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国之西南生逢1962―忆昔中印边界影子战争(下篇)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0805
帖子
350
主题
86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22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8
最后登录
2014-8-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2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四、张国华与进藏18军

  中国进军西藏后,中印两个亚洲新兴的重量级巨人第一次有了面对面互相端详的机会,传统的缓冲地带——西藏,实际上已从政治地图上消失。然而,俩巨人都在忙着里创和喘息,无暇他顾,于是整个50年代,都是中印友好的全盛时期。然而,异民族间的猜忌和防范,则始终是凌驾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之上的文化“潜意识”。试举两例:

    1950年印度立国还不太久,就派军开进未划定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占领了达旺。中国政府虽然默不作声,却并不意味着它承认和接受了这一现实。

    1952年,中国军队入藏立足未稳,藏人纷纷囤粮积水,商店关门。军委也驰电不许进藏的第18军就地买粮筹粮,连街上的零售食品也不能买,以免人心浮动加剧。而汉兵除了几块压缩饼干,别无长物,加上“高原反应”,军营中浮肿和昏厥者不在少数。此时外交部长周恩来与印度政府协商购粮,运入西藏,以济燃眉之急。

    岂料军队吃了印度大米后普遍愈见浮肿,贺龙及驻藏部队司令张国华都怀疑印度方面下了毒(有来往电文为证),要求内地火速援粮以代替印度大米。后因康藏线大雪封山而作罢。

  再经化验,才明白印度大米缺少维生素B族,必须辅以含有大量维生素B的青稞才能食用。这种“友邦”关系及其心理,听起来这很象是《三国演义》里的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故事。

    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大出风头,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和平共处的楷模。但同在这一年,中印开始就边界摩擦问题交换外交照会,此后不厌其烦,越演越烈。

    1956年,印度尼赫鲁总理亲自写信邀请达赖、班禅两尊活佛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磐2500周年的宗教大法事。印度虽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印度人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不信甚至是歧视藏传佛教。尼氏及整个印度政界无疑是支持“藏独”的,这其中并无道义可言,有的只是现实的政治考虑。于是很多种势力都在游说达赖留居噶伦堡,以至周恩来亲赴印度劝说达赖回藏,并当面指责尼赫鲁及印度政府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达赖喇嘛回藏了。然而,1959年的西藏事变,达赖终于逃亡印度,而中国的“平叛”一直延续到1960年8月才基本肃清藏人的武装抵抗。

    兵戎相见1959年8月,与西藏“平叛”的同时,中印边境(朗久)发生了首次武装冲突,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印度军人的一死一伤,令新德里朝野哗然。

    事情最基本的实质是:中方认为边界未划定,我方是呆在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内;印方认为边界已划定了(就是中国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国政府都未予承认的麦克马洪线),我们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受到攻击。象这样根本的分歧,凭双方火气冲天的来往照会事实上已无法谈得拢。人们不妨再参照另一宗事件——1960年7月,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在巡逻时不慎将一位前来洽谈盐粮交换的尼泊尔尉官击毙了,北京即向尼国道歉并赔偿5万卢比。而当时中尼的边界也并没有划定。中国的厚此薄彼,显然是对印方不假以词色,并随时准备以牙还牙了。

    印度方面完全不在乎中方的态度,在边境上全面推进,广设哨所,武装巡逻也一再深入禁地。印方何以如此有恃无恐?很奇怪的是它并非源自真正的军事实力,而是本着一种虚幻的“道德优越感”。万隆会议后,最耀眼的光环是落到了和平使者尼赫鲁的头上,周恩来只是他的配角,连整个中国也只是排行第二的老弟并领受着印度的恩宠和提携。这当然不是笑话,印度其时是不结盟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中国因中苏和中朝的政治、军事条约,根本无缘挤进这一集团,只能以观察员的身分出席。何况中国正内外交困,国际社会的禁运和制裁犹未有穷期,1960年的中苏决裂及席卷全国的大饥荒,更令中国的国力降到最低点……

    1962年,西藏党政军的第一把手张国华中将回京出席了著名的中国中央“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宣读了“罪己诏”,并引咎“退居二线”。张将军会后暂留北京调养他积劳成疾的“高原病”。然而就在此时,印军先后在朗久和空喀山(边境西段)越界攻击,中国边防军虽一直奉命龟缩在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之后,并有与敌遭遇50米外不许打枪的规定,但对奔袭至眼皮底下的印军还是作出了火力回击(毙敌9人、俘敌7人)。9月20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对中方的尺冬哨所发动围攻。至10月中,中方已有47名官兵伤亡。中国中央及军委总部三天两头招集紧急会议,并都召来张国华列席。意气本有点消沉的毛泽东也抖擞起来,他显然乐见全党的注意焦点都从大跃进失败的阴影中转移到一场迫在眉睫的对外战争之上。毛亲自主持中央常委会,作出了“自卫反击战”的最后决策,    身经百战的张将军要重披战袍了。

    张国华指挥的18军,在国共内战时与国军的五大主力“整11师”和“181师”都展开过血战。181师是西北军的精锐,于1947年被18军的前身部队所歼灭;整11师是18军的死对头,曾捉对厮杀多次,最后整11师在淮海战役中被歼。

   18军虽没参加韩战,但1951年还跟藏军会战昌都。1959年“平叛”,一直打倒1960年底。可以说它是一支打仗年头最长的部队。但18军也不是没有弱点。初入藏时,毛泽东亲自许诺过驻军“三年一换”,不止一个“三年”过去了,丝毫不见换防的意思。加上内地家乡大饥荒,几乎家家都有人饿死,驻藏官兵军心浮动已非一日。中央军委对此也是知道的。所以,在中央常委会上,贺龙元帅说:“如有临阵脱逃的,要象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徐向前元帅说:“要选兵选将,干部不但要军事上行,还要有政治头脑,要勇敢。”刘伯承元帅则说:“要明确,这次不是和他们的边防警察打,是和他们最好的、曾经参加过二次大战的正规军打。要告诫部队,不要骄傲。”

    张国华表示有信心打赢。罗瑞卿总长问根据何在?张说:“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打过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没来过高山,我们却长年驻守高山……”

    毛泽东则对着地图沉思,他说:尼赫鲁的底牌是以为中国不敢打他。然后毛指着地图上印军的据点,用湖南高腔说:“扫了它!”

    周恩来接着说,中国已将决策通知了苏联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没表示反对,还对中国驻苏大使说:苏联也得到了类似情报,如果中国受到了攻击,反击是很自然的事。至于美国,周恩来分析说,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张国华受命后即刻飞返前线,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对首战之21平方公里作战范围里的2000多印军,张说:“我的决心是,准备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战斗团满员。”他指示,军区指挥所前进到麻麻,由他亲自指挥东段达旺方面的战斗。必要时副司令员一级的干部可以下到团里去加强。张将军又问西藏工委的侯杰,能否在24小时之内运送50车炮弹到前线?侯杰面有难色:“190公里呀!路况你也清楚……”张怒目一瞪:“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

   侯杰指挥藏汉民工,马拉骡驼,攀过险峻的冰山绝谷,仅十多个小时就把军火送上去了。“军中无戏言”,我们可以看到,张将军这种灭此朝食的气概,对后来的战事进程产生了很直接的影响。

    这时,中央军委的诸将帅对这场边界战争相当审慎,发出了“慎重初战”的指示。中国和印度打仗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印军实力怎样?谁也没底。估计没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最好死猫当老虎打。军委的意见是,初战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作战方案。

    张国华作为一位沙场悍将,又长年驻守西藏,此时内地的现实是国库空空,民不聊生,张将军只是从文件里知道个大概,作为一个戍边“节度使”,他事实上置身于最复杂和棘手的政治之外。而这时刚刚从“七千人会议”后缓过气来的稳健派并不想再惹太多的麻烦,与邻国开战毕竟不是一碟小菜,小打一下,见好就收,当为上上之策。但张国华并不这样想,他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打就要把印军的王牌第七旅连锅端!

    这一方案在前线指挥部也并非人人赞同,但张得到了政委阴法唐的支持。张谓:一般说来应先打弱的,但我们受地形限制,不如先打强的,吃掉主力,敌人就乱了,容易各个击破。张亲自点将从政治学院调回来参战的155团政委乔学亭也说:经侦察发现只打一个点部队拥挤,敌军还可能从两面侧射和出动增援,不如采取中央突破,穿插纵深,羌登、卡龙一齐打。前指的其他将官认为,仗既然打大了,战役发动的时间就要推迟两天,好让部队作更充分的准备。阴法唐政委则坚决反对,他说我军一万多人已进入阵地,不动烟火,再隐蔽两天,容易暴露作战意图。张将军说:不能再推迟,要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方案均电告军委,多数军头认为张国华是“冒险主义”,毛泽东却一言九鼎:“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得到尚方宝剑,即掷下军令:要打的好,打的狠,打的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打起来不受麦克马洪线的限制!

    1962年10月20日7时,中方的炮火突然向克节朗的印军阵地猛烈倾泻。至9时30分,第一个据点已被攻克,被俘虏的印度兵果然还穿着睡衣。至晚8时许,克节朗战役结束。同一天,中国军队向东西长达21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发起了总攻,分多路向纵深快速穿插。

    前线指挥部向前推进时,因山高路险,连骡马也不能逾越,警卫要用担架将发着高烧的张国华司令抬过冰峰山口,却被张斥退:“这成何体统!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军事首长亲临战地视事,加上这时火线上出了个战斗英雄谢顺银,从班、排、连逐级上报,到张国华批准记功嘉奖,仅用了30分钟——全军士气大振!

    22日,印军王牌第七旅全军皆墨,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另一准将旅长辛格被击毙。在为期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里,中??战斗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共歼灭印军三个旅,击毙、俘虏敌人7000多人,中方伤亡1460人,无一兵一卒被俘(其实还是有两人被俘,但被中方误列为战场失踪人员,而印军一直默不作声,将两人一直扣押了整整四十三年,直到今年,中国得知后,要求印方遣返,两人才得以回国,而时间已经过去了43年,且两人的静默回国,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官方报纸电台曾经报道过,如果说印度的做法令每个血性的中国军人感到愤怒,那么国内媒体选择一致沉默却只能让我们无语)。

    至11月初,印方在东北各邦(省)一片风声鹤唳,无兵可战之下,连交通警察也配发了武器,以死守危城。11月21日,中方突然宣布全线停火,并开始撤退到1957年中方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以后。

    至此,中印边界战争已降下帷幕。

    五、战争落幕――中国军队为何主动撤军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00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英里的地方……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
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多少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中国为什么自动撤军的答案。透过毛泽东的帝王意气、国际政治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后,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

    后撤的原因在于后勤困难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多么落后。

    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

    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于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是西藏的雨季,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15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于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民族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边防是其基础之一。然而,边防完全是实力的体现和竞赛。即使是在和平状态下维持基本的边防,西藏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那片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广阔高原上,建立和维持一个边防体系是多么艰难和昂贵。

    中国在西藏的驻军,是我在多次旅行中打交道最多的群体之一。很多地方除军队以外,找不到任何可得到帮助的地方,甚至除了军队,根本找不到别的人。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在西藏的驻军数量是多少。在西藏流亡政府公布的材料中,中国的西藏驻军为如下编制:在西藏自治区有六个军分区。其中包括两个独立陆军师,六个边防团,五个独立边防营、三个炮兵团、三个工程兵团、一个通讯总队,二个通讯团,三个运输团,三个独立运输营、两个雷达团、二个师又一个团的地方武装,一个独立武警师,六个武警独立团,外加第二炮兵的火箭部队。

    这些数字不能证实,只做参考。担负青藏线一条公路的军事运输,据报导就有九个汽车运输团,平时驻在青藏公路北端的青海格尔木。格尔木是五十年代在柴达木盆地荒滩上建起的一座军城,作用就是保证对西藏的军事供应。格尔木出城向南几十公里就是西藏高原北缘──昆仑山脉。铁路目前只修到格尔木,那里成为供应西藏物资转运站。西藏所需物资的80%从格尔木进藏。格尔木80%的职工直接或间接地为西藏物资供应服务。青藏公路上随时可看到长达几十辆上百辆军车队满载物资驶往西藏。

    当年中国十八军进藏,开始只有三个步兵师三万余人。随着进军深入,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后方机构迅速膨胀,相继成立汽车部队、工兵部队、兵站系统、航空站和地勤站等,全军总人数扩到七万余人。实际上真正进藏部队只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务于后勤,相当于每进藏一个人,后方要有八个人支援。

    之所以要建立如此庞大的后勤,在于西藏本地无法筹措军事物资,连基本的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即便是做饭取暖的燃料,对西藏的中国驻军都是问题。士兵们经常被派出寻找可供燃烧的牛羊粪便,大概在全世界军队中也属少见。

    西藏高原面积虽大,能够种植粮食的地区却极少,生产的粮食仅够本地人吃。如果中国军队就地购买粮食,立刻会引起粮价飞涨,市场紧张,以至扩展为社会不稳。后勤费用是天文数字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于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

    后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900多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860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10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他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有的边防连队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后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后勤供应,后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就无一不影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连吃过19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非常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

    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70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于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于八个西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象米17那种一般的直升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后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中国军队后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

    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700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在九十年代初,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1000万到2000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200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而到了二十一世纪,一辆能在高原上作战的战车采购价已经暴涨到了六百万。

  六、明代以来中国在南亚的军事活动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皇长孙建文帝即位(太子早逝,明朝奉行嫡长制,长孙即位),因性情懦弱,终被手握重兵窥视皇位的四皇叔朱棣夺嫡,是为明成祖。因怀疑建文帝未在宫中大火中烧死而流落南洋,意欲追杀之,同时为扫清元朝于周边诸国的影响,宣扬大明国威,在朱棣一生中,除自己亲征五伐北元外,亦曾命郑和率部出使六下西洋。其间郑和船队除一路扫荡海盗外,亦曾狠狠打击不臣服大明的南洋诸番国,一时间大明国威声震四方,此后大明周边诸国朝贡往来不断。

  其中的经典例作当属郑和船队打击印度洋岛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当郑和船队行经狮子国时,发现该国极力排斥佛教及回教,并残酷迫害其信徒,而本是回族的郑和对此深恶痛绝(郑和曾去麦加朝圣),遣使痛斥狮子国国王,以激将法怒之,以观其后效。后郑和船队准备启航时,狮子国国王窥视其舰队之雄,意欲夺之,尽出国中之兵一路追杀。郑和遂决心一战,佯作启航准备,而以大军埋伏道旁,待其追兵一过,乃乘其都城空虚,以奔袭闪击狮子国都城,尽俘其国王及王公大臣,追兵掉头不及,狮子国国王被迫臣服大明,并誓言再不敢迫害佛教及回教徒。

  后宣宗即位,再命郑和七下西洋,而郑和病逝于归途。此后宣宗下旨,命“片甲不得入海”,大明遂禁海,海外军事活动作罢,而海外贸易亦逐渐窒息。后多有不法商人与日本南朝流亡武士勾结,是为倭寇,而大明海军尽毁、海防废弛,成为明中后期之心腹大患,后在北元及后金的持续骚扰下,大明国力渐衰,终致灭亡。

  清初时,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携皇室逃入缅甸,被缅甸囚禁,而云南王吴三桂在清廷的强大压力下,遂起兵追剿。吴三桂遣使入缅命缅王交出南明王,缅王斩杀来使严拒,吴三桂大怒,命其精锐四万关宁军尽出。关宁军乃是吴三桂驻守辽东时,练得一支强悍精锐,以关外流民成军,曾与清军、蒙古八旗及李自成大顺军多次作战,战力极强,打过许多险仗、恶仗,尤以与三十万大顺军作战为恶。经历多年战争后,关宁军由最实的六万人消减为四万人,但尤为精锐。

  但在吴三桂进军缅甸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缅北原始森林所带来的艰难,使关宁军由四万人锐减为两万人,令吴三桂痛惜不已。后两万关宁军走出原始丛林后,与缅王十五万大军决战,其间缅甸的“象军骑兵”令吴三桂头痛不已,后经过关宁军力战不止,终于在阵前大破十五万缅军,缅王臣服,交出南明王,吴三桂报仇心切,并为向清廷有所交待,用弓弦绞死南明王。在此战中打光了老本的吴三桂,再也未能再练得象关宁军一样的前驱之师,这也是其在后来再度反叛遭失败的重要原因。

  清朝乾隆年间,曾以大军讨伐尼泊尔山国,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就有此战。

  抗战期间,日军占领我东南沿海,海外援华物资通道被掐断,为打通西南出海口,蒋介石乘英军无力抵抗日军攻势,尽出十万远征军精锐,主动入缅击日,但由于英军奉行逃跑主义,一心只想收缩撤回印度,加之情报失误及昂山素领导的缅甸解放阵线亲日抗中(没有认清日倭真实面目,以为中国与英国是一样的殖民者,但后期昂山素主动站在了反法西斯战线一边),远征军后方突遭日军一部迂回包抄,被迫撤回。

    在回撤途中,远征军再次遭遇了同吴三桂关宁军一样的问题,十万远征军在原始丛林中勉强挣扎,迷路、饥饿,蛇虫鼠蚁,后十万远征军仅有两万余人撤回国内和印度,其勇猛精神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后远征军再度开赴东南亚作战,终于得偿国耻血仇。但二战结束后,英法殖民者卷土重来,蒋介石拱手让出东南亚这一中国传统势力范围,中国与打通西南出海口的千年希望从此失之交臂。

  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军云南83师一部为躲避解放军追剿,逃入缅北原始丛林,与其掸族独立势力相结合,从此活跃在缅泰老交界处。后为维持生计,以种植鸦片为生,以此换来军火及粮食,但其与掸邦分裂主义的结合,被缅甸视为心腹大患。缅甸国防军多次进剿,均无果而终,迫于缅甸民众的强大压力,缅甸政府尽出国防军,全面清剿83师主力,相持多日后,83师工兵营炸堤决开水库,水淹缅甸国防军,致其几乎全军覆没,一时间震惊世界。连蒋介石都不相信,一支被解放军打得落荒而逃的杂牌军,竟在缅甸打出如此战绩。

  此后蒋介石多次派曾参与远征军作战、熟悉情况的李弥飞赴缅北,并空投物资,妄图以此为基地反攻大陆。多年后,老蒋病故,缅北诸军分裂,83师余部逐渐融入本地掸族文化。中国与缅甸政府日渐密切后,中国政府派出大量人员进入缅北,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改种鸦片为水稻,缅北民众对中国认同感逐渐增强,只是专心于改善生活,对缅甸分离的民族情绪也日渐消解,缅甸政府与中国政府似已形成默契。

  近日,缅甸政府突然迁都,疑与美想以突袭作战颠覆缅甸军政府有关,因仰光靠海而守备困难,遂辗转迁入内陆纵深的山林中,于此缅甸对中国之向心力必会增强。

  前一段时间,曾有一位网友发贴,问如何与尼泊尔毛共游击队联系,有志加入其阵营中,很多人开骂泼脏水谓之精神病。其实在六七十年代,那时的血性青年有很多曾践行此道,汇入中国输出革命的洪流中,亦曾大放光彩,而今虽消逝于历史的烟云中,融入到当地民众中,其影响之广是为历史空前,不过是国家无有报导罢了。若有好事者捉笔代刀,或能猛醒我辈青年。

  中国的发展需要战略空间的扩展,中国的前提需要战略方向的前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是被人逼着走的,因为你不去占领,美国人、日本人就会去占领,这是有敌无我的斗争。若无家庭拖累,也许我早就退役参加毛共游击队了,我会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前出到中国应得的战略空间去奋斗,要知道当初要是没有张骞、班超这些人,何来今日中国之版图,何来今日中国之战略生存空间,恐怕不能称为中国,而只能称为中原了。历史不光是秦皇汉武、唐宗元祖那些皇帝们创造的,历史更需要一个张骞、班超、卫青、霍去病,去征战杀伐,去苦心经营,华夏帝国的下坡路,都是从扩张停止的那一天开始了。

  与那位想参加尼泊尔毛共游击队的网友:奋斗二字共勉!(去尼泊尔并不困难,很多尼泊尔的学生在中国留学,且毛共游击队内有很多中国过去的知青,他们大多都是毛共游击队的骨干分子,他们已经奋斗了很多年,至今仍在那里,为理想而生)
                          居青龙 发表
                         转自网上谈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8-20 03:11 , Processed in 0.0951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