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游乐毅墓及玄空寺
近日,邯郸骑友牛人华子两日骑行郑州凯旋,更牛的老杜一日往返成功,着实令我景仰,满心只剩下一片兴叹之汪洋。他们一路的艰辛、孤独、斗争、坚持,让我不可想象。祝贺他们,祝贺我们邯郸骑友新添高标尺。
不过说实话,我这一辈子是不可能触此标杆有此风光啦,唉,一切等下辈子吧。
这辈子怎么办?只能旁观喝彩了,然后于寂寞中游觅窝边旧地,发无聊梦思。
噫吁戏呜呼哀哉(真不明白先人们的叹息声为什么这么乱七八糟滴),牛人是慷慨激昂的左派,我就是扯后腿的右派。
且看我慢慢悠悠窝边半日游。
今日下午,太阳亮了一些,心情好了一些,时间宽裕一些,于是我灌杯热水,推车而走。去哪呢?翻翻地图,决定去东边乐毅墓看看。向往已久了,一直无缘。今日定要一了心愿。
乐毅墓位于邯郸市正东二十里的大乐堡村东,紧邻邯肥公路的南侧。
乐毅墓尊称为望诸君墓。为两千多年前乐毅将军墓葬之地。
但几经沧桑。据当地人讲,十多年前,已经没什么坟头了,只剩下一片残地。现在这些是近年来重修的。这水泥墓裙修了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却也破败不堪了。
为什么呢?据说是盗墓贼所为。此墓已被盗贼光顾多次。虽然有些已被绳之以法,但其造成的危害却无从弥补。
在寂寞的墓边,遇到一只精灵,与我对视好一会儿,最后把地方让给了我。
虽然有法律保护,几十米内不许有建筑,但后人还是渐次逼近。
在墓地徘徊许久,静享一片寂静,默思将军音容,体察前人境遇。
后来看到远处地里有一位四五十岁的人放羊,我过去打问,他虽是大乐堡村的人,却基本上对乐毅一无所知。又在村头找到一位六十开外的老者,交谈内容才比较多一些。据他讲,这乐毅墓前两年被盗墓贼挖了个洞,有三丈多深,确实挖到了棺木,至于被盗走了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我问起乐家堡姓乐的人多不多,他说大乐堡没有,西面紧临的小乐堡有不少。后来又说了一些乐毅的传说,不过与记忆中的史书记载差异较大,且乖谬不合理之处很是明显,不记也罢。
[此帖子已被 河北羚羊 在 2009-3-4 0:53:5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河北羚羊 在 2009-3-4 0:54:3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河北羚羊 在 2009-3-4 0:55:13 编辑过]
告别望诸君墓,顺邯肥路回走。在西井头村北拐,到达玄空寺。
问当地人,此处原叫八岔口,意思是八条道路的交叉口。过去是南来北往东走西奔的人们必经之地,后来盖起寺庙,改名叫玄空寺。
这里本月初九也就是后天过庙会,今天就有唱戏的啦。
我来的比较晚,刚到没几分钟,戏就唱完了。于是我开始游览玄空寺。
一进寺门,正看见当地人竖旗杆。我问这是什么旗,他们笑而不答,郁闷。我想也许就是庙会的装饰,也不好怎样解释吧。
大雄宝殿。
我佛金身。
原来寺中都是尼姑,大部分岁数不大,我还以为是哪个佛学院的学生呢,佛子们说不是,是真正的出家人。问一位小师傅那里人,她说自己是东北的。看,她们也辛苦劳作。
无量功德,终需有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我在大雄宝殿前得到两本佛学赠书,《三才首部天书》之“人间游记”和“地狱游记”。守坛师傅谆谆告诫,不要亵渎了佛祖圣意。我诚恳敬谢依从。
游完玄空寺,由原路返回。
一路猛骑,到市区时身上微微出汗,很爽。
因心中依旧牵挂着乐毅,回家赶紧翻阅书本,以解脱迷茫思绪。
乐毅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悠悠两千多年时光,几多桑沧,久远的历史确实雾色迷茫,现在的人们不可能彻底了解他的心路了,只能通过历史遗留的只言片语、残编断简去探究,去理解,去想象。
《三国演义》一书中,司马徽向刘备谈及诸葛亮时说: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这“自比”一说不是罗贯中的杜撰,而是有实据可考。与诸葛亮差不了几年的西晋初史学家陈寿在其《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确有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记述。孔明一代天人,其崇拜的人物,决非等闲之辈!
管仲的军事才能及事迹咱就不赘述了,其实呢,管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其思想惠及诸子百家,(孔子对他既赞又怨,但崇仰之情不言而喻)。尤其值得玩味地是,管仲的一生可以说是经久辉煌,至死未衰。他做人做到了极致,是个不论从那一方面来说都十分成功的伟人。诸葛亮以他为楷模,恐怕这人生极致才是其心弦共响之处;而非司马徽所认为的,自比管、乐乃自谦,其实可比姜尚张子房——好象孔明自许的仅仅是那些军事谋略。
乐毅,诸葛亮把他与管仲并驾齐驱,必定也另有一种别样的自拟心境。
史书记载,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筑黄金台招聘贤人,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攻破齐国。齐湣王死,齐人拥立襄王,乐毅围攻莒、即墨两残余之地,数年不破。燕惠王中齐人反间计,派骑劫代乐毅,乐毅奔赵。赵惠文王识其才,封其为客卿,号望诸君。齐人大破燕军,杀骑劫。燕惠王惧怕乐毅趁机说赵伐燕,以泄私恨,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了著名的《乐毅报燕王书》一信来回答,从而打消了燕惠王的偏见和顾虑。燕惠王封乐毅之子乐间继为昌国君。后乐毅居赵、燕两国客卿位置,往来通好,最后卒于赵国。
后期有一些地方史志零星散记,乐毅归赵后,长期住在邯郸乐乡。明万历年间《邯郸县志》载有乐毅宅,剑池等,但现在已无踪可寻。
传说乐毅死后,赵孝成王用玉匣作棺,厚葬他于现存乐家堡的墓地,后人在墓前刻了石狮、石牌坊,墓地栽了数千株松柏,整个陵寝占地三十余亩。又有传说乐毅死后归葬古时燕地即现北京房山地区。当地也有座乐毅墓,墓呈圆形土宝顶,高约十米。旁有碑一座,刻有“望诸君墓”四个大字,为民国初年立,现保存完整。尚有石桌、石凳云云。
史书对乐毅的记载确实太过简略,甚至连生卒年份也不详。但从这简略记述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乐毅的从容睿智。他伐齐虽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也是后人世俗陋见),但这丝毫未损其军事才能的咄咄光华,也未影响其后来的洒脱人生。
可以说,他是另一种类的管仲。
谋事在人,决胜千里;成事在天,顺势而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乐毅报燕王书》);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何必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他们共有的通达境界啊。
所以,就处世为人而论,管、乐自是坎坷中的达人,知可为知不可为的圣贤;而非被明君驾御下的姜尚张子房可比。诸葛亮自比管、乐,心地里向往的是一种圣哲人生。
晋王羲之曾写《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名作,号称正书第一。原文为魏夏侯玄所作,讲述乐毅为人处世、用兵之道的故事。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给儿子王献之,一是作为书法教材(“正书第一”理所应当),另一方面也勉励献之好好学书做人。其尊崇乐毅之情,跃然纸上。
想想中国古代名将无数,而诸葛亮、王羲之如此景仰乐毅,着实令人回味。
是啊,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常十之八九。或遇挫折,其中甘苦也是外人无法尽知的。怎样走过坎坷,是历代人于寂寞中苦思冥想的一大主题。
后代诗人李白曾有诗句念及乐毅:“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贺同样满负此种情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有感于“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遂有“为我吊望诸君之墓”的情结。
岁月茫茫。想来后世君臣未必喜欢乐毅的“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待屈死”的睿智,所以恐怕有关乐毅平生事迹的许多记载,被虚儒谄吏渐次删削了也未尝不可能。乐毅大名渐趋沉默。
瞻仰乐毅墓
黄金台重将军名
燕赵山河觅遗风
乐家子弟炊烟起
望诸君墓落日红
匡扶弱燕诠高志
堪笑后世正书空
悠悠千载谁惆怅
寂寞圮丘痴人情
河北羚羊
[此帖子已被 河北羚羊 在 2009-3-4 23:40:12 编辑过]
这篇报告写的好。
不仅详细记录了行程,也对人物和地点做了的介绍。既有照片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更能引经据典给人以启迪。尤其是行者自己的内心独白,坦坦荡荡。我们都要向羚羊学习,学习他的淳朴、学习他的真实。
【成安骑行】认为:骑行不在于你能骑多远,也不在于你能骑多长,而在于你为什么骑,你又骑到了什么?
羚羊的这篇骑行记也许能给我们点启发。
写得好。
真详细!
是保存的不好,还是后来未经很好的重视,古石龙建的挺好的,紫山也不错。。。
路上途径 比干墓,远远的看去,很是规模。
咱们也要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呀!
文化资源有待转化为旅游资源
有谁肯关心此事
有心人
细微之处显功夫,写的有力度。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bike.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