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印之战追秘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24276
帖子
685
主题
147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880
金钱
84252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5
最后登录
2014-8-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8 15: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中印之战追秘 战争进程及结局大出常人所料。
第 1章 祈求和平,周恩来冒险访印 
  1960年4月1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上空阴云密布,细雨霏霏。弥漫升腾的水汽犹如浓厚的暮蔼,笼罩着整座城市。国际机场上的各色信号灯,也失去了往日的绚丽光彩,远远望去,好似一篷篷朦陇的光晕。
  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尼赫鲁,站在贵宾厅宽大的落地窗前,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的停机坪。他身着长袍,棕色的脸庞上嵌着一对黑亮而灵变的眸子,微微翕动的嘴唇不知在自语些什么。他步伐稳健,精神矍铄,除了那一头华发和唇间黑白相杂的胡须,任谁也不会相信,他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
  “这位老人推动了世界。”
  印度人这么说,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领导人都这样评价过他
尼赫鲁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印度的独立解放事业,先后5次被捕入狱。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人的组织才能,他和圣雄甘地一道,将印度各党派、各阶层、各种宗教信仰的民族团结到一起,终于赢得了印度的独立。随后,他又创立了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个对峙集团的夹缝中,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
  1955年的万隆会议,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顶点。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一道,极力倡导并通过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亦成为未经选举的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此刻,他的心境却如这阴雨的天气,晦暗、沉郁。
  他在等候一位贵宾,一个老朋友。
  这入就是5年前在万隆会议上,曾和他并肩站立,高举紧握的两手,向世界呼唤和平的周恩来。
  尼赫鲁的心情是痛苦的,他感到左右为难。
  
  第 2章 新德里,中国总理舌战群儒
  新德里,1960年4月25日晚7时3O分,周恩来将举行记者招待会。
  消息传来,顿时轰动了新德里的记者。
  各外国领事馆及新闻台社都知道,在此之前周恩来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这个意见遭到了印方的拒绝。为了使各国外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立场有进一步的理解,周恩来才决定单方面行动。
  新德里的新闻记者向来以敢于藐视权威和大人物,以尖锐的诘问和发难使别人难圆其说而引为自豪。如今,居然碰上一个敢在狮子嘴上捋唇毛的。
  晚7时一到,总统府圆柱厅里已是人头攒动、空无一席了。记者们静候周恩来登常经受过风浪和战火考验的周恩来阅历惊人的丰富,他似乎已经预见到招待会上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为了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平息一下有些记者有目的的愤怒火气。人一到齐,工作人员便开始散发早打印好的周恩来的声明,上面扼要简洁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边界从未划定,问题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不应片面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最后,周恩来将双方的共同点或接近点规纳为六条,一并印在显赫的位置上。
  晚7时20分,周恩来、陈毅带领随行人员走近圆柱厅的边门。韦尔娜突然闪了出来,惶急地说:“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周恩来微微点头,从容不迫他说:“谢谢您,韦尔娜小姐。”说完继续前行。
  韦尔娜又迅疾地抢到前边,语音凄颤地说:“周,这不是招待会,是射击场,您是唯一的靶于,上千只枪口都瞄准了你,你不能进去。”
  周恩来严肃了,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肩膀。“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韦尔娜没有危言耸听。的确,印度新闻托拉斯的一伙人,预先抢占了有利位置,准备在周恩来一走进大厅时,就狂呼口号,给他一个下马威。可惜得是,他们的注意力被手中的周恩来的声明吸引住了。以至周恩来跨进大厅,踏着红地毯,缓缓走上靠前排居中的讲台时,才有一个尖细的声音喊:“中国佬,滚出去!”但这阵小小的骚动还没等掀起大浪,就被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淹没了。
 
  第 3章 “里窝那”进攻计划出笼 
  1962年10月1日,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3周年大庆。当首都北京的夜空鸣响着隆隆礼炮,绽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的时候,印度首都新德里国防部作战厅里,正在进行着决定印度命运的作战会议,主持会议的是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参加会议的有击军总参谋长塔帕尔上将,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上将,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东部战区司令莱普森中将,第33军军长乌姆拉欧·辛格中将,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少将,参谋部助理迪隆少将,参谋部作战处长帕利特准将;此外,还有3位文职官员,内阁秘书凯拉,国防部秘书克萨林,情报局局长马立克。
  身为文职官员的梅农,虽然担当着国防部长的重任,但当他面对着一个个肩扛金花、绶带斜挂的将领时,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压迫感。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他的看家法宝便是斥责、嘲笑他们。因此,属下的将领对他多有不满,可又不得不感激他,因为他用频繁的调动不断晋升他们的军衔,同时又大幅度地提高了军官、特别是将军们的薪金。他在任期间,军队的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尤其是他同尼赫鲁之间极亲密的私人关系,没有一个军官不对此感到畏惧。
  梅农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后,说:“尼赫鲁总理已前往伦敦参加英联帮总理会议,临行时授权让我制定一个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我已经指令总参谋部拟定了,这就是“里窝那”作战计划,下面就请帕利特准将宣读作战计划的文本。”
  帕利特准将摊开文件夹,说:“取名‘里窝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这是一个地名,意大利的一个港口,二次大战时,总参谋长曾在那儿作过战,仅此而已。”
  接着,他宣讲了作战的任务和要点,在东部,要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要拔除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为了加强东部的军事力量,拟在最快时间内组建特种部队第4军,考尔中将亲赴东北边境指挥,并兼任第4军军长。进攻的准备,要在10月10日前完成。
  第 4章 艰难的印军先遣部队
  这是什么声音,低沉、暗哑、粗重而又恐悸。
  夜幕里,一个个“小甲虫”正沿着雪山女神垂在前胸的手臂颤颤的蠕动。她猜悟到了,这是坦克,当今尘世的杀人武器,它有钢铁的外衣,坚硬过铸塑自己躯体的岩石;它能喷射致人死命的炸弹,将现世的万灵之长送往另一个世界。
  它后面跟着一列列的士兵,都是吸吮着自己乳汁长大的生灵。他们背着杀人的凶器,正兴高采烈的走过来。好像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崎岖的山路,能变得再陡峭、再狭窄些吗?让他们走得慢些、再慢些。
  天庭飘落的雪花,能洒得浓些、再浓些吗?让他们被热血激昏的头脑清凉下来。他们还在急急地行走。
  知道吗,你们是在去赶赴一场生死宴会,结局只有一个——杀人或被杀。
  喜玛拉雅女神睁开穷通千年的慧眼,看到了割断的血管流淌着血的浓浆,洞穿的胸膛喷溅着血的雨滴,迸飞的弹片撕裂开血的肉体,……晶莹的雪岭被污血浸塌了,洁白的羽衣被浓烟炙黑了,无数的死之幽灵在空中飘荡、浮游,苦痛的呻吟和怨毒的诅咒充斥宇宙。
  死神在颠狂地舞蹈。
  两边都是可爱的子民,该庇护哪一方呢?
  女神的慧眼酸楚地合上了。
  也许,在法轮上,这是一场无可避免的劫难。
  “报告旅长,先遣支队报告,因天黑路陡,加上降雪,部队无法行进,可否就地宿营?报告完毕,上尉参谋尼兰詹。”
  达尔维准将走下吉普车,仰头看看黑幽幽的天幕,又抬腕看看手表,表盘上的绿色莹光指针告诉他,已经凌晨一点了。
  “通知部队,安排好岗哨,就地宿营,何时开进,等待命令。”
  “是。”尼兰詹行了个军礼,转身向前跑去。
  “走,跟我到前边看看。”达尔维披上大衣,对两个卫兵说。天寒、军队下发的羊皮大衣太重、太厚,达尔维不愿穿,便跑了几家皮毛店,买了块貂皮,又连夜赶制出来。
  如今抛下娇妻爱子,露宿在这荒山僻野里,心中自有无法倾诉的苦涩。  
 
  第 5章 24把刺刀对准中国士兵的胸膛
  在喜玛拉雅山脉的千百条峡谷中,克节朗山谷也许是最美丽的一个了。
  每年春夏,冰山上的积雪融化,顺着脊坡流下来,汇成清澈奔腾的克节朗河。受南季风的影响,河边草木葱茂,百鸟啁啾。沁绿的草坪上,几十种野花,随着气候的演变,霓虹灯般调换着绚丽的色彩。逗引得千姿百态的蝴蝶,在这儿翩跹飞舞。
  这是一个未染红尘的神话世界。
  此刻,中国士兵吴元明跨过克节朗河的择绕桥,来到桥西哨位上,正守护着这块原始的圣地。
  他今年22岁,四川江津县人,在这儿站岗已经一年多了。
  他由衷地喜爱这个地方。
  这儿莫不是家乡的再造吧!瞧,那涂满绿彩的石壁,不就是家乡的翠屏山嘛?哨位旁那片青葱的毛竹;正是儿时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游乐场呀!
  还有那熟悉的长长短短的鸣唱;
  还有那闻惯了的草木泥土的青涩的气息。
  唯一不同的是,这儿的山大都戴着顶白帽子,一年四季总也不摘。指导员说,那白绿相间它不热吗?每年暑季,吴元明一下岗,就爱脱掉衣服,浸到克节郎河里。这水冰冷、清澈,一会儿就能凉透肺腑。茶道上说:雪水沏茶是上上品,用克节朗河的水冲茶,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好的。自己在里面洗澡,是不是太可惜了。
  这些天,他不那么悠闲了,印军的飞机,时常在头上转,树林里,也不时闪露出一张张长满大胡子的脸。前天,他们居然围着桥头,修了3个地堡。他们要抢占这块地方吗?吴元明的心缩紧了。
  在这儿站岗,无疑是站在狼群之中了。
  他不怕,他是共产党员了。再说,后边有主阵地,翠屏山后面(他愿意这样叫),家乡的父老姐妹都在看着他。:果然,上岗不一会儿,印军从一个个地堡里钻出来了,摆着手、叫喊、端起枪做射击状。可是吴元明不理睬他们。
  一个布巾缠头,黑纱裹须的军官,带着30多名士兵,端着机枪、冲锋枪和上了刺刀的步枪,一步步逼了过来。  
  第 6章 择绕桥印军再次玩火
  天早透黑了,山林的夜,出奇的静。只有克节朗河水永不疲倦地弹奏着舒缓的小夜曲。
  桥面坑道里,潜伏着3名中国士兵。
  这是我边防团派出的前卫警戒哨。
  吴元明半蹲在坑道里,一边咀嚼着苦涩的草根,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敌情。
  他清楚地记得上岗前连长刘道臣的话。
  “根据情报,敌人这几天可能有行动。你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择绕桥是主要的通道,要保护好,桥西阵地不能丢。”
  “敌人如果向你们开枪,你们可以还击。这是昨天军区张司令员来视察时下达的最新命令。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有49名战友倒在他们罪恶的枪口下,这笔血债一定要他们偿还。什么时候反击,听命令。”
  对面树林里发出一阵唏唏嗦嗦的声响。
  吴元明赶紧捅了捅身边的沈定湖和王确云。
  今儿个敌人要动真的了。
  果然,树林里出现了几个黑瞎子般的人影,慢慢向白天的哨位逼近。
  哨位上有两个穿军装的草人,是吴元明和战友们扎的,晚上立在那几,和真的没啥两样。
  敌人上当了,吴元明慢慢探出枪口,心里忍不住想笑。
  “哒哒,”两声枪响。
  印军打响了第一枪。
  吴元明冲着响枪的地方“嘟嘟”就是一梭子。
  只听对面“哎哟”了一声。山林又恢复了沉寂。
  沈定湖贴着耳朵问:“敌人撤了吗?”
  吴元明悄声说:“只敲掉一个,他们肯定还要搞鬼。”
  “轰隆!”一声爆炸。两个草人倒了。
  敌人以为枪没打准,扔出了两颗手榴弹。
  沈定湖正要还击,吴元明一把拉住他,咬着耳朵说:“别急,等他们露脸。”
  果然,几个印军见没动静,站了起来,晃了晃手电筒,要欣赏一下刚才的战果。
  “打!”吴元明的枪口首先喷出了一溜火舌。沈定湖、王确云的冲锋枪也像刮风一般响了起来。
  敌人像受了惊的兔子,回头便跑。
  晚了,愤怒的子弹雨泼般倾泻过来。
  枪声停了,一个受伤的敌人还在高一声低一声的痛苦地喊叫着,他大概是刚才那伙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了。
  
  第 7章 中国军队被迫反击 
  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这次自卫还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击方向为克节朗——达旺地区。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在克节朗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自2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在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阶段作战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战前,印度当局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特点,以部分兵力反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部分兵从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断敌退路。这样,便形成了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的多路向心合击,经1天激战,我军占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歼灭印军一部。19日,占领邦迫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近千名逃敌。尔后,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分兵力继续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一线。在瓦弄方向,我军一部于16日晨发起反击,歼敌一部,印军第4军军长和第11旅旅长仓皇逃走。我军在当天下午即占领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击,至21日,先后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地区,我军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残存在我境内班公洛地区的6个印军据点,歼灭大部守敌。在东段中部,我军也于11月18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歼敌一部。
   第 8章 毛泽东下令中国军队“退避三舍”这是1962年11月中旬。毛泽东独自走出了中南海春藕斋,舞场里的乐曲还在响着,节奏悠长舒缓……稍顷,周恩来总理也走了出来,他们沿着中南海的林荫道边走边谈。
  毛泽东望着涤着水面的柳丝,回头问道:“信已经交出去了吗?”
  “已经全都交出去了。”
  11月17日,中国总理周恩来给亚非20多个国家的首脑写了一封长达20多页的致函。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的原则立场,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
  “一边是军事仗,一边是外交仗,都要争取主动。我看打得差不多了吧?”毛泽东问。
  “总参送来的报告,部队士气高昂,东、西两线都推进得很快,已经到达传统习惯线,歼灭敌人5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基本上是歼灭战。”
  “为了给和平谈判造成有利条件,我们准备就地停火,部队后撤。”
  “我看可以,就地停火,退避三舍,我们让他们一点,也看出谈判的诚意。”毛泽东在甬道边的石凳上坐下来,随手又点上了一支烟。
  周恩来双手抱在胸前:“这样做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
  “我们做了这就是先例,总要有人先做吧。”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时候,目光平视着远处的红墙。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
  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
  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遵此,现将部队下一步行动部署如下:……
        总参谋部   1962年11月21日24时
  11月21日清晨。新德里。
  一队高级轿车鱼贯驶向新德里机常街头一片冷清,街夫正在清扫街角上的落叶和垃圾。
  内政部长夏斯特紧裹着长领大衣,心急如焚地坐在轿车里。他将到阿萨姆邦紧急视察,重整提斯浦尔行政机构,给民众以胜利的希望和信心。他心里明白此行凶多吉少,别说是他,就是总统亲自来,也难有回天之力。
  轿车在新德里机场候机厅外面停住了。他们正欲走进候机大厅。
  在候机厅门口,报摊前面围满了人,不少人在争购报纸,有的人异常兴奋,互相握手拥抱。
  部长秘书是个富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他走到了报摊跟前。
  他看到了一行醒目的大标题:中国单方面宣布就地停火,并将马上撤兵。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条新闻。随手抽了一份报纸跑了回来。
  “部长先生,中国人宣布就地停火了!”
  “停火!”夏斯特大吃一惊,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该怎么办?”
  夏斯特思忖了片刻说道:“回去,我们先回去。”
  车队又向新德里市区驶去。
  “去总理私郏”夏斯特对司机说。
  汽车停在尼赫鲁私邸外面的街上。夏斯特匆匆走进了客厅。
  尼赫鲁一边整理上衣,一边走了出来。
  “发生了什么事情?”尼赫鲁问。
  “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夏斯特将报纸递给尼赫鲁。
  尼赫鲁接过报纸,一连看了几遍,看来他根本不知道中国停火的消息。
  “他们为什么不打了!”尼赫鲁自言自语道。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被中国军队包围的印军,大部分不知道停火的消息。包括帕塔尼亚少将对此也一无所知。
   11月22日晨,整个战区一片宁静,瓦利少校带着几名印军士兵,拖着饥肠辘辘奄奄一息的身子,在邦迪拉以北的密林中寻找可食之物时,碰上了一支中国巡逻队。
  一名中国军官向他们走来。
  瓦利少校有气无力地拔出手枪,他的手哆嗦了一下,手枪掉到雪地上。
  你连开枪的力气也没有了。“中国军官捡起瓦利掉在地上的手枪交给他。用流利的英语说:”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全线停火。“
  ”这真……真是个好消息,有……有吃的吗?“
  中国军官将一袋炒面,扔给瓦利少校。
  中国巡逻队走了。
  瓦利少校双手捧着炒面,凝噎无语。
  帕塔尼亚少将在原始森林中已经躲藏了5天5夜了。
  天亮时分,他从树洞中爬了出来,扶着树杆吃力地站起来,他身上的最后一点力气已经消耗殆尽,他感到身子轻得如一张纸。
  阳光将巨大的树影投到他的脸上,他的脸色惨淡如雪,他看到在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一队印军溃兵正在寻找着什么,他们面带喜悦,好像遇到了什么令人高兴的事。
  天空中传来了巨大的轰鸣声。一架军用直升机降在林中的空地上。从飞机上跳下来两个印度军官。
  路透社提斯浦尔28日电:被中国人在色拉山口切断的印军司令帕塔尼亚少将昨晚被直升飞机安全载抵这里,同一架直升飞机还运来了3名受伤的印度人。
  帕塔尼亚将军在山地的丛林里走了5天,没吃饭没喝水,他是在直升飞机紧张地搜寻以后才被找到的。据这里报道,被中国人切断的其他军官和士兵也开始从中国的防线后面奔向平原。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1963年5月26日,春城昆明阳光明媚。在昆明机场的跑道上,停着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
  一大批中外记者等候在候机厅的门口。在候机大厅内,中印政府官员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正在轻松地交谈。
  几辆大轿车驶到了候机大厅门口。第一个从在轿车上下来的是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他身穿笔挺的藏灰色毛料西装,脸色红润,面带微笑向记者们摆手。跟在他身后的是几十名被俘的印军校级军官。其中只有一名满脸胡须的印军老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11旅的马盎营士兵车拢车隆被罗兹中校独自丢在原始森林中,靠树皮苦撑了3天3夜。一位头部负伤的中国军官上尉连长李荣汉,在水沟里发现了昏死的车拢李荣汉用负伤的身子,背着车隆,爬出了原始森林。在山角下李荣汉拦住了一辆中国军队的吉普车。从车上下来的是54军军长丁盛和副军长韦统泰。
  ”报告首长,这里有一名印军伤兵。“
  丁盛将军走到路边,弯下腰间:”他还活着吗?“
  ”还有一口气。“李荣汉回答。
  车隆吃力地睁开眼睛,映入他眼帘的是中国将军肩上的金星。他吓呆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
  韦统泰看了一下手表:”马上用车把他送到后方医院,要全力抢救,告诉院长这是我的命令!“
  车隆终干活了下来,而且今天将返回他的故乡。
  《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小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车隆先生,听说是一名中国上尉和两名中国将军协力救了你的命,对此你有何感想?“
  车隆显得非常激动:”我当时吓呆了,我不敢相信,神话。“
  周围的记者都笑了。
  ”你在中国的感受如何?“
  ”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他们爱我,我也爱他门,以前我恨他们,那是以前。“
  达尔维准将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他面对记者众多的问题,已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我想说,中国对待战俘是充满人道主义的,是非常尊重人权和人格的。我已经多次给我的妻子写信,告知她,我在中国很好。我早已肯定的告诉她,我将很快返回印度。“
  有记者问:”难道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会不会处决战俘?“
  ”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战前在陆军总部我曾经认真研究过中国的战俘政策,没想到我又亲自尝试了一下,中国不会那样做。“
  法新社记者问:”您对这场战争有什么见解?“
  ”我不想谈更多的,我们的武器装备胜过中国,训练素质也不比中国差。但是我们谁也不会想到中国士兵会用身体滚过雷区,用胸口去抵枪眼。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还有他们的俘虏政策,如果战前印军士兵了解了这一点,我想他们恐怕比现在更难指挥。“
  印军战俘鱼贯登上飞机。车隆拥抱着中国医护人员,声泪俱下。站在一边的印度政府官员尴尬的转过脸去。记者们抓紧时机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他们知道这种真实场面,不可能是中国政府精心安排的。
  达尔维准将最后一个登上飞机,就像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他最后一个撤出章多一样,仍然保持着他军人的风度和尊严。
  他举目遥望了最后一眼中国苍翠如碧似锦如画的山河,心头竟浮起一丝惜别之情。
  达尔维准将回国后,曾两次得到提拔。1965年指挥一个旅,参加过印巴战争。但他始终没有被提为少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在陆军中被公认为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达尔维的重要军事著作《喜马拉雅的失策》对中印边境战争的独特看法,使其成为一部军事名著。
  印度国防部于1965年发表了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陆军损失的数字: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被俘:3968名失踪人数大于死亡人数,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如果中国军队推迟宣布停火,如果印度上兵了解中国战俘政策,那么情况又会怎样呢?
  在中国军队停火之后,至少有5000到7000名印度士兵,从原始森林中得以生还。
  中国遣返了全部战俘,仅有26名印军士兵因重伤抢救无效死亡。中国方面全部附有详细的病历和抢救记录。
  停火之后,印军东部军区司令森中将,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几乎同时向乔杜里参谋长提出了辞职。
  乔杜里中将批准了森中将和帕塔尼亚少将的辞呈。他劝说考尔到旁遮普邦从事军训工作。考尔一口回绝了。
  尼赫鲁曾劝说考尔不要辞职。他在给考尔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毕奇:对你的辞职,我感到遗憾。我曾努力劝你不要这样,但是既然你坚持要这样做,我也就无能为力了。导致你辞职的事件是伤心的,我们中间许多人也为此感到苦恼。但是我相信,关于这些事件也不能特别责怪你。有许多人要对这些事件负责,也许这些事件只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
  我相信,像你这样一个精力充沛、有爱国心的人是不应该无所事事,不为国家效劳。也许,不久你可以找到这类对国家有用的工作。……你的新挚的贾·尼赫鲁尼赫鲁事后曾提议让考尔担任副部长一类的职务。即使这种有职无权,无足轻重的文官闲职,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后来金融资本家特贾博士聘用了考尔,考尔干了一段金融,这一行实在不是职业军人所为,考尔屡试不顺,只好悻悻辞职,从此考尔在军界、政界彻底消声匿迹了。
  中印边界战争对任何人的影响都不能和尼赫鲁比肩相齐。
  尼赫鲁的个人影响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不结盟运动几乎瓦解了。他整日病魔缠身,沮丧不堪。公开化的批评和攻击与日惧增,有人公开叫他下台,人们感兴趣的是谁来当尼赫鲁的继承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1964年1月8日,在布巴内斯瓦尔召开的国大党年会上,坐在主席台上的尼赫鲁突然中风,左侧瘫痪。1月26日到4月2日,在征得尼本人同意后,秘密为他的健康举行了宗教祈祷仪式。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的心脏病猝发,在家中去世。
  中国军队后撤后,印军自1963年开始,又逐步向前推进,继续侵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大片领土。对此,中国政府仍以维护中印两国的传统友谊为重,继续主张通过和平淡判协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30年来,尽管中印两国进行了多轮会谈,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中印边界问题仍无长足进展。
  30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的诚意。历史还将证明多久?
  喜玛拉雅山上的积雪,年复一年,依然洁白。中印同为喜玛拉雅山脉的两大文明古国。当我们立足于世界屋脊,鸟瞰这个风云变幻的旋转球体,中国人民不希望看到来自任何一方的黑色烟尘玷染这座圣洁的冰峰。

原著  blue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7-28 02:52 , Processed in 0.1421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