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6032
- 帖子
- 1505
- 精华
- 0
- 积分
- 2411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5-12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116032
- 帖子
- 1505
- 主题
- 56
- 精华
- 0
- 积分
- 2411
- 威望
- 2411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5-12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一个大国的历史抉择
--回眸抗美愿朝的战略指导
55年前朝鲜半岛爆发的一场战争,将当时所有的世界大国,军事强国都卷了进去.中,美,苏,英,法等十几个国家或公开出兵参战,或提供各种军事援助,百余万大军搏杀与朝鲜半岛,历时近三年,使朝鲜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思半个世纪前的这场战争,应该说,抗美愿朝战争的胜利是一场反侵略,反霸权的正义战争的胜利,在中朝军民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同时也是新中国领导人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的胜利!
预而后立:第一代领导人高屋建瓴的战略远见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认为:美帝国主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朝鲜已经成为世界斗争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在这种形式下,朝鲜的问题不仅是兄弟国家的问题,不仅是与我国东北相连接而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而且应该看作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中央决定对朝鲜问题采取积极态度.
全国大陆解放后,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东南沿海是我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采取行动,侵略朝鲜和中国领土台湾,同时,加强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战争的援助,从东北,东南,南部3个方向形成对中国大陆的直接军事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中国领导人认识到:早已料想到的中美较量已迫在眉睫.毛泽东指出:"杜鲁门下了命令,要朝鲜,台湾,越南,菲律宾均照他的命令办事,我们当然不能执行(菲律宾除外).即是说,要打破他的命令.台湾是一定要收回的对越南,朝鲜则不能坐视."对3个方向都要管,因为他们都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有密切关系.但不能,也不可能四面出击,要按照威胁程度的大小,紧迫度,分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步骤,方法,逐步消除或减缓威胁.周恩来后来说:"我们与美帝国主义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看选择在什么地方.这当然决定于帝国主义,但同时也决定于我们."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选择在哪里?无外乎朝鲜,台湾,越南3个方向.由于美国第七舰队已侵入台湾海峡,正准备的攻台作战面临巨大的困难.越南方向,美国此时今限于对法国殖民军进行军事物资援助,尚未直接武装介入.美国出兵朝鲜,这是新中国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同时,中共中央认为,在朝鲜与美国较量,拥有"最有利的地形,最便利的交通,最便利的物资支援,最便利的人力支援,最便利的政治动员,还有最便利我们取得苏联间接的帮助."因此,中共中央作出支援朝鲜人民和推迟解放台湾的重大决策.
由于形式的突变,东北由原来的战略大后方一下子变成国防前哨,而当时东北几乎没有什么野战部队,非常空虚.于是,中共中央决定迅速组建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组建东北边防军是中共中央深谋远虑之举,为不久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做了初步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准备,避免了临急应战,从而在战略上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对后来朝鲜战局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如果没有及时研究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没有及时预见到朝鲜战局将出现曲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组建战略预备队,那么在战略上就将陷入被动地位.正如彭德怀所说:"如果预先无此准备,要想凭空扭转当时极不利,极严重的局面,那是不可设想的."要知道,中国采取这些措施时,正是朝鲜人民凯歌高奏,发展顺利的时期.这恰恰反映出毛泽东等一代伟大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出兵朝鲜:年轻共和国的一个正确战略选择
战略抉择是个选择的过程,比较的过程.抗美愿朝出兵决策是根据国家总体战略需求,对出兵的利弊得失进行反复权衡,最后做出决断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新中国领袖们也将主要精力勇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凋敝的经济.但是,美国侵略朝鲜和我国领土台湾,并对中国政府发出的警告一再置若罔闻,执意扩大对朝鲜的侵略并轰炸东北边境地区.是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大门口,并非中国要惹火上身.如果美国在朝鲜得手,国际战略格局将向不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倾斜;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将受到直接威胁,和平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具体来说,首先,东北这个重要工业基地将直接暴露在美军的威胁之下,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将长期被牵制在东北,无法抽调力量用于东南沿海.其次,美国侵占台湾,直接威胁到上海,华东,中国在东北保持重要军事力量的同时,不得不在东南地区保持庞大军事力量.第三,美国军队守在中国家门口,要想发动侵华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第四,国内的反动势力受到鼓舞,气焰嚣张,使新生的人民政权不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面前:是忍让退缩还是迎接挑战?
任何一个国家的声音,威信,地位都不是凭空得来的.他需要通过国防,外交,经济,科技能力等要素为基础,并加以恰当的运用才能获得.已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的中国人民,决心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美国的挑衅必须作出回应.当然,战争关键到国家的存亡,军民的生死,不能不慎重.中国是否出兵抗美愿朝,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艰难的战略抉择.
中国出兵朝鲜,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较量有许多不利的条件:国家经济极其困难,台湾及其他一些沿海岛屿还没有解放,大陆上国民党特务和土匪还没有完全剿灭,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与美国相比,国力,军力都差距甚远.美军拥有当时世界上一流的装备,拥有原子弹和现代化的飞机,军舰和大炮.人民解放军一个步兵军的装备还达不到美军一个团的装备程度,而且由于海军,空军刚刚开始组建,制空权和制海权完全掌握在美军手中.
但在朝鲜与美军较量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美国进行的是侵略的非正义战争,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的反对,在政治上是孤立的.而且美国手伸的太长,在世界各地都要插一手,兵力严重不足,士气也不高.中国出兵参战是支援朝鲜人民反抗侵略和保卫自己国家的正义行动,能够获得国内外最广泛的支持,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有丰富的战争经验,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高昂的战斗士气.只要充分发挥我军的优势,指挥得当和逐步改善部队装备,抓住美军的弱点,是完全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
能不能缓缓再出兵?暂缓几年等军队装备改善一些再大当然好,但形式的发展不允许等,而且再过几年也不能指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很大改观,几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东西同样要打烂.既然难免一战,晚打不如早大.毛泽东指出:"我们可以提出几十条,几百条甚至几千条困难,但对于美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不能不给以回击.如果我们不出兵,整个朝鲜被美国侵占,我国大陆就直接面临着美国侵略的威胁,我国东北地区的电力将被其控制,工业基地将遭到破坏,中国将失去安心进行经济建设的保证,如果朝鲜人民失败了,朝鲜的革命遭到镇压,则是灭了共产主义的士气,长了帝国注意的威风,美国侵略者将会更加猖獗,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将会增高,这极为不利."
经过反复研究商讨,中国的领导人达成共识:唇亡齿寒,户坡堂危,中国"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在侵略者将战争强加到热爱和平人民头上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以极大的勇气迎接了挑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将进至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挽救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迫使美国低头认输,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愿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傲视群雄.中国通过抗美愿朝战争,消除了美国侵略者对我国安全和主权造成的直接威胁,维护了我在东亚地区有利的战略格局,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中国出兵参战是正义的,正确的.美国人灾也不敢小视中国和中国军队.朝鲜停战实现后,美国对中国出兵抉策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决不可再犯朝鲜战争期间的错误,永远不能轻视中国人的警告,轻视中国人的决心.到越南战争时,美国牢记中国提出的美军地面部队不得越过北纬十七度线,入侵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警告,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弱胜强:科学战略指导下创造战争奇迹
应该说,中国进行抗美愿朝战争的战略目标是明确的.这就是:抗美愿朝,保家卫国.再中国未出兵之前,中国领导人已讲抗美愿朝战争定为局部战争,力求将战场限制在朝鲜境内.如采取以志愿军的名义出兵,不给美国与中国宣战以口实.同时,在战前和战争期间,对美国可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情况也预先制定了对策.中共中央在决策出兵时,就对战争的结局进行了估计.当时提出三种可能:一是在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出动空军掩护的条件下,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侵略军,根本解决朝鲜问题;二是再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不能及时到达,也不能提供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在朝鲜打成僵局,甚至被迫撤回,美国对中国宣战,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恢复和建设计划;三是我军通过战场上的胜利,迫使美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条件是美军必须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尽管战争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细节上与事先估计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讲,没有超出战前的预计.因此,中国领导人能够应付裕如.
在抗美愿朝的作战中,中国领导人针对敌我双方的特点,灵活实施战略指导,掌握战争主动权实现了以弱胜强.志愿军入朝之初,抓住敌人战略判断上的失误和分兵冒进的弱点,采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将"联合国军"赶到清川江以南.初战告捷后,利用美国估计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这一错误判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故意示弱于敌,"牵牛进栽场",一下子将"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扭转了朝鲜战局,奠定了抗美愿朝战争胜利的基础.针对美军害怕夜战近战的弱点,志愿军充分发挥夜战近战特长,频频在夜间发起攻击,近战歼敌,是美国人吃尽苦头.美国海军陆战队官方战史写道:"只有有这种经验的美国人才能体会到半夜被偷袭时的惊恐心情,因为偷袭者像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妖魔鬼怪那样用手榴弹和冲锋枪的子弹射击我们."针对美军机械化部队对后方和道路依赖性大的特点,志愿军采取穿插迂回包围战术,敢于深入敌后切断敌退路,动摇其战役布是里。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突然出现在三里所,龙源里,切断美军南逃道路,使"联合国军"在西线的整个战役布势受到震撼,其总攻势转而变成退却.由于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开始主要依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攻击力弱,因此虽然对美军实施战役包围,但难以全歼被围之敌.针对志愿军自身的弱点,在战争后期,毛泽东提出"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方针,以军或师为单位,集中兵力火力,攻歼敌营以下建制单位,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阵地战阶段,志愿军创造了坑道工事和坑道战术,大大减杀了地优势兵器的作用,确保了防御的稳定性,达到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目的.
在抗美愿朝战争中,政治,外交战线的斗争贯穿了战争全过程.从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一直是边打边谈的局面,这在世界战争史也是罕见的.朝鲜停战谈判,不同于一般战争史上的谈判,他是打着联合国旗号的世界头号资本注意强国,在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下不得不罢手而勉强接受的谈判;是装备落后的志愿军难以歼灭敌重兵集团,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朝鲜问题的情况下,举行的谈判.战争双方在战场的综合力量趋于平衡,战场出现僵局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谈判非常艰难,久拖不决,打打谈谈,谈谈打打.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指导下,志愿军采取"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的方针,在谈判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军事上积极作战,以打促谈,保持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在战争后期,不但作战行动的意图和谈判直接相关,而且作战规模,时间,攻歼对象的选定,都和谈判直接有关.经过战场上的反复较量,到1953年夏,美国当局终于认识到战争拖下去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只能是人员物资的更多消耗忽然更多地盘的丢失.一向傲慢的美方谈判代表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会场上吹口哨了,对朝中方面提出的9个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和日保证.
战争最终以中朝方面的胜利而高中,这也是美国开始推行干涉主义以后经历的第一次惨败.这一以弱胜强的奇迹深刻地影响着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战略格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以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宣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海岸线上架起几门大跑就可以使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屈服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