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imxp    时间: 2003-9-1 23:05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LMS测量系统提供的相位曲线是基于测量到的频率响应通过希泊特转换来得到的。对于最小相位系统,可以通过该转换来从相位响应得到频率响应(或者反方向转换)。转换得到的相位曲线称位最小相位曲线。大部分扬声器单元在有效频带内都近似成一个最小相位系统。我们先假设转换过程没有产生误差。
然而最小相位曲线只是一个相对值,在实际的分频器设计系统中如果直接采用这样的曲线,则得到的合成结果是不正确的。( 我没有用过大黄蜂兄的SBM,估计也是计算矢量合成的结果吧)
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最小相位曲线是基于单元的声中心作为0度这样去得到的,注意这里说的声中心并非是单元的物理中心或音圈基部又或者振膜深度的一半处,而是要基于测量才能确定的。如果有一MLS的测量系统作为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其声中心的位置。(具体方法先略)
对于分频器模拟的结果来说,如果单独用最小相位曲线,则不准确,但我们可以先做个校验。那就是先在软件里不设任何的元件,把两单元并联起来,模拟出一条频响曲线。然后我们对两单元并联进行测量,通过调整两单元的相对距离来使测量的结果跟模拟的结果一样。这时候两单元的声中心就对准了,模拟的结果也准确了,加上分频电路后的模拟结果跟实测对比也是准确的,而且这样的设计有个好处就是它们是时间一致的(基于测量点)。
当然如果分频器能模拟出单元稍移前或移后的效应的话(LSPCAD带有),这就不需要在实际中调整两单元的距离了,通过实际测量一次两单元并联的结果,然后在软件里设计两单元的相对距离(前后方向的),使模拟的结果跟测量的结果一样,然后再进行分频器模拟就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上述两种方法具体在测量的时候还有一些技术细节需要考虑)
我们再回头看看LMS产生的最小相位曲线有没有误差(指跟实际的最小相位曲线相比),根据我的经验和JOHN。K等分析的结果,转换的最小相位曲线的相位变化主要还是根据频率两端的衰减特性来推断的,如果幅频数据中的频率范围足够宽(也就是在频率高低端的数据足够多),这样产生的误差就很小。在实际的测量中,低频单元的幅频数据的频率范围大概从20-20K,这样产生的转换误差在400-3000K附近我估计都还算正确,高音单元的幅频数据如果也如此的话,则对于3K左右的分频点来说,低频部分的相位误差小,而分频点附近还是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而对于同样的频率范围来说,我们基本可以肯定20HZ和20KHZ附近的误差会较大。
既然LMS的转换结果跟实际的最小相位曲线有误差的话,那上述的两种校正方法就存在一点问题---------就是无论如何调整单元的前后距离可能都难以使模拟和测量的结果一致,那就有点麻烦了。具体还请大黄蜂兄多做实验,看看是否如我所预测一样。
作者: sunsea    时间: 2004-3-15 19:50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这个话题有进展吗?
看得不太明白,“(上述两种方法具体在测量的时候还有一些技术细节需要考虑)”需要考虑什么细节?
作者: dawnboby    时间: 2005-6-3 15:27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不是好清楚.有待进一步实验.
作者: jiajianhai    时间: 2005-6-3 22:40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肖兄的文章能看懂一大半就不错了!
作者: wangzeng9132    时间: 2005-6-4 01:08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才看到。好。慢慢思索中。
作者: ttl020520    时间: 2005-6-4 09:00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我想好多兄弟都没注意这个问题,没在lspcad中校正,而是直接箱体上测了单元曲线就模拟分频了
作者: persky2005    时间: 2006-8-17 15:31
标题: 与大黄蜂兄探讨LMS的相位及分频器模拟的精确问题
楼主模拟分频分析思路的十分正确,这是我按楼主的观点在Leap5.0中摸拟分频VS真实测试的结果(2way),黑色曲线为Leap摸拟,青铜色曲线为实测

VS_1155799873.jpg

254.62 KB, 下载次数: 15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