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参加了158的战友聚会后,又参加了单位的八一聚会。喜欢写东西的人看啥都能整一篇东西 出来,请战友们看一下她今天发表在《广州日报》B6版的一篇文章。 厕所文化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8-23 来源: 广州日报 人最基本生理的需求,无非是“吃、喝、拉、撒、睡”。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往往最注重的是吃饱、喝好,睡觉次之,拉、撒自然排到最后。早年家里没有厕所,要上茅房、去公厕,早上起来要倒马桶、涮痰盂。所谓公厕也就像马车店的大通铺一样一排排的坑,上公厕不需要去看标识,寻着那股浓烈的味道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大家蹲在那里“闻香”、聊天,人与人之间没有隐私。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厕有了质的变化,先是蹲位之间有了隔板,继而有了门,有了抽水马桶,配了镜子、洗手盆,于是公厕就摇身变成了“卫生间”或叫“洗手间”。更人性化的发展是有了残疾人的通道和残疾人专座,有了流动厕所,增加了智能化的管理。许多地方还评选星级厕所,人与人之间更有了尊严。私人住宅变化就更大了,二室一卫、三室一卫、四室两卫的配置是最普通的。有些豪宅洗手间和主人房一般大,房间与洗手间一般多的也比比皆是。 ffice ffice\" /> 除了公厕的发展更人性化,管理水平更高。这些年出游更有了新的发现,过去公厕的门口一般写上“男、女”,这种表述明了,但中国人能看懂,外国人看不懂,于是大都采用男女人头表述,这种表述直白,中国人能看懂,外国人也能看懂;更有个性化的表述,一只烟斗与一只高跟鞋,这种表述叫幽默;在广州某大酒店是一位帝皇与一位皇后的头像,这种表述叫尊贵,但现在看来都是小儿科了。人们给公厕,冠以了更个性化的称谓和更多的文化内涵,像在古城西安大雁塔洗手间称为“净心阁”、在华清池则称为“御净轩”;在江西婺源则称为“舒园”;在宁夏银川则称为“轻松一处”;在广东连州地下河景区称为“轻松园”;而在上海某景区的洗手间门上更别出心裁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下联是“人间正襟女子、到此宽衣解带”,横批是“滴泉阁、听雨轩”。看到这些幽默诙谐的称谓你除了会心一笑,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看着那些再也不是千人一面的厕所设计,听着那些再也不是千人一腔的公厕称谓,你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