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有关烈士莫尤的两篇文章,很感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候鸟在天    时间: 2004-9-27 23:46
标题: 有关烈士莫尤的两篇文章,很感人。

图片说明:接过父亲的枪,莫卫国参军来到了父亲所在的边防部队


转自2000年8月1日的羊城晚报
21年前匆匆受托道义在肩21年后告慰英魂如释重负

“莫尤,遗腹儿一身戎装来看你”

本报记者赵仲炜 《战士报》记者杨永辉 本报通讯员张跃明

  

  为了烈士的嘱托(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3周年前夕,广西凭祥烈士陵园里松柏挺拔、木棉高耸,气氛愈发显得庄严肃穆。广州军区边防某部战士莫卫国,陪伴着母亲周智莲、继父吴自保和姐姐莫雄君,专程来到陵园看望长眠于此的父亲莫尤烈士。21年来,这不同姓氏的一家人每年都要到这里拜祭英灵。今年的扫墓与往年相比,他们每个人的心头上,都仿佛别有一番情愫。
  吴自保,这位烈士的战友,在莫尤的墓碑前颤抖着插上一束香,泣不成声:“老战友,我们又看你来了。如今,你女儿雄君有了工作,儿子卫国也入伍了,21年前你托咐给我的任务圆满完成了,你安息吧!”
  周智莲也在一旁轻声道:“阿尤,你看看穿上军装的儿子吧,他和你当年一样英俊,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英雄沙场埋忠骨
  1979年2月16日傍晚——保卫祖国边疆自卫还击战的前夜,广西边境战云密布。在离边境线不远的一处山坳里,担负着为主攻部队运送弹药任务的广州军区边防某部副指导员莫尤,正组织战士隐秘地向边境前沿部队集结地送弹药。突然,一个意外事件发生了:副班长梁发昌把一包炸药放在地上后,转身时不慎让裤管挂着了炸药包上的拉火管。情况万分危急!正在一旁整理爆破器材的莫尤心头即刻紧缩起来:周围堆放着不少弹药,旁边还有一个村庄,后面还有输送弹药的车队。一旦炸药爆炸,不仅弹药、车队会化为乌有,村庄会变成一片火海,更重要的是会暴露整个军事行动。
  “大家快闪开,赶快卧倒!”在这危急的生死关头,莫尤推开身旁的战士一个箭步冲过去,毫不犹豫地抱起滋滋冒烟的炸药包,向路旁一个洼地奔去。当他刚刚冲出10多米远,“轰”的一声巨响,炸药包在他手中爆炸了。弹药、车队保住了,战友和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自卫还击胜利的基础保住了,莫尤却连一点遗骨都找不到,他撇下了23岁身怀六甲的妻子周智莲和咿呀学语的女儿莫雄君。
  爱妻衔悲苦撑家
  “莫尤是为保护战友和掩护整个战斗胜利而英勇牺牲的,他是祖国人民的英雄儿女,是子弟兵的骄傲!”部队首长说。
  没有遗物、没有骨灰,周智莲双手接过莫尤的遗像,泪水如潮。1976年秋天,20岁的周智莲经人介绍与广东廉江籍的边防干部莫尤相识。在这之前,莫尤在爱情生活中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1975年以前,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那姑娘提出只有他调离艰苦的边防,才能同他谈婚论嫁。莫尤却说:“不爱边疆的姑娘不值得我爱。”正是莫尤那颗报效祖国、热爱边防的火热的心,打动了周智莲。不久他俩结婚了。虽然结婚后夫妻俩离多聚少,天各一方,但两颗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的心却贴得很紧很紧……
  莫尤牺牲后,中央军委授予他“舍身救战友的好干部”荣誉称号,授予一级英雄奖章,追记一等功。周智莲虽然为失去丈夫而悲伤,但更为有这样的丈夫感到自豪和骄傲。“家里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你尽管提出来,政府会尽量为你解决。”部队首长关心地问道。然而,家对周智莲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莫尤1996年入伍那年父亲就病故了,此刻在广东老家的母亲还病重卧床不起,拖欠的一屁股债正急盼着儿子回去还呢。现在莫尤不在了,留下孤女寡母,自己身上还怀着5个多月的孩子。但是,“让组织照顾”这种话,她说不出口。直到第三天准备踏上回乡的路途,她才向部队首长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我要把孩子生下来,让他长大后接过父亲的枪,保家卫国……”
  怀揣着丈夫的遗像,周智莲默默地回到了广西钦州小董镇的家。
  战友受托寻遗孤
  自此,沉重的生活担子就压在了她柔弱的肩上。亲朋好友都劝她:一个人独自撑着这个家,多难呀!你才23岁,趁早把孩子打掉吧,免得将来改嫁受拖累。周智莲说:“我肚子里的孩子是烈士的后代,就是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他抚养成人。”
  “从部队回到家不久就是春插季节。女儿没人带,只好把她丢在秧田边,让她自己玩泥巴。孕期沾不得冷水,大晴天也只好穿着雨鞋下田,捂得脚趾头都烂了。大肚子弯不了腰,只能坐在小板凳上直着身子,插不到半把秧就要移一下凳子……”如今,说起当年的艰辛,周智莲仍禁不住满面泪水。
  1979年5月,孩子终于生下来了,是个儿子。看着孩子那粉红的小脸蛋,周智莲脸上自丈夫牺牲后第一次有了笑容。她给儿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卫国”,希望儿子长大后像他父亲一样报效国家。
  莫尤的牺牲惊呆了在武警广西总队全州中队任卫生员的吴自保。1979年2月的一天,他一看到报上的消息,便匆忙跑回宿舍,从床头柜里翻出一个月前莫尤写给他的信:“我正开赴前线,万一有什么不测,请你照看我的孩子和妻子……”
  1978年12月,19岁的吴自保从广西上林县三里公社双吴大队西屋村应征入伍,来到了武警广西总队教导大队。新兵训练期间,小吴认识了在附近广西军区教导大队集训的莫尤。莫尤就像大哥哥一样对他关怀备至,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吴自保反复看着莫尤的这封信,心想:不能辜负战友的嘱托,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妻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她们。可是,莫尤在信中没有告诉妻子的准确地址,吴自保只能到处想方设法寻找烈士母女的下落。

C3FED3D0_1096299766.jpg

5.23 KB, 下载次数: 0

t1_1096299820.jpg

14.49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候鸟在天    时间: 2004-9-27 23:51
标题: 有关烈士莫尤的两篇文章,很感人。
[图文] 一户邕城人家的家国情

 
    桂龙新闻网记者 李伟红 杨子江
编者按:这是一个军人家庭的真情故事。因为对祖国的一腔热血,他在前线没有再回来。因为对战友的一片赤诚,他替他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因为社会的种种关爱,英雄的子女一个坚强独立地走着自己的路,一个继承父亲的遗志,又扛起保家卫国的枪……
一、为了烈士的嘱托,他们共同挑起了养家的担子
    二十多年前,广西边防某部副指导员莫尤为保住部队战备物资,保护战友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牺牲,留下了妻子周智莲和一对幼小的儿女。为了完成战友的嘱托,原武警广西总队全州县中队战士吴自保冲破世俗的偏见,走进周智莲的家……
      莫尤牺牲了,吴自保是在中队组织学习英雄事迹时才知道的。他失声痛哭,泪水像断线的珠子直往下坠……莫尤在上战场前给他的信历历在目。“自保,我就要上前线了,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请照看一下我的孩子和妻子……”人生的最悲壮的莫过于生离死别,最真诚的莫过于彼此的信任。吴自保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妻儿,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顾他们。
    为了找到周智莲,1980年初,吴自保请探亲假专程赶到南宁,在自治区民政厅打听到周智莲的地址。但他接连向周智莲发了26封信后仍无音讯,同年他调到南宁武警教导大队卫生所。到了1980年8月,也就是吴自保发出第39封信后,周智莲终于回信了。从此他俩以姐弟相称,互相鼓励。1982年12月,在南宁的“拥军优属模范代表大会”上,吴自保终于和周智莲见上了面。从那时起,吴自保便常去看望母子三人。
      1983年夏天,吴自保和周智莲的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一天,当吴自保提着孩子爱吃的东西来到周智莲家时,眼前的情景使他大吃一惊,脸色苍白的周智莲昏睡在地上,旁边是一大片的呕吐物,两个孩子趴在母亲身上哇哇大哭。简短问明病情之后,吴自保迅速买回药品,先服侍周智莲吃药,再帮两个孩子洗澡换衣,然后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由于只请一天假,仍放心不下的吴自保只好含泪与母子三个告别。他刚一转身,两个孩子就跑上前抱住他的双腿,一个劲地哭喊:“叔叔不走,叔叔不走……”
      回部队后,他再也无法平静,周智莲家的情景不时在眼前闪现。莫尤信中的话也不断在耳边回响。深思熟虑后,他给周智莲去了一封信,“智莲姐,你身边需要有一个爱你的男人,如不嫌弃,我愿成为你家中的一员,与你一道挑起抚养孩子的重任……”收到信后的周智莲左右为难,答应吧又觉得自己实在不配,不答应又怕冷了自保的一颗火热的心。为难之下,周智莲请教老母亲,老人当即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周智莲一狠心给吴自保写了回绝信。吴自保不灰心,先后几次赶到周智莲家,几番表明自己的心迹。吴自保的真诚取得了周智莲及其家人的理解和信任。
    1984年8月1日,已改志愿兵的吴自保与周智莲幸福地结合了。但苦难的生活并不因为他们的结合而结束。
    婚后周智莲和一双儿女仍然住在钦州。为了减轻周智莲的负担,吴自保将4岁的莫卫国接到南宁。他既当爹又当妈,接送孩子上学,晚上接回来。小卫国偏瘦,缺少营养,他就每天早早起来给卫国做两个鸡蛋,吴自保把父辈的关爱全部倾注在小卫国的身上。他与周智莲的共同结晶“龙凤胎”出生也没有影响他对莫尤两个孩子全心全意的关爱。为了照顾好周智莲母子,1987年,吴自保多方联系,将周智莲调到南宁市五一建筑材料厂工作。
    吴自保和周智莲的工资都不高,而且因企业效益不好,周智莲在1992年也办理了内退手续,他们两个人的工资加上民政局发的抚恤金不足1000元。这点钱不仅供小孩子读书,而且还要赡养三方的父母,经济上非常困难。为了节省开支,孩子们的衣服周智莲扯布自己做,平时买菜总是捡最便宜的买,肉是逢年过节和孩子过生日才能买。有时为了能买到便宜一两分钱的东西,周智莲总要对比好几家才肯下决心。而吴自保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利用晚上、节假日和每年工休假的空闲时间,给人家看工地,或者去工地拉砖头、搬水泥、挑砂子、挖鱼塘,样样都干,什么活儿挣钱来得快,就抢干那份活儿,挣来的钱全部用在小孩的身上。犯烟瘾了,他也舍不得买上一包,而且还下狠心把烟戒了。
    生活的磨难对于吴自保夫妇来说实在太多太多……但由于夫妻间相敬相爱,苦难的生活也充满了爱意,洋溢着幸福。
    二、因为社会的关爱,他们努力走好青春生命的每一步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家庭,烈士留下的两个小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人……
       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女儿莫雄君中专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可是十几个单位都以她学历不高为由,把她拒之门外。好不容易进某大酒店,辛辛苦苦干了半年,老板只给她写下一张3100元工钱的欠条,就逃之夭夭。莫雄君下岗了,但她没有以自已是英雄的儿女而去向民政部门提出任何要求。在求职的艰辛路上,她坚挺地走着。
    可是,莫雄君的情况很快为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所知晓,院党委书记黄寿昆当即表态:“先挤出一个指标,优先安排莫雄君的工作,至于我们院的10名下岗职工子女就业暂不安排。”尤为感人的是,院里一名女职工,前夫病故后,自己又得了癌症卧床不起,曾要求组织照顾刚从财校毕业的女儿。但当她得知院里为优先安置烈士子女,而暂时不安排其女儿时,她很理解地说:“这是应该的,烈士的子女工作安排不好,就会影响国防建设。”莫雄君终于有了工作。      
         

          莫卫国在《守护精神的高地》赠书仪式上
    一个高考落榜后踏进军营的小战士,在了解这个家庭的故事之后,他不再为处身军营而徘徊,决心向莫卫国学习,安心为祖国守好边防线上。法卡山英雄营全体官兵也表示,他们要不怕苦、不怕累,扎实练好本领,守好边关,以报答周妈妈和吴叔叔对军队的无限厚爱。
    女大学生们在读完吴自保和周智莲的故事后,都变成了泪人,她们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始终改变不了她们对军人真心的敬佩。
     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杨长勋说,吴自保与周智莲的家庭牵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众多的同情,众多的理解,众多的支持,延伸了他们的婚姻,也完善了他们的婚姻。这家庭,牵动整个社会,进步的社会性成全了这个家庭,健全的社会丰富了这个家庭,文明的社会强健了这个家庭。这应该是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的真实演绎。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李建平认为,周智莲和吴自保以他们的青春岁月为我们筑起了社会主义精神高地,他们的事迹和人格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自己在坚守中显示出人格魅力,令人感慨,更重要的是这种坚守中的气节、精神,正在打动周围的人们,正在传播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周智莲和吴自保守护精神高地的境界,正在化作我们社会的精神风气,发展动力。
     广西作协副主席常弼宇说,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仅仅体现为个人生命过程和个人欲望和私有性的家庭组合,都不是世上最精彩的。最能感动人的家庭,一定是跨越了历史局限性并为民族精神增添了光彩的家庭,它是较高程度文明的结晶。吴自保和周智莲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家庭,因为他们的家庭在这个最具私有利益的社会舞台上始终守护着一片纯洁美丽的天空,并且展示着无私的真、善、美品格。
     


01_1096300223.jpg

30.48 KB, 下载次数: 0

02_1096300233.jpg

33.02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RPG-7    时间: 2004-9-28 13:06
标题: 有关烈士莫尤的两篇文章,很感人。
向英雄致敬!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