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等功臣、第七侦察大队第一中队班长郭跃华烈士

[复制链接]

5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0809
帖子
720
主题
54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4
最后登录
2014-8-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9 21: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5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0809
帖子
720
主题
54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4
最后登录
2014-8-24
2#
发表于 2009-3-19 21:4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回复主题

青春献军营 热血染南疆

首长和同志们:
我是空降兵第四十三旅侦察连连长,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连优秀共产党员一等功臣郭跃华烈士,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雄事迹。我汇报的题目是:青春献军营,热血染南疆。
郭跃华烈士,出生在河北省平乡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一九八〇年入伍,一九八三年入党,生前是我们连的三班班长,是一个全面过硬的尖子班长,他曾三次被师树为训练标兵,多次被军评为侦察兵专业技术尖子、“四会教练员”、“摩托车乘车射击能手”,还多次参加军、师、军区空军和大军区组织的比武,并先后夺得军、军区空军侦察兵全能项目的第一名,大军区第三名,两次荣立三等功,上级侦察部门和兄弟单位都知道我们侦察连有个郭跃华,技术过硬,表现突出。郭跃华同志长得也很魁梧,1.77米的标准个子,在篮球场上是主要骨干。可是在中越边境的一次渗透伏击捕俘战斗中,他为了掩护战友安全撤离而英勇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牺牲时年仅25岁。
我是那场战斗的参加者,回想起那场艰苦激烈的战斗,无不深切怀念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深切怀念永远离开了我们的郭跃华同志。去年六月,为了打击越军的嚣张气焰,给越军创造紧张空气,并摸清当面之敌的兵力部署情况,我们经多次向上级请战,7月2日终于被批准深入敌后执行\"101\"侦察捕俘任务。我们这次敌后侦察捕俘,共分为四个小组,即:捕俘组、火力组、接应组和指挥组。伏击地域选择在敌纵深7.9公里的一条小路附近。到该地点中间隔着一条大峡谷,从谷底到山顶高差800米,我们要从这面高山上下到沟底,而后从沟底爬到对面的山巅。老百姓说这一带是望山跑死马,对面能讲话,见面要三天。虽然我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对当面的敌情地形了解比较详细,但对途中行进的艰险却是大大超过预料的。
我们于7月3日上午8点出发,计划于晚上12点以前进入伏击捕俘位置。可是,一路上山高坡陡路滑,把我们折腾得精疲力竭,每人负重40公斤,晚上开进,在这样的地带实在太困难,弄不好会摔下山谷,出现伤亡;白天开进,又怕暴露企图。为了隐藏企图和防止雷伤,我们充分发挥侦察兵攀山越岭的本领,专找那些最难通行的地方走。记得我们在下一个陡坡时,战士孔得良不慎被草绊倒,头朝下滑去。我看到此情,吓了一身冷汗。还好,滑到一个陡崖边缘时,刚好被一颗大树顶住了肩。我立即滑过去抓住他的双脚。当我伸头往底下一看时,我更是一惊,好险呀!此处是一个陡壁,高度不低于80米,要是摔下去,可就没命了。我们在这样艰难的深山峡谷中爬行11个小时,直到凌晨3点钟才到达伏击位置。
伏击点是设在敌盘踞的无名寨和某高地之间的山坡小路旁,距无名寨约300米。事先侦得这条小路上经常有越军来往,是捕俘的好地方。但也比较危险,高地上越军用火炮、高机等各种武器组成了交叉火力网,无名寨有敌屯兵棚。我一旦暴露,一场激战将不可避免。经郭跃华多次请求,大队批准他当任第一捕俘手,任务十分艰巨。
当时我所在的位置能把捕俘区域全部看清。天亮以后,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从设伏的道路走过没有发现他们。到8点多钟,又有3个小孩骑水牛从此路通过。并且手中拿着树条边走边抽打着路两边的杂草,树条抽到了我们捕俘手的头上,但也没有发现我捕俘组的同志。
上午9点50分,目标终于出现了。4名越军,3个带着冲锋枪,一人带着机枪,边走边说笑地走过来了。我们急切地观察着越军的一举一动,捕俘组的同志们浑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可是4名越军走到离设伏点约100米时又不走了,坐下来休息了约十几分钟,有两名越军从另一条道上走了,还有两名越军朝设伏点走过来。捕俘组的每一个同志眼珠都快瞪出来了,疲劳和饥饿被抛到九霄云外。当第一名越军进入我伏击点时,只见郭跃华同志突然跃起,以娴熟的捕俘技术,采取由后捕俘的动作,将其抱倒、锁喉,其他捕俘手跃上去,帮助戴上手铐,缴获了其冲锋枪,后面的一名越军与前一名相隔约15米,他看到前一名被俘,先是吓得一愣,接着扭头就跑,边跑边叽里呱啦乱叫。我其他捕俘手眼看追赶困难,便以微声冲锋枪将其击毙。正当同志们押着俘虏准备回撤时,越军的叫喊声惊动了高地上和无名寨里的敌人,他们很快占领了早已构筑好的工事,有的向捕俘组包抄过来,枪声大作,捕俘组周围都是枪声,有的越军已经摸到跟前来了,捕俘组的同志们十分危险。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原连长崔胜军同志决定全组分成两个小组撤出,并命郭跃华所在的组先撤。在战友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生死关头,郭跃华没有先撤,而是带领本组的几个同志占领有利地形,以火力掩护其它同志撤离。当时,在他身后不远处就是一道可以藏身的陡壁。但为了战斗胜利和战友安全,他没有想到自己,顽强吸引着敌人火力,同敌人激战。越军突然投来了一枚木柄手榴弹,小郭迅速滚到一个小水沟,只见手榴弹柄的木片横飞,在郭跃华身后不远的潘庆生同志,左臂被炸断,左腹炸穿了一个大洞,但是潘庆生同志还以顽强的毅力往前爬了几米,肠子拖出来好长。对此,郭跃华同志还不知道,他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迅速跃起占领一个小山包,将该敌击毙。这时副连长余恒辉也和他在一起,眼看全组同志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生命受到威胁。郭跃华等三名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部队后撤。这是郭跃华身边的两名战友壮烈牺牲了。副连长余恒辉头部中弹,脑浆流了一地,郭跃华身上也已经多处负伤,鲜血染红了全身,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将一颗颗手雷投向敌人。这时,敌人又射来一梭子弹,郭跃华头部和胸部不幸中弹,他倒下去了,再也没有爬起来。由于郭跃华等同志英勇掩护,使其他战友得到安全撤离。我火力组和接应组一面压制敌人的火力,一面迅速占领了敌人盘踞的无名寨,歼敌36名,并摧毁敌高地火力点5个。当我们赶到捕俘现场时,发现四位亲爱的战友,静静地躺在草丛里,浑身都是血。郭跃华同志胸部13处负伤,头被剥去了半边,脑浆和鲜血染红了全身。但他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手里抓着一枚尚未投出的手雷。为了把烈士的遗体运回,我们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这时,阵地上的残敌还在以猛烈火力向我射击,我们每四人负责搬运一具遗体,其他同志负责掩护。山路坡陡,我们用尼龙担架带把烈士遗体栓在自己身上,手脚并用地往前爬行。同志们经过一天的激战,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确实都走不动了,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不论多苦多累,决不能遗弃烈士遗体。我们19人爬行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到达界碑旁。在这里,我们和大队前来接应的首长和同志们见面了。看到拖掉了皮,流出了脑浆的烈士,想到战斗的艰辛和胜利来之不易,同志们抱头痛哭。朝夕相处的四位战友永远地离去了。我当时虽然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悲痛,但咬破了嘴唇,泪水仍止不住地往下流。郭跃华烈士生前的一件件动人事迹涌上我的心头。
记得八〇年小郭刚入伍不久,我们连乘飞机到内蒙古搞寒区训练。那几天他刚好得了肠炎,发高烧。飞机的长途颠簸,引起他严重呕吐,直吐出了黄胆水。连队干部劝他随机着陆,不要跳伞了。郭跃华坚决地说:“这是我当兵第一次完成重大任务,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好。”他硬是爬出机门和同志们一块伞降。着陆后,又以顽强的毅力进行了五公里的演习。到达目的地后,他的脸白得像纸一样。
一九八三年,部队要培训翼伞训练骨干,郭跃华被抽去。翼伞训练,我们部队以前没搞过,带有试验性,危险性大。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他没有退却。每天和大家一块在蓝天上探索,一天要跳七、八次之多,跳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很累,但他全然不顾晚上又找战友谈心,帮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很快郭跃华就成了跳翼型伞的尖子。
当年七月,美国驻华使馆的一名武官(原美空降军参谋长)要和我空降兵部队的战士同机跳伞,想看看中国空降兵的训练素质。小郭被选中参加了。跳伞那天,气候突然变化,风速很大,他们进行的又是定点跳伞,从两千米高空落到仅有20公分大的定点上,是十分困难的。当郭跃华跳出飞机,从空中徐徐降落时,一阵秒速8米的风刮来,在场观看的人们心都收紧了,担心他会出差错。但郭跃华十分沉着,他只有一个信念:宁可断腿,也要踏上定点,不给中国士兵丢脸。最后小郭终于以那娴熟的技术出人意料地踏上了定点,使卓有见识的美国将军也佩服地点头说:“中国士兵真勇敢,了不起!”年底小郭又为罗马尼亚情报部长表演了这个项目,同样受到高度赞扬。
入伍五年多来,郭跃华同志就是这样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
小郭也常有一些哭闹的事儿牵挂、拖累,但他能想得开,处理好。
郭跃华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患有长年病,为了治病拉下了一屁股债。前些年,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是在外借粮食糊口。为了使跃华和两个小儿子能像别的人家孩子一样能够上学,喂的几只鸡生的蛋,多病的母亲轻易舍不得吃一个;过年村子里的孩子都有穿新衣服的习惯,为了使自己家的孩子不比人家差,父亲只好外出做生意,大雪天也舍不得掏八毛钱到旅社住通铺,坐在候车室的椅子上熬通宵。跃华高中毕业后,父母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本来该得力了,但父母知道儿子从小想当兵,不能耽误儿子前途,他们还是把他送到了部队。跃华参军后,母亲的病一年比一年加重。村里人承包责任田后,都渐渐富起来了,他们家还是靠借债过日子。但跃华的父母在儿子服役期内的四年了,从来也没拖过后腿。八三年跃华服役期满了,他父母多次写信要跃华对领导说说好退伍,跃华心中又何尝不惦念家,不牵挂父母双亲呢?但他是班长,连队建设需要他留下,他写信向父母作解释。父亲劝说不了,来到部队要带他回去,听连队干部说跃华是伞训教员走不了,只好又回去了。八四年十月,跃华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喃喃地说:“跃华他爸,我这身体把你拖累得够苦了,你要是再累倒了,这个家就没法子过了,你还是去部队向领导求个情,让跃华退伍回来吧!”他父亲再次从千里之外赶到部队。郭跃华望着父亲憔悴的面孔说:“爹,我怎么不想回去孝敬二老呢,做梦我也常想着家哩。但是连队没伞训教员,我是党员,不能只顾自己家而不替连队着想呀。指导员刚找我说过,望我能留下来。”父亲见儿子态度坚决,心里不好受,对跃华说:“儿呀,爹去给你跪下求情去。”说着转身就要上队部。郭跃华一把拖着父亲的手,恳求说:“您就再原谅孩儿一次吧。”父亲失望地说:“孩子,你为部队是铁了心了,爹不指望你为家再做什么了,也不拖你后腿了。”
郭跃华谈了个对象,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班同学,谈恋爱有八年了。为了连队工作,小郭几次推迟婚期,直到去年元月初,在连队干部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家完了婚。新婚第三天,小两口正沉浸在幸福之中,部队接到赴滇作战的命令,一封“任务紧急,速归”的电报飞到了郭跃华手中。父母和妻子都想挽留他多住几天,他解释说:“我是当兵的,必须服从命令,部队有紧急任务,家里有天大的事也得放下来呀!”他收拾好东西就出发了,妻子把他送到车站。因第2天早上的车,在车站旅社住了一宿,妻子哭了一夜。临别时,千叮万嘱让郭跃华执行完任务就回来,她日日夜夜盼着他,谁会想到新婚二天的离别会成为他们之间的永别呢?
在前线,我们在清理郭跃华烈士的遗物时,发现有他妻子雪萍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们结婚才两天,你就走了,也不知你在前线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在家简直是度日如年。每天晚上都在抱着枕头哭,把枕头都哭湿了,白天我还得强打精神照顾父母,我内心的痛苦谁能知道,谁能理解?你作为丈夫也不理解我,这么长时间也不来信。我在邢台做临时工,为了盼信,开始每周回家一次,后来三天一次,还盼不到,我心急呀,干脆不上班了,天天在家盼。你忙,就给我写上‘平安’两个字,我心里也就踏实了……”。
可是她哪里知道,她的丈夫上前线后,连队执行30次侦察任务,哪一次都争着参加了。在这次临上战场之前给她的一封信还只写了一半就已经不可能再写完另一半了。
部队回到营房以后,我们从小郭放在战友那里的遗物中找到一盘磁带,打开录音机我们才知道对于为国献身,郭跃华同志早就做好了准备,录音里有这样一段话:
“爹、娘、雪萍妻及弟妹:我是流着焉能类跪在地上给你们讲这些话的。爹、娘,我再也不能报效父母的大恩大德了,不能为你们养老送终了,你们的儿子流泪,不是怕死,相信你们的儿子吧,他一定死得比泰山还重,他为国家献身是应该的。你们的儿子有一件事要求你们,我死后不要耽误雪萍的终身大事,叫她早点改嫁,不要难为她。雪萍妻,我对不起你,我们相爱七、八年,结婚才三天就分手了,我真后悔,不该结婚,要知道来打仗,我无论如何也不会耽误你的青春年华。我死后,请你不要在我们家,不是我赶你,我愿你早日组成新的家庭,只要你幸福,我在九泉之下也高兴。爹、娘雪萍及弟妹,最后听我唱几首歌吧。”他唱的第一首歌是《妈妈的吻》,那是献给母亲的;第二首歌是《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是献给他的雪萍的;最后他唱了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也是献给自己的歌《我的中国心》。我们这位年轻的战友,在走向战场,面对牺牲的时候,没有哀愁,没有惆怅,想到的是他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危。听着这用血泪凝成的遗言,我们都流泪了,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战士的可爱与伟大。
首长和同志们,郭跃华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他那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高大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我们这些能够回到和平环境里享受幸福和欢乐生活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我的汇报完了。

[此帖子已被 湖南骡子 在 2009-3-21 16:09:08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2-3 13:54 , Processed in 0.0954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