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侦察大队总结fficeffice" /> 基本情况 为了配合我军在老山、者阴山地区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保障主战场翼侧和边境安全,打击越军特工的嚣张气焰,把紧张空气引向敌境,中央军委于1984年7月决定抽调野战军军师团侦察分队,以军为单位组成侦察大队,赴云南前线参战。奉中央军委的命令,第43军所属侦察分队统一组成侦察大队于1984年7月至1985年5月,赴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者阴山战区遂行对越侦察作战任务。 大队以军侦察机关和各师侦察分队为基础扩编组建,共计767人。共编成5个侦察连:军属侦察连为一连(115人),第127师师属侦察连为二连(145人),第128师师属侦察连为三连(125人),第129师侦察连为四连(129人),第127师所属各团侦察排组成五连(140人)。大队部以军机关为基础抽调各师干部组成,军司令部侦察处长孔见任大队长,军政治部文化处长甘国良任政治委员。大队部设指挥、政工、后勤组,并编有通信、运输分队。各师侦察科采取以科带连的工作方法,主要负责组织指挥本师侦察分队。进入战区后,编为昆明军区第二侦察大队,直属军区前指指挥。 此次侦察作战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捕俘,查明情况;巡逻警戒,防越军袭扰。从而保证老山、者阴山主战场翼侧安全。第二侦察大队部署在者阴山当面西起八布河,东至中越边境3段11号界碑约100余公里地段遂行任务。大队部设在杨万乡。战中,鉴于者阴山战场雷多、敌人多,且作战区域植被少,不利于侦察作战的情况,为积极打击越军,扩大战果,经军区前指批准,大队跨出原定范围,主动寻找战机积极出击。有4个连先后多次进入普弄、马甭、马林、田蓬地区作战。 整个作战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7月中旬至月底),扩编组建,向战区机动;第二阶段(7月底至8月中旬),立足早打,积极开展进点后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9月底),慎重初战,认真摸索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第四阶段(10月初至12月底),积极作战,全面锻炼部队;第五阶段(1985年1月至5月),扩大战果,把轮战推向高潮。 此次侦察作战不同于一般的侦察作战,一是接受任务急,作战战时间长。从扩编组建到出发不到两天时间,部队进入战区后,马上就投入了作战行动,轮战时间近一年。二是独立性强,机动性大。侦察兵脱离建制单位,独立长时间地遂行作战任务,大队和各连都有较大的作战机动性和工作自主权。三是战场生疏,地形天候复杂。从中原来到西南边疆,战区是山岳丛林地,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给分队执行侦察作战任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四是作战任务重,样式多,政策性强。两山作战受政治、外交斗争的制约,军事行动胜负有着强烈的国际影响。五是边境情况复杂,对敌斗争策略性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战区多为同一少数民族跨界而居,具有通婚、互市、自由往来等传统习惯。加上少数民族有着“认亲不认界、认族不认国”的特点,所以对敌斗争的策略性较强。六是部队分散,渗透活动多,组织指挥和战勤保障困难。大队指战员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与战区党政军民密切协同,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我军的优良作风,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 在轮战期间,共开设观察所(哨)59个;调查询问561组次,2805人次;抵近观察4290余人次;渗透侦察122组次;设伏警戒4万余人次;组织各种战斗34次。共俘虏越军16名(押送中亡8名),击毙143名,击伤23名;攻占越军班防御阵地3个;摧毁越军驻兵点11个、仓库2个、桥梁1座;缴获机枪1挺、冲锋枪14支、单兵火箭发射筒12具,以及其他部分军用物资。全大队牺牲2人,伤20人。 功绩荣誉 通过近一年的轮战,第二侦察大队指战员经受了战火的锻炼,也取得和创造了荣誉。5个侦察连均荣立集体功,其中第127师侦察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第129师侦察连被昆明军区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第129师侦察连4班长张柱兵被中央军委授予“捕俘英雄”称号。第129师侦察连战士丁晓兵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第127师侦察连班长张安林参加了全国英模报告团。全大队共有16人荣立一等功、135人荣立二等功、450余人荣立三等功。所创造的战果和荣誉,均为首批赴滇轮战侦察大队之首,其中俘敌人数更是名列全军15个侦察大队第一。归建后不久,在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中,第43军番号和建制撤销。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第43军辉煌战史的最后一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训练手段 针对战区地形特点,首先着重进行了耐力和适应性训练。把野战生存、爬山、穿林等训练作为提高山岳从林地作战能力的突破口。从1984年8月到10月上旬,部队完成了280个小时的训练。其次则结合侦察作战任务有重点的进行技战术训练。在技术训练上突出军事地形学、多种武器的射击、排雷、新式装备的使用和战场自救互救;在战术训练上突出班排伏击捕俘、袭击捕俘。在练好技战术本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战术综合训练和各专业人员的合成训练。最后是模拟训练:在掌握敌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选择相似地形训练;准确掌握敌人情况按战斗程序训练;掌握敌基本活动规律,结合方案突出重点反复训练。在战斗中,大队注重了对新式武器装备器材的训练和使用,使高倍望远镜、激光夜视仪、野战照相和冲发设备、微声手枪、微声冲锋枪、轻型冲锋枪、手铐等侦察装备器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战样式 大队进点的第一天,就分批组织干部战士到国境线上勘察地形,观察敌情,使大家消除紧张心理。最初的几次作战行动,为了让更多的指战员得到锻炼,组织的规模都比较大,一般是一至两个连集体行动,主要遂行渗透侦察和破袭作战。虽然战果还不大,但是进点一个多月,全大队就有4个连队打了仗。实战证明,仗打得越多,部队战斗力就越强;战斗条件越困难,部队战斗力提高得就越快。大队在轮战期间共作战34次,最多的连遂行战斗11次。渗透侦察活动时间最长的达18至22天,最大纵深达10.5公里。在作战样式上,一是组织最基本的侦察活动。主要是开设观察所(哨)、照相、调查询问、抵近侦察等。让部队尽快熟悉战区的敌情地形。二是组织渗透侦察作战,大胆实施伏击、袭击、诱俘等作战样式。通过积极开展侦察作战活动,抓到了俘虏,打击了敌人,积累了从选择战机到确定方案和组织实施战斗的全过程的经验。三是积极探索战场派遣手段的运用,获取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情报。如1984年12月初,通过战场派遣掌握了越军行动规律,实施伏击捕俘一举成功,取得了俘敌侦察班长1名,毙伤敌5名的战果。四是初步实践了破袭、引导炮兵射击等战斗样式,使得部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战斗保障 主要由通信保障和卫生勤务保障构成。在通信方面,战前制定各种通信联络规定预案,搞好装备器材的保障和改革,使之适应侦察作战的要求,抓好各级指挥员、战斗骨干的通信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小型电台,在组织通联计划时做到有、无线相结合,由此较好的保证了作战指挥的需要。战区气候湿热,疾病多,易于流行。大队成立了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形势,建立病历档案,以防为主。作战期间共发放预防药31次,打预防针7次,做好卫生防病,搞好内务整洁。在战场救护方面建立四级救护组,即大队设手术组、连队设急救组、班排设互救组、个人带急救包。战中先后抢救伤员38名,成功率达96.5%。 典型战例 1、1连贡家湾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1月6日) 1984年11月20日,1连奉命进驻普弄地区查明铺榜地区敌情。经过1个多月多点位、多方向的观察,调查询问和抵近侦察,查明了距离我边境1.5公里的贡家湾越军的情况。发现每天13时到15时都有一名越军到寨子东南侧400米和1000米得两处水井挑水。根据敌人挑水的次数和数量,判断该处兵力不超过4人。大队长孔见和指挥组长崔洪军向边民核实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定下在贡家湾伏击挑水越军的决心。1连据此展开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定编为5个组:指挥组由大队长孔见、参谋崔洪军、王爱国、常西乾组成,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指挥;捕俘组9人,由连长陈顺国任组长,携带微冲3支、望远镜1付、手铐2付、861电台1部、7011指挥机3部,在贡家湾东南水井附近担任捕俘、押俘任务;阻击组6人,由指导员黄贤迎任组长,携带重机枪1挺、微冲1支、轻冲一支、15倍望远镜1付、861电台1部,主要监视敌人活动情况,以火力阻击追击之敌;火力组16人,由司务长任组长,携带高机1挺、重机枪2挺、40倍望远镜1付,主要以火力打击增援之敌,掩护各组行动;接应组22人,由副连长王以宏、1排长付志刚带领,负责接应捕俘组撤回。为进一步熟悉设伏地区的敌情、地形和道路情况,参战各组分批到观察所进行观察,选择相似地形进行模拟训练,明确任务和协同方法,熟悉伏击地区的接近路线、伏击和指挥位置。对容易发出声响和反光的武器用黑胶带进行固定和伪装,配发了足够的食品。各组于1985年1月5日14时前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1月5日21时20分,接应组从普弄出发,排雷23枚,开辟了1条100多米的道路,秘密进至12号界碑西侧无名高地西南鞍部。22时10分,按捕俘组、阻击组、指挥组、火力组的顺序搜索前进,经过12号界碑西北侧普腊村进至独立房屋,经观察没有发现可疑征候。6日2时55分,各组都到达了预定位置隐蔽待敌。6时10分,还是没有发现敌人的踪影,陈顺国当即决定,进入1号水井地区准备伏击。6时28分,捕俘组全部进入伏击位置隐蔽。7时40分,观察员报告:“贡家湾4名老百姓带着3条狗来到了水井,打水后返回寨子,另有3名带枪的越军向铺榜方向走去”。8时3分,观察员又报告敌人住房门口有1名越军在洗衣服。陈顺国判断敌人一定会来水井,令捕俘手做好准备。12时55分,发现洗衣服的越军挑着水桶,拿着脸盆向2号水井走去,陈顺国当即令捕俘组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在敌人挑水返回时将其捕捉。13时20分,我6名捕俘手沿水井西侧小树林进至交叉路口伏击位置。13时32分,敌挑水返回,进入伏击圈。陈顺国突然跃起将其扑倒。该敌拼命挣扎,捕俘手雷继忠上前锁住其喉部,另2名捕俘手用枪托猛击敌面部和腹部,并迅速堵嘴,将敌拖到小路旁戴上手铐,整个捕捉过程历时约2分钟。13时40分,陈顺国令6人押俘,其他人员按预案交替掩护撤出战斗。14时5分,发现在贡家湾东侧、铺榜垭口附近有10多名越军,火力组即以高机、重机、100迫击炮实施拦阻射击。经过10分钟战斗,毙敌7名、伤敌5名。15时55分,出击分队安全撤回国境线内。经审讯,该敌为群工组长,少尉军衔。 简析: 此次行动干脆利落,取得俘敌1人,毙伤12人的战果,而自身无一伤亡。从战前准备、战斗实施到撤出战斗,都堪称是捕俘战斗的教科书之作。 战前,分队分别在1717高地和下寨东北无名高地开设观察所,经过10天的观察,准确掌握了敌人驻地、水井的位置、敌人挑水的时间和路线,摸清了其活动规律,熟悉了伏击地区的地形和道路。 在制定作战方案时,抓好了4个关键环节:选最佳捕俘目标。经过侦察,发现贡家湾之敌态势孤立突出,人员流动量大,便于实施捕俘。尤其是挑水之敌,通常1个人活动不带武器,水井周围的敌情顾虑不大。敌往返一次一般需要30分钟以上,利于实施伏击。选最佳进出路线。1号路线是12号界碑通往铺榜的小路,便于部队行动,不易迷失方向。选最佳时机。利用夜暗雾浓的不良天候,秘密进入伏击地区。越军白天警戒回撤,下午13时到15时挑水,这个时候捕俘最容易成功。选最佳捕俘人员。从全连挑选出的捕俘手都是党员,其中干部2人、班长7人,老兵1人,军事素质都很过硬。 模拟训练严格扎实。围绕作战方案,根据挑水之敌可能出现的情况,选择相似地形反复演练捕俘动作和协同方法。针对接近路线上村庄多,植被少的情况,先后组织了6次通过村庄遭遇战的训练。为了掩蔽进入预定伏击位置,捕俘组连续3天凌晨4时进行掩蔽伪装训练。通过临战训练,参战人员做到了任务明、情况熟、协同好、打法清,心中有数。 战中机动灵活,敌变我变。当捕俘组在贡家湾东侧小路难以捕捉目标时,指挥员立即组织捕俘组进入1号水井区准备实施伏击。当挑水之敌向2号水井运动时,果断调整部署准备在其返回时实施抓捕。当敌人进入伏击区时,捕俘手动作迅猛,仅用两分钟时间就制服了敌人,圆满完成捕俘任务。 2、5连37洞北侧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3月9日) 37洞位于我国马崩乡当面,距离边境800米,越4号公路从隆花和37洞南侧经过,距离东北侧的苗皇帝山2.5公里。越军为了确保苗皇帝山翼侧和4号公路安全,在37洞和隆花各驻有1个连的兵力,并构筑了大量的工事。春节前,越军特工1个连的兵力分别在37洞和白沙品地区展开,不断对我黑山地区进行挑衅。并对我上屯弄、上黑山进行炮击。2月下旬,我对苗皇帝山之敌实施了炮火还击。3月7日晚,设在1683高地的5连观察所发现,越军5辆汽车沿4号公路进至37洞。次日11时至15时,又发现敌3批、每批4-5人,大部分不携带武器,到我观察所右前方500米处得水池挑水、伐木、搬玉米杆盖房子,加修工事。副连长刘远球返回马崩将情况报告大队长孔见和科长余伯达。干部会分析认为,昨天晚上发现的汽车可能是向37洞增兵,估计有1个连的兵力。敌人立足未稳,地形不熟,行动警惕性不高,决心对挑水之敌实施伏击捕俘。 侦察伏击群编为5个组:捕俘组由10人组成,连长罗伟才任组长,副连长张安林任副组长,携带冲锋枪2支、微冲6支、微手2支、7013指挥机3部、手铐2付、电警棍1根,秘密进至水池附近,选择有利地形组织伏击捕俘;接应组由8人组成,副连长刘远球任组长,携带冲锋枪8支,手榴弹32枚、7013指挥机1部、随时准备实施接应;火力组由20人组成,分别由田指导员和参谋常西乾、王兵担任火力1、2组长,携带重机枪2挺、轻机枪2挺、冲锋枪16支、手榴弹40枚、7013指挥机2部、望远镜2付,配置在1683高地及其东北无名高地,主要是压制1626高地和垭口之敌,阻击尾追之敌;指挥救护组由12人组成,大队长和科长负责指挥,携带冲锋枪8支、轻冲2支、40倍望远镜1付、两瓦电台和7013指挥机各1部。先由各组长在沙盘上明确任务、打法、行动路线、时间、协同事项、联络信记号,尔后再给组员进行明确,做好战斗准备。参谋林勤农负责组织炮兵行动,明确拦住和压制的目标。各项准备工作于21时前就绪。 3月8日24时,侦察伏击群按捕俘组、接应组、火力组、指挥救护组的顺序从马崩冒雨出发,沿1756高地北侧山谷,经下黑山村,于9日凌晨4时到达1683高地北侧无名高地。经现地观察,发现水井附近怪石林立,掩蔽条件好,决定采取一侧设伏的方式,捕俘手掩蔽在距离水井仅3米的玉米垛里。从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先后有7批贡26名越方群众,进入我伏击圈内割草、打水、放羊,最近的距离我设伏人员仅有3米。但我捕俘手一动不动,始终没有暴露行动企图。17时,7名越军从阵地上下来,张安林等人沉住气,透过玉米垛缝隙,眼睛死死地盯着敌人。100米、80米……敌人边走边说话,距水井约50米时。前面的1人走向水井边,后面5人向南侧玉米垛走去。前面的人到了水井边,就用竹竿吊着水桶打水,张安林等人猛然跃出,一下子将其扑倒,1班长尹在红迅速给敌人戴上手铐,用准备好的毛巾堵嘴。与此同时,罗连长和李家权、韦和成用微冲将来搬玉米垛的5人全部击毙。远处1人转身逃跑,张发学、尹在红紧追不舍。担任掩护的聂卫民和班长姚景顺、何红欣将其去路堵住。罗伟才大喝“诺布松空叶(缴枪不杀)”。敌人见无法逃脱,只好举起双手。尹在红和聂卫民将其反扭,3排长将手铐铐上。罗伟才即令捕俘1、2组押带俘虏撤离,自己带3组准备阻击敌人。这时垭口之敌听到动静,用轻重机枪向我捕俘组射击。捕俘组立即押着俘虏向山脚运动。当接近至山脚时,1名俘虏挣脱堵嘴的毛巾乱叫,敌人火力打得更加猛烈,并组织一部分兵力沿东北侧小路追击。1名俘虏顽抗不走,因山高路滑,追兵迫近,情况紧急之下,捕俘组将其就地击毙,押带另1名俘虏撤离。这时,指挥组呼唤炮兵火力对追击之敌和37洞驻兵点进行拦阻和压制射击,当场击毁越军驻兵点2处,毙伤敌20余名。当捕俘组将俘虏交给接应组时,俘虏趁上坎之际跳下逃跑,一转眼就跑出30多米。由于敌人火力猛烈,追赶已经来不及,张发学果断将其击毙。火力组一起开火,当场毙敌24名。捕俘组在火力掩护下迅速组织撤离,并以部分兵力占领1683高地西侧垭口,防敌断我退路。18时30分,参战人员全部撤回境内。 简析:
此次战斗的成功之处在于代价小(我无伤亡),战果大(毙敌31名,引导炮兵击毁驻兵点2处,毙伤敌20余名),在战术上体现出了如下特点:以快制敌,出其不意。整个战斗定下决心快、组织战斗快、完成准备快、打得快、撤得快。从发现情况、部署战斗、组织实施到撤回国境,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乘敌立足未稳之际,给予了其狠狠的打击。行动掩蔽,伪装巧妙。马崩地区社情复杂,仅下黑山村就有8户边民和越方通婚,而且来往频繁,互相传递消息。因此在接敌中3次避开村庄绕道而行,防止狗叫被人发现。完成伏击部署后,越方群众多人,近距离进入伏击地区活动。我捕俘组严密伪装始终没有暴露,较好的达成了战斗的突然性。协同密切,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威力。战斗中侦炮协同好,呼唤炮火后仅1分钟首群炮弹即覆盖目标,并对追击之敌实施了有效的压制。2个火力组在雾大,联络中断的情况下用指北针标定地图确定射向,进行标定射击。接应组和2个火力组同时向敌开火,给予其重大杀伤。 遗憾的是组织押俘不严密,在交接的时候警惕性不高,致使到手的俘虏乘隙逃跑,迫不得已将其击毙。虽然歼敌数量不少,但是未能达成捕俘战斗的预期目的。另外在通信保障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对器材检查不细,多数器材是从兄弟部队借来的,没有来得及检修。大部分电池电力不足,天线折断,影响通信效果。加上防雨措施不周,电台受潮,联络多次中断,影响了战斗协同。 <!--EndFrag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