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一老兵寻找南疆保卫战中战友遗骸 兑现约定<DIV id=msg>2009年12月04日 07:5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DIV><DIV id=main><STYLE id=_Custom_Style_>.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STYLE>寻找战友的遗骸是郭益民未了的心愿 □记者杜文育文图 “万一谁牺牲了,对方要将他带回老家。这是我和李保良的一个生死约定。30年了,这个约定没有兑现,我心里急啊!” 11月3日下午,许昌市区五一路办事处内,郭益民打开他寻找李保良遗骸的材料,讲述了30年前那战火纷飞的一幕。 战场上的生死约定 郭益民家住许昌市区五一路。1978年12月,19岁的他在老家济源市轵城乡当知青,1979年1月入伍,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他的老乡李保良,并被分进了一个连队。 1979年2月17日,在我国南部边疆重要军事行动中,他所在的部队开到了前线。郭益民清晰记得,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李保良约定:“谁有啥了相互帮助点,负伤了帮助包扎包扎,万一谁牺牲了,另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遗骸带回老家。” 1979年3月11日,郭益民所在的连队坚守某高地,夜晚8时许战斗打响。身为一班重机枪手的李保良,处在主阵地上,郭益民为6班副重机枪手,阵地靠后。战斗开始不久,敌军的一发火箭弹打来,李保良的脖子被弹片划开,壮烈牺牲。 郭益民说,因为种种原因,李保良的尸体没有及时转移到后方,就地进行了处理。当他听到消息时,已撤离回国,无法再回去寻找李的遗体,这便成了埋在他心底的一个永远的痛。 四处奔波了却心愿 郭益民说:“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想起战前我们聊到‘牺牲’时李保良的嘱托,觉得没有尽到战友加老乡的责任。” 30年转眼过去,今年春天,郭益民踏上了寻找战友遗骸的征途。他打开一个黑皮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他追寻的经过:“2009年4月16号,到河南省民政厅打听部队老兵的情况”、“5月14号,拜访指导员赵得宽和战友刘汉军”、“10月1号,去武汉寻找许平。” 郭益民说,通过几个月的探寻,如今终于有点眉目了。有战友告诉他,李保良阵亡时,许平在场,而许平目前在武汉。 今年10月1日,下岗在家的郭益民离开许昌只身来到武汉,在黄陂附近的一个工地边打工边寻找许平。10月20日,在武昌一派出所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许平。 许平回忆,李保良牺牲在战壕里后,班长跳下战壕,用肩膀扛起尸体,他在战壕上往外拉,把尸体弄了出来。这时有个战士受伤了,他就过去帮忙包扎。等他包扎完伤口,猛然回头,发现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了,于是他就一口气从斜坡冲到了谷底。 许平后来才知道,李保良的遗体由战友陈建国背下了阵地,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没有能够把遗体运回来。“几十年了,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我常常跟老婆说,我有个战友,战死在国外。”谈及此事,许平心绪难平。 “终于有希望了,感谢这么多的人帮助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郭益民已经联系到了20多个战友,战友们都一致支持他的行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寻找战友遗骸之行即将成为现实。 “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找到李保良的遗骸,并带回家乡,安放在烈士陵园内,使为国捐躯者有一个安身之处。”郭益民说。 </DIV><!--main--><DIV id=pageArea style=\"DISPLAY: none\"><SCRIPT src=\"/imgCon/setPage.js\"></SCRIPT></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