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http://blog.sina.com.cn/luck99dog 越军防御作战特点ffice ffice" /> 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在禄平、迷迈山、东溪、七溪的地域作战。当面之敌系越修主力军、地方军、特工队和公安军、民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这些部队由于受黎笋集团的反华宣传,思想顽固,其排以上干部均有一定的作战经验,打得比较狡猾顽固。其主要特点是: 一、依托有利地形,构工设防 越修出于反华的需要,以我为敌,构工设防,经多年准备,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其构工特点:是以靠边界线的主要高地为前沿,以交通要道为重点,构成以连、排支撑点为基础的环形防御体系。各支撑点又充分利用制高点、山腰、山脚、公路两侧等有利地形,有的结合村落,构筑了“A”字型掩蔽部及堑壕、交通壕连接各种掩体的土、木质野战工事。一般在村口、路边、山脚,构筑四O火箭筒掩体,无后坐力炮掩体、散兵坑及防炮掩蔽部等;在高地的凹部,支撑点的翼侧和侧后构筑迫击炮阵地和修筑临时驻兵点;在制高点附近和山的鞍部,构筑“A”字型掩蔽部,机枪掩体,高射机枪阵地、地下弹药库等。各支撑点均由二至三道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形成既能机动、灵活的变换射击位置,又能发扬火力的防御体系。同时,还在各支撑点前沿,特别是靠边界附近,设置了以地雷和竹签为主的障碍物。从而使每个要点具有独立坚守的能力。设置屏障,阻我进攻。 整个工事构筑,前沿一线较纵深完整,要点防守地域较一般防守地域完整,指挥、观察所(哨)又更完整一些。 二、依托要点部署兵力和组织火力配系 在兵力部署上,越军通常依托要点和公路沿线的主要高地,有重点的部署兵力。越军在我军主力进攻的正面,其第一线就配置一个团另一个多营的兵力,以前沿各要点和沿支(马)禄(平)公路进行部署,卡公路,守口子。如敌一二三团就以其一、三营,沿支(马)禄(平)公路纵深配置,以二营配置在巴散地域,占领有利地形,控制要点,以保障团主力的侧翼安全。二线部队又以奇穷河为屏障,配置在奇穷河南岸组织防御。 越军在部署上还注意把兵力成建制的分散配置在各支撑点阵地,以保障能独立坚守。但在地形不便成建制部署兵力时,多以少数兵力,配备多种武器,依托要点,组织防御。 越军在防御中,主要使用手榴弹、冲锋枪、轻、重机枪、火箭筒、掷弹筒、七五无后坐力炮、八二迫击炮、高射机枪等十多种武器,以野战支撑点和洞穴、石缝为依托,分散配置。根据各自的防御方向,又集中组织火力。以冲锋枪、班用机枪近火杀伤我步兵;以迫击炮、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的平射对付我伴随火炮、、轻、重机枪及步兵的冲击队形;还在重要地段的公路两侧,配制四O火箭筒,直瞄火炮和反坦克小组,并以反坦克地雷相结合,构成反坦克阵地,待我坦克进攻时,近距离侧后开火。同时在其火力难以控制的凹地和河沿一带,布设防步兵地雷,消灭火力配系的死角。另外,还注意各种火器的搭配使用,交替支援。从而构成了远近结合,明暗结合,直射、侧射,倒打结合的交叉火力配系。 三、防御作战的战术特点 越军在防御作战中,具有依托阵地独立坚守和擅长小股游动袭扰的特点。其防御动作:一是“顶”,凭借防御要点和有利地形,坚决顶住我方攻击,当我炮击时,除少数火力射击和组织观察外,均钻入工事隐蔽,待我靠近于敌几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距离时,突然开火。有的待我通过后,或进入其火制区后,则以侧射、倒打火力突然射击。二是“散”。顶不住就散,化整为零,化军为民,三五成群,上山入林,各自为战。三是“藏”,当我迫击时,就钻树林,入洞穴,藏起来,使我找不着,打不了。有时还以假象迷惑,使我造成错觉。四是“扰”,一有机会就钻出来,向我打冷枪、冷炮,进行骚扰。 同时越军在作战中还有的搞掉佩戴的军衔、帽徽,化装成老百姓,使之军民不分、官兵不分,难于判明其身份。 四、防御作战的弱点 越军在防御作战中,虽具有许多特点,但从本质上看,其防御是消极的,有不少致命的弱点。 1、 缺乏大部队协同作战经验,往往是打这个连,那个连不主动支援,也很少进行反冲击,不善于集中使用炮兵火力,多采用单炮进行游动射击。 2、 防御阵地不完备。除前沿和要点工事构筑较多,火力配系较严密外,其翼侧和侧后都缺乏坚强的部署,特别是纵深工事构筑不完备,更缺乏严密的火力配系,附防御设置少。 3、 防御部署纵深浅,间隙大。便于我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灭。 4、 进攻精神差,进攻时多为连、排规模,通常以隐蔽运动、偷袭手段进行,很少组织强攻。 [此帖子已被 路客MM 在 2012-10-31 13:45:1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