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立下报国志 董永庆7岁进学校念书,品学兼优,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11岁时父亲病逝,靠母亲种几亩地供他上学。童年的他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座右铭。他学习认真刻苦,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董永庆在初中期间入团,在初中高中就读时都担任班干部,一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个学期都评为“三好生”。1974年董永庆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被本村干部群众推荐到乡水利站工作,搞水利工程测绘。他自费购买了有关书籍,刻苦钻研测绘知识,虚心向水利站的师傅们学习,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并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踏踏实实地奔波在周奋乡土地方整化水利工地上,乡里每一块农田和每一条河流都留下了董永庆的足迹和辛劳的汗水。由于他在土地方整化的水利工程成绩显著,上班的第一年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站里的干部都喜欢他 在他幼年时,父亲经常给他讲家乡在战争年代的故事。乡亲们在反“扫荡”、反“封锁”的网对敌斗争中,大规模筑坝改造天然水网地形,使得日伪军的汽艇处于瘫痪状态;拆桥梁,设路障,使日伪军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在邵伯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兴化有几千条船、上万名船工运送公粮、伤员,跟随主力部队一直打到江南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他。老一辈人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萌发了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年少的他常常抱着头幻想长大后能穿上绿军装,手握钢枪,做一名军人。怀着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1974年全乡的冬季征兵工作刚开始,董永庆就积极报名参军。当时,他父亲虽早逝,但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三个哥哥都已成家立业,且都有一份好的工作。他也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家里还有比较好的发展前途。另外,年迈的母亲也不同意他去参军。可他想到了部队是个革命大学校,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在村里最先报了名,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
军营练就硬功夫
1975年初,董永庆终于如愿以偿跨进了军营,成为了一名步兵战士。部队驻守在东海前线——浙江舟山群岛种美丽富饶的“六横岛”。在部队他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在军事训练中反复操练,精益求精,磨炼出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入伍的第二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的光荣喜报就寄到了他的家。在岛上,他除了刻苦训练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部队写通讯报道,曾有多篇文章登载在《东海前线》、《舟山日报》等刊物上。由于他勤奋好学,不久部队就录用他为营部的专职通讯员。他曾经有一篇名为《海峡两岸深情在》的文章获得部队嘉奖,被舟山要塞区广播电台作为对台湾进行宣传的广播文稿。由于他的带动,部队战士学习气氛高涨,部队作风建设取的很好的成效,所在部队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为部队争得了荣誉。做通讯员不久,他在部队就已小有名气。由于表现突出,1978年10月董永庆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班长,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士兵。 70年代后期,由于越南当局背信弃义,他们视中国人民为敌,在中越几百公里的边境上不断进行军事挑衅,蓄意制造多起时段,并多次打死打伤我无数的边防军民,我国政府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为了祖国人民生产、生活安宁,我国决定从内地各部队抽调一批思想、军事素质好的战士支援前线,对越进行反击。董永庆听到这一消息后,热血沸腾,立即响应部队号召,主动要求到边防前线。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同战友丁友泉(浙江人)、刘广夫(安徽铜陵人)、赵连富(江苏盐城人)等四人一起,个人戳破自己的指头,用鲜血合写了决心书送至团部,以示自己的强烈要求,他们的做法当时在部队起了较好的带头作用。 1978年12月初,他同战友们一起登上了祖国南下的军车,开赴到祖国西南最前线(广西东兴县马路公社大桥大队),这里离边境只有3公里。南国前沿阵地生活异常艰苦,气温高,阴雨连绵,蚊虫特别多。他们对广西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为了使自己尽快地适应祖国西南边陲的气候和地形,一到前线,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战前训练。董永庆抓紧一切时间,夜以继日地研究热带山区、丛林作战的特点,刻苦训练各种条件下的作战技术。董永庆知道,只有战前艰苦磨练,才能在战时少流血。他在训练中,处处自加压力,多背东西,进行超负荷训练,以增强爬山的耐力。在战前训练期间,由于董永庆勤于思索,勇于创新,钻研军事业务,他不但熟练掌握了本职的高射机枪射击技术,还发挥自己文化水平高、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向战友学会了“四0”火箭筒发射技术。当时,由于掌握“四0”火箭筒发射技术的人不多,部队首长发现了他这一专业特长后,在自卫反击战打响前夕,特任命他为“四0”火箭筒副射手。怀着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12月底,他给家里写了信,信中说到了当时部队的训练情况和边境形式,并说:“一旦战争打响就会有人牺牲,我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宁,这是我们军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如我有三长两短,母亲大人的一切就拜托兄长们了······” 战场奏响英雄歌 1979年2月17日凌晨,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打响了,整个边境部队同时展开反击,他们的部队首攻目标是攻打越南边疆“保肯”公安屯。部队营地与反击目标有相当一段距离,部队在行军途中他一方面帮助干部进行宣传鼓劲,另一方面主动帮助一些身材瘦弱的战友背包。战友小张(宝应泗水人)身材瘦弱,他主动伤钱帮助他背上工具和背包,连长看到了连忙跑过来说:董永庆,你也吃力,快给我一部分。”他哪里肯给,并说:“我吃的消,没问题!”途中临时休整,他还主动帮助炊事班做饭烧水,打洗脚水给战士们洗脚,忙这忙那,并说他在家不会做事,多给机会让他学习。他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收到了部队干部战士的一致好评。 战斗开始不久,主射手光荣牺牲了,连长在战场临时宣布由他担任主射手。按常规,:“四0”火箭筒发射后应趴着让后面的步兵冲锋,但他没有这样,发射以后立即跃起带头冲锋,并冲在前面。敌人的子弹从他的肩头擦过,划破了他的衣服,他也毫不在意。战友们见了他的表现也是勇猛奋战,英勇杀敌。当天他们的部队就结束战斗,取的首战告捷,完成了预定的目标。第二天,部队奉命回国休整待命,进行战后总结评比。由于他在发射后带头冲锋在前,表现勇敢、不怕牺牲而荣立三等战功。 部队休整至3月1日,由于二团在战斗中伤亡惨重,当天下午,部队奉命支援二团,攻打越南芒街附近山头上几个据点。在边境有一条湍急的北仑河,水流特急,水下净是鹅卵石,过河时一不小心就有被急流卷走的危险。董永庆他们几个人,一起手拉手趟过了湍急的北仑河,进入对岸敌人的封锁区。恰巧那天早晨雾特别大,能见度只有十几米,浓浓的大雾挡住了进攻目标的视线,部队遭到暂时阻碍,只好在原地等待伏击。惶恐的敌人摸不清我部队的真实情况,只好在据点发乱枪向我军射击。上午七点多钟,敌人的一颗罪恶的子弹不幸击中了董永庆的肺部,鲜血直流的董永庆倒在石头垒成的田埂旁。即使这样,董永庆也没有只顾个人的安危。他用手捂住伤口,嘴里还轻声嘱咐其他战友注意前方山头上的敌人,要注意隐蔽。排长马明用毛巾塞住他出血身体正面,可后面又鲜血直冒,塞住后面前面又直冒血,就这样他被救护队送回国内边境的方城县那良公社那楼小学内抢救。当时部队伤亡惨重,伤员较多,医疗设备差,董永庆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到下午3点多钟董永庆由于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心脏停止了跳动,牺牲时年仅24岁。 牺牲后部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董永庆牺牲的消息传到他原部队浙江六横岛,很多熟悉他的干部、战友都失声痛哭,多好的一个战士啊,为保卫祖国英勇牺牲了。不久他原先所在的部队掀起了学习董永庆烈士的高潮,他的事迹在部队被广为传颂。 1979年5月初,江苏省民政厅、省妇联、地市、县及部队干部代表以及当地干部、学生、群众在他的家乡隆重召开了近万人的追悼大会,,会场四周全是挽联、花圈,场面十分悲壮。 烈士的遗体被部队安葬在广西防城烈士陵园
[此帖子已被 路客MM 在 2010-2-19 23:33:3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