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反坦克火箭都是依靠高温金属射流来击破车体,现在坦克多数采用复合或者反应装甲来防御射流,但是装甲车由于重量和用途限制不能采用高重量的装甲,所以采用二战时的老方法,在车体关键部位用防爆网保护,防御射流。 在对越作战中,由于我军坦克和装甲车未装防爆栅栏式防护装甲。许多装甲车和坦克被越军RPG反坦克火箭筒轻易击穿,造成重大损失,我军最惨烈的教训是原42军126师师副政委林凤云烈士,在1979年2月17日指挥376团和43军坦克团奇袭东溪途中,所乘坐的装甲指挥车被越军击中阵亡,随车的团政治部副主任亦牺牲。林凤云是十年对越反击作战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之一。 79年我装甲部队参战坦克和装甲车约600辆,淤陷408辆次,可现场抢救战损533辆次,可后送战损32辆。另外,有44辆坦克和装甲车被越军彻底击毁,经过处置后遗弃。在作战的第一天,战损坦克数就达战损坦克总数的52%,第二天为15%,第三天为13%,第四天为7%,4天累计达87%(约530辆次)。其中,在向高平实施战役穿插的行动中,坦克和装甲车在130公里的路段上损坏了近200辆次(其中可后送战损24辆,无被毁),淤陷了170辆次。仅仅17天的战争,我军参战的600辆坦克和装甲车,竞有500多辆不同程度战损,而造成这一损失的很多是越军反坦克火箭筒。 79年那场战争,时间已经过去近30年,然而我们看到,除了我军坦克上加装反应装甲外,在装甲车上仍未装防爆栅栏式防护装甲,如果再在边境爆发一场冲突,我军运兵装甲车不可避免会再次遭受火箭筒攻击而造成重大伤亡。 大家还记得电视剧《士兵突击》吧,许三多带他爹坐在装甲车上,大家注意到没有,装甲车顶部高射机枪装有环型附加装甲,这能有效保护射手的安全,而在79年,我军的装甲车根本没有附加装甲,导致射手常被越军狙击手射击造成伤亡。虽然现在我军装甲车顶部装有环型附加装甲,但我不明白的是,我军的环型附加装甲仅能保护侧翼和后翼,最危险的前面位置竞没有任何防护装甲,真不明白军工部门是怎么设计的。我注意到驻伊美军装甲车为了防护,不仅机枪有挡板,四周更有防护装甲,为了便于射手观察,还在左右后侧装甲上安有透明的防弹玻璃,这样就能在不探头情况下对外观察,考虑得非常周到。 据了解,我军新型轮式8X8步兵战车在不安装附加装甲的情况下,VNl型战车的前向抵御能力应该不低于12.7毫米高硬度合金弹芯曳光弹的攻击,车体侧面和后面应该能够应付传统7.62毫米弹药的近距离攻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目前曝光的8×8型VNl战车车体上敷设了一层较薄的附加装甲,从其外观和质感来看,应该是传说中的陶瓷复合材料装甲。如果这一猜测属实,笔者以为我国VNl型战车的防御能力应该与法国VBCI的被动防护能力相当。 我军另一款新型6x6装甲输送车采用模块化装甲防护的设计概念,为满足车辆的装甲防护要求,车体由特种钢板重压、焊接而成。在不同部位,可按用户要求加装陶瓷复合装甲,以达到防护要求 当然,VNl战车和6x6装甲输送车也并非无懈可击,该车右侧车体上嵌入式车载空调和发动机消音器的网状防护罩显然是整车防护的薄弱环节,而西方地面武器广泛采用百叶窗式倾斜边条组合装甲,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而且又不影响散热空气的内外交流,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以为我国VNl型战车的防御能力,超出美国“斯特瑞克”,但VNl战车作为一款未经战火检验的步兵战车,其战场防卫能力有待考验。 我们认为,在VNl战车和6x6装甲输送车上除了加装加装陶瓷复合装甲外,应当再加装格栅式钢质装甲,达到防护能力。 反观西方,在装甲防卫上比我们做得好,驻伊美军为了防止RPG-7破甲弹的袭击,为斯特瑞克战车加装一圈栅栏式防护装甲。“斯特莱克”通过加装栅栏装甲强化了对RPG的防护:该型装甲车的性能测试以及在伊拉克的实战经历都表明,这种格栅式钢质装甲能有效阻止反坦克火箭弹的攻击。 众所周知,以色列人的信条是“胜利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在任何情况下,保护作战人员的安全是战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梅卡瓦”坦克发动机前置的独特布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狼”式多用途装甲车也不例外,它的防护性能在世界同类装甲车中可谓名列前茅,其模块式装甲组件能够为乘员舱(包括车底、车顶、侧面、后部及车窗)、动力装置和车轮提供全方位的防护,其中车窗除采用新型防弹玻璃外,还特别安装了一层格栅式防护罩,以确保万无一失。小口径子弹、炮弹碎片及普通地雷一般难奈其何。
[此帖子已被 山谷野风 在 2009-3-23 15:53:2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