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3700
- 帖子
- 47
- 精华
- 0
- 积分
- 0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16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113700
- 帖子
- 47
- 主题
- 6
- 精华
- 0
- 积分
- 0
- 威望
- 36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16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原创]十七天(更新至第二天第一节)
[这个贴子最后由zining在 2005/09/26 10:08am 第 1 次编辑]
改了两个名字,张德贤-----------赵明东,朱晓佳-------朱广权。不为什么,我觉着特别扭。嘿嘿,见谅见谅啊。
多谢大家的支持,很惭愧我实在写得很慢,没办法,能力不足啊。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战斗终于打响了,按照计划,五连将首先发起佯攻,而后六连在掩护下悄然接敌至百米距离时全营同时发起冲击,敌人的主要防御方向在北面,在侧后方的布置是根本挡不住一个连队的冲击的,假设就算敌人发现了我军的作战意图,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调配兵力的话,那么五连及作为预备队的七连则将立即转为主攻,而六连则负责吸引敌人火力的任务,或者,抓住半渡而击的机会,两方面同时发起强攻。换句话说,这将是一次两面都是佯攻但同时两面都是主攻的进攻战斗,而且我军在两个方向上都兵力占优。也可以这样认为,除非越军立即撤退,否则的话,他们的命运从六连打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
兵力不足及易攻难守的地形,且没有在周围山上设立警戒阵地,是敌人的致命弱点,虽然班列四面平坦,无险可依,但越军也只能选择一个重点防御方向来构建纵深防线,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全方位防御,因为如果越军要全方位防御的话,他的兵力仅够设立一条环形防线,没有纵深,这样算下来的话每个士兵平均要负责四到五米的防御正面,这样的防御阵地,在越军熟知的对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力冲击下,恐怕比篱笆墙强不了多少。所以,敌人干脆就连环形工事都没有修,后方只是修筑了一条十几二十米长的堑壕及一个简易重机枪掩体。
很快李梁和王荣华就冲到了老郑的尸体面前,李梁刚刚稍微减慢了一点速度看了老郑一眼耳边就传来王荣华不容置疑的吼声:“跟上!”李梁固执的又看了一眼老郑半举在空中紧握着的拳头,心中暗道:“放心!”
“还记得那几个敌人的来回路线吗?”王荣华边跑边大声吼道,战场上枪炮声轰鸣着,周围战士们喘着粗气啼啼嗒嗒地踩在水田中及身上装备碰撞发出的声音响成一片,他想小声都不行,“记得!”李梁也大声地回答,“照着走!”“是!”李梁虎躯一震,浑身散发出一阵王者之气…..哎呀,不好意思跑题了,最近起点书评区泡多了:)
保持隐蔽和快速前进,对于步兵来说是很矛盾的,特别在这样的地形下,除了玩命的向前跑以缩短被敌人反现后的反应时间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有效办法。刚开始李梁还尽量按照记忆里那几个敌人的撤退路线低姿前进,没过一会儿,他也懒得理会了,在高速奔跑中要一面抬头看对面敌人的反映,一面要注意脚下路面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的事情,更何况他的奔跑速度在连里还远排不到前十,作为尖兵组长,要是在战时还被别人超前了,那种辛酸苦涩的滋味,恐怕不是一般的难受的。“早知道刚才就把路线看好,XXXX的王荣华也不早说,不管了!就算踩到了也算是给同志们提个醒吧!”于是李梁干脆挺直腰丢开了大步向前冲,视线中前半部子弹横飞,烟尘弥漫,炮弹时不时炸响,后半部风平浪静、死气沉沉的班列越来越近,几个爬出掩体抬着头向北面战场张望的越军士兵的面部也越来越清晰,掩体里一挺孤单的重机枪静静地伸出乌黑的枪口,沉默地看着飞快接近中的中国士兵。
李梁侧过头看了王荣华一眼,只见他早已自觉不自觉地挺直腰抬着头端着枪向着冲了,“看什么!”王荣华小喝了一声,李梁一咧嘴回过头来,就在他回头的时候,眼角似乎看到了水田里有什么东西,再次转头一看,一面沾染了些泥浆的白色小三角旗悄悄的耷拉在不起眼的田角边,记忆马上就提醒了他这意味着什么,他的眼睛立即就瞪圆了,“雷区!”李梁大吼一声,随即卧倒,就在此时,旁边不远处轰声炸响。
炮班班长朱贤紧张地捏着炮弹架在炮口上,汗水顺着他的手指滴滴嗒嗒的掉落在地上,站在他旁边的包长春面无表情地一手举着望远镜,另一只手高抬着,他保持这个姿势已经很长时间了,五班的前进速度让他很满意,很快五班就将抵达百米冲击发起线了,敌人还尚未发觉,跟在五班后面呈扇形分布的队伍也在各班班长的催促下加快的速度,要不了一分钟,六连就可以发起冲击了,就在这时,有战士触雷了,看着望远镜里裹着火光烟尘泥水在空中翻腾的战士的身影,包长春的脸抽搐了一下,毫不迟疑的向下用力挥手,他的“打”字尚未出口,朱贤的炮弹已经出膛了,两秒钟后,准确地落在李梁前面的机枪掩体上。
“跟我来!”王荣华大喊一声站起来向前射出一串子弹,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向前跑去,趴在这里就是等死,他并不想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打!”李梁也吼了一声,砰砰砰打完了弹仓里的子弹,又掏出一排子弹,一边压子弹一边努力保持着身体平衡左摇右晃地跟在王荣华后面。朱广权和杨卫东也就近趴在田埂上架起机枪冲着敌人阵地开火了。
冲锋号吹响了,骤然间战场上响起一片喊杀声,伴随着士兵们向前迅猛冲击的,是地雷的不断炸响,不过短短的几十秒种,十几名战士就躺在了血泊中。在赵明东的呼喝下,其余的大部分战士都卧倒趴在了地上,冲到敌军阵地跟前,只有王荣华的五班,而且还被刚刚进入阵地的敌人压制在一道田埂下。战斗的进程并不如预想般顺利。
越军士兵绝大部份装备的是冲锋枪,在百米距离内,如果一直扣住扳机不放的话,虽说准头差点儿,可火力压制的效果跟我军的班用机枪也差不了多少。对比一下班组及单兵武器,以九人制步兵班为例,我军是两支冲锋枪,一支班用机枪,五支半自动,而敌军是七支冲锋枪,一支班用机枪,在这种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我军在火力上是明显吃亏的。这跟六十年代初中印边境战争中的情况刚好相反。现代战争是拼钢铁的战争,以节约子弹和精度射击来提高持久战斗力已经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火网面前吃了大苦头的日本人证明是行不通的。可惜时间都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的军工人员还是视而不见。更何况越军是以守待攻,他可以坐在弹药堆上一直打到所有的枪管都熔化为止,而我们却不行,只要第一轮火力没有压制住,接下来的往往就是连番苦战。
包长春激动得有点管不住嘴了:“XXXX妈的赵明东!往前冲啊!你趴在那等死啊!”他一把抓起一支冲锋枪,向前疾冲了两步,似乎又想起了自己的职责,悻悻地走了回来,一边指挥着迫击炮重机枪压制敌军火力,一边抓过步话机通话器。
张铁带着担架队跟在队伍的后方,雷区里巨大的伤亡让他感觉揪心般的疼痛,十几个几分钟前还生龙活虎的战士现在却在血泊中痛苦地扭动着身体,而现实的威胁却让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慢慢靠上去救治,几个伤势较重大量失血的战士已经全身抽搐着进入了弥留状态,眼看是不行了。
八二无炮班班长徐新元把炮位摆在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后面,然而他们却发现五六百米开外的敌军阵人上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目标,重机枪掩体刚才已经被炸掉,剩下近一个班的敌人都缩在堑壕里,根本就不露头,只是把枪举过头顶向外扫射,不同的位置间或有一个敌人猛的探出头来看一眼又飞快地缩回去,向他的同伴通报我军的位置,这些老兵油子仗着对地形的熟悉,子弹都打得八九不离十,时不时的还扔出来几颗手雷,而且还不时地更换位置,迫击炮弹如果不是直接掉进堑壕里的话,基本上就是无效的。就是这种近乎盲射的战术,挡住了大部身陷雷区无法发起正常有效进攻的六连,给敌军调配兵力赢得了时间,十来个敌军士兵出现在村口,压低了身形向他们的阵地猛跑,徐新元一看,就打他们了!两发八二无炮弹呼啸着向那几个敌人飞去,几乎就在同时,分组由各排长控制的火箭筒手也发射了,十来发四零火箭弹紧追而去,打在那几个敌人身侧的土墙上,一时间村口爆炸声此起彼伏,烟尘弥漫。炮弹从堑壕上低空掠过时,堑壕里敌人的射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早已憋了一肚子火的王荣华猛地抬手示意,片刻后站起身来,发出了一声只有他自己明白的吼叫,平端着枪扫了一个长点射,飞快地向前冲去,其实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平时的训练让士兵们用战斗的本能在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去如何行动,李梁等人也随后迅速跟了上去,吴强左手拎着枪,右手掏出一颗手榴弹,在大腿上蹭掉盖,抖出环来用牙咬住一拉向前疾跑了两步嘿一声猛地扔了出去,他自己也随之失去平衡跌倒在地,手榴弹在空中画着抛物线飞快地准确掉落在堑壕里,爆炸过后一个浑身是血的敌军士兵晕乎乎地爬出了堑壕,摇摇晃晃地向后走去,随即便被一阵乱枪打倒在地。李梁嘿嘿一乐,冲着吴强吼了一句:“哟,超水平发挥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