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6595
- 帖子
- 41
- 精华
- 0
- 积分
- 0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7-9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106595
- 帖子
- 41
- 主题
- 6
- 精华
- 0
- 积分
- 0
- 威望
- 41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7-9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越边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两山轮战,驻扎在杭州步兵第一集团军也开赴前线,期间,涌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原二十集团军军长杨石毅之子杨少华,他是诸暨人.将军的孩子没有有些高干子弟那样想方设法逃避战争,却踊跃参加了保家为国的战斗,曾经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二十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样的英雄呢!他的父亲,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
下面是有关那场战争中杨少华参加战斗的描述,全部真实.
沉重的142高地,1984年7月12日,以三五二零六部队八连三排代理排长李海欣为首的15勇士,就是在这一天,他们在这个小高地上,顶住了敌人上千发炮弹的轰击,打退了越军一个加强营的6次进攻,激战十余小时,毙敌104名,牢固地守住了高地。在战斗中,李海欣排长英勇奋战,胸部负伤,仍坚持指挥,连续按响了三颗定向地雷,将敌炸退,最后壮烈牺牲。战后,李海欣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人们把15勇士坚守的142高地,称誉为“李海欣高
地”。
杨少华,云南边防某部副连长,那年他27岁……
杨少华,西子湖畔长大的当代青年,我军一位高级将领的爱子,老山前线冲杀出来的基层指挥员……
1985年1月15日在“李海欣高地”上,杨少华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在我炮兵的配合下,打退越军3个营另1个特工连的8次进攻,与敌激战近17个小时,打死打伤越军350余人……
以下是杨少华接防“李海欣高地”后发出的三封家信,信是写给他的父亲杨石毅。
( 一 )
爸爸:
您好!我是在隐蔽部里给您写这封信的。现在,敌人密集的炮火正倾泻在高地上……
我所在的高地,被人们称为生死线的起点。我要告诉您的是,我们的战士太可爱了,他们无愧于“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赞誉。他们绝大多数都出生在1965年--1966年之间,可以说是生在动乱时期,长在调整时期,处在改革时期。他们本可以和大后方的同龄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可战争一到,他们毅然告别了父母,离开家庭,走上了这炮火连天的沙场。平时看起来,我手下的兵们,还都是些孩子,个别人还有点淘气.散漫,可上了前线,他们的形象就好似猛虎,面对死神,他们冲锋杀敌,义无返顾,他们正在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而拼搏……
我的战友们,有的已经悄然走出人间,有些成了终生残废。我真为他们痛惜,他们走的太早了。人生的路才刚刚向他们招手,他们就走了,永远的走了。
爸爸,战争使我清醒了。我们这些红旗下长大的人,在和平时期,总觉得社会这样或那样,永远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炮声震醒了我,我想,我们该满足了……
爸爸,前线的战局有些紧张。我防御前沿呈“犬牙交错”态势,同越军对峙着。当您收到此信时,我已战斗在“李海欣高地”上了。目前,有迹象表明越军正在准备大规模的反扑。爸爸,我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既然我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那就要准备为这个选择做出牺牲。军人是要讲武德,我必将奋战到底。如果,我真有不幸,在九泉之下,我也是感到光荣的。
另外,烟已收到,谢谢您。拿到后,兄弟们太多,我们“同甘共苦”了。
两封来信均以收到。我一定遵照您给我指引的方向干下去,不辜负您和全家人对我的期望。爸爸,只能写到这了,XXX高地和敌人接火了,我可能今晚就上去增援,就此搁笔。
礼
向家人问好
儿:少华
1985年元月9日 16:15
( 二 )
爸爸:
您好!我于1985年1月10日晚21时35分,正式接防“李海欣高地”。
“李海欣高地”与越军对峙近一年。敌人对这个高地倾泻了成千上万发炮弹,整个高地,已成一片焦土。我们上阵地后,越军每天都对我高地炮击,平均每天高地落弹不下250发,每个哨位都要承受几十发炮弹……
我高地三面接敌。爸爸,“李海欣高地”可以说比当年五圣山战役的上甘岭还苦。
爸爸,敌人有开始进攻了,就此搁笔。
儿祝您身体健康。
( 三 )
爸爸:
您好!我们于元月29日转为预备队。现在前线仍在炮击,我近几天将奔赴一线。
元月15日,进攻我高地的越军为3个营外加1个特工连,战斗从凌晨6时30分开始,到晚上21时结束。我们在炮群的配合下打退越军8次进攻。战斗中,表面阵地失守,我和战友们退守坑道,最后又恢复了原防御态势。一仗下来,歼敌350余人。
现在,我们是在一片悲壮的气氛中进行训练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仗下来,一些家庭免不了失去家人,这使我们这些指挥员很难过,我该如何向烈士们的家属交代啊?……
爸爸,我在“李海欣高地”这一仗中,名声外传了。人们都说,一个军长的儿子战斗在“李海欣高地”上。采访和给我照相的人很多,真是忙的不可开交……。爸爸,但我清楚,等待着我们的还有更大.更残酷的战斗。
别的就不多说了。无特殊情况,我会每月写信回家的。
礼
祝身体好,精神快乐
儿:少华
1985年2月30日
下面是他的父亲原二十集团军军长杨石毅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地书信:
保琴弟弟:
十月底给你的信,谅已收悉,近来你身体好吗?甚念。
两个多月未和你通信,想你一定在纪(挂)念着我,或许不了解我的情况,你也会责怪着我;当然这也难怪于你。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朝鲜格局的紧张,美帝在10月24日发动了结束朝鲜战局的总攻势,集中了20万部队分东西两路向中朝鸭绿江边境推进,企图在12月20日结束朝鲜战争。在这样情况下,毫无疑问严重地威胁了我祖国的安全,美帝又公开地轰炸我东北,侵占我国领土台湾,弄得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在这紧迫的形势下,在中央人民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我志愿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役。当我第一次跨过山青水秀的鸭绿江,进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心实有说不出的愉快与兴奋!
入朝后经过了十几天的长途急行军,27号晚上,我们配合西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共同对美帝侵略军发动了总反攻,我们部队向长津湖下碣隅里一线的美陆战1师、美7师进行了分割包围,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歼灭美陆1师大部、美7师过半的伟大胜利(详细战果请看报纸)。
为什么我们能取得这次战役的全胜呢?我想很简单,胜利一定属于为正义而斗争的我们。这里我想举一些艰苦的事实。
1.没饭吃饿肚皮:入朝后的第五天,(在)受到美国空军强盗摧残的朝鲜,(我们)经常以苞米黄豆做主要粮食,油是根本找不到一滴,口渴吃冷水,营养不足黄豆充饥,弄得大家上吐下泻,地蛋(番薯)救活了我们的生命。在无后方作战当中,仅仅搞到一些地蛋生吞熟剥地度过了三天,地蛋吃光了,只有挨饿,或白雪充饥,两天没吃的,我想想实有说不出的难过。但为了任务,我们始终咬紧牙关,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
2.冻得留下半条命:朝鲜的天气恐怕你是想像不到的,现在已经零下20多度(最冷时零下40多度),在冰天雪地中我们不但坚守了阵地,而且和美帝争夺着每一个阵地,展开了反复的冲杀。呼啸的西北风,几尺厚的白雪,不融化的冰冻,仅穿一件棉衣的我们,在这样酷寒的天气里,哪里不使人冻死与冻坏呢?身体瘦弱的少数同志,被酷寒的天气夺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占部队三分之二的同志冻坏了手脚,甚至部分冻成了残废,锯了手脚。天气冷到这样的程度,冻成这样的惨状(冻起大泡、溃烂、皮肤细胞坏死、手脚枯干),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所见到的。
3.火海中与敌厮杀:我们不仅以18世纪的武器(原文如此——编者),战胜了20世纪50年代机械化装备的美国部队,这是不容易的事情,这也说明了这次战争的艰苦残酷性。白天晚上数百架美机轮番不停地在我们头上扫射轰炸,各种口径的大炮轰炸不息,坦克汽车向我们阵地猛扑,自动武器在接敌之际横扫着我们。但是有气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但没有被这些所吓倒,相反战胜了敌人,缴获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第二天又请美国烂屎兵尝尝自己火器的辣货的味道。
朝鲜经过了半年战争的摧残,大小村庄几尽毁灭,现在已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村庄,到处是一片凄惨的瓦砾。美帝*淫掳掠的恶迹,到处使人不忍目睹。但是不屈的朝鲜人民,他们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下,我从未见到过一个朝鲜人民在哭泣,他们始终是愉快的心情,(坚信)总会有胜利的一天。美帝的罪恶行为掀起朝鲜人民抗美的怒潮。朝鲜人民是有骨气的,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值得我们钦佩。
亲爱的保琴弟弟,我在朝鲜生活虽然艰苦,伤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但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是决不会动摇的,头可断,志不屈。为了世界的和平、祖国的安全、朝鲜人民的解放,我应贡献我的一切,完成我伟大的志愿,直到驱逐美帝解放朝鲜。回国后,一定和你畅谈庆贺。
值此元旦之际,特向你致贺,并祝你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杨石毅
1951年1月1日晚于朝鲜下碣隅里营部
(编者注:此信刊登时略有删节)
写信人:杨石毅,1950年11月至1952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志愿军第二十军六十师二营教导员。1986年离休前为某集团军军长。此信写给其弟弟杨保琴。
资料提供者:《钱江日报》记者徐澜。
提供者附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里,我们见到了今年75岁的杨石毅将军。5年前由于脑血栓,医院三次发出病危通知书,按将军的话说“几次去了龙驹坞”。现还在康复中,只是左手无力,行动有些不便。但回忆起50年前抗美援朝那一幕,老将军仿佛又看到了猎猎战旗,听到了号角声声。他说:“经历过战争的人都记得文天祥的这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很难说我最难忘哪件事,因为桩桩事情我都记在了战地日记和我的心里。1950年9月我们还在上海崇明岛海上练兵,接到奔赴朝鲜前线的命令,连动员大会都是在火车上开的,能扔上车的部扔上了,急急奔赴前线,穿的都是单衣草鞋,一到了零下三四十度的朝鲜战场,无法适应严寒天气。现在一闭上眼,眼前都是战士们冻得溃烂的双手。”杨将军说,“我只想告诉后代四个字:艰苦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