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宏生烈士(1940—1979.2.19):江苏睢宁人,时任53044部队(41军坦克团3营)营长,1960年9月入伍,1961年12月入党。1979年2月17日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2.18刘宏生指挥七连和九连在行进途中遇长500米坡度42°至56°的陡坡,周围是山石险峰没有迂回道路。当时步兵已经投入战斗两天,战斗异常艰苦激烈,急需坦克支援。军首长命令闯过陡坡!他坚决执行命令严密组织两个连队通过,保证坦克按时投入战斗。2.19凌晨他率领七连和九连三排尖兵从侧后猛烈穿插,奇袭朔江守敌,在板洋岔路口遇敌火炮阻拦,并发现敌两个炮阵地,他当机立断先消灭敌炮兵阵地,命令所有坦克密集开火,摧毁敌37双管高炮4门,14.5高机4挺,85加农炮6门,122榴弹炮3门击毁汽车六辆毙敌90余人,摧毁了朔江守敌的活力配置,为我插入板洋一线的步兵解了危!战斗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他的坦克油箱中弹起火,他命令自己的坦克投入战斗担任掩护,指挥一炮手压制敌人火力,命令坦克部队迅速转移向朔江方向发动进攻,此时坦克再次中弹,他和一二炮手都身负重伤!在这危机时刻他让驾驶员装弹自己操炮射击,压制和吸引敌人火力掩护7连9连其余坦克转移投入新的战斗。下午三点半:无线电传来他微弱的声音“继续给我装弹与敌人血战到底!“直到把炮弹打光流尽最后一滴血!!上级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刘宏生同志“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刘宏生烈士安葬在广西那坡烈士陵园。 2姜利民烈士(1951.11—1979.2.17):山东省掖县人,53013部队(某团八连二排)排长,1969年在北京参军,自卫还击战开始后,他主动要求到尖兵连带尖刀排,亲手炸掉敌人三个暗堡,直至壮烈牺牲终年28岁,为全师大穿插开辟了通道。战后,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爆破英雄”的荣誉称号。烈士安葬在广西那坡烈士陵园。 3李庆海烈士(1947—1979.219):山东省肥城市人,1969年3月入伍,当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2月17日,李庆海所在部队奉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任53013部队警卫连长。19日晚,部队行军中突然遭到敌人袭击,这时师首长正在部队的后面,情况万分危急,他立刻和副指导员带8名战士前去寻找,师首长找到了,但敌人跟踪追赶,机枪疯狂扫射,师首长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他当机立断,决定由副指导员带领5名战士阻击敌人,他和另外3名战士掩护师首长突围,师首长安全突围了,但副指导员和战士们还没有撤下来,李庆海便带领3名战士迅速地再次返回寻找,战斗中副指导员受了重伤,李庆海一面给副指导员包扎伤口,一面指挥还击敌人,掩护撤退,就在这时,敌人的一颗手榴弹落在他们身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大喊一声:“闪开!”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猛扑在炸弹上,战友们得救了,李庆海却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同年中央军委授予李庆海“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烈士安葬在广西那坡烈士陵园。 4陈永华烈士(1954—1979.2.18):壮族,共产党员,广西田阳县坡洪公社坡丹大队人,1975年至1978年在广州部队服役,当过副班长、班长,先后七次受到连、营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1978年4月复员回到家乡。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任田阳县民兵担架二营一连排长。2月16日晚,陈永华带领30名民兵跟随穿插部队某部通信连送弹药。18日晚,他们遭敌伏击,他带领民兵隐蔽到路边的牛栏里,当时,受到敌人三面火力夹击,为了消灭敌人,迅速通过村庄,他拿着一支步枪,拖一箱子弹,敏捷地爬出牛栏参加战斗。战斗进行两个多小时以后,陈永华身边的七个部队同志先后牺牲。在牛栏内30多个民兵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以猛烈的火力吸引敌人,在离敌火力点约30米的路坎下,连投三枚手榴弹,消灭了敌人。这时距牛栏右侧20多米的坟堆处,敌人机枪、冲锋枪继续封锁道路,他立即掉转枪口向敌开火。这时,陈永华的右肩几处中弹,鲜血直流,他忍着伤痛,用右腋窝夹住枪托,爬到离敌坟堆15米处,使尽全身的力气,用左手投出两枚于榴弹,消灭了坟堆之敌,当他继续向左后侧一个敌人火力点爬去的时候,左胸又多处中弹,英勇牺牲,时年25岁。他牺牲后,左手还紧紧地拖着一箱子弹。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他“民兵战斗英雄”称号。烈士安葬在广西那坡烈士陵园。 5梁乃全烈士(1948—1979):广西田阳人,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任田阳县民兵担架二营教导员,在后运伤员时遇到越军,他把伤员藏在树丛中,为掩护战友,抢救被越寇特工队包围的同志,奋勇冲进敌群,两处负伤,被敌人抓住。敌人把他捆在一棵树上,刺刀、枪口对着他的胸膛,逼他供出我军情报。他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被越军用刺刀捅死终年31岁,至死没有暴露藏在附近的伤员。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他“英雄民兵教导员”的荣誉称号。烈士安葬在广西那坡烈士陵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4 0:40: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