的推断,上层知道这里要首当其冲会被敌军的火海和人海所淹没,而高地的预警作用也已完成,所以没必要再多配些配葬品?但愿是出于扣门因素.
另外也没见其他兄弟部队的主动支援.李海颀阵地的通讯是断了,但其它阵地还可以观察报告越军大概位置,见他们情况危急又无火力支援时不可以越徂代庖呼唤炮兵覆盖他们前沿吗?
多次见到越军占领表面阵地我军退守洞子,待炮火覆盖阵地后独力或与增援部队一起收复阵地的战例.前线部队有无约定最后的应急手段,当表面阵地无法守住需进洞,而通讯联系又都中断无法向上级详细报告自己意图时,就在最后进洞前扔颗白色红色黄色什么的烟幕弹为号,后方见烟幕就用弹幕覆盖?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05-5-31 18:28
标题: 李海欣高地之战[转帖]
   对hjf1390 兄的看法很有同感。个人认为他的一些建议很有价值。如用各种信号弹代替通讯器材缺失的想法,也很赞同。军队现代化到了一定程度,如何主要运用强大的远程杀伤武器大量杀伤敌人就会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新“观念”,老山七一二打越军反扑应该说是吃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但要把这种战术思想自觉地贯彻到战斗中,看来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从后面轮战部队的实践看,“大步兵”还是下意识的保存着。211之战应该是个比较典型的体现。不过,后勤跟不上,也许是无法实现这种战术意识的制约因素。不过照这么来,拼的不是一线了,拼的是后勤了。
  七月十二中午,炮弹打光了,越军步兵很快就有了成绩,要不是文山州军民齐上阵,紧急赶运炮弹,光拼步兵,七一二的战况就要重写了,越军毕竟是六个团,也不是吃干饭的。不过,这也倒好,炮兵一直打,人家不上来,这么一停,人家就赶紧往上冲,为炮兵发挥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常想,假如我军这次断弹是个故意创造的“圈套”呢?杀伤效果是不是会更好?炮兵战术真是奥妙无穷、玄机莫测。
  李海欣高地(142)应该是八四年七月十二日凌晨越军步兵进攻后,最先打响的阵地,其它松毛岭一线的阵地在142激烈战斗之际,恐怕也几乎干上了。所以,对142的支援难以顾及可能是一个原因。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