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日,打开电视新闻,上至央视,下至地方台,对于清明节的宣传几乎是无一例外的“旅游热”,而对先烈的追思则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仿佛不屑一顾。我不禁诧异了,中华民族祭奠先人,追忆英雄的节日何时变成了旅游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曾用诗歌这样形容清明节的哀戚之情,通过节日藉以表达对先人的遥思和对英雄的纪念。今年的清明是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日,立法的初衷应该是让国人别忘了祖宗给咱留下的东西,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感。也给民众一个祭奠先人,缅怀逝者的机会。 可现在的清明却变味扭曲成了旅游日了。一个本应举国沉痛泪雨纷飞的节日,怎么就变成了欢快徜徉的日子? 清明至,各媒体推波助澜大谈节日旅游,各地旅行社也纷纷为此量身定做各种周边游项目。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已越来越多的被改良。那么,在清明时旅行似乎也不应该是被口诛笔伐的大逆不道。但问题关键在于,清明节仅仅被简单地等同于“旅游节”,以风马牛不相及的旅游遮掩深切缅怀的清明内涵,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和亵渎,“清明”的文化内涵完全被消解了。这样的清明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背离,不再是真正的清明。 清明至,人们纷纷奔赴墓地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本无可厚非。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革命烈士陵园的冷清,瞻仰者寥寥无几,“烈士陵园”成了现在孩子们眼中的陌生词汇。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身着白上衣、颈系红领巾、手捧小白花,在纪念碑前宣誓,在烈士墓前抄记,孩子们脸上所呈现的是崇敬、是庄重、是敬仰。可如今的孩子对父辈的以往,却产生了遥远的距离感。 抚今追昔,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仅源于自己的先人,还有那些为国家兴亡、民族尊严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在那些铭刻着烈士名字的墓碑下,都曾经有一个灿烂的笑脸,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做完青春的梦,为人子未能尽孝,为人父未能教子,为人夫未能风雨同舟白头偕老,但他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尽了忠孝。他们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更为博大的爱,他们泽被后人的恩德,丝毫不亚于养育了我们的亲人。 清明节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延续到今天,它的生命力应该不在于祭扫本身的形式,而在于祭扫传递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魂魄、民族文化等民族精髓。祭扫不应是休闲旅游,而是一种缅怀,是对先人优良品质的传承,是为了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我们站在先人或者先烈们的墓前,献一束鲜花,捧一抔土,决不单是为了行使一种仪式、做出一种姿态,而是为了唤回我们不该失去的记忆,找回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清明,缅怀意义早已被旅游的愉悦所取代了,被媒体当作拉动内需的摇钱树误导扭曲了,无所谓悲伤与怀念。这种扭曲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道而驰,也是对现实中人们追怀逝者情感的“闹剧式”亵渎。黄土地里长眠的,是个人的祖先、是民族的英烈,而我们残存的记忆,只是墓碑上模糊的印象。心中不禁感慨:被渐渐轻描淡写地从记忆屏幕上淡忘的,是节日本身,是人心不古,还是舆论宣传的误导?难道那些为捍卫祖国尊严而抛却生命的烈士不值得大书特书?难道那些为新中国洒尽最后一滴热血先烈不值得深切缅怀?难道由此追述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肝胆相照的先人不值得颂扬褒奖?难道成千上万条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逝去的鲜活生命抵不得“旅游”二字?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是可耻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清明节,让我们在向逝去的亲人敬献花圈、表达哀思的同时,向革命先烈长眠之地静静地默哀,深深地鞠躬,让先烈之灵、民族之魂在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身上延续,生生不息,万古长青。情到深处,一束鲜花、一个鞠躬、一杯水酒,都可以表达我们对英烈们的缅怀之情,表达对英烈们的思念之意。我们不应该、也绝对没有理由忘记那些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尊严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中国人的清明应该是一种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这是一种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表现,更是一种对英烈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清明节应该怎么过?祭扫的意义何在?许多现代人都在探寻答案。在江苏南京,24年前为了在雨花台修建红领巾广场,全省700万少先队员发起了“辛勤劳动捐献一分钱”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有关清明节到广西各地开展祭奠烈士活动的帖子,不约而同出现在当地几家人气颇旺的网络社区。这些充满激情的帖子倡议大家在清明节期间,到遍布八桂大地的每一座有名、或无名的烈士墓碑前,为英雄们点一支烟,洒一杯酒,献一个花圈,借此告慰先烈:你们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清明节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凝结着中华民族敬天尊祖、看重血脉、讲究孝道、敬慕英雄的民族精神。不仅应该把我们民族优良的传统继承下去,更应该体会和理解内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精髓。使清明能成为我们探讨人生意义,缅怀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烈,从而用心去感受、体味、敬畏生命的节日。让清明节更加“清明”,这样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切不要让伴随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朴素、庄重的情感被扭曲亵渎,我们大声疾呼——让清明回归“清明”! [此帖子已被 绿色记忆 在 2009-4-6 9:05:0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