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看了我们121师医院老战友的回忆录,很受感动,也很能说明当时九位女战友的决心与战斗精神,现转给大家,如果能与老战友联系上,那是我们参战老兵的自豪。不好意思,没有经本人同意,转载了,不知道能理解吗?] 生命中必须承载之“重” 记得是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的某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个战友打来电话告诉我,我们师原后勤部的张副部长来到我所在城市,问我是否有空去见见。听到是这位老首长的到来,我当即脱口喊出几句话:当年他可是我们女兵的保护神,我们命中的大恩人,没有他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岂有不见之理?无论如何我都必须立即去拜见他呀! 岁月在忙碌的日子里匆匆流逝。在我人生旅途中曾经连系过的人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少已经模糊淡忘了。可这位老首长是我在那段非常时期以至后来所有平凡的日子里,都刻骨铭心并牢牢记住的好人!我们几个女兵曽受惠泽于他、他是我们理应永远铭记的大恩人! 那是我们随部队参战的前夕。 由于我们师受命执行的是战争中最艰苦最残烈最孤援无助的穿插任务。战前的所有训练和演习都是按照这项任务来设计预制,后勤保障和医疗救护也是依此布置实施。 当年师医院的建制:一所是门诊所:负责接诊接收和分流伤病员;二所为外科所:承担战地救护中伤员简易的包扎止血固定手术后再将其移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三所则是内科所:专门收治本师病程短期即可康复不必后送治疗的伤病员。 根据师后两级首长的战场指挥意图:战斗打响时起,师医院立即一分为二:门诊所一部分医生护士卫生员和医疗二所的全所成员跟随前指(穿插部队)参加执行作战任务,三所和门诊另一部分同志留下随复指(后勤保障部队) 行动。 门诊所没有配置女兵,二所则有两个军医两个护士共4位女同志(我在其中)。也就是说根据军令我们二所4个女兵将跟随穿插部队插入敌后作战。 文学电影里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句从远古到现今世界军事界的“潜规则”。即使女性参战也只能在后勤部队而不是在战斗序列。 战事在即,我师后勤部领导之间在这个理念上,出现了意见相悖的冲突。 当时主掌后勤部的第一首长认为,女兵医疗技术好,关键时刻能快速敏捷地发挥良好的包扎止血固定技能去救护伤员,应该在在第一线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可这位德高望重的张副部长从熟悉掌握女兵的特点特性考虑,认为我们这些女孩子都是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虽然这些年经过野战部队的艰苦磨炼,吃苦耐劳精神足已做新兵的楷模了,但体能体力远不能与男兵等同相视。光凭有技术而没有体能,穿插时如果跑不动只会给部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造成非战斗拖累,不适宜随前指穿插还是放到复指随车队行进稳妥可靠! 一方是正职而另一方是了解情况的老资格。双方各抒己见,意见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更难以达成共识。最后只能把双方意见直接提交到师部,由师首长定夺! 当年我们师长也是一位经历过战争考验、作战经验丰富的老职业军人,在听完双方意见陈述后,认为张副部长的分析更贴近战场实际,当即拍板决定女兵一个都不能放到穿插部队、全部留在复指!调整4个男同志到二所替换她们的职位。 这样,即将奔赴战斗一线亲临血雨腥风的4个女兵,就和真正的生死考验擦身而过,而替换到前指的4位男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牺牲和负伤的。也就是说,男兵们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和青春,换得我们4个女兵鲜活的生命留存在人间! 在得知战友们牺牲的消息后,我们几个被换下来的女兵心情格外地沉重和无以名状地复杂。既为年轻的战友永远离开我们而难过,更有许多个假如总是不断纠缠着我们:假如张副部长没有坚持他的意见、假如师长同意部长的说法、假如我们仍被编在前指、假如那场战斗我们身临其中,假如牺牲或负伤的是我们之中的某某、假如……假如….. 然而,战场上不能有那么多的“假如”干扰、不容许有丝毫影响战斗力的杂念存在。 我们在复指领导和医院领导的及时开导下,放下思想包袱化心理压力为火线动力,坚守战地救护岗位,一如既往地奋力救治伤员,和全师指战员一道,努力实施上级的作战意图,圆满完成上级交给我师的艰巨任务,胜利凯旋而归!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近三十年了,我们这些女兵也早已从部队走向祖国各地。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幸福地生活着。但我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是血洒疆场的战友!永远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英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永远感激首长们对我们女兵的关怀和爱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