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6120
- 帖子
- 81
- 精华
- 0
- 积分
- 131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3-24
- 最后登录
- 2016-4-24
  
- UID
- 116120
- 帖子
- 81
- 主题
- 47
- 精华
- 0
- 积分
- 131
- 威望
- 131
- 金钱
- 102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3-24
- 最后登录
- 2016-4-24
|

青山常绿 英魂永存
——记陕西老山军人为山川秀美工程再添新辉
晓 真
三、执着的军人后代
今年“七一”期间,陕西电视台播映了诉说节目“战友啊,战友”,郭建民平和深沉的讲述,唤起了一代人的心灵感应:
“我的父亲1935年参加红军,为革命戎马奋斗一生。在他的影响下,1970年我们家兄妹四人一起参了军。父亲很高兴,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在这方面对我们期望也比较大。”
“我十五岁参军入伍,多年受部队教育。在祖国需要时,义无反顾地参战,是作为军人的起码要求。”
“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战争降临的时候,我思想上主线条是明确的,军人的职业就是打仗。到今天我的日记还保留了‘没有经过战火洗礼,就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一段请战书,这就是我当时对军人的理解。”
“和平年代难得遇到一次作战,平时指挥任务重大繁忙,我下部队时总是用黄挎包装上照相机,把该拍的都拍下来(郭建民部分战地摄影小品见上)。这两千多幅照片,真实记录了战场上的点点滴滴,是我人生中最珍视的纪念。它们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是军队和国家的社会财富。”
“一场战争过去了,有许多伤残军人和烈士亲属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我们究竟活下来了,使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感情的重要。”离开部队十多年了,他依然深深怀念久远的军旅生涯,时常联系烈士亲属,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兄弟。
郭建民携妻子到甘南藏区旅游时,专程看望马占云烈士亲属,他向烈士的父亲马胜武敬酒致意。
每次出差旅行的日程表上,在拜访战友的同时,他一定要抽空瞻仰当地的红色遗址和革命纪念地 。
每年到西安烈士陵园看望父亲时,郭建民都去祭奠在南疆作战牺牲的战友,他感到烈士英灵在那里太冷清了。2001年清明节,老郭萌发了在烈士陵园举行缅怀战友活动的打算,就积极策划组织这次活动。他四处奔走筹备琐碎的会务事项,采购材料制作照片展板,经常忙到晚上一、两点钟。他还通过民政部门把八名西安烈士的家属一一找到,并设法通知了不少外地区、外省市的老山战友。缅怀活动于2002年3月17日如期举行,陕西省政法委书记武和平等领导同志专程前来参加祭悼,省公安厅的共青团员们也加入了这次活动。以下是陕西电视台的部分转播镜头:
虽然我们不会有久别重逢的拥抱,但我们的灵魂同在。只要你是军人,生与死已经没有界限。——摘自陕西日报记者戴吉坤(原139师415团报道员)留于西安烈士陵园的《生死独白》
怀念我部血洒南疆的战友。青春铸就男儿志,热血凝成忠烈魂!
放飞一群白鸽告慰英灵,我们热爱和平,但是没有忘记战争。
军旗下的承诺,他们担负起缅怀战友的使命。这就是军人的心,这就是战友的情,这是当今社会价值取向中最为缺憾的成分——把社会责任感看得这般神圣。执着啊,一代老兵!英雄部队锻造的军人本色,革命前辈打下的红色烙印。
郭建民讲,“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还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西安市民政局优抚处陈处长和西安烈士陵园杜馆长热心协助查找有关资料,免费为祭奠提供场地、鲜花和音响设备。陵园附近一建筑工地在得知活动需要立放照片展板的铁架子时,连夜焊好了几个送到会场。西安市交警支队二大队专门派员维持交通秩序。新城广场鸽房提供300只象征和平的白鸽供活动使用。省文化厅影视工作室减免了500元图片扩印费用……这样热情广泛的社会赞助使我们这些老兵为之欣慰。”
他还说,“那天陵园活动后大家一聚,餐桌上老战友久别重逢,欢声笑语,就像回到昔日的老山战场。餐后在饭店门口依依话别时,当年的离别情景仿佛再现。想到永别的战友悲从中来,大家终于压抑不住抱头痛哭……大家打算2003年约定一个时间,一起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牺牲战友的英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