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YOURNET.CN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9|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骑行建议:露营古台访古刹,穿越莲溪景如画

[复制链接]

18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23
帖子
97
主题
18
精华
0
积分
120
威望
120
金钱
116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3
最后登录
2011-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8 16: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古台是涉县关防乡所属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漳卫南运河水系清漳河支流关防沟内群山环抱的一个山坳里,而古台水库则修建在村落上游,双峰对峙之处。

去年11月以来,由于要参加古台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每月都要从邯郸到古台往返几次。每次乘车蜿蜒于山路之上,望着车窗外“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零零星星村,高高下下树”时,常常会不自主的深呼吸一下,烦燥的、时或是抑郁的心便会渐渐平静下来、轻快起来。于是便十分憧憬着有一天能和骑友们一起骑行一下这段路程,那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经常要在村里小住几日,渐渐对当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没想到不起眼的古台竟有着那么多的游玩之处呢。朴实宁静的古台村,残缺零落的莲花寺,溪流淙淙的莲花溪,幽幽清凉的莲花洞,庄严肃穆的烈士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露营、烧烤、登山、穿越、探洞、访古,一幅幅热烈的、欢快的、凝重的、豪迈的画面时时在脑海中浮

我就等啊等,怎么就没个人组织一下去古台呢?着了急,一向庸懒的我,也发个帖子煽忽煽忽吧。

1、路线

邯郸出发至武安南环,沿S309奔磁山方向,到磁山后向北拐奔阳邑方向的那条路(也是个省道,忘记什么名字了),行几百米后,一丁字路口,上X206,此段路程并不理想,大车多,尘土也不少,如果早晨早些走过这条路还好些。沿X206直奔关防乡,至关防后,向北行5公里左右即到,此段山路弯弯,车少人稀,于山脚下起伏绵延,时而气喘如牛伏行而上,时而轻松愉悦俯冲直下,骑乐无穷乎!

路远,不想骑车的可由邯郸乘坐到涉县的客运中巴,再由涉县转乘至关防乡的中巴车古台村下车。

2、日程

单程有85公里左右,又是山路,所以当天往返只适合猛驴野驴,或拉练队伍,许多美景是没多少时间观赏的,最多可以探访下莲花寺。

如安排两天时间,可于午前赶到关防,路边有一新开的三星级小店,几个小菜儿做的不错。酒足饭饱之后,沿溪逆流而上(现在没水),碧蓝的天,清新的空气,宽阔的山谷,平坦的小路,哼哼小曲,消消食儿,美哉美哉!见到村口一歪脖老树,树下一小庙,即是到了古台村了。下午根据自己爱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晚上就露营在水库边,钓上几尾鱼来,架上篝火,烧烤一番,味道一定鲜美之极!第二日,可有多条线路选择,南下台庄、跃峰渠首、小三峡,北上娲皇宫、青塔湖、偏城;西进涉县县城、一二九、大槐树等等。

3、一些PP

 

 

爬到对面山上拍的古台水库全貌,左下为古台村,右为上坝公路,沿公路也可骑行去莲花寺,想挑战自己的耐力吗,那就试试这个坡吧,注意安全!大坝正在进行除险加固,有些杂乱,再过几个月,就成另外一个样子了。

 

 

去年给大坝灌了浆,解决了坝体渗漏问题,以后会多蓄一些水。

 

 

 

 

 

 

古台村,有些老房子还保留着原貌。这里的特产是粉条,口感相当GOOD!传统工艺,过年时见路边挂的到处都是,却没时间拍下制作过程。

 

水库库尾,坝址以上100余平方公里的降水汇积此沟后流入古台水库。当地人给此沟取名莲花溪,是因寺名而取溪名,还是因溪名而取寺名呢?未曾考究。我们便穿越此溪去探访下莲花寺吧。

 

天旱,水库水位已经下降了很多,再有3米左右就要见底,幸亏去年坝体灌了浆,要不这点水怕也没了。

 

耕作的农民,他们浅浅的翻了一下退了水的滩地,准备种什么呢?猜下看。

 

沿谷底穿行,到了雨季会有潺潺的溪水流淌,而现在就做一次免费的足底按摩吧!

 

我们知道离佛门净地不远了。

 

不知是哪位大师的手书,题于石壁之上。

 

晾晒着的出家人的衣物,这PP发出来,不会对佛门不敬吧,南无阿弥陀佛。俺只是想让大家猜猜洗衣服的水从哪里来的。

 

原来旁边有一泉眼,弯腰就能打上水来。有人说此泉和黑龙洞相通,即使最旱的年份,水库都见了底,此泉水量也不会减少。

 

从沟底远远望去,看到了一小小的院门,还以为是一户农家,随行人员告诉我说,前面那个就是莲花寺了。

 

沿山路向上,越来越近了。

 

捡到一个古物,不知是做何用的。

 

 

 

 

 

石碾、石臼、石桌、石凳,可以想象僧人们曾经在此劳作、憩息的场景。

 

紧闭的偏门,听到有狗儿狂吠的声音,对我们的惊扰表示强烈的不满。

 

正门也是紧闭的,里面只有一个女尼在静修,她是四、五年前从石家庄来此游览的女大学生,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就在此出家了。

 

修建于惰代的正殿,现已残破不勘。

 

供奉的佛像,座下的莲花石刻相当精美。房顶已经露天了,虽无遮风挡雨之所,我佛仍面带微笑,普渡众生,阿弥陀佛。

 

谁能看出头像有什么异样吗?

 

散落四处的石刻。

 

庙后的山路,通向莲花洞,一个天然钟乳石洞,还没时间去探访。当地人说,再过些时日,那边会有许多野韭菜可以采摘。

 

从后山上拍的,干净的院落,一丛翠竹生机盎然,一座一碑不知上面写些什么。

 

白娘娘当年盗取的灵芝,还剩下半只,藏于此庙。

 

拍照的脚下是一宽阔的平台,露营于此当是一不错选择,只是不要太过喧哗,惊扰寺院。下面是来时的莲花溪,上面则是能够骑行过来的小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18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23
帖子
97
主题
18
精华
0
积分
120
威望
120
金钱
116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3
最后登录
2011-9-17
2#
发表于 2009-3-18 17:1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网上搜了下,却原来已经有很多驴友到访过古台了。转两个贴子,对古台更进一步了解吧。

<DIV align=center>

走古台   文高镇东街

 

</DIV>

 

<DIV align=center>

  头天与涉县古台村支书杨保书说好,331日去趟古台。我约了国强和文明一起去,那天早上7点半多就从邯郸出发了。
  古台是涉县关防乡所属的一小村子,坐落在涉县东南约50华里的山坳里。太行山的群峰把古台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中,它便像一个熟睡的婴儿,乖巧而安静。
  此次走古台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旅游开发的考察。这里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景资源,主要包括村、山、水、林、庙、洞以及红色遗址的等方面内容。这里的特点是古、绿、红色全占,一个不太大的景区里旅游资源这样的丰富而全面,这在中部太行山区还是不多见的。前年和去年出于同样的动机我曾经和别的朋友来过两次,但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前几天国强跟我提起想找一个合适的投资项目,我就给他推荐了旅游景区的开发,于是他就决定过来看看。
  村
  我们的车子从武安往正南,到磁山又往西南,沿一条县级公路走到关防乡,再右拐进大山的深处时,古台村就到了。车到村口,细心的司机小袁打了下里程表,从邯郸过来是83公里。
  古台是个很小的山村,人口不足300,几十户人家。新旧参差不齐的农舍高低不平地散落在一处向阳的山坡上,背后是一座很高的山峰。村前有一条小河,有清粼粼的水流沿着河底欢快地流过。村口有一座很小的庙,像是近年翻修过的,不知是个什么庙。庙的西山墙上,用瓷砖贴了白底红字的古台村名。庙前的平地上,有一棵老槐树,直径有两人合抱粗,树干疙疙瘩瘩,树头枝枝桠桠。那庙虽是新复的,这树却是棵古树了,问其年龄,村人皆莫能详答。
  我们到时已过9点,仍有炊烟从农舍中袅袅升起,大概山里早饭稍迟,也或许如平原农村那样早晨干过农活后再吃早饭。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河滩上的小块方田里面劳作,见我们到达便直起身远远地朝我们好奇而友善地张望。那田地中有一行行新长的小苗,迎着暖暖的太阳绽出新新的绿意,几只山喜鹊在树枝间唧唧喳喳的唱歌,山村被一种安闲而祥和的气氛所笼罩。
  村支书杨保书的家就在离村口不远处,一座上房两座厢房没有院门,移开栅拉门就进了杨家。我们进去的时候,保书正在与一男一女两个干部摸样的人交谈,茶几摆着几本台帐之类的东西。见我们进了屋,杨支书起身迎接了,说你们先稍等,乡里来了解计划生育的事,一会儿就好。我们知道在农村,管计划生育的干部是不敢怠慢的,就出了房在院子里与保书的妻子和孩子聊话。不一会儿,保书拿了一个充电灯从屋中出来,说我们赶早走吧。我问人家计生干部怎么办?他说我说市里来人了,他们就没说啥,不管他们了咱们走吧,我们就随他出了院子。
  
  水
  我们乘车从村西走过一段河滩,扭头朝右边望去,就看到远处的大山脚下有一个很高的水坝,大约有几十米,支书杨保书说那就是古台水库。沿河滩右岸逆坡路上了去,就来到了大坝的顶上,眼前立即豁然开朗,数座山峰间摆陈着一片水域,那水面在微微的山风的吹拂下荡起细细的波浪。库里的水特别的清澈,在初春尚黄的山坳里,它显出一种幽幽的青意,如一块墨绿色的玉铺在那里。因为要赶着进莲花溪,我们没有在水库前停留,我打开车窗,让那湿润清凉的风尽情地吹拂着自己的脸颊。车在一个叫做山门的地方停下来,我们站到了那块因修公路而劈开一道巨缝的小山前。保书告诉我们,他们计划从这里开始,跨过河面往对面架一个索桥,这样这里就可以成为进入莲花溪的大门。
  当然索桥仅仅是计划里的事情,我们要到对岸去还得下到河谷的底部,翻到河的那边去。因为季节原因,这段河道已经没有了水,不远处即是水库的边缘。在水际退去的地方,有一些农民在种植着庄稼。保书说到了六七月份水就多了起来,我们现在走的河道就都被水给淹没。我问农民在河道里种庄稼,会不会被淹掉,他说别处的农民靠天收庄稼,老天雨水多了就多收,而我们这里除了靠天还要靠水,水大了就给淹没颗粒无收了,即便如此农民们依然坚持年年在河滩里种,因为山区的土地实在是太少了。
  翻过了河道我们爬上东面的山坡,便又看到了水库的水面,它沿着莲花溪向里延伸了很长的一段距离,使得古台水库的形状呈三岔形状。我们走在缠绕在山腰间的小路上,往下方的库里看过去,在碧绿的水面上,有三两个小点在游动,它们身后面拖出长长的水纹,就如舰艇在海中划出的波纹。我问保书那是什么鸟,他说那是山鸡,我问山鸡还能凫水吗?他说那鸟在山上就是山鸡,到水里就是水鸭了,他的说法是否有依据我不得而知,只是感到很好玩。
  在朔莲花溪而上的一段谷里,出现了一些巨大的石池,其中有一两个里面还有清清的水。有一个池里似乎很深的,我们投石探底,无法确知。保书说这个池里的水与峰峰矿区的黑龙洞通着,以前有人在这里倒进去面粉,那边的水就会变白。这显然有夸大之处,且不说那边与这边是否真的相通,即便相通着,那面粉也不会漂到几十里外而不沉底。保书还说老辈人告诉这里从来没有干涸过,即便在最干旱的年份,水库里的水都没有了,这里也照样有水,他说这个我相信。
  
  我前两年曾经在不同季节来过这里,夏天的时候,这里的水是非常的多的。若沿着刚才我们翻过的那个河道朝西北方向上溯一公里许,就可看见有滔滔的山水从一个直径3米多的洞里流出,在洞口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浅湖,然后又顺着这条河流到古台水库中。在莲花溪的山谷里,同样有很多的山水在哗啦啦地流淌,它们在谷中的一连串的十多个巨大石池里跌宕奔涌,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在群山中回荡。它则来源于莲花溪上游5公里处的莲花洞,去年夏天我们到那里的时候,正看见水们从高处巨大的洞口跌落下来,随后在宽宽的河道里铺展开来流向下游。在洞中则沿洞道积淤了成片的水,需撑小船什么的方能进去。
  
  山
  这里没有太高的山峰,也就没有了那些巍峨高耸壁立千仞的感觉。沿水库或者山谷的四周大都是些小而高的山峰,它们的形状虽各有迥异但又没有太多的特色,仅有一两处山峰可以较细地叙述一下。
  此处的山石基本上是由石灰岩构成,听人说凡这种石质都容易出现溶洞。在莲华寺里的古碑上记载说,它东面的山叫做石洞山,我想它应当说的是莲花洞,但在一路上两侧的山峰上也可以看见不同深浅大小的山洞,有的悬在山崖的半空中,从里面还流淌出水来。
  在古台村的北面,水库的上方有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形状来。若是从村子方向看上去,就像一把巨大的茶壶,那壶身壶嘴确是有些仿像;若是从水库方向看去,就成了一个高大威猛的武士在俯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站在莲花溪中的莲华寺方向隔溪向南方向看去,它则又变成了一个天然的笔架,当地的老百姓就叫它笔架峰。
  我很纳闷为什么许多的山峰的形状就那么相象,比如茶壶状的山峰,除了这里,在东北面的古武当山、武王山,南面的炉峰山都有这种茶壶形状的山峰,而且也都十分的相似,那炉峰山则干脆就以茶炉茶壶而命名了。这大概是由于老天兴致高雅喜欢喝茶品茗吧,要麽就是女娲娘娘没事了在造人之闲暇时顺便造些茶壶,供南来北往的路过神仙朋友解渴歇脚。
  在莲华寺的北面则矗立着一座不知名的峰岭,它如一扇巨型的屏风横在寺庙的后方,要护佑着莲华寺千年的香火,只是山虽有意人却无情,早在几十年前这里就荒芜起来了,人迹罕至香火中断,只留下残垣断壁荒草枯树陪伴着它。
  
  林
  在北方太行山区,古台景区的植被要算比较好的了,因为一来那里比较偏僻,没有遭到太大的人为破坏;二来那里有较丰富的水源,使植物们能够得水的滋养;三是村里对植被的保护抓得很紧,不准村民们随意进山放牧和砍伐。所以进入古台水库的库区和莲花溪后,就可以看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茂密植被,当然这只能在夏季才能看到,在初春的现在是无法看得到的。

</DIV>

保书告诉我,山上的树都是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栽种下的,特别是笔架峰那边,到了密处连人都过不去的。我们顺着他的手朝那边看过去,眼前只是一片黄黄的颜色,倒也很浓密的样子,我们只能在想象中为它涂抹上绿色了。
  
  庙
  庙是古台的人文灵魂,如莲花溪、莲花洞、莲花池等名字都源自于这里的庙。它坐卧在莲花溪北岸一个山坳里,背靠一座山峰,面朝着深深的莲花溪,与笔架峰隔溪遥遥相望。
  它就叫莲花寺,正名莲华寺,此名在寺中几块古石碑上都有记载。
  我们实际上是在探察过莲花洞之后返回的途中才进入莲华寺的,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就先讲讲这里。
  我们进入莲华寺的时候天已过午,在距离它好远的时候就有狗的吠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响起。保书说那是寺里的狗,同时说是他的叔叔和婶子老两口在这里看管着寺庙。
  我们迎着狗叫声上得庙前,杨老汉和他老伴出来迎接我们,同时还有一大一小一黑一黄两只狗。那大的黑的站在房上不停的朝我们吼叫,并且焦急地在房上打转。文明害怕他下来,杨老汉告诉他它不会下来的,可他依然惴惴不安,站在庙门前不敢进去,到完了他也没有进得寺内。
  涉县古称崇州,号称有四大禅寺,其中就有莲华寺,可见这里在佛寺中的地位。可惜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了。这里规模不小,有三进院落,这在周边地方要数得着的了。目前主要大殿都已坍塌,最前面的一座殿尚有四面墙壁和约三分之二的庙顶,门窗自然都已没了踪影。里面的石雕神像的身体还算完整,但头却没有了,据说是在八九年前的一个夜里被人给盗走了。石像雕刻锝十分精美,比例得当,线条流畅,应为不可多德的艺术珍品。还有一两个小些的石碓神像,也都没有了头,身子被扔在地上,与瓦砾尘埃为伴。
  杨老汉向我们讲,佛像头被盗的那个夜晚,天黑风紧雨烈,有几个蒙面大汉闯进寺里,把正在熟睡中的看寺人捆绑起来,然后用锤头凿子将那些佛像的头都砍了去。后来村里到县公安局报了案,他们也来勘察了现场作了记录,后来就没有了音信。再后来还听说这里的佛像头曾经在香港的黑市上出现过,这就无从考究了。
  文明因为怕狗不敢进去,我和国强就随保书在寺庙的各院观看。在主殿后面的院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美的石雕物品,有石座、石兽、石柱、石墩、石碑等。它们数量不多,都被散落在院子的各个角落,有的已经被土砾埋住。有一座两米多高,一米见方的方型立碑柱,上面雕刻出一排排非常漂亮的浮雕佛像,每一面足有一百多个,四面皆有,可称千佛柱。我抚摩着那些凸出来的佛像们爱不释手,同时也为其中的一些佛像头被人为破坏而惋惜。
  我看了院里的几块石碑,分别是清代和明代的,因为时间紧也没有仔细去读那碑文,只知道是说明重修莲花寺记录以及相关捐献者的姓名。
  这中院虽不大,内容却很丰富,除了前面说的那些石刻外,还有一片竹林。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里的其它树木都还没有返青,树枝依然如冬日干枯,它们却先青绿起来,那竹干、竹枝、竹叶都是一派新翠,犹如到得江南,这在我们这北方发太行山里倒是很新奇的。
  院中的建筑倒不是古寺风格了,有一排平房,是当代的东西,年份却也不短,它的墙上书写着一行标语:走好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这是显然是当年为落实那著名的五七指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里作过类似于五七干校的地方。心想那时候的国家干部们在这幽静美丽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思想,锻炼体魄,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再往上面去就没有院了,保书说后面原来是有院的,后来倒塌了,农民就把那里整理后开了田,在山里土地是很稀有的,只要有一块平地,都会被农民们开垦出来加以利用的。
  虽然没有了院落,但却有一块石碑被保留在地里,是需要去看看的。我们由保书引领着攀上了田梗,来到一块矗立着的石碑面前。那碑一看就知道年份不少了,雕刻风格上也与下面院里的大不相同。碑体已经发白,字迹也模糊不清了。但是经过仔细观看还可以读出一些意思。
  碑文讲述了莲花寺的历史,说是在隋末就有这庙了,曾经十分的辉煌,方圆上百里都来上香。上面说这碑是明朝天启年间刻的,说在寺的东面有石洞山,分明是讲的莲花洞。
  出得莲华寺,那大狗仍然在不停的吠,我对它呵斥你好没良心,忘了我上次给你照相啦,叫什么啊叫……”,它依然不领情地吼,大家便笑。去年我和国胜、白鸥一起来的时候,它就站在房顶上不停地吼叫,当时我给它拍了照,冲洗出来很是形象凶猛。那只小狗在大狗叫的时候也狗仗狗势地喊,主人说它叫米米,我们便喊它名字,它的声音就有所减弱。
  
  洞
  沿莲花溪往上走约5公里的地方,有个巨大的山洞,它坐落在一座山崖的半空,有斜斜的小道可以上得去。那洞口的直径有10来米,洞口有人垒砌了半人高的石头,保书讲是放养人垒的,是想在洞里圈羊。我们跨过石墙的豁口进得洞内,里面特别空旷,而且洞壁还很光滑。洞口一截约100米的地方直径还很大,最高处有两层楼那么高,再往里面就越来越小了。叫人惊喜的是里面有许多钟乳石,它们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像巨大的灵芝,有的像站立的武士,还有的像端坐的老者……。在顶上还有特别大的圆形天井窝,它们虽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好几米,小的不过尺把,但是都是光滑浑圆,像倒口在头顶上的大锅,我们知道那是以前从洞内涌出的水涡进行冲旋造成的,可见过去这里面的水量是多么的巨大。
  再往里走那洞就越来越小了,到最后人就不能站立着往前进了,我们就弯下身子继续往里。在一些地方小到只能勉强挤进身子,我因为体态较胖,使劲吸了肚子才过了去。再进深就又出现了开阔地带,又出现一个很大的厅廊,呈长形大概十多米长,高也有三层楼,有挂了不少的各种形态的钟乳石。再往里人就不可进了,我们用电池灯朝里面照,深不可测。保书说从前有人往里面放了一只小羊,结果几天后见它从很远的山那边出来了,可见这洞不但深,而且还与山的另一面相通。
  在我们这一段的太行山里,像这么大而且有钟乳石的山洞是不多见的,如果能够很好的开发利用,一定能够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的。
  墓
  这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尽管我力图回避它,但终究还是不能绕过,因为谁也不可能忽略历史,它像一座凝重的丰碑横亘在我们的心头。在古台村南隔河相望的坡上有一个山包,从远处望去长满了浓郁的松柏,犹如燃烧在万山里的一簇绿色烈焰。那就是八路军烈士的墓,是一座群葬墓,那里长眠着一百多名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走向英雄们,阳光从头顶照射下来,给松林罩上了金色的光环。登上了山包,一片肃穆之气弥漫了过来,在排列成行的松树下,有几十座坟茔静静地躺在那里。我摩挲着那块早已泛白了的墓碑,凝视上面镌刻着的一行行小字,那都是些令我们感到陌生而又景仰的名字:豆非非,16岁,河北井陉人;李万成,24岁,山西介休郭西村;霍成魁,22岁,山西陵川人;蒋玉义,17岁,山东夏津人;陈占居,22岁,四川仁家坡人……我们不忍卒读,泪水模糊了眼睛,这都是曾经鲜活着的生命,为了抵御侵略者就永远留在了这里。
  在更高一点的地方,有几个坟墓。支书杨保书告诉我们,那些都是一些职务稍高一点的烈士,最大的可能还有个团长,后来给迁走了。这边没有如下面那样的大碑,只有一座墓前的土地上露出小半截石碑,大约一尺来高,呈竖方形。我上前仔细看了上面那行字迹模糊的碑文:赵法胜,30岁,山西平定人。这个烈士的年龄显然比下面的那些都要大些,估计应该是个领导干部。碑的其余部分都被泥土掩埋住了,无法看得清楚。

从前面的那块较大的碑文上看,可以粗略得知,19424月前后,这里曾经是八路军太行五分区的一个后方医院,许多从前方来的伤员在这里养伤治病。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各种医疗条件和技术十分有限,许多八路军战士因为救治无效而牺牲,于是就集中埋葬在了这里。
  下来时候,我的心情一直是沉掂掂的。几次回过头向那里望去,总觉得烈士们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身上就感受到了一种份量和责任。
  
  通过这次考察,都感到这里是个很值得开发的旅游景区,它面积不大却很有特色,集古代文化(莲华寺)、自然文化(山、水、树)和红色文化(八路军墓及后方医院遗址)于一身,这是它十分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周边别处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中午,我们在支书杨保书家吃了顿十分香甜的南瓜卤拉面,就告别了他和他的家人。临行时,保书还送给我两个从山里摘回来的南瓜,我特别高兴地接受了。回到邯郸,我把南瓜分给了文明一个,我们俩一人扛一只大南瓜回家,兴高采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2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140
帖子
239
主题
5
精华
0
积分
244
威望
245
金钱
344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9
最后登录
2009-7-25
3#
发表于 2009-3-18 17:1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照片直接复制的不行,要重新上传收藏的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23
帖子
97
主题
18
精华
0
积分
120
威望
120
金钱
116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3
最后登录
2011-9-17
4#
发表于 2009-3-18 17:1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游古台水库

——宋俊刚

久闻古台盛名,应友邀,前往观光。

沿柏油路,走出张庄,车随路转,路转峰移,沿途沟壑成渠,清流徜徉,潺潺水声不绝于耳。仰之群山连绵跌宕,掩影互映,偶有飞鸟鸣唳,响彻谷涧。阵阵山风送澄澈入怀,一时间令人陶醉。

因为是雨季,山色愈发葱茏青翠,山水顺石缝沿沟畔明灭于草丛之中,汇至宽处,聚成一面镜子,映照着青山白云。清流透底,卵石在目,草随水曳,鱼绕草戏,远观平鉴如镜,近看细纹如缕,微微地感受到水的脉搏有气贯长虹的跳动,穿凿出青山的伟岸和高山落涧的魄力。聆听水的静致,感受山风鸟语,我的心顿时沉入时空的旷远,由不得在落日的余辉里浅浅吟唱。

过古台村,浣衣的少女们临溪而歌,有节奏的捶衣声和甜甜的歌声溅落在水面上,荡起阵阵涟漪,她们用润白的手撩拨着水的肌肤,悉心的感受着这临水而居的恬淡和闲适。一头老牛哞哞地沿石砌的小路向山上走去,一个老翁浑浊的口音咿咿呀呀地随牛而行……

我们追随着溪流,前面豁然开朗,两面青山没有了先前的亲密,溪流魔幻般的失了踪迹,一片白茫茫的乱石沙滩。惊疑和猜测之际,耳畔间隐约听见訇然之响,再往前行,见溪水从一穿山而凿的洞过山,在山的另一侧蓄起了宽而深的水潭。潭深数尺,清鉴可人,山光人影,尽收眼底。掬水入口,清脾醒目,甘冽宜人。沿潭顺流而行,路渐升,沟愈深,一边临逼着峭壁陡崖,一边面临着深沟大壑,从上往下望,溪水成河犹如白练,愈流愈宽,最后衍变成一谷深渊。这就是古台水库,友说。

临高而观,古台水库在大山的衬托下安静而沉稳,如处子,明眸善睐,不善张扬,散溢出自然端庄的味道。在这天然修造的河床上,她顺势而生,依形而就,丰盈、亲切。此景此境,令我心生感慨,如此好的自然为何名为水库呢,真损折了她天然的容姿。溪流来自自然,走的轻盈,聚得柔和,汇就的这一景致全无夸大和修饰,她和谐而细致,不铺张,不渲染,随遇而安,随势而成。更多的是她不孤傲兀存,遗世独立,她兼容着山的倒影,树的盘根,杂草的点缀,乱花的迷离,还有映水而动的野兔和飞鸟,临水而耕的农人……她与周围的景致如此融洽。置身于此地,勾起人烟波浩渺使人愁的缱绻情结,诱人想江南那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泛舟波上,水路十八弯,听渔舟唱晚,观日落峰头。兴则垂钓碧流之上,累则弃舟登岸,仰躺于田野之中,嗅野草清香,听鸣鸟依依……,我的心头不觉隐去了的依存,渐渐地融入了这山水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23
帖子
97
主题
18
精华
0
积分
120
威望
120
金钱
116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3
最后登录
2011-9-17
5#
发表于 2009-3-18 17:20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看不到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2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140
帖子
239
主题
5
精华
0
积分
244
威望
245
金钱
344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9
最后登录
2009-7-25
6#
发表于 2009-3-18 17:26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是的 看不到 估计是跟俺犯过的错一样,你是直接复制过来的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23
帖子
97
主题
18
精华
0
积分
120
威望
120
金钱
116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3
最后登录
2011-9-17
7#
发表于 2009-3-18 17:2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我是传到网易像册,再插入图片网址的,我这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0

好友

8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UID
1332
帖子
831
主题
27
精华
4
积分
878
威望
878
金钱
880 分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8
最后登录
2014-1-14
8#
发表于 2009-3-18 17:43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麻烦楼主快点把照片弄出来!等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0

好友

5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UID
1936
帖子
442
主题
43
精华
2
积分
536
威望
536
金钱
524 分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9
最后登录
2015-12-17
9#
发表于 2009-3-18 18:22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古台水库,莲花溪,莲花寺,这是群狼部落今年骑行的重点课目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好友

1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523
帖子
97
主题
18
精华
0
积分
120
威望
120
金钱
116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3
最后登录
2011-9-17
10#
发表于 2009-3-18 18:33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现在怎么样啊?

俺才知道,发帖子是一件多少艰苦之事!

向一贯坚持在发贴一线的驴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8-13 04:00 , Processed in 0.1112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