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弄尧街道不止这么短,大概有200米长左右,以前的房屋虽然简陋,但一间小小的商铺做的却是大买卖,图中只是刚进入通道时的情景。 弄尧座落在友谊关西侧,金鸡山脚下,是广西中越边境陆地上对越贸易最大的边民互市市场。1907年,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的前夜,就曾住在这里。 弄尧距离凭祥市中心18公里许,这个名噪一时的边贸点四面环山,一条<!--ADV_CONTENT-->蜿蜒狭窄的公路延伸至越南的境内。如今的弄尧已焕然一新了。宽敞的圆形停车场车水马龙,沿街的新房铺面林林总总,而标新立异的酒楼,食店则四溢飘香。一幢幢整齐划一的货物仓库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这里人影匆匆,交易繁忙,一派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以前,弄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庄。那里的几十户村民生活困苦,靠种玉米杂粮度日。中越边境硝烟散尽后,弄尧才被当地政府开辟为对越互市市场。 初时的弄尧边民互市点被称为“草皮街”,每天双方进入互市点的人流高达1万人次,双边贸易日成交额近百万元。人们摩肩接踵,或站在店铺门口数着钞票,或与人讨价还价。挑夫们装搬运卸货物是当时一大景致!这股上千人的人流横冲直撞,使得弄尧这个距离越南同等镇不足4公里远的“草批街”拥挤不堪。那时从我国运去的多半是日用百货、五金家电、农用机具,大宗的有棉布、成衣、啤酒、自行车、收 录机、电风扇、瓷器等,而由越南过来的则以木材、棉纱、橡胶、钢材、镍铅、铜、八角、茴香、海产品、土特产居多。偶尔还有一些前苏联的照相机,烘干机,水泵等销售。由于双边互补性强,我国的老牌产品,如上海、江浙、柳州等地的老牌产品成为越方的抢手货,出现了边贸救活内地厂家的奇异现象。 弄尧这种旺盛的边贸情景一直持续多年。随着中越关系的逐渐好转,与之关连的中越边境贸易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由小额贸易发展到批量贸易;由单一经发展成商贸、工贸、技贸的多种经贸;由单纯的边境贸易,到向纵深和多国拓展的贸易。1992年6月,国务院把凭祥列为沿边对外开放边境城市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繁荣边境贸易出口通道,1993年,凭祥市又把弄尧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先后投资了89.2万元,用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以及4栋111间2700平方米的商品用房,并排除了从弄尧四方岭至越南边界沿路的雷区障碍,投资近300万元修通从四方岭至16号界碑的弄怀水泥公路,从而结束了弄尧到越南搬运货物肩挑人扛的窘迫历史。 伴随着弄尧互市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机械现代化的货物搬卸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细节。挑夫少 了,弄尧也没有当初的嘈杂与喧闹,但这里的边贸交易并没有削减的迹象。每天往来的货物大卡车进出弄尧互市市场,装货卸货,这何尝不是弄尧边贸又一新景观呢? [此帖子已被 刘同志 在 2010-8-31 13:24:2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