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林山之战<DIV class=g_blog_list><DIV class="g_t_center g_c_pdin g_p_center c07 content" id=blogtext_fks_084074081094087065083085082095092083089067081081080074 style="WIDTH: 760px"> 扣林山地处云南文山州内,位于边界我方一侧,历来无可争议地属我国领土。1979年自卫反击作战后被越军占领,在长达两年多时间里,越军以扣林主峰为依托,在相连相邻的8个大小山峰上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工事和明碉暗堡,并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大量地雷,形成了"明暗结合、上下相通、内外相连、正侧交叉"的严密火力配系,1981年5月7日被我军收复。 1980年10月15日,我军收复罗家坪大山后,越军声称要夺回“被中国占领的土地”。占领扣林的越军凭借有利的地形,不断在边防境地区进行挑衅,并炮击我驻兵点。 2月19日,昆明军区决定对越军采取军事佯动,拔除越军据点,作战任务由陆军第14军42师担任。 81年1月27日,昆明军区下达歼灭上扣林以东越军据点的预先命令,决定由陆军第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团和师炮团担任主攻任务。 根据敌情和任务,为确保主攻团按时完成作战任务,第十四军决心加强一二五团1个营,四十二师炮兵团两个122榴弹炮营,两个107火箭炮连,1个85加农炮连,攻歼上扣林以东越军据点。 作战计划经昆明军区审查后,决定再增加8个步兵连,1个大口径火炮连。边防第十团炮兵营编入第一二六团炮群,归该团指挥。据点攻克后,要求一二六团坚守1个月后,再由边防部队接替坚守。 5月1日,步兵第一二六团,一二五团一营和三营七、九连,第四十二师炮兵团,分别从蒙自地区出发,向作战地区开进。为迷惑越军,中越边防部队出动6个巡逻分队,两个伏击组,5个二线机动连,3个一线连以拉练、战术演习先进形式展开活动,掩护作战部队开进。 5月5日,第四十二师第一梯队到达猛洞地区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开设指挥所,封锁边境。5月7日6时30分,步兵第一二六团第一、二营和三营八连,炮兵团一部,对扣林地区1705.2高地越军发起进攻,战至15时,歼灭越军第三一三师十四团九营九连队、十一连大部,毙170名,其中尉官3名。缴各种炮6门,各种枪支52支,电台2部,炮弹1300余发。期间作战部队伤119人,亡42人。 5月13日,昆明军区命令第四十二师以部份兵力继续攻占1574.7高地。5月22日7时40分,步兵第一二六团配属第一二五团三营,对1574.7高地南侧诸无名高地发起进攻,战至12时20分,全歼越军第三一三师十四团九营十连,毙连长以下91名,缴各种武器40件,电台1部。期间作战部队伤73人,亡18人。 5月24日,越军以班、排规模的兵力对1574.7高地袭击11次,均被击退。步兵第一二六团七连实施阵前出击,毙越军25名,伤2名。第七连伤亡各1人。 自5月7日6时30分战斗打响至24日战斗,作战部队步兵、炮兵共毙、伤越军430名,其中毙251名。作战部队共伤亡276人,其中亡64人。 扣林山被收复后,越军曾多次组织偷袭均被未成功,后不断对我守军进行炮袭。 基本态势稳定后,7月10日,步兵第一二六团与边防十五团交接扣林地区防务,第十四军混合炮营转隶边防十五团指挥。 18时起,边防十五团前进指挥所在猛洞开设,接替指挥。 13日,陆军第四十二师炮兵团、第一二六团全部撤离猛洞地区至西畴休整,至此,扣林地区的防御由边防部队负责。10月初回撤营房归建。战后,126团1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称号,炮兵团107火箭炮十连被昆明军区授予“一等功臣连”称号,炮兵团107火箭炮十连三班被昆明军区授予“一等功臣班”称号,126团3连7班被昆明军区授予“九勇士英雄班” 称号。 </DIV></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