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钢琴家教 于 2013-8-15 08:28 编辑
二进肥乡看“冀南皮影”虽说不在一处,但同是一个传承!大本营飞雁队8名收获不小!
活动时间:2012年8月11日,星期日,三伏天,炎热,多云,还好!
活动地点:邯郸肥乡县东马寨村
活动内容:二进肥乡看皮影“冀南皮影”传承出现新风尚!
相约人员:8人 胡司令、吕洪亮、张军长、壁虎、钢琴家教、焦师傅、武武、十月深秋
活动全程:约95公里
这次活动首先感谢肥乡县旧店乡政府、东马寨村党支部书记张美生、村长张景武给予活动大力支持,热情接待!深表谢意!
二进肥乡看皮影!虽说不是一处,但同是一个传承!
2012年4月3日,大本营飞雁队组织部分队员是第一次走进肥乡看皮影的!在肥乡县天台山镇韩堡村,就有这么一位17岁从事皮影制作的老艺人,他叫王瑞,时年83岁了,身怀绝技,可敬!正在寻觅传人。
肥乡县天台山镇韩堡村,17岁从事皮影制作的老艺人,他叫王瑞,时年83岁了,身怀绝技,可敬!
如果要是说:王瑞老人是冀南皮影界戏剧人物脸谱制作和创作者为代表的话,那么东马寨村的复兴皮影团就是一个传承和发展。
东马寨村张景武村长(右一)、37岁的复兴皮影团团长张迎峰(左一)
肥乡皮影又称冀南皮影,当地人称之为“牛皮影”、“皮子戏”、“戳皮戏”、“一只眼戏”,肥乡皮影造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依托,以民间剪纸的样式出现。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肥乡皮影经历了三落三起,能发展到今天可不容易啊!冀南一带的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末年,清末民国初由老艺人苏万通传到肥乡县,后广泛流传到成安县、磁县、临漳县、永年县等地,其后几经荣衰,至“文革”时中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马寨村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皮影热潮,村大队特地买了两头牛,将牛屠宰,牛肉卖掉,牛皮做成皮影,补充损失物件,大家把锣鼓家什凑到一起,一个新的皮影艺术团产生了。他们给皮影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肥乡县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团,寓意皮影戏迎来新生、走向复兴。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83年,电影电视开始盛行,皮影再次被历史冲倒。
2006年,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肥乡皮影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肥乡皮影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该村的“复兴皮影团”在村委关心和群众拥护下,剧团团长由37岁第五代传人张迎峰担任,全团主力13人,长者81岁,后生32岁。寓意着该村的皮影瑰宝后续有人,源远流长!
多年来,他们搜集整理出《殷红下山》、《王莽篡朝》、《哪吒闹海》、《五鬼阵》及新编《包公“巧断”税务案》、《殡葬改革新风》、《宣传计划生育》等十几个演出剧目,形成近9万字的皮影戏剧脚本,戏剧脸谱108种造型。每年利用秋后、年关、农闲演出达40多场,深受百姓称赞!
第六代传人:姐姐:张宁13岁。弟弟:张达8岁,都可以参加表演了!
2011年冬天,他还在邯郸市创建了皮影传承基地,大张旗鼓地培养皮影戏剧表演新人,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光与影的世界,感受并传承中华优秀民间文化瑰宝。今年3月份中央电视台《诗词中国》摄制组走进肥乡县旧店乡东马寨村,实地拍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肥乡皮影。该纪录片已在央视国际频道、少儿频道等媒体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