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7114
- 帖子
- 171
- 精华
- 0
- 积分
- 0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12-30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97114
- 帖子
- 171
- 主题
- 33
- 精华
- 0
- 积分
- 0
- 威望
- 37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12-30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前天去苏州朋友那里玩,偶然间从他一张的旧报纸(苏州日报)里看到了一位对越做战老兵的故事,我就很"无聊"地把它检来了,说不定这里有老兵认识呢,看看咱们老兵多可爱.文如下:
痴情收藏,缘于读史
收集纪念章对李兆林来说既属偶然,又是必然。1984年,从小就崇拜英雄,向往绿色军营生活的他从地方大学光荣入伍,成为广西边防某部的一名排长。1986年3月,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经历炮火的洗礼和战争生死的考验,使他对研读党史军史书籍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人民军队历尽艰难困苦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在他的心目中,有着太多的神秘和传奇。
他正式走上军事纪念章收藏之路,是在1990年初。当时,在政治机关当干事的他随部队野营拉练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走访村民时.他遇到了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老人见到他时,十分激动,把李兆林拉进家里,拿出放在箱子底下用红布包裹着的一枚镌着和平鸽图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兴致勃勃地向他讲起当年在异国沙场浴血奋战的战斗故事。李兆林听得十分入迷。当这位老兵得知眼前这位年轻军人是一位军史研究爱好者时,就毫不犹豫地把这枚用自己鲜血换来的纪念章送给他,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后来者了解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从那一天起,他拥有了第一枚纪念章,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下决心收藏军事纪念章。
在谈到这枚纪念章时,李兆林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那时候,那枚纪念章一直放在他的枕边,就是梦里醒来,他都会拉开灯,反复地端详它。他赞叹纪念章的精美,更感动于纪念章背后的英雄故事。他决心走进军事纪念章的世界,去感悟、去思索、去求证……
漫漫征程,上下求索
从此,在工作之余,收集军事纪念章成为李兆林雷打不动的事情。平时外出开会、办事,他都注意打听,留心收集。只要听说有纪念章,不管距离多远,路多难走,他都不辞辛苦前往。在一次参加助民劳动时,他听说距驻地20多公里的一个偏僻山村有一位复员军人保存着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章,就细心地记下村庄名字和老人姓名。星期天,他骑上自行车,冒着炎炎酷暑,往老人所在的村庄赶去,那是一个地处偏远山沟的小村庄,山路崎岖不平,又陡又险,他骑着自行车,艰难地往前走,山高坡陡实在不能骑的地方,就推着走,有几处河沟和土坎,实在没办法推,他就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步地跨过去。就这样,20多公里的山路,他用了3个多小时。当见到这个远道而来的青年人,老人十分热情,并高兴地讲起了当年的战斗经历。但提到纪念章,他有些犹豫了,毕竟是自己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物,保留了几十年。见老人不愿意,李兆林不勉强,而是利用假期,一而再、再而三地专程去听他讲战斗经历,帮老人干农活。老人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十分赞赏,当李兆林第三次半扛半推着自行车走到老人跟前时,老人终于被眼前这位小伙子的执著劲感动了。他慷慨地从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8枚纪念章中,选出3枚送给他。
这样的路走过多少趟,这样的苦吃过多少次。李兆林也记不得了。只知道,自从迷上了收藏,他绝大部分的星期天都放在了寻找纪念章上。为了更好的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收藏更多的纪念章,李兆林还多次利用假期外出参观革命圣地,拜访革命老人,最远的一次,他曾只身一人驾着摩托车,历时23天,行程3000多公里,走遍江西一带的革命老区。这些年来,他先后到了井冈山等30多个老区参观考察,不但找到了不少的纪念章,还先后记下了10多本笔记,拍下了大量照片,积累了丰富的军史素材。
超越“收藏”,感悟人生
李兆林在收集纪念章的过程中,不仅经历取舍间的情感考验,而且受到历史的熏陶,更感悟到人生的真谛。1996年,他从广东卫视《欢乐有约》栏目举办的三五九旅老战士联欢节目里,看到一位身穿黄军衣,胸前挂满了各种军功章的老人。这位曾经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部队离休老首长,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随后,他趁出差路过佛山之际,专程拜访这位老人。老人看见李兆林来访十分高兴,拉着他谈起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的历史背景和感人场面,拿出家中珍藏的几十枚纪念章供他挑选收藏。李兆林高兴地带走了其中的几枚。
有一位戎马一生的离休老首长,曾荣获多枚各级颁发的各种奖章,但由于战争年代的动荡,大部分都已丢失,只剩下东北民主联军颁发的英雄奖章。面对这枚奖章,老人有着太多的感慨和无奈,认为那么多枚都丢失了,留下这一枚也没多大意思,因而主动提出送给李兆林。李兆林也很想收藏这枚
珍贵的奖章,但看着一脸沧桑的老人,他还是把奖章放回到老人手里:老首长,你戎马一生,只剩下这一见证物,这枚奖章还是你自己保管吧,看着它你就会想起当年的战斗岁月。李兆林不但没有接受老人的奖章,他还从老人的叙述中记录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给老人写了一篇传记,这篇传记后来被收录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编的《战斗英雄》丛书中。
江西有一位过世的老首长,留有一枚珍贵的纪念章,他的家人非常爱惜。家人说,看见它就想起当年先辈为了革命事业,拼杀沙场的人生历程。李兆林虽爱不释手。但思量再三,认为这枚纪念章留在那里比他带走更有意义。后来,李兆林得知这位老首长的家乡要为老首长出一本书,他就将自己采访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挥戈征战南疆,将军雄风依然》一文,该文被收入当地为老首长编写的《铁血春秋》一书中。
类似的事情李兆林经历了很多次。虽然跋山涉水走了许多路,虽然没有带回纪念章,但李兆林并不觉遗憾。他的想法是,了解了、见识了就是一种收获。同时,从这些老首长身上,他还感悟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珍惜每一枚来之不易的纪念章。
《爱我长城》,传颂“长城”
高层次的收藏活动是使藏品经过收集、加工、整理、研究,更深入地揭示内涵,使之成为系列化的具有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物品。在收集纪念章的过程中,李兆林不满足于当采集员、保管员,他感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中,每一枚纪念章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或代表一场战役,或记载一次重大活动,或说明一段历史,小小的纪念章,浓缩了一部辉煌的军史。因此,在收集的基础上,他还致力于当研究员,认真阅读书籍,探寻每一枚纪念章的来历,积累资料,撰写文章。1995年8月,他从一个战友手中拿到一枚年代比较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的纪念章,清洗干净后,他对照图案反复揣摩依稀可辨的文字,并查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辞典》等书,硬是查清了这枚发行于解放战争初期的纪念章的来龙去脉。
1993年夏天,他随部队到海边训练,得知县城里有一位老人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役,便利用办事的机会,3次到这位当年的船工家里采访,老人被他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不但完整地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战斗过程,还将自己获得的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及保存了几十年的当时的报纸送给他。他在仔细阅读和核对有关资料后,写出了《解放海南岛战斗中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及其他有关海南岛战斗的文章。
从事收藏纪念章活动15年来,他购买并阅读了各种军史书籍60余册,积累了近10万字的文字资料,较系统地了解了军史知识。同时,他还积极把相关史料整理成文投寄军队及地方报刊,几年来,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了《永远发扬南泥湾精神》等多篇文章。
要使收藏家的劳动成果发挥社会效益,就要靠展示。在收藏过程中,李兆林觉得,收集工作很有必要,研究工作也很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纪念章推向社会。作为宣扬人民军队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及普及国防知识的教材。
1996年以来,他在收集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整理,把1927枚纪念章分时期、按内容分门别类地镶入81个镜框中,配上文字。平时,他经常将其介绍给战友们和地方群众、学生。遇到重大纪念日,他就把纪念章拿到社会上办展览,让大家参观。
几年来,他先后在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地的部队和大、中学校以及博物馆、人民公园等公共场所展出60余场次,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2002年10月,广西柳州市举办首届旅游节,当组委会得知这场展览后,主动与李兆林联系,邀请他去展览,开幕式当天,展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参观者摩肩接踵,各路记者蜂拥而至,组委会的人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个最迟进场的国防教育展览成了整个旅游节最亮丽的景点。去年3月份,军事纪念章在浙江省安吉县展出,一位行走不便的离休老干部听说后,硬是由家人搀扶着来到展厅,不停地看了三遍后,连声说好,并紧紧地握着主办者的手说,这样的展览以后要多办。这些年来,在各地展览期间,许多学校都组织学生打着团旗和少先队队旗前往观看,并配合开展写征文、谈观后感等活动,使同学们受到深深的教育。许多人看后纷纷留言,称赞军事纪念章展览是最生动、直接的国防知识教育课。一些老干部看后很受感动,认为纪念章放在李兆林那里比自己留着更有意义,就纷纷从家里拿出自己的纪念章送给他。为了寓教于乐,让部队战士在业余活动中轻轻松松地学习军史,李兆林从这1000余枚纪念章中精选出54枚,设计成扑克牌,经上级批准后发到所在部队的基层连队。如今,这副扑克牌不仅成为部队战士最喜欢的学习娱乐用品,还成为北京军事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对于未来,李兆林还有更多的打算、他要继续收集、研究我军军事纪念章,并整理成文字资料。他还打算利用一年时间单骑重走红军长征路。为了充分发挥纪念章宣传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军队、热爱国防的作用,他还想继续通过展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们看到这些见证战场硝烟、见证历史画卷的军事纪念章,从而自觉地树立国防观念,增强国防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