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4489
- 帖子
- 247
- 精华
- 0
- 积分
- 241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8-15
- 最后登录
- 2017-12-18
  
- UID
- 114489
- 帖子
- 247
- 主题
- 15
- 精华
- 0
- 积分
- 241
- 威望
- 241
- 金钱
- 1117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8-15
- 最后登录
- 2017-12-18
|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分四定在 2005/07/17 10:12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战争随想
此文仍以第一人称的口气作出叙述,实际上也就是对父亲的一些看法作出整理,内容与
〈父亲的阵中日记〉、〈战前准备〉〈凯旋归来〉有所关联。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网络论坛给我了叙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机会。借用这个平台,向热爱和平的年青人抚今追昔,让人们珍惜今天的生活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战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讲述战争的内幕,让人们了解战争,脱离其中虚构的成分,走出被“文人墨客”所误导的盲区,充分的解读社会和战争中人们的心态具有现实的意义。让大家了解发生在那个社会和那段岁月的那一代人才是我的想法。
随想,既有客观的存在,又可能有主观臆断,在刻录战争的点点滴滴的过程中,肯定会显现出一些负面的东西,还请大家谅解,不可求全责备,实在不行,就视为我不负责任的议论吧!不可太认真。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一场战争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段岁月里心都是“红”的。在那个时期我们也就以红为荣,泛红吧!所以,从孩提时代到而立之年之前,思想长期被禁锢,有一种桎锆的定型,在人生中有了定格。那时候在我们的口号中经常会出现“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狠狠的打击越寇…………”等一些有“左”的声音。直到今天,社会开始了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前进,同时也不断的在影响和改造着我们的思想。我们也不断的在与时俱进,但效果并不是尽如人意。打个比方,如裹过小脚的女人,脚被裹了,身心受到摧残,尽管后来解放了,脚被“放”开了,但无论怎么小心,走起路来免不了还是颤颤微微的。生长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思想也远没有现在的这么复杂。所以战争稍微动员,我们都会一千、一万个响应。战士们写血书,写决心书,写请战书的比比皆是,让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就可能感到不可思议,但那就是我们……
在20年前,我可能不会表露自己对那场战争的观点,或道出自己对战争肤浅的随想,更不会在互联网上感慨万千(当然那个时代我们也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记得在《战后总结》里所叙述的从广西乘火车回河南驻地的途中,在经过湖南岳阳站时所发生的所谓的”反标“事件,一张飞来的小纸条搞的一军列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军人们惊恐万分,心有余悸。他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无可畏惧,但在胜利归来时,却被一张小纸条搞的人人自危。假如今天在岳阳站也出现了那样一张纸条,甚至是公开写着“打倒***”,又有谁会理睬呢?甚至大家都还会讥笑写纸条的人有神经病。这也许就是时代与时代的差别吧。26年过去了,自卫反击战也已经成为人们淡忘的历史,无非是热爱军事的小网虫们还感有些兴趣,点击一下。但社会毕竟在不断发展和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也就有勇气或机会与广大网友公勉。
二、战争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
到今天为止,在经历了自卫反击战的几十年里,我自豪的感觉到我的人生价值在不断的升值,有一种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一不断升值的精神财富,滋养了我的人生又几十年。记得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我总感到比别人多了点什么东西。后来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积累,我才认识到,那是战争经历,也是人生的资历。恐怕有很多人想补上这一课都是很难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参军打仗,吃苦受累,面临牺牲的经历。我始终把参加自卫反击战当成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事,最骄傲的事。
几十年来,我每当回忆起在越南的那段往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精神花环在簇拥着,并不时的闪耀着光芒。通过那次战争,我理解了有很多战争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中主人公的心灵深处的一种心态,我可以辨别作者笔下故事的真伪,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或是否更贴近生活。但是如果没有那场经历,我想我是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我想现在热衷于战争或军事题材的青年网友们是否也有我这样的体会呢?
在自卫反击战中,当时我们团的副团长董尚建、副政委李成霖都是1947年入伍的老同志(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像他们这样曾经经历过战争或有作战经验的军队干部已经不多)。在解放战争中,他们曾多次参加过战斗。所以,在时隔了30余年后,当他们再一次经历战争时,就显得比我们这些初次上战场的年青干部们老练的很多,他们从容、无畏、果敢、正确决心、运筹帷幄的指挥水平都是我们不可比拟的。
现在我也曾想过,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26年了,如果今天又降临一场战争,假如我继续从戎,又会怎样的去对待未来的现代立体化战争呢?我无法把握,但是有一条我坚信,无论形势是怎么变,战争格局是怎么变,曾经的参战经历会使我在面对战争的态度上会比别人更显的胸有成竹。
三、永远怀念英烈,至今忘却不下
时隔26年之久,在我的脑海里,仍然刻下了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战友们那熟悉的面孔,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因执行的任务不同,我们团牺牲的人不多。3000多人的团级部队,加上加强到我们团的支前民工队,共牺牲了30多人(受伤的人数我无法而知)。当然,这比起其他的参战部队已经是少之又少了,但是他们毕竟为了国家抛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让我记忆最清的就是我们团政治处副主任孙富喜,后勤处军需魏助理,战勤排长刘国营和一营、炮连连长陆谦。孙副主任那细瘦的身材,斯文的讲话声,魏助理那雍胖的体形,说不清楚的广西口音,慢腾腾的工作节奏,刘国营排长那高大的个头,篮球场上你碰我撞的打球动作,那一幕幕至今记忆犹新。开战前,我们几乎天天见面,但是战斗进行了几天后,他们就消失了,蒸发了,好象只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
当时在那一副副担架上的伤员们被抬着从我面前经过时,看到他们受伤的身躯躺在担架上往前行进时,我的心也在为他们焦虑,战斗能进行到哪一天?他们的伤势如何,能挺的住么?毕竟担架队不是把他们送到后方,而是抬着他们继续跟着部队向越南的纵深挺进。其实也不是可怕,只是感到忧虑,担心。
记得2月17日的第一天傍晚,在攻下589高地后,碰到385团的卫生员拦住我让我给他们部队发电报来援救他们时,我心里是猛的一热,“这难道就是战争了么?”
在广西龙州县埋着我们师烈士的陵园的那座山,出国时还是是一座青山,回国时已是一座红山了。无独有偶,这里面还有一段迷信的小插曲:3月14日,也就是部队回国的头一天下午,师群联科长通知广西龙州县专门为我们部队牺牲的烈士掘墓的民工队长,由于明天部队就要对来了,就不要再挖了。当时民工队长算了一下,发现多挖了六个,就告诉了群联科长。而群联科长就让把多挖的六个坑填起来,但民工队长却说:“部队明天才回来,万一还要有牺牲的怎么办,等部队回来后再填也不迟。哪知道3月15日全师在撤退的途中就是牺牲了六个人,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件事在一段时间内传的是沸沸扬扬,以至于大家都骂那个民工队长的嘴臭。
26年过去了,我脑海里一直是“青山转眼变红山,他山葬埋异乡人”的感觉。在看到不少为26年前牺牲在越南战场的烈士们祭奠扫墓的贴子后,倍感对英烈门的思念,又为他们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
[/watermar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