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战前,许世友来到友谊关一带选择突破口,现在不妨了解一下1964年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勘查边境地区的情况: 3.登友谊关,广西边界大勘察。广西见山不走山,韦杰偏偏上山来。"看看白崇禧的指挥所去。" 韦杰踩着历史的青砖,一步步登上中越边界的友谊关。旁边的警卫员和保卫干事要伸手搀扶他,被他伸手推开了。 这年正值他50岁,用句话形容,叫年过半百。韦杰登关,站在临南方向,放眼朝远处眺去。 阳春4月,青山绿水,山岚如纱,关口以南便是越南北方的土地,无论地形地貌,还是乡民装束,几乎与我境内一模一样。正是农民们插早季秧的时候,那些头戴斗笠弓腰劳作的越南边民,忙得连抬头看眼天空有没有云、云中有没有雨的时间都没有。这副淡淡的水墨画般的边境图在来自广西壮族家乡的韦杰看来那样熟悉,无论就心情还是生活的姿态,那些越南边民似乎和友谊关以北我方一侧的边民没什么区别。 不过,韦杰迷离的目光中,渐渐看出一些隐约的不同,温潮的南向暖风中,他甚至嗅出一丝淡淡的焦灼火硝味...... 这是1964年的一天,韦杰奉军委命令,带领成都军区作战部有关人员,在广州军区配合下,前来广西方向勘察我方边境一带地形,准备防御预案。美国约翰逊政府大搞"战争升级",越南战争有扩大化的危险。中国南方边境军区,不得不早做准备。 韦杰带了一个精干的小班子,一行七人,从成都乘火车出发,转了几次车,到南宁后仅住一宿,就在广西省军区王副司令员陪同下经凭祥来到友谊关。 登关远眺的韦杰心潮起伏,13年前在朝鲜那场浴血之战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眼前。友谊关毕竟不是鸭绿江,越南丛林也不是狭长的朝鲜山地,更重要的是,人民解放军不再是背着米袋子和一双胶鞋匆匆上阵的志愿军了。 韦杰的心中,涌出与美国佬再战一个回合的渴望! "韦副司令员,友谊关从前叫镇南关,从清朝起,就是我国抗击驻越南法国殖民者军队的重要战场......" 王副司令员指指点点,刚说了一半,不由笑了。他想起韦杰就是广西人,不过是在桂北东兰,这些历史怎能不精熟在心? "是啊,"韦杰点点头,"抗法英雄冯子材老将军,就曾在镇南关附近大败法军,我们就是要研究前辈们当年抗击入侵者的作战经验。" 韦杰的目光已经环视起友谊关两侧中越境内山峰的高度与特301 征,那是双对地形学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目了然的敏锐眼睛。"这附近山上,有从前遗留下来的古炮台。" 随同韦杰前来广西的一位成都军区野战军主力师师长按图索骥,指点着介绍。 "哦?走,上去看看。炮台建在那山上,一定有它的道理。"军区作战参谋在笔记本上摘记下韦杰的谈话要点。 韦杰等人此次边界之行,确切些说,始于友谊关。 一行几辆嘎斯69,沿着边界山路,如同沿岸行驶的小船,颠簸着驶去。 韦杰坐在头一辆车的前排座上,瘦削的腰杆挺得笔直,两眼紧紧盯着前面的道路。 "停车!" 韦杰冷不丁叫道。司机急忙在一座乡间简易桥头停下车,后面的车子也跟着停下来。 韦杰下车,走上那座石砌的小桥,用目光测量了一下桥的宽度和长度,拍拍石条桥栏,又下桥绕过桥头,蹲在岸边,打量着桥基。"韦副司令员,这桥有什么问题吗?" 保卫干事郭家经有些担心。1960年,郭家经本来在甘孜参加平叛战斗,军区成立政保队,他作为有实战经验的干部被抽调回来。在政保队负责担任首长内卫。 "郭家经,你也打过仗,你看看,这桥载重量大概有几吨啊?"韦杰问。 "......几吨?这我说不准,过辆嘎斯69不会有问题。""机械化部队开进突破,会有几辆嘎斯?" 韦杰有些生气,站起来。郭家经这才明白首长想要了解什么。 "轻型侦察坦克怎么样?过得去吗?我军的59式中型坦克呢?"韦杰仿佛自言自语。"边界这一带,这种乡间小桥很多,建筑材料都差不多,有的在地图上并没有载重注记,不了解清楚可不行......" 随行人员听了纷纷点头。作战参谋当即在地图上作了标记。韦杰说:"我请同志们注意,我们着重勘察地形、道路、隘口、桥梁、渡口情况,有关越法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情况,广西省军区的同志为我们准备了资料,大家抽空都要了解一下,历史是一面镜子,敌人虽然不同了,但地形还是这么个地形,肯定有借鉴作用。好,上车出发!" 一座山势嵯峨的大山,穿越一大片开阔地后,陡然在他们面前耸起,仿佛在沙盘上堆制起来的,山势呈现出典型的广西喀斯特地貌。 省军区王副司令试探着征询韦杰意见:"韦副司令员,还上去吗?" 韦杰手一挥:"上!白崇禧上得去,我们为什么上不去?还不如他白狐狸?" 一行人鱼贯着上山,逶迤的山路上蠕动着一支绿色箭头。 还没爬到半山腰,年轻的警卫员累得呼呼直喘:"妈呀,还没爬到顶呀?" 韦杰哈哈笑了:"小鬼,晓得我们广西有句话么,叫'广西见山不走山',和你们北方人那句'望山跑死马'意思差不多。" 请来的一位上岁数的当地人吃惊了:"首长也是我们广西人?"王副司令员介绍:"首长姓韦,叫韦杰......" 当地人眸中一亮:"就是东兰县跟着拔哥的红七军出去的那个韦杰?啊哟哟,我才刚刚晓得,首长好大的官,也来爬山......"韦杰笑道:"不爬山,还算什么广西人?" 爬到半山腰处,那当地人指着一个深深的洞叫道:"到了,就是这个洞......" "下去看看,看看白崇禧的指挥所去。"韦杰兴致颇高。 一个崖洞,初看洞口并不大,但取势极隐蔽。走进去看看,洞腹甚阔,屯兵屯粮积蓄弹药,不在话下。 随行的一位广州军区作战参谋说:"抗战时期,日军打到广西来,白崇禧就把他的指挥所设在这个洞里。有一次,日军派来几个中队的轰炸机,炸了几个小时,半山腰的石头炸得满山飞,这洞里一点儿事没有......" "这么说,白狐狸--哦,国民党叫他'小诸葛'--要打日本人,连神灵都庇护他......" 韦杰的话引得众人笑起来。 此情此景,大概令韦杰又想起自己在太行山,与土顽庞炳勋打交道的往事。正是1942年日军残酷的"扫荡",使得孙殿英、庞炳勋这些土顽吓破了胆,公开投敌,成了汉奸。这一点,白崇禧与孙、庞之辈有天壤之别。 韦杰接过递来的望远镜,向山下的开阔地及附近公路观察。停在山下的那几辆嘎斯69像几只绿色甲壳虫。他看得很仔细,放下望远镜后,他又看了看周围的山。 "广西山多洞多,是个打游击战的好地方,难怪白崇禧会提出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在国民党高级军官中,这很难得。" 韦杰对白崇禧的评价,令广州军区的作战参谋放下心来。他开始详细介绍当年军侵入广西,国民党军在中越边境一带抗击作战的情况。抛开一些空泛的政治外壳,实事求是地对军事战例进行举证,这是军人之间对话应有的态度。 韦杰等人沿着山上转转,但见满山残留的工事、弹坑依稀可辨,虽然已经长满茂盛的青草,似乎仍遮盖不住当年焦臭的火药味。 当战争向人们走来时,最先挺起胸膛迎上去的,应当是军人,义无反顾的军人! 文章转自:http://www.du8.com/readfree/09/0483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