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不要搞假的 战前中越两军,在边防上还是讲话的,一个越南兵问中国兵,一天的训练量是多少(不少的越南兵会讲中国话)?中国兵告诉他是五公里。并反过来问了越南兵,你们每天的体能训练量是多少?越南兵说是八公里。战争开始后的一个间隙,一个中国兵在河边洗手,突然跑出一个越南兵,两个人撞到了一起,连枪都来不及开就抱到了一堆,越南兵的体力明显的不如中国兵的体力强,很快就当了俘虏。经审讯后,得知越军每天的体能训练只有五公里,而我军的后期训练却达到了八公里。 1977年我们在师里举行的大比武中是没有什么对手的,还代表师里到军里参加了大比武,也取得了很 好的成绩,但是到了1978年师里举行的比武时我们的一些优势项目,纷纷败给了一个步兵团。像什么五公里武装越野,五百米放收线、夜间紧急集合都输掉了。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了2000年战友聚会的时候这个团的一位战友才道出了其中的真相,原来他们把五百米的为双线的被复线将其中的三百多米改为了单线,这样重量就减轻了。五公里越野该带电池也不带,当然比我们跑的快。 到了1979年打仗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要他们架一条线不通,又架一条线还是不通。最后师里把我们派上,架到哪里通哪里。一条十多公里的线,仅用了四十多分钟就架通了,比平时的比武还快,让他们看的目瞪口呆,其实我们是利用了越南人既有的空明线和高压线架通的,不然哪有这么快?利用高压线通电话,还创造了军史上第一例。同样与越南人遭遇,这个团的班长牺牲了,我们却把越军打死了。到了后来这个团的通信股长认定一个死理:凡遇有架线任务,经请示师里后,一律用我们的线。还要我们帮他们整线,在帮他们整线的过程中剪掉了一些单线,当时并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们平时作假的结果。 其实在我们入伍的时候,就听一些老兵讲作假的危害。六十年代初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候,来偷袭东山岛。我们的一些部队遇有情况,还是改不了作假的恶习,以为又是演习,结果是机枪手不把子弹带够,无线电兵不带电池,步兵手榴弹也不带,等到部队赶到现场的时候,哪还能形成什么战斗力?结果是眼看着蒋军从海上乘船跑走。 11、小心到底 刚开始进越南的时候,以为越南到处是地雷和插有竹签子的陷阱,丝毫不敢乱走乱摸,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越南哪有那么多的钱来埋地雷呢?于是有人开始麻痹起来了,明明知道步兵在前面攻打一座山头,山脚下的人也不注意隐蔽,更有甚者有的在公路上还大摇大摆的走动起来,结果被在山头上的越南人用高射机枪一下子潦倒了好几个。还有的钢盔也不带了,造成不必要的伤亡。钢盔虽然防子弹比较困难,但防弹片效果还很好的。 3月15日最后一天撤军回国途中,一个连队的男卫生员要拉尿了,其实打仗的兵都是男的,他也不知道害的什么羞?偏偏要跑到越南老百姓的一个房角边去拉尿,结果踩中了地雷,人被炸腾空落地后又中了一颗地雷,就这么牺牲了。 12、创新是战争之魂 越南人很多的战法是跟中国人学的,像《地道战》、《地雷战》和《英雄儿女》中的一些战法都被越南人学会了。他们也知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知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知道埋地雷。像《英雄儿女》中王成那样整个阵地摆的都是枪,打完这枝枪后再打另一枝枪。甚至误导中国军人打完枪后就空着手往后跑,中国军人以为可以抓活的,谁知他跑了一段后在地上又捡了一把枪继续打。其实这都是他事先就设计好的,因为越南人的枪比较多。 中国军人也是很聪明的,越南人见打不赢后就钻了山洞。过去日本人拿那些钻地道的中国人没办法,而中国人却办法有的是,要么就丢几个烟幕弹下去,呛的越南人一个个自己跑出来;要么就把整个山洞炸垮了。最多时一个山洞就打死了70多人,中国这边一个都没有死。还有的越南人钻到了半山腰的浅浅的山洞里,这样中国军人就绳子吊着手榴弹将其炸死;或直接用高射炮将其消灭。 在排雷方面中国军人也有很先进的武器。他们打出一条25米或50米长的像鞭炮一样的东西,然后爆炸,炸出一条1米或80厘米宽的通道。这种以爆制爆的办法很好,不用再去出现用人的身体滚雷的英雄了。 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没有床,垫的棉絮也没有,他们就采了一些树枝和树叶替代棉絮,然后铺上雨衣就可以睡了。为了防止越南人的偷袭,他们把一些吃完的空罐头盒剪烂,丢在哨位的前面。因为越南人喜欢光脚偷袭,正好可以当刺扎他们。哨兵放哨时贴地观察,枪都是顶上膛的,保险都是打开的。只要发现有人走动开枪就打,不用问口令,也省去的打开保险的环节。 遇有夜间行进时,实行的是责任观察法,即一个看前面,一个看左面,一个看右面,一个看后面,发现敌人要做到先敌开火。只要坚持这么做,部队伤亡就会大大减少。 一些炊事员在没有锅子的情况下,利用空罐头盒煮面或煮饭,及时保证了前面战士的饮食供给。一些通信兵利用敌人的即有空明线和高压线通电话,创造了军史上的第一案例,还发明了边架线边通话的放线器,给整个战争增添了不少的色彩。甚至有人提出为减少因炮弹的炸伤,建议将钢盔放大制成一个钢罩,可以把整个人罩住。只可惜已到了战争的后期,做也来不赢了。 13、“三不”男子汉 即便是今年的战友聚会,我们还有不少的战友不喝酒、不抽烟、不喝茶,他们始终固守着当兵时形成的概念,认为这三样东西都不是好东西。 在我们部队有一位副指导员,他的父亲是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别喝酒,别抽烟,别喝茶。他入伍后,把自己号称为“三不”男子汉,在他的影响下全连9名干部,除司务长一人因工作需要抽烟外,其余的均不抽烟、不喝酒。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们缴获了一些越南人的酒,全连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喝酒的。事实也证明不喝酒、不抽烟、不喝茶确实对战斗部队有很多的好处。像不抽烟,晚上就不存在暴露目标的问题;不喝酒,就不存在迷迷糊糊或睡过头的问题,也不会发酒疯;不喝茶,也就不存在烧开水泡茶喝的问题。 但在后来的一些电影和电视中经常看到表现军人喝酒、抽烟、喝茶的一些镜头,甚至还出现了临战前还喝酒的镜头。这实在是一种误导,至少不是优秀军人的表现。其实即便我们回到了营房,遇有逢年过节也是不喝酒的和禁止喝酒的,最多也只是喝一点带甜味的酒。因为我们是野战部队,要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 14、神奇的三先 小的时候爱玩打不许动的游戏,有一位小伙伴很厉害,只要你刚一露头,他就能喊出你的名字,这样就把你给消灭了。他经常一个人就把我们这一边五、六个人打得落花流水。我把这种玩法叫做三先,即先发现,先开火,先消灭。后来我也学会了,一个人也可以打赢五、六个人。 长大后我入伍当了兵,在参加师举行的教导队的对抗演习中,我一人最多时可以消灭七、八个战友。他们很奇怪,他们问我反映能力怎么那么快,我跟他们说这是练出来的。他们要跟我学,我就教他们。从夜间的贴地观察开始,他们感觉发现效果就是不一样。还埋怨为什么以前不知道贴地观察?我说还是训练太少。有一位广东兵学的很快,我告诉平时就要注意揣摩对方的形象,他的相貌、衣着、举止都要记到心上,发现时判断要快,开火要快,消灭就会快。 七九年中越自卫还击战,部队在进攻一段路口的时候花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很多的战友和被打坏了六、七辆坦克都没有打下来。最后派了九名教导队出来的战士,由那名广东兵带队。他们在整个进攻中做到先发现,先开火,先消灭。结果是越军死了三十多人,我们就是这名广东班长牺牲了。他是在进入坑道作战的时候,被越南人先开枪击中的。但整个的战斗证明三先在战斗中是非常重要的。 遗憾的是我那儿时的小伙伴没有一个当兵的,只好等我回来给他们讲战斗故事。 15、方言的妙用 去年底到桂林走了一趟,很多的战友在桂林,他们知道我来了后,赶来了不少人来看我。当然主要还是我想看他们。 在这些战友中,有一位战友,总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他就是湖南攸县的一位兵。 七九年中越自卫还击战,在最后要撤军的前两天,部队某团有一段通信线路没有撤,师通信科长通过电话要求该团把这段线撤回来。命令发出去不久,又接到报告说,那一段线路上的部队已经开始撤军了。这样在去撤线的通信兵就很危险。怎么办?这时通信科长马上在拨电话,电话已经不通了。他急中生智,马上喊来了一位湖南攸县的兵要他用攸县话通过无线电台直接呼叫该团不要在派通信兵去撤线了,已经派出去的兵马上叫回来。对方接听的兵也是一位湖南攸县的,这一来一往的对讲,只有他们两个听的懂。结果被派出去的通信兵被马上召了回来,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伤亡。 当我把这段往事在当着这位战友的面讲给别的战友听的时候,谁知一位战友的孩子尽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别人美国人早就有了,还拍了一部电影叫《风语者》。哪知这位孩子的父亲气起来说,这孩子真不懂事,你今天见到的都是真人真事。你平时想见还见不到他们呢? 16、不要指挥的太细 在指挥上应该说,历来存在两大流派。一是宏观性的指挥,给参战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一定的空间;二是微观性的指挥,一点一滴都做周密的布置,参战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没有什么自主权。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此书一出,不少人狂热的推崇。我是不主张指挥的太细的人,也是参加过中越自卫还击战的人。亲眼目睹了个别指挥员因指挥的太细而带来的惨痛教训。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的第三天,我们部队有一段100多米的公路通道打不通,上面也催的很紧。负责指挥这场战斗的首长也很着急,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派8辆(我认为是7辆,但不少的战友认为是8辆)坦克搭乘100多名步兵,强行冲到50米的一个路口,然后在向两边攻打,在没有到达50米的路口处任何人不许下车。当时带队的副团长反对这种做法,但命令还是执行了。谁知坦克车开到了3、40米处,就遇到了越南人的伏击,副团长当时就中弹牺牲了,这样没有人下达下车还击的命令。100多名步兵坐在坦克车上也不敢下来,因为有军令在这里,结果幸存者只有4人,牺牲了70多人,受伤了30多人,坦克车被打坏了6辆,剩下两辆,1辆退不出,1辆退了出来。最后由师政委指挥,他发扬军事民主,最后采纳一个方案,仅派出了一个步兵班就解决了战斗。在战后当我们看到那些因严守纪律不肯下车而牺牲的步兵时,真被他们所感动,也为这么样的指挥方式而伤心。 中国历来就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在战争中可变的因素是很多的,只能是敌变我变,敌变了我还不变,那打败战是必然的。不给地下人自主权,不发扬民主作风,过去有人吃了亏,将来也还会有人吃这些方面的亏。 17、不要这么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同样打穿插,有的部队打散了,有的部队就没有打散。同样是战后的经验教训总结,有的人总结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训;有的人却总结出了一些奇谈怪论。 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军人就是战争的牺牲品,如果我们再去总结出一些有害于军人的经验教训,那么对军人来说就更加残酷了。 为了避免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搅乱人心,我们有必要对那些东西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 首先要指出的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错误。我们知道电影中有一个叫小北京的牺牲了,他为什么牺牲?电影表现到是因为文革中生产的一枚劣质炮弹,造成哑炮打不响,结果小北京给越军打死了。后来这中风气在部队蔓延开来,在一个部队,有一次,一名士兵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两弹齐爆,当时就死了11人,伤了19人,比打仗牺牲的人还多。最总结教训,炮是文革期间的炮,弹是文革期间的弹。事后大家都相安无事,没有一人为此承担责任。如果要了解什么是政治?这些都是最好案例,但这样的案例对军人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二、 有人借美国人之口,说中越自卫还击战伤亡这么大,是因为部队受文革的影响多年没训练了。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我知道全军在75年和77年举行过两次大的比武,78年还进行了东海岛大演练,部队那时候是准备打台湾的,训练热情非常的高。 三、 有的部队被打散后,总结教训说,是没有实行军衔制,大家在一起后不知道听谁?没有人去追究为什么会被打散的深层次的原因?其实部队被不仅仅是没有实行军衔制的问题,从责任、纪律和组织方面讲都存在问题。有的部队在开进的时候,即没有责任观察法,也没有划分三人一组,当然也没有组长,有军衔又怎么样,形同虚设,更没有铁的纪律,怎么会不打散? 四、 《铁甲008》的电影在部队放映后,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太假了。哪有一个女兵进到坦克车里打仗的呢?后来这部电影被停放了。 18、话说三三制——一个老兵的战术 ——一个老兵的战术 在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当班长,在战斗充分的运用了三三制指挥和带我们班的兵,战后我们班荣立了集体一等功。至今我的一些兵还在念念不忘我的指挥,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网所说的三三制,跟我说的三三制是两回事,也人说三三制是林彪的东西,后来经过考证,林彪的三三制跟我所说的三三制也是有区别的,其实我用的三三制完全是我自己创造的。 所谓的三三制指的是三人一个行动小组,在战斗要始终注重保持三人一组,不要被打散,要形成合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 三三制的队型 1、 前三角 2、 后三角 3、 左三角 4、 右三角 二、 三三制的行动 1、 全动 2、 一动二静 3、 两动一静 4、 全静 三、 三三制的打击策略 以三对三为例:首先实行避二打一,始终注重发挥三打一的局部优势,其次实行避一打一;最后形成三打一。这就我们常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行动中要严格贯彻三先的原则,即先发现敌人,先瞄准敌人,先消灭敌人。 四、 三三制的责任观察法 1、 一人负责前面观察,一人负责左面观察,一人负责右面观察 2、 三人集中精力观察前面或一个目标点 3、 按三面划分,一人负责一面 4、 注重隐蔽自己,夜间应贴地观察。 五、 运用三三制布岗 1、前三角型 2、后三角型 3、左三角型 4、右三角型 哨兵的行动可分为 1、一明两暗 2、两暗一明 3、 全暗 如果在今年的国庆阅兵中展现一下三三制的队型,多少会让一些懂行的人看出一点门道来。 ffice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