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啊,娘想你啊!崔福征烈士母亲29年后终于见到儿子墓碑照片作者----“鲁北晚报 30年前,曾经有这么一批热血青年,为了祖国南疆的安宁,血洒边陲,长眠在那片红土地下。30年来,他们的墓地芳草萋萋,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出现亲人祭扫的身影。 在这些烈士中间,就有11名滨州籍烈士。 30年过去了,他们的父母已经是白发苍苍,他们的兄弟姐妹也已经人到中老年。 在他们牺牲三十年之际,有热心的网友发起倡议: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作为滨州的主流媒体,我们响应网友的号召,用媒体的力量来践行这一倡议。 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慎终追远,褒扬烈士的伟绩,实现他们未竟的意愿,帮烈士亲人去祭扫他们长眠的墓地,让他们的英魂得到慰藉,让亲人们的心愿成真。 我们希望用媒体的力量,联系社会各方,资助这些烈士的亲人实现他们期盼的梦想。 如果你愿意为此尽一份力量,请联系鲁北晚报:2112091 儿啊,娘想你啊! 崔福征烈士母亲29年后终于见到儿子墓碑照片 □鲁北晚报记者 王磊 孙贝
11月18日晚,一位叫“枫桥听雨客”的网友在滨州论坛发出了这样一个贴子:“请帮烈士回家——看滨州人民的骄傲”,贴子大意:民间志愿者“烈士的妹妹”、“luck路客”、“simonchan”等,整理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边境作战中牺牲烈士的资料,其中有11位滨州籍烈士的相关信息,并有烈士墓碑照片,希望在明年30周年的祭日前,烈士的亲属能知道他们的亲人安葬在哪里并能够去扫墓(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的烈士亲人都不知道烈士埋在哪儿),至少让烈士的墓碑照片能够回家。 “信息真实吗?如果是真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份礼物给烈属送到。”论坛站长情调在看到信息后,一边积极联系网友核实信息,一边联系本报寻求帮助。 为了核实信息,11月19日下午,论坛网友情调与记者一起赶到了位于市西办事处的大有崔村。在村头,记者找到一位老大爷询问:“请问,村里有一位叫崔福征的烈士吗?” “有!他家就在前边,我领你们过去。” 惊喜中,我们就这样顺利找到了第一位烈士的家。 本报讯 1979年,卜秀荣老人24岁的儿子崔福征光荣牺牲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荣立三等功。 29年来,卜秀荣时时刻刻都念叨着自己最亲的大儿子,每当清明祭奠时节,都会朝着云南的方向为崔福征烧几炷香。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云南给孩子扫扫墓,如果去不了,哪怕有一张儿子墓碑的照片也行啊。 当老人得知记者给她带来了长子崔福征墓碑的照片时,双手颤动不已。卜秀荣老人紧紧地握着崔福征墓碑照片,回忆道:“1979年3月的一天,民政局的人送来一些东西,拆开后看到上面的‘崔福征烈士的遗物’几个字,我就眼前一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刚说了几句话,老人的泪水就在眼中颤动起来。 顿了顿,卜秀荣老人的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告诉记者:“其实在他牺牲前的几个月,我们全家还吃了一顿团圆饭,崔福征休假回来探亲,告诉我,他坚决要求上前线,已被批准。我很担心地说,小心啊。他说,娘你放心,不会有事的。可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我已经29年没有‘看’到他了,我想他呀……” 记者在卜秀荣老人家的壁挂镜框中认出了崔福征烈士的照片,老人用手轻轻抚拭,她说,崔福征是家中的长子,也是3个儿子中最令大人放心的孩子,没应征入伍前还当上了生产小分队队长。 今年43岁的小儿子崔福忠一边劝慰母亲,一边对记者说:“我哥牺牲后,全家人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老人因为长时间流泪,导致视力下降,耳朵也因着急过度,听力大不如以前了了。崔福征是为国家牺牲的,值得!每当我们想他时,就看看他的照片。我们也想去云南扫墓,但根本不知道他葬在哪里。而且路程太远,路费、住宿费也负担不起。”尽管这家人已有29年没去祭奠亲人了,但他们一直都在心里惦记着崔福征烈士。 在见到崔福征烈士的母亲后,记者与同去的网友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们将继续努力,一起去寻找烈士的亲人。 鲁北晚报“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②:他们是谁 他们的亲人又在哪里每个烈士后面都有一双双泪眼在期盼 每一个名字都有许多人在默叨 他们是谁 他们的亲人又在哪里 本报报道 引起读者强烈反响 11月21日,本报一篇《儿啊,娘想你啊!崔福征烈士母亲29年后终于见到儿子墓碑照片》的报道以及“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的策划,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我们很想知道他们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也许,许多人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到底葬在哪里?”热心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希望本报对此事继续关注,报道下去。甚至有读者来电表示:“要人出人,要钱出钱!” “我也曾是一名军人,看到报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希望能为这些烈士亲属们出点力,需要钱的话,我愿意捐钱,如果需要志愿者,也尽管找我。”一位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未在老山地区参战的退伍军人打来电话表示,20多年了,他一直不能忘记那些曾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战友们。这位老兵告诉记者,在看到本报报道后,许多战友纷纷电话联系,都表达了与他一样的意思。 烈士名单已经核实 两位烈士信息不明 亲人永远是家里的牵挂,每个烈士后面都有泪眼在期盼,让烈士家人知晓亲人的英魂所归,成为本报记者身上一份重任。 11月21日,本报记者带着这份烈士名单来到了滨州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希望能从这里找到烈士家属的信息。 优抚安置科的董主任在了解了记者的来意后,告诉记者,在民政部门手里有滨州籍烈士的名单,上面有籍贯、入伍时间、出生年月日、所在部队及牺牲地点等信息,并可以提供给我们查询。 拿到名单,我们如获至宝,当即在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开始与网络上得到的烈士名单进行查找对比。经过一上午的仔细对比和查找,终于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将多名烈士的籍贯信息寻找出来,但仍有两名烈士不在民政部门的名单之内。他们分别是:孙克本烈士,邹平县人,35107部队63分队战士,1977年1月入伍,1979年3月在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马德平烈士,博兴县人,35218部队副班长,1956年生,中共正式党员,1979年2月22日在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 如果您是烈士的亲人,或者您知道相关信息,请拨打本报热线13061056809与我们联系明年清明节,我们将组织烈士家属去云南广西扫墓明年清明节,我们将组织烈士家属去云南广西扫墓,希望各位网友能积极联系爱心人士,捐助资金,以求成行。联系电话:13061056809 王磊32年!烈士一去不复返 最后的家书成了遗书32年!烈士一去不复返 最后的家书成了遗书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本报讯 11月23日下午,记者根据手中的资料来到了滨城区堡集镇吕家桥村,几经打探,终于找到了在1979年边镜作战中牺牲的吕吉烈士的哥哥吕忠。 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后,今年已经60周岁的吕忠低下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抬头对着屋里吕吉烈士的遗像念叨着:“小四啊,哥哥想了你32年呀!今天终于见到你的墓碑照片了。” “我们兄弟五个,吕吉排行老四,是我最疼爱的一个弟弟,也是兄弟里面读书最多、文化最高的,要是现在还活着,也是50多岁的人了。”谈到四弟吕吉,吕忠多次流下了眼泪,在他心里,弟弟永远定格在入伍前那个年轻的模样,“小四1976年入伍,当了三年兵就没回过一次家。那是1978年秋后的一天,他往家寄回一封信,说马上就要复员了,能回家过个团圆年。当时全家都十分高兴,但是……紧接着我们就收到了第二封家书,小四说要上前线去打仗了。” “谁都没想到,最后的家书却成了小四生前的一封遗书。”吕忠回忆说,母亲和兄弟们知道后都十分担心,但是又不能得到前线确切的消息,全家人在焦急、担心中度过了1979年春节这段难熬的日子。春节过后不久,滨城区民政局就派人找到了吕家,带来了一个沉痛的消息:吕吉已经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部队决定授予吕吉烈士称号,并追记三等功。 吕忠说,噩耗传来,全家人都哭了,由于父亲的早逝,这最听话的儿子就成了母亲的一块心头肉,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当场晕了过去,出院时已是数月之后。一直到1998年母亲去世时,还在不停念叨着小四的名字。 捧着弟弟的遗物——留在部队的衣服、棉被,和马列著作选读、毛主席语录、两枚毛主席纪念章、三等功奖章,吕忠十分悲痛。直到现在这些遗物还被吕忠仔细地收藏在抽屉中,想弟弟了,就翻出来看,每多看一眼就多一份心酸。 朴实的吕忠告诉记者,从吕吉当兵那一年起,他已经32年没有见到弟弟了,如今看见吕吉烈士墓碑的照片也算是一种对活着的人心灵上的安慰。望着弟弟的遗像,吕忠默默地说:“小四,你这一走就是30多年了。不知道啥时候,哥哥才能去看看你啊。” 明年清明节,我们将组织烈士家属去云南、广西扫墓,希望各位爱心人士捐助资金,以求成行。联系电话:13061056809 鲁北晚报系列报道:助烈属扫墓 帮英魂回家4 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系列报道引众多市民关注 本报吹响烈士寻亲“集结号” □本报记者 王磊 孙贝 本报讯 “《最后的家书成了遗书》读后落泪!我愿捐助。”昨日下午,记者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从上周开始,本报连续三期刊登的“帮烈属扫墓 助英魂回家”系列报道引起众多市民关注。 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来电,有反映烈士情况的:“杨长峰烈士的家就在沾化县冯家镇的西山后村,你们可以去找找看。”也有关心报道进展的:“请问,找到几位烈士的家属了吗?我是博兴县的,可以为你们提供志愿服务。” 在滨州论坛,网友们也对此次报道给予全面关注,除了网络最直接的方式——“支持!顶!”之外,网友平安中国表示“有时间我们一起去。向烈士致敬!”网友abc_life的表态最直接——“卡号”。 听着电话里读者热切期盼的声音,看着短信中那一个个闪烁着爱心的文字,记者被深深感动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烈士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到了“匹夫之责”。同样,及时为烈士们寻亲,让烈士的英魂“回家”,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义务。 在去年叫座的贺岁片《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后半生就为了寻找47具战友遗骸、他们阵亡真相、追授他们“烈士”的称号而活着,谷子地的所作所为在当代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上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犹太人为600万被法西斯杀害同胞找来照片等,使一个个遇难者从碑上“站”起来;每年9·11纪念日,美国主要的纪念活动都要以不同方式诵读死难者名单,让人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屈指数来,29年的光阴,昔日的青年已近老年,烈士们的父母在逐渐故去,年少时的朋友已记不清他们的容颜,许多关于烈士生平、事迹、遗物等的珍贵资料濒临消失。为了不让对烈士的纪念只停留在墓碑上的一个名字,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如果您了解烈士的情况,如果您曾经踏上过那片战场,如果您愿意提供资金助烈士家属去云南、广西扫墓,请拨打电话:13061056809与我们联系。 又讯 昨日,热心网友再次提供了阳信县的四位烈士信息,他们分别是: 傅希明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7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7部队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0岁。 孔常礼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5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7部队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4岁。 马士成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6年3月入伍,中共党员,53242部队侦察连战士,1979年2月牺牲,终年22岁。 刘中和烈士 山东省阳信县人,1975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249部队战士,1979年3月牺牲,终年26岁 [此帖子已被 遥望南国 在 2009-3-22 10:55:5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