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复制链接]

2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4518
帖子
252
主题
2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347
金钱
11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9
最后登录
2014-8-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1 18:4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张自忠: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个人感觉,现在网上对杜聿明有些神化。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孙立人排名略显靠前。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全文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投票之初,张灵甫曾排在第四位,现在掉到第九,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合适的。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排名第十我感觉不够公正,至少应排在张灵甫前头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优诺20寸16速折叠运动自行车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1897
帖子
421
主题
7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562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5
最后登录
2014-8-24
27#
发表于 2005-3-22 01:02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56个民族是我中华
国军共军抗日一家
谁对谁错自有历史
盛衰成败不要吵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6398
帖子
926
主题
25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1311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5
最后登录
2014-8-24
26#
发表于 2005-3-21 22:1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怎么没有胡宗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0

好友

2411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6032
帖子
1505
主题
56
精华
0
积分
2411
威望
2411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5-12
最后登录
2014-8-24
25#
发表于 2005-3-21 20:25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下面引用由awei2005/03/21 08:09pm 发表的内容:
原来半岛老弟是满族啊 清亡以后满族人纷纷改姓 以致现在的满族人的姓氏和汉族一样了 就是到东北的满族自治县也不见从前的满姓了 说起来也是很遗憾的 不知半岛老弟满姓是什么
惭愧惭愧, :em10: 作为努尔哈赤的后代,半岛有魁列祖列宗啊!
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把,有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就让他随风去吧.....
但是请朋友们记住:没落的贵族,自尊心还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635
帖子
283
主题
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3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0-10
最后登录
2014-8-24
24#
发表于 2005-3-21 20:1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下面引用由半岛之鹰2005/03/21 08:08pm 发表的内容:
那说明你们还不如英国猪
着你就不必抱着老祖宗不放,在一大群人中还是比在一小群人容易选出优秀人才,满族早期是骑兵,以后这就不灵了,出国到西方学习的人早期多数还是汉人
     你不服也没用,我们安徽的60年代挨饿的2000多孤儿被蒙古人收养,这些人上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当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98077
帖子
270
主题
9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291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5
最后登录
2014-8-24
23#
发表于 2005-3-21 20:09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原来半岛老弟是满族啊 清亡以后满族人纷纷改姓 以致现在的满族人的姓氏和汉族一样了 就是到东北的满族自治县也不见从前的满姓了 说起来也是很遗憾的 不知半岛老弟满姓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0

好友

2411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6032
帖子
1505
主题
56
精华
0
积分
2411
威望
2411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5-12
最后登录
2014-8-24
22#
发表于 2005-3-21 20:08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那说明你们还不如英国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635
帖子
283
主题
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3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0-10
最后登录
2014-8-24
21#
发表于 2005-3-21 20:07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那时满人包括大多数汉人观念都非常落后,军官还有迷信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07635
帖子
283
主题
1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438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0-10
最后登录
2014-8-24
20#
发表于 2005-3-21 20:0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下面引用由半岛之鹰2005/03/21 08:02pm 发表的内容:
死鸭子嘴硬.没有英国猪,我们的统治不会只有268年!
那怎么见到英国猪就不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16013
帖子
45
主题
0
精华
0
积分
0
威望
84
金钱
100 分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21
最后登录
2014-8-24
19#
发表于 2005-3-21 20:04 |只看该作者
骑友大本营会员群

国民党抗日的十大名将

下面引用由半岛之鹰2005/03/21 08:02pm 发表的内容:
死鸭子嘴硬.没有英国猪,我们的统治不会只有268年!
——(转贴)近代史中屡战屡败的八旗军

八旗驻防之制,早在清入关之前即已实行。入关之后,八旗驻防制度更有重大改进,使之在全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八旗军在近代战争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屡战屡败。
   一.与洋人作战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满清军队防守的广州(为八旗驻防点),被道光帝任命为“靖逆将军”的满清宗室奕山无力作战,向英军求和,交纳了“赎城费”六百万银元。此后,英军又攻克了八旗军驻防的乍浦、镇江,接着进逼八旗军驻防的南京,屡战屡败的满清不得不议和,在南京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克了八旗驻防点广州、后进占八旗驻防点天津、再侵入八旗驻防兵力最雄厚的北京,清咸丰帝逃往热河。在此期间,满清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3.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朝鲜后,渡过鸭绿江侵入满清老巢东北,多次在野战中击败满清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率领的八旗军,而且还攻占了一系列的八旗军在东北的驻防据地,计有:凤凰城、金州、海城、岫岩、熊岳、盖州、牛庄、营口、辽阳、鞍山等地。满清由于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除了若干丧权辱国的内容外,还含有割让东北的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放弃占领东北的辽东半岛,但仍向满清索取赎金。
  4. 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攻陷了八旗驻防兵力雄厚的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八国联军又陆续攻陷了八旗军的驻防地山海关、保定、张家口等,在此期间,沙俄还单独出兵侵占了满清的老巢东北,至此,满清八旗军颜面丢尽,之后,屡战屡败的满清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二.与太平天国作战
   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军先后攻克八旗驻防要地有南京、镇江、沧州、杭州、乍浦、汉中等处;包围但没有攻克的有开封、天津、西安等。
   在太平天国、捻军、洪门、回教等一系列反清战争中,八旗驻防的乌鲁木齐、伊犁曾被伊斯兰教徒(有外国分裂势力介入)攻陷、八旗驻防的广州亦曾被义军围困、八旗驻防的西安曾被捻军围困。
   清廷从各地调动了大批八旗兵参与围剿太平军,例如在咸丰三年春,满清建江南、江北两大营于大江南北,以围困天京。
   江北大营由满清钦差大臣琦善节制调遣各路清兵,计马步兵一万八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大营之将领士兵,大多数为满洲人,其后增援的尚有蒙古兵。而江南大营最初由向荣统率,据《李秀成自述》指出江南大营围困天京时曾经“有满兵数千、汉兵二、三万之众”。单从江南、江北两大营的八旗兵力来看,满清显然是下了血本的。
   遗憾的是,满清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两大营在太平军不断的反攻下先后惨败、最终崩溃了。此后,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大江南北各路清军,从而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的湘军之上。
   三.与捻军作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命 僧格伦沁亲王为钦差大臣进剿捻军,僧格伦沁率军一万人(其中八旗马队3500人、步队2000人;绿营5000人)。后,由于首次作战失败,再从直隶古北口及内蒙古等地抽调八旗马步队2300人及绿营1500人增援(此时僧格伦沁部队八旗马步队为7000人左右、绿营9000人左右)。
   在四年的征战中,僧格伦沁部队中的八旗名将恒龄、副都统格绷额、伊兴额、总管伊什旺布等先后战死;侍郎瑞麟因战败被革职、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将领因怯战被军法处斩。由于连年征战、损兵折将,到1864年著名的高楼寨之战前,据说僧军能战者仅余1300人。
   1864年在著名的高楼寨之战中,僧格伦沁部队全军惨败,僧格伦沁本人战死,虽然清廷没有公布其被歼总数,但统计此战前重新得到补充的僧格伦沁部队共1.36万人,战时损失约7000人,其中马队近2000人(还有一种说法,僧格伦沁部队此役共有3万人,损失1万人,其中马队6000人)。
   清廷这支嫡系军队覆灭后,自此不得不专依靠汉人的湘淮军。
  
   四.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中,八旗兵驻防的南京、镇江、杭州、乍浦、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伊犁都先后失陷。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东北后,东北三省的政要在是否“独立”还是继续拥护满清小朝廷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的折中办法是把东北三省代表清廷的“黄龙旗”降下来,更换了“黄色旗”,产生了所谓的“国民保安会”,分别由东北三省原来的总督、巡抚担任会长。虽然尚未算正式“独立”,却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满清无力量控制东北三省的事实。
   清未,八旗军早已经军政久弛、岁以为常了。就以绥远驻防的八旗为例,计八旗二十佐、二千马甲、七百步甲、六十三弁,其中染鸦片烟毒的约十之六七。暮气沉沉,这样的军队自然不堪一击,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实际在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并没有将八旗军视为主要对手,而是将袁世凯的北洋军视为主要对手。当然,也有部分八旗军改练成新军,例如京师八旗曾挑选部分兵丁交袁世凯仿照北洋常备军的形式训练,编入后来被称为禁卫军的陆军第一镇及陆军第六镇中,不过此军名为禁旅,而将校却都是袁世凯的部下,实无异袁的私军)。
   ——注:文中所述的八旗军在近代战争史中被侵占的驻防点及结局均引自各类公开出版的通史(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军事史大事记》等)。
   八旗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江北大营的兵种的记载来源于台湾“三军大学”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八卷第一三八页(大陆军事译文出版社86年版)。
   江南大营的兵种的记载来源于罗尔纲编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一三九页(中华书局82年版)。
   僧格伦沁部队的人数及被歼人数来源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军史》(郭豫明著)之二七一页、三七零页、三七一页所引的朱学勤等著的《方略》第八十四卷第三十页;及《国瑞奏档》、《薛福成日记》(《捻军史料丛刊》第三集,第二九二页);佚名的《山东军兴纪略》也透露高楼寨之战后,新捻军“新得官马四五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之四第九六页)。
   绥远驻防的八旗的例子来源于罗尔纲先生的《晚清兵志》(中华书局)一七七页所引的光绪三十年九月庚寅贻彀奏(见《光绪东华继录》卷一八九页)。
   禁卫军的内容来源于罗尔纲先生的《晚清兵志》(中华书局)二一八、二一九页所引的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奏的《筹议变通武备章程谨拟办法》(见《光绪政要》兵部练兵处陆军部卷六)、宣统元年陆军部奏(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四零页)、同年训练禁卫军大臣贝勒载涛等奏(见同上书卷二七零)、宣统二年谕(见同上书卷二百六)、宣统三年七月壬子谕(见《宣统政记》卷三八)、同年命冯国璋充禁卫军总统旨(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七零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YOURNET.CN ( 冀ICP备:17002912 )  技术支持:静轩雅集商信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7-24 01:06 , Processed in 0.23051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YOURNET.CN

© 2003-201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