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理性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355
帖子
91
主题
4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0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5
最后登录
2014-8-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5 20: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用理性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另一面
   2004年08月13日 05:39
   
   
   
   
   看过许多写或者是评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章,总觉得从客观或者是真实的一面评价这场战争缺少一些深度和一些理性的认识。纵观中内外评价这场战争的各种评价和评论文章,总想理顺一些理性符合逻辑的思维,透过战争的另一面,发掘战争深层次的东西。
   
   一 对越自卫反击的的真正目的和意图
   
   任何一场战争都有它的政治目的和意图,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不例外,但对这场战争的真正的政治目的和意图虽有人提及,但真正符合逻辑和理性的评价并不是很多或者很真实。其实这场战争的政治目的,背景和意图很复杂。1979年中国已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时代,经济正在进入全面复苏,政治经济实力日臻强大。出于对亚洲地区的战略遏制,苏联与越南结盟并全面支持越南把它武装成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是顺理成章的事。支持越南全面入侵柬埔塞是它在亚洲地区扶持建立与中国对抗傀儡的实质性的一步。面对西哈努克被迫流亡,红色高棉全面溃败,在苏联强大军事援助下柬埔塞战场的新一轮春季攻势即将开始,面对岌岌可危的柬埔塞政权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下,中国直接出兵无论是从遏制越南日趋膨胀的军事霸权野心还是减轻柬埔塞战场的的军事压力,拯救生死存亡的红色高棉政权,都是迫不得已不可不走的的一步棋。邓小平正式访美,中美全面建交外交关系达到历史最佳点为这场战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内因外因都使这场一剑双雕的战争如剑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 师出何名?
   
   师出有名是任何一场战争的通行证,我们师出何名呢?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
   
   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是它的双利剑。但我们的这场战争却是个例外。因为我们的战争不是以侵略和掠夺为目的的,仅仅是为了道义和正义,以惩治和遏制为目的的战争,注定我们不仅仅要付出物质和肉体巨大牺牲,还要遭受来自理论和道义上的双重矛盾。一方面我们对入侵柬埔塞有着强烈的愤慨和抗议,坚决反对侵略和掠夺。一方面我们却真真实实的踏在别人的国土上,虽然我们在高喊着自卫,但面对越南妇儒愤燃的民族仇恨,我们的理由是苍白无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迫不得已做出的战争精神上的牺牲远大于物质和肉体的牺牲。
   
   
   三 胜利的代价
   
   不以侵略和掠夺为目的战争判断其胜利的标准很困难。
   
   事实上这场不平衡的战争让我们付着不平衡的代价。当我们满腔怒火义愤填膺要惩治忘恩负义的敌人时,事实上,被超级大国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并不象我们想象中那样软弱。从战争的开始一个星期2万人的伤亡数字上就要可以看出我们要教训的敌人并没有象我们想象中那软弱,俯首是从的让我们教训,当我们背着半自动步枪和草帽(有图片显示有战士没有配备钢盔)要教训用清一式冲锋枪,被超级大国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并不是很容易的。我们的代价不仅仅是在落后的武器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武器的差距上(仅以苏联为越南最新装备的弹道测距雷达让我们的炮兵付出的代价为例),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现代战争需要现代作战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从许多军事报导和军事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已经进入八十年代的现代战争中,居然有许多士兵用血肉身躯滚地雷堵枪眼,怀抱炸药包炸碉堡的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作为军人,应该为他们舍身忘死,英勇殉国而感动。但作为对这场战争胜利代价的评判,我们不得不多一些遗憾。事实上这是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根据常规的攻守1:4伤亡比例来看,我们从官方公布的敌方伤亡人数可以判断我们的伤亡应该是在5至6万人之间。仅仅是一场16天的战争,如此高的伤亡让我们对胜利的评判应该多一些冷清和理性的认识。而在战争中我们暴露的落后的现代战争理论让我们应该对现代军事理论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我们思考得更多的应该是:传统的高速穿插运动战,在现代精确炮火的新的防御体系下,是否有效?快速穿插运动的先头部队于无法快速跟进后勤保障之间的矛盾是否影响战争的进程?快速进攻的部队在得不到强大炮火支援下的进攻得与失是否平衡?沉重的代价得到的不平衡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讨论的话题,更应该是现代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指挥者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作为一个坚决反对军事入侵和军事占领,反对以霸权强权政治以强凌弱的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发动的自卫反击战争与强权入侵,军事占领和掠夺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仅仅是惩治霸权和反对军事侵略为目的,为支持兄弟国家不受强权欺凌,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抛开政治和经济利益,但从纯军事角度反思这场战争,我们应该有许多得与失,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站长推荐 总固顶此文 删除文章 固顶此文 屏蔽文章 斑竹推荐 斑竹推差 修改文章 献朵鲜花 扔个鸡蛋

   个性签名:书生,一是没有力量;二是没有道德观;三是心比天高;四是自命风流,要警惕他们。  

   
司马长风( 5)回复于2005-09-28 10:59:34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中越战争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1.关于炮兵火力实际上,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越军对中国军队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国陆军占压倒优势的炮兵火力。越军战俘反映,与美军作战时从未遇见过这么猛烈的炮火打击。美军由于拥有空中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空中火力支援,而中国军队炮兵的配备密度和火力强度远远超过越战中的美军。通常在师进攻背景下,对尖刀连突破的火力强度为半小时内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设防工事区域及敌炮兵、指挥区域进行二至三次火力准备,投射7-8万发炮弹,其中近半为130-154mm口径炮弹。1970年的一次连进攻实兵演习一个月后,演习场区内原郁郁葱葱的满山树木,竟全部枯黄,死光了。说中国空军力量不足有道理,但说中国陆军炮兵火力不足就外行了。实际上,中国由于沿袭苏联军事理论,高度重视炮兵,其炮兵火力与苏军不相上下,远强于北约各国部队。越军炮兵在79年战争全程中一直被中国炮火有效压制,直到几年后老山战役时得到苏联122mm“冰雹”火箭增程弹后,才得以对中国炮兵进行超射距袭击。79年友谊关突破时中国步兵的较大伤亡,主要是多年来初次作战无经验,战士冲击时队型过于密集所致。战争开始2-3天后,伤亡率即大幅下降即证明了这一点。
  2.关于伤亡人数人们对中国军队伤亡人数的臆想,大概是出于中国军队人多加上看过去打仗电影得出来的印象所致。实际上,中国军事理论虽强调集中兵力,在突破地域需数倍于敌,但作战时队型相当分散,并非电影里看到的“人海战术”。步兵间隔多在10-20米左右,火炮间隔多为数百米。这样拍电影当然不行,摄影师忙活半天,镜头里只能收进三、五个人或一门炮。观众喜欢的是数十门炮排在一起,一打一大串的火爆场景。但打仗不是那么回事。看过History Channel最近放的美军特种部队训练的片子吗?没意思吧?就那么三、五个人,枪声稀稀拉拉。真实的情况是,1979年战争的中越伤亡总数近乎相等,中方约6万多人,越方不到8万人。但中方伤亡中,伤者占大多数,死亡仅6000余人,且多在战争最初几天,越方则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数约近5万人。造成如此差别的原因是中方保持着占压倒优势的进攻主动权,作战区域一直向前推进。几乎所有局部战斗结束后,战场均为中方占领,中方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护和直升机迅速后送,因此伤员死亡率大为降低。这是中越战争中中方后勤的主要经验之一。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伤员被遗弃在战场上,许多伤员未避免被俘,爬到潮湿且蚊蝇虫蚁孳生的丛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3.战争局限于边境地区,是出于对北方苏联的顾虑,而非中方后勤和防空部队无力支持。地空导弹只能打50公里的例子实在有些荒唐。导弹不能随部队向前移动吗?当然,为了避免战争升级刺激苏联,中国在中越数年战争中,确实未使用过导弹,中国空军也从未越过边界作战。
  中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以中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314A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而谅山以南为平原地带,适于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无险可守,河内唾手可下。但中国不能不顾虑背后的苏联。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中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中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中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中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中国见战略企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314A师的情况表明,对谅山包围20多天,显然不是中国军队打不下谅山,而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中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不是区区5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中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都是事实。  

修改 屏蔽 删除

   个性签名:书生,一是没有力量;二是没有道德观;三是心比天高;四是自命风流,要警惕他们。  

  
司马长风( 5)回复于2005-09-28 11:00:10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关于中越战争最后的撤军之谜和撤军时的伤亡问题的看法
文章提交者:Julian2005 加贴在 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攻击对象,先是宣传说当时我军已经陷入了越南的陷阱里,后又以撤军的伤亡来攻击我军的战斗力低下,这些观点其实都是荒谬的。
  
  我国撤军与对越作战的战略意图有关,而并非所谓“重蹈美军覆辙,陷入越战泥潭”。
  
  中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以中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314A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谅山为中越边境重镇,自古越南叛离,若中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
  
  我军撤军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我国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仅有柬埔寨支持我军攻打越南,如果我国不撤军而将战争继续扩大化,国际舆论对我国将非常不利,几十年在第三世界辛苦建立起来的影响可能毁于一旦。
  
  二是中国顾虑背后的苏联。我国1979年对越作战是一场真正的大国博弈,此时真正紧张的是中苏边境地区,当时中苏边境居民几乎转移一空,生产生活全部陷入停顿。在中苏交恶的60、70年代,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苏军驻远东和外蒙的摩步师的战术作训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以北京为突袭目标,要求摩步师每日前进50-70公里,苏军对我国北部地区压力极大,这也是当时我军精锐多数在北方的真正原因。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中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中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中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中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中国见战略企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越军第3师主力的情况表明,这是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我军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中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不是区区5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中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都是事实。
  
  另外,关于我军撤退时遭越军反扑伤亡惨重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军在撤退时为防止越军反扑,各部队采取了轮番掩护的办法撤退,但事实上,越军的反扑是零星的,基本是“礼送”我军出境。事实上,当时我军的主要伤亡都来自沿途越南残余游击队的骚扰。这是因为我军推进过快,没有彻底肃清敌人零星逃亡部队,此外没有对占领区分派更多的部队守卫,使很多游击队势力死灰复燃,给我军带来了一定的伤亡。后来我军派出小部队坚决彻底的打击残余敌人,从3月9日起,我军的伤亡率即大大降低。
  
  这一点请看一则1979年3月20日越南《人民报》摘要(撤军越军并未反扑):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侵略者出动六十万军队和进行全国动员,气势汹汹地闯进我国,他们企图炫耀武力,企图压倒我们的反抗,煽动整个国际对抗,实现吞并我国的计划,为它们征服整个印度支那、东南亚和更远的地方创造条件。
  
  “当敌人遭到失败而被迫撤军时,我们表示了和平善意和放生的道德。让它们有条退路而不狙击它们。当侵略军全部撤回它们国家之后,我们随时准备谈判,以恢复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和他们国家睦邻和平共处的关系。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反动势力仍然继续控制北京的政权。它们并没有放弃侵略和吞并我国的敌视政策和阴谋。它们等待着我们放松警惕、认不清它们的阴险阴谋和手段,以便它们进行象过去忽必烈父子那样新的冒险行动。
  
  “前线各省同胞和战士已英勇战斗,建立了出色战功。但是要承受牺牲和艰苦。英雄人物应及时表彰,以鼓舞人心。首先,要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克服战争后果,维持安全、秩序,随时对付敌人的新阴谋。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以及各地都有义务帮助前线各民族的同胞,总结这场战斗的经验,以健全我们的国防和其它各项工作。”  

修改 屏蔽 删除

   个性签名:书生,一是没有力量;二是没有道德观;三是心比天高;四是自命风流,要警惕他们。  

  
司马长风( 5)回复于2005-09-28 11:01:38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凯旋在子夜??关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几个焦点问题的具体解析(转载)
[山高月晓] 于 2005-08-29 19:17:00上贴
--------------------------------------------------------------------------------
凯旋在子夜??关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几个焦点问题的具体解析(转载)

作者:passwords
凯旋在子夜??再论关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几个焦点问题
  
  
  《凯旋在子夜》对《国殇1979》作了一些修正补充,以便尽可能得让大家看清楚那场战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英雄的鲜血决不能白流。林冲兄弟希望通过讨论,能够还原一个比较真实客观的历史,否则我们愧对那些为国死难的英烈!
  
  时下关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网络评述文章不少,绝大多数都是批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该文是全景式评述,章节分明,所提出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网络对1979年对越作战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这些文章很多是打着外国军事专家的幌子,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的谬误和误导(例如凤凰网的军事评论和一个叫马凯的军事专家的文章)。他们多以第三者的视角评述那场战争,貌似客观公允,实则含沙射影攻击中国政府的无能,谩骂我们的烈士。
  
  天下虽安,忘战必忧!我就网上那场战争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说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关于越南军队多为杂牌军和游击队的看法
  1979年对越作战双方兵力对比和越军质量问题是网友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越军精锐部队都调离了柬埔寨,与我军作战的只是越南杂牌部队和地方游击队,我军打成这样实在是丢脸。
  
  与这种说法恰恰相反,越军在与我军的较量中是动了看家的老本的。越军四大全苏式装备王牌师(316A师,3师,346师,27师)中有三个投放在与我军的作战中,结果一个被全歼,两个遭重创。这个道理太浅显易懂了,既然越南认为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他们又怎么会把杂牌军投放在中越边境吗?这不是找死吗?关于越南侵略柬埔寨的军队数字,据柬埔寨方面的报道说是十万多人。而越北地区的防御部队,根据我军战前得到的情报是十五万人。事实上,单从他们有编制的与我军交手的正规部队看,就已经有十万人之多,还不包括其他地方武装和民兵。
  
  相反,我军在此次战斗里的投入远不如越南,与越南倾国之力相比,我军只是动了一个手指头,既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也没有调集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当时,我军精锐主力多在北方防备苏军,那里集中了全军70%的装甲部队。此次战斗主要以广州军区、昆明军区部队和广西云南两地的边防部队为主,加派了兄弟军区的一些战斗骨干,越境作战的部队总数不过是20多万人,这与我军当时450万的常备军相比,显然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下面看看交战双方具体的兵力部署,许多谣言机会不攻自破!越军的作战思想及其兵力部署情况
  
  (1) 越军的战略?? “一线取胜 边境取胜\"(并非所谓的诱敌深入)
  1978年7月,越南把越北的第1军区,划分为两个军区。第1军区与我广西省接壤,第2军区与我云南省接壤,主要担负对我作战的指挥。在这两个军区内又分别增调2~3个野战师作为骨干力量。在与我广西、云南接壤的边界越方一侧,加紧进行作战准备。进行与华为敌的政治教育。研究了与我军作战的具体战法和作战方案。越军总政治局在对华作战教育提纲中要求,\"把主力、地方、民兵三种力量结合起来;大打、中打、小打相结合\"。并强调\"一线取胜\",\"边境取胜\", \"不允许放弃一个乡、一个县、一个省或一座城市\",说越军诱敌深入是错误的。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既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又要保卫士地,这两个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越南军方认为\"中国军队武器比我们差,军队人数比我们多\",故要求\"发挥综合力量,进行全民战争。\"要求\"首战告捷\",\"打败战略第1梯队\"。
  
  (2)越军在越北地区的兵力部署情况
  
  我东线(广西方向)当面为越军第一军区,越方部署有11个师另9个旅(团),成两线配置。第一线为高平、谅山、广宁省广大地区,部署6个师另6个团。这些部队番号是325B师、338师、3师、473师、304师、346师,另外还有越军43团、244团、576团、49团等部队。第二线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区,部署5个师另3个旅(团)。这些部队番号是312师、431师、327师、329师、242海岛守备师,另外还有越军196团、38旅、98团等部队。
  
  我西线(云南方向)当面为越军第二军区,越方部署有第345师、316师、316A师、344师(生产师)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约55,000余人。
  
  这些越军部队中有三支全部苏制装备劲旅:东线部署于高平地区的越军346师和位于谅山、同登的3师,西线部署于沙巴地区的越军第316A师。其中越军第346师又称\"高北师\",师部驻高平南俊,下辖步兵246团,677团,851团,炮兵188团。其中246团是师主力,又称\"新潮团\",抗法战争时期组建,当时是越军总参直属主力团,曾担任越共中央警卫任务,参加过边界战役和9号公路战役,擅长运动袭击和防御作战。越军第3师又称\"金星师\",师部驻谅山及以南,下辖2团,12团,141团,炮兵68团,该师原驻南方,76年6月调至陆难陆岸地区,隶属第一军区,战前调至该地,该师及141团曾获越南\"人民武装力量\"称号,12团是该师主力,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各级干部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越军第316A师是越军的\"英雄师\",曾经获得过\"决战决胜\"的奖旗,越军各级连排干部培训都由该师负责,类似于越军军官教导总队。开战后,越军总部将其作为一个拳头,宣称其能随时在任意方向吃掉中国一个主力师。
  
  除此之外,越方还加强了越北地区各省军事指挥部(相当于师级指挥机关),下辖有独立团,县有独立营,在要点上设立公安屯,还有大量我方无法准确统计的民兵组织。公安屯是由越南特色的地方武装,越方的公安屯小的几十人,大的百余人,下辖1-4个机动班及侦察组,群众工作组,后勤组等。中越边境一线越军有27个公安屯,我钦州地区防城当面6个,南宁方向13个,百色当面8个。
  
  2、 我军参战部队序列
  
  我东线(广西方向)集结的部队:广州军区:41军(121师 122师 123师) 42军(124师 125师 126师) 55军(163师 164师 165师) 武汉军区:20军58师 43军(127师 128师 129师) 54军(160师 161师 162师) 成都军区:50军(148师 150师)
  
  我西线(云南方向)集结的部队:昆明军区:11军(31师 32师) 14军(40师 41师 42师) 成都军区:13军(37师 38师 39师) 50军149师和云南省军区边防部队。
  
  为保证作战的胜利,参战部队另配属了3个地炮师和高炮师、3个铁道兵团、1个通信团、1个防化团等支援部队。航空兵13个团另6个大队,空军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海军南海舰队百余艘各型舰艇和百余架作战飞机也集结待命。
  
  我军一线作战部队合计25个师,越军在这一线集结的正规部队合计15个师又9个旅(团),除此之外,越军第一军,第二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在河内地区布防。战争开始后,我军除54军160师外以上各部悉数参战,共有25个师的作战部队越境作战,越军也得到了两个河内卫戍师的增援。
  
  说1979年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出动20余万人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我军当面的越军也并非杂牌部队和地方武装。诱敌深入是我军的惯用战术,越军也确实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但以此推论当时“越军实行诱敌深入的战术”这样的说法有些想当然了。
  *参考《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战史讲义》
  
  二、 我军的伤亡问题以及敌我伤亡对比的问题
  
  这也是网上关于越自卫反击争论的热点问题,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片面强调我军的伤亡,以此来证明攻击我军战斗力低下。甚至把这场战争看成中国军事的一大失败和耻辱。下面,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澄清。
  
  1、于我军的伤亡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军的伤亡人数,这个数字我看到过好几个版本:越方媒体报道说是歼灭我军3万多人,我《解放军报》报道说是伤亡4000人,这两个数字值得商榷。
  
  最近,我无意中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这本书详细叙述了1979--1987年,我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勤工作的情况,哟与这是一本军方内部刊物,里头有些数字颇有参考价值: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尤其是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令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教训深刻。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我军牺牲233人,其中主攻部队156人,助攻部队77人。7.12大战,我军共发射85毫米以上炮弹6.8万发,其中仅130毫米火箭弹达1.8万发,152毫米炮弹1.2万发。
  
  1985年我边防某连在7天的防御作战中消耗手榴弹6000枚,子弹3.6万发,击毙越军40多人。后勤部门后补充其手榴弹8000枚,子弹4万发。被俘越军称其进攻部队每人配手榴弹2枚,子弹150发。
  
  再补充少许该书上的资料:
  老山前线,我军平均每一个战士需要14个后勤人员进行保障。后勤部门仅在一个仓库内便储存了47万枚手榴弹。每门152毫米炮按3个基数弹药保障。
  1985年以后,由于使用直升机,我军重伤员从前线后送至师野战医院只需1个多小时,伤员死亡率下降到8%。
  老山前线,我军共牺牲939人,支前民工牺牲64人。
  *参考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
  
  2、关于越军的伤亡
  由于我军是越境作战,关于越军的伤亡很难准确统计。但越南方面对越军的伤亡一直是含糊其词,这恰恰表明了其伤亡极其惨重。老兵网友的帖子中说(转载):
  
  “关于越军的伤亡问题,我咨询了李存葆老师,据李老师说,他查阅的83年时候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档案说歼灭敌人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这个数字主要是我军与越南正规军的交战结果,包括成建制消灭越军第6师和第13师以及第25师,成建制消灭包括其\"英雄团\"再内的十三个团队。以及重创其316A师等多支部队,其地方民兵与公安部队与我军的交战记录还没算在内。敌被俘伤兵不治而死的数据也没算在内。单从战果统计看,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据1979年越南劳动报公布的平民损失的数据,越南在此次战争中损失平民为5万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战争中的伤亡,绝对在10万以上。
  
  我军伤亡2.7万,越南伤亡10万,你们说,这样的战斗我军打的漂亮不漂亮,这样的战斗,我军是胜了还是败了?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老兵网友对越军各部队的番号描述与战史有出入,降低了可信度。关于越军的伤亡,我们可以看看越军几支主力部队遭受打击的程度就可知越军的伤亡之惨重!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军方公布的遭受我军沉重打击的越军主力部队有第3师、第345师、第346师、第316A师等部队。
  
  关于越军第3师:前面介绍过了,越军第3师又称\"金星师\",下辖2团,12团,141团,炮兵68团,该师原驻南方,76年6月调至陆难陆岸地区,隶属第一军区,战前调至该地,该师及141团曾获越南\"人民武装力量\"称号,12团是该师主力,曾获\"英雄团\"称号,该\"英雄团\"曾经喊出过\"打到凭祥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的狂妄口号。第3师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各级干部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开战之初,越军\"英雄团\"即在同登被我军歼灭。1979年3月4日,我军强渡奇穷河,以8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克谅山,全歼越军第3师主力。谅山为中越边境重镇,自谅山以南,即进入平原地带,无险可守。自古越南叛离,若中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同日夜,越南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河内陷入一片混乱。想当初黎笋曾在电台里讲话,说要在谅山与我军决战。结果谅山只打了一天就丢了,吓的他甚至要迁都。
  
  关于越军第346师:前面介绍过了,越军第346师又称\"高北师\",下辖步兵246团,677团,851团,炮兵188团。其中246团是师主力,又称\"新潮团\",抗法战争时期组建,当时是越军总参直属主力团,曾担任越共中央警卫任务,参加过边界战役和9号公路战役,擅长运动袭击和防御作战。1979年2月25日,我军以7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克越北重镇高平。越军主力346师被迫化整为零,采用分散作战的方法。1979年3月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表了撤军声明,越南政府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同日,我军基本全歼越军主力346师。师长黄扁山大校失踪,估计已被击毙。
  
  关于越军第345师:在西线,我军集中6个师的优势兵力攻击柑塘。我军以7个师属炮群及82毫米以上火炮564门、在6公里正面上对敌火力急袭25分钟,然后发起攻击,逐次夺取敌人阵地。2月25日,我军攻克柑塘,守敌除越军345师师长梅荣兰带领少数人逃跑外,全部被歼灭。
  
  关于越军第316A师:在我军猛攻柑糖时,黎笋下令越军第345师\"死守柑塘矿区\",另外调遣其第316A师东援柑塘。前面介绍过了, 316A师号称越军\"英雄师\", 越军总部曾授予该师\"决战决胜\"的奖旗,开战后,越军总部将其作为一个拳头,宣称其能随时在任意方向吃掉中国一个主力师。第316A师在越军中的地位类似于美军第4机步师和我军的第38集团军,可以说是越军的军旗部队。但该师甫一出动即遭我军39师阻击部队迎头痛击。但越军第316A师战斗精神极其顽强,为突破我军的阻击,甚至发动了少有军官集体冲锋。在岱乃制高点上,我军两个连队一天之内连续打退该师的18次集团冲锋,有力地确保了柑糖攻击的胜利,某部佤族战斗英雄阿尔子日一人消灭越军即不下一个排。越军316A师损失情况不详,只知道两个被证实的消息:
  
  A、在岱乃阻击战中。有一次我军曾经数过越军拉走的其官兵尸体车辆,一共17卡车,后来的没有统计;B、柑塘被攻克后,我军一鼓作气又攻克了越南北方重镇沙巴,再次重创越军316A师,歼灭其逃跑的残部。在《中越战俘生活秘录》一书中,还介绍说,该师师长阮少雄的勤务兵被俘,据说他是准备和阮一起坐伏尔加逃跑时被一发车前10米处爆炸的加榴炮弹震昏后落单的。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越军第3师、第345师被我军全歼,越军第346师、第316A师被我军彻底击溃。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越军主力尚且难逃厄运,越军其他部队可想而知,更遑论越军的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能有什么大作为了。
  *参考《舰船知识》杂志
    

修改 屏蔽 删除

   个性签名:书生,一是没有力量;二是没有道德观;三是心比天高;四是自命风流,要警惕他们。  

  
司马长风( 5)回复于2005-09-28 11:01:52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三、关于中国空军装备低劣、缺乏训练,惧怕越南空军米格-21飞机,因此不敢出动空军作战的看法
  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机是歼6,歼7亦有少量列装。关于歼6在那个时代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的辉煌战绩我在此不再赘述。
  
  \"中国空军怯战\",这是\"外国军事专家”炮制一个经典笑话。既然“中国空军怯战”,那为何也不见“强大先进”的越南空军出动战机对我军进行空袭呢?凭两国军事实力的对比,只要是大脑正常的人就能得出结论:这次战争的战场主动权和战争节奏、战争强度完全由我军控制,未出动空军作战是我军避免战争升级采取的克制手段(中苏战略态势文末再论述)。根据中央军委的规定,空军在中越边境地区加强巡逻警戒,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一般不超出国境作战。
  
  但中国空军并非无所作为。空军张廷发司令员根据军委的意图,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提出了“挽弓待发,先声夺人”的作战指导方针。其基本内容是:所有参战的航空兵部队和地面防空部队做好充分的作战准备,敌机一旦入侵,就能予以有力的打击,军委一声令下,就能立即出动突击指定的目标。同时,在我边境上空组织声势强大的持续的空中巡逻,显示力量,威慑敌人,使敌空军不敢轻举妄动,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威慑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为了增加威慑力量,并在一旦敌机敢于出动时有更大的取胜把握,张廷发决定增调歼击机和轰炸机团进驻广西地区。他还亲自到广西、云南一线地区检查了部队的战斗准备,对各部队领导和飞行员作了战斗动员。
  
  2月17日凌晨,我军按预定计划从东西两个方向先后发起对敌攻击。为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我歼击航空兵按计划大量出动,不间断地在国境线我方一侧上空巡逻警戒。自卫还击作战第一天,我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就出动飞机一百多批数百架次,进行警戒、巡逻,形成了多方向、多层次的空中掩护态势。
  *参考《共和国空战纪实》
  
  四、对\"背包带固定搭乘坦克的步兵\"的看法
  
  这个事例在网络上被广泛引用,影响较大,误导了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网友,认为我军不重视战士生命,缺乏训练和常识等等,林冲兄弟在此对此事例作一解读,希望可以对大家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不谈协同作战中的步兵搭乘坦克战术。我军的装甲部队的组建和战术运用是沿袭苏联模式,步兵搭乘坦克协同作战的战术,是苏联、美国等国军队的通用做法,即便是现在这个战术还是有效的。要知道苏联的装甲部队运用战术是战火中验证出来的,美国的也是,所以说步兵搭乘坦克协同作战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有人提出步战车的问题来说步兵搭乘坦克战术已经落伍(但我军1988年才研制出步战车,第一个享受这个待遇的就是第38集团军),当时我军并未装备步战车,步兵搭乘坦克作战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的战场环境,是在南方热带山地丛林作战,道路状况差,随时都会被越军伏击,长途奔袭中,步兵根本不可能坐汽车伴随进军,只有搭乘坦克进行协同作战。在高速颠簸行驶的坦克上,搭乘步兵也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很容易被甩出去。是选择一不留神被甩下去摔压死伤、掉队(长途奔袭掉队不是被俘就是死亡),还是选择背包带绑在坦克上呢?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事实上,当时背包带绑着的多是体质较弱,训练较差,岁数较小的新兵,没全绑,干部、班长和战斗骨干是不绑的,尖刀车和前卫车上也是不允许的,随时准备下车消灭敌人反坦克火力点。
  
  是战争就有伤亡,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为了达成任务,不能不做必要的牺牲。这样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在现在,如果还是以那样的装备,在那样的环境下作战,恐怕还只能是这样的选择。要我是当时带兵的干部和老兵,也只能这样选择。爱护战士生命,就必须尽早完成任务,多杀伤敌人。只有尽快穿插到位,才能打乱越军部署,最大限度的减少战士的伤亡,这是一个辩证法。所谓“无谓的代价”不知道从何说起,任何方式都有利有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局部、个别的牺牲带来了全局的胜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有谓”!烈士长已矣,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肆言评判烈士牺牲“无谓”无异于抹杀参战全体将士的血汗和功绩!
  
  五、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的看法
  我军的装备和敌人的对比也是许多人攻击我军的重点所在。许多人仅从当时我军枪械装备上就得出我军装备弱于越南装备的结论,并污蔑我军荒废军备建设。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是:当时我军在枪械的装备上是与越军相差无几,因为越南的枪械主要是中国援助的,其军事工业也是中国帮助建立的。其装备与我军相似是正常的。何况,文革时,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我军当年总是把最好的装备援助给越南。因此,越南在枪械装备上不弱于我军是不足为奇的。而且,我军的武器质量是有问题,那是由于文革动乱造成的,前线将士没有责任,而且,正因如此,前线将士才更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事实上,在装备对比上,越军与我军最大差距的是在火炮上,这是质的差距。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军对中国军队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国陆军占压倒优势的炮兵火力。据越军战俘反映,与美军作战时从未遇见过这么猛烈的炮火打击。美军由于拥有空中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空中火力支援,而中国军队炮兵的配备密度和火力强度远远超过越战中的美军。
  
  通常在师进攻背景下,对尖刀连突破的火力强度为半小时 内在一平方公里左右的设防工事区域及敌炮兵、指挥区域进行二至三次火力准备,投射七至八万发炮弹,其中近半为130~154毫米口径炮弹。70年的一次连进攻实兵演习一个月后,演习场区内原郁郁葱葱的满山树木,竟全部枯黄,死光了。
  
  网上有人说中国空军力量不足有道理,但说中国陆军炮兵火力不足就外行了。实际上,中国陆军延袭苏军“大炮兵主义”,高度重视炮兵建设,其炮兵火力与苏美不相上下,远强于北约华约其他国家。越军炮兵在79年战争全程中一直被中国炮火有效压制,直到几年后老山战役时得到苏联122毫米“冰雹” 火箭增程弹后,才得以对中国炮兵进行超射距袭击。(我记得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我军前线的任何一个班长都可以随时呼叫炮火支援,而越军只有团级指挥员才有这一权力。)这也是越军北部防线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
  
  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一点,说这是 “意淫”,我做一个说明,信不信由你。在一个关于炮兵的专业刊物,我看到的资料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军师一级建制部队的炮兵火力一次齐射投射的弹药总量确与当时的苏军相当,但火炮的质量要逊于苏军(可惜这本小册子找不到了)。
  
  六、关于最后的撤军之谜和撤军时的伤亡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攻击对象,先是宣传说当时我军已经陷入了越南的陷阱里,后又以撤军的伤亡来攻击我军的战斗力低下,这些观点其实都是荒谬的。
  
  我国撤军与对越作战的战略意图有关,而并非所谓“重蹈美军覆辙,陷入越战泥潭”。
  
  中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以中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军第3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
  
  我军撤军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我国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仅有柬埔寨支持我军攻打越南,如果我国不撤军而将战争继续扩大化,国际舆论对我国将非常不利,几十年在第三世界辛苦建立起来的影响可能毁于一旦。
  
  二是中国顾虑背后的苏联。我国1979年对越作战是一场真正的大国博弈,此时真正紧张的是中苏边境地区,当时中苏边境居民几乎转移一空,生产生活全部陷入停顿。在中苏交恶的60 、70年代,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苏军驻远东和外蒙的摩步师的战术作训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以北京为突袭目标,要求摩步师每日前进50-70公里,苏军对我国北部地区压力极大,这也是当时我军精锐多数在北方的真正原因。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中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中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中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中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中国见战略企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越军第3师主力的情况表明,这是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我军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中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不是区区5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中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都是事实。
  
  另外,关于我军撤退时遭越军反扑伤亡惨重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军在撤退时为防止越军反扑,各部队采取了轮番掩护的办法撤退,但事实上,越军的反扑是零星的,基本是“礼送”我军出境。事实上,当时我军的主要伤亡都来自沿途越南残余游击队的骚扰。这是因为我军推进过快,没有彻底肃清敌人零星逃亡部队,此外没有对占领区分派更多的部队守卫,使很多游击队势力死灰复燃,给我军带来了一定的伤亡。后来我军派出小部队坚决彻底的打击残余敌人,从3月9日起,我军的伤亡率即大大降低。
  
  这一点请看一则1979年3月20日越南《人民报》摘要(撤军越军并未反扑):
  
  “侵略者出动六十万军队和进行全国动员,气势汹汹地闯进我国,他们企图炫耀武力,企图压倒我们的反抗,煽动整个国际对抗,实现吞并我国的计划,为它们征服整个印度支那、东南亚和更远的地方创造条件。”
  
  “当敌人遭到失败而被迫撤军时,我们表示了和平善意和放生的道德。让它们有条退路而不狙击它们。当侵略军全部撤回它们国家之后,我们随时准备谈判,以恢复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和他们国家睦邻和平共处的关系。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反动势力仍然继续控制北京的政权。它们并没有放弃侵略和吞并我国的敌视政策和阴谋。它们等待着我们放松警惕、认不清它们的阴险阴谋和手段,以便它们进行象过去忽必烈父子那样新的冒险行动。”
  
  “前线各省同胞和战士已英勇战斗,建立了出色战功。但是要承受牺牲和艰苦。英雄人物应及时表彰,以鼓舞人心。首先,要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克服战争后果,维持安全、秩序,随时对付敌人的新阴谋。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以及各地都有义务帮助前线各民族的同胞,总结这场战斗的经验,以健全我们的国防和其它各项工作。 ”
  
  七、对战后反思的看法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 文章中对战后反思所说的基本是事实,但是其中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一)对“当时中国军队实际上只重视培养士兵,缺乏知识的士兵很难适应现代军官的指挥要求”的看法
  我国兵役法规定的是适龄青年均有义务入伍,对应征公民的学历未做明确要求,一般情况下征集的是具有高中学历的公民。实际上,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和各地情况的不同等缘故,在很多地方,农村青年初中毕业,城镇青年高中或初中毕业都能参军入伍,许多城镇青年都把参军当做曲线就业的途径。即便是高中毕业的士兵也往往不能及时掌握新装备,例如海军某舰艇部队装备新型雷达几个月后,首长上舰视察,看见雷达竟然蒙着布,感到奇怪,询问该部队长得到的回答是士兵都不会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埋怨人武部的同志没把好关,要根治这个问题就要对现有教育体制、退伍转业体制和干部体制等方面入手,这个问题就扯的比较大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实际上,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军官是国际通用的,也是验证过的有效做法,例如以色列陆军条令规定:任命一名军官之前,必须看他在作战部队是否当过班长。未当过班长的永远不能成为军官。目前建立士官制度,给予了士兵成为职业军人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病。
  
  (二)对“开始摆脱文革时期僵硬的人民战理论”的看法
  
  作者这话说的隐晦,但是意思是清楚的,无非是说人民战争理论不再适应当前形势了。人民战争理论并不排斥职业化军队建设,对理论中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地方进行新的内涵和形式阐述加以补充完善是对的,但是放弃人民战争理论则是错误的,与时俱进并不代表彻底抛弃原有的东西,人民战争理论是我国国防的重要思想,放在现在也是有其重大的积极意义。现代战争,随着武器装备智能化、战场多维化、作战方式多样化、作战理论综合化的发展,军人和平民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不仅需要有效制约侵略的职业化现代化的军队,也需要强大的随时可以投入作战的后备军和不穿军装的军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民战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仅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大力加强。
  
  八、我对1979年对越作战的一些看法
  
  (一)越军与我军在战略战术素养上存在着的巨大差距
  
  实际上,在1978年12月下旬,我军就封锁了边境,一直到1979年2月17日发起攻击起见,对面越军调兵遣将,始终是严阵以待,对我军的攻击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应对预案我军很难达成战役的突然性,部队一开始就是在强攻。而且我军一线作战部队合计25个师,对手是越军的正规部队15个师又9个旅(团)和大量的地方武装,除此之外,越军第一军,第二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在河内地区布防,战争开始后还向越北地区增援了两个河内卫戍师。兵力对比最多是2:1,我军作为进攻一方并不占绝对优势。
  
  但我军大兵团作战能力显然非越军能比肩。“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军指挥员深谙此道,指挥大兵团作战得心应手,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在这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我军每次攻击作战,均集中了绝对的优势兵力,志在必得。
  
  反观越军的战略战术素养,实在乏善可陈,无可圈可点之处。越军在越南战争时期害怕美军的空中优势,很少进行师一级建制部队的作战,因此越军虽然久经沙场,但越军的指挥员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另外,越南黎笋集团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南北统一,美军撤出以后,军事战略也迅速改变。黎笋集团不顾国家经济实力,疯狂的扩军备战、穷兵黩武,1978年,越南正规军竟达100余万人,1979年军费开支仍然保持抗美战争期间的水平。再加上前苏联的支持和越军在解放南越、入侵柬埔寨时的一连串的军事胜利,黎笋集团被冲昏了头脑,过高的估计了越军的作战能力。1978年底,黎笋在军委会上说,越南的“战略思想是进攻的思想”。“我们把战略进攻思想贯彻始终,在建立严密防御的基础上,要求在全国,包括陆地、空中和海上在和平时期就要掌握主动”,越南的战略矛头直指中国。
  
  黎笋集团狂妄至极,致使越军的整个战略思想是严重脱离实际。当越军遭遇真正的对手的时候,被彻底打回了原形。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中,越军先是叫嚣\"一线取胜\",\"边境取胜\",在1347公里的边境线上处处设防,结果处处挨打!在2月17日开战后,在东起广西龙州,西至云南金平的边界上,我军14路大军同时推进,越军第一道防线仅3个小时即全面崩溃。国境防线失守后,越军并未集中兵力,反而在黎笋的严令之下固守一城一地的得失,屯重兵于危城,又犯了兵家之大忌!越军各部队均被我军牵制,兵力分散,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必救,越军守其所不能守,完全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战场态势一目了然!战争还未开始越军就已经输定了!西方有媒体比喻这场战争犹如“小刀切黄油”还真是很贴切,很内行的评价。
  
  (二)关于我军在此次战争中暴露出来后勤保障等问题的解读
  
  我军后勤保障薄弱与当时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场环境有关。我军是人民子弟兵、国防军,不是世界警察。我国的国防战略开始是诱敌深入,层层削弱到现在的积极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两种战略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都是根据形势和国情出发的务实战略。在这样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场环境设定之下,强大的后勤力量并不是当时军队建设的重点突出问题,而且由于国力限制,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我军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合理足够”,这就说明并不必要所有的部队都拥有强大的后勤力量,举例说明边防部队、守备部队、非主要方向的野战部队等等都不需要具备诸如机械化部队的后勤力量。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在敌国境内作战,敌方几乎全民皆兵,热带山地丛林作战地域等综合因素促成,这是一场与我军以往战争都不相同的战争,也是第一次面对“人民战争”。
  
  (也有评论说越军受我军的影响很深,可以说是我军的“影子部队”,并由此推论出越军熟悉我军的战术,我军因此而伤亡惨重。这话乍一听很对头,但别忘了,硬币有两面,我军也可以说是越军的 “影子部队”,对越军的了解程度远非美军可比)。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争是完全在对方国土上进行的,有热带山地丛林作战的地域因素,也有我军第一次面对“人民战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的因素,导致我军很多战法和措施受到制约不能运用,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我军各部队之间的协调不力,得不到当地民众支持,情报来源有限,等等。
  
  比如高平之战,计划由41军一部在攻占朔江,42军主力攻占东溪,42军125师沿小路直取高平,形成对高平越军第346师的战役合围。但由于42军125师穿插迂回部队对敌情判断不准,情况处置不当,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42军主力(124师 、126师)到达高平时,正准备发起攻击,接到友邻指挥部通报,说敌除原有部队外,852团也退守高平,有几十辆坦克。前线指挥员判断敌有三个团兵力,仅以42军主力攻击没有取胜把握,因而推迟了攻击时间。导致在战役合围圈内,战术上没有达成合围分割,延误了歼敌时机。
  
  另外我军受文革的影响也很明显,文革时期生产的许多有质量问题的武器弹药遗害无穷,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小北京”因此而壮烈牺牲)。但是我军最后重创越北地区的越军,攻克军事重镇谅山,达成了战役目的。并在战后认真总结反思,对今后的军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部分资料转自网友老参谋、士官长、老兵的文章
  参考书目和资料 长篇纪实《中越战争秘录》、《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战史讲义》、《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昆明军区后勤部)、《共和国空战纪实》、《舰船知识》杂志、越南《人民报》
  
  鲜花献给牺牲的战友  

修改 屏蔽 删除

   个性签名:书生,一是没有力量;二是没有道德观;三是心比天高;四是自命风流,要警惕他们。  

  
司马长风( 5)回复于2005-09-28 11:02:28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主题:血染的风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8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
作者:luyi1999  发表日期:2005-08-12 18:52:52 [表状]


1、关于中国空军装备低劣、缺乏训练,惧怕越南空军米格-21飞机,因此不敢出动空军作战的看法
  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机是歼6,歼7亦有少量列装。关于歼6在那个时代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的辉煌战绩林冲兄弟在此不再赘述。“中国空军怯战”,这是“外国军事专家”炮制一个经典笑话。既然“中国空军怯战”,那为何也不见“强大先进”的越南空军出动战机对我军进行空袭呢?凭两国军事实力的对比,只要是大脑正常的人就能得出结论:这次战争的战场主动权和战争节奏、战争强度完全由我军控制,未出动空军作战是我军避免战争升级采取的克制手段(中苏战略态势文末再论述)。根据中央军委的规定,空军在中越边境地区加强巡逻警戒,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一般不超出国境作战。
  但中国空军并非无所作为。空军张廷发司令员根据军委的意图,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提出了“挽弓待发,先声夺人”的作战指导方针。其基本内容是:所有参战的航空兵部队和地面防空部队做好充分的作战准备,敌机一旦入侵,就能予以有力的打击,军委一声令下,就能立即出动突击指定的目标。同时,在我边境上空组织声势强大的持续的空中巡逻,显示力量,威慑敌人,使敌空军不敢轻举妄动,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威慑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为了增加威慑力量,并在一旦敌机敢于出动时有更大的取胜把握,张廷发决定增调歼击机和轰炸机团进驻广西地区。他还亲自到广西、云南一线地区检查了部队的战斗准备,对各部队领导和飞行员作了战斗动员。
  2月17日凌晨,我军按预定计划从东西两个方向先后发起对敌攻击。为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我歼击航空兵按计划大量出动,不间断地在国境线我方一侧上空巡逻警戒。自卫还击作战第一天,我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就出动飞机一百多批数百架次,进行警戒、巡逻,形成了多方向、多层次的空中掩护态势。

  2、对“背包带固定搭乘坦克的步兵”的看法
  这个事例在网络上被广泛引用,影响较大,误导了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网友,认为我军不重视战士生命,缺乏训练和常识等等,我在此对此事例作一解读,希望可以对大家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步兵搭乘坦克作战。我军的装甲部队的组建和战术运用是沿袭苏联模式,步兵搭乘坦克协同作战,是苏联、美国等国军队的通用做法,即便是现在这个战术还是有效的(美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不时仍能看到)。要知道苏联的装甲部队运用战术是战火中验证出来的,美国的也是,所以说步兵搭乘坦克协同作战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的战场环境,是在南方热带山地丛林作战,道路起伏不平,转弯、山垭口太多,随时都会被越军伏击,长途奔袭中,步兵根本不可能坐汽车旅游一样伴随进军,只有搭乘坦克进行协同作战。在高速颠簸行驶、急停、急转的过程中,搭乘步兵也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很容易被甩出去。是选择一不留神被甩下去摔压死伤、掉队(长途奔袭掉队不是被俘就是死亡),还是选择背包带绑在坦克上呢?事实上,当时背包带绑着的多是体质较弱,训练较差,岁数较小的新兵,没全绑,干部、班长和战斗骨干是不绑的,尖刀车和前卫车上也是不允许的,随时准备下车消灭敌人反坦克火力点。
  是战争就有伤亡,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为了达成任务,不能不做必要的牺牲。这样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在现在,如果还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作战,恐怕还只能是这样的选择。要我是当时带兵的干部和老兵,也只能这样选择。爱护战士生命,就必须尽早完成任务,多杀伤敌人。只有尽快穿插到位,才能打乱越军部署,最大限度的减少战士的伤亡,这是一个辩证法。所谓“无谓的代价”不知道从何说起,任何方式都有利有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局部、个别的牺牲带来了全局的胜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有谓”!烈士长已矣,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肆言评判烈士牺牲“无谓”无异于抹杀参战全体将士的血汗和功绩!

  3、对“越军扒开水库使我军被迫改道”的看法
  早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我国就派出了军事顾问团,顾问下派到了越军营一级部队。抗美援越时,我国先后派遣了十几万部队进入越南,遂行防空作战、后勤和工程等任务。越军正规化建设也是我们帮他们搞的,越军许多军官都是中国军校毕业或接受过培训的,武器装备也多是我们援助的,因此有说越军是我军的影子,此言无误。在79越战中,越军为迟滞我军前进扒开水库不止一座,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防御行为,也是在我军迅速穿插攻击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战场是有限的,选择进攻路线也只有有限的几条,制订作战方案也不可能仅仅由于怀疑越军会扒开水库而放弃最佳的进攻路线。战场也是瞬息万变,越军会根据我军的进攻随时调整部署和组织防御,战前、战中和战后所了解到的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以上事实和分析,说我军对越南方面情况不了解是没有根据的。

  4、关于我军“参谋军官老化”的看法
  这个“老化”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是指岁数、业务技能还是指思想呢?岁数大点更有经验,这是军队共识,难不成还必须要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来当参谋不成?业务技能的“老化”我就更不明白了,似乎参谋业务不存在什么老化的问题吧。所以我判断“参谋军官老化”的意思是说思想老化。
  不知道攻击我军“参谋军官老化”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国防战略摆在那里的,参战部队情况和战场、敌军情况也摆在那里,那时候还没有信息化革命,对于两支都没有大规模装备直升机、空军都是防卫型的军队来说,山地丛林作战空中支援很有限,越军也是我们培养训练出来的,防空作战连美国也吃过大亏,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搞信息化作战、联合作战和空地一体战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想要当时的参谋怎么才能不老化呢?实际上确实有部分参谋自身业务不熟,缺乏训练和培训,不过以此来批评参谋队伍并不合适,没必要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5、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伤亡问题以及敌我伤亡对比的看法
  这是网友们争论的焦点,也是许多别有用心者攻击我人民解放军之处。许多人片面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伤亡,以此来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低下。甚至把这场战争看成中国军事的一大失败和耻辱!下面,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澄清。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军的伤亡人数,越南媒体报道说是消灭我军3万多人,这显然是个夸大的数字。我军参战部队总共二十万,在消灭了我军六分之一的情况下还会丢失越北,这显然只能说明越南军队的怯懦了。3万人的数字显然是过分了。我军《解放军报》报道说是伤亡4000人,这个数字也值得商榷。我比较倾向于老兵网友提供的数字。以下转载老兵网友的帖子:
  对于具体的数字,开始我也迷惑不解。去年年底去北京广播学院参加考研专业辅导课学习的时候,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原济南军区作家李存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这个谜团才得以解开。
  李存葆老师79年时曾作为战地记者,随部队开赴越南作战,亲眼见证了战争的真实情况,后来为创作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得以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特许,查阅了许多关于那场战争的许多秘密档案。因此,他得到的消息应当是客观真实的。
  据李存葆老师介绍,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伤亡的真实数字应当为27000人,其中阵亡将士为6000多人,负伤战士为21000多人。同时,在救护伤员方面,我军也与以往有不小的改进,随着战斗的进程,大批直升飞机24小时连续工作,将伤员陆续运回国内救治,从而降低了死亡率。
  而在战斗进程里,初期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个别连队伤亡甚至到达了百分之九十。一般作为尖刀连的部队,最后一个连回国的一般只有10几个人,一个班剩下不到一两个人,这方面固然有越南防御坚固的原因,但也确实是因为我军战士没有参战经验所致。但即使如此,在初期战斗中,越南的伤亡也是高于我军的。这是由于我军采取的打法的原因。在美越战争里,美国通常使用重炮和轰炸机来攻击越南阵地,这使得越南的地堡在躲过美国轰炸后依然可以重创对手。越南东溪的315高地,当年美国动用了三十多架轰炸机,两个团的兵力,围困一星期,付出伤亡三百多人代价才勉强拿下,得到的只是20多个越南人的尸体(美国电影《汉堡包高地》正是根据此战斗改编)。同样是这个315高地,我东线反击部队只用两个连战斗3小时即拿下。因为我军采取了轻重型炮火相结合的办法,广泛使用小型无后座力炮来摧毁越南地堡,而且我军炮兵也不怕死,敢于在几百米的距离向越南地堡平射,即炮兵常说的“拼刺刀”,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也是美国人学不来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军的主要伤亡是在穿插战斗中,在各路兵马合围之后,伤亡即大幅度降低。在穿插战斗力,由于许世友急于求成,未能及时勘察道路,导致我军多路穿插部队遭越南人伏击,进度缓慢,但越南围追堵截,依然没有阻挡住我穿插部队行进,反而被我军包了饺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军战斗力之强,有人说假如越军当时对我军实行反穿插包围,那我军将处境危险,事实上越南人并非没想这么干,我军穿插战打响第一天,越军王牌316A师就出动了,结果他们在同登就被我军一个团截住!三天三夜寸步难行,如果不是其师长见势不妙在我军合围前下令撤退,316A师就将全军覆没。即使如此,他们师的一个“英雄团”还是因为撤退过慢,被我军打了个全军覆没。王牌师尚且如此,其他部队更不用说了。
  而在我军拿下同登,老街,东溪三城之后,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说,对于越南的全面进攻态势已经形成,而这一段战斗我军的伤亡率已经大大下降。原因是越南西线的战略要地已经丢光。有人说假如当时越南调回驻柬埔寨军队对我军实行侧翼突击,我军将全军覆没。这是严重缺乏军事常识的说法,事实上我西集团军在拿下沙巴后,就已经切断了侵柬越军回援的所有通道,若越南军绕开沙巴走,那要么成为我重炮的靶子,要么就走进我军的包围圈。若要强攻沙巴,那好啊!我西线杀红了眼的十几万将士正严阵以待,不说战斗力,即便是我军优势的炮火也能把他们打回姥姥家。我军对越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围魏救赵,也就是通过设置包围给越南侵柬部队做口袋,争取全歼,可惜越南没有上当。所以,越南之所以不肯调回驻柬埔寨军队,除了表示其政治强硬外,更多的则是避免最大伤亡的考虑。
  关于越军的伤亡,越南方面一直是含糊其词,这恰恰表明了其伤亡之惨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咨询了李存葆老师,据李老师说,他查阅的83年时候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档案说歼灭敌人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这个数字主要是我军与越南正规军的交战结果,包括成建制消灭越南第6师和第13师以及第25师,成建制消灭包括其“英雄团”在内的十三个团。以及重创其316A师等多支部队,其地方民兵与公安部队与我军的交战记录还没算在内。敌被俘伤兵不治而死的数据也没算在内。单从战果统计看,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据1979年越南劳动报公布的平民损失的数据,越南在此次战争中损失平民为5万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战争中的伤亡,绝对在10万以上。
  我军伤亡2.7万,越南伤亡10万,你们说,这样的战斗我军打的漂亮不漂亮,这样的战斗,我军是胜了还是败了?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6、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的看法
  我军的装备和敌人的对比也是许多人攻击我军的重点所在。许多人仅从当时我军枪械装备上就得出我军装备弱于越南装备的结论,并污蔑我军荒废军备建设。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是:当时我军在枪械的装备上是与越军相差无几,因为越南的枪械主要是中国援助的,其军事工业也是中国帮助建立的。其装备与我军相似是正常的。何况,文革时,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我军当年总是把最好的装备援助给越南。因此,越南在枪械装备上不弱于我军是不足为奇的。而且,我军的武器质量是有问题,那是由于文革动乱造成的,前线将士没有责任,而且,正因如此,前线将士才更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事实上,在装备对比上,越军与我军最大差距的是在火炮上,这是质的差距。中国陆军延袭苏军“大炮兵主义”,高度重视炮兵建设,其炮兵火力与苏美不相上下,远强于北约华约其他国家。在整个对越反击战期间,越南炮火始终被我军压制,不敢与我军对射(我记得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我军前线的任何一个班长都可以呼叫炮火支援,而越军只有团级指挥员才有这一权力。)这也是越军北部防线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上次看凤凰卫视的记录片里还说,越南北部许多山林,当年被我军炮击后竟成秃山,二十多年不长草木,这足见我军炮火之强。
  越南还有一个与我军有重大差距的地方就是装甲部队。事实上,越南虽然缴获了大量的美国坦克,其装甲部队的总体实力还是弱于中国的。战斗初期,凭借复杂的山林地形,我军的装甲部队遭到了一些损失,但并没有伤筋动骨。装甲部队翻越复和山的奇迹更是扭转了整个东线的战局。谅山攻坚战我军用装甲部队开路,24小时就控制了谅山全境。79年对越还击我军共动用坦克七百多辆。而越南只有316A师和13师少数王牌部队可与我军坦克抗衡。可惜他们都被我军重创甚至全歼。后来丢了谅山,其地形优势当然无存,茫茫平原正是我装甲部队大展虎威之时。若不是中央电令撤军,我军必克谅山。

  7、关于越南军队多为杂牌军和游击队的看法
  网友们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就是双方兵力对比和越军质量问题。有人认为越军精锐部队都调离了柬埔寨,与我军作战的只是越南杂牌部队和地方游击队,我军打成这样实在是丢脸。与这种说法恰恰相反,越军在与我军的较量中是动了老本的。他们的四大全苏式装备王牌师(316A师,8师,13师,27师)中有三个投放在与我军的作战中,结果一个被全歼,两个遭重创。这个道理太浅显易懂了,既然越南认为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他们又怎么会把杂牌军投放在中越边境吗?这不是找死吗?关于越南侵略柬埔寨的军队数字,据柬埔寨方面的报道说是十万多人。而越北地区的防御部队,根据我军战前得到的情报是十五万人。事实上,单从他们有编制的与我军交手的正规部队看,就已经有十万人之多,还不包括其地方游击队和民兵。自邓小平表态要惩越后,越南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调动了大量的部队。并且在战斗的过程里不断向前线增兵。后来西线部队兵临谅山奇穷河,越南总书记黎笋又把其压箱底的两个河内卫戍师增援谅山,结果也是驱羊羔入虎口有来无回。当初黎笋曾在电台里讲话,说要在谅山与我军决战。结果谅山只打了一天就丢了。吓的他甚至要迁都。事实上,全民皆兵的越南,在此次投入军队的数量上至少是不少于我军的。且又占据有利地形,却被我军打成这个样子。
  相反,我军在此次战斗里的投入远不如越南,与越南倾国之力相比,我军只是动了一个手指头,既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也没有调集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主要以广西云南两地的边防部队为主,加派了兄弟军区的一些战斗骨干,总数不过是20多万人,这与我军当时450万的常备军相比,显然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从双方的投入和最后的战果看,此次战争的结果显然是我们赢了。如果不是撤军,最后我们还是要继续赢下去。

  8、关于最后的撤军之谜和撤军时的伤亡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攻击对象,先是宣传说当时我军已经陷入了越南的陷阱里,后又以撤军的伤亡来攻击我军的战斗力低下,这些观点其实都是荒谬的。
  我国撤军与对越作战的战略意图有关,而并非所谓“重蹈美军覆辙,陷入越战泥潭”。
  中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以中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314A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谅山为中越边境重镇,自谅山以南,即进入平原地带,无险可守。自古越南叛离,若中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
  但中国不能不顾虑背后的苏联。我国1979年对越作战是一场真正的大国博弈,此时真正紧张的是中苏边境地区,当时中苏边境居民几乎转移一空,生产生活全部陷入停顿。在中苏交恶的60、70年代,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苏军驻远东和外蒙的摩步师的战术作训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以北京为突袭目标,要求摩步师每日前进50-70公里,苏军对我国北部地区压力极大,这也是当时我军精锐多数在北方的真正原因。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中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中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中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中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中国见战略企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314A师的情况表明,对谅山包围20多天,显然不是中国军队打不下谅山,而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中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不是区区5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中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都是事实。
  关于我军撤退时遭越军反扑伤亡惨重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军在撤退时为防止越军反扑,各部队采取了轮番掩护的办法撤退,但事实上,越军的反扑是零星的,基本是“礼送”我军出境。事实上,当时我军的主要伤亡都来自沿途越南残余游击队的骚扰。这是因为我军推进过快,没有彻底肃清敌人零星逃亡部队,此外没有对占领区分派更多的部队守卫,使很多游击队势力死灰复燃,给我军带来了一定的伤亡。后来我军派出小部队坚决彻底的打击残余敌人,从3月9日起,我军的伤亡率即大大降低。
总论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战史的光辉一页,他是我军发动的一场有限的惩罚性正义战争,战争给越南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打出了国威军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之师,威武之师,常胜之师,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英雄,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国家有这样一支军队而骄傲。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的辉煌,是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愧于钢铁长城的称号。  

修改 屏蔽 删除

   个性签名:书生,一是没有力量;二是没有道德观;三是心比天高;四是自命风流,要警惕他们。  

  
官大夫殊同( 3147)回复于2005-10-07 16:59:05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好贴!  

修改 屏蔽 删除

   个性签名:  

  
大夫夏虫语冰( 2694)回复于2005-10-07 23:26: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会员资料 所有文章 发送邮件 回复本文 引用本文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
你是否,记得----------
==================
当年,寄过信,里面夹着葵花籽
因为听说可以在猫耳洞前种出花来
我的同桌收到了回信
我没有
就担心
收到我信的战士
是不是-----------
转瞬经年
白云苍狗
-----------------------
已经忘记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8-20 18:04 , Processed in 0.0954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