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打印本页]
作者:
camp123
时间:
2004-11-9 22:27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这个贴子最后由camp123在 2004/11/28 05:16pm 第 1 次编辑] 文山县古木区民兵老山支前模范连 “没有祖国边疆的安宁, 就没有万元户的今天我们三七之乡的人富了, 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很穷. 我们渴望和平安宁, 有人想破坏和平安宁, 我们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 这是文山县古木区民兵们说的一段话. 古木区是一个盛产名贵药材” 三七” 的富裕之乡, 1985年全区人均收入2077元, 出现了近300个”万元户” , 其中古木镇, 1125户人家就有973户种植”三七”, 有的户收入在1984年就高达40多万元. 1984年底, 上级要求迅速组织一支支前民兵连赴老山执行任务. 全区干部共同努力, 在3天时间内就从500多名报名者中组建成100人的支前队伍,其中万元户有32人。 在老山支前中,古木区民兵连负责11个阵地的物资供给、弹药补充和运送伤员、烈士等任务。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为部队运送炮弹2.1599万发,手榴弹269箱,子弹139箱,物资2.7万多斤。全连有89人立功受奖,15人火线入党,22人入团。为表彰他们的功绩,1986年10月,云南省委、省政府给该连记了集体一等功,并授予他们“老山支前模范连” 的光荣称号。 为富不忘国安 代成宽,古木区人武部部长,也是老山支前民兵连的连长。这个健谈的35岁的汉子,虽瘦,却颇有雄风铁骨的味道。他讲述了当初动员民兵参战支前的动人情景。 “1984年,是我区经济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家家户户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劳动致富的劲头特别足。10月份,正是搭棚子播种‘三七’的黄金季节。就在这个时候,上级命令我们组建100 人的支前民兵连,到老山支前参战。当时,我们区里的几个专武干部真有点担心了,这个任务完成得了吗?我们开始有些担心!”代成宽说着,眉头皱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彼时彼地。 是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古木区这个“三七”之乡,谁舍得离开自家的那块日夜盘桓相依为命的“三七”地呢?一个劳动力在“三七”地里劳动,每天至少也要收入四五十元,而到前线参战,每天只能领到两元钱的报酬,何况还要冒着流血牺牲的危险。孰利孰弊,昭若明镜。 动员吧,赶快动员! 区党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党委书记罗正清带着委员们和人武干部马不停蹄地下到各乡去进行紧急动员。他们凭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双骆驼般的腿,准备翻山过岭走家串户面对小老弟大老哥的进行苦口婆心的游说。 料不到的是,刚下达动员命令,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全区就有500多人报名,坚决要求支前参战。面对着这样一片爱国热忱,作为人武干部代成宽们的心潮怎么也不能平静,眼角开始湿润了。 唐正春,48岁,儿子外出承包工程去了,他来到区人武部,突兀兀地说:“儿子不在,老子抵上了!’ 56岁的郭贵仁,解放初期当过游击队员,打过仗,边报名边解释:“我对老山这一带地形熟悉,这次参战支前,给去要去,不给去也得去。老将不减当年勇,谁跟我比比手劲?”说着,持起袖子,攥起了拳头,蚯蚓般的青筋在手臂上一个劲地暴跳。 陈金刚,这个42岁的中年汉子,对着区委书记罗正清的面说: “我就是把‘三七’全部卖了,也要上前线。不为别的,就为以后安安生生地种种‘三七。” 71岁的龚发仙,是个土改时的老党员,她几乎是带着哭音对区党委恳求,上前线漏掉别人可以,不能漏掉她这个老党员。 涌来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老子替儿子报名,媳妇替丈夫报名,姑娘为情人报名,小伙子们为自己报名,一时间,进进出出的无数双紧张忙碌的脚,差点把区人武部的门槛踢翻。 在边境上升起袅袅狼烟的时候;在衣兜里塞满人民币的同时,他们没有忘记保家卫国的神圣义务。 这就是“三七”之乡老实巴交的农民! 最后,区委作出了决定,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从500来名报名者中选出100人,组建了一支精悍的民兵队伍。在这100人中,万元户就占了32个。 这时,区人武部长代成宽才松了一口气。 老山脚下第一夜 1984年10月23日傍晚,古本区民兵连在连长代成宽的带领下,从家乡赶到了老山脚下。未待民兵们的心理完全适应战时环境,一场艰苦的考验,随着夜幕的降临,已悄悄地迫落到头上了。 “嘭嘭嘭”敌人一阵排炮过来,就把炊事班刚扎下的帐篷炸飞了。“妈的,羊皮鼓炸裂了咧!”不知谁这样紧张地嚷了一声。 当时的战斗异常激烈,急需炮弹。前沿部队某炮阵地打的只剩下了7发炮弹、雪中送炭需要人。一个命令到了民兵连:必须在天亮前将2700箱炮弹送上阵地。 2700箱,不是270箱。 这些民兵们坐了一天的卡车,由于不习惯颠簸,许多人一路上晕车呕吐,到达目的地后又由于敌炮的袭击,躺在地上已经不能动弹了。除去后勤的,看家的,算来算去,全连能出动86人。2700箱炮弹,每人要完成30多箱的运送任务。每箱炮弹重58斤,每人每次只能扛两箱,合起来就得116斤。每人至少要跑16趟,而弹药库离高地有两公里多.往返一次4公里,16趟加起来就是60多公里。接受任务时离天亮只有7个半小时的时间了,即使在平时,这种坡陡路滑荆棘丛生的60多公里山路,7个多小时的跋涉,也是难以承受的。 “行吗,同志们?”民兵连党支部书记李贵达在队伍前作了简短的动员后,问。 “行!”民兵们众口齐声说。“别啰嗦那么多了,为了胜利今晚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这2700箱炮弹送上阵地! 出发了。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偏偏老天爷又下起小雨来,泥泞的山道更滑了。一条背负重载的长蛇在黑暗中艰难地蠕动着,不敢停息,不敢小憩。其间,有个200米左右长的又高又陡的山坡,被雨水一淋,又烂又滑。滑倒了,站起来,摔倒了,爬起来。下坡了,不知谁创造了一种“快速前进法”:用屁股坐在地上就往下溜。这一创新的动作马上被大家无声地接受了,依样画葫芦。一趟又一趟,一箱又一箱,大家双脚几乎一直在运动着,没有停息过。咬着牙,拼着命,争分夺秒,终于赶在天亮前,把2700箱炮弹全部送上了阵地。 曙光降临了,民兵们躺倒在宿营地上,用眼光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全部呆了:所有人变成了泥猴,所有人的裤子都被撕成了条条。人人屁股和大腿上划出了无数道血口,夜里竟然没一个人知觉,竟然没一个人喊痛。有人发现,陡坡上那条泥泞的小路,已经变成了一条滑亮的小沟,沟中,鲜红的血液还在涸渗着,碎布片东一块西一块地嵌在紫酱色的泥土里。 民兵们激动的发抖,为自己的不是孬种。竟然没有人开口说什么话,只见一大片黑亮的脸庞上,一个劲地流露出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自豪。 拼 命 精 神 到达老山脚下艰苦紧张的第一天过去后,任务进一步明解了:古木区民兵连负责完成前线11个高地的弹药物资运送包括抢运伤员烈士的艰巨任务。 12月18日夜晚,4卡车物资运到了,当夜要全部送到阵地上。民兵们每人背了四五次后,才运了一半。由于多日的超负荷劳动,民兵冯宝全背着一袋大米,走着走着,下子就昏倒了。大家把他背回来后,他醒来的第一句话便问:“运完了没有?” 当同志们告诉他还有最后的一小部分物资时,他二话不说,就向卡车扑去。 32岁的民兵杨应昌,是个扛弹药的大力士,每箱29公斤的八二迫击炮弹,他把6箱捆到一起扛, 174公斤。12月18日,他一气就扛了5趟,也就是说,他等于别人扛了15趟。望着他并不高大的个子,人们真不知他哪来的那么大力气,但人们终于释然了。他当时说了三个字:“我拼了!’ 12月19日,160箱炮弹要运送到83号高地。160箱炮弹并不算多。问题是,民兵连宿营地到83号高地之间,有60公尺的开阔地,越军为了截断我军的后勤供给线,一看见民工队。就用炮弹追着打,这60公尺的开阔地,成了名符其实的死亡区。这天,民兵们刚在开阔地露头,敌炮弹就砸过来了。民兵谭元祥、解建波在开阔地当中,眼看炮弹就在头顶砸下来,就一个卧倒翻滚扑进一条满是泥浆的小沟里。炮弹爆炸的气浪掀起的泥浆把他俩全身盖得严丝合缝,差点窒息。大家把他们“挖”出来后,他们只会喘气不会说话了。待稍微小憩,他们又顽强地前进了。 到“李海欣高地”去,同样要经过这片小开阔地。同日,民兵们往高地送东西,越军的炮弹又砸过来了。代成刚,这个虎里虎气的24岁的后生,光着膀子,用一根木棍挑着4桶干粮,只听一声炮响,刚准备卧倒,就觉得肩头一阵轻松,干粮桶不翼而飞。他朝左右一看,同伴谢庭万的小腿已被炸的血肉模糊,李成亮的右臂和腰部鲜血在汩汩外淌,而陈光辉的头皮已被削去了一大块,再往自己的身上一瞧,只见小腿的筋已被弹片拉断,麻酥酥地不能动弹了。 在这种情景下,民兵们没有退却和吓倒,安顿好负伤的弟兄们,接过他们留下的负荷,又马不停蹄地冲向了高地。 多给伤员争取点生的希望 抢运伤员烈士,这是最艰苦的任务。古木区民兵连执行这一任务时,正是敌人反扑较猖狂的时间。85年元月16日这一天,敌人出动了4个营加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对“李海欣高地"等阵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扑。枪炮声响了一整天,阵地上的地皮被掀去好几尺。从前沿高地到前线急救所有好几公里地,大部分地段暴露在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要冲过11个炮击区,要上下几个又陡又险的山坡。仗打的激烈,伤员烈士就相对地多。为了给伤员们多争取到一线生的希望,民兵们顾不得前后左右不断爆炸的炮弹,一见伤员抬起就走。一次,桂常青和谭元祥、蔡成寿等几位民兵抬着伤员,一发炮弹在他们很近的地方爆炸了,千钧一发之际,他们同时以最快的动作扑在了伤员身上。伤员被保护得好好的,而几位民兵,却被炮弹炸起的石头、土块砸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炮弹爆炸的响声刚过,他们来不及抖掉身上的泥土,顾不得抚摸一下痛处,马上抬起伤员又继续前进了。为了保持担架的平衡,减轻伤员的痛苦,上坡时,前面的同志就跪着爬行,后面的人则把担架举过头顶,下坡时,前面的人用头顶着担架,半步半步地往下滑,后面的人则是坐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梭动。衣裤磨破了,皮肉磨破了,全身火辣辣地疼痛彻骨,可谁也没哼过一声。见此情景,躺在担架上已不能说话的伤员,艰难地抬起一只手,向抬他的民兵同志们行了一个神圣的军礼。 桂常青和谭元祥说:“过去,我们看电影《小花》时,总以为影片中那些跪着抬伤员的场面只不过是为了宣传而胡编乱造的,可料不到我们却真正置身在那种情景里,体验到了比那更要艰难的滋味。” 这一天,古木区民兵连在阵地上抬下了36位伤员烈士。17岁的民兵蔡成寿的双脚板,一天的时间里,不多不少正好脱去了一层皮。 万元户与酸菜罐头 按照上级的命令,从85年元月15日起,古木区民兵连除了保障前沿高地的弹药运送任务外,专门抽调36个民兵呆在某主要高地上执行任务。敌我双方打的昏天黑地。阵地上没有水,附近找不到水,后方又送不上水。两天三夜坚持下来了,电影《上甘岭》中咽干粮的滋味尝过了。到了第3天,民兵们的嘴唇干裂的出了血,吃不下东西,囊空如洗,体力无法恢复,身体越来越虚弱,许多同志躺倒在地上就再也难以站起来了。3个体力较强点的民兵到猫耳洞外如饿狼觅食般地找寻起来了,找了半天,只找回了几个干辣椒。大家试着咬了咬,嚼了嚼,企望能辣出点口水润润喉头,结果,随着一阵揪心的“嗷嗷”叫外,喉管里变的更干燥了,似乎要马上炸裂开来。民兵连长代成宽不甘心,自己出去找了,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脚窝里发现了一筒被土埋了半截的罐头。 是罐头,不是炮弹壳啊!民兵们发现了宝物般地激动和兴奋,一下子扑了过去,拼命用手把它从土里挖了出来,一看,铁皮已锈得发紫了。一个民兵从腰里抽出刀,满怀希望地把罐头撬开了,嗬,不错,还是一筒酸菜罐头呢!遗憾的是,已经有霉味了。虽然霉了,但有总比没有好,在这种时候的这种地点,千金难买一罐头啊!有一位同志用两个指头撮了一点萝卜片尝了尝,还有点酸味。好了,真是老天开眼,这些民兵们口福不浅了。于是,36个人,每人的手心里分到了几小片发了霉带酸味的萝卜片。大家就着这点珍贵的菜肴,硬咽下去了一小块压缩干粮。 救命的一筒酸菜罐头哟! 可有谁能想到,这36个民兵中,其中有十多个是万元户或几万元户或上十万元户。要是在家里,不要说是一筒酸菜罐头,就是一箱人参罐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奇病者的精神疗法 古木区民兵连100人在前线的日日夜夜里,无一例外地患了一种无关大局却万分麻烦的病,前线的将士和民兵们称它为“烂裆病”。这种病别处不生,专门生在裆部,轻者脱皮出水,重者烂内流脓,平时人静不动时奇痒难受,一旦动起来便是疼痛难熬,如万箭穿心,叫苦连天。由于双腿长期激烈运动,牵动短裤和皮肉千万次的磨擦,以至裆部的空气得不到及时更新引起的。冬天的老山,常常是浓浓的迷雾伴随着蒙蒙细雨,空气显得特别滞湿。民兵们天天往阵地上运送弹药,又往阵地下抢运伤员烈士,有谁能算得出他们双腿的运动频率呢! 一天傍晚,有位叫二楞的万元户被烂裆病折磨的实在熬不住了,先是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想让裆部透透风,可刚一动双脚,就痛痒得他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嘴里一边猛吸着冷气,嘴角就慢慢地裂到耳根停格了。他一屁股坐了下来,一个仰巴叉倒在地上,档部的痛痒一下子一阵紧似一阵地激烈起来。他气的歇斯底里的一把把短裤蹬掉了,一骨碌跳起来,叉开双腿,把个赤条条的下身、迎着山风一个劲地吹…… 100 个烂裆病人,在老山前线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凯旋回家数月后,病人的病情才告自然康复。 代成宽其人 “代部长,你说来说去还没有说说你自己呢!”在采访中,笔者提醒道。 “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代成宽略摇摇头说,“做了一点事,也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是尽了一个基层人武部长的职责。” 看来,很难从这个二等功臣的嘴里掏出有关他支前的材料了。不过,从“迂回战”中,、仅就其他民兵提供的几个小镜头,也可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了。 镜头之一:组建民兵连,上级为连长人选着急,逝母之疼仍迫,刚从别区调到古木区任武装部长的代成宽,对区委书记罗正清和县人武部要求说:这个连长非我莫属,否则,我这个武装部长该撤了。 镜头之二:来到老山脚下第一夜,面对着2700箱弹药的运送任务,初到老山的民兵不免有心理压力。集合好队伍后,支部书记李贵达作了简短的动员,代成宽只说了一句话:“大家跟我上!”说完,扛起弹药第一个走在头里,民兵们在他身后一个个地跟上去了。 镜头之三:1984年12月19日,当4个民兵被炮弹炸翻在地,民兵们一下子惊呆的时候,代成宽安排了几个人抢救伤员后,对民兵们说:“以我为排头,拉开距离,党团员干部们依次跟上,把弹药送到高地去!’结果,连非党团员们也没有落下一个。 这就是古木区支前民兵连的一连之长。 1986年10月份、代成宽作为古木区支前民兵连代表,参加了边防民兵英模事迹汇报团,在首都北京,在云、贵、川,作了68场报告。所到之处,都是群情鼎沸。在人民大会堂,他向国家机关、三总部和首都军民8000余人作汇报,句句动人心弦。他本人就是一个万元户。当战争袭来的时候,他放弃了家庭致富,个人安危,主动带领富裕起来的民兵,出生入死,赴汤蹈火,活跃在老山地区血与火的战场上。用他自己的话说:”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特别是奉献精神。当侵略者的炮火轰击我们国土时,谁没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呢!” 是的,古木区人民富了,有的成了富裕的40万元户、100万元户,然而,他们没有忘记脚下这块土地是祖国的。没有祖国到何处去富!富国要强兵,富民要卫国啊! (节选自云南省军区编<边陲雄风--云南边境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十年民兵英雄集>,作者冯忠文 陈宗光)
C8FDC6DFD6AECFE7_1100010197.jpg
2004-11-9 22: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88.05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我爱我家1
时间:
2004-11-9 22:48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我们的百姓是可爱的!
作者:
老山主峰
时间:
2004-11-10 08:01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珍贵的照片啊
作者:
yeyunkis
时间:
2004-11-10 08:54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真实的中国百姓........平凡.....伟大
作者:
qibao7541
时间:
2004-11-11 12:44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国家兴旺,皮肤有责,
作者:
qibao7541
时间:
2004-11-11 12:46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作者:
少来与没得
时间:
2004-11-11 15:24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抵御外敌入侵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向支前民兵敬礼。
作者:
RPG-7
时间:
2004-11-15 11:18
标题:
当年上过李海欣高地送弹药运伤员的一群万元户
那时的万元户可谓凤毛麟角,和现在的不是一个概念。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