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82|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当年参军及其过三关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好友

164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206
帖子
1509
主题
10
精华
0
积分
164
威望
164
金钱
234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4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7
最后登录
2017-6-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1 11: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我当年参军及其过三关fficeffice" />

一九七五年十月,那年的冬季征兵开始,我积极报名应征。经过了政审、体检、定兵三关,我终于一九七六年二月被广东省恩平县人民武装部批准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想当年参军艰难的经过和自己对参军的向往,至今仍感慨万分。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在我家乡农村的人口,劳动一天平均只有三角多钱,种的粮食作为公购粮,基本上都交给了国家,吃的粮食是定额分配,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非常贫穷的日子。家庭所需的商品大部份都是凭票证供应,发给的票证只是能购很小件的东西,即便如此有许多的家庭上的东西也都无钱购买。记得那时当天发的布票,第二天村里的人成群结队挑着箩筐“等山尾”(其他票证是限地区购买,而布票是全省通用,村民把发到手上的大部分布票拿到阳江县山区的地方换木薯回来吃)。在农村读完初中或高中后,只能回农村种田,不准外出打工,更没有读中专或读大学机会,农村的青年没有什么出路,参军是当时青年的主要出路。通过参军,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在那个时候参军退伍后,家乡的政府可以优先安排退伍军人的工作,使他们跳出农村吃上“皇粮”,过上安稳的日子。

参军既然是那么好,所以每年的征兵适龄青年都涌跃报名。记得那年我到大队(村委会)报名时,大队部己来了许多适龄的青年,每位报名者都很高兴,都希望这次征兵给自己带来好运。记得当时大队民兵营长陈植峰一方面鼓励我们积极报名应征,另一方面也叫报名青年做好“两手准备”。另一名女民兵副营长高锡女则问我们:“你们都那么喜欢参军,为什么?”我和许多青年都这样回答:“等我参军后我就告诉你为什么”。在报名的现场,青年们报名参军的激情,现在都没有忘记。激情报名过后,青年们都各自回家,在家耐心地等待,不是等待 去参军,而是等待大队党支部对每位报名者的政审和送体检的决定。这就是我们应征青年经常所说的参军要过“三关”。

一是政审关:上世界七十年代中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后 期,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下,各种政治运动搞轰轰烈烈,农村青年能当兵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过政审关。如果出生在五类分子的家庭(地富反坏右),只能每年看着人家去参军.。征兵的宣传口号里是这样写着“五类分子,不准报名”。至于那些不是出生在“五类分子”家庭的青年可以报名。但是如果社会关系“复杂”,也是政审不过关,所谓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历史清白,要查祖宗三代,在亲戚里有没有“五类分子”,有没有亲属在海外定居等。除以上的社会关系外,家庭成员和应征的青年言论和行动与历次政治运动有没有抵触等,都要表现很好。否则政审不能过关,就不能参军了。

我的政审情况是:虽然我家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但家庭成份是 中农,那个年代中农根本无法与贫农、下中农的成份相题并论,适龄青年的条件相同时贫下中农的子女优先。记得我读小学时,操场里有一条大横额,红色大字写上“学校为贫下中农子女开门”。有一次我因入少先队员,需要填表,在家庭成份里,填了“下中农”,被一位老师批评了我,对我说:“你的家庭是上中农,差一点成富农了,怎么填下中农,重新填表”。以后我对于家庭成份是中农,一直都不满,也多次追问我的父母亲。父亲说:“家庭成份是中农,已经是万幸中的万 幸了”。父亲小时候是很穷的,八岁祖父病故,十二岁那年,祖母找人带到台山县海边一个村庄打长工多年,直到二十八岁才结婚,在旧社会家乡农村的儿子十八或十九岁就结婚,只有贫穷的儿子才到二十八岁才结婚。后来是因卖鱼而改变生活的,解放前那几年海边一位熟人叫我父亲帮卖“海鲜”,熟手后自己卖“海鲜”和咸鱼,每天起早摸黑“赶圩期”(我家附近都有圩镇, 那个圩镇是集市日就去那里卖鱼,每天很早就挑着咸鱼去集市卖,天黑后才回家)。几年辛勤后,积累了一些钱,最借一点,准备购买我村边十多亩地,讲好一九四九年二月份成交,想不到原先讲好借款的鱼栏老板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肯借钱,结果十多亩田地没有买成。我父亲到处筹钱,准备那年晚造收成后最买。但是那年的ffice:smarttags" />农历九月初二,稻谷还没有收割,我的家乡解放了。解放前的一天我村的杨风迟(之前我父亲曾经和他说过买田地的事,当时他是国民党的“五乡联防大队长”),回村里收拾东西准备出逃,出逃前对我父亲说:“旺哥(我的父亲叫杨子×旺,比杨凤迟大两岁),你千万不要买田地了,以后这里是由共产党管理了,你买的田地会被共产党抹收的”。我父亲听取了他的忠告,没有再考虑买田地。当时杨风迟只知道田地会被共产党抹收,还不知道有田地的家庭将被评为地主或富农分子。我父亲讲到买田地的事,都说到了几个如果,如果当初借到了钱,如果稻田种下后不等那么久才能收成,如果我的家乡晚一个多月才解放,如果……只有一个如果能实现,我的家庭成份为地主或富农,这样一切都完了,就要“重新做人”了。(“文革”时地主、富农的家门口都是用黑色字写上“只准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乱动”,横批是“重新做人”)。

另一方面,我家乡的大队有些领导说我母亲的表现不好,不积极参加劳动,经常为人疹病,有时还搞“封建迷信”活动,是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曾经把我母亲关在大队里一天,有关领导对她进行“洗脑”。之前那几年征兵我都报名,但都没有让我体检,这也是政审的“问题复杂”,所以不让我参军。我应征那一年,据说有位公社干部的儿子,叫我母亲疹病,在给他治病时,并没有搞封建迷信,病治好了后,那位干部帮我母亲说了好话,这样我母亲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罪名才得以开脱,因此我的政审也过了关。

二是体检关:体检关是每位参军的青年必须要过的一关,每年都有许多应征青年因体检不合格而失去了参军的机会。体检并非每位适龄青年都有体检的机会,而是大队党支部是否选送,所以适龄青年首先要过的是“选送关。选送适龄青年体检是由大队党支部决定的,大队党支部根据公社(乡镇)分配给各大队的兵员名额进行决定送检的人数,一般情况下每个大队都是二至三名参军的名额,由于名额有限,本大队在百拾名适龄青年中挑选十五名左右的青年去体检,这样只能少数青年被选送去体检,而大多数没有选送体检的青年,只能等下一年的征兵了,而下一年老的就超龄了,又有新的青年适龄应征了。

至于我的送检情况,完全是靠我村的一位生产队长杨树长的帮忙,他是大队党支部领导成员,当时也是唯一没有担任大队干部的党支委。据说公社考虑到我村在本大队属于大村(全大队共有九条自然村, 我村的人口排第二),没有一名大队干部,只好把他配置入支委会。杨队长在支委会上极力地为我说好话,这样我才被通过了体检名额。杨队长曾经对我说过,我通过体检还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那年征兵第一次打破了二十二岁的上限年龄,只征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那年征兵宣传口号里就没有“十八、二十二、正是适龄”。使许多一九五四年出生的青年被拒于门外(上一年征兵一九五三年出生的都是适龄青年,而今年征兵一九五四年出生已超龄了)。二是我是一九五五年出生的,如果今年不给体检明年就超龄了。但当时选送十五名去体检的情况下我已经排到第十四名了,尽管排到第十四名,我已很幸运了,对比我大队众多没给体检的适龄青年来说,不知好了多少。我村的同宗兄弟杨良炳他和我同年,我接到体检通知后,他对我说:“预祝你体检顺利过关,实现参军的理想,为杨家兄弟争光,我这辈子没有希望参军了。”他在说话时语气很沉重,我见他的眼睛湿润了,是啊,农村青年太想参军了。我俩读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是同班,一九七三年一起参加公社农建兵团,也是同一个班,每年的征兵都是一起去报名,我今年被选送体检,他心里是高兴还是什么,只有他才知道。联想起我村比我大一至二岁男青年共有十一人,他们之中只有两人给体检的机会,其余的人只能有报名,而没有送检,在我被批准体检时他们都已经超了龄,要想参军只能是他们后代的事了。.

我被批准体检后,我村一位小我一岁的适龄青年,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今年又被大队淘汰了就很恼火,(前两年他的儿子都报名参军,但都没有被大队批准体验,)跑到公社征兵办闹了一场,说他家庭成份是贫农,父母是“土改”时入的党,为党工作了二十多年,这样响当当“红家庭”的儿子竟然被大队干部拒参军于门外等等。可能公社将他反映的意见转到大队了,在我体检前的一个晚上,听说大队干部都来了我村,到了某某的家庭,由于我明天就体检了,也想听听大队干部来此说些什么话。到了某某的家门口后,就听到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子强在里面做思想工作,还听到了适龄青年的家长在里面不停地说话,双方的内容都是关于这家适龄青年参军的事,一会听到这位家长开始激动起来,质问大队干部,我这样红的家庭为什么不给他的儿子参军?为什么?问了几个为什么?最后还是大队干部承诺下一年优先给他的儿子去参军后,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我听到了这些后,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复杂,也暗暗庆幸能有体检。

那年十一月上旬的一个早上,我们十五人被大队批准去体检的适龄青年,在大队部集中,然后由大队民兵营长陈植锋带队,赶往公社征兵办体检。征兵体检是在公社广播站门口的晒谷场上,用多个“谷围仔”(用竹子片做的,2以上高,10长的东西)围成多个体检点,全公社有200多名送检青年都在那里体检。那时晒谷场及其周围都很热闹,除了送检青年外,还有接兵部队的、公社征兵办的、体检的工作人员,各个大队的民兵干部、部分送检的亲属,甚至还有看热闹的小孩子。体检前,有许多送检青年是认识的,他们相互问侯,相互祝贺,有说有笑,整个晒谷场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我们全体送检青年的心情都很愉快,对体检合格充满着希望。

体检开始后,陆陆续续都有送检者不合格,被淘汰出局了。那年的体检和往年一样,有一些青年因体检不合格而愤愤不平。有位送检者,医生说他肝大不合格,他就在那里闹了起来,该大队带队来的民兵营长,找医生了解后说:“你只是肝大一点,回家后多吃些糖会好的,争取明年体检合格”,见他带队营长这样说,他就没有闹了;有一位“听力”不合格的送检者在那里大声指责医生,说体检的医生用语是“卷舌”的,使他听不见,他找医生说,你能不能不用“卷舌”的声音,再让我来听一次,让我体检合格,还说今年体检不合格,明年就超龄了,但医生按规定不能对他再进行听力体检,他很不高兴就离开了;有位体检不合格的青年,神情很不好地走出体检点,他的亲属走过来问是什么原因,他只是低着头,没有回答问话。还有……一轮体检后,有大部分的体检者不合格。他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继续在农村“修理地球”。

我的体检情况:由于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体检过,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了解,老是担心体检不过关,每检查一项,就担心一次,这项体检过关了就担心下一项。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外科,外科检查要求体检者脱掉衣服,一丝不挂地接受检查,医生是从被检查者的头顶上一路检查到脚底下(脚底是平的或长有什么小东西都不合格)。我的脚底、头部以及身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腿部有几个疤痕,这些疤痕都是我小时候长疮,好得不够彻底而留下的。当医生检查我的腿部时,见我的腿部有几个疤,先是用手摸摸,后用手指压压,然后就问我:“这是什么疤”,我马上作了回答。医生听了我的回答后没有作声,只是反复看了几次。那时我怕得很,心跳得很厉害,我忙问医生这些疤怎么样,医生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听了医生这样说后,我的心马上就平静下来,真高兴,外科检查过关了,等待下一个体检项目,以下的体检项目,我一路过关。这样我的体检合格了,也就完全过了体检关。(待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10

主题

0

好友

164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206
帖子
1509
主题
10
精华
0
积分
164
威望
164
金钱
234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4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7
最后登录
2017-6-30
2#
发表于 2009-11-19 11:2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接续)第三是定兵关:体检合格后,还不一定能参军,如果你大队体验合格的人多而公社给大队的兵员名额少,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还得过定兵关。定兵是大队党支部,根据本大队合格的人数进行排队,决定谁排第一、 第二……如果公社给两个兵员名额,只有前两名才能参军。余下的就不能参军,有时公社临时增加参军名额,大队也按定兵排队来进行。 fficeffice\" />

那年征兵,我大队送十五人体检共有六人合格,(其中两名是大队干部的亲属,一名上年体检合格而没有给参军的,一名是党员的儿子,一名是生产队长的儿子,只有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大队把六人进行排队,结果我排到第六,按当时的情况我已无法参军了。据说我体检那一年本大队有六人合格,还是近几年来合格人数比较少的一年了。当大队的决定传到我这里后,感到悲观,我这辈子参军无望了。我当时很羡慕其他大队,人家也是送十五人体检,只有一至两人合格,如与我大队交界的歧联大队只有一名合格,为了完成送兵任务只好另派五位青年补检,还不合格,再派三人去体检,后才勉强完成任务(那年公社都是给每个大队二名参军的名额)。所以我大队的民兵营长陈植峰经常在其他大队民兵营长面前夸口说:“我大队每年体检成绩太好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否与我大队的人吃的水有关?”但我想,体检合格率高对大队干部来说是好事,但对体检合格而又当不上兵的青年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我大队的青年本来就比其它大队人多,每年体检合率高,也就没有另选青年去补检,所以在我大队很难有体检的机会了。

一九七五年冬季征兵,体检过关后是由大队决定去参军的人选,全公社不少人早就知道了人选消息,知道被批准参军的青年,在家等候入伍通知,如果接到通知后,一二天就离开家乡,踏上征途。可是那一年征兵不知道什么回事,往年十一月份就接到入伍通知,而那年的十一月份过去了,十二月份又过去了,第二年的一月份都过去了,迟迟都没有收到入伍通知书,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今年和往年不一样吗。ffice:smarttags\"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家乡也在悼念,有人议论是否总理的病重和逝世有关。不管是什么原因,没有接到入伍通知,就耐心等待吧。这样他们在家一等再等,体验合格后,在家等了三个多月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由于 那年我被大队定兵排队到最后,公社不可能给我大队六个兵员名额,已没有机会参军了,认为在等是人家的事,以我无关。我已经没有多想,打定了数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我父母亲己知道我当兵无望后,也很悲观,我母亲曾经对我说:“如果你这辈子在家种田没有什么出息,将来老婆都难找”。我的悲观、父母亲的悲观,那时我在想“认命”了。

世界上还真是有些事情难预料,等久了后会发生变故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长梦多”,到了一九七六年的二月中旬,竟然真的发生了变故,据说接兵部队的首长在调查已被批准入伍人员时,发现了一位人员有些问题(在此不便说人家的什么问题),临时决定不要那位发现有问题的人员,在体检合格的人里选上一名。据说还有两天就要发入伍通知书了,公社决定后,还要送县武装部审批,那时的交通不便,来回一趟县城都要一两天时间。由于时间紧,不由大队来决定,而是由公社征兵办公室直接决定。在征兵办定兵时,后来我听当时征兵的一位干部说,那时全公社还有七名合格人员没有被应征,那七个人都是这次应征的对象,但七个人都有优缺点,据说考论到我时,在我生产队的一位驻队干部极力为我说好话,说我在生产队表现很好,能吃苦耐劳等等。尽管他说好话,仍是难已通过,有位干部反对要我,原因:一是我家的父母亲年纪大,劳动力不足。二是我在大队里排名靠后,怕排名在前的人有意见。这时驻队干部拿出我生产队长杨国彬写的一张证明(我村有三个生产队,之前说到那位大队党支委. 生产队长杨树长还不是我生产队的),证明我父母亲年纪需大一些,身体很好能干活,这张证明是我叫生产队长写的,知道驻队干部今年借调征兵办,我就将证明交给了他。我能否入伍在公社征兵办竞争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公社武装部长吴让庭说了话,同意我参军,原因是我能吃苦耐劳,吴部长是当兵出身,他知道只有吃苦耐劳才能当好兵,所以他就同意了我参军。另外有人说我体检一路过关,不需要复检、补检。经过了一翻激烈的争论,结果通过了我参军(刚到部队时和我一起入伍的人都有几个月的津贴费补发,而我没有补发,当时我的副班长问我:“人家都有津贴费补发,你怎么没有?”我告诉他听,补发津贴的人是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份审批的,我是一九七六年二月份后补参军的、所以就没有了),这样我就过了第三关了。

我被批准参军的消息、公社很快就告诉了大队。二月十六日晚上,大队召开支委会时,我村党支委杨树长得知我被批准参军后,他很高兴,因为我参军的事一直都挂念在他的心中,在决定排名时他也为我说了好话,因为我的条件不如人,只好排在后面。会后他回到村里,准备第一时间告诉我家人,到我家门口后,见我的家人都睡觉了不想打扰,杨树长那个晚上高兴的都睡不了觉,他知道第二天早晨我的父母都要起床干活了。因为那时生产队早上七时开工,在开工前父母亲必须做好家人的早攴和一天的猪食,并且早上喂饱家里的猪才能开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如此,所以我的父母亲每天很早就起床。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七日早晨天还没有亮,杨树长就来到我家,第一时间把我被批准参军的事告诉了我的父母听。(真巧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早晨天还没亮,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作为连队的尖刀班长,带领全班从中越边境107号界碑,首先跨过国境线,向越军发起攻击。)我的父母亲被突如其来的好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的父亲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农村种田,没有一个人吃‘皇粮’的,这次我被批准参军,盼望将来有出头之日”。所以当时我的父母亲很激动。杨树长走后,我父母马上叫我起床,对我说:“树长哥刚才来过我家,说公社征兵办批准你参军了”,我听后非常高兴,心想:树长哥是大队党支委,他说的话可是真话啊。马上起床帮父母亲干活,并和父母亲谈论到底是谁帮了我的忙让我参军。我和父母亲都认为:好在这次征兵体检后等那么久,才让我等到了机会,否则参军无望了。

约二三天后的上午,大队党支部领导成员,带着入伍通知书,领着大队的部分骨干民兵,敲锣打鼓到我家,到了家门口就放了鞭炮,几位随来的青年民兵马上七手八脚在我的家门口贴上了红对联,对联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横批是“光荣之家”。贴上红对联后,我的家门口显得很鲜艳夺目,这时我真正感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意义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子强把入伍通知书送到我手里,并说了几句祝贺的话和期望我入伍后好好干,为家乡争光。随同来的大队干部和一些民兵也纷纷向我表示祝贺!

当天晚上我村的部分青年和我家的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记得我的一位舅父对我说:“到部队后要努力工作,要有一股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我等着你的好消息啊”。大队党支部、亲朋好友对我的期望都记在心上,那个晚上的亲戚朋友们都玩到很晚才散去。亲朋好友走后我就睡觉了,但怎么样都睡不着,是高兴还是什么,总是难以入睡,脑海里翻腾着今天发生的一切,特别是想起村中一位兄弟说的话,说今天是全公社发入伍通知书,原先定下来现在没有接到通知的那位青年,他们的家人伤心之极,他的母亲曾径昏倒了几次,最后还是村民将她送到公社卫生院抡救,听到这些话后心情很沉重,总感到人家当兵顺顺利利,而我怎么那么多的磨难?夜已很深了才迷糊地睡着了。

接入伍通知后的第三天早上,因为那天的上午要到大队部报到,天没有亮我就起床了,我父母亲也起了床。父母忙家里早上的活,我也帮忙干活,把家里的水缸都挑满了水。我母亲还给我打了一碗刚煮好了的稀饭叫我吃,由于我在农村都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和那时的心情激动,母亲打好了的稀饭没有吃,忙着干活和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在我忙着时,母亲给了一块小石头我,这块小石头是母亲在村里吃水塘捞的,叫我带到部队,这样就不怕水土不服了。我收拾好自已的东西后,就坐在父亲身边,帮他烧灶火和听他说话,父亲说:“你能参军应该感谢许多人,是他们帮了你的忙,你才有参军,千万不要忘记他们”,父亲还说:“村里谁谁都参军,谁提了干部现在过得很好,谁没有提干,退伍回来一事不成。叫我到部队后听领导的话,努力工作,争取入党提干,将来过上好日子”。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至今都没有忘记。

天刚亮,杨队长就来到我家,对我说:“上午大队党支部为你们参军三人举行欢送仪式,准备出发,免得人家等你”。接着我的二伯母以及村里送我参军的人,陆续来到我家。要赶早出发了,因为我村到大队部还有一段路,走之前我叫父亲不要送我到大队,因为我的父亲已年近七十了,年老体弱,并和他说:“生产队的工分不要老想去赚,在家多休息,保重好身体”。在我和父亲讲话时,我的一位疏堂大哥杨雁对我说:“家里老人有什么事我们会帮忙的,你安心在部队服役吧”。听到堂哥这样说,我也放心了。一会儿我的母亲及我村的几位阿叔阿婶和部份青年,一起赶往大队部。一路上我的母亲没有多少话要说,但见她的眼泪不断的流。陪我们一起来的一位堂阿婶对我母亲说:“儿子去参军是好事,应该高兴啊”,但我的母亲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只是不停地流泪,到了大队部后才停下。

那天上午八时多,大队球场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队党支部为我们三位去参军的青年,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大队党支部全体成员、所属各生产队的民兵排长、大队全体的基干民兵参加了欢送会。大队小学的学生也停了课,全部集中在球场里,他们不断地欢呼和唱歌,他们唱的是革命歌曲。听到小学生们在送兵唱歌,此时使我想起在读小学送人参军时唱的歌:“妈妈放欢心,妈妈别担扰,革命服兵役,不过三五年……” 那个时侯我很羡慕参军的大哥哥们,希望我长大后能像他们一样去参军,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心情很高兴。

欢迎仪式开始后,大队党支部委员、民兵营长陈植峰在欢送仪式上讲了话之后,几名少先队员给我们戴上子大红花,给参军人员的家属也戴上了大红花,并向我们行了少先队礼后回到学生队伍里,此时我看到了我的父亲也到了家属的行列里,站在我的母亲身旁也被戴上了大红花。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父亲见我和母亲出了门后他的心老是念着我,他独自一人赶到了大队部,目的是想多见我一下。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儿子此时去参军要几年后才能回来,谁知几年后怎么样,所以他就来到了大队部。欢迎仪式结束后,全体人员敲锣打鼓送我们三人到公社武装部集中。当天下午公社武装部把本公社的参军人员送到了县人民武装部,十六时全体参军人员都穿上了新军装,这样我就正式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了。

我在一九七五年十月报名参军的事,至今已整整过了三十三年了。当初报名参军的激情和参军前曲折经过,令我难以忘怀。三十三年后的今天,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那时为我参军的事情经历了大悲大喜的父母亲,已先后离开了人世。我也从一个青壮年步入了中老年,生活过的很幸福,参军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此感谢部队,有了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才使我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军官。感谢勤劳的家乡人民,是你们把我送到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有了你们才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完)

[此帖子已被 五三零一八 在 2009-11-23 8:10:0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好友

164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206
帖子
1509
主题
10
精华
0
积分
164
威望
164
金钱
234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4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7
最后登录
2017-6-30
3#
发表于 2009-11-19 11:3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陈版主:之前和你说过,就不发此帖的后段,看来还是把它发完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9458
帖子
726
主题
12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1
最后登录
2014-8-24
4#
发表于 2009-11-19 13:1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老杨参军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怎么也体验不到了。

那时,我们都把解放军当做我们的亲人和学习榜样,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1979年,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位象老杨这样的解放军,我们才能取得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胜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4805
帖子
351
主题
19
精华
0
积分
2
威望
2
金钱
102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9
最后登录
2016-4-4
5#
发表于 2009-11-19 13:4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杨科长:

从你的回忆中看出一个农村人离开农村变成城里人多不容易啊!我家也是农村的,你写的农村生活情况跟我村几户一模一样。只不过,我是走读书的路来到城里。人跟人的命运确实不一样,农村人比城里人确实艰辛很多,只有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不过,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除了读书、参军这些路,经商、甚至打工,也可以到城里来,变成城里人,算是社会的进步。但愿人人变得富裕,不再有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区分。其实,我很厌倦城市生活,还是喜欢田园生活,但是家乡人都搬到镇里去,田园荒芜了,我还到哪里立足?人生就是这样无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1307
帖子
195
主题
24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4
最后登录
2008-4-24
6#
发表于 2009-11-19 14:0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文笔朴实,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一清二楚,国事、家事、自己的故事都联成了一条线,应再写写最近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好友

164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206
帖子
1509
主题
10
精华
0
积分
164
威望
164
金钱
234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4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7
最后登录
2017-6-30
7#
发表于 2009-11-19 17:20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szzhd:

老杨参军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怎么也体验不到了。

那时,我们都把解放军当做我们的亲人和学习榜样,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1979年,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位象老杨这样的解放军,我们才能取得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胜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

szznd感谢你把我们那个年代的兵当亲人!你曾经说过我参军过三关在书里没有写得那么好,的确如此。原因:一是书的主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军经过只是连带的。二是写书和论坛不一样,写书牵连到的人和事,不能随便写,就算写了也通不过编辑关。论坛可以发表,发表后认为影响不好还可以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975
帖子
189
主题
2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26
最后登录
2014-8-24
8#
发表于 2009-11-19 18:02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杨哥,看了你的参军经历觉得很真实很感人,因为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也有过类似的体会。

我有个堂哥也是78年参了军,他当时参军成了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伯父在门上贴“光荣之家”对联的时候甭提有多高兴.....不过我堂哥当时是到北京军区没有参加第二年的“自卫反击战”;几年后我还有幸和同学一起去欢送本县参军的青年,记得当时是十一月底,我们6点多就起来赶到县汽车站,大清早天气寒冷,送行的人群很多,我们也照例给这些准兵哥哥们戴上了大红花, 看着他们一个个挺拔的身材和一身身绿军装,真是令人羡慕.....

另外出远门担心水土不服带上小石子的风俗我老家也有,80年代末我高中毕业上大学的时候,我母亲也是从村里的山泉捞了一块小石子叫我带上,还叮嘱我说到北方以后要拿来泡着开水喝下,只是我到了学校以后可能是一时太兴奋竟然忘了照办,后来那颗小石子一直躺在我的行李箱里一直到大学毕业...........

最感人的还是你母亲送你去大队部的情景,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缘故,每个离家的游子心情可能不一样,但我想每个母亲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当然当时的泪水中也有高兴的成分!

[此帖子已被 宾山下的来客 在 2009-11-19 20:07:29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好友

164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8206
帖子
1509
主题
10
精华
0
积分
164
威望
164
金钱
234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4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7
最后登录
2017-6-30
9#
发表于 2009-11-20 11:4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宾山兄弟:

看了你的回帖很高兴,原来你也和我有一样的同感!特别你外出上大学时,你母亲怕你在外水土不服,特意为你找一粒小石头,让你带上。我母亲也是一样,找了一粒小石头给我带上,只不过你是上大学,而我是去参军。小石头需小,但是刻观地反映了当母亲为儿子的操心。我在《勇者无畏》书里写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儿子的事总是和母亲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的。fficeffice\" />

我把小石头带到部队后,一直带在身上,部队迁到那里,我就带到那里,我本人外出学习,也把它带去,至于小石头在什么时候把它弄掉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在此,祝愿天下的母亲身体健康,平安顺利,万事如意!!!

[此帖子已被 五三零一八 在 2009-11-20 12:00:4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7286
帖子
166
主题
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18
最后登录
2014-8-24
10#
发表于 2009-11-23 14:31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没想到,农村的孩子当个兵要费这么多周折。初次知道当兵会有很多周折,是从《士兵突击》开始了解的。

小时候,解放军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可是最亲的人之一了。记得几岁时,重庆夏日酷暑中的下午,和奶奶在家里玩着,一个着红领章红帽微的军人闯了进来,要求喝点水。奶奶急忙找了个水勺给他,他一把抓过接了水捧起来就喝。象汤盆那么大的水勺,竟一气喝了两勺。我就在一边仰头静静地看着,觉着解放军叔叔好高大、好英俊,象一座神一样。

后来奶奶说,这是一个探亲回家的军人,因为舍不得几角钱的长途车票钱,要顶着烈日步行几十公里回乡下的家。好辛苦啊!

几十年过去了,可这一幕,依然清晰仿佛昨日。那个年青英俊的军人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2-2 22:50 , Processed in 0.2298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